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康熙帝第十子(序齿第四子)生于京师紫禁城永和宫,母德妃乌雅氏,满月后赐名胤禛,由贵妃佟佳氏抚养。佟佳氏为一等公佟国维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侄女,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皇贵妃,因其时孝昭仁皇后钮钴禄氏已逝,故佟佳氏以皇贵妃之尊,为后宫实际之主。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佟佳氏病重,于逝世前一日被立为皇后,即孝懿仁皇后。
胤禛幼年由皇贵妃抚养,虽为庶妃所生,但养母日后被册立为皇后,身份自然不同于其他皇子。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胤禛六岁,入上书房,师从张英(张廷玉之父),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九岁的胤禛随从康熙帝征讨噶尔丹,掌管正红旗大营。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一岁的胤禛受封为贝勒。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十三岁的胤禛侍从康熙帝视察永定河工地。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二十五的胤禛随同康熙帝巡幸五台山,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随康熙帝南巡江浙。这就是青年胤禛的大致人生历程。
如果没有后来康熙暮年的诸子纷争,太子二立二废,胤禛或许会以一个尊贵但是默默无闻的亲王身份,走完自己富贵而平淡的一生。但是,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废黜太子胤扔,胤禛便或身不由己,或主动参与地卷进了储位争夺混战中。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扔被废,康熙帝下诏,令诸臣推举新任储君。在这一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扔,同时也与皇八子胤祀搞好关系。此间历程,并没有证据显示,胤禛已经开始觊觎储位,或许当时的胤禛,还是想尽一个臣子的本分而已。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推举太子的朝议中,康熙帝惊愕地发现,皇八子胤祀所获得的的朝臣支持远远超过自己想象,从而感觉到了胤祀对于皇权的巨大威胁。为消除来自胤祀的威胁,康熙帝当机立断,抛开众臣建议,复立胤扔为太子。这一措施,使得群臣错愕不已,之前为扶胤祀上位的大臣,无法面对复立的太子,必以手段迫使胤扔去位,才能自保。否则,太子继位后,他们无法想象会遭到何种打击。而胤礽,经历废立之后,自然会吸取教训,掌握权力,以免自己再被拱下太子之位。两方面下,双方势力比之第一次废太子前,斗争更趋激烈。
而臣下无休止地内斗,及太子复立后所采取的一些维护自身利益权势的措施,使得康熙帝感觉到心力交瘁,惶恐不安。在无法制止这种争斗平息的情况下,康熙帝下决心一刀切,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次废黜胤扔太子之位,同时严厉处理了胤祀一党,将纷争压制下去。
太子复废,且再无起复可能,使得胤禛也不由得对于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开始心动起来。他善于“韬光养晦”,表面上尊崇佛法,于诸兄弟维持和气,于康熙帝则表现仁孝,在诸子纷争,争夺权力的大局面下,胤禛这些举措,自然使得康熙帝对其赞赏信赖有加。同时,胤禛在随驾巡游四方同时,注意了解各地经济物产,山川水利,民间风俗,宗教信仰,获得民事处理方面的经验;并在其中注意观察了康熙帝处理政事的方式,了解地方官僚机构日常行政事宜和吏治方面的管理经验,不断增强自己处理政事的能力,获得从政经验。总而言之:胤禛确实有着其他皇子比拟不了的一些优势,治理国事的经验相对比较有经验,康熙帝晚年怠政,宽于律人,朝政腐败,必须有人来解决改善这些弊端,而胤禛,在诸皇子中,无疑具有极大优势。
自太子二次被废,胤禛在诸子中,逐渐以自己超然的态度,获得康熙帝的另眼相看,而他主张的“整顿积习、振作有为”的意见,相对于胤祀的“宽厚仁义”的思想,更能获得康熙帝的青睐。另外,胤禛以相对较高的实际才能和比较务实的治国理念,取得一部分人的支持,同时,他也不是一味地以温良谦让的手段来获取朝野好评,实际上,他自己也建立了一个集团,以养母之弟隆科多和门人年羹尧等为心腹,控制京师局势及边疆军事大权。
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岁,本年也是康熙帝登基六十周年,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到京师后,又参加贡士会试试卷复查事务,冬至之时,封诏代皇帝祭天。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又奉诏清查京师及通州各粮仓,冬至日奉命祭天,这一切都显示了胤禛的受重用及在最高权力交接中的地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康熙帝逝于圆明园之畅春园,胤禛通过隆科多,控制了京师内外,平稳地接过了皇位,成为清朝新一代皇帝,次年,改元雍正。从这一刻起,胤禛,或者雍正,再也不用掩饰自己的真实意愿,可以不受牵绊地以自己的意志,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了。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甫一即位,即将同母弟胤禵自西北大军中召回,软禁起来。对于威胁最大的胤祀一党,他采取“斩枝弱干”的手段,将九弟胤禟发至西北军前效力,十弟胤?先是支派往盛京,后圈禁。至于首脑胤祀,却是先封为亲王,并总理事务大臣,加以迷惑。
