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嘉与荀彧的差距很大,不在一个档次,可以说一个是谋士,一个是谋臣。

郭嘉,人称鬼才,曹操早期的第一谋士。世人都吹捧夸大郭嘉,无非依据以下三点:

第一,郭嘉提出的几条计谋。曹操与袁绍的“十胜十败论”,趁袁绍征讨公孙瓒时东征吕布,还有就是“郭嘉遗计定辽东”。论计谋确实精彩,但都存在于口头上,真正的实现还是要看行动的。

第二,曹操多次的夸赞。初见郭嘉时,曹操大喜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赤壁之战惨败后,曹操伤心的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要知道曹操这人最喜欢人才,夸起人张口就来,属于口嗨类型的。

第三,郭嘉的英年早逝被神化,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要知道老百姓最崇拜诸葛亮,这句话一出来,更加崇拜郭嘉了。其实民间的流传往往与玄学挂钩,充满神秘感和神话色彩。

实际上郭嘉仅仅是个谋士,善于对主公察言观色,读懂内心,在生活方面却太过散漫,因此容易得罪人,终其一生也只做到了军师祭酒的职位。

而荀彧就不一样了,他是一个谋臣,不光为曹操出谋划策,还匡扶汉室,拯救黎明于水火。荀彧和郭嘉的差距很大,表现在:

第一,理想不同。荀彧自始至终以汉臣自居,理想就是匡扶汉室,天下太平。最终也是这样做的,当得知曹操欲“取汉而代之”,极力劝阻,不惜得罪曹操和谯沛集团,关系破裂。而郭嘉行为散漫,善于察言观色,读心术,很难达到荀令君的高度。

第二,职位不同。荀彧为曹操推荐了郭嘉,郭嘉终其一生也只做到军师祭酒,这和他不屑于处理人间关系有关,散漫的性格势必会葬送前途的。而作为“吾之子房”的荀彧则不一样,为曹操举荐人才,稳定后方,制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妙计,使得曹操鼎立中原。自己也一步步升至侍中,中书令,人称荀令君。

第三,结局也不同。郭嘉病死在路上,而荀彧则是为了汉室江山被逼死的,作为一个汉臣的铮铮铁骨,天地可鉴,日月可表。

总结:荀彧比郭嘉要高一个层次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荀彧和荀攸、贾诩共同列为一传,将郭嘉和程昱、董昭、刘晔、蒋济、刘放等人共列一传,可见地位差距。

作为同一时代的目击者和见证人,冢虎司马懿是这样高度赞赏和评价荀彧的: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最佳贡献者
2

郭嘉和荀彧的差距?老实讲,差距很大。

这两个人或许在聪明才智上面,我们没有办法说明谁更聪明。但是就比功劳而言,两个人之间的差距简直就是天差地别。这就好比你家的一顶帐篷和你家房子比起来。你觉得哪个更加的好呢?

帐篷当然不错,但你每次出去野外野炊或者野外露营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不可能把自己的家背在身上吗?这个时候帐篷就可以解决你的不时之需,有的时候甚至可以给你带来一点小浪漫,或者是给你带来一些好处。但是帐篷毕竟是帐篷,你还是要住在你自己的家里面,才觉得舒心安心。

对于曹操来讲,荀彧是正宫,也就是所有曹操的谋士里面说话最有分量,做事情最有能力,并且决定曹操最多事情的人就是荀彧,曹操后方的政治管理百官的入职表,以及任免请求,包括新人才的引用和推荐。都是荀彧一手在抓,荀彧为了能够帮助曹操,可以说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可以这么说,曹操在外面一直在浪起很大的一个资本,就是荀彧待在他的后方替他管理着这个家,如果没有旋律帮忙,曹操想出去浪,那还得看一下,自家的粮食到底够不够吃?自己家里面的人到底是不是对自己真心的,会不会闹事情等等这些东西?都需要他去考量,那曹操怎么可能放心的出去浪?

