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安,字安石,陈郡夏人。十几岁时,“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深得桓彝,王濛,王导赏识,少有重名。官府屡召不就,隐居会稽东山,与“书圣”王羲之,诗人许询及僧人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没有入仕之意。扬州刺史庾冰以谢安有重名,多次让郡县催逼,他不得已赴任,月余即归。曾于山中临深谷而坐,叹曰:“此去伯夷(西周隐士)何远!”

有一次,谢安与诗人孙绰等人泛舟海上,风起浪涌,诸人都很害怕,而谢安“吟啸自若”。撑舟之人认为谢安游兴正浓,于是舟更入海,风更急,谢安慢慢说:“这样下去还怎么回去?”舟人即回船。众人皆服其雅量,以为足能镇安朝野。谢安虽纵情于山水,而每次出游,必带乐妓同行。时司马昱任丞相,他说:“谢安既然能与人同乐,必定能与人同忧,征召他的话,他肯定会出仕。”当时谢安之弟谢万为西中郎将,谢安虽隐居不出,其声名比谢万要高得多,“有公辅之望”。谢安之妻即名士刘惔之妹,见家门富贵,而谢安独守进退,于是说道:“大丈夫不当如此富贵吗?”谢安掩着鼻子说:“恐怕是免不了要发达富贵了”。

谢安年四十始为桓温司马,赴任前,有人戏言:“您多次违旨不出,高卧东山,人们谈论起来,都说您若不肯出山,那天下苍生该怎么办?苍生现在能把您怎么样呢?”到任后,桓温很高兴,与谢安谈笑风生。谢安走后,桓温问左右:“你们可曾见过我有过这样好的客人吗?”谢安由此步入仕途,史称“东山再起”。

最佳贡献者
2

“东山再起”一词源于《晋书·谢安传》,其中“高卧东山”一语则是出自御史中丞高崧之口。

谢安的家族“陈郡谢氏”,在东晋时期通过不断地努力而渐升为上流士族(自然,巅峰时期由谢安、谢玄在淝水之战前后缔造)。早在谢安早年时,便受到名士桓彝、王濛等人的赏识,丞相王导也对其另眼相看,在这种情况下,谢安拒绝出仕,在会稽郡中与好友游山玩水,“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到了后来,他因屡次拒绝朝廷诏命,甚至被列入了“黑名单”(有司奏安被召,历年不至,禁锢终身,遂栖迟东土)。时人大多认为谢安没有出山的可能,但执政的琅玡王司马昱却对此看得很清楚,说道:“谢安既能与人同享欢乐,那就不得不与人同担忧虑,召之必至。”

他明白谢安的出仕是不可避免的,只是谢氏如今尚有谢尚(谢安之兄)主掌豫州,谢安才有条件悠游偷闲。果真,待到了谢尚之弟谢万(亦为谢安兄)接任豫州刺史后,于北伐中遭遇惨败,为挽救谢氏家族的颓局。谢安不得不放弃“隐居”,应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征召,出山为官。

正是如此情况,御史中丞高崧才会在公众场合公开调侃谢安说:“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一句“苍生今亦将如卿何”把谢安讽刺的羞愧不已。“东山再起”之故便源于此。

谢安可谓是“不出则已,一出惊人”,尽管在家族于朝堂无人时被迫食言为官。但事实证明,这位“江左风流宰相”(南齐王俭语)于家、于国都能做到极好,最终成就了百世贤名。

既然谈到这个典故了,同样也可以稍微提一提“虐遍苍生”的名士殷浩。殷浩算得上谢安的同代人,仅是略早了十数年。殷浩相对于谢安来说,声名更大,受众人期许更多。他隐居十年,多次推辞朝廷诏命,当时名士鼓吹道:“深源不起,当如苍生何!”这句话成为了后来对谢安评论的范例。

当然,关于殷浩,大家可以稍微去查找资料,很容易就能发现,相对谢安的功成名就来说,同样曾经主政的殷浩可谓是一败涂地,最终只能以凄惨收场。这即是时势使然,也是人力所致。二人如此的反差,确实是令人唏嘘。

3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东晋名相谢安。在江苏南京市江宁区秦淮河以东约一公里的地方,有座小山,它的名字叫做“东山”。这座小山上建有东山公园,供人们日常休闲娱乐。东山看起来非常不起眼,在那些生活在大山区的人们看来,这可能根本就不能算座山,顶多就是个小土包。不过,这个东山虽然小了点,却大有来头,和东晋名相谢安有关,是个有故事的山。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我要说,有故事就行。

有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叫“东山再起”,说的就是谢安的故事。谢安,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出身名门望族,谢家在陈郡无人能及,祖孙几代都是朝廷大员。谢安的曾祖父官至任典农中郎将,祖父做过太子少傅,父亲任吏部尚书。谢安也是年纪轻轻就学识渊博,才华横溢。

