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宋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想必大家一定熟悉的很,他们经常出现在我们语文和历史课本上面,欧阳修,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马光、王安石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则有那句名闻天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句。对于他们,大家熟悉归熟悉,可他们之间的关系你们知道多少?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出生时,北宋刚建立还没满30年,他为官是在宋真宗(公元997年-1022年在位)和宋仁宗(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时期,在仁宗朝曾主持了以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公元1041年-1048年),而欧阳修是改革派中的重要成员,后来改革失败两人都因此被贬。

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为官历经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公元1063年-1067在位),宋神宗(1067年-1085年在位),不过他主要的政绩还是在仁宗朝,后来神宗朝的宰相王安石,哲宗朝的宰相司马光,都是由他推荐从而仕途高升的,而这两人在当时是他的政敌。在神宗朝时,他年事已高,主要任务就是养老。

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公元1085年—1100年在位)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神宗死后,司马光被哲宗启用为宰相,上台后他和保守派全面反对王安石的改革:凡是王安石立的新法,不论好坏,统统废止;凡是王安石革除的规矩,不论利弊,又通通恢复,史称元祐更化。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和司马光在仁宗朝可以说是打酱油,没什么话语权。到了哲宗朝时,他挂了个闲职养老,打了一会酱油就和司马光一起归天了,不过他还死在司马光前面。在神宗朝时,受神宗重用,拜相改革,史称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这小子跟前辈相比,他就是个打酱油的,而且打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还在宋徽宗朝(公元1100一1125年)呆了一年多。他要是能活到90多岁,都能亲眼见到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开朝建国。

综上所述,这五人的辈分就是:范仲淹和欧阳修是一代人,司马光和王安石是一代人,苏轼是前面四个人的后辈。你以为这就完了?他们就这点关系?错,大错特错!

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之间关系极好,是好哥们,范仲淹作为大哥,对欧阳修多有照顾。仁宗朝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欧阳修仗义为兄,连续上书为其力争,最后也因“朋党”一事屡屡遭人口诛笔伐。最后还被设计,以“侵占外甥女财产”之罪出贬滁州。

仁宗朝时,欧阳修与王安石最开始二人关系还不错,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政坛前辈还和王安石互赠诗文(《赠王介甫》与《奉酬永叔见赠》),并向韩琦举荐王安石。后期到了神宗朝,他却因为政见不合,对新法多有抵触,在地方执政期间曾拒不执行新法有关工作,致使与王安石在政治上交恶,后来干脆颐养天年去了。

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入朝为官前,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人物。宋神宗即位三个月就重用两人,头天王安石任命为江宁知府,第二天司马光就任命为翰林学士。他俩是朋友,私交上倒也过得去,但在政治上的死对头,两人联手做出了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君子之争”。

二人为政时斗的不可开交,你来我往之下十余年苦斗,虽然司马光文采斐然,兢兢业业,但其工作能力实在及不上王安石,在争斗中明显处于下风,以至于在王安石当政时期几乎是黯淡无光,碌碌无为,期间还被贬去西京洛阳,安心编撰《资治通鉴》去了。

至于苏轼,真的是朵奇葩,虽与王安石,司马光同朝为官,但在变法派得势时反变法派,结果被贬,在守旧派得势时反守旧派,结果还是被贬,两边不讨好,一生在朝中都不如意。王安石说他:华辞诚无用,有吏材则能治人。连宋神宗都说:苏轼非佳士。皇上都看不上你,你还能做什么呢。

司马光掌权后,对他全面废除新法持反对意见,苏东坡说:新法有利有弊,应予以甄别,把好的留下,坏的剔除就行。这话很是在理,司马光却对他发起脾气来。于是苏轼对司马光说:当年韩琦做宰相,阁下做谏官,争得面红耳赤也不管不顾。难道现在自己大权在握,就不许苏东坡知无不言了吗?司马光马上笑着道歉,但依然不改。

而苏轼参加科举的那一年主考官是欧阳修,苏轼的第二名是欧阳修亲点的,两个人有师生之谊,欧阳修在放榜后给梅圣俞写信,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死后,苏轼还写了诗词纪念他。他俩还是亲家,因为欧阳修的孙女后来嫁给了苏东坡的第二个儿子。

至于苏轼和王安石,虽政见不同,不过私下里交情还是不错的,他俩常一起游玩,谈论诗文,或是畅谈国事!