你包括人们一直称赞郭嘉这个人给曹操出奇谋。但是曹操真的要验证郭嘉的这个谋略到底可不可行,首先第一点肯定是询问一下自己手底下谋臣到底对此有什么意见?有一点大家可以看到,就是当初曹操在官渡正面都快扛不下去的时候,粮食不够吃的时候是荀彧站出来首先帮助曹操稳定了军心,尤其是稳定了曹操的情绪,然后不停地搜集粮草。支撑着官渡前线作战。

从这一点上来讲,荀彧这个人突出的就是一个稳重,他的聪明和才智不下于国家,但是比起郭嘉的出奇谋,(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荀彧更多的是放在了民生大事上面的建设,正是由于这一点,荀彧给曹操建了一个家,而郭嘉的则是给曹操搭了一个小帐篷。

两相对比,孰重孰轻,谁大谁小,一清二楚,对于曹操来讲,他这一生,虽然看上去对郭嘉的感情特别深厚,郭嘉死的时候曹操那哭的那是哭天动地。并且郭嘉对于他的帮助曹操一直挂在嘴边念念不忘,但说实话,曹操心里面也一直很懂荀彧这个人对他的帮助,对于荀彧的功劳,对于荀彧的所作所为,曹操从来都不说他自己嘴上的。都是暗地里面给荀彧给予他足够多的帮助。

也就是给足他全力让荀彧自己发挥,曹操每次领兵在外,大家想想家里面谁不是需要一个主事的人,否则就要闹出天大的乱子,包括,最大的一个祸害,也就是这个汉献帝一天到晚的折腾,曹操也肯定是不放心后方,但是每次出去的时候都留谁下来一直镇守后方就是荀彧,荀彧对于曹操的帮助自然不言而喻,而曹操的也一直记在心上。你包括后来荀彧反对曹操称王,并且蹬鼻子上脸的时候,曹操说什么了吗?曹操什么都没说。甚至于曹操都没有选择发火,而是默默地给荀彧一个空的饭盒。空饭盒的意思就是告诉他没有汉王朝的俸禄可以食用了。

但是这有杀他的意思吗?没有。你想想这是那个曹操吗?不是曹操如果知道某人对他抱有敌意,二话不说直接把她给杀了,就完事儿了,曹操的多疑是出了名的,可在荀彧这件事情上。曹操偏偏软了心。最后荀彧的死让他背上了一个骂名,但是说实话,曹操到最后也愿意把这个骂名一直顶在自己的头上,这个锅我曹孟德背了。

曹操对于荀彧的感情,所以说不能说,肯定得要比对郭嘉的感情来的深,但是,绝对不下于对于郭嘉的感情。

3

简单说,荀彧和郭嘉,一个是基石型人物,一个属于锦上添花的人物。

其实说真的这两位不太适合放在一起比较,因为荀彧属于全能的文臣,而郭嘉是比较纯粹的谋士。

郭嘉进行横向比较的话,我认为合适的比较对象是荀攸、庞统、法正这类比较纯粹的谋士,不过由于他们所属的阵营不同,所属的历史时期、客观环境不同,因而谋士之间的比较,并不像武将那样能够比较直观地得出相应的结论。

荀彧在曹营中是位居权力中枢的人物,他是荀子之后,祖父荀淑是当时的名臣,号为神君,父亲曾任济南相,叔父则是司空,可谓是货真价实的名门望族。

荀彧本人在曹营中的角色,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集汉初的萧何、张良于一身,一方面帮助曹操处理军国内政,另一方面则为曹操在战略层面上提供各种建议,他的能力,是达到“王佐之才”那个层面的,和荀彧比较的,应该是诸葛亮、周瑜这种人物,即并非本国国君,但却是最接近权力中心,对一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能起到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当然这并不是说郭嘉能力不行。196年,曹操谋士戏志才去世,郭嘉经荀彧举荐,加入了曹操麾下,从此在曹操麾下大放异彩。客观地说,郭嘉在曹营中的表现,作为谋士而言确实是非常出色的。

郭嘉在为曹操效力期间,准确预测了吕布、袁绍、孙策三大势力的命运,帮助曹操因势制变,占尽先机。

郭嘉最著名的论断,便是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在发动官渡之战前,曾在袁绍麾下效力的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败”论,阐述曹操与袁绍对比的优势,认为袁绍必败,劝说曹操攻打袁绍。

