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诛杀开国功臣,这种历史现象是自他之后就结束了吗?:朱元璋怕那些有功的大臣在自己死后造反,太子朱标驾奴不了这些开国功臣。所以他清洗杀戮很多立
朱元璋怕那些有功的大臣在自己死后造反,太子朱标驾奴不了这些开国功臣。所以他清洗杀戮很多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自明朝后很少有这种情况了。
朱元璋见太子朱标心肠比较软、性格懦弱,以后可能控制不了功臣。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朱元璋部得不拿功臣们开刀,为儿子清除障碍。
开国功臣徐达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为大明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对他很不放心,徐达也知道朱元璋的想法,所以在他面前表现得非常的谦虚谨慎。朱元璋抓不到徐达的把柄,也不好随便杀他。有一次徐达背上生了毒疮,医生告诉他不能吃鹅肉。朱元璋知道后偏偏赏赐蒸鹅给他吃,徐达明白朱元璋的用意。他流着眼泪吃下了鹅肉,不久就毒性发作死了。
丞相胡惟庸野心很大,被朱元璋发现后杀掉了。胡惟庸在朝廷的势力很大,很多的大臣都与他有瓜葛。朱元璋下令追查胡惟庸的余党。当时朱元璋成立一个特务机构,叫锦衣卫,专门负责监视大臣们的活动。锦衣卫只听皇帝一个人的命令,其它的执法部门无权干涉。这次追查胡惟庸的同党,锦衣卫出了很大的力,凡是和胡惟庸稍有关系的人都被写上了名册交给朱元璋。最后共查出1.5万人,朱元璋下令全部杀掉。
朱元璋接着把前丞相李善长、他的儿女亲家傅友德、鄱阳湖决战的大功臣廖永忠都被赐死。几年后,大将蓝玉造反。朱元璋一口气杀了1万多人,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一扫而光。
朱家的江山算是巩固下来了。但是朱元璋精心培养的朱标却过早的死了,真正造反的却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四儿子燕王朱棣。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朱元璋杀功臣这个事我觉得要分他死前和死后分开来看。朱元璋在位时杀害了以徐达、常遇春为首的150位功臣,可谓杀孽深重。
朱元璋杀这些功臣的目的不外乎如下:1.功臣手握重兵不听调遣.2为新皇铺路,功臣手握重兵,让人不放心。3.为了治理贪官。
徐达、常遇春就是手握重兵被朱元璋猜忌。相传徐达生瘤,不能吃鹅,朱元璋偏赐烧鹅,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徐达回家服毒自尽了。好一个忠臣!
明初的\"蓝玉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为新皇铺路的例子。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深受朱朱元璋的器重,他本人也非常争气,被认为是下一个皇帝完美的继任者。但天不遂人愿,英年早逝。朱元璋为了巩固孙子朱允炆的帝位,大肆屠杀与主标生前有牵连的人,蓝玉一案,受牵连而死的人多达几万人。
朱元璋出身低下,文化层次不高,年轻时受尽了贪官污吏的剥削。所以,他对贪官污吏是非常痛恨的,即便是皇亲国戚在他眼中也同庶民一视同仁。比如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向陕西走私茶叶,本来顶多就被罚点钱了事,但却被朱元璋砍了头;还有永嘉侯朱亮祖,欺行霸市侵占土地,被朱元璋亲自用鞭打死。
朱元璋死后杀的一批人却纯粹是为了巩固自家政权。自从夏启开创了家天下以来,皇位世袭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朱元璋身为马上皇帝,深知:打江山不易,但是坐稳江山更不易。所以,在朱元璋弥留之际,定下了锦囊妙计,又祸害了一批老兄弟。
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是为了巩固明朝统治。
朱元璋是以农民起义起家,统治集团内部有很多出身较低的人,这些人成为开国功臣之后,贪污腐化程度也让人吃惊。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曾为朱元璋立下大功,但只因没有及时封赏,就骄横失度,贪污钱粮,任部下劫掠民女;驸马都尉欧阳仑,走私茶叶、从中谋取暴利,其家奴动辄殴打税吏;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同各省官吏作弊,贪污盗窃的钱财折成粮食达2400多万石,酿成著名的“郭桓案”;还有许多骄兵悍将恃功大而骄横不法,如蓝玉擅自任罢将校、霸占民田、私蓄奴婢、纵奴作恶乡里、驱逐御史等;此外,各个开国功臣兼并土地问题也比较严重。这些是都是动乱之源,严重威胁了大明王朝的统治稳定。
