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天又到了,寒风吹过苍蝇就又到了死亡的季节,但只要给点温暖,很快又会泛滥成灾。历史上的东北军为什么很强,这问题换个方式来答,对比各个派系军队在抗战中的表现,分别是西北军,晋绥军,鲁军,湘军,滇军,川军,桂系,粤军,东北军。看看各个派系哪个强。

西北军:西北军分大西北(冯玉祥)和小西北(杨虎城),1927年5月,冯玉祥出兵参加北伐,部队达到25万人(最高曾达到40万)西北军达到顶峰。1930年冯玉祥联合阎锡山、李宗仁起兵反蒋,发动中原大战。但因为张学良入关调停,冯玉祥最终兵败下野。西北军被蒋介石解散收编,余部被缩编为宋哲元的29军、孙连仲的26路军、吉鸿昌的22路军、梁冠英的25路军等。

宋哲元的部队被张学良改编为29军,成为东北军作战序列(东北边防第三军),参加了长城抗战的喜峰口作战,大刀队威震敌胆。全军一万五千余人伤亡四千余人,随后配合蒋介石武力解除了察哈尔同盟军的武装,吸收了大量察哈尔同盟军中的抗日义勇军部队,在短时间内扩编到了八九万人,占据冀察,此后由于宋哲元军阀割据思想,意图保存实力,对日军心存幻想,谈话谓“能平即能和”,并执行撤兵,使得张自忠蒙羞。此后卢沟桥事变爆发,致使平津接战既溃,宋哲元通电辞职,随后被蒋任命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辖所部扩编的第五十九军,第六十八军、第七十七军,获命反攻平津,但日军终归做好了一些准备而一溃千里,向南败退最终华北失陷。

孙连仲26路军(第二集团军)在中原大战后进退无据,通电拥护国民政府归附蒋介石,深受蒋信任,但随后26路军1.7万名官兵在赵博生、董振堂的指挥下举行了宁都起义,投奔红军并被编为红五军团,蒋出资重建26路军,并将吉鸿昌留下的22路军划归孙连仲指挥,因此孙连仲“感恩戴德”,所部第二集团军在抗战中属于蒋介石“不是嫡系”的嫡系。

西北军在抗战中可以说战功卓著,以25枚青天白日勋章位列地方派系第二位。例如台儿庄战役中表现卓越,据守台儿庄核心阵地,淮河阻击战中59军张自忠部驰援于学忠的51军,临沂保卫战庞炳勋坚守临沂,这都是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性战斗。张自忠更是一战于淝水, 再战于临沂, 三战于徐州, 四战于随枣宜昌终得马革裹尸,忠烈千秋的名将。

关于西北军投敌将领众多的原因:简单说来“大西北”有中原大战之“罪”,之后又有26路军一万七千人投红,吉鸿昌投共未遂。“小西北”杨虎城又有西安事变,因此西北军一直是蒋介石分化瓦解的对象,在抗战中西北军和东北军一样,苦仗硬仗众多,战则当先,打光一支部队撤销一个番号,饱受排挤,长期艰苦的作战和得不到补充,使得大量将领心生不满,更有奉命“曲线救国”者。例如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台儿庄战役后就撤销了一个军的番号,庞炳勋的部队在台儿庄战役打光后曾一度做到24集团军总司令,但是随后逐渐在与日军作战中部队打光,不得已“晚节不保”而投敌。

晋绥军:

都说阎锡山是地主老财,开疆扩土不行,但是守家待地是绝对可以的。为了防止中央军入晋,阎锡山故意把“同蒲铁路”火车轨道都修成一米标准的“窄轨”,从而使同蒲铁路与省外的铁路无法直接相连,省外的火车无法直达山西,从而达到封闭和割据的目的。阎锡山初步建立了山西太原兵工厂等轻重工业。山西被称为民国“模范省”。都说“桂系”抗战保存实力,晋绥军保存实力也是名列前茅,到抗战胜利地方派系除了“做大做强的桂系”之外就剩下了晋绥军。

典型的例子长城抗战中的商震深知部队打光了自己没任何地位可言,他的第32军防守冷口,却只派了一个师,“其余的两个师和军部直属部队都控制在远远的后方北平,任由冷口被攻陷,其他部队始终按兵不动。

与之相反的是傅作义任总指挥的第七军团,日军第8师团西义一部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傅部阵地进攻。傅作义亲临指挥,英勇抵抗。然而正当傅军痛击顽敌时,黄郛在北平接受日方的停战条件。何应钦随即令傅部停止战斗,撤出阵地。傅作义接到停战撤退命令,无比愤慨,质问说:“怎么抗日还有罪?”坚持“只有日方先撤,我们才能撤,经交涉双方同时后撤,傅才忿然下令撤兵。全面抗战中的太原战役傅作义部仅以两旅之兵血战守城,可以说晋绥军抗战中表现最好的部队就是傅作义部。

再看看抗战中的山西,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到太原战役之后,板垣第五师团一路击溃晋绥军和中央军二十多个师,全境105个县有78个“县太爷”跑路,失去政权,晋绥军很快失去山西大部领土,中条山惨败之后,中央军撤出山西,晋绥军只剩下晋西一隅,而反观东渡黄河挺进敌后的三万八路军一年多发展到十万,两年半多时间就发展到四十多万人(包括民兵类地方武装),控制了山西七十多个县城,建立人民政权开展敌后抗战,最终使得山西成为通往华北和山东的跳板。

过八年抗战的表现,可以说山西人民最终选择了八路军,而不是丧城失地的晋绥军。因此在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带走了大部分主力和重装备,面对坐拥三十万晋绥军的阎锡山集团,徐向前元帅临危受命空降山西,率领区区五万“县大队和区小队”的民兵和地方武装升级的部队,就连续发起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又以八万解放军包围了十万晋军固守的太原,攻克外围五千多个碉堡,最终取得太原战役的胜利,人民军队在徐向前的领导下硬是在一年半时间里,以五万杂牌横扫晋军三十万,解放山西全境。