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之时,孙策攻打许都,郭嘉却预测认为,孙策其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如果有刺客伏击,孙策也无能为力,并论断孙策必定要死于刺客之手。

“小霸王”孙策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杀。

202年,袁绍经历官渡大战失败后离世,曹操进攻袁谭、袁绍,意欲一举将袁绍势力斩草除根,然而此时先前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建议退兵。他认为袁潭、袁尚两兄弟之间素有矛盾,必然要反目成仇,不如先南征刘表,后来事实果然如郭嘉预测。

仔细看看,郭嘉确实是“鬼才”,他在军事谋略方面的表现,确实是三国中非常突出的一位,而且他的计策,带有浓厚的“预言色彩”,比如荀攸,更多属于“见招拆招”的类型,即根据敌我的形势,做出针对性的部署和谋划,是比较典型的“军师”;郭嘉的计策看上去更加“奇”,看上去有悖于常理,然而实际情况却往往验证了郭嘉的论断。

从当时的情况看,荀彧和荀攸是曹魏中真正的二位基石型人物,郭嘉加盟曹营之际,即不可能像荀彧一样进入权力中枢处理军国要事,也不可能一下子到了荀攸之上成为首席军师,郭嘉要想在曹营中有所作为,还真得依靠“奇计”、“险计”,既不和荀彧、荀攸的职能产生明显冲突,还能为曹操展现出足够的价值。所以郭嘉的这些计策,往往是介于“战略”与“战术”之间,属于军事谋略层面,但并非单纯的如何作战制胜。这让郭嘉和法正、荀攸等人又有所不同。

不过,从谋士的层面讲,我认为郭嘉最大的缺陷是缺乏一次完全由个人主导的代表性局部战役。郭嘉在历史上的表现大多数是建议性质的,这和他在曹营中的地位,以及客观环境有关系,不过谋士的历史地位还是挺需要一次代表性的局部战役来提升的 ,比如定军山之战之于法正,官渡之战之于荀攸,刘备入川之于庞统。当然这并不是说郭嘉一定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但是从史料上看,郭嘉完整构建、策划一次局部战争的记载确实是没有的。

其实曹操麾下谋士众多,但后人记住的往往是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这5人,对于在三国中登场时间不长的郭嘉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因为郭嘉的计策实在是太过于引人入胜了。

俗话说用人关键是要“人尽其才”,荀彧、荀攸再强,也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超过郭嘉,同样,也不能因为曹操一句“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如此大失”就断定郭嘉比荀彧、荀攸强。但是在整个三国历史的坐标定位方面,荀彧是肯定在郭嘉之上的。

4

三国乱世之下,能够与诸葛亮(号卧龙)齐名的谋士,非郭嘉莫属。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生于东汉建宁三年(170年)。其早年经历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后来在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用《傅子》内容中简单记载了一段话。而《三国志》作者陈寿则认为:郭嘉才策谋略,堪称世之奇士。 纵观郭嘉短短38年的经历,这两者的评价都是恰如其分的。作为曹操集团的谋士,郭嘉对于曹操集团的发展 、壮大都做出了巨大贡 献。他的智略谋划往往出人意料, 而事实的发展也总能证明他的意见和判断是完全正确的,面对复杂的形势与局面 ,总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虽然郭嘉有 “负俗之讥”、“不 治行检”的缺点,但也只能说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吧,这无损于他成 为后汉三国时期最出色的谋士之一。荀彧清醒地认识到汉不可为,于是他拥护曹操重造天下的大业,并建立了赫赫功绩。同时,他与旧王朝之间在情感上又有藕断丝连的联系,封建伦理纲常礼教的阴影亦笼罩在他的心头,让f匆准以挣脱。他既协助曹操开辟了新天下,他又无法接受这铁的现实。于是,他在困惑中、在矛盾中、在两难中告别了人世。