最佳贡献者
2

同事关系。曾经同殿为臣,在工作上有分歧,有合作。

3

这个题目足够写一本书,在此只能简略介绍分析。

这四人都是文学家;苏轼、王安石、欧阳修三人是唐宋八大家里面的人物;欧阳修、司马光是史学家;政治上,王安石以一敌三。

一、四人官职谥号

⑴年龄

欧阳修出生于1007年,比司马光(生于1019年)大12岁,比王安石(生于1021年)大14岁;比苏轼(1037年)大30岁;

⑵谥号

欧阳修,最高官职:宰相,谥号“文忠”,追封康国公;王安石最高官职:宰相,封荆国公,谥号“”;司马光最高官职:宰相,封温国公,谥号“文正”;苏轼,最高官职:龙图阁学士知府,南宋赵构追赠太师,谥“文忠”。

谥号是皇帝对大臣一生品行修养与是非功过做出的最后公正总结性的评价,是文臣自己以及其后代至高无上的荣耀。司马光“谥文正”,是谥号第一等,整个宋代谥“文正”的大臣,只有六人,比状元还少;欧阳修的谥号“文忠”与苏轼被追赠的谥“文忠”。属文臣中的第三等(第二等谥号“文成”)。

⑶王安石的谥号

最有意思的是王安石的谥号,就一个“”,在历史上独一无二,仅此一人。这就引起历史爱好者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极高的美谥,超过一切;也有人说王安石就会道德文章(当然这是反对他变法,或看不起他变法失败的人);还有人说,对王安石功过不好评价,留给让后人评论(类似于武则天的无字碑)。

但对比前面的范仲淹来看,要说给予王安石一个字“文”谥号,是贬低他,有点说不通。范仲淹也有"庆历新政",也失败了,只是影响小一些而已,就给出了“文正”的谥号。范仲淹有破敌守土之功,王安石在任时,使良田大增、国库充裕、拓地两千余里。即使是司马光也一时无话可说,不问朝事,专心编撰《资治通鉴》。

二、四人道德人品,

四人中,王安石是与时俱进的改革派,欧阳修与司马光是对立的保守派,而年轻的苏轼则在政治立场上总是慢板拍,他首先反对王安石,最后又希望已经退休的王安石出面更正朝廷的错误做法。

由于四人政治立场不同,正好可以看人品。

⑴欧阳修,

这位老先生,作为一代文坛领袖,道德人品不用说了,对三个晚辈都赞赏有加,也大力提携。

晚年的欧阳修没有年轻时改革文坛的锐气,思想有些保守,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特别是反对“青苗法”。

但没有老先生对王安石个人攻击的凭据,也就是说他是对事不对人。

最后欧阳修辞官,许多人都说是王安石忘恩负义逼老前辈回家。其实不算逼,王安石要变法,自然不能重用反对者。

当然,这里面也很难分清楚,到底是为了变法,还是公报私仇。不过历朝历代,很少人评价说王安石,罢免别人官职是借机打击报复。

⑵司马光

这位老兄待人接物温良谦恭,但是认准了的事,就六亲不认,什么都敢说。王安石算什么,皇帝、太后、欧阳修,只有认为自己对,他都不让步。

这位老兄多次当着皇帝的面,指责王安石变法的弊端。例如,司马光毫不客气指责"青苗法"就是帮县官收息牟利,简直比网络贷款的坑人行为还恶劣。还说王安石搞的一套"病民伤国,有害无益"。甚至义愤填膺地说:不废除"青苗法","吾死不瞑目矣!"