鲁军:

脱胎于西北军的韩复榘率其第三路军入鲁时只有3个师加1个旅,在与晋军作战中又严重受损,只剩不足2万人。主鲁之后他开始扩军,通过收编土匪、直鲁军残部和拉夫招募等办法扩充到6万余人,编成5个师零1个旅。后期发展达到10余万人。其序列是: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第二十师,师长孙桐萱;第二十九师,师长曹福林;第二十二师,师长谷良民;第七十四师,师长乔立志、李汉章;第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手枪旅,旅长雷太平、吴化文。

韩复榘对军队风纪要求极严。他强调:“自来治兵之道,必须纪律严明,队伍齐整方为节制之师,”“本主席整纲饬纪,信赏必罚,对于败坏军风纪者,决不稍涉宽容,姑息养奸。”(《山东文告汇编》,第66页)这点有承西北军的老传统。严禁部队赌、嫖、吸毒。鲁军在韩复榘苦心的经营下外加优秀的兵源(至今山东都是解放军重要的兵源地),可以说具有相当的战斗力。

韩复榘主鲁八年独霸山东,为了保持军阀地位的存在和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貌合神离,阳奉阴违,全面抗战爆发后,韩复榘的第三路军改编为第三集团军,日军战领平津后,一路南下,1937年9月进入山东。韩复榘率部鲁北作战,第81师奉命驻守德州,第20师驻防禹城徒骇河一线抵抗。正当第81师与日军激战之时,因上海战事激烈,蒋介石将炮兵调回南京,鲁军由于武器相差悬殊仅一昼夜,81师就溃退了,后面的20师也受到猛攻。韩复榘将第81师撤回到禹城,致使日军深入逼近黄河北岸。

说韩复榘不战而逃撤离山东是不客观的,日寇曾两次用飞机投掷信筒向韩诱降,韩将信筒悬于指挥部门上,表示决不投降。中日军队隔河僵持了一个多月后,12月22日夜,日军1000多人强渡黄河,第56军军长谷良民第22师(谷自兼)首先溃退,韩指挥的第三集团军未进行有力抵抗,几万人面对几千渡河日军全线撤退,影响极其恶劣。留下孙桐萱师在济南断后。25日,日军对济南猛攻,27日,孙桐萱师全部撤出济南,向鲁西南的曹县集结。同时孙部在济南城内放火,济南一片惨相。

韩复榘因为保存实力而放弃黄河天险,擅自率部撤退,导致山东大部沦陷。随后被蒋介石诱至开封枪决处死,所部第3集团军总司令一职由于学忠(东北军将领)兼任,原军长孙桐萱升任该集团军副总司令,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孙所部12军22师曾一度收复济宁,有利的支援了台儿庄大捷。没多久于学忠由于和韩复榘有换帖的交情,而不愿留夺权之名辞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职务,孙桐萱接任总司令,该部逐渐被收编进入蒋介石嫡系部队,鲁军作为山头虽不复存在,但这支部队在孙的执掌下坚持豫皖边区游击作战。4月1日,第3集团军成功地袭击了驻扎在开封的日军,对日军已占重要城市第一次有效攻击。还参加了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夜间,第3集团军全线发动反击,日军溃退,20师60团当夜收复郑州。经过一个月的鏖战,第3集团军上报毙伤日军6000余;击伤日军指挥官鲤登少将(伤重不治而亡)。

此后随着抗战形式的恶化,孙部由于遭到排挤,作战环境恶劣,军中大量原西北军将领投敌,孙桐萱被蒋介石以“通敌有据”(指勾结日寇)的罪名,密令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扣押孙桐萱。第3集团军番号被撤,其基本部队第12军被汤恩伯收编。

湘军:

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是湖南地方部队,又称湘军。第四路军系在1929年春蒋桂战争中产生的湖南地方部队,1929年4月11日,善于钻营的何键被南京方面任命为湖南省政府主席。4月底,蒋介石命令何键讨伐广西的桂军,此后何健和麾下所属湘军依附于蒋介石。在围剿红军作战中分外积极,欠下累累血债。尤其是“湘江战役”中和桂系一起成为屠杀数万红军将士的刽子手。

1936年8月,刘建绪奉命率第四路军第16师和第19师由湘西开赴前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撤销第四路军番号,将其所部改编为第十集团军,刘建绪为总司令。是年夏秋第16师开赴浙江江山,10月中旬参加淞沪抗战,阻击日军进攻,完成任务受到嘉奖。

是年8月,第19师师长李觉率所部担任宁波镇海间杭州湾守备任务并扩编为第70军,9月下旬,全军驰援上海,所部经激战收复坝石桥阵地,随后在陆家堰、麦桥宅、孙家屯苦战20余日,屡挫敌军,尤以第1l3团在狮子桥与敌反复争夺阵地7昼夜,最为激烈,团长秦庆武身先士卒,与敌肉搏,壮烈牺牲,全团官兵1400多人幸存者无几,日军也伤亡3000多人。后转战昆山、富阳,共伤亡团长以下官兵6000余人,占全体官兵的3/4,被国民政府评为上海会战中战绩最佳之师。 

作为地方派系的湘军(不包括嫡系化的中央军)先后参加淞沪会战的部队共有第15、16、19、77四个师,如果加上由三湘子弟为主的嫡系中央军则共有九个师另三个旅,总兵力近十万人。在淞沪会战之后第十集团军被拆解混编,湘军作为独立的地方派系不复存在,彻底嫡系化而消失了。

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如下这些湖南籍的将领代表:

