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起雍正,大家应该并不陌生,但是历史上的雍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呢,对他众说纷纭,难以见得庐山真面目,下面有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第一个要说的有便是雍正存在篡位的可能,把诏书上的“传位十四阿哥”修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对于这种说法,我个人是不赞同的。因为简体汉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推广的,虽然清朝同样使用楷书,但是和现代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清代时期的于应该是这样“於”。而且清代皇室有时写圣旨会把小篆加进去书写,再加上康熙帝的严谨,又怎么会让圣旨中存在隐患,传位诏书的书写定然不会草率。还有一种版本是当时的步军统领“隆科多”协助雍正篡权。据说是在康熙帝驾崩后,隆科多马上拿出“正大光明”后面的诏书,进行篡改。这种说法更是站不住脚,清朝的确有着秘密储君制度,皇帝在世时不公开储君名字,传位诏书藏于“正大光明”牌匾后面。但是历史上秘密储君的皇帝只有: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并没有康熙。所以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真实历史上的雍正可以说是最勤劳的皇帝之一了,在登上皇位之后,没有没得手的地位冲昏头脑,反而像一个奋斗青年一样,勤政。雍正每天平均的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在批阅奏折。批阅奏折十分认真谨慎,据说有的奏折的朱批可达上千字,比奏折本身的字数还要多。雍正在位13年,一共处理了奏折192000件,每天的朱批字数可达8000字,也意味着他每天得看好几万字的奏折文章。而且日复一日地坚持,这份毅力和恒心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真实历史上的雍正也是一个勇敢的改革者。在康熙大帝的晚年,清朝只是有着表面的繁荣,当时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年迈的康熙,已经无力整治这些事情,再加上为了争夺帝位,阿哥们结党营私,祸及很多官员,而康熙帝只能将许多官员降职,以保护他们。雍正接手大清后,励精图治,治国安邦,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清查库银,并要求各部,各省限期补齐;整治朋党;不管出身,提拔人才;重视科举,亲自出卷;建立军机处,巩固集权;改革赋税,摊丁入亩。短短几年间,清朝的国库储银大幅度上涨,在位仅13年,国库涨了7倍,给乾隆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吸取了前朝“太子制”和“嫡长子制”的教训,在选拔储君的方式上,雍正在位时建立了“秘密选储制度”防止了皇室子孙的过多夭折。为了进一步了解官场实际和密辛,雍正扩大了有资格递交“密折”的人数,从100多人加到了1200多人,这也是进一步打开言路的一种方式。大规模改革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雍正承担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其中被阿哥党用“八王议政”危及皇位,而且历史上的雍正也是多次遭人暗杀。

真实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个’铁面皇帝。功是功过是过,分得很清。对于自己的兄弟们,结党营私,祸害朝政,一点都不手软。后来当朝首辅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科举泄题,直接斩杀,并没有看在张廷玉的面子上从轻处理,但是事后又因为张廷玉没有为弟求情而嘉奖了他。对于奸臣,也是坚持斩杀。因为他看出康熙年间的问题,康熙对老臣太过于宽容,造成了许多人的肆意妄为,这是造成当时吏治腐败的一个大因素,雍正却改正的很彻底,这样的事看起来很容易,实际却很难。一视同仁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大大打击了当朝权贵的利益。雍正的改革让清朝进一步繁盛,才有了“康乾盛世”的落日余晖 。

从雍正的为人处世之道上就能看出他就是一个很有追求的人,对于清朝的弊端隐患他认识的很清晰,认识到这种层面,没有一定程度的钻研是不可能做到的。为了建立自己想要的繁盛的大清王朝,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上万奏折坚持朱批,经常批奏折到凌晨,在我眼中就像一个努力的高三学生,日日身心疲惫。他有着改革强国的理想,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他并看不清这之后的清朝究竟是怎样的,更不知道付出如此代价之后的清朝能不能繁荣起来。但是他依然在努力 ,这一点很令人佩服。他的一生很坎坷的,纵然做到了铁面无私,但是对于自己的手足至亲,又怎会不泛起涟漪。

他的一生,压力,竞争,努力,悲伤,步步为营。虽然最终成为了皇帝,但他的心中究竟是怎样的呢,满足,悲伤,还是不甘。

最佳贡献者
2

大家看到这个标题会想到什么内容呢?哈哈,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来自清朝的雍正皇帝。提起来雍正皇帝啊,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九子夺嫡。但是,在历史里面记载雍正是一个勤奋的皇帝,雍正皇帝有多勤奋你都不敢想。雍正他每天就只休息4个小时,在古代就是2个时辰。雍正一年就给自己放3天假期,绝对是不会给自己多放假的。雍正绝对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了。

