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1947年,国军由全面进攻转变为重点进攻,其中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成为攻击重点。为了清除威胁南京国民政府老巢的华野,国军在山东战场更是投入了46万的兵力。值得一提的是,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国军兵力也是非常雄厚,达到了25万人。相反的是,我军方面只有由彭总统领的2.5万人的西北野战军。
经过10个多月的艰苦作战,华野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是自身也付出了较高的代价。在这样的情况下,山东解放区对华野兵员补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仅仅1947年,山东各地就有29.5万人从地方参军入伍,使得华野的部队还得到了扩编和发展。山东日照县的范大娘在长子、次子纷纷牺牲以后,又将最小的儿子送到了部队。这样的拥军之情,国民党是永远都感受不到的。
到了淮海战役时期,华野的兵员补充主要来自俘虏的国军官兵。因为,山东解放区经过长期的战争破坏,再加上当时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各地群众日子过得也是非常艰难。于是,整个战役期间,华野几乎没有从山东解放军进行过兵员补充。
对于被俘虏的官兵,我军也有着严格的补充标准,首先针对这些国军要进行区分,大多数人当然都是受苦受累的农民出身。其次,要弄明白那些是战斗兵,那些是后勤兵,战斗兵就直接补充野战军。最后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对这些即将补充我军的国军官兵进行教育。这些即俘即补的国军官兵,也被称为解放战士。
到了野战军以后,通常是2个解放军老兵带1个解放战士,后来变成1个老兵带1个解放战士。再后来,随着伤亡逐渐增大,老兵越来越少,往往只能1个解放军老兵带2个或者3个解放战士。
难怪,淮海战役期间,国军将领感叹到:“我们的人是越打越少,对方的人是越打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