邓文仪、刘戡、李文、李默庵、张镇、郑洞国、宋希濂、贺衷寒、袁朴、黄杰、文强、廖耀湘、陈明仁 、阙汉骞、余韶,郑洞国,廖耀湘,彭壁生,宋希濂,陈明仁等一系列名将。他们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率部征战,尤其是在前后三次长沙会战中,全国各地军队集中湖南,守土抗战,湖南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夺取最后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滇军:

为民国期间以蔡锷、唐继尧、龙云、卢汉等为主要将领的云南部队的统称, 由云南地方实力派组建、指挥和武装的一支相对独立的军队。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滇军就先后从日本和德国引进机器设备生产武器弹药,并先后四次从法国购买大量军火武装军队,可以说全面抗战爆发后,滇军是一支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

1937年9月淞沪会战期间,龙云将滇军6个旅12个团组编成1个军,番号为陆军第60军,以卢汉为军长,下辖3个师计4万人出师抗战。


1938年4月60军奉命开往台儿庄前线,投入徐州会战的第二阶段,其中血战禹王山一役最为出名,1938年4月22日-5月18日,滇军第60军及黔军140师王文彦部在此与日军第5师团作了近一个月的艰苦卓绝的阵地攻防血战。在27天的禹王山一线阻击战中,滇军做出了巨大牺牲,阵亡将士阵亡13869人、受伤5000多人,60军撤离徐州后,7月,第184师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10月,重新组建的第182师、第183师再度开赴抗日前线。这时蒋介石批准将第60军扩编为第30军团,卢汉为总司令。在云南,龙云主持编练成第58军和新2军,分别以孙渡和张冲任军长。两军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开往武汉,归入第30军团。其后,又新编成第93军,则留滇镇守滇越边境。

1940年9月,第60军第182、184师调回云南,在抗战中,出滇的3个军,除60军一度返滇镇守外,第58和新3军编入第9战区薛岳部,转战各地一直未归还龙云。滇军八年抗战“打过重大战役20次,师团营级战斗数百次,还有数以千计的日夜守备战不计其数。伤亡官兵十余万人。滇军作为偏远省份,集全省之力为滇缅公路开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后期又作为滇西反击主要兵源地之一为抗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川军:

四川天府之国,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却有着在长达20余年的军阀混战,川军各部派别众多,人数虽众,但纪律差,战斗力弱,被世人称之为烟枪(主要是旱烟枪)和步枪并有的“双枪兵”。一个例子就是川陕反六路围攻作战中,徐向前率领刚刚在川陕根据地站稳脚跟而发展出来的八万红军(大部分新兵)对战川军二十万,竟然取得了歼灭八万,击溃十二万的战绩,创造了红军战史之最。

但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湘令川军以贫弱之师不远千里出川抗战,川军的战斗力不是以强悍著称,作为被消耗的对象,每每在苦仗和消耗之仗总能见到这个杂牌中的杂牌的身影。同样迸发出来顽强的战斗意志,

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另有2个军1个独立旅出川抗战,总兵力四十余万。据《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统计,抗战八年,四川总计共征壮丁257万人,居全国各省之冠,为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万人的1/5。抗战期间,四川出川将士总伤亡64万余人。即阵亡26万人,负伤36万人。占国军总伤亡数的五分之一,可以说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川军参加的大型会战先后有: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几乎每役必有。其中比较知名的是台儿庄战役的藤县保卫战和长沙会战,川军部队战绩最好的应该说是杨森的20军,在淞沪会战和桂平反击战中都有上佳表现。

关于川军有额外几点展开谈一下,泼一点冷水:

川军有350万:

首先这是一种误导,在抗战中川军实际人数始终是7个集团军规模,人数在四十万左右,所谓350万的说法实际上是:40万川军+64万伤亡+250万壮丁=350万。事实上国军八年抗战中累计征召1405万壮丁,而除去死走逃亡病之外,真正进入部队的壮丁数约为四百多万。按照平均水平三分之一进入部队,川籍士兵实际数量包括补充进入其他派系总人数应为累计一百三十余万,毕竟国军抗战总伤亡数321万余,到抗战胜利国军总兵力仅约为350余万,如果川军真有350万,那么抗战初期270万国军哪里去了?抗战胜利时国军全部川籍士兵?其他各省1150万壮丁又哪里去了?350万川兵这是不切实际的说法。最起码桂系后人按照这个标准还提出广西出兵450万的谬论。若如此岂不是全国川军桂系?

回归现实,国民政府共丢了27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丧失了三亿百姓可能提供的兵源。所以抗战不仅仅是大西南,只能说大西南成为最后国军兵源的不二选择。鼓吹国军抗战的文章近年来不少,都是选择性的忽视了敌后八路军,新四军两百多万部队,那不是靠壮丁抓来的军队,那是艰苦卓绝,人民的阵营选择。

粤系:

粤军历史纷繁复杂,粤军和桂军作为北伐军的主力在近代史曾留下辉煌的一笔。但是粤桂政治上的反复却也是一大亮点,国民革命战史中粤桂反蒋,粤桂反目精彩纷呈。宁汉分流以后,粤军走向公开的决裂,张发奎是武汉政府的台柱力量。陈铭枢支持宁方,他的基本力量第十师当时驻在江西,南昌起义时被胁迫参加,出南昌以后,师长蔡廷锴带着队伍离开起义军,去投奔老上司陈铭枢重新扩编为第十一军。张黄事变以后,李济深调第十一军回粤。下台后陈济棠继任第八路军总指挥,取得了粤军兵权。到抗战前夕,粤军则扩编到3个军合13个师。但是1936年“两广事变”,余汉谋通电拥蒋,率第1军沿铁路线南下,两三天就从韶关兵临广州城下,加上空军倒戈投奔南京,陈济棠政权倒台。余汉谋上台。

