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关于俾斯麦其人的评价,后世一直都有点极端,大部分都是崇拜,还有一部分则是一味贬低。真实历史上的俾斯麦其实更加的丰富多样,没有那么平面单一,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喜爱美食、美酒和美女,因此在中年后饱受肥胖及各种慢性病的困扰。他说话的声音小而尖利,表情带有装腔作势的神气,并且有着极强的表现欲。他的内心极度敏感,不愿对他人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习惯在沉思而不是讨论中制定大政方针。这些心理状态其实让他更加具有人性。据说当时的同僚中,很多人并不是很喜欢他,尤其是他喜怒无常的脾气,以及难以捉摸的心思。

不过人物自身的性格缺陷并不妨碍他成为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尤其是他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谨慎节制的政治家美德才是他成就伟业的主要原因。很多传记作家在写俾斯麦的时候都会写到一点共性,那就是俾斯麦也许会因为某些事情犯过许多错误,但是他很擅长反思与观察,所以经常会在一些很微妙的时机抓住机会,改变局面。但是这一点就远胜于常人。

对于普鲁士,他是绝对的忠诚。他对普鲁士既有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进行了改良,并使其效能最大化,而不是通过一场革命。即便是他执政时期,用他著名的“铁血政策”即在德国保持统一的状况下摆脱经济困难并且发展成首屈一指的经济政治力量,同时又用他卓越的外交技巧在欧洲的大国之间纵横捭阖。平心而论这也得益于德皇威廉一世的信任。其实当时很多的外交事务,都是他自己构思出来的,因此时间一久,德国的外交和行政部门逐渐被一群尽职、干练但缺乏判断力的官僚所占据,对那个仅有的“主脑”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俾斯麦在1890年离职后,继任的卡普里维等人根本无法延续他“同时玩转七个水晶球”的复杂政策。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里,德意志像一盘散沙,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境内分为许多小邦,各自为政,互不相属。其中比较强大,有能力实现德国统一的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一贯自以为是德意志正统代表的奥地利希望维持现状,对统一之事并不积极;而俾斯麦认为,德意志的分裂是一种病,必须用火与刀来医治,统一是无法阻止的,而这一重任应该由普鲁士来承担。俾斯麦主张激发民族意识,减少内部纠纷,共同对外,以武力和强权统一德意志。

1862年,俾斯麦初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上任后不久,他就在次议会预算委员会上公开宣布其政治主张。他说:“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的解决不是演说词和多数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错误一一要解决它,只有用铁和血!”后来,“铁和血”被用作战争政策的同义语,俾斯麦也因之获“铁血宰相”之名。

在德国的统一事业上,充分显示了俾斯麦的政治家眼光和战略家才干。他先是利用当时欧洲各国的矛盾,以对外发动战争的手段孤立对手,各个击破。奥地利是当时普鲁士统一德国的一大障碍,为此,伸斯麦先积极联合奥地利,准备对丹麦的战争。1864年,普奥结成同盟,共同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丹麦国王放弃合并什列士维格的计划,遭到丹麦的拒绝;于是普奥联军出动,在两周内占领了什列土维格,丹麦军队全面崩溃。随后,普奥双方达成“加施泰因协定”。根据该协定,什列士维格归普鲁士管辖,霍尔斯坦归奥地利管辖;普鲁士有权在霍尔斯坦开凿运河、修筑铁路和敷设电缆。而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俾斯麦就借口奥地利对霍尔斯坦管理不善,对奥地利横加指责,由此激怒了奥地利,普奥双方于1866年爆发战争,最终普军在萨多瓦决战中大获全胜。

在俾斯麦的努力下,两国在布拉格签订和约:奥地利放弃对霍尔斯坦的统治权,同意普鲁士吞并汉诺威、黑森、拿骚和法兰克福;尤为重要的是,奥地利被迫同意解散德意志邦联,退出德意志事务,美因河以北诸邦在普鲁士领导下成立北德意志联邦。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完全符合俾斯麦的设计,普鲁士军队屡战屡胜。1871年,在色当俘虏了拿破仑三世逼法国临时政府投降,进而将德意志南部四邦纳入北德意志联邦(奥地利除外)版图,成立“德意志帝国”。

至此,德国最终实现了统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主角。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他为促进统一而推行的政策,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一个统一的工业化强国由此诞生。

3

俾斯麦是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他在世时通过三次对外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对丹麦战争、对奥地利战争、对法国战争。使德国迅速崛起为资产阶级强国!

