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以权力等手段,以利益为根本争权夺利的社会发展变化趋势及规律。
读史就是根据古书中的记载来完成文化的传承。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上”是“上古”、“尊崇”、“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人们所推崇的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的书。
《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个字的中华心法,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
我们在历史中汲取宝贵经验,深刻思想,同时,我们也在运用这些创造历史。具体可以通过《尚书》为例来理解。
《尚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有十种体裁:典、谟、训、诰、誓、命、征、贡、歌、范。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该书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尚书》 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尚书》“德治”主张深刻影响了后世。汉代儒家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主张德、力并重。既要重视道德,也要重视国家的实力。如王充总结说:治国之道,一曰养德,二曰养力,要“文武张设,德力具足”,“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论衡·非韩》)历史上儒家和法家任德与任力之争提供给我们这样一条历史启示: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应继承和弘扬“协和万邦”的优良传统,在国际关系上树立道德大国的形象,同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捍卫国家的主权,也要注意发展相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尚书》并非大家想象中那么晦涩难懂,我们读历史了解其中的深刻思想,过去先辈们运用它来创造璀璨的历史,现在我们用它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加油,中国!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学习历史,以史为鉴!
历史有光彩的一面: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卧冰求鲤”,留下了古今不变的孝道;
“桃园三结义”“左羊之交”“刎颈之交”,留下了朋友之间的肝胆相照;
“孔融让梨”“苏轼与苏辙”,留下了兄弟间的手足情深;
“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留下了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
“子贡结庐”“程门立雪”“曾子避席”,留下了尊师重道美谈;
“鞠躬尽瘁”“苏武牧羊”“闻鸡起舞”“精忠报国”,留下了忠君报国的事迹;
“文景之治”“开元盛世”“仁宗盛治”“康乾盛世”,留下了盛世繁荣的治世典范;
杨震、魏征、包拯、海瑞、于成龙,留下刚正不阿,爱民如子的清誉;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原来古代也有锐意改革!
。。。。。。
当然历史也是丑陋的一面:
“长平之战”“五胡乱华”“黄巢起义”“太平天国”,留下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历史上值得称“仁”的皇帝实在太少;
“七步诗”“玄武门之变”“九子夺嫡”,手足亲情在皇位面前都是烟云;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莫须有”,历史上帝王心术实在无情;
田蚡、李林甫、蔡京、严嵩、和珅,贪官奸臣实在太多;
赵高、张让、李辅国、童贯、魏忠贤,太监也可以祸国乱政!
。。。。。。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在读历史,观历史的时候,保持辩证态度!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曾巩《南齐书序》。
“史乃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经世之大略”—王夫之。
学习历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史为鉴!
我们对历史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发生什么事,要记住,以备考试用。
我们读历史到底读什么,仅仅是为了考试用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简单分析一下。
一,知道我们是谁。只有通过历史记载,我们能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的祖先是谁。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一辈一辈的传承,一代一代的繁衍,才有了中国的今天。我们的历史悠远,如果没有历史记载,我们怎么能看到岁月的脚步。从远古、中古、近古我们的祖先如何在这片土地生存,如何奋斗,我们为什么爱这片土地,就是因为历史的原因。
二,知道我们做什么。以史明鉴,可以认清脚下正在走着的路,就会明白我们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比如这次疫情,中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因为有历史的记载,古人怎么用汤药消除瘟疫,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去做。我们读了历史,就会找到前进路上的指示牌,不会迷路,这就是历史的作用。
三,知道我们将魂归何处。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人,都会有终结。但历史没有终结,每过去一天,每一分钟都是历史。为什么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有的已经消失了,而只有中国在传承着,因为历史的文学,让我们知道走向何方,我们今天这么努力的付出,是为自己吗,是为祖先的荣光,还有下一代的希望,这是中国人的史命,我们身上有太多的历史痕迹。历史带着我们前进,最终找到安放我们灵魂的地方,那就是脚下这片土地,他的名字叫中国。
历史,历史,我们读你,是在读昨天。我们不是要回到昨天,因为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站在前进的高铁上,回望昨天,我们有太多的痛苦,展望明天,又可以拥抱太多的希望!历史,历史,我们要停下目光好好的读你。
读历史是学习文化,文而化之。读历史是在读文化。接受文化的滋养,让自已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从而有文明的延续。
孔子读鲁国的编年史,看到诸候的乱象,开始思考仁,开创儒家学派。司马迁写史记,也给后人许多启示。
只有人有历史,并延续教化下去。历史主要是人的历史,也有自然史,科技史,但都是与人有关。人是理性动物,对发生的事与人物可以借鉴,思考。历史的延续形成独特的文化。
大体说来,包括几个方面。
I,迁移变动史。即社会人的活动,社会形态的变化。如我国历史,最早是三皇五帝,经历夏商周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共,外国历史经历希腊罗马中世纪近代当代等,都有一个特有文化体系贯串其中,发生发展演变。演变包括斗争与融合。
2,经济活动史。由手工到机器到计算机,物质生活的跃变改善史。与各地特有的思维方式相关。
3,博物史。人对自然的认识史,不断深入,发展出现代科技。
4,伦理史。人对自身的认识,与周边人关系发展史。是更加文明和谐。
谢谢你的问题!