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西北大捷,青海和硕特部被平定,雍正政权局势稳定下来,雍正开始着手打击政敌,先后将胤祀、胤禟、胤??削宗籍、圈禁。同母弟胤禵也被发配至景陵守陵,其实也是软禁。历时二十多年的胤祀集团,土崩瓦解。
雍正三年(1725年),在彻底铲除胤祀集团后,雍正开始对为自己登上皇位立下大功的隆科多、年羹尧下手: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以结党营私、欺瞒圣躬为由,圈禁隆科多致死。原因无他,对于皇权有威胁的人,无论他本身态度如何,都是雍正不能够容忍的,皇权的排他性,是断不允许其他人染指的。
处理完内部的权利斗争,雍正开始按照自己的治国理念,展开对于国家的治理。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之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较之古来以藩王而入承大统,如汉文帝辈,朕之见闻更过之。”对于康熙末年,朋党斗争、吏治败坏、贫富矛盾、西北用兵、国帑空虚等种种弊端,他都有着切身的体会。
雍正在登基伊始,即发出整饬吏治的通告---“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而曰‘名实兼收’,不知所谓名实者果何谓也”、“朕缵承丕基,时刻以吏治兵民为念”。?表明他为澄清政治、医治痼疾的决心。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开展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官员横征暴敛。雍正二年(1724年),严查各地官员钱粮亏空,限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自雍正元年(1723年)至五年(1727年),先后免除全国各地“乐户(官妓)”、“惰民”、“蜑户”等贱民籍,一体恢复民籍。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取消土司,改派流官。对于实现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有着重要意义。
尤其是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推行了“摊丁入亩”政策,即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免除了实行数千年额人头税,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民间也不再隐匿人口,使得社会经济有了显著提高。
另外,雍正还实施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制度,虽然主观上是为了获取更多财政收入,以供养朝廷,但是客观上也触及了千百年来无数王朝不敢真正面对的官员士绅的特权,强迫他们与广大民众一样,对于国家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也是后世雍正长时期以来口碑不佳的原因,掌握了话语权的士大夫,对侵犯了他们利益的人自然没有好评。
雍正五年二月初九(1727年3月1日),僧格、马喇已起程赴藏,成为中央政府驻藏大臣设置之始。西藏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加具有法理及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雍正也通过文字狱钳制思想,使得国家思想停滞,文人动辄得咎,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沉闷风气顿生,对于国家的进步,有着极为消极的影响。再加上雍正重开海禁,使得中国成为那个时代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并导致中国在一个世纪以后,因为统治者的短见,而遭受了三千年未有过的外部打击。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雍正帝驾崩于圆明园,终年五十八岁。在他身后,为继承者乾隆帝留下了超过三千万两的国库,九百万顷的纳税土地,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以及“刻薄寡恩、冷酷无情”的后世口碑。对于雍正帝的评价,集合了勤政、干练、果决、坚韧、严苛、刻薄、卑劣、冷酷等等相对矛盾的评语。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行事果决、心性坚毅、勤于国事且政绩卓著;承上启下,很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虽然御臣下严苛、有刻薄寡恩的评价,私德上也有商榷的地方,但从本职工作上来说,是远超几千年来数百位同行的,优秀的皇帝,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