4

  19世纪的德国政治家俾斯麦是德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为德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人物。他于1862年担任普鲁士首相,声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故此得到了铁血宰相的称号。

  俾斯麦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权力欲和控制欲的人。一旦达不到他所期望的结果,他不恤使用暴力。俾斯麦年轻时候曾经在汉诺威王国格丁大学学习法律,他的学习成绩并不优异,大部分时间用来吃喝玩乐。毕业后他在亚琛专区做候补官员,又在波茨坦法院得到一个职位,这两份工作都没有引起他的兴趣,于是他去当志愿兵。志愿兵的生活也没有唤起他的热情,于是他认为自己天生不适合做下级工作,自己应该指挥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指挥。

  他曾经在一个人家里寄宿,要求房东给房间装个门铃,房东不理会他。晚上他在房间怦怦打了几枪,房东上来察看,并没有发生什么。他说这是自己和下属的联络方式。胆小的房东受不了他的联络方式,乖乖给他房间装了电铃。俾斯麦也不仅仅是好勇斗狠,他也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有一次,俾斯麦和朋友外出打猎,朋友一不小心陷进了流沙之中。挣扎了几次没有爬出来,于是大喊救命。

  俾斯麦听到朋友的求救声赶了过来,看到这种情况非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用枪口对准朋友说说:“虽然我很想救你,可是那样我也会被卷进去。既然我救不了你,又不忍心眼看着你这样挣扎,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死得痛快点。朋友看到枪口已经对准了自己,突然迸发出一股巨大的力量,一下子就从沙子中挣扎出来了。

5

奥托·冯·俾斯麦是给德意志历史抹上浓墨重彩的巨人。后世的传记作家、历史学家们出于道德伦理上的差异,对俾斯麦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不可爱的形象,更不值得追随效仿”,有的人将其视为“一个具有纯洁心灵的为人”;有的人称赞其有“深刻道德责任感”;有的指责其行为和影响为希特勒登台铺平了道路。

作为一个个星鲜明的人物,俾斯麦于1862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上任之初就以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表达了他的行事原则,他说:“当今的重大问题已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通过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他也因此被称为“铁血宰相”。他是一个“重行动,富于感情,意志坚强的人,性格暴烈、干劲十足。无论爱和恨,都没有人可与他相比”。

他自称是一个忠于普鲁士国王的贵族。他的政治哲学也很独特,他坚信“普鲁士权力的任何扩大都对德意志有利,对普鲁士独立和力量的任何限制都对德意志有害”,他相信“国内问题应从属于对外政策问题”,“强权是一切政治问题的决定因素。”

尽管俾斯麦在内外政策上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势头,但从政治实践上看——“俾斯麦的治国艺术的精华在于:不要使政策在执行时超越危险的界限,要为体面的退却和改组留有选择的余地,这是种是重要的。”

6

俾斯麦,作为19世纪的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带领德意志民族走向统一,是德意志帝国建立的关键人物之一。在德国统一前,其境内诸侯国各自为政,数目多达200多个,其弊端是在国际舞台上无法真正维护德意志民族的整体利益,且容易受到外国势力的干涉并导致诸侯国各自依赖于不同的外国实体,如拿破仑时期的“莱茵同盟”。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就注定了德国统一最大的阻力是外部势力:法国(德意志民族的宿敌),奥地利帝国(由于现在奥地利的版图内居住的也是德意志民族,所以长时间存在是否建立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大德意志帝国的争议),丹麦(德国北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领土争议)。

