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句丽的历史很复杂,本文的高句丽是指高氏高句丽,与918年建立的王氏高句丽不是一回事,除了名称相同,没有任何继承关系。

限于篇幅,本文简略地给大家梳理一下高句丽的历史,以及它与汉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

高句丽王朝的起源

秦汉以前,东北大地上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部落,比如秽貊、沃沮、扶余等。大约在刘邦建国前后,扶余族出现了一个牛人,叫东明,他建立了扶余国,并统一了包括辽宁、吉林和朝鲜等地。

西汉末年,扶余族又兴起了一个分支,首领叫高朱蒙,有专家考证说,高朱蒙就是扶余王室后裔。高朱蒙的势力强大后,就开始不安分,他于公元前37年,在今天的辽宁新宾县成立了高句丽王国,与扶余国分庭抗礼。

经过几百年的长期战争,在公元494年,高句丽终于灭了扶余国。

高句丽与汉民族政权的矛盾

高句丽与汉民族政权的矛盾,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威胁到了汉政权的安全。

扶余国时期,一直对汉政权臣服。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东北设立了汉四郡,其中玄菟郡就负责对扶余国的管理。

高句丽建立之初,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扶余,采取了臣服汉政权的策略。东汉末年,中原大乱,根本无暇估计东北,高句丽乘势坐大。公元244年,高句丽入侵辽东,拉开了它们与汉政权冲突的帷幕。

西晋末年,中原迈入南北朝三百年的混战史,高句丽获得了自由发展的“国际空间”。永嘉五年(311年)高句丽袭取辽东西安平;永嘉七年(313年)高句丽入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建兴二年(314年)它们又南侵带方郡,占领朝鲜半岛北部。

公元404年,高句丽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公元494年,高句丽灭扶余;公元551年起,高句丽南侵,企图消灭百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至此,西汉在东北设立的汉四郡及辽东郡,全部落入高句丽之手。野心膨胀的高句丽再接再厉,不断向西边的汉地扩张。

开皇十七年(597年),高句丽第十九代王阳王高元,联合靺鞨突袭大隋辽西军事驻地。这件事成了汉政权,对高句丽展开大反攻的导火索。只是谁也没料到,这场拉锯战,整整持续了71年,横跨隋唐两朝。

高句丽与汉政权的百年战争史

随着南北朝结束,中国又进入大一统的时期。由于南北朝时期的多民族融合,北方游牧民族对汉地的危害已经大大降低,而高句丽的咄咄逼人,成了隋唐地缘安全的心头之患。

1.隋文帝开皇东征

袭击辽西的第二年,隋文帝调动30万大军,从水路两路,分头夹击高句丽。

水路由周罗喉任水军总管,从东莱出海,目标直指高句丽国都平壤。不幸的是,隋军不熟悉海战,在大海上遇上了大风浪,战船倾覆殆尽。

陆路由汉王杨谅和上柱国王世积为主帅,大军刚走到山海关,就遇上了大麻烦。连绵不绝的大雨,把行军大路变成了沼泽,后勤补给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导致前军粮草紧缺。还没抵达目的地,大军又染上瘟疫。

一仗没打,隋军水陆两路就损失了八九成兵力。无奈之下,隋文帝下令撤军,第一次东征,高句丽人一根毫毛都没伤着。

不过,高元惮于隋朝的反击姿态,宣布臣服于大隋,并给隋文帝上了一份降表,谦虚地自称“辽东粪土臣元”。

2.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大业六年,隋炀帝给高元下了一道圣旨:既然臣服了,赶紧来给我下跪行礼,来了一切好说,不来我就派人到你土地上巡视!高元哪敢来,他本就不想臣服,还给隋炀帝回了一封傲慢无礼的国书。隋炀帝一怒之下,发动了三征高句丽的惨烈战争。

①大业八年一征高句丽

这一次隋炀帝动用了113万大军,从涿郡集中出发。隋军因为指挥失误,导致战机贻误,渡过辽河的30万大军,仅仅2700人生还。水路来护儿4万人马,在平壤城下也遭遇灭顶之灾,也只有数千人生还。