两大政治家、文学家碰撞的朝堂争论,气势恢宏,也是一大历史奇观,在场的人根本插不上嘴。二人多次长篇大论争执得差不多了,皇帝也不知道怎么评论,直接喊下班。

但也没有看见司马光私下议论王安石如何不好的记载。甚至看到有人要弹劾王安石,司马光以王安石没有私利为由耐心劝解。但看见王安石贬去自己看中的人才,司马光又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于理力争。

(弹劾,说白了,就是罗列罪状,诋毁人品,就是欲置对方于死地而拍手称快,在骂骂咧咧踩上一万脚。)

⑶司马光与王安石

因为皇帝支持,作为靠边站、为变法让路的司马光,他没有像欧阳修那样辞官回家,而是自请离京远离朝政。宋神宗调动擢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却连上五道折子,说自己既"不通财务"、也"不习军旅",坚决不干。意思是我不懂财务,也没有学过带兵,让王安石去搞,我走。

可见司马光当时窝一肚子火的程度。《资治通鉴》编撰了19年,其中司马光15年没有干预朝事。

工作归工作,生气归生气,人品是人品。在朝堂上争执得脸红脖子粗,私下不出阴招,这就是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关系。

1086年5月,王安石在家乡去世,当时司马光自己已经将王安石变法的举措废除了。得到噩耗的司马光为了不让官场世俗小人落井下石、凌辱王安石。他首先定调,带病写信:“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不要对他“诋毁百端”。

皇帝追赠王安石太傅,谥号“文”,也是司马光的提议,于此一来,就没有谁敢对已经去逝的王安石说三道四,因为皇帝已经做了评价。半年后,司马光也病逝。

(4)王安石

这位老兄,长时间不洗漱。即使外套上油渍斑斑、汗味可闻,也不换衣服。可人家声望好、有才华,不讲个人卫生,反而成了个人魅力。史书说:“时人咸谓其贤”。这哪儿说理去?

这位老兄还有个性,对谁都是不卑不亢。即使是面对欧阳修也如此,曾多次拒绝欧阳修提拔自己。

据说铁面无私的包拯请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位吃饭。得知王安石喜欢吃鹿肉,包拯故意将鹿肉放得离王安石远一些。王安石对鹿肉看都不看,只吃附近的菜。

王安石、司马光这二位老兄不饮酒,可包大人得劝啊,不能说你们自己说不喝,我就不劝几句吧!包大人是前辈,是上司,还做东,司马光碍于情面,喝了好几杯。而无论包拯怎么劝,王安石就是不喝。

于是,黑老包大人总算见识了一个,比自己还犟的年轻人。

变法前。王安石与司马光及吕公著、韩维被称为“嘉祐四友”,经常来往,在一起聊天作诗论文。

司马光离京后,王安石也没有落井下石。例如,性格纯厚的吕诲病逝、此人是反王安石变法的急先锋,曾骂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也因敢在文武百官面前、向皇帝弹劾王安石而著名。吕诲去世,司马光为他写墓志铭,提到新法苦民。有拍马屁的人向王安石告密。王安石看后不仅没生气,还将拓本挂在墙上,说:“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

历史上,还有许多关于二人拒绝贿赂的事情。

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之争,是各自为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寸步不让,针锋相对。所以他们是胸襟坦荡的君子之争。

1079年,此时王安石虽已经罢相,但官职是司空。他也回家,为司马光执政让路。

(5)苏轼与王安石

苏轼与王安石之间,彼此都赞赏对方的文才,但论苏轼的政敌,非王安石莫属!

苏轼这位仁兄官运不济,刚入仕途就碰到两大阵营激烈碰撞,两派之间明的暗地、是私是公,看得人眼花缭乱。

26岁时,苏轼参加升职考试,王安石是考官之一。众考官都赞美苏轼“文义灿然”,唯有王安石不看文笔看内容,因为此时的王安石一心想找支持变革的人才。

在这种官场上论政治,一门三苏,也抵不上一个官场不倒翁司马光。

苏洵甚至还写了《辨奸论》,直接指着鼻子骂王安石是奸臣。苏轼则对王安石改革言行也是热嘲冷讽。此后,只要朝廷有重用苏轼的提案,王安石就会不请自来、出面阻拦。

1071年,因苏轼又一次上书论新法弊病,王安石一怒之下,将他贬出了京城。

司马光复出,苏轼不仅仅没有得到重用,还被贬得更远,也就是“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岭南,甚至还差点丢了性命。