德国的统一不得不提到三场战争,分别是普丹(1864年),普奥(1966年)和普法(1870年)战争。我们应注意到,战争只是政治和外交的延续并服务于政治和外交,俾斯麦在其中的作用更多的在于充分利用了战争的胜利采取了适当的策略来达到普鲁士利益的最大化。无可否认俾斯麦通过对铁路系统和军队的建设,使得军队通过铁路运输投入作战的能力大大强于上述三国,这种充分的准备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然而更为棘手的是处理战争胜利即将带来的利益调整,也是俾斯麦发挥外交艺术的时候。 当时的欧洲,俾斯麦通过缓和和法国拿破仑三世的关系,使得拿破仑三世受到了战略欺骗。对于奥地利,俾斯麦是又拉着一起打丹麦,又通过战争将其排挤出德意志势力范围,但是当威廉一世主张在普奥战争后严惩奥地利,包括割地给普鲁士的想法被俾斯麦强力顶住,从而给了奥地利一个很宽松的条约,保证了奥地利在普法战争中不从背后偷袭。在普法战争法国溃败后,巴黎被包围,俾斯麦运用外交手段,使得亲法的拜仁主动接受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成为德意志皇帝。

在国内政治上,俾斯麦受益于威廉一世的信任以及当时普鲁士国王权力高于议会的特点。俾斯麦在议会中不占优势,但是通过政治家的狡黠和务实,多次通过威胁辞职使得威廉一世解散议会并重新选举,通过不同时期与不同党派的结盟来达到自己的政治意图。同时,应注意的是,俾斯麦始终保持了和俄国的相对良好关系,避免使得德国被孤立局面的出现,这点也是难能可贵的,虽然他也使用了秘密协定之类的手段。

针对其个人性格特点和其容克地主出身的特点,使得其遭受了负面评价,但是客观的说,那是历史的局限,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这些不应作为评价的主要方面。另外其开创的很多制度,比如社会保险制度,一直造福于现在的德国和世界各国。

7

(俾斯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之所以倒向英法,法国之所以和俄国结盟,都是俾斯麦造成的;

用大白话说:俾斯麦亲手缔造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同时,俾斯麦也亲手毁灭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考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普鲁士王国不复存在了,俾斯麦这个“大普鲁士主义者”对于是亲手毁灭了普鲁士王国。

下面我说说俾斯麦是如何亲手毁灭德意志第二帝国的。

俾斯麦葬送德意志第一步:要求法国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

大家都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得益于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战胜法国,并且让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与洛林,普鲁士国王更是在凡尔赛宫加冕成为了德国皇帝。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正是因为俾斯麦坚持要法国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才导致了法国与俄国在经济上的亲密,最后更变成了法俄同盟。




这是因为法国本土70%的铁矿和90%煤矿是在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的,虽然法国广大殖民地不缺少优质铁矿和煤矿,但是这些殖民地铁矿和煤矿运到本土,那价格会非常高昂。这就像以现在的技术条件去搞月球采矿,月球矿产本身还不够火箭燃料钱。

所以,当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后,法国的重工业化事实上就已经停止了;那么也就等于法国瞬间出现了大量闲置资金,巴黎银行家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找到年回报率在20%的项目投资。

德国是不可能投资的,这辈子是不可能的;奥匈帝国内部太混乱,是不可能投资的;英国人根本不需要法国人的投资,那么就只剩俄国了。

正好当时俄国也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不但经济增速嗖嗖嗖的快,而且也患有新兴国家常见的“资金饥渴症”,等于是法国有资金,俄国有需求,郎情妾意,正好。

那么,为什么俄国会和历来友好的德国交恶呢?

还是俾斯麦的杰作。




俾斯麦葬送德意志第二步:对俄国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教科书上说俾斯麦是容克地主代表,这话一点儿也不错。

俾斯麦担任德国宰相期间干了一件事情,直接导致德俄交恶以及俄国极速向法国靠拢。

这就是俾斯麦宣布德国会对沙俄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要知道当时沙俄工业化正处于起步阶段,非常需要资金,而对德出口农产品就成了沙俄外汇主要来源。

那么俾斯麦为什么要对沙俄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因为在工业化冲击下,德意志地区的容克地主们生活的很艰难,大部分容克地主如果家族没有子弟做军官的话,那么就差不多在破产边缘。

为了保护容克地主,为了保护德意志军官家族不至于去要饭,所以俾斯麦悍然对俄国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俾斯麦这么做彻底激怒了沙皇,沙皇下令报复,报复的结果就是沙俄出台法令禁止外国人在俄国拥有土地,而哪个国家的人在沙俄拥有最多土地呢?