大家都知道康乾盛世,其实雍正是最关键的一环。雍正皇帝当上皇帝以后就没有出过北京城,大家再想想他的儿子乾隆6次下江南。雍正皇帝在位13年,在他去世的头2天就算是身体再不舒服,他仍然是在处理政务。雍正皇帝用他的勤勉践行了自己亲笔写下的承诺。那么,雍正皇帝的承诺是什么呢?在勤政亲贤的匾额下面,他引用了战国时期思想家慎子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就是,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在他的儿子乾隆皇帝继位以后,在这块匾额的下面写下了屏文。自勉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勤政的一个皇帝,乾隆皇帝就是把雍正皇帝给他留下的家底给败光了。

在康熙突然病逝的时候九子夺嫡,最后就是四阿哥胤禛赢得了胜利,当上了皇帝。而雍正之所以能够成为九子夺嫡最后的赢家,这功劳是离不开两个人的。一个就是舅舅隆科多,一个就是大将军年羹尧了。身为大将军的年羹尧,他就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年羹尧他还带着清军去平息了青海,立下来很多的战功。年羹尧的名字,让西锤那边的人都是十分的害怕。然后,年羹尧就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变得目中无人。因为年羹尧觉得自己立下来这么多的战功,很厉害嘛。然后,年庚就开始慢慢的没有分寸。

康熙帝架崩后,雍正继位,胤祀处处掣肘雍正,甚至抬出八旗的各旗旗主老王爷,妄图推翻雍正,这在大清王朝时,实属大逆不道之举,灭九族的,若无雍正的勤勉与积累,哪来的康乾盛世中的乾隆盛朝?年羹尧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但是有哪个皇帝是会容得着这么张狂人存在呢?就是因为这样,年羹尧最终家破人亡。年羹尧在去京城的路上,竟然命令都统范世杰等一帮子人朝着他进行跪拜。等快到京城的时候,就让很多人去城墙跟面前去跪着迎接他




3

雍正是一个勤政、有魄力、有能力的帝王,在位13年,他把康熙爷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地干干净净,也给乾隆皇帝弘历留下了丰厚的基础。雍正承先启后,是康雍乾盛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雍正人生中有两条重要准则,一是“朝乾夕惕”,一是“以勤先天下”,雍正的一生都在始终如一的坚守这两条准则。


首先是勤政。

雍正“以勤先天下”,意思是要用自己的勤奋给天下人做出榜样。在位期间,雍正每天只休息4到5个小时。一年之中,雍正几乎全年无休,只有生日、年三十等少数几天才会给自己放一天假。



二是能力强、有魄力。

雍正建立密折制度,允许各级官吏给皇帝直接上奏,畅通了帝国上下的沟通渠道,有效防止欺君罔上,从而巩固了皇权;设立军机处,作为皇帝决策的最高秘书机构,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同样加强了皇权;推行改土归流,收回西藏土司们的行政特权,改为由朝廷直接任命当地官员,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无阻;颁布摊丁入亩制度,推广“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减轻了广大平民百姓的纳税负担。使赋税制度更加合理;建立秘密立储制度,即将事先拟好的传位诏书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只有在皇帝驾崩后才能打开并宣告继承人,这一制度使得清朝后世再也没出现过类似康熙晚年的太子之争。


三是施政严厉。

康熙临终前对雍正说:“我就是因为对下面太纵容,才使得官僚系统贪腐问题严重、国家机器效率低下。我选择你作为继任的皇帝,就是看重你行事风格严厉。因为只有采取严厉措施、整肃朝纲,才能使大清帝国重回正常轨道“。这段话深刻的揭示了雍正皇帝的行事特点,就是严厉。他刚刚登基,就开始清理国库,追讨欠款,并且宣布就算是当年康熙爷宽宥的人,到了他这里,也不能豁免,否则一律抄家处理。追缴到自己的弟弟即康熙十二子胤裪,因为无法还清欠款,当即下旨要抄家变卖家产。连一向与雍正交好的老十三来讲情,也被严厉斥责“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查,朕必亲自查出!”。由此可见雍正行事风格之雷厉风行和无情。



四是生活简朴。

雍正一生简单而节俭,没有像他老爸康熙和儿子乾隆那么铺张浪费,没有像他们一样南巡,劳民伤财。他也没有大兴土木,修建离宫别苑,没有后宫佳丽三千。


五是政绩显著。

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间,百姓安居乐业。雍正末年,国库存银由康熙末年的七百万两,增至5000多万两。可以说,雍正积攒的家底,是乾隆盛世的重要基础。另外,雍正也使出霹雳手段惩治贪官。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能臣干吏辈出。


雍正的缺点

当然,除了优点,雍正肯定也是由缺点,毕竟人无完人。雍正最大的污点就是大搞文字狱,制造了许多抄家灭族大案,吕留良案就是其代表。给吕留良定罪时,虽然吕留良本人已经死了。但雍正依然将其挫骨扬灰,并满门抄斩。据说雍正的死就跟这个案件有关。传说吕家有一个小姑娘吕四娘逃过了此劫,从此勤学武功,立志报仇。雍正十三年,吕四娘潜入宫中,刺杀了雍正,并割下了雍正的头颅。因此,雍正的陵墓中是没有头的。这个传说的真假还有待进一步地验证。