抗战爆发后,余汉谋粤军编成6个军(62-66军,83军)出兵抗日。粤军前后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之战、广州战役、长沙会战、桂南会战、两次粤北会战、衡阳解围战、桂平战役、韶关战役、赣南战役、反攻广西,以及广东省内的各大小战役提到粤军抗战就不得不提22枚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的粤籍将领。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粤系19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及四次长沙会战的第九战区和他的粤系出身的司令长官薛岳(早年投蒋后又反蒋,终被启用成为嫡系)。

单说薛岳的战报造假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端倪出现,这里简单谈几个问题。

比如1941年10月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九战区上报战果时说“歼敌4万余,死伤枕藉,并俘敌269名,获战利品甚多”。而蒋介石在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训话时则说:“像这次长沙会战,我们有这样雄厚的兵力、有这样良好的态势,我们一定可以打败敌人,一定可以俘虏敌人很多官兵,一定可以缴获敌人无数的重械!即使没有一万俘虏,也总应该有一千!一千没有,总要有一百!一百没有,少而言之也应该有十人,但是现在你们连十个俘虏都没有!如何对得起自己的职守?”(蒋介石《在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上的讲话》,1941年10月20日),蒋介石是空穴来风面对将领胡言乱语?

余汉谋麾下的粤军主力出粤抗日,造成客观上广东军事力量的不足,粤北大捷成了广东迅速沦陷的遮羞布。所谓的 “粤北大捷”,余汉谋的十二集团军自1938年冬失守广州后即退守粤北主阵地,1939年日寇南支派遣军从广州大举进犯粤北,已到大坑口,韶关告急。余汉谋指挥部队追击日军取得了一些战果。余汉谋随后竟上报蒋介石吹嘘说毙敌一万多人,国民政府也照着公布俘虏、打死、打伤日军官兵共13966人。而《广东民国史》则称:“根据第二十一军司令部的记录,日军战死293名(39名军官),负伤1281名(57名军官),死伤共1574名。”(黎天荣《黄涛点滴》,余汉谋的顶头上司张发奎提供的数据是:“1000余敌人之骸骨埋葬在北江的草莽中,数十辆汽车之战利品进入我们的仓库,以及敌之倭奴军官数人和士兵58人,以颓丧之面色,屈膝在我们的前面……”作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的张发奎会不清楚粤北歼敌多少?张发奎对“粤北大捷”的态度是:“根据余汉谋呈交给我,而我又转呈给中央的报告,我们在粤北打了一场大胜仗。但事实上我们被打败了,尽管余汉谋印了一本小册子《粤北大捷》。我无法评论其它战区的所谓大捷,但我确实了解在我自己战区发生的事,我是在现场担任指挥,所以我知道,我利用这个‘粤北大捷’举荐余汉谋接替我担任战区司令长官。”(左双文《张发奎与两广抗战论述》,抗日战争研究 1995年第4期P94)


粤系和嫡系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抗战后期掌握了大量的外援资源,即便是被吹嘘上天的孙立人一战成名的仁安羌大捷:国民政府及白崇禧等人对外都宣称“敌遗尸1200具,解英军7000多人之危,救出驮马1000多匹,美国教士与新闻记者500人。”(《白崇禧回忆录》P230)也就是说仅日军死亡人数就有1200人。然而据1942年4月20日(仁安羌大捷第二天)远征军高级将领罗卓英给蒋介石的战况报告:“现据孙师长报称:……敌向南退却,其死伤约500余名,我亦伤亡百余。”(《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1419)当天远征军美方指挥官史迪威在其日记中也说:“38师(孙立人的师)重新占领了仁安羌,击毙了400名日本人。”(《史迪威日记》1942年4月20日)也就是说,仁安羌大捷其实敌人死伤人数也就四五百人,并不像国民政府所说的“遗尸1200具”

桂系:

说起桂系话题颇多,近年来网络神文也不知道是谁写的,据说是广西民办大学的学者创造,几篇百度神文把桂系吹嘘成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狼兵。似乎抗战已经非桂系不抗战的地步。桂系抗战有庞汉桢,秦霖,夏国璋,周元,钟毅等几位知名将领为国捐躯,广大基层士兵大多也是好的,他们在危难之时也表现出了民族气节,英勇杀敌战死疆场。但是这并不是桂系抗战的全貌。


桂系军阀代表人物李宗仁和白崇禧,此二人可谓是近代史政坛上两个另类角色中共前后三次帮助桂系,却前后三次吃了它的大亏,蒋介石对桂系也恨之又恨,几次下野都和桂系有关。始终在国共之间游离,但却两头不落好。

北伐是桂系最辉煌的阶段,但是抗日来说鲜有战绩,网文日盛也只能吹嘘淞沪会战六个师冲锋全部战死,事实上桂系参加淞沪会战只有四个师番号,三个师略多的总兵力,伤亡万余打了三天撤离,随后另外的两个师在吴兴长兴阻击战表现出色,伤亡万余人。从淞沪会战之后,桂系是第一个开始自保实力的派系,武汉会战表现积极但是战绩不佳,被日军反向击溃伤亡惨重,自此桂系开始保存实力到底,徐州会战外围有津浦线南线牵制之外,就是蒙城阻击战,明光阻击战,桂系的抗战史基本上就完成了,桂系13个师的总兵力,只有一个84军跟着第五战区司令部四处转战,可以说是桂系唯一一支在抗战中真正付出牺牲的部队。

桂系在抗战中最出名的有三次:

立煌惨案,被日军一个加强联队4000人击穿大别山根据地,屠杀焚烧了桂系安徽临时省会立煌县后扬长而去,大别山七年没经历大战事的桂系21集团军主力,三个军面面相觑不敢应战。

