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军事活动比较多,因此军事方面的官职也比较多,比较著名的有大总管、都督和节度使等。很不多分不清这三者之间的区别,究竟哪一个官职更大一些。
实际上,这三者放在一起比较是不太合适的,首先来说,行军大总管这个官职,端看“行军”二字就知道,它是战时的一种官职,也就是说是暂时性的一种官职。
而且就这三种官职在唐朝的发展来看,节度使是伴随着行军大总管和都督的没落而产生、发展和强大起来的,以至于后来拥兵自重,造成部分藩镇格局。
三者之间,单纯就军权来说:行军大总管权力最大,官职最大,节度使次之,都督最小。如果看综合权力,则节度使的权力是最大的,要不也不会在安史之乱中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行军大总管:
行军大总管是战时的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集团军或者方面军的总司令,负责统管参与该战的所有军队。行军大总管是唐初任命较为频繁的一个官职,多为贞观年间李世民任命,其下还有行军总管。
比如贞观九年,李靖被任命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领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和高甑生的各道行军总管攻打土谷浑。
再比如贞观十八年,李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水陆并进攻打高句丽,这是李世民第一次下令攻打高句丽,他自己于第二年的春天御驾亲征。
除此之外,侯君集、程知节都曾在战时被任命为行军大总管,领军出征。不过等到战争结束,他们就会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去,不再担任行军大总管。因此纵然行军大总管权力很大,但也只是临时选调派遣,并不是固定的一个官职。
正如《新唐书》所说:“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
都督:
都督府是唐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起自前朝的总管府,都督府最高长官为都督,其职责就是都督诸州军事,为地方军事长官。而按照都督府的等级不同又有大都督、中都督和下都督,其区别就是所领的州数不同,兵力不同。
甚至大都督和中都督、下都督存在上下级关系。其中大都督在唐初为从二品官职,中都督为正三品官职,下都督为从三品官职。
就大都督来说,唐初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大都督一般由亲王或者皇亲国戚来担任,多半是遥领,通常不负责具体的都督府事务,而其副手即大都督府长史则有正儿八经的武将担任,也是都督府的具体负责人,其品级为从三品。
比如贞观年间,晋王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而李勣则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负责具体的并州军事事务。无论是大都督、中都督或者他们的副手,其实都不可能握有实际的兵权,这和唐初的军事制度很有关系,唐朝延续前朝的府兵制。
大都督也好,中都督也好,手中并没有那么多兵力,兵权都在皇帝手中。唐初设十道约六百多个折冲府,折冲府分三等,上等有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这些人组成了全国的府兵。他们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轮番宿卫京师,二是战时被抽调出征。
平时的话就是农忙时节回家参与农忙,农闲时节在折冲府参加训练,所以即便是大都督,也并不真正拥有这些兵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
但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唐初,随着战争形式的转变,国内的战争基本不再存在,主要集中于边境与外藩的战争。所以内地的很多都督都已经裁撤了,只有边境地区的依旧存在,并且这种存在逐渐发生了转变。
尤其是八世纪开始,府兵制受到了冲击,逐渐被募兵制替代,而大总管也好,大都督也好,都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节度使的强悍崛起。
节度使:
节度使最早是使持节的都督,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节度使的权力要大于都督。根据《新唐书》所载:“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犹犹未以名官。”
高宗开始,战争形式就发生了改变,由太宗朝的战略进攻开始往战略防御转变,随之改变的就是边镇的兵力部署情况。
我们知道,贞观时期的对外战争多是主动发起的,真正出战之前需要调集各折冲府的府兵,还要临时征集兵力,才能组成一支强大的集团军,而行军大总管一般又是战时临时由皇帝选择的,后期还要进行战争的各种准备工作,才能真正开始一场对外大战。
但随着局势的改变,对外主要是防御外藩的进攻以及随时准备突袭,因此在边境就需要常备军的存在,这些常备军多是在当地直接招募的,而非各地轮番戍边的府兵,由此府兵制逐渐没落,而募兵制逐渐兴起。
既然有常备军戍边,就有专门的军事长官负责管理,节度使因此应运而生,最开始,节度使也是临时性质的,由使持节的都督临时担任,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更好地满足战争的需要,节度使成为一种正式的职业。
“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这是节度使成为正式职业的开始,到了唐玄宗时期,为了应对边境随时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唐玄宗给了节度使越来越大的权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节度使由此成为握有军、政、财权的地方大佬,相当于土皇帝了。这本来是为了方便边境的战争需要,但随着节度使制度的成熟,节度使在边镇的权力越来越大,兵员都他自己招募,很大程度上都是他的私兵,这与朝廷的正规军是有很大区别的。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各地的节度使兵力近五十万,而正规军不到二十万。安史之乱之后,河朔三镇割据,成为唐王朝半独立的存在,其他的节度使虽然没有割据,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谋求某些方面的独立,因此,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很严重的,几乎拖垮了整个唐王朝。
而在整个唐朝中后期,行军大总管和都督等并没有被裁撤,只不过基本是是废置了。在节度使强大的权力和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之下,行军大总管不再设置,而都督也名存实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大节度使领兵六十万攻打安庆绪,结果唐肃宗不信任武将,以至于不肯选出一人做行军大总管,统领诸节度使,反而让宦官鱼朝恩做观军容宣慰使,让外行对内行指手画脚,致使大家各自为政,一阵大风就把唐军折腾的够呛,也难怪安史之乱能持续那么久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