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谢邀请。其实现在有许多人能够发出这样的疑问,只需搞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魏忠贤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也就是到底能力怎么样;二是魏忠贤这个群体,也就是专权宦官在明朝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只有明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所有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一)魏忠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有关史料可以看出,魏忠贤的家庭情况在当时应该还算可以,最起码他有媳妇,还有一个女儿,而且史书中说他“少无赖”,也就是一个无业游民,要知道在古代家庭没有一定的基础,孩子早早都开始找工作干活了,而魏忠贤而可以不从事生产劳动。

魏忠贤之所以进宫,史书中也交代清楚了。“与群恶少博,少胜,为所苦,恚而自宫”,也就是魏忠贤经常与这些地痞流氓、恶少们赌博,并且他这个手气忒背,经常输为赌债所逼,最后没办法,为了躲债,就一狠心给自己一刀子,进宫找工作了。

魏忠贤毕竟是混过社会的人,相比那些从小在宫中长大的太监,他会更加有眼色、更加讨好人。进宫后魏忠贤就拜在一个姓李的太监门下当义子,改名为李进忠。随后搭上魏朝、王安这些有权势的太监,跟着第三者插足魏朝、客氏之间,与客氏确立对食的关系。客氏是朱由校的乳母,等到朱由校即位后,魏忠贤和客氏并受宠爱。客氏被封为奉圣夫人,魏忠贤破格从惜薪司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客氏的儿子侯国兴、弟弟客光先以及魏忠贤的哥哥魏钊也被荫封为锦衣卫千户。

接触到权利的魏忠贤开始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上积累的害人能力。先将情敌魏朝逐出皇宫,独霸客氏;跟着将顾命太监王安诬陷杀害,将其名下的阉官全部斥退;从此魏忠贤用司礼监王体乾和李永贞、石元雅、涂文辅等人为羽翼,在宫中大权独揽。

明朝一直存在一个矛盾,就是皇帝总是与文官们不对付。这些文官们都是标榜清流的士大夫,形成了官僚政治集团,被称为“东林党”;这些人里面有许多经历了几十年的政治风云历练,都占据了许多重要位置,而且左右着舆论的力量。熹宗朱由校之前经过“移宫案”,就对士族官员产生反感,就对身边魏忠贤、客氏这些人非常依赖。

其实起初魏忠贤对东林党人是非常仰慕的,但是这些士人非常高傲,在他们眼中根本瞧不起这个痞子太监的魏忠贤。后来魏忠贤开始借助皇权的支持,极力打压东林党人,同时为皇帝挡住了许多士族的口诛笔伐。

魏忠贤在向东林党靠拢失败后,开始自己培养朝堂势力。让自己的党徒入阁拜相,顾秉谦、魏广微、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来宗道、杨景辰等内阁大臣都是魏忠贤的党羽;广受义子,最有名的为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五虎”为文职,为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崔呈秀、一年内由太仆少卿六迁至工部尚书的吴淳夫、一年内由大常少卿升至兵部尚书的田吉、太常卿倪文焕、左副都御史李夔龙;“五彪”为武职,为左都督田尔耕、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许显纯、锦衣卫指挥崔应元、东厂理刑官孙云鹤和田尔耕的心腹杨衰;“十狗”之首的是周应秋,此人善烹饪,魏忠贤的侄子、肃宁伯魏良卿最喜欢吃他烧的猪蹄,升至左都御史有赖于此,被人称作“煨蹄总宪”;十孩儿四十孙更是人品繁杂,如李蕃、李鲁生由知县分别擢御史、给事中。

大权在握的魏忠贤,控制着朝堂内外。被称为“九千岁”,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二皇帝。其党羽极力讨好他,开始为他在民间制造舆论,为其修建生祠。首建生祠的是浙江巡抚潘汝祯,作为对此举的鼓励,潘汝祯升为南京刑部尚书。朝野上下的官员,无论是想升迁,还是谋事,都必须走魏忠贤的门路。辽东巡抚袁崇焕也是较早为魏忠贤建生祠的官员。

朱由校在位七年就病死了,死后传位给弟弟、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即位后,魏忠贤想企图控制皇帝继续大权独揽,就像崇祯进献国色美人四人。奈何年轻的崇祯皇帝此时正雄心正盛,想有一番作为,不吃魏忠贤这一套。不久就将魏忠贤免职发配凤阳守祖陵,魏忠贤在路上上吊自杀了。