桂南溃败,接连丢了重兵布防的南宁,接着丢了昆仑关,在桂系老家广西作战出工不出力,阻援不利,桂系的少将参谋陆学藩回忆,1939年桂南会战中,桂军主力“夏威集团军在白崇禧亲自指挥下,有权使用部队,尽量使用别的部队,不动用自己的部队。夏威集团军始终……打些风流仗,看着敌人,可打可不打,因此未受到丝毫损失。争夺激烈,死伤惨重之昆仑关,是第五军和其他部队,这都是白崇禧保存实力的做法。”“他的目的,只要能保存实力,胜败始终置诸度外,实系民族罪人。”

桂柳大溃败,桂林柳州是大西南美军两个重要的空军基地,抗战胜利前夕的1944年,桂系再次上演一触即溃。桂平反击战,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获得了史迪威派50架战机空中掩护的承诺下,积极发动桂平反击作战,结果白崇禧为保存实力改变了张发奎两路出击的作战方案,将桂系放置在粤军身后,坐看粤军,川军(杨森部)浴血奋战,支援不利致使桂平反击战功败垂成。桂系因此得名“坐看友军牺牲,不动如山”

随后桂林调出白崇禧嫡系部队留下杂牌,城防司令韦云淞打了一天就带头逃跑,桂林城防三天告破。此后柳州则干脆一枪不放望风而逃,至此日军一号作战计划得以完满达成,美军两个空军基地被日军占领。

桂柳大溃败令史迪威大为失落,留下一句“给中国军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而离开中国。国民政府统计:豫湘桂溃败使得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前夕失去了百分之四十的工业,近一半的税收,军队损失五十余万,仅广西11万百姓被杀,16万余人受伤,耕牛被杀8万头。

整个抗战中各个派系都被削弱,唯独桂系做大做强,到抗战胜利时正规部队有三十万之众,还有大量寓兵于民的民团等非正规武装。到解放战争白崇禧就任华中剿总总司令的时候直接掌握的部队就有三十万之众。八年全面抗战中,桂系从40年末到41年上半年就积极对新四军展开作战达124次,此时全面抗战开战仅仅三年不到。

此后的解放战争,李白二人梦想划江而治,又愿意甘当反蒋先锋,谈判破裂,四野一战于衡宝战役击溃桂系主力,广西战役全歼桂系最后17万人马,可怜八年被当做心肝宝贝的“钢七军”被全歼两次,此后四野仅在广西剿匪就达到48万,这其中就有大量的民团和地方武装,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桂系在抗战中积累的实力,灰飞烟灭。

桂系历次会战高级将领临阵脱逃名单(部分):

淞沪会战171师513旅旅长高仰如临阵脱逃(枪决),

48军军长韦云淞作战不力(撤职查办)

172师团长李发临阵脱逃(枪决),

台儿庄战役171师师长杨俊昌临阵脱逃(十年监禁),

桂南会战135师师长苏祖馨两个团不战而逃(撤职),

白崇禧(桂南会战降薪)桂林行营取消,一干将领处分

新19师师长黄固不战而逃(撤职),

桂平反击战135师师长颜增武(军法审判),

广西绥署第二纵队司令唐纪(军法审判),

第135师405团团长曹震不战而逃(枪决),

桂林保卫战城防司令韦云淞(撤职查办),




东北军:

对于东北军被人诟病的无非就是“九一八”所谓一枪不放丢三省,对于这个问题我很多文章写过,那是不懂历史的人故意的歪曲,九一八当夜东北军被偷袭,抵抗了,同时打响的还有长春突围战,此后有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海拉尔保卫战,十二万东北军留守东北抗日维持了近半年的危局,从锦州攻防战开始,国民政府提出设立锦州为中立区,要求东北军撤出东北。再到长城抗战东北军全员参战,东北军发展出的五十多万义勇军孤悬敌后,在无军饷,粮饷,无一切后援的情况下坚持抗战,靠歪曲历史的诋毁是无任何意义的。

有人说东北军投敌将领无数,那么国军高级将领(旅长以上)投敌总数是58名,东北军将领名列其中的仅有荣子恒和韩子乾两人,作何解释?韩子乾还是战败被俘后投敌,把鲁苏战区八个收编的游击纵队投敌也算东北军?

更不要说张学良改旗易帜,调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的三促统一,东北军给危难中的红军以67万大洋,1100万发子弹还包括四万套八路军军装的支援。统一战线的建立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避免了中国被日军各个击破的危局,中国抗战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坚持的敌后作战,仅靠龟缩大西南和日军对峙六年之久不思反攻的国民政府抗战,中国抗战会是什么局面?

我只引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史》上卷《六年局部抗战史》中简单的几句话来叙述:东北军是唯一一支自始至终参加了十四年抗战的中国军队,是支撑整个中国六年局部抗战的唯一主力。仅从九一八开始到1933年的两年多时间里,东北军独自或者作为主力就对日进行了十二次大型战斗和战役。时间最持久,条件最恶劣,牺牲最大。关内的东北军更是参加了十八次大型会战,战功卓著,战绩比比皆是。

中华抗战第一批三百英烈,东北籍烈士30人,第二批六百英烈东北作战序列英烈106人,为全国之最。34枚对苏对日战争中所获得的青天白日勋章也位列地方派系之首。东北军更是国军第一支挺进敌后的部队,开创了鲁苏战区并维持了五年无日不战。东北军更是中共军队从头到尾最可靠的统战对象,给了山东八路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为日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东北奠定了基础。

在十四年抗战中,东北军和东北军民始终在抗日第一线,关外有义勇军打出了国歌,后期有抗联坚持了近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关内有四十万东北军和义勇军入关部队转战大江南北,敌后有鲁苏战区,西南有江西49军部队策应长沙会战,滇西反击战东北军唯一剩下的成建制的主力一路先锋,强渡怒江,进行云端上的战斗——攻克高黎贡山,血战腾冲,这是国军第一个收复的日军据守的县城,后又攻克龙陵,兵峰直抵畹町,汇合孙立人新一军。