1079年,乌台诗案发生了,御史何正臣弹劾苏轼,说用语暗藏讥刺朝政。苏轼一贯反对变法,别说暗语,明言都有。罪名极有可能被赐死。一直如同一堵墙一样阻挡在苏轼仕途升迁路上的王安石此时又露面了,不过这次是救苏轼。已经退出政治舞台的王安石在给神宗的奏章里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帮苏轼逃过了鬼门关。

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到江宁,拜访了已经退休的王安石。曾经的两个冤家见面了。

让王安石没有想到的是,在南方多地辗转任职了13年的苏轼,竟然想起王安石执政的好处,当面要求王安石出面干预朝廷的错误。王安石自然拒绝。

这一次,两位文坛巨匠一笑泯恩仇。

(6)苏轼与欧阳修

苏轼不同与王安石,他对欧阳修可是毕恭毕敬。

欧阳修与苏轼年龄相差三十岁,是为忘年之交交。二人颍州聚会,二十来天在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赋。苏轼与欧阳修还兴高采烈谈论求医问药

欧阳修也曾举荐苏轼,只可惜苏轼官场人缘不好。

三、私生活

北宋官场纳妾蓄妓成风(最有名的应该是皇帝、官员都喜欢找李师师)。可看遍宋代历史,惟有司马光和王安石,再加一个岳飞,这三人是例外的极品男人。

(1)一次,府中一个不认识的女子来伺候自己,王安石奇怪,问她才得知:她老公是一军中小官,因运米船沉,家产不够补偿(想起了《水浒传》里面杨志押运,翻船丢失花岗岩的惨状)。她老公就作价出卖她。于是王安石的妻子花了九十万钱 将她买回给王安石做侍妾”。王安石立即派人找来她丈夫。说:“你把老婆带走,九十万钱我也不要你退了。”

王安石自己不趁人之危、不占便宜、不好色,让人家夫妻感激不尽和好如初。

(2) 司马光婚后一直没有孩子,妻子张夫人都急得半死,就给他买回一个美女,偷偷安置在卧室,司马光则不为所动、视而不见。又一次,司马光到丈人家,老婆和丈母娘合计,又给他安排了一个貌美如花的丫鬟。司马光毫不客气地直接把她赶出卧室。张夫人终身未育,后来,司马光过继了他哥哥的一个儿子养在自己身边。

小时砸缸的司马光,还是一个感情专一的男人!

(3)在这一方面,苏轼买卖侍妾是家常便饭,甚至以妾换马,远不及司马光、王安石的为人。纵使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吊念亡妻的千古词作,也难以抹去他的这一污点。

4

苏轼 王安石 欧阳修 司马光四人的关系

苏轼 1037-1101 1057进士

王安石 1021-1086 1042进士

欧阳修 1007-1072 1030进士

司马光 1019-1086 1038进士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他们四人都是宋朝时期的官员,在历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看年龄,欧阳修是他们的老大哥,他们都是进士及第,还都在一个朝廷当官,算是同事,欧阳修是前辈。

如果只是这样就好了,但往往事与愿违,王安石变法是分水岭。

王安石变法前

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三人都是苏轼的前辈。欧阳修司马光先后做官,王安石是先从地方官再到京城,但是三人中关系最好的却是王安石和司马光。俩人比较聊的来,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直至后来王安石再次离京。

再后来苏轼通过四川老乡张方平引荐给欧阳修,欧阳修对苏轼这个后生也很欣赏,经常在各种场合夸奖他的文章。这样来说,欧阳修跟苏轼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变化出现在王安石再次回京开始变法

此时的皇帝已经从宋仁宗到了宋神宗,迎来了王安石的变法。而朝廷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守旧派和变革派。很不幸的是,他们三人都反对变法,跟王安石站在了对立面。