白岩松和王刚在一次节目中,都坦言鼓励自己的孩子多读别人认为“没有用”的历史,白岩松的儿子则是选择了攻读历史专业。
@钳工雕历史 对历史也很感兴趣,虽然读的还比较浅显,但是个人认为读历史主要有三个层次:1)探索好奇的历史故事;2)发现历史的真相;3)借鉴到实际的生活场景中。以下分别谈谈个人对读历史三个层次的理解:
1.探索好奇的历史故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动力的源泉。对于历史,我们最初的来源大都是听别人讲故事,比如小时候听到的围魏救赵、破釜沉舟、草船借箭等等小故事。通过听别人说,就勾起我们的好奇心,我就很想知道孙膑有哪些故事?项羽是个怎样的人?诸葛亮真的会借东风吗?刘伯温真的能掐会算吗?
为了探索这些好奇的故事,我很愿意去读历史。读历史让我知道了孙膑有个很坏的同学叫庞涓,项羽还有乌江自刎的故事,诸葛亮也并不是神仙……
所以说,读历史第一层意境是:探索好奇的历史故事。
- 2.发现历史的真相
在高中是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们的映像是邹忌是个很优秀的良臣。可是,当我读了《资治通鉴》之后,发现邹忌原来心胸狭窄,居然设计陷害田忌。
更有意思的是,当我读《史记》的时候,我发现商鞅的“徙木立信”并没有起到建立公信力的作用,甚至连秦国的太子都犯法了。
因此,当我们读历史,慢慢积累的时候,会进入第二层意境:发展历史的真相。
- 3.借鉴到实际的生活场景中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虽然我们很难做到李世民的这种境界,但是,我们可以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借鉴历史故事里的一些做法。比如:在哄孩子,或是与孩子对话时,我们是否可以想想“曾子杀猪”的故事?在和同事吵架闹别扭时,是否可以联想到“将相和”的故事?
其实,并不需要很高的境界,在做事下决定之前,给出三分钟时间,想想读过的历史故事,套入到生活场景之中,便是读历史的第三层意境。
以上是钳工雕历史对读历史到底读什么的理解,从实际出发,也是应用于实际。下面谈谈如何读历史(中国历史)。
- 1.从白话文到文言文
从简单入手,肯定是先看白话文的故事,这样通俗易懂,可以慢慢培养兴趣,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阎崇年老师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等等,这些都写的比较通俗易懂,再进一步的可以看看蔡东潘先生写的各个朝代的演绎系列。
看了白话文之后,一定要回归到文言文的正史原文记载。任何作家和学者,在写历史类的书籍是都会融入自己的观点,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必定会取舍一些历史记载的内容,因此,就会出现只写春秋,不写冬夏的现象。回归到文言文的原文,比如《二十四史》、《清史稿》等,你也会发现不一样的观点。
- 2.看了之后要有记录
从小就被老师教训:好记心不如烂笔头。看了不记,肯定是很容易忘记的。但是,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里,端个小本子做笔记也不太现实。钳工雕历史的做法是:看完了之后就写在头条里,发微头条或者文章都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会有一点收益,这是对自己一种鼓励。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大家多读历史,提升自我,共同进步。
@钳工雕历史 一起学习历史知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是无意义的
说历史是无意义的,在于说历史不一定是事实。
它或许是事实的一部分
或许是事实的对立面
或是只是一个点而引发的思考和评论,是历史上的人的认识和思考
这些东西并不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实际的作用,相反还会颠覆已有的认识和看法。
可以不看历史,只看未来。
历史是我们的未来
说历史是我们的未来,是因为历史总是会不停地重演。
说中国历史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便是一种轮回。
秦汉、隋唐;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一再重演,而我们只是看着,却没有任何的能力。
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到现在新冠病毒,我们依然表现的很脆弱,不堪一击,而又无能为力。
所以说,历史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能在历史里看到我们未来的样子,因为时间虽然再变,但人和人性没变,而自然还是那个自然。
历史是一种无奈后的弥补
人们为什么要记录历史,是因为想通过过去的事情启迪未来的智慧。
发生了的,便无法改变。
把无奈的现实记录下来,经验可以继承,教训可以规避,智慧可以继续发扬。
人是爱学习的,所以才会进步
人是聪明的,所以才会不断记录历史
但是,人是无奈的,因为寿命和不可预料的事情,记录过去,是为了把弥补无奈。