十四年抗战各个派系都有贡献,谁来告诉我哪个派系贡献大?抗战首先不是国民政府,只能说国民政府是抗日的一份子,武汉会战后,中国抗战的主力角色已然开始对调,六年多时间偏安一隅,而华北,华东敌后作战却蓬勃发展,收复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在日占区四面出击,解放一亿人口,谁是主力?国军好歹有苏援,美援,敌后战场不但被重兵围困,扫荡,没有后方没有补给,抗战指望国民政府?对比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两者之间有多么大的差距?到抗战胜利后国共之间的对决,这军那军,这将那将原形毕露,被坚持了八年敌后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扫而光。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人民的选择!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遗憾的告诉大家,东北军历史上从没强过,直到林彪时代才扭转。


张作霖时代的东北军,我们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来看。

直皖战争

直皖战争中,直系和奉系结盟,一同对付皖系。

因直系军力强大,战斗力厉害,仅仅五六天就击溃皖系,大获全胜。

而直系基本就是按兵不动,最后阶段打小怪,事后捞便宜的。

奉系几乎没有像样的战斗,算不了什么。

第一次直奉战争

这次战争中,东北军出兵20万,直系军阀才10万。

结果是东北军被打的全线溃败,战死2万多人,逃散1万多人,被俘5万多人,伤者不计其数,狼狈逃出关外。

第二次直奉战争

两军杀得旗鼓相当,关键时候直系军阀吴佩孚部将,忠贞不二冯玉祥临阵倒戈,突然抄掉了直系老巢北平,囚禁大总统曹锟,切断吴佩孚的退路。

吴佩孚前后都是敌人,这才全军崩溃。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期间,东北军尚且没有和老蒋的中央军开战,不过是对阎锡山、冯玉祥之流,仍然久战不胜。

随着北伐军攻破山东,杀入河北,张作霖自知不敌,率部放弃关内北上,被日军炸死在皇姑屯。


如果说张作霖时代,东北军好歹还能打几个胜仗,张学良时代就丢大脸了。


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是在老蒋胜局已定的情况下,张学良派主力入关占便宜,占领了北方几省的地盘。

期间东北军没有打过什么硬仗,算不了什么。

然而,就是因为张学良在中原大战的胡乱部署,导致接近二分之一的东北军入关,关外的东北军实力大减,最终导致918 的全线崩溃。


中东铁路事件

张学良上台后,试图拿苏联动刀以立威。

结果中东铁路事件,东北军被苏军打的全军崩溃,被迫服软投降。

918事变

大家都知道,东北军一枪不发,放弃东三省南逃,丢了大人。

热河会战

918以后,日军再次攻打热河省。

张学良为了保存实力,让非嫡系东北军顶在一线,自己的军队放在二三线。

结果非嫡系部队和日军一碰,不是迅速溃败就是倒戈投降。

而二三线嫡系东北军战斗力低下,最多坚持一二天阵地就被攻占。

热河全省防御崩溃,东北军争相溃逃,最终首府承德仅仅被日军128个骑兵占领,这里东北军驻军本来有2个旅,都撒丫子跑了。

对付红军

东北军先去鄂豫皖苏区剿共,被区区兵力的红25军连续击败多次,损兵折将。

随后东北军去陕北剿共,还不到半年,三次惨败,其中牛元峰的109师在直罗镇被红军全建制歼灭,牛元峰自杀,损失近7000人。

由于打不赢红军,又不愿意这样被红军一口口吃掉,张学良开始联络红军试图互不进攻,最终才有了西安事变。

抗战中

萨沙写《新西安事变》丛书的时候,有一章特别介绍抗战中东北军部队的战果。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http://sidalin.blog.hexun.com/66538130_d.html


可以这么说,东北军几个军在抗战中拼得很厉害,但客观来说战斗力不行,属于国军二流甚至三流部队。

在作战中,除了战争第一年以外,随后东北军均不被放在主要方向,因为他们挡不住日军。


至于东北朋友,东北军战斗力弱是事实,直到林彪阶段才有所改变。你不愿意承认,这也是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即便是林彪时期,东北野战军的核心也不是东北人,而是从关内过去的十多万八路军和新四军官兵,都不是东北人。

3

骂东北军不行的就是王八蛋,九一八之前张学良己归了蒋,被蒋封为陆海空副总司令,二十四万东北军在关内听蒋指挥,当时沈阳只剩下一个旅!

九一八的晚上,日本打进沈阳,东北军王铁汉和一部分东北军还有沈阳警察都进行了抵抗,沈阳警察在黄显声的带领下和鬼子决战了三天三夜,最后下得不撤回锦州,在张学良的支持下成立了东北义勇军,国歌来自于东北义勇曲,当初就是夸赞东北人抗日的。

马占山为东北军,还有沪凇战役牺性的高级将领为东北军,远征军蒋也派了不少东北军,最后二十四万东北军牺牲在了关内各大战役上,蒋委员长发的功勋章东北蒋领占了多数!这是历史,可查档案!可最后东北军却叫网黑抹的一无是处,真可悲!

东北抗战了十四年。

有东北军,警察,学生,土匪,工人,农民组织起来的四十万义勇军在蒋毫无增援的情况下,因武器若后,伤亡很重,最后有抗联接收

向鬼子打响第一枪的沈阳公安警物处处长,义勇军的缔造者黄显声,也就是小萝卜头的师父后来被蒋关进了渣子洞,被特务秘密处决!