②大业九年二征高句丽

一年后,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大军刚到辽东,还没开打,隋炀帝就接到杨玄感造反的消息。

为了避免腹背受敌,隋炀帝下令秘密撤军,刚刚运达的大量战略物资,全部丢弃。高句丽反应过来后立刻追击,杀数千隋军殿后部队。

③大业十年三征高句丽

大业十年,隋炀帝不顾国内危机,再次亲征。在连续打击之下,高句丽也有点顶不住压力了,高元提出投降,并将杨玄感的同谋斛斯政,送交隋炀帝。隋炀帝得意忘形,同意高句丽投降,令大军撤退。

来护儿曾经劝隋炀帝,高句丽不是真心投降,不能撤军,可是隋炀帝不听。当大军撤回后,隋炀帝诏高元入朝,高元原形毕露——不去!恼羞成怒的隋炀帝,差点四征高句丽,可惜的是,国内叛乱不止,他再也无法组织起远征大军了。

客观讲,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是导致隋朝灭亡的推手。

3.唐太宗贞观东征

时间来到三十年后的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在长安接见了新罗使者,使者向天可汗哭诉:我们想向您尽孝心,无奈被高句丽阻断道路,面临亡国之危,请天可汗做主。

于是李世民给高句丽末代王高藏,下了一道命令:停止对新罗的入侵!高藏仗着多次击败汉政权的巨大心理优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天可汗的命令。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令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率4万大军从莱州出发,从海上进攻平壤。令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率军六万大军出辽东,从陆路进攻高句丽。

这一次出征,唐军连战连捷,以死亡了两千人和八千匹马的代价,先后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虏获辽、盖、岩三州户口7万人,并斩获敌首4万余,马匹、牛羊、铁甲无数。

比较遗憾的是,随着冬季的来临,唐军只能暂停军事行动,班师回朝,没有彻底消灭高句丽。不过,唐军并未就此罢休,而是采取了不断骚扰,破坏高句丽农业生产的策略。

贞观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李勣率军突入高句丽,前后发动一百多次大小战斗。南边新罗,也趁火打劫,配合唐军行动。在持续打击下,高句丽风雨飘摇。

4.唐高宗灭高句丽

高宗年间,唐军又连年对高句丽用兵。

①永徽五年(654年)

高句丽与靺鞨联合,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打败联军。

②永徽六年(655年)

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攻击高句丽。杀敌一千多人,焚烧了敌人的外城及村落。

③显庆三年(658年)

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攻打高句丽重镇赤烽,斩首四百余,捕虏百余人,又斩高句丽援军二千五百多人。

④显庆四年(659年)

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击破高句丽将领温沙门。

⑤显庆五年(660年)

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率水陆十万军队,攻破高句丽的盟友百济。

⑥龙朔元年(661年)

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分兵夺路进攻高句丽。又令鸿胪卿萧嗣业,率领回纥等诸部兵增援。七月,苏定方在浿江击败高句丽,包围了平壤城。九月,契苾何力率军乘冰渡水,斩首高句丽军三万级,余部投降,守将泉男生孤身逃跑。

⑦龙朔二年(662年)

苏定方攻平壤失利,刘仁愿、刘仁轨率军攻克百济,打通了新罗运粮通道。

⑧龙朔三年(663年)

百济和倭国增援高句丽,刘仁轨在白江口四次击败倭军,焚烧倭船四百艘。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两位王子投降,百济彻底平定。

⑨麟德二年(665年)

岌岌可危的高句丽终于服软了,高藏派遣太子福男到长安“侍祠”。

⑩乾封二年(667年)

前一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病逝,他的两个儿子泉男生、泉男建内讧,泉男生投降大唐。李勣以辽东道大总管身份,统领灭高句丽的总决战。当年唐军攻占二十余座城池,斩敌六万余。

?总章元年(668年)