但是谢安却对当官没多大兴趣,干了一个多月就不干了。谢安辞官以后,找了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就开始了潇洒的隐居生活,整天和朋友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好不快活,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他隐居时交的好友。谢安隐居在东山,不过不是南京的东山,而是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西南上浦镇内的东山,距上虞市区约13公里,北面濒临钱塘江河口,隔水与海盐县相望,上虞是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的故里。在东山脚下,西边就是绍兴最大河流之一曹娥江,谢安经常在江边钓鱼。

谢安名望非常高,朝廷多次召他入朝任职,但他就是不愿意去。当时曾流传这么句话:“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意思是说谢安不出来做官,叫老百姓怎么办呢?足见其声望之高。

谢安在曹娥江畔的东山一直隐居到公元360年,41岁的他终于出山了。至于他最终为何还是重出江湖、东山再起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有家庭的原因,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有意思,就是谢安受到一个歌女的刺激。

歌女李氏问:“谢公,要想救国安民,必先做到什么?”

谢安答曰:“必先积蓄其德义。”

歌女李氏曰:“德义不厚却想救国安邦,乃伏而舔天也!”说罢,刎颈倒地,血溅花叶而死。(伏而舔天的意思是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谢安悲痛至极,抱李仰天长啸:“安不如一个纤弱女子也,羞矣!”

谢安出山后干了几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安抚住权势滔天、有篡位之心的大将军桓温,维护了东晋皇权统治和社会稳定,避免了内乱,功劳巨大。

第二件就是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保住了东晋王朝。公元383年,前秦大帝苻坚率八十万大军的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谢安调度得当,举贤不避亲,任用侄子谢玄,以少胜多大败苻坚大军。

淝水之战可以说是谢安的巅峰之作,但是当时谢安并不在前线,那他在哪里呢?是在南京的东山上运筹帷幄,气定神闲地下着棋。

谢安离开浙江的东山,重出江湖后来到都城建康(今南京),因想家心切,便在南京的东山上仿造浙江绍兴上虞的东山建造别墅,并经常在此宴请亲朋好友。南京的东山原来叫土山,正是因为谢安,后来才改名为东山,历代很多诗人如李白、苏轼等都曾来东山登山赏月、凭吊谢安,并留下著名的诗篇。如李白的《东山吟》,凭吊之情跃然纸上。

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谢安的一生和两座东山、一个成语“东山再起”密不可分,前半生隐居浙江东山逍遥快活,关键时刻东山再起,淝水之战时在南京东山运筹帷幄,最终让后半生达到了人生巅峰。

4

东山再起是个成语。按辞书上的解释: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东山是南京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东山再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东晋时的谢安。《晋书·谢安传》中记载:“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谢安,字安石。东晋时代,王、谢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高门士族。谢安的父亲曾做过太常,他本人年轻时以清淡出名,曾做过小官,由于遭受流言,一气之下,他跑到东山隐居,朝廷多次征召,他都推辞不就。

此后,谢氏家族在朝为高官者多去世,他终于奉诏出山,重新入仕,人们把这称为东山再起。再起后,谢安先是在桓温手下任司马,后来又作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和中护军等职。桓温死后,他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辅政大臣之一。

公元383年,前秦符坚率八十万大军南下,东晋危亡之际,谢安出任统帅,指挥对前秦的战争,他以少胜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东晋转危为安,而前秦则因此瓦解。

战后,谢安功高震主,遭到皇帝猜忌,于是外放广陵避祸。385年,谢安病逝,朝廷追赠太傅、庐陵郡公,谥文靖。

顺便说,谢安也是李白最佩服的历史人物,他曾在诗中多次表达对谢安的仰慕,并常以谢安自期。

5

大梁这近刚去过“东山”,回答您的问题。

大家都听说过“东山再起”的成语,但很少有人知道“东山”在哪里?以及“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

一、“东山再起”成语背后的故事与谢安有关。


谢安是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

谢安出身当时的名门旺族。 他本可以有坦荡的仕途, 但是谢安选择了隐居绍兴会稽山的东山。

他和王羲之、许询等朋友,整天在会稽山这一带游山玩水。





一直玩到了41岁。他们谢家家道中落,他才出山。

谢安一出山就干了两件大事:平桓温之乱、成功指挥淝水之战。 其中的淝水之战,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谢安可以说把濒临危机的东晋王朝救了回来。

后来,谢安出山之前隐居的山被称为“东山”,也为后世流传下了“东山再起”的成语。

二、“东山再起”的东山就在今天的绍兴上虞

大梁前段时间得知,当年谢安隐居的东山,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的上浦镇。



大梁上周来到这里,一探究竟。至今,这里还保留了太傅祠、谢安墓、谢公钓台等景点。



上面是现场的一些图片,和大家分析。

不过,目前的东山景点相对冷清,游人不多。

而离东山不远的兰亭,因为王羲之一篇行草《兰亭序》而流芳百世,游人很多,被踏破了门槛。谢安与王羲之,他们生前就是好友,在东晋时,谢安的声誉和成就远在羲之之上。而这里的东山,却还一直寂寞着。


不过,这里自然环境非常不错,曹娥江就在山脚,加上谢安的人文典故,旅游开放潜力巨大。

目前政府正在开发。未来一定会是非常好的景区。你觉得呢?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阅读!