写走题了,抱歉

4

什么时候东北军很强?东北军有过三次巅峰时代,更多是形势比人强;在硬碰硬的内外作战中,东北军整体不行;到了抗战时期,身兼国仇家恨的军人们表现尚可。

1、东北军的三次巅峰时代

第一次巅峰: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东北军一度深入到江苏、上海,少帅也在上海见了宋美龄。但这次战役胜利很大因素是因为冯焕章对吴佩孚的背后一击。而且随着孙传芳反奉,上海、江苏、安徽迅速丢了,之后更是郭松龄反奉,损失惨重。

(第二次直奉战争)

第二次巅峰:奉军在南口击败冯玉祥部,孙传芳、吴佩孚一致推举张作霖为安国军大元帅,奉军达到第二次巅峰。但南口胜利,是阎锡山、吴佩孚等联盟一块取得胜利的。

第三次巅峰:1930年9月18日,奉军大举入关,迅速占领平津,张学良直接是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达到人生巅峰。众所周知,这次奉军是占了双方兵疲力竭的契机。

2、东北军打的硬仗

第一次直奉战争,东北军与直军作战,十二万大军六天损失了七万。

第二次北伐,东北军在对冯玉祥部、阎锡山部都不占据优势。

(二次北伐)

在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十万抗俄军在对苏军作战中,丧亡惨重,丧师失地。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不抵抗。

在1933年热河、长城抗战中,东北军一次击溃,很难发动像样的攻势。

(长城抗战)

在1935-36年的西北作战中,连续丢失三个师。

3、抗战中的东北军

抗日战争中,东北军在津浦路、淞沪、徐州、武汉、上高、滇缅都有不错的表现表现,苏鲁战区的于学忠坚持到了1941年。身兼国仇家恨的东北军在抗日战争中有很不错的表现。加入八路军序列的吕正操、万毅等都有很大的战功

(徐州会战)

总结:

作为军阀部队的东北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胜利靠的基本都是形势。到了抗战中,成为国家军队,身兼国仇家恨,作了较大贡献。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5

历史上的东北军什么时候强过?


是打日本人,还是俄罗斯毛子,还是红军呢?怕是都没强过吧!


你要说东北抗联什么的,还有几分道理。说东北军,是“土匪头子”张作霖手下的东北军,还是“马拉松冠军”张六子手下的东北军?怕是都没有硬气地正面刚过日本人吧。

张六子更是一枪不放,跑到陕北打自己人了,窝里横倒确实算积极的了。郁闷得是拿着精良武器也被红军揍得找不着北。更可气的是,把工业装备什么一股脑全留给了日本人,真是称职的后勤部长了。


张作霖好歹窝里横算一把好手,在民国军阀中也算一号人物,能和老蒋争一争长短,也能用小聪明耍得日本人团团转。

可惜的是生了个孬儿子,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抗战期间只怕最丢份的就是东北军了,还有何强可谈?湘军、川军哪个不比东北军强,“辽跑跑”闻名天下,还有脸面谈强?


东北军的领头人张大公子虽然后来亡羊补牢,来了个“西安事变”,好不容易该为东北军正名努力抗日了吧,结果又出昏招,陪同老蒋回南京,直接给人家软禁了。


这下可好,东北军更是分崩离析,没有了掌舵人,自己人先内讧了起来,后被老蒋一步步慢慢分化打散蚕食,真是“亲者痛,仇者快”。


自此,东北军名也不存实也亡了,建制都没有,还谈什么强不强?


要论强,只有抗联的强,只怕当地的老百姓和山上的土匪也比不放一枪,拱手让出东北三省的东北军强上一二分了。

6

这里是熊二读史。(本文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东北军在近代史上确实是实力很强的。

九一八之前的东北,在张作霖的治理下,成为一支堪称中国实力最强的东北军。

张大帅像

东北军崛起于近代军阀之林,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东北局势稳定。

相对于中原地区从北洋军阀混战到民国后的中原大战,东北可谓是一片乐土,在张作霖的励精图治下,东北局势稳定,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业,东北都是国内发展较好的地区。

其次是东北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东三省的铁路交通在民国时独领风骚,铁路里程占中国的一半以上,铁路为东北的资源开发奠定了有力的基础,钢铁、煤炭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和粮食加工、纺织等轻工业体系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最重要的是,东北的军事工业领先全国。

张作霖执政时期,依靠东北坚实的工业基础,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兵工厂——东北兵工厂。每月可产破击炮八十门,炮弹四万发,重机枪三十挺,轻机枪五百挺,步枪四千条,这些装备足矣装备一个师。

东北兵工厂

张作霖注重军队建设,东北军有正规军40万人,十个炮兵团,还装备有国内少有的“雷诺”FT-17型坦克,甚至还拥有五个空军编队,飞机300余架。全盛时期的东北海军,拥有巡洋舰、驱逐舰、炮舰等各类舰船21艘。

东北军的海陆空军

九一八前的东北军,绝对是中国最强的一支军队。

可惜了,九一八一声炮响,东北军不战而退,东北失陷,这些没来得及撤走的军火,都成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这些兵工厂,依然在奴役国人日夜不停生产军火,枪口炮口都指向中华同胞。

九一八后,日本缴获的轻重武器。



张作霖若黄泉有知,见此也不知作何感受!

谁言虎父无犬子?松花江畔多离泪!

勿忘国耻!

更多历史类资讯,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7

东北军,是民国时期盘踞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军阀力量,属于北洋三大军阀派系之一奉系,所以也称奉军。它的军队首脑,便是大名鼎鼎的东北王张作霖!


虽然东北军再历史上因为“九一八事变”而饱为国人所诟病,但不可置否的是,在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前,东北军是中国最强大的军队,也是中国唯一一支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

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国家执政是蒋介石。可是在早些时候,张作霖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是高于蒋介石的!甚至有些人误以为,当时中国的国家元首就是张作霖,他靠的是什么?就是东北军!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当时东北军的实力非常强大,风头几乎盖过了中央军!

