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戏貂蝉完全是子虚乌有,但豹眼认为,这是演义中最接地气的故事之一。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罗贯中也是“有志图王”的人,无奈追随的张士诚没有斗得过朱元璋。朱元璋称帝后,罗贯中放弃了出仕为官的打算,全部精力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
罗贯中把一肚子智慧,全部用在了汉末三国的争斗上。
在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中,讲述了吕布戏貂蝉、联手除掉董卓的故事。
如罗贯中所言,这是一套组合拳,是真正的连环计。
民间传说,吕布生性好斗,力大过人,同龄的孩子都不敢跟他玩,唯有同女孩在一起就温顺体贴,判若两人。
如果王允直接把貂蝉送给吕布,就凭吕布这德行,恐怕对貂蝉会言听计从。貂蝉枕边风一吹,吕布恐怕也会把董卓给收拾了。
这样一来,故事情节就过于简单,也仅仅是一出美人计,自然体现不出作者的智慧。
罗贯中独出心裁,先许诺把貂蝉嫁与吕布,然后再把她送给董太师,以此挑起董卓父子反目,最终导致董卓被杀。
这就比单纯的美人计,复杂多了,更能体现出罗贯中而不是王允的智谋更高。
本来完全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但由于罗贯中下手太狠,把一个本来完全可以很优美的故事,弄得过于血腥,作者的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却让这个故事缺少了美感。
董卓入京之后,专权跋扈,为所欲为,天下有志之士,人人欲得而诛之。
吕布天下英雄,豪侠仗义,但一念之差,误认贼作父,为此时有悔恨之意。
司徒王允一心匡扶汉室,但力量不足。又感于吕布天下义士,为虎作伥,甚为可惜。于是,极力结交吕布,以大义感化他,使其为国除害。
王允义女貂蝉,巾帼不让须眉,忠义双全,素有为国分忧、替父解愁的心愿。
在王允的家宴上,貂蝉慕吕布之英雄,以身相许,为得是唤起吕布的英雄气概,以国家社稷为重,大义灭亲,为国铲除奸贼。
终因吕布念及父子之义,不忍背叛董卓。
此时,王允、貂蝉屡屡以忠义大道感化、劝谏吕布,最终吕布为了汉室,为了天下,大义灭亲,替天下除害。
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一段英雄美人相互爱慕,又举案齐眉,联袂演绎出一场为国为民、拯救天下的佳话美谈。
起码豹眼认为,这样的话,更有美感,读起来更加赏心悦目。为那个残酷的时代,添加一点富有人性的东西。
可罗贯中为了展示自己的智慧,让王允使用了连环计,把本该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故事,变成了血淋淋的阴谋诡计。
先是貂蝉月夜啼哭,王允误以为有了儿女私情。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儿大了要嫁人,作为义父,义女有了心上人,也会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尽管时代不同,不似今天,大龄剩女把父母搞得焦头烂额,但子女的终身大事,也是父母重点考虑的心事。
不仅王允误会了貂蝉,还搞得后人怀疑,王允是不是想自己留着受用。尽管误会消除,但接下里的事,还是把王司徒一生的人设给毁掉啦。
王允把貂蝉先许吕布再送董卓,赤裸裸地将貂蝉视为一个工具,丝毫不念及养父女之情。
既然王司徒孝敬,董卓自然笑纳,何错之有?英雄爱美人,作为一代猛男,董卓好美女也并没有大过。起码纳貂蝉一事,是如此,董卓并无过错。
吕布为此翻脸,也是人之常情,但“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显得小气了很多。
吕布斩杀董卓,为得就是一个女人,完全不是出于国家大义。这就又把吕布的人设给毁了。
貂蝉为了大义甘愿献出自己的一生,虽然可敬,但却失去了一个妙龄女子对于爱情的向往,显得过于残酷,缺少了人性,远不如鱼与熊掌二者兼得来得更赏心悦目。
史上的吕布,尽管是反复无常,但也绝非是小说中说得那么不堪。
关键是王允,在正史中,人设很不错,人品、声望都是有史可查的。他的确是利用吕布与董卓的矛盾,以大义劝导吕布,成功联手诛杀董卓,但绝没有采用如此下三流的手段。
因此,在豹眼看来,这个桥段,罗贯中如此安排,尽管是虚构的故事,但很符合汉末三国诸侯争霸不择手段的社会状况,可谓很接地气。读起来让人感觉,整个故事充满智慧。
但豹眼还是觉得血腥味太足,不如豹眼自己设想的故事情节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