总结

“朝乾夕惕”是雍正的人生准则,意思是早上自强不息,晚上小心谨慎,雍正一生都践行着这个准则。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由如此的做为和成就。

4

雍正的历史功绩是应该值得后世赞颂的,我个人觉得,雍正比康熙和乾隆都要卓越。

其实,我们后世常提及的康乾盛世,其中质量最高的时期,反而应该是在雍正时代。可惜由于与康熙和乾隆这两位在位时间都超过60年的长寿皇帝相比,夹在中间的雍正那13年的在位时间,实在短得可怜,使得对雍正这个具有关键得承上启下作用的好皇帝,就这样被康乾二帝的光芒所覆盖。

乾隆就不用说了,一个幸福的太平天子,穷奢极欲,好大喜功,名为明君,实为昏君。清朝在他手上,已经开始不断滑向衰落了。

至于康熙,确实是一代明君,但对百姓而言,康熙时代不见得是什么盛世。康熙前期很有作为,但接连经历三藩之乱、葛尔丹之役、收复台湾等战事,中华从南到北的百姓其实都过着糠稀的生活。尤其是康熙晚年,厌恶朝政,而且在立储问题上的一再失误,导致朝政松弛,政治斗争不断,加之各地的天灾人祸,使得百姓凋敝,国库空虚。可以说,康熙留给雍正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江山。

但雍正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以铁一般的意志推动改革。雍正的改革是很彻底的,不像宋代那些改革那样虎头蛇尾。他在位13年,顶着反对势力强大的政治压力,推行三大新政:

1、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废除了官僚集团的许多特权,极大的缓解帝国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负担;

2、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取消了人头税,改为按照土地多寡来收税。这项政策打击了富人的利益,减轻了穷人的负担,从而有效平衡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3、最后就是推动开豁贱籍,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如果说,前两项改革是从经济上促进社会公平,那么这项则是从法律上推动了社会公平。此改革彻底废除了过去残留于封建社会中类似于奴隶制度的条规,极大的保障了底层人民的利益,让很多人重获新生。

正是得益于三大新政的落实,在削弱士绅贵族特权的同时,极大的平衡了社会矛盾,使得清朝的社会民生得到巨大的改善,进一步释放了社会的生产力。

一个被后世所忽略的事实是,雍正不仅让天下百姓过得更好,还为后世的乾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康熙末年的清朝国库,存银仅为几百万两;而到雍正死时,清朝国库以及积攒下存银6000万两之巨。

此外,乾隆年间的太平盛世和人口暴增,也无不得益于雍正摊丁入亩和开豁贱籍两项政策的持续推进。因此,如果不是雍正打下的扎实基础,估计大清的江山,早就被乾隆爷给败光了!

雍正在位期间,一方面以勤为天下先,没日没夜的埋头苦干;另一方面又需要面对各方既得利益阶级的巨大政治压力,改革举步维艰。最终,雍正的身体很快就被拖垮,于雍正13年突然暴毙。

然而,如此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却因为其改革触动了那些士绅阶级的既得利益,而被肆意抹黑和妖魔化,大量编造野史小说丑化雍正,导致雍正在民间名声狼藉,残酷无情的“冷面王”形象深入人心,实在让人惋惜。

5

雍正是清朝最具争议的皇帝,世人对于他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赞誉雍正的人认为他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在位期间取得一系列成绩,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皇帝;而抨击雍正的人则认为他得位不正,残杀异己,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数百年来,关于雍正争论不休,各种说法莫衷一是。那么,雍正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雍正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更是一位能君。雍正是政治上的天才,九子夺嫡当中,雍正出身不是最尊贵的,势力不是最强大的,然而最终夺得帝位的却是他,而他凭借的,就是他的隐忍。雍正曾说:“朕经历世故多年,所以动心忍性处实不寻常。”雍正实在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在康熙末年太子被废众阿哥夺嫡的政治漩涡当中,他隐忍不发,卧薪尝胆,将自己的政治欲望与目的极好的隐藏了起来,最终取得成功。

雍正夺得帝位不是偶然,而是他韬光养晦的结果。在众阿哥拼的你死我活的时候,雍正却与诸位兄弟保持和气,还多次代替康熙帝处理事务,深受康熙信赖。而在雍正淡泊不争的外表下,隐藏的是强大的政治才能,雍正的属下戴铎就曾对外称赞雍正道:“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文献丛编》)戴铎没有看错自己的主子,在阿哥们争夺太子位时,雍正却早已经暗自结交年羹尧与隆科多等能臣,而这些人在他夺得帝位的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雍正夺得帝位以后,立刻开始巩固帝位,他打压异己,分化皇子集团。雍正先是将八爷党中的骨干胤禵从西北军召回圈禁,又将胤禟发往青海,远离朝廷。随后雍正又对胤禩本人进行针对,说他“肆行悖乱,干犯法纪,朕虽欲包容宽宥,而国宪具在,亦无可如何,当与诸大臣共正其罪”。(《上谕内阁》)并将所有反对自己的皇子全部剥夺实权,圈禁起来。在分化完皇子集团以后,雍正又以结党营私的罪名命年羹尧自尽,同时将隆科多关押至死。经过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雍正迅速巩固了自己的帝位,并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改革领域,雍正算是清朝皇帝中成就最大的一位。雍正继位以后,清朝官场腐败情况非常严重,许多官员作威作福,为祸一方。雍正对此进行严厉打击,整顿吏治,他任用田文镜、李卫等能臣,并在全国开展钱粮大清查,发现渎职或贪污者,严惩不怠。同时雍正还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规定官绅也要服兵役,不过可以用银两兑买。雍正此举虽然对于减少贫富差距意义不大,但他敢于对官绅利益动手的勇气还是值得称道的。

