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一文是毛泽东于1937年写的,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从时间上看,这篇文章写于抗战初期,主要是针对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危害革命的教训;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集中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对立,等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表述,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文章。
举个例子。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抗战初期,面对日本法西斯的进攻和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这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矛盾转化成了民族矛盾——
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就成了全中国老百姓的期盼;此时提出并且实现“国共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因此,共产党人不计前嫌积极与国民党以及所有爱国力量团结抗日,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这就是抓主要矛盾。
再来看“矛盾的对立统一”以及促进矛盾双方的转化。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中国数千年来存在着的一对矛盾——农民离不开土地,土地养育了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中国人。
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又不得不离开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怎样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呢?怎样才能让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呢?
于是,土地流转政策就应运而生——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归属的前提下,解决农民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让土地流转的利益回馈给农民。
简单说,无论是工作还是一家人过日子,面对是普遍存在的——上下级之间,婆媳之间,夫妻之间矛盾无处不在;不过,一个公司的主要矛盾是是什么?一家人过日子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都必须一一仔细分析。
有的公司缺乏资金,有的缺技术,有的急需人才的引进,这些都要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资金,CEO的水平再高,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家人过日子也是一样,如果婆婆和媳妇成天都是互相看着不顺眼,那么,夫妻再怎么恩爱,这个家里会有一丝和谐的气氛吗?
小孩子不喜欢数学,家长偏偏要给他报个“奥数班”,这个矛盾的双方会转化吗?只有恶化,最后孩子很可能厌学乃至自残。
《矛盾论》的理论也许不怎么好理解;通俗讲就是一个字“势”,就是要认清事物发展的趋势;然后“因势利导”“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