我们读历史,是在读过去,更是在谋划现在,预测未来。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是我们今天的教科书,读历史就是读他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启示,生活都是往往历史的重演,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我们读历史的重要意义,如果仅仅是为了看故事,那读跟不读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最关键的是要从历史故事当中明白一种道理来指引启示我们今天的工作生活。毛泽东为什么读历史啊,关键在于用好历史,运用蕴含在历史中的思想论方法论,从而指导了革命的实践走向成功。
读历史就是在读我们自己。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
但是很多人都对这句话持怀疑态度,“因为我学了那么多年的历史,但是也没有变得聪明啊!反而很讨厌历史。”
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我们上学时学历史教材, 是学历史,那是对于历史纲要的总体掌握,缺少细节。哪年发生什么事,对于人生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而读历史则不同,重在一个“读”上。
所谓读,就是要研究历史。我是历史老师,我在读史时发现,历史细节比起教材来说,对于个人来说更为有用。
学习历史人物,首先有一个励志作用,触动我们内心的,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这些历史细节,使我们认识到,历史人物和我们是一样的。
金庸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五千年的政治制度变动很大,但是人性却很少改变。
这句话,真是读历史的精髓。
我们读历史,就是读人性,读人性,就是在读自己。
读史时,我们要代入,我们就是那个历史人物,与他一起经历那些细节,与他一起喜怒哀乐,然后,这些感受一点点的融入到我们的血脉里,改变就一点点改变了。
读史使人明智是个细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但正如我们每天吃的饭都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那些读过的历史,也终将塑造一个新的你。
马末都曾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些道理”。古人读历史总是在思考未来,我们读历史有时候就是死记硬背,其实读历史就是学方法,体会历史中的智慧,让我们审时度势,了解自己,理解人性。
一、读历史就是启发智慧
这世界多少好答案苦等一个好问题,古人先贤的故事和智慧就像一把磨刀之石,磨砺着我们的智慧,我们也许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翻阅历史,发现这世界百分之八十的问题都被解决过,我们不过是采用答案,照做就行。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事情,通过瞎想往往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但是通过读史,我们可以明心思考,找到智慧的源头,记得有本书叫做《书读完了》,多大的口气,不过仔细看看人家是通过历史把书籍分类,从源头上启发自己,就这几类,看完了,历史也就明白了,什么是智慧,那些萃取在历史长河中的前人之道就是智慧。
思考前人的做法及达成的效果,往往为现在的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启发。
二、读历史就是审时度势
时是环境,势是方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良禽择木而栖,对时势的分析也许是政治家的事情,但是普通人依旧可以在历史的学习中对自身的发展做出参考。
司马懿没有在曹操第一次叫他上班去的时候领命,诸葛亮要三顾茅庐才会出山,刘备曹操煮酒论英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他们看的更远更深更长久,面对时势给我们的启发也就在这一点一滴中。
历史让我们可以不局限于所处环境的眼光,用更广阔的视角得出最适合自己的结论。
三、读历史就是了解自己理解人性
以史为镜,了解自己理解人性,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读经典,四大名著别多少学者研究,《西游记》一个猴子的前世今生都可以让你看到无限可能,妖魔鬼怪的出现对应了社会人性的现实。
历史为我们带入了极强的故事感,时代感,总有人幻想着穿越去某一个历史的过去,那种在乱世也好,太平盛世也罢的畅想下,更多见到的是生死危机之下人性的善良与邪恶。
那种最本质,最潜在的东西,也许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
总结:读历史,越读越发现自我的渺小,也会因此变得释然放下,大江东去,任何一个人即使再优秀,能力在大,也依旧无法改变历史长河流动的脉搏,只能借助历史在那长河里窥见最高的智慧,最美的人性,最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