雍正是一位雄韬武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命年羹尧、岳钟琪等人率军攻打青海部,并将青海完整的收入清朝版图。除此以外雍正还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减轻了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和剥削,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西南与中央的融合。而且雍正还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加强了中央对于西藏等边远地区的统治。

在人权方面雍正也有一定贡献,明朝时有一部分人因反对朱棣而被归入贱籍,还有一部分因未依附朱棣而被编入官妓籍,雍正将这些人的后代头上的贱籍摘掉,让他们成为民户。

雍正在位时期,他对经济、政治、军事都进行了一定改革,其中财政领域成就巨大,极大缓解了清朝的财政危机。因此可以说,雍正是一位能君,不过他却不是一位贤帝。雍正的一生,做过许多让他背负骂名的事情。

大多数汉人以及思想家抨击雍正最多的就是他大兴“文字狱”。文字狱不是雍正的首创,但它却在雍正在位期间大行其道,敲碎了清朝文人的脊梁。不管雍正继位到底是不是阴谋,朝野上下却都流传着他得位不正的说法,这是每一位皇帝的逆鳞,尤其是对于雍正这样心机深沉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雍正为避免文人相传,同时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大肆迫害文人。比如雍正在铲除年羹尧与隆科多的时候,就以“趋奉谄附”的罪名将汪景祺以及查嗣庭诛杀,并夷其三族,而陆生楠则因议论时政而被正法。当然,雍正文字狱中最著名的还是吕留良案。吕留良是清初思想家,在雍正时他早已去世,但由于曾静、张熙等人受到吕留良思想的影响,跑去策反岳钟琪反清复明。最终事情败露,引发滔天大案,受到株连者不计其数,许多无辜文人都惨死在雍正的手中。雍正还不断提拔朝廷上最懦弱的文人,并将他们标榜为道德圣人,让天下文人去学习他们。在雍正的迫害下,清朝的文人逐渐失去了风骨,不敢对时局以及现实发表任何建议。同时雍正还利用“神道设教”等封建思想来进行愚民,从而巩固封建统治。

雍正一生留下众多谜团,比如世人不知康熙遗诏是否被雍正篡改,亦不知他为何突然暴毙,同时他也留下诸多争议,因为他是一位锐意进取的皇帝,但也是一位奉行“重典治天下”思想的统治者。雍正的举措大多缺乏怀柔,从雍正继位到他进行改革,许多反对派与贪官污吏被诛杀,但同时也有大量无辜的臣子死在他的手中。

所以总体来说,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位能君,但不是贤帝;他锐意改革,但在涉及他自身利益时他便会不顾原则;他是一位优秀的政客,一位比较合格的领导者,但他的品德不符合世人的要求。因此被誉为名帝的是雍正,被世人抨击的也是雍正,他富有争议,因为他的一生本就充满争议。

参考资料:

《文献丛编》

《上谕内阁》雍正二年四月初七日谕

6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康熙帝第十子(序齿第四子)生于京师紫禁城永和宫,母德妃乌雅氏,满月后赐名胤禛,由贵妃佟佳氏抚养。佟佳氏为一等公佟国维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侄女,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皇贵妃,因其时孝昭仁皇后钮钴禄氏已逝,故佟佳氏以皇贵妃之尊,为后宫实际之主。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佟佳氏病重,于逝世前一日被立为皇后,即孝懿仁皇后。

胤禛幼年由皇贵妃抚养,虽为庶妃所生,但养母日后被册立为皇后,身份自然不同于其他皇子。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胤禛六岁,入上书房,师从张英(张廷玉之父),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九岁的胤禛随从康熙帝征讨噶尔丹,掌管正红旗大营。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一岁的胤禛受封为贝勒。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十三岁的胤禛侍从康熙帝视察永定河工地。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二十五的胤禛随同康熙帝巡幸五台山,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随康熙帝南巡江浙。这就是青年胤禛的大致人生历程。