薛仁贵攻破高句丽的扶余城,李勣又截杀泉男建的援军三万人。泉男建率领残部,龟缩于高句丽亡国的最后一座城池平壤,唐军乘势发动最后的围攻战。

九月十二日,高句丽人僧信诚悄悄开城投降,唐军攻破平壤,俘虏了泉男建和国王高藏。至此,历时700年高氏高句丽国正式从历史上抹去。

最佳贡献者
2

高句丽,就是小一号的中原,而且是特别好斗那种。就跟某些时期的日本一样:学习了中原的技术与知识,却用骨子里的野蛮好斗驱动自己,这种政权,是最恐怖的。

只不过,两个因素,注定了高句丽的杯具:其一,它不像日本那样孤悬海外,而是紧紧挨着中原;其二,它的运气太差,连接碰上了隋、唐这两个积极开拓、铁血尚武、眼界深远的王朝,而不是晚期的满清。



隋朝时期的高句丽,是一个已经存在了近600年的不死小强。

高句丽这个名称,其实源于西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其创立者高朱蒙原本出自扶余国,内斗失败后南逃建立了高句丽国;公元3年,迁都到今吉林集安市内的“国内城”,其后不断兼并,甚至吃掉了扶余国,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相对强大的地方政权。

在对待中原的姿态上,起初高句丽像绝大多数地方部族一样,秉承着务实的原则,谁大腿粗、就向谁称臣。

而这样一个在苦寒之地挣扎而又老实的小老弟,在中原眼里向来没啥存在感,不过这样也好,高句丽人得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不过,再小的政权/部落,都有一颗不甘当咸鱼的心。在三国以及西晋末年,中原大乱,高句丽人仿佛也看到了崛起的机会,他们曾试图趁浑水摸鱼。

不过现实很残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魏政权曾抽出手来长驱直入,将高句丽都城夷为平地;慕容鲜卑政权甚至还直接刨了高句丽人的祖坟、抢走祖先的尸骨,以此强迫高句丽俯首称臣。

但不管怎么说,在其后中原持续近300年的混战中,高句丽还是顽强的崛起了,它四处扩张,并在公元427年迁都平壤。《隋书》称其国土“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旧唐书》的记载,则更加广阔:“东渡海至于新罗,西北渡辽水至于营州,南渡海至于百济,北至靺鞨。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

而实力增强的高句丽,又开始不安分了。


敢于主动挑衅隋唐两朝的东北小霸王。

北周时期,高句丽BOSS高汤(就是这么搞笑的名字)派人朝贡,被周武帝宇文邕封为辽东郡公、辽东王;杨坚建立隋朝后,高汤也很识相,迅速认大哥,被授予大将军、改封“高丽王”。

不过高汤实际上并没这么老实,他们虽然按期向北朝进贡,但私下里跟南陈也是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其实就是想两边下注,当骑墙派。

然而,当南陈被摧枯拉朽般灭掉后,高汤心里直打鼓:下一个不会是我吧?他当然不愿意束手就擒,于是开始厉兵秣马、准备粮草、修建防御设施。

这些小动作哪里瞒得住隋朝?杨坚知道后,写了封信对这个不安分的藩属国一阵痛骂:“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你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比得上当初的陈朝不?如果没有,那就给爷老实点,别整这些有的没的。

高汤直接被吓死了。但他的儿子高元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继续称臣,但同时竟敢主动出兵挑衅隋军。

杨坚大怒,下诏削去高元爵位,派三十大军讨伐高句丽。但隋军还没跟敌人交战,就因后勤、天气、水土不服问题,遇上了瘟疫、台风,损失惨重,不得不主动撤回。

但这阵势已足以镇住高元,他上书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主动恢复了朝贡。杨坚也见好就收,双方暂时恢复君臣关系。

但到了隋炀帝时期,高句丽竟偷偷派人与隋朝的小弟东突厥眉来眼去。杨广很不高兴:你这是要破坏我大隋的规矩啊,一个字,打!

于是就有了三次远征高句丽。具体过程在此不赘述。



而到了初唐时期,高句丽王是高建武,即高元的弟弟。他主动向唐王朝称臣纳贡,并且送回了当初因战败流落在高句丽的上万名中原军人,这种正确的姿态,让唐高祖甚至满意,不禁赐书嘉奖,还封其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

贞观二年的时候,李世民派人前往高句丽,收集阵亡隋朝军人的遗骸、毁掉高句丽人用隋朝将士尸首建成的京观。做贼心虚的高建武有点怕:这是要打我吗?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主意:劳师动众在边境修建了“千里长城”。然而他没想过,一条城墙,在步、骑皆强悍的唐军面前,有啥鸟用?