魏忠贤在天启年间也启用了赵南星、孙承宗等能臣良将,所建立的关外防线在今后十数年间阻止清兵入关发挥了巨大作用。后来崇祯年间,辽东形式恶化,相比天启年间辽东形势更为利于明朝,因此许多人认为魏忠贤在的对外工作还是有些功劳,不应予以否认。那么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下面来讨论一下。

(二)魏忠贤这个专权太监到底扮演的什么样的角色

宦官专权在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汉朝、唐朝、明朝时期的宦官专权。但是他们还是有区别的,汉朝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唐朝是宦官集团与武将藩镇集团,明朝是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他们都是在皇权受到威胁后,在皇权的支持下,身边的宦官开始进去权利中心,最终形成专权。但是汉唐两朝宦官集团最终发展到失去皇权的约束,宦官们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而明朝的宦官专权始终没有脱离皇权的支持,如果离开皇帝的支持,这些专权宦官们立刻会被文臣集团排除权利的中心。

明朝专权的宦官有许多,在《明史》中特意为他们整理了两传。比如有:王振、汪直、梁芳、李芳、冯保、陈矩、王安、魏忠贤、王体乾、崔文升、王承恩等,依托宦官的大臣被称为“阉党”,《明史》同样为他们列了一传。比如有:焦芳、张彩、顾秉谦、崔呈秀、刘志选、曹钦程、王绍徽、霍维华、阎鸣泰、贾继春、田尔耕等。

明朝的专权宦官是皇帝受到士族文官集团的威胁后才被推出来的,其实质是代表着皇权。宦官们就是皇帝与大臣们之间的隔离带,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帝与大臣直接发生冲突。

因此,有人说魏忠贤时期,也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在国家边防上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实不管哪个时期,总是有一些有才能的人需要被放在关键的岗位上,辽东地区关系到明朝的边防安全,无论是魏忠贤、还是后来的崇祯皇帝都必须将一些有能臣良将摆在这个关键位置。至于崇祯皇帝后期,辽东边境恶化,固然离不开崇祯皇帝个人的原因。

崇祯皇帝即位后,铲除魏忠贤其实是势在必行。因为此时的魏忠贤权利已经达到替代皇权的地步,崇祯皇帝要自己掌权就必须将能够替自己作主的人踢开。最终问题出现在,崇祯皇帝在铲除魏忠贤后,没有及时填补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权利真空,或者说崇祯皇帝在铲除魏忠贤后并没有更好的处理与文臣集团之间的关系,致使在后期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囧局面。其实与其说魏忠贤有功与明朝,还不如骂明朝皇帝怠政,明朝大臣勾心斗角、不作为,明朝制度自身有缺陷。

最佳贡献者
2

如果崇祯没有杀掉魏忠贤,那么大明的灭亡可能会推迟,但是它灭亡的结果不会改变。

想知道魏忠贤未死,大明会怎样,我们需要分析两点:第一是魏忠贤掌政的时候做了什么;一个是魏忠贤死后大明发生了什么,当我们知道这两点的时候,我们就能很好的分析大明的走向会怎样。

首先,我们要知道魏忠贤掌政的时候的“政绩”:

第一,迫害东林党。

说起魏忠贤,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贪污腐败,残害忠良,欺君罔上的形象,但是这些形象是因为记录历史的是史官,是文人,是被迫害的东林党人。东林党最初人员的确是一群清流,但是到了天启年间,这些清流大部分已经死的死,隐退的隐退,而真正在朝廷上说的话东林党人已经所剩无几,而东林党的名声太旺,很多慕名的官员都自称东林党,一些不得势的官员也加入了东林党,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东林党除了头头那几个人是真正的清流,剩下的人什么三教九流的人都有,所以成为执政党之一的东林党自然就开始了党争,可是他们的党争是在为民请命吗?