东北军为什么很强?这还得从东北王老帅张作霖的发家史说起,因为东北军就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

土匪出身的张作霖,是一位实干家,他深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在一统东三省之后,他就开始着手打造东北军。

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军事人才,张作霖创立了自己的军校,聘请外国军事专家。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列为中国四大军官学校!

当然,武器至上,是东北军强大的最根本原因。张作霖治下的东北军拥有全国甚至于整个远东地区最为先进的,种类最为齐全的武器装备体系。在全国其他军阀还在使用汉阳造,老套筒,小土炮的时候。东北陆军就已经是伯格曼加马克沁,勃朗宁加三八式,各种口径的加农炮、榴弹炮,野战炮,成建制的装备。

更厉害的是,东北军连坦克都有,当时东北军有总共36辆“雷诺”FT-17型坦克,至于装甲车,东北军自家都能生产,那个量也不小。

而在当时中国还属于空白地带的海空军方面,东北军也走在了前面,东北空军全盛时期(即张作霖统治时期)装备飞机300架,共5个航空兵队。更厉害的是,东北自己还能造飞机,其仿制的f1战机,在当时的世界上都算是不错的战机。

至于海军方面,东北海军拥有大小舰只27艘,3.22万吨,舰队官兵3300人,这是全国6成以上的海军力量。

这就是东北军的实力。

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北军还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军工业实力,其规模之大,领域之完备,在亚洲都是屈指可数的,连日本人都称东三省兵工厂为“东方第一”。

当然,这也离不开当时东北较为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自日俄战争结束了以后,我国东北地区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这也为东北军日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东北地区的木材、矿产等资源十分丰富,这也为东北军日后的强盛打下了物质基础!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1928年,张作霖乘坐火车经过皇姑屯的时候,被日本人埋下的炸弹给炸死了,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姑屯事件,张作霖的死让日本人在东北更加的有恃无恐,加快了侵略中国的不乏,3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到抗日战争时期,可惜的是,当时的东北军在张学良的指挥下,一枪未放,主动放弃东三省,撤入关内,东北军由此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对于日本来说,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东北的土地和资源,还有东北军这超级丰厚的家产,想来不由得心酸。

当然,这不能怪东北军,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个责任应该由发号施令的人来负!

8

诚邀,如题。楼主这个问题不太准确,因为东北军的战斗力实际上强大不到哪去。除了中原大战的时候扬眉吐气了一回,第一次直奉战争输给了兵员处于劣势的直系,中苏战争又被苏军打得大败,1927年北伐军还没打到河北,东北军就灰溜溜的退回关内,这样的部队,史学家也有过评价“所谓东北军,装备一流,战斗力三流而已”


东北军,又称奉军,它是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依靠黑龙江,吉林,辽宁,察哈尔,热河等省份为根据地建立的军阀派系,据史料记载,东北军总兵力高达40万,陆海空军兵种齐全,海军甚至有舰载机和小型航母(只能装一架飞机),陆军配有装甲部队,不得不说,从兵力,武器装备等等指标来看,东北军的确是北洋三系中最为庞大的一个。在蒋介石时代,东北军也是仅次于南京政府中央军的第二大军事集团。

那么东北军哪来这么多装备呢?

其一,工业发达

东三省在近代一直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举个例子,奉军所属沈阳兵工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不仅能够生产步枪、轻重机枪,还能生产迫击炮、大炮,以及相应弹药。东北军的武器大多从此而来


其二,经济发达

至9.18事变前,东北军盘踞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河北、察哈尔、北平、天津等六省两市的广大地盘,幅员辽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农林矿藏资源异常丰富,黑土地给东北军极大的财力,张作霖正是凭此才能大量进口外国坦克,飞机等等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9

近代史上的东北军强大主要得益于东北王张作霖的运筹帷幄,东北军的强大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而不是一开始就牛气哄哄的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试想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的奉系东北军被打的可以说溃不成军,张作霖都觉得自己要完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但也就是两年后,也就是1924年9月3日开始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的东北军顺利完成翻盘,不但打垮了直系吴佩孚、曹锟,还把势力触角第一次伸出了关外,伸到北京,张作霖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最高领袖。

张作霖的东北军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两年后军貌就焕然一新,不但如此,就是从这个第二次直奉战争开始,一直到1931年的中原大战,再到1936年震惊中外的张学良被扣押,基本上东北军在民国军阀混战的局面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且多是胜利者的角色,除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有点打脸之外,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统领的东北军,在民国大部分的时间其实是很风光的,也参与了很多的历史大事件,左右了很多历史大事件的发展。


那么东北军的战斗力是怎么训练出来的?首先来说东北地处高纬度苦寒之地,因此人们的性格普遍彪悍,性格豪爽,身体素质较好,再一个说中国人有山东大汉的说法,清朝后半段兴起的闯关东,很多后来都成了土匪,比如说张作霖麾下的张宗昌,五大三粗,打起仗来十分的能打能冲。

再一个说好马配好鞍,也就是说东北地区各种资源储量丰富,加之日本俄国实力的存在,工业开发较早,张作霖也得益于这种发展,有自己的兵工厂,而且是亚洲最大的,也是技术最先进的,可以自己生产武器装备。

再一个就是张作霖等人的运筹帷幄,领导集体能力较强,尤其是活在夹缝中如何生活,张作霖拿捏的十分到位,并没有让自己受太多的夹板气,这些都保证了东北军战斗力的强大!

10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你是哪里得出东北军很强的错觉的?

中东路事件 被苏军按在地上摩擦,日军观察团得出的结论是“张学友军是乌合之众”;

918被关东军不到两万人吓破胆;

西北直罗镇战役,一次性被红军吃掉两个师,吓得东北军在不敢走出驻地,全靠空投馒头维生;


你跟我说这种屡战屡败的军队强在哪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