不过此时有太多让李世民更操心的事,高句丽并不是当务之急。

直到公元642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弑君,其后扶植起傀儡,将国家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他还联络百济,多次攻打臣服唐朝的新罗国。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李世民决心远征这个东北地区的刺儿头。唐朝对高句丽持续数十年的灭国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由此可见,隋唐两朝进攻高句丽,看起来是因为这个小国不守本分,破坏地区和谐、危害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体系。如果不好好收拾它,极有可能“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给东亚传统地缘政治架构带来冲击。

但真正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隋唐两朝之所以孜孜不倦,摆出非得将高句丽完全灭掉的架势,主要是这个小国已经对中原形成了潜在的威胁:高句丽不是北方草原那种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而是与中原类似、却更加好斗的强悍封建政权。



高句丽,是盗版的中原王朝。下面有很多证据:

平壤城其实位于汉代乐浪郡的旧址,被高句丽人命名为“长安城”;

他们不是游牧民族,也不是渔猎民族,而是跟中原一毛一样:“种田养蚕,略同中国”、“人税布五匹,谷五石”,即男耕女织,像中原人一样纳税;

农耕民族,那基建当然牛掰。高句丽人以城邑为居住单位,后来被灭时,其境内共176座城池;多依山而建,易守难攻:“其所居必依山谷”;

农业、手工业像中原,那冶炼技术呢?一样。“兵器与中国略同”,李世民远征高句丽时,曾缴获铁甲过万件。此外,还有战马达五万匹,也就是说,高句丽军事上跟唐朝也极其类似,先进的装备,步骑结合的编制,俨然当时最时髦的体系。

同时,高句丽人并不是野蛮人,人家的文化水平也相当的高,他们酷爱看书,热门书目包括这些:《五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文选》.......没错,全是中原的书籍

试想一下,对于这样一个处处学习自己的先进知识、只是体量小点的政权,隋唐会容忍它存在下去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自古以来,在东亚大陆上,只能存在一个这么先进、强势的文明政权,那就是中原王朝,谢谢(宋朝时期除外)。

况且,这还是个极度尚武、好斗的政权



高句丽人除了爱看书,还喜欢练武。一般人家,都会修建一个名为“扃堂”的大房子,年轻人在成家之前,都会在里面昼夜读书练武:“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

在国家层面,高句丽甚至有定期集体练兵的习俗:“每春秋校猎,王亲临之”;春秋两季大规模校猎(阅兵),男子都要上阵;

高句丽负责国政的一品高官,名叫“大对卢”,每三年轮换一次。不过人家的上岗渠道既不是考试,也不是任命,而是靠武力:“交替之日,或不相祗服,皆勒兵相攻,胜者为之。其王但闭宫自守,不能制御。”谁赢了谁当,高句丽王管不着;

那么,这么看来,高句丽是一群野蛮人?并不是,上文说了他们喜欢看书,而且,他们的法律也相当严酷:“大体用法严峻,少有犯者,乃至路不拾遗”,这一场景很面熟,没错,就是当初商鞅变法后的秦国

这就是高句丽能够在数百年里生生不息,并且逐渐扩张壮大的驱动力;也是其在隋朝时期,敢主动进攻中原,并且不顾大唐管束屡屡侵犯新罗的底气。


因此,笔者认为,像高句丽这样学习中原先进知识与技术,骨子里却保留着强烈扩张意识与野蛮斗志的政权,不像一些人以为的后金,反而更像大部分时期的日本。




因此,现在我们明白,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这四个性格迥异的帝王,为啥都发疯一样的盯住高句丽不放了吧?因为对方是中原王朝的现实与潜在威胁,只有彻底铲除,才能为子孙后代创造安稳的生存发展环境这就是有为帝王与昏君、伟大王朝与无能帝国的最明显区别之一