如果没有后来康熙暮年的诸子纷争,太子二立二废,胤禛或许会以一个尊贵但是默默无闻的亲王身份,走完自己富贵而平淡的一生。但是,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废黜太子胤扔,胤禛便或身不由己,或主动参与地卷进了储位争夺混战中。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扔被废,康熙帝下诏,令诸臣推举新任储君。在这一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扔,同时也与皇八子胤祀搞好关系。此间历程,并没有证据显示,胤禛已经开始觊觎储位,或许当时的胤禛,还是想尽一个臣子的本分而已。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推举太子的朝议中,康熙帝惊愕地发现,皇八子胤祀所获得的的朝臣支持远远超过自己想象,从而感觉到了胤祀对于皇权的巨大威胁。为消除来自胤祀的威胁,康熙帝当机立断,抛开众臣建议,复立胤扔为太子。这一措施,使得群臣错愕不已,之前为扶胤祀上位的大臣,无法面对复立的太子,必以手段迫使胤扔去位,才能自保。否则,太子继位后,他们无法想象会遭到何种打击。而胤礽,经历废立之后,自然会吸取教训,掌握权力,以免自己再被拱下太子之位。两方面下,双方势力比之第一次废太子前,斗争更趋激烈。

而臣下无休止地内斗,及太子复立后所采取的一些维护自身利益权势的措施,使得康熙帝感觉到心力交瘁,惶恐不安。在无法制止这种争斗平息的情况下,康熙帝下决心一刀切,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次废黜胤扔太子之位,同时严厉处理了胤祀一党,将纷争压制下去。

太子复废,且再无起复可能,使得胤禛也不由得对于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开始心动起来。他善于“韬光养晦”,表面上尊崇佛法,于诸兄弟维持和气,于康熙帝则表现仁孝,在诸子纷争,争夺权力的大局面下,胤禛这些举措,自然使得康熙帝对其赞赏信赖有加。同时,胤禛在随驾巡游四方同时,注意了解各地经济物产,山川水利,民间风俗,宗教信仰,获得民事处理方面的经验;并在其中注意观察了康熙帝处理政事的方式,了解地方官僚机构日常行政事宜和吏治方面的管理经验,不断增强自己处理政事的能力,获得从政经验。总而言之:胤禛确实有着其他皇子比拟不了的一些优势,治理国事的经验相对比较有经验,康熙帝晚年怠政,宽于律人,朝政腐败,必须有人来解决改善这些弊端,而胤禛,在诸皇子中,无疑具有极大优势。

自太子二次被废,胤禛在诸子中,逐渐以自己超然的态度,获得康熙帝的另眼相看,而他主张的“整顿积习、振作有为”的意见,相对于胤祀的“宽厚仁义”的思想,更能获得康熙帝的青睐。另外,胤禛以相对较高的实际才能和比较务实的治国理念,取得一部分人的支持,同时,他也不是一味地以温良谦让的手段来获取朝野好评,实际上,他自己也建立了一个集团,以养母之弟隆科多和门人年羹尧等为心腹,控制京师局势及边疆军事大权。

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岁,本年也是康熙帝登基六十周年,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到京师后,又参加贡士会试试卷复查事务,冬至之时,封诏代皇帝祭天。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又奉诏清查京师及通州各粮仓,冬至日奉命祭天,这一切都显示了胤禛的受重用及在最高权力交接中的地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康熙帝逝于圆明园之畅春园,胤禛通过隆科多,控制了京师内外,平稳地接过了皇位,成为清朝新一代皇帝,次年,改元雍正。从这一刻起,胤禛,或者雍正,再也不用掩饰自己的真实意愿,可以不受牵绊地以自己的意志,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了。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甫一即位,即将同母弟胤禵自西北大军中召回,软禁起来。对于威胁最大的胤祀一党,他采取“斩枝弱干”的手段,将九弟胤禟发至西北军前效力,十弟胤?先是支派往盛京,后圈禁。至于首脑胤祀,却是先封为亲王,并总理事务大臣,加以迷惑。

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西北大捷,青海和硕特部被平定,雍正政权局势稳定下来,雍正开始着手打击政敌,先后将胤祀、胤禟、胤??削宗籍、圈禁。同母弟胤禵也被发配至景陵守陵,其实也是软禁。历时二十多年的胤祀集团,土崩瓦解。

雍正三年(1725年),在彻底铲除胤祀集团后,雍正开始对为自己登上皇位立下大功的隆科多、年羹尧下手: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以结党营私、欺瞒圣躬为由,圈禁隆科多致死。原因无他,对于皇权有威胁的人,无论他本身态度如何,都是雍正不能够容忍的,皇权的排他性,是断不允许其他人染指的。

处理完内部的权利斗争,雍正开始按照自己的治国理念,展开对于国家的治理。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之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较之古来以藩王而入承大统,如汉文帝辈,朕之见闻更过之。”对于康熙末年,朋党斗争、吏治败坏、贫富矛盾、西北用兵、国帑空虚等种种弊端,他都有着切身的体会。