普鲁士贵族。

正是在德俄交恶的情况下,缺少项目和缺少资金的法俄迅速接近,并且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俄国工业资金里有38%是法国资本。

可以说,法俄同盟是俾斯麦一手亲自促成的,甚至是他亲自牵的红线。

8

普鲁士王国首相、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领航员等等,这些都是脾斯麦的称呼,他是德国历史上相当著名的政治家,虽然后世对他的评价很极端。很多人都很崇拜他,而另一部分则是一味贬低。贬低主要是因为他喜爱美食、美酒和美女,爱装腔作势,有着极强的表现欲,且喜怒无常,令人捉摸不透,而且他自身过于的自傲,使得自己控制欲强,与下属难以相处。

但是性格上的缺陷并不影响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确实是一位出身德意志传统武士家族的铁血宰相,在他当上宰相后的第一次演说中,他就表示“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铁血程度可见一斑。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这也是他的观点,而他的铁血政策主要是由3步组成:第一步,就是进攻丹麦,第二步,就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毫无疑问,这样的铁血政策使得德国成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排在当时强大的英国和俄国之后,而且他还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但是在德国开启帝国时代后,他是全德国的英雄,却又是所有德意志高层排挤的对象。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正如此,他没有同盟与战友,最后这个从没败给外人却败给了他奉献了一生的普鲁士王室。

9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要去看他说过什么,要看他做过什么。因为政治人物说过的,往往都是信口开河的。

透过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自己对历史人物有比较靠谱的评价。

俾斯麦是德意志历史上注定无法绕过的历史人物,那么他做过什么呢?

作为一个传统的容克贵族,俾斯麦对民主和平等深恶痛绝,待人接物傲慢,对自由充满偏见,崇尚武力。


当上宰相没几天,俾斯麦就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

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进攻丹麦。

“铁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

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

他采用这种政策,终于使德国走上统一。俾斯麦在1862年至1890年间担任普鲁士宰相,期间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战争,但史学界对俾斯麦整合国家的功绩并无二词。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取得胜利,在1866年,普鲁士对昔日盟友奥地利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1870年,俾斯麦不惜编造谎言,激怒法国进行普法战争,并打败了法军。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

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从而使德国一跃而成为仅次于英国和俄国的“世界老三”。

尽管德国人、德国政府、德国议会不喜欢这个保守顽固傲慢,沉迷酒色,并善于编造谎言的政治家,但是并不妨碍他通过立法,在德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

在我看来,假如用好人坏人的划分标准看,俾斯麦绝对是坏人!

假如用优秀或平庸来作为划分标准看,俾斯麦绝对是优秀的政治家!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头条号《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10

谢谢《今日头条》邀请:

 奥托·冯·俾斯麦 ,生于1815年4月1日,卒于1898年 ,德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对德国的统一发展强大作出了历史贡献。

史学家对一代历史狂人——俾斯麦总是先验地作下定义式的评价,长久以来的传统历史叙事习惯于把俾斯麦当做一个军事强人,在人们的印象中,俾斯麦是一个嗜血成性、推行强权主义的“反动容克”。只要一提到俾斯麦,就不会不想到“铁与血”,想到普法战争,想到“糖面包加鞭子”。俾斯麦最为人熟知的画像也许总是头戴尖顶头盔的那一幅,画像上的“铁血宰相”面色沉凝、严肃、坚毅;除了“保守”、“反动”之外,他给人的印象或许只剩下了铁腕、好战、精明强干、工于权术,等等。但是俾斯麦并非仅是一个“单向度的人”,他在日常生活甚至外交、政治生活中,有着别样的温情、幽默与节制。在浩如烟海的俾斯麦传记当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当属俾斯麦自己的《思考与回忆》,它被一些人赞颂为“天才智慧的无穷源泉”。当我们读完《思考与回忆》以及诸部俾斯麦的其他传记着作后,此感愈强,因此试想从传记入手以传统的俾斯麦、温情幽默与节制睿智的俾斯麦两方面还原一代多维度的真实的历史狂人德国统一过程的客观需要为俾斯麦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由于他的活动基本上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因此在统一德意志的舞台上他演出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精彩绝伦的历史画面,成为德国历史上着名的现实主义政治家。他在统一中的成功和历史作用基本上应予肯定。也正于此,传统观念中的“铁血宰相”成为了历史定格。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