唐高宗时期,高句丽被灭,大部分高句丽人被迁往内地。其中,涌现了一批为大唐冲锋陷阵的名将,比如威震西域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而后来的高丽王朝,其实是新罗人建立的,使用这个名字,则纯粹是为了扯虎皮当大旗。即,高句丽跟后来的高丽王国没关系。



《隋书》、《旧唐书》

3

1.高句丽势力不容小觑!实力强大已成隋朝威胁

(1).疆域面积不小

两汉三国西晋朝半岛北边大部分地方以及辽东半岛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高句丽大致生活在吉林西部以及朝鲜北部(长白山山脉)。

西晋281年↑

五胡乱华发生之后,高句丽趁机做大,占领全部朝鲜以及韩国北部一点,目测面积扩大一倍。

前秦382年↑

中国南北混战,高句丽继续做大,占领辽河平原以及辽东半岛。

北魏449年。

此后高句丽疆域变化不大。

隋612年↑

除了这些疆域之外,高句丽对周边契丹、靺鞨、扶余、新罗等政权和部落还有这很大的影响力,妥妥的东北亚地区一霸。

(2).适合农耕区面积大

高句丽主要占据辽河平原、朝鲜半岛大部部分地区,这些地区适合农耕区比例比较高。加之这一时期气温变暖(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暖期),降雨量增多、气温增高,适合农业区域会进一步扩大。

现代朝鲜半岛降雨量

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当时降雨比现在应更多。可以比较西安580、郑州640、济南685、太原459.

结论:比较大的疆域+大面积的适合农耕区域+暖期气候配合。

养育众多的人民,最终转化为较强的战斗力。

2.高句丽作死

隋灭陈之后,高句丽王高汤有危机感,开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

河北、山东、山西、河南为原北齐疆域,隋的统治根基不稳。高句丽收容、勾结突厥、北齐残部直接威胁河北地区、直接威胁河北地区、直接威胁河北地区。

除此之外,高句丽曾多次袭击隋北部边疆。其中比较大的一次是, 597年,平阳王居然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辽西军事驻地,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今日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4

与中国陆地相接,民风狡悍,虽然人家也亡国过,但是他们不美化征服者啊

5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敏锐的战略目光,认识到外患所在,采取积极主动的战略应对措施,才可以维护国家安全,在竞争中掌握先机。高句丽从建立伊始,就不是一个善茬。每次中原陷入内乱,高句丽就要发兵侵略,蚕食天下。隋唐之际高句丽在辽东形成霸权,屡屡与中原抗衡,强盛不受制,无疑会对中原造成严重的威胁。

夫馀王族成员朱蒙因内部的争权斗争而被迫南奔,于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

西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迁都于国内城,筑 “尉那岩城”。东汉时期高句丽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逐渐强大起来。到魏晋南北朝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使高句丽得以更加发展。

高句丽政权建立后,屡受中原政权的册封,臣属于不同时期的中原王朝。但随着中原王朝和高句丽自身力量对比的消长 , 高句丽也多次与中原王朝和周边地方势力发生冲突。建安二年 ( 197 年 ),高句丽与辽东公孙氏政权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溃败 ,国内城被毁。建安三年(198年) 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扩建尉那岩城,修筑大型宫殿,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建安十四年(209 年),山上王移都于丸都城。因高句丽侵袭辽东,曹魏幽州刺史毋丘俭于正始五年(244年)伐高句丽攻破王都丸都山城。然而高句丽并没有覆亡,它慢慢恢复,趁西晋永嘉之乱,进占了乐浪郡、带方郡故地(313年)。乐浪郡故地统治中心在今天的平壤一带。当时朝鲜半岛南部从众多小国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百济国,都城在汉城(今首尔附近)。高句丽进入平壤一带后,就和北上扩张的百济相遇,两国争战不断。那时半岛南端的新罗还只是一隅小国,实力不能与这两个国家相提并论。