而司马光的另一位好友也因为反对变法,被贬。立场变了,关系也微妙了。

新旧朝臣之争,变法失败

变化出现在欧阳修去世后的1074年,虽然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好的,想要国富民强,但是变法的结果却差强人意,加上灾年,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新旧朝臣之争,变法失败了,王安石被贬。

这个时候的他们三人基本也都远离了政治中心。而后来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被判死刑,病中的王安石主动为苏轼求情。

所以,单纯的用前辈,同事,或者朋友不足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虽然曾经朝堂对立,但只是政见不同,他们亦师,亦敌,亦友。

5

都是北宋政坛大名鼎鼎的人物。欧阳修器重苏轼,违反的让他成为榜眼,王安石和苏轼既是好朋友,又是政敌。司马光和苏轼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北宋文坛上四人都是大腕级人物,留传后世的佳作让我顶礼膜拜。

6

非常感谢邀请!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了“国强兵弱”的局面,也预示着北宋未来被挨打的命运。然而,却在科学文化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朝是史上少有的思想开放时期,文人得到了最大的发展空间,无论知识分子怎么作作,宋朝终其一朝,没有杀一个知识分子,可见宋朝文人地位之高。

北宋有很多标签,发达的科技,昌盛的文化,繁荣的艺术。诚然,北宋也存在着军事“积弱”,经济“积贫”等各种问题,特别是军事上,战斗力简直就是渣渣,被契丹按着打,连西夏也打不过。无论胜负,都赔款纳贡,可见财大气粗到了什么地步。面对这些问题,北宋也出现了许多改革家和保守派为富国强兵而献言献策。

这些人,都是北宋当时的大文豪,文学领袖。他们之间或许政见不同,在朝廷上针锋相对,私下里还都是很好的朋友。他们斗而不破,顶多就是被贬出京,不伤及性命,很多人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我们来看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司马光,他们精彩的朋友圈。

范仲淹与欧阳修

范仲淹和欧阳修是这些人的前辈,他俩也是政治知己。范仲淹凭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留名千古。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范仲淹是北宋最早的改革家之一。宋仁宗时期,“景佑党争”中,范仲淹,欧阳修被称为“四贤”,被贬为外地。此时,欧阳修坚定地支持范仲淹。后来,西夏战事吃紧,宋仁宗意识到北宋必须急需改革,于是召回范仲淹,欧阳修。

在文宗的支持下,范仲淹主持了以“整治冗官,选拔贤才”为主要手段的“庆历新政”,欧阳修作为谏官是支持派,为他献策与鼓动。当时著名的清官包拯却站在了反对派的队伍。历时一年的“庆历新政”引起了保守派和贵族阶级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

此时,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被政敌攻击为朋党。后来,欧阳修专门写下《朋党论》来反驳,为自己脱罪,这是欧阳修在政治上的第一次摇摆。此后,两人都被贬到外地。范仲淹年纪大了,退出舞台。他的变法虽然失败了,却激励了王安石。

欧阳修与苏轼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他在政治上有这么高的地位,离不开范仲淹的推荐。欧阳修也是一个伯乐,他奖掖了曾巩,苏轼,还有王安石。其中,苏轼对欧阳修的感情最深。他俩都位列唐宋八大家。他和苏轼,韩愈,柳宗元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与苏轼,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诗词文学革新运动的战友,北宋朝廷的同事,也是感情深厚的忘年交。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7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和司马光四人都是北宋仁宗至神宗时期的名臣,其中欧阳修与王安石、苏轼三人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的人物,司马光则是著名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这些只是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在大宋朝廷之中他们则是各自派系的代言人。

四人中资格最老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是“庆历新政”运动中的改革派,但是由于变法不接近现实太过于空想,触犯了许多人的利益,新政只实行了一段时间就被废止了,欧阳修也因此被贬到滁州当太守,并因此写下《醉翁亭记》千古闻名,欧阳修也是苏轼科举中进士当年的座师,也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文坛盟主,同时他也修史,修著了《新唐书》与《新五代史》。