雍正在登基伊始,即发出整饬吏治的通告---“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而曰‘名实兼收’,不知所谓名实者果何谓也”、“朕缵承丕基,时刻以吏治兵民为念”。?表明他为澄清政治、医治痼疾的决心。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开展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官员横征暴敛。雍正二年(1724年),严查各地官员钱粮亏空,限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自雍正元年(1723年)至五年(1727年),先后免除全国各地“乐户(官妓)”、“惰民”、“蜑户”等贱民籍,一体恢复民籍。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取消土司,改派流官。对于实现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有着重要意义。

尤其是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推行了“摊丁入亩”政策,即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免除了实行数千年额人头税,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民间也不再隐匿人口,使得社会经济有了显著提高。

另外,雍正还实施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制度,虽然主观上是为了获取更多财政收入,以供养朝廷,但是客观上也触及了千百年来无数王朝不敢真正面对的官员士绅的特权,强迫他们与广大民众一样,对于国家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也是后世雍正长时期以来口碑不佳的原因,掌握了话语权的士大夫,对侵犯了他们利益的人自然没有好评。

雍正五年二月初九(1727年3月1日),僧格、马喇已起程赴藏,成为中央政府驻藏大臣设置之始。西藏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加具有法理及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雍正也通过文字狱钳制思想,使得国家思想停滞,文人动辄得咎,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沉闷风气顿生,对于国家的进步,有着极为消极的影响。再加上雍正重开海禁,使得中国成为那个时代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并导致中国在一个世纪以后,因为统治者的短见,而遭受了三千年未有过的外部打击。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雍正帝驾崩于圆明园,终年五十八岁。在他身后,为继承者乾隆帝留下了超过三千万两的国库,九百万顷的纳税土地,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以及“刻薄寡恩、冷酷无情”的后世口碑。对于雍正帝的评价,集合了勤政、干练、果决、坚韧、严苛、刻薄、卑劣、冷酷等等相对矛盾的评语。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行事果决、心性坚毅、勤于国事且政绩卓著;承上启下,很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虽然御臣下严苛、有刻薄寡恩的评价,私德上也有商榷的地方,但从本职工作上来说,是远超几千年来数百位同行的,优秀的皇帝,当之无愧!




7

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个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皇帝。他对康熙往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

康熙晚年,由于“太平盛世”而滋长了政宽事省的思想,这时期他处理朝政的原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此,在朝野上下的官僚队伍中、虚诈、迎合、粉饰、浮夸等种种腐败之风严重泛滥,已经直接威胁着"盛世”的存亡,于是整治腐败、整顿官场风气的重担就落在了雍正的肩膀上。

雍正执掌朝政13年,可以说,是以务实精神治理天下的。清代官场上流行者这样一种陋习,各省文武官员刚到任时,几乎都是极力地诉说当地的吏治如何地糟糕,等过几个月,就一定奏报说,通过雷厉风行地整顿,情况已如何地好转,以此显示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对这类奏报,雍正说见得太多,都看得厌烦了,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只可信一半。”

雍正惩治贪官,澄清吏治在历史上是除了名的,这主要是他本人的性格比较务实而不讲情面,同时他也算是有清一代比较勤奋理政的皇帝,他在位13年,13年如一日,亲理政务,白天无一刻清闲。上朝研究正事,聆听大臣面奏,商讨各种建议,处理突发事件。晚间则要批阅批不完的奏章。

雍正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方面提出了许多创造性做法。一是在经济方面,施行摊丁入亩,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对无地或者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是一个福音,他们也就不再用逃亡躲税了。可以老老实实种地,国家自然增加了税收,同时,减少了流民,使社会安定了。

二是火耗归公,因银两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的损耗,所以征税时作为附加费征收,而这一项收入实际上是作为地方官吏的额外收入,火耗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火耗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火耗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禄,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

当然,雍正为了加强皇权,也是不遗余力的,创立军机处,使得权力更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作为政府行政中枢,实际上在权力运作中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但这个班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处理政事迅速而机密,从而保证皇帝的权力不会被架空。

与创立军机处伴随的是推广奏折制度,特别是秘密奏折,虽然此举使得广大官员可以直接呈送奏折给皇帝本人,但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政治生态被破坏,官员人人自危。另外在地方上的改土归流,这一政策实际上褒贬不一,主要是土客的矛盾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土客的斗争越发激烈,清朝频繁的起义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有少数民族的身影。

雍正虽然勤勉,反腐反贪,做了很多皇帝几十年都做不到的事情,但同时他个人的权力欲望也十分旺盛,对臣子的不信任,其实都是其加强皇权,创立军机处,扩大秘密奏折制度的原因之一。

8

首先,我个人从你的问题中感觉你对雍正有偏见,如果真正要评价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我们需要从各个角度和中立的态度来进行分析:

1,历史上的雍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从清朝的历史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在任期间是一个改革派,干了很多改革的事情,这个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事情

2,而在他之前的康熙帝在位的时候其实遗留下来的问题很多,国库也是空虚,而在他在位改革了之后,清朝在乾隆年间国库非常充盈,这说明他这在位11年期间效果显著

3,改革派永远不好过,更何况当时和他对着干的人太多了,因为触犯利益问题,现实中好人不一定会有好名声,坏人不一定会有报应,这个事情是真实存在的事情

4,雍正帝在位11年,每天政务批奏章等时间有多长,可以去查查,确实真实存在的

5,既然是改革派,要推行新政,没点手段和手腕我认为是没办法实行的,所以我也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强硬的强硬派。