与百济作战的同时,高句丽不断“西进”,与辽河流域新兴的慕容鲜卑长期作战,争夺辽东郡和玄菟郡。前燕慕容皝于东晋咸康八年(342年)攻陷高句丽都城丸都山城,高句丽王被迫向慕容鲜卑称臣纳贡。其后,经过较长时间的积蓄发展,高句丽再次趁着中原战乱,恢复实力,牢牢掌控平壤地区的同时,重新开始攻占辽东郡、玄菟郡。在高句丽第十九代君主好太王时代,高句丽击败后燕,彻底吞下整个辽东半岛(约405年)。又两败倭国,将百济、新罗变为臣属。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高句丽第二十位王长寿王迁都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此时的高句丽版图,东临日本海,南至牙山湾/竹岭,西至辽河,东北尽有挹娄之地。

自古得关中得天下,得河北者得中原,只要牢牢掌握住这两片战略要地,不管天下再乱,中央朝廷就不会轻易动摇,要稳固关中,就必须控制住陇右和河西,要稳固河北,就必须控制辽东,这也是曹操在灭掉袁氏后,再打辽东的根本原因,从秦朝开始的两千年历史,前一千年是关陇长安的时代,后一千年,就是河北北京的时代,没有关陇和河北的支撑,何谈大一统。

隋文帝老早就把这个大形势看透了,所以他一直都把崛起的高句丽看成是心腹大患,而且当时的高句丽国力蒸蒸日上、行事作风极为嚣张,常联合靺鞨、突厥和契丹南下。如同一把尖刀直插隋朝背后。高句丽就像一匹饿狼,尽管在正面战场上敌不过中原政权这头猛虎,但却总会在暗中趁老虎不注意扑上来咬上一口。

开皇十七年(597年),平阳王联合靺鞨攻打隋辽西军事驻地,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杨坚大怒的说:“往岁为高丽不供职贡,无人臣礼。此而可忍,孰不可容!”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即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今山东掖县)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九月二十一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隋军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的人死亡了。隋军撤退。婴阳王高元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罢兵,待之如初。

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下诏集合兵马于涿郡,起兵百万伐高句丽。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余里,史云:“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隋炀帝声言“眷彼华壤,翦为夷类”,并指责高丽“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浩浩荡荡的开往辽东。大业八年(612年),隋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由于指挥不当,供给不足,杨广的第一次亲征惨败而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炀帝第二次御驾亲征,亲统六十万军征辽东,但是国内杨玄感叛乱,隋军不得不班师回朝而平乱。

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第三次亲征,高句丽遣使请降,炀帝见挽回了些面子,加之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遂班师回朝。

然而,高句丽的请降,并非真正归附,不过是诈退隋军的一种缓兵之计。高句丽拒绝放回隋军俘虏,并用隋军尸骨筑成京观。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

虽然炀帝因征伐高句丽使得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终身死国灭。但炀帝的三次亲征却极大的消耗了高句丽,方俞先生的《争霸东北亚》中有这么一句,“中国用一个朝代灭亡的代价,让高句丽失去了成为东北亚霸主的最好机会”。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主动接连遣使朝朝贡,唐高祖李渊也借坡骑驴,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并放回隋朝虏获的高句丽人。对此,高句丽也放还俘虏的汉人万余,并毁了由战死隋军骸骨堆积而成的京观,收敛安葬隋军骸骨等。但是荣留王在贞观十六年(642年)被大臣渊盖苏文杀死,渊盖苏文随后拥立宝臧王高臧,专擅国政。渊盖苏文一改荣留王对唐朝的外交政策,他无视唐太宗李世民的劝告,联合百济进攻新罗。

贞观十七年(643年),新罗遣使入唐,诉说百济对其的攻伐,以及与高句丽对唐图谋不轨,企图断唐朝的通路,太宗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拒绝,太宗便决意征讨高句丽。

唐太宗曰:“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为高丽讨弑君之贼。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然恐於后子孙或因士马强盛,必有奇决之士,劝其伐辽,兴师遐征,或起丧乱。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遗后人也。”

从唐太宗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征讨高句丽的原因:

一、高句丽占有的辽东土地,本就是秦汉故土,现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

二、隋出师死伤颇重,为中国子弟复仇。

三,为后世子孙取,不为后世子孙忧。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继隋炀帝之后,再起辽东之役,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接着,唐太宗御驾自洛阳出发,加入进攻辽东的陆军。李勣、李道宗等接连攻克盖牟城、辽东城和白岩城,围困安市城。唐太宗在安市城指挥唐军作战,大败高句丽援军,但由于守军殊死抵抗长期不能攻克安市城,唐太宗见兵粮将尽,只好撤兵。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太宗回朝后,群臣上奏,建议改用小股偏师袭扰,消耗其国力。唐太宗纳之。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加强和新罗的联盟,对高句丽和百济同时开战。高句丽在渊盖苏文的铁腕统治下,也加强和百济的联盟,顽强对抗着唐朝和新罗。在此期间,唐朝名将辈出,薛仁贵、苏定方、程名振、刘仁轨、契苾何力等战功累累。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灭亡百济,唐高宗置熊津都督府,以管理百济旧地。龙朔元年(661年),百济在日本的援助下复国,两年后,刘仁轨在白江口大败日本援军,再次灭亡百济。

  百济灭亡后,唐朝和新罗两面夹击高句丽的态势再也无法逆转。乾封元年(666年),渊盖苏文病死,他的儿子们因争权夺利而发生内战,渊男建、渊男产击败大哥渊男生,继承了父亲的大权。战败的渊男生派儿子渊献诚前往唐朝求救。唐高宗正巴不得高句丽发生内讧,他大喜过望,很快以老将李勣为统帅,指挥各路兵马对高句丽发动了志在必得的讨伐。

  在这次战争中,薛仁贵战功卓著,他在乾封二年(667年)接连攻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和渊男生合兵一处。总章元年(668年),薛仁贵又攻克扶余城,威震高句丽,致使扶余川中40多座城池不战而降,同年9月,薛仁贵和契苾何力抵达平壤城下,与李勣会合,对平壤城发动了总攻。唐军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后,成功攻克平壤,俘虏高臧王、渊男建等高句丽贵族,灭亡了这个顽强抵抗自己的国家。随后,唐高宗在高句丽旧地置安东都护府,以管理这片久经战火的土地。

至此,这个与中原王朝来回走了这么多回合的古国终于在隋唐巨大的军事打击下倒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6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高句丽不等于高丽!两者千万不可混淆!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扶余族在东北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起源于吉林,后来进入朝鲜半岛,文化归属感更接近中原;高丽是王建所建立政权,起源于半岛南部新罗国,两者文化起源、民族构成、存在时间均不同。高句丽于7世纪被唐朝所灭,高丽存在于10世纪~14世纪。

世界文化遗产之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位于吉林省集安市。

隋唐必诛高句丽,原因有四!

其一、拯救汉民。

隋朝曾四次大举出征高句丽,隋文帝一次,隋场帝三次,大量士兵被俘或散居高句丽。为拯救滞留高句丽的汉人必须征伐高句丽。

其二、收复故土。高句丽所占土地本为中原王朝所有。战国时燕败东胡得辽东。汉武帝时灭卫氏朝鲜得半岛北部设四郡,高句丽仅为汉朝一县。直到西晋均为中国郡县。东晋至南北朝时期,高句丽趁中原动荡侵占此地。

其三、杀一儆百。高句丽对中原王朝不服,蚕食辽东,欺负新罗,妄图自立,必须杀一儆百!

其四、不留后患。唐太宗时全国大体统一,贞观十四年,唐军平定高昌后同唐抗衡的唯高句丽。高句丽有能力把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整合。如果任由其发展,不但东北危险,且中原也面临威胁。

综上,除了灭掉高句丽别无选择!










7

其實高句麗就是今天的朝鮮,朝鮮在周朝代,是中國人移民過去的,隋唐時代,高句麗屬於番屬國,每年還向中國朝貢。所以說高句麗對隋唐沒有敵對關繫,只不過蓋蘇文在高句麗造反,李世民親徵,所以歷史上有薛仁貴徵東的歷史記錄。

8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高句丽于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正式建国,后逐步扩张,在六世纪达到鼎盛,大业八年(612年)至大业十年(614年)大破隋朝大军,取得隋军携带的巨额物资。贞观十九年至总章元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丽,唐朝在总章元年(668年)攻灭高句丽。

那么隋唐两朝四代帝王都要灭了这个当时对于中原皇朝来说的小国呢?