王安石与司马光几乎是同时代的人物,二人也于同一年去世,只不过在后世待遇不同的是司马光谥号“文正”并配享孔庙,而王安石在宋史中被列为奸臣,其实二人只是保守派与改革派而已。

王安石讲究“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为国家经济寻求开源,相对“庆历新政”他没有动冗官的摊子,因此比庆历时多坚持了一会,只是后来神宗意志并不坚定,又赶上小冰河时期,所以造成了王安石的罢官。

而王安石对反对变法的党人则是非白即黑的做法,加剧了宋朝的党争,最后北宋也因此亡国。

司马光在王安石下台之后执政,对所有新法一律废除,不管好的坏的,颇有些“因噎废食”的感觉,苏轼也是因此两边不讨好。

四人中最倒霉的就算苏轼了,苏轼是个大嘴巴,想到什么说什么,偏偏文采又高名声又大,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反对被贬官,结果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又出来多嘴,北宋著名的善待士大夫,苏轼却因“乌台诗案”差点没命,可见其点背到什么程度。

而且苏轼也是从黄州贬到惠州最后贬到儋州,幸亏苏轼是四川人,要是北方人可能到了岭南就要水土不服暴毙,哪里还有命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别说最后他被贬到了海南岛,当时那里可是天涯海角啊。

不过也正是文人们的被贬谪,这才造就了他们的文思泉涌,所以四人之中,官运比较亨通的司马光在文采方面就要稍逊一筹了,他靠的是治学严谨和“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的勤奋才成为一代大家。

8

提起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这可是北宋年间响当当的人物,都是著名的文学家。除了苏轼外,其余三人也都是政治家,都做过宰相,对北宋的社会发展都做出过杰出贡献。就是当今的儿童都在吟诵他们的诗词。他们的诗词文章倍受后世尊崇,可见他们影响力有多么深远。这就是他们的共性。

若说他们之间什么关系,如果把他们的生平列出来,足可以成为北宋文学的缩影。

先来总体说说他们关系

欧阳修是他们这四位人中最年长的一个。欧阳修曾经主考礼部,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也就是说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欧阳修非常欣赏苏轼的文笔,常常感叹后生可畏。司马光、王安石他们俩年龄相差不多。他们与当时的包拯志趣相投,私交非常好,而且司马光、王安石是同年逝世的的。但是他们政见明显不同,司马光明确反对王安石变法。欧阳修对王安石的青苗法也是反对的。而苏轼是这四位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父亲苏洵和欧阳修私交很好。

先来说说欧阳修

欧阳修,四川绵阳人,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在古文、古诗、词作、书法等方面都引领风向标。比如他在词作上表现自我情怀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

后来她科举进士及第,步入仕途。由于上司钱惟演欣赏年轻文人,不让他们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欧阳修等人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琢磨古文创作。

欧阳修与范仲淹交往颇深,范仲淹在仁宗的支持下实行庆历行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遭到失败。范仲淹被贬饶州,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接下来几年,他是仕途坎坷,召回、被贬,反反复复被贬往不同地方。

贬在滁州,欧阳修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古文艺术达到成熟。

后来,他在仁宗一朝,就开始修撰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等。

在英宗、神宗时,官运亨通,做到了参知政事(宰相),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

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正是欧阳修堪为人师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传的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才有了曾巩、曾布昆仲,才有了“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是欧阳修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础。

小结一下:

王安石、司马光在仕途上得以发展都与欧阳修的大力举荐有关系,而苏轼的才华成就也受到欧阳修影响比较大。

再来说说司马光

他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属于一个元老级的人物。

清平乐里司马光剧照

司马光在仁宗朝的主要表现就是在史学上。主要的任务是修史,也做过五年的谏官。

他做谏官期间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他多次上书仁宗解决继嗣问题。英宗赵曙被立为皇太子,司马光的功劳很大。英宗即位后与曹太后矛盾日益加深,也是司马光前后共上17封奏章,从全局出发,讲历史、摆厉害、晓大义,苦苦相劝,才使太后和英宗矛盾缓和。他任职期间,非常关心下层人民的生活,多次为下层人民的利益提出建议。