6,雍正王朝电视剧,我认为至少把官场现实表现出来了,也把雍正帝的感觉表现出来了,至于说,大家怎么看,就怎么看了,反正,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有一千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但是那只是演戏,不是真实的雍正帝。。但是电视剧合乎逻辑就行,不要把观众当白痴就行

9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雍正的日常生活,基本围绕着工作进行的。没办法,谁让他是一个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雍正早年间的生活,其实过得较为隐忍。他虽然是一个亲王,却不是继承皇位的人选。只是后来太子失位,才有了雍正的机会。

在担任皇子,乃至后来被康熙挑选为继承人后,雍正仍然十分的隐忍,没有刻意的去表现自己雄心大志的一面。很多事情,他也都没有放手去做。但到了皇位到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图为雍正画像

康熙皇帝虽然被后世赞扬,但在康熙执政的后期,朝廷官员贪腐严重,国库空虚,天下仍然不安定。雍正既然接手了这个位置,就不会过那种庸庸碌碌的生活。可是,天下大事那么多,光靠皇帝一个人,肯定处理不过来。

而中国从明朝时期开始,就废立了丞相。朝廷大小事务,都要由皇帝亲自过目处理。再加上雍正的一番雄心壮志,自然要天天加班,每年都没有什么节假日。即便是雍正立了一个军机处,每天也都忙不过来。

图为军机处

对于雍正来说,他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整治贪污腐败。而整治贪污腐败的头一件事,就是清查过去的钱粮。这也是过去贪污的重要源头。雍正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清查的领导班子,从上到下,一层层的查下去。查到一个贪官,就立刻抓一个贪官。不包庇,不手软,敢于揪出那些贪官。

图为雍正画像

除了巡视,雍正又会同诸位大臣,搞了一套财务制度,把钱的关系理清了。这样对于将来整治贪腐,还是有用的。对于那些已经贪污的人,雍正也会想尽办法让他们把过去贪污的钱吐出来。官员要是想要指望贪污一笔,造福子孙,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雍正会让他的家族接着还债。为了让后来者不敢贪污,雍正自然是要严惩贪官,还官场一个政清人和。当然,仅仅是除贪这件事,就耗费了雍正大量的精力。

图为雍正画像

同时,他又要应对边地的叛乱大动刀兵。还要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跟“火耗归公”这两条大政方针。上述种种,全都要做到,肯定会把雍正逼成工作狂。更何况还有平日里的琐事。

但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就是要找到接班人。这是很难的。康熙晚年为此困扰不已。雍正也亲身经历了其中的种种波折。他知道当时清朝推行的立储制度是不合适的。所以,为了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他做了两件事。

图为雍正剧照

第一件是扩大储君的人选。从皇子到皇族宗室,只要符合继承的,都会被纳入到未来皇帝的名单中。为了不让这些继承人搞结党营私,内斗争权,雍正决定在自己去世前,不公开皇位的人选。这一套,也就是后来的秘密立储制度。

第二件事,就是培养这些将来的继承人。他把皇子们都送去读书,让最好的老师教学。还把教学地点设在他的工作地点旁边。这样一来,他平时工作之余,也可以督促皇子们读书。雍正推行的这些办法,后来都在清朝又延续了一段时间。

图为让皇子读书的“上书房”

相比较于康熙和乾隆,雍正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一直都是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他确实做过一些不错的事情。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10

雍正皇帝画像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文:桌面战争兵棋 | NASSZI

大清雍正皇帝在位仅13年,又恰逢夹杂在两位长寿皇帝“康熙”与“乾隆”之间,常常被世人所忽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在清朝统治的巅峰“康乾盛世”中,还有一位叫胤禛的雍正皇帝。直到一部叫《雍正王朝》的电视剧播放,这位常常被忽视的雍正帝才逐渐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雍正王朝》电视剧中的八爷党

九子夺嫡:胤禛的对手

与注定就要成为皇帝的玄烨和弘历不同,胤禛从来都不是康熙的首选,“九子夺嫡”是康熙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甚至直到今日,雍正的皇位来历是否合法依旧是史学家和民间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胤禛在登基前到底有哪些皇位竞争对手。

二皇子:胤礽,清朝历史上第一个皇太子,也是最后一个皇太子(唯一的例外是乾隆的儿子嘉庆,为了在位时间不超过自己的爷爷康熙。乾隆在在位六十年时立嘉庆为皇太子,并随即传位于他,自己隐退成为太上皇)。因对其母亲已逝皇后赫舍里氏的宠爱,康熙对胤扔的培养是费尽心血,并早早立为储君,可见康熙心目中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其实是胤扔。但可惜就可惜在宠爱他的父亲实在是太长寿了,胤扔最终也没有坚持住这段时间里的煎熬,但两立两废仍可见康熙对其的宠溺。