首先,高句丽不老实,从隋文帝时期开始,高句丽就开始在东北边境地区搞事情,时常侵扰边境,一直到隋炀帝时期,三征高句丽,虽说高句丽打赢了,但是对于其自身的国力也有很大的损耗。直到唐太宗时期高句丽修长城,进攻新罗,暗中与突厥联盟,高句丽割据辽东的野心不断膨胀。正是因此从杨坚开始,之后的帝王都对这隐患尤其重视,誓要彻底征服,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中。唐太宗就曾说过:“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再者隋炀帝时,黄门侍郎裴矩就奏告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

裴矩已经说的很明确了,高丽之地,原来是周朝时,分给箕子的封地,汉朝时设有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个郡,晋朝时,中原王朝也统治者辽东。高丽这个地方自古到现在就是我们的领土,可是现在高句丽野心勃勃,想要把这些地方给吞并了,难道现在陛下忍心让我们的冠带之境变为蛮夷之乡吗?这算是标准的外交说辞了。

9

我是天晴爱睡觉,我来回答:

唐太宗曾说: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

高句丽到底有什么能耐危害华夏呢?原因有三点:

第一,高句丽人多,尚武好战,入侵并吞并了辽东,必须修理

第二,高句丽施行的是城堡扩张法,高句丽历代诸王的任务就是修建堡垒,利用堡垒为基地再向前扩张,扩张完再修堡垒,修完堡垒再度扩张,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清洗当地的汉人……属于占了你的地,还要杀你的人,若不早日铲除,后世必为大患。

第三:高句丽拥有和中华文化完全不同的独立文化圈,已经发展出了独特的制度和文化这种独立文化国家对于中国是最危险的。这种国家不可能一下子消灭掉,不会望风而降,高句丽会逐个城市抵抗逐个堡垒一直到死。

10

时代决定:

首先,从历史分析,汉匈战争辽东作为联系东胡断匈奴左臂取得重大成果,战略位置重要,是中原王朝制衡草原进则出辽东(中原边疆的三大草场之一),退则保燕山重要前驱,隋唐时代均面临北方强大的突厥!光辽东草场就值得中原王朝的举国夺取。(骑兵马场所在地落入草原或者高句丽手中都是中原的巨大损失。)

其次,五胡乱华以来几百年,辽东的慕容鲜卑、河套的匈奴、后套的拓拔鲜卑、其他也有宇文鲜卑、茹茹等,大量旧例表明边疆胡人均有随时入主中原的潜力与机会!而羌氐又提供了农牧民族入主的旧例,故而中原政权稳定性没想像的高。更甚至是突厥?此为第一大敌!

再有,突厥起于为柔然的锻奴,本身就会冶铁,已经使中原丧失部分优势,隋末之乱更能表明。此为长期战争,而高句丽国祚更长,起起落落,韧性更值得警惕!再加上两者勾结,对中原稳定性的威胁就是贴在脸上的距离。

最后,隋唐征高句丽都是暂时慑服草原间隙发起的,面对牛皮糖的草原,断草原双臂是中原正常战略,高句丽更不可能联强击弱做小,加上长期侵吞辽东动作。高句丽从玄菟郡的山林之地到乐浪海滨再到辽东,其坐大之势已使唐与新罗结盟可知忌惮之意。更有中原政体到中原各种技术等,同样大量流亡汉民的加入,高句丽不是普通政权,其已成三国割据辽东公孙康之辈进阶版!(有了辽西草场的高句丽即为更强大的慕容鲜卑)

总结:曾经的夷夏之分不再,中原政权的脆弱性,强大的周边,造成了无法守成的时代,除了这四帝王,继承者也都无法安于现状,要么消灭周边窥视者,要么被窥视者所灭!无第三路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