明朝初期外部也不平静,北有蒙古威胁、东南有倭寇骚扰等。如果不整肃吏治,明朝初年其实会发生统治危机,甚至危及明朝政权的存亡。历史上以农民身份起义的陈胜、黄巢集团都在得势后迅速堕落;还有之后灭了大明王朝的李自成集团,进了北京之后迅速腐化、战斗力锐减;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也再无进取之力,太平天国起义军大多数高层都忙于享乐,丧失斗志,最终灭亡。这也是为什么当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是进京“赶考”、“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还特地写了一篇《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文章来告诫全党。所以朱元璋反腐应该是看到了官僚群体在明朝统一天下后开始腐化的危险,为了让臣子们不忘本,不要忘了元朝灭亡的教训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淮西勋贵在朝堂享有极高的话语权,淮人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占据主导权,非淮人被排挤、压制,他们不甘心,想尽一切方法赢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利用淮人和非淮人之间的矛盾,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权力。
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极力维护为统治阶层服务的法纪,触犯、违反法律的绝不宽恕。朱元璋专门制定法律条例来约束淮西勋贵集团,但是这些法律对于这批淮西勋贵的约束力并不大,随着朱元璋和淮西勋贵之间矛盾越发激烈,朱元璋决定采取流血手段解决问题。
淮西勋贵的核心人物是李善长,李善长为人小小谨慎,和朱元璋的冲突并不明显,随着另一位淮人胡惟庸登上丞相宝座,事情就起了变化,从李善长到胡惟庸先后掌权的十七年,虽然他们都打压非淮人,尤其针对浙东地主集团核心人物刘伯温,但这只是封建统治内部两个派系的斗争,朱元璋还能忍受。
但是胡惟庸坏就坏在他和军事贵族之间联系密切,之前一些军事贵族的叛变已经引起朱元璋的警觉,对于公侯大将的防范也愈发严密,本来丞相一职权力就非常大,已经让权力欲极强的老朱觉得大权旁落,现在文官领袖和军事集团密切联系,想干嘛,造反啊?这让朱元璋忍不了了,直接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胡惟庸,趁机取消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独揽了政权。
胡惟庸被杀之后,胡案成为了朱元璋进行政治斗阵的最佳武器,凡是心怀怨恨、行为跋扈的,影响皇室统治的文武官员和大地主阶层,都陆续被列为胡案同党,处死抄家,李善长也被牵涉在内,淮西勋贵的主要力量被彻底摧毁,之后蓝玉案更是将淮西勋贵中的军事贵族也大部分消灭了。
朱元璋“以猛治国”,用流血手段进行了长期的内部清洗工作,巩固了朱明皇室的统治,虽然朱元璋用流血手段解决了淮西勋贵和非淮西集团之间的矛盾,但是明朝统治阶层依旧矛盾重重,后期的南北之争,就是为了各自庇护各阶层利益所爆发的冲突。
朱元璋所做所为,核心利益就是为了维护朱明皇室的统治,希望大明王朝千秋永固,对于诛杀功臣这个现象,只要封建王朝存在,皇帝和功臣之间必然存在矛盾,矛盾无法调和自然会走到对立面,最终以流血暴力收场。
在中国古代,很多皇帝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都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明太祖朱元璋屠杀开国功臣的主要原因是:
一、为维护自家的统治,替皇位继承人铲除威胁,明太祖朱元璋将那些桀骜不驯或者特别有能力的功臣大开杀戒。例如、徐达、李善长等。
二、明太祖朱元璋非常痛恨贪官污吏,对已经查获的贪官污吏大开杀戒、满门抄斩。朱元璋父母早逝,他很小就流落街头,吃了不少苦。所以朱元璋不相信朝廷官员,对他们毫不留情。例如户部侍郎郭桓案就至少有一万多人受牵连惨遭杀害。
三、很多明朝开国功臣仗着自己功劳大,一直嚣张跋扈,多次违法乱纪。为了维护国家和自身统治,朱元璋对那些违法乱纪的开国功臣们大开杀戒,株连九族。例如凉国公蓝玉无视明太祖朱元璋的警告,多次违法乱纪。最后,蓝玉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四、丞相胡惟庸野心勃勃,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拉帮结派,蓄谋造反。他的阴谋被朱元璋发现。朱元璋勃然大怒,将胡惟庸等人一网打尽,满门抄斩。很多开国功臣受到牵连,惨遭诛杀。
朱元璋去世以后,皇帝诛杀开国功臣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现象明朝有,清朝也有。例如孙可望。他是大西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之一。大西农民起义军发生内讧,孙可望仓皇出逃,向清朝投降做汉奸。清朝统治者立刻册封他为王爷。在孙可望的带领下,清军迅速击败大西军。义军首领李定国被迫带领残兵败将撤退到缅甸境内。清朝顺利占领贵州云南等地。接着,孙可望突然暴病身亡。
虽然孙可望是一个汉奸,死有余辜;但是孙可望之死,很明显是清朝统治者过河拆桥诛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