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在东巡途中染病,后在沙丘依依不舍的死去。谗臣赵高、丞相李斯两人为自己的前途考虑,更改立长子扶苏为继承人的诏书,立秦王幼子胡亥为帝。随后,胡亥立刻诏书远在陕西和蒙恬一起修长城、抵御匈奴的扶苏自杀,后又囚禁为秦王祈福的蒙毅、守边的蒙恬,返回咸阳后逼蒙氏兄弟自杀。
历史虽然不能重来,但是如果扶苏、蒙恬不自杀,秦国的历史又会怎样发展?秦二世只守得三年的帝位会不会延长呢?也许历史是这样的发展的:
公元前210年,秦王死,胡亥继位发书让扶苏自尽
公子扶苏接信悲痛欲绝,他从小受楚人、儒家影响,本就宅心仁厚,遇此惊天之事一时有些头脑发蒙。来使见此情形忙说:天子之命,谁敢不从?如今先帝已去,新帝继位,现在是你追随先帝,到极乐世界继续侍候的最好时机了!正说着,蒙恬闯进来一剑刺死使者。蒙恬大呼:先帝待我不薄,你又是长子,他归去时怎么可能会赐死你我二人,这其中必然有诈!肯定是那小人赵高、谋逆之贼李斯一起搞的鬼,你我二人当真要在此冤枉致死了!扶苏虽然不愿公然叛国,但这死的不明不白确实冤枉,决定听从蒙恬建议。
自此,蒙恬奉扶苏为王,宣称秦始皇已驾崩,立扶苏为帝,称秦二世。所掌30万秦兵均对此深信不疑,加上蒙恬领兵多年,带兵有道,理由充分,这当今天子就在军营哪能不信?这一路大军日夜兼程进发咸阳。赵高因带着秦始皇尸体不能狂奔,但也怕出意外不断加速返回咸阳。
时间竞赛,先到为王
这是一场时间的赛跑,当听闻扶苏称王,在蒙恬帮助下已向咸阳出发,赵高李斯吓的满头是汗!立刻命令车队急速行军,也不管那秦始皇的尸体如何,胡亥带赵高、李斯等近臣侍卫3千余人先行去咸阳。一路上,胡亥用诏书不断收拢各郡士兵、民夫,宣称扶苏被匈奴所擒,以此要挟蒙恬军队归乡,意图造反取咸阳。各地郡守郡尉虽然对蒙恬叛变生疑,但这胡亥、李斯、赵高持诏书当面调动地方军队,也只能听从。
秦始皇死在河南邢县,扶苏蒙恬在陕西绥德县。所以赵高等人距离咸阳800公里,蒙恬距咸阳500公里。因使者达到后蒙恬立刻领骑兵出发,而赵高收到消息时为时已晚。赵高等人刚到达函谷关时,已然看到城门紧闭,城墙上占满警惕的士兵。知道大事已去,只能退守至三门峡。三门峡官吏对此虽然起疑心,但仍然承认了胡亥为新帝。自此大秦帝国一分为二,关西地区被扶苏蒙恬控制,关东地区被胡亥赵高控制,秦始皇的尸体只能就近安放在绳池行宫。双方各自发诏宣称对方为叛军:胡亥持天子诏书、秦皇龙体为号令逐步让疑心重重的关东各部听命。扶苏持文武百官罗列赵高数百条罪行,号召全天下诛杀之。一时间秦国秋风狂做,全国陷入混乱。
扶苏、胡亥函谷关决战
第二年,双方稳定了自己的局势,统一了军心,说服了各方郡县,蒙恬奉扶苏之命带40万秦军出函谷关。王离、李由带关东40万秦军和农夫在函谷关外迎战。但蒙氏带兵都是现役部队,骑兵战车都是标准化,这些士兵都是从关西各部中挑选最精锐的士兵,而且蒙恬带领的大部分士兵前几年刚打完匈奴战争,战斗经验丰富,悍不畏死。而李由(李斯之子)王离(王贲之子)带领的军队多是关东各地的常备军和临时征调的民夫,武器虽然精良,但士兵素质极为欠缺。
此一战,蒙恬利用关西3千战车在前方交叉突袭,冲乱对方阵型,1万余骑兵从侧翼直插,剩余前军、中军步步跟进。李由军队不堪一击,只被前方一次突袭就溃散了大部分前军,那些士兵本是齐、魏、赵国军民,其心不齐。他们打仗的依靠却是那秦先王的尸体,那个让他们毁灭家园的人。现在双方秦人内斗,这些士兵打心里不愿意掺和,只想回家。齐赵魏韩的旧部将领亦心里盘算,归乡后可以扯旗自立,一时间军心大变,私逃、倒戈、溃退的士兵不计其数。至此,胡亥军大败,赵高、李斯先行逃命,王离战死,李由被擒。蒙恬大军一路追击,夺回洛阳至函谷关所连接的失地,在三门峡抢回秦始皇尸体,运回咸阳皇陵,又派10万秦军驻守洛阳。
新战国七雄
后因用李斯之子李由要挟,秘密图谋,丞相李斯偷偷返回咸阳归顺扶苏,一时间关东齐国、赵国、韩国、魏国旧部纷纷自立为王,远处旧燕因是秦军控制,后归顺扶苏军。赵高带胡亥和忠心残部一直逃到齐国旧地,不知所踪。南方楚国旧地又发生杀秦官吏事件,刘季、项梁纷纷自立为王,刘、项两家在楚国旧地陷入混战。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统六国华夏大地的大秦国因秦始皇之死又分崩离析,秦、韩、赵、魏、齐、汉(刘邦)、楚(项羽)新的战国七雄形成,至此纷争不断,战国历史又推后230多年。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仅仅为了分析历史的可能性。如有不妥,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