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到清末废除,实行了1300余年,它是这个期间选拔人才的主要途经。

科举制在历个朝代的实行中虽有些不同,但就考试来说,多是分为童生试丶乡试丶会试丶殿试四个级别。

童生试,即入学考试,被录取的称"秀才”。

童生试由县丶州丶府学政负责,“学政”相当现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童生试每年一次,要经过三场考试选拔,先参加县试,再参加州试,后参加院试,最后院试合格的为生员,称秀才。考上秀才才能取得进入县州府学习的资格。

乡试,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被录取称"举人”。

乡试每3年一次,考场在省城,考官由皇帝下派。

会试,举人参加会试合格被录取称"贡士"。

会试三年一次,考场在京城,皇帝任命主考和副主考官,由礼部具体负责。

殿试,殿试合格被录取称"进士”。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每次录取的进士人数也不一样,多在一百余人至二百余人之间。其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最佳贡献者
2

科举制度在隋朝建立,唐朝以后延用并逐步完善。到明清时期,基本形成三级考试制度。即院试、乡试、殿试。

第一级 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考试,院试前还须通过两次预考——县试和府试,总称小考或童试,由各地县官、府丞、知府主考。考中了就是“秀才”

第二级乡试:是科举的第二级才试,各省考点设在京城和省城贡院。由特命主考官主持。考上了就中“举”了,全省第一名叫“解元”。成为举人才能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第三级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分两步,先会试,后殿试。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员”。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马主持,只有贡士有资格参加,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这三次重要的考试都得了第一名,就是三元及第,放在今天,清华北大任选。

至于考什么内容,各朝不一样,无非文、诗、赋、策论。既要熟读四书五经,又要体现忠孝仁义,能够从全国各地的考生中脱颖而出,也算是凤毛麟角,人中龙凤,也难怪范进中举,脑子都瓦特了!

我曾经参观过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博物馆,也看过徽州休宁县的一个院试考场,状元县的名讳是有缘由的。

3

中国古代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三级就是府试、县试一级,乡试(省)二级,会试、殿试(礼部及皇帝主持考试)三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