《步步惊心》中林更新饰演的十四阿哥

八皇子:胤禩,素有“八贤王”之称,其人颇具才能,在朝中势力也较大,还兼有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的支持。但错就错在胤禩实在是太锋芒毕露,因此暗中遭康熙厌恶。可以说八皇子是自身才能上胤禛最强的竞争对手,但实质上也是最先退出竞争的对手。可见封建王朝帝王的个人喜好对事件往往有决定性的影响。

十四皇子:胤禵,雍正的同父同母亲兄弟,却未和哥哥胤禛站在一边,反倒是加入了八皇子阵营。在八皇子继位无望时被推举出来作为雍正的竞争对手。胤禵军事才能出众,亲自统帅大军进驻青海,为大清王朝的西北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得到了康熙的喜爱。我们后面将要提到的篡位疑云大多都在这位十四阿哥和雍正之间展开。

清西陵

篡位疑云:淹没的真相

雍正最终击败了竞争对手获得了大清帝国的皇位,但他的皇位来的是否合法,确实至今都争论不休的问题。认定其皇位不合法的论点大体有两种说法:

一、康熙在临终前将重臣隆科多召至身前,在其手上写下了“十四”,但由于隆科多早已投靠了四阿哥胤禛,于是偷摸用舌头舔掉了“十”字,而将“四”字展示给众阿哥看,胤禛遂登上皇位。

二、胤禛伙同隆科多将康熙的遗诏偷出,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了“传位于四阿哥”,胤禛遂登上了皇位。这也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版本,遂广为人知。

以上说法虽然广为人知,但是有其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作为满族统治者的大清,怎么可能在皇位继承这么重要的问题上采用汉文写遗诏,而不是用满文,通常来说这么重要的诏书会同时用满文和汉文书写。后来这条反而被雍正的支持者拿来证明,篡位只那些是被雍正得罪的读书人们对雍正皇帝的诬陷。

同时书有汉文和满文的诏书

但雍正皇帝是否真的清白也还是存疑,主要还有以下几个疑点:

一、雍正元年,雍正皇帝便宣布会将遗诏密封,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到底是什么让雍正如此急不可耐的要给传位的安全性再上一把锁?

二、雍正皇帝并没选择将陵寝安置在传统的清东陵,而是以风水为由,另寻一处建造了清西陵。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至死都不愿意葬在自己的父亲和列祖列宗身边?是觉得死后无颜面对父亲和列祖列宗吗?

雍正皇帝的帝位来源是否合法,早已被淹没在了历史深处。也许只有等另一项考古新发现才能为这个历史谜团揭开其真正的面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雍正是一位勤政的好皇帝,无论是八阿哥,还是十四阿哥上台,都未必能比雍正做的更好。

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

勤于政务:励精图治的十三年

自康熙帝以来,大清王朝持续了数十年的宽大政治。整个官场贪污成风,大臣们凭借一张借条便可轻易从国库借出银子来己用,导致整个国库亏空严重,至雍正继位时,大清国库仅存800万两白银。而雍正此时却要面对着西北战事、西南土司叛乱两大“吞金”之事。

雍正在位十三年,勤于政务,开创了君臣秘奏制度,让皇帝的消息来源更加广阔。还重用年羹尧,迅速平定了西北战乱;重用李卫、田文镜、乌尔泰加速内地经济发展。其父康熙帝在厌倦政务之时,多次南巡江南,而雍正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北京,一心都扑在政务上,时常午夜还在批阅奏折,以至于有传言雍正皇帝是活活累死在皇位上的。

除了勤于政务,雍正还提倡勤俭节约,其一生未为自己修建过一座宫殿。地方官奉上贺表时若用绫绢,他也会说为何如此不知节约,让其以后不再使用绫绢而改用纸张。至乾隆继位时,大清的国库已经从800万两白银增至了6000万两,此时充盈的国库充满了雍正十三年来苦心孤诣的心血。

雍正皇帝在给大臣的一封书信中,有一句抱怨颇值得玩味:

朕是在藩邸阅历世情四十五年,备尝世间辛苦才成为天子的四阿哥。朕非生长深宫之主,若怀轻朕之心,恐将来噬脐莫及。

这恐怕是雍正帝的肺腑之言吧!

清末重臣李鸿章

结语:康乾盛世至关重要的润滑剂

乾隆皇帝一继位便恢复了其爷爷康熙的宽大政治,充盈的国库加上宽松的政治环境,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成就了大清王朝国力的巅峰“康乾盛世”。而雍正在期间发挥了重要的枢纽和润滑作用,如若没有雍正十三年的严政以打击贪污腐败,恐怕迎来的就不是“康乾盛世”,而是被肆意发展的官场腐败提前摧毁清王朝。

引用日本清史学家宫崎市定先生的评价:清朝末期的官场腐败也许会提前百余年出现,清朝或许等不到西洋文化的进攻便早已从内部分崩离析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