“海内士大夫多附之,“东林”之名自是始。既而“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起,盈廷如聚讼。与东林忤者,众目之为邪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东林党势大,甚至引发了“红丸”等三大案,只要是跟东林党政见不一的都被称为邪党,这样的东林党已经不能称为清流的代表了。而魏忠贤掌政之后,开始疯狂打压迫害东林党,而东林党有主张“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就是天下是非由民间百姓来决定,可是掌握这些民间舆论的自然是东林党,所以迫害东林党的魏忠贤自然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恶名。

第二,征收工商税。

魏忠贤上台之后发现了国家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国库没钱,而主要原因是是蒙古辽东从没有停止过骚扰,军费需求大:而广大农民的赋税很重,可是百姓没钱可交:士绅根据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不用交税:江南地区的商人又不用交税,其实他们大部分是东林党的支持者。

面对这个问题,魏忠贤恢复了征收工商税的政策,但是对于西北这类的贫困地区他采取减免税收的措施,这个政策实施之后,仅仅江南的茶叶税就有20万,国库也因此而渐渐充盈,虽然他也从中捞取了很多好处,但是很多税收他也用在了战事上,解决了天启年间的军费问题。

而在天启年间,虽然商人的税收增加了,但是对广大百姓来说赋税并不是很重,因此天启年间没有一次农民军起义,按理说赋税越重越容易导致起义,但是天启年间没有,可见人民比较安居乐业的。

第三,坚守辽东。

不得不说,魏忠贤的确是一个奸妄小人,贪污受贿,残害忠良,任人唯亲,但是他知道自己的一切来源于皇帝,如果国家灭了,皇帝没了,自己什么也不是,因此他很重视北方的边防问题。

有人说魏忠贤掌政之后北方的军饷连年减少,为什么还说他坚守辽东?那时因为魏忠贤他贪,但是他为了守卫北方,不贪军饷,但是他不会让边军将士们贪,为什么魏忠贤掌政之前北方军饷那么多却还连年败仗,那时因为那时候的军饷其实不是给士兵的,而大多都进了官员,将军的口袋里,他们为了贪更多钱,自然是要的军饷很多,但是魏忠贤是谁,东厂的头头,眼线几乎遍布天下,他知道北方都多少兵,需要多少钱,而且明朝的地方是一直有宦官监督的,所以他知道军饷需要多少,而且有自己的“儿子们”来监督那些贪墨之人,也因为他贪,所以他不想多出一分钱,但为了自己的地位,也不会少一分钱,这也间接的打击了地方的贪腐,一个人贪不可怕,可怕的是所以的官员都贪。

那么,在魏忠贤死后有发生了什么呢?

第一,东林党重新执政,党争不断

魏忠贤死后,东林党自然而然的死灰复燃,但是这时的东林党早已经不是天启年间的东林党了,他们的清流,风骨早已不在,贪污受贿者大有人在,而且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断打击其他党派官员,导致政局动荡不安,而掌权的东林党都是一群书生气十足的文人,他们只凭一张嘴来干事,只会空谈,何谓空谈误国,完全可以来形容这帮东林党人。而且在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崇祯向这些臣子借钱,一个个抠门的要死,但是起义军却从他们那里搜刮到了数万两白银,并且在城破之时,阉党大部分都壮烈殉国,东林党殉国者却无几人,可见东林党之腐朽。

第二,废除商业税等。

这些东林党人大部分是南方地区的大商人,大地主的靠山。于是东林党人废除了工商税和海税等税法,但是加重了农民的赋税徭役,连贫困的西北地区都不放过。导致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加上东林党人的贪污,国库逐渐亏空,而此时西北地区有爆发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旱灾,蝗灾非常严重,可是东林党人除了在嘴上感叹一下人民困苦,却什么也不做,只知道自己揽财,导致西北地区农民起义频发,甚至出现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起义首领。

第三,削减军费,杀害忠良。

在东林党执政之后,不但削减了北方的军饷,而且沿途官员还进行克扣,并且毛文龙被袁崇焕所杀,可以说北方只靠袁崇焕一人在撑着,但是在袁崇焕击退皇太极之后,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导致关外无将可守,而袁崇焕五年复辽耗光了明朝的国库,军士无军饷可用,最终李自成攻入北京,清军入关,明朝灭亡。

综合上文,我们可知,如果魏忠贤没死,那么就不会有东林党的出头之日,即使西北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国家依旧有足够的银两来赈灾,西北人民也没有那么重的徭役赋税,就不会爆发农民起义,而自大狂妄的袁崇焕不会得势,虽然清军迟早会强大到覆灭明朝的程度,但明朝也不会这么快的灭亡。

平心而论,魏忠贤这个人为了巩固权势,贪污受贿,党同伐异,残忍歹毒,但是在国家层面上他还是心系国家,讲求原则的,这与治国乏术的东林党是绝对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