司马光与王安石,包拯由于志趣相投,私人感情很好。很遗憾的是,他们政治上观点截然相反。

在神宗朝,当时任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神宗推荐司马光,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司马光为御史中丞。

后来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明确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曾经的好友因为政见不和而各持己见。司马光为好友范镇不满王安石变法罢官而鸣不平,他就辞职离京,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继续编撰《通鉴》。

经过了15年,他完成了《通鉴》。呈给神宗看,受到了神宗的高度赞誉,并亲自改名为《资治通鉴》。

到了哲宗一朝,太皇太后高氏重用司马光,拜为宰相。当时司马光已是60多岁高龄,他上任后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同时把反对新法而遭到贬官的苏轼、苏辙等人召回朝中任职。历史上这个事件叫“元祐更化”。

王安石也是一位有个性的政治家

王安石的好友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他曾经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文章,受到欧阳修的高度赞赏。仁宗朝时,欧阳修举荐王安石为谏官。可王安石拒绝了。他志不在此,他决心改革。看出来王安石非常有个性。欧阳修又以王安石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在他的早期官宦生涯中,欧阳修对他帮助很大。

1058年,王安石就上书仁宗,提出变法主张,当时并没有被仁宗采纳。

到了英宗朝的时候,朝廷屡次征召他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看来。为了自己的理想,王安石还是非常坚守的。

神宗朝的时候,他受到了神宗的器重,开始进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他曾经两度拜相。但他的变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而保守派典型代表就是王安石的好友司马光。而欧阳修对王安石的青苗法也是不赞同的,也提出过批评。

最后说说苏轼

他是四个人当中年龄最小的。他经历了五朝,一直到宋徽宗的时候他还健在。

他的成就主要在文学上,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他开创了“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也是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同时他书法了得,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其擅长墨竹、怪石、枯木等。

可是他的仕途坎坷,屡次被贬,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不过苏轼天性乐观,贬到哪里,他的才华,文章就传播到哪里,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留给后世数不尽的灿烂华章让后世吟诵至今。

9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这些人都曾多次在课本中出现过,我们都非常熟悉。他们几位在宋朝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宋朝由于宋仁宗重视文臣,为朝廷开科举选人才,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五人出自宋朝,宋仁宗时期。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063年4月,1022年13岁登基,1033年,刘娥去世之后,开始亲政接管朝廷大权。

范仲淹,989年-1052年,谥号文正

欧阳修,1007年8月-1072年,谥号“文忠”

司马光,1019年11月-1086年10月,谥号“文正”

王安石1021年12月-1086年5月,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宋孝宗追封谥号“文忠”

除了司马光都是唐宋八大家,他们在文坛上留下的著作和成就令人敬仰。宋朝的唐宋八大家和唐朝的则不同,唐朝的大诗人向李白,杜甫,文学成就非常的高,官场上并未居高位。

而宋朝非常注重对文人的培养

范仲淹是宋仁宗非常赏识的一位大臣,也是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宋仁宗时期贫富相差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日益增多,以范仲淹为主,发起了改革。范仲淹的改革处了老贵族的利益,贵族们奋力反抗,最终以改革失败而告终。范仲淹,是一心为国为民,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因而去世后被宋仁宗追封谥号“文正”。

“文正”在古代,是文臣中最高的谥号,整个朝代都没几个“文正”谥号的人,皇帝是不轻易把这个谥号给人的,“文正”的谥号比皇帝还稀有。所以在古代能得到文正谥号的都是对国家社稷有功,或者是在文坛上让人敬仰的对象。像唐朝的魏征,明朝的方孝孺,清朝的曾国藩等都是被追封文“文正”谥号的人。