6

安石不肯出 将如苍生何

“东山再起”说的就是谢安,东晋政治家、名士。东晋是中国一个非常个性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用现代的话讲那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来作为外在表现形式,其构成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如果说提起东晋的两个最出名的人,那必然就是王羲之和谢安了。


虽说“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在魏晋时期不论王朝如何更迭,王谢俩家绵延数百年始终不灭,其中有很多可以说道的地方。


  • 谢奕为豫州刺史,豫州是谢氏根基,可积累钱财;谢尚为抚军,依附于桓温门下,有一定的兵权;谢安隐居东山,积累士林清誉,三者相辅相成,这是谢氏一族狡兔三窟的保全门户之法,此为其一。

  • 然而谢安隐居东山,调教子侄辈,把教育当成一等大事,才教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奇女子谢道韫;“淝水之战”大破前秦的谢玄。 这些人才,他们是谢氏的芝兰玉树亦是未来,是谢氏能否绵延数百载的保证,此为其二。


我为题主通过细节处着手讲述谢安,希望能起到微言大义,举一反三之效,这对我们现代人对家庭观念上也能起到很好的启迪作用。

7

哈哈,当然是谢安啦…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谢说的就是他所在的家族,同时也是李白非常佩服的一家人……

其中李白在 永王东巡歌 其中一首写道: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中一首写道:
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楼中见我金陵子,何似阳台云雨人?

其中高卧东山的就是这位谢太傅谢安...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


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


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苻坚强大起来以后,东晋的北面边境经常遭到秦兵的骚扰。朝廷想找一个文武全才的将军去防守边境。谢安把自己的侄儿谢玄推荐给孝武帝。孝武帝把谢玄封为将军,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掌管江北的各路人马。


谢玄也是个军事人才。他到了广陵以后,就招兵买马,扩大武装。当时有一批从北方逃难到东晋来的人,纷纷应征。他们中间有个彭城人叫刘牢之,从小练得一身武艺,打仗特别勇猛。谢玄派他担任参军,叫他带领一支精锐的人马。这支人马经过谢玄和刘牢之的严格训练,成为百战百胜的军队。由于这支军队经常驻扎在京口(今河苏镇河市),京口又叫"北府",所以把它叫做"北府兵"。


这一回,苻坚率领百万大军进攻东晋,谢安决定自己坐镇建康,派弟弟谢石担任征讨大都督,谢玄担任前锋都督,带领八万军队前往江北抗击秦兵,又派将军胡彬带领水军五千到寿阳(今安徽寿县)去配合作战。


谢玄手下的北府兵虽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比东晋大十倍,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去告别,请示一下这个仗怎么打法。


哪儿知道谢安听了像没事一样,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我已经有安排了。"


谢玄心里想,谢安也许还会嘱咐些什么话。等了老半天,谢安还是不开腔。


谢玄回到家里,心里总不大踏实。隔了一天,又请他的朋友张玄去看谢安,托他向谢安探问一下。


谢安一见到张玄,也不跟他谈什么军事,马上邀请他到他山里一座别墅去。到了那里,还有许多名士先到了。张玄要想问,也没有机会。


谢安请张玄陪他一起下围棋,还跟张玄开玩笑,说要拿这座别墅做赌注,比一个输赢。张玄是个好棋手。平常跟谢安下棋,他总是赢的。但是,这一天,张玄根本没心思下棋,勉强应付,当然输了。


下完了棋,谢安又请大伙儿一起赏玩山景,整整游玩了一天,到天黑才回家。


这天晚上,他把谢石、谢玄等将领,都召集到自己家里,把每个人的任务一件件、一桩桩交代得很清楚。大家看到谢安这样镇定自若,也增强了信心,高高兴兴地回到军营去了。


那时候,桓冲在荆州听到形势危急,专门拨出三千名精兵到建康来保卫京城。谢安对派来的将士说:"我这儿已经安排好了。你们还是回去加强西面的防守吧!"


将士回到荆州告诉桓冲,桓冲很担心。他对将士说:"谢公的气度确实叫人钦佩,但是不懂得打仗。眼看敌人就要到了,他还那样悠闲自在:兵力那么少,又派一些没经验的年青人去指挥。我看我们准要遭难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