欧阳修通过科举入仕,欧阳修自小聪明,诗词非常的好,科举的时候因为锋芒过露,得了14名,并未夺得状元。范仲淹改革失败,欧阳修和范仲淹交往关系密切,也因此受到了牵连,随着范仲淹被贬,欧阳修也被贬成了县令。后来被宋仁宗又诏回京,也越来越受宋仁宗的重用,在1057年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担任贡举主考官。而苏轼,苏澈,曾巩就是在这次科考被录取的。

苏轼是通过科举入仕,苏轼科举的主考官是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在科举的时候因策论写得好,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在欧阳修的称赞下,苏轼名声大噪。

说起司马光,很多人都会想到司马光砸缸,不错,就是那个砸缸的司马光,后来成了北宋的宰相,司马光是官二代,为官刚正不阿,只是司马光是守旧派的代表,而王安石继范仲淹改革之后,再次发起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和王安石的立场不同,加上王安石的变法有所不足,导致守旧派的人奋力打压,最终王安石变法也是以失败告忠。

在北宋朝廷,如果以新旧势力来划分的话,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他们是属于新贵,而司马光则是老贵族。他们不是一个帮派的立场不同

10

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曾经也是良师益友。但因为变法的缘故,由于政见不一致,最后闹得分道扬镳。但彼此之间相互还是比较敬重,这也是当时文人交往的一种风气,也就是所谓的“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首先可以看一下,北宋年间这些名人的出生年月。

范仲淹(989-1052)

包拯(999—1062)

欧阳修(1007-1073)

司马光(1019-1086)

王安石(1021-1086)

苏轼(1037-1101)


从出生年月上来看,范仲淹出道最早,他提携了欧阳修。欧阳修也曾经提携过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司马光王安石,他们曾经在包拯手下共事。


最早,范仲淹就曾经提出过变法的建议,他担任宰相之后就着手改革,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但没多久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城。由于欧阳修受到范仲淹的提携,也就有了师生关系。所以此次欧阳修也受到了牵连,也被贬到地方任职。这也就有了我们熟悉的,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都是在他们被贬出京城之后所做。

王安石23岁中进士,48岁时任宰相,开始主持变法。由于太过激进,对问题考虑的不够深刻,不够全面。既得罪了守旧势力,百姓也没落得好处。结果,变法5年,被迫罢相,新法也全部被废除。


司马光比王安石要长上两岁,司马光19岁就中了进士,但是官路比较坎坷,一直到40多岁才回到京师任职。 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划归到保守党行列。虽然名为保守党,司马光的思想并不守旧。他只是看出了王安石变法中的某些弊端,结果就被扣上了保守的帽子。司马光后来担任宰相,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司马光对历史比较有研究,主持编纂《资治通鉴》,长达15年之久。


苏轼是他们的后辈,他入京应试的主考官,就是欧阳修。欧阳修将苏轼的考卷,误认为是他的弟子曾巩的试卷,为了避嫌,就给批了第2名。结果榜单已出,欧阳修就后悔了,他知道,苏轼的这篇文章完全是可以给第一的。


王安石变法开始以后,当时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很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人,都被迫离开了京师。后来苏轼也因为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受到王安石一派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师,来到杭州任通判。后来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差点死在牢狱之中。幸亏得人多方搭救,才算躲过一劫。王安石下台之后,司马光上任。司马光将苏轼调回京师任职,但苏轼又对司马光的政策进行指责。最后司马光也受不了,又把苏轼贬出了京城。

他们虽然明面上斗得不可开交,但私底下私交还是不错。王安石和司马光年纪相仿,又曾经一起在包拯手下任职,因此交情很深。后来两人虽然政见不合,分道扬镳,但终究也没有撕破脸来。双方对彼此的人品、文采、能力还是比较肯定的。


苏轼也是一样,苏轼与他们的矛盾,也都是在政见上的矛盾。因为苏轼久在地方,比较了解民情,对他们的变法能够提出中肯的意见。但这样直言上书,也就成了公然反对,所以遭受打压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们都没有对苏轼下死手。当年乌台诗案,新党是准备将苏轼置于死地的。但由于王安石一句话,他们也就放过了苏轼。这才是君子之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