5

两个人不大好比较。主要侧重点不同。

荀彧能力体现在行政、后勤、组织方面。军事才能也有,比如建议曹操轻兵突进荆州,一举拿下刘表。同样,吕布偷袭兖州时,荀彧的军事能力表现非凡。


郭嘉能力体现在军事鬼谋方面。比如建议曹操不追击袁尚袁熙,辽东公孙家确实如预测一样斩袁家兄弟向曹操示好。特别牛叉的则是预测孙策被袭击死亡一事。


所以,荀彧类似诸葛亮,是战略布局方面的顶级行政体系长官。郭嘉则大约等于法正,是战术层面的顶级谋士。

如果一定要比,荀彧应视同为曹操的合伙人。郭嘉则是曹操的智囊。郭嘉当然差距荀彧一个层次。

6

郭嘉和荀彧算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左臂右膀,但是两人在短短的5年内相继离开了曹操。

要说官职的话,荀彧出任尚书令肯定是要比郭嘉一个军师祭酒要高,但两人平时也并不分高下,而且还是好友关系。

荀彧在朝中非常具有声望,所以曹操需要荀彧的这份声望做事,毕竟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把百官们搞定也是不行。

而郭嘉则是专门为曹操出谋划策的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两人搭配天衣无缝。

但是郭嘉和荀彧如果比能力的话谁会更厉害一些呢?

其实早年郭嘉就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当时郭嘉还是曹操死对头袁绍手下的人。

但是郭嘉在袁绍手底下干了6年,也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内心也是非常郁闷,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正好郭嘉这匹千里马遇到了曹操这个伯乐,两人见面一拍即合,郭嘉也是遇到了自己的明主。所以荀彧应该算是郭嘉的贵人,如果没有荀彧的话那郭嘉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出头。

既然有这层关系在,所以荀彧和郭嘉之间就不会内斗,两人只需要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就行。

荀彧比郭嘉大七岁,但郭嘉却是先去世的那一位。207年,郭嘉在曹操统一北方最后一步讨伐乌桓的路上病逝,也是让曹操非常的痛心,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就这样走了。

郭嘉此前帮助曹操制定了无数的奇谋,能够打赢官渡之战就已经是一个奇迹了,其中郭嘉也是功不可没。

而荀彧的死显得更加悲壮和无奈,因为荀彧一生终于汉室只当汉臣,但曹操已经称王而且迟早有一天会推翻汉室自立王朝,所以荀彧的理想和曹操的野心发生了巨大的冲突,最后曹操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盒子。

荀彧也是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自杀了,但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荀彧忧郁而亡,但其中的原因和冲突是一样的。

荀彧非常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底线,而且自己内心的想法绝对不会被外界给动摇,哪怕是要和自己的主公决裂。

虽然郭嘉没有汉臣情节,但他有统一天下的志愿,从这点上来看他们都做好了自己分内的事情。

7

郭嘉与荀彧在曹操阵营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荀彧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郭嘉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从历史定位上就可以看到,差距非常明显!首席功臣和谋臣只有这么一个??!即是首席功臣也是首席谋臣;而著名的谋士则有一大群……

荀彧投奔曹操后,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

被视为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就是出自荀彧。此外,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

荀彧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的军事参谋—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

郭嘉是随军打仗的,是曹操军事智囊团中的核心!还有政治智囊团、经济智囊团、官吏管理智囊团、司法智囊团……

荀彧则不然,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不管你是什么智囊团,都得听荀彧的!我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袁绍拥有河北的青、冀、幽、并四州,精兵十余万;而曹操仅有兖豫二州,军队只有三万。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很大,袁绍又派使者引诱招降豫州各郡,各郡大都听从他的调遣。只有阳安郡不为所动,但都尉李通又急于向老百姓征收税款。赵俨面见李通说:“今天下动荡不安,各郡先后反叛,有心归附朝廷的地方再征收户税绵绢,恐怕会引起民怨。况且远近都有忧患,这些都不能忽视呀。”李通说:“袁绍和大将军曹操相持不下,军情紧急,左右郡县又纷纷背叛。假如我们再不征收户税绵绢运往朝廷,那些爱探听消息的人一定会说我们是见风使舵,别有企图。”赵俨说:“事情也正如您考虑的那样,然而还是应当权衡利弊,暂缓征税,我愿帮您解决这个难题。”

于是赵俨就给荀彧去信说:“现在阳安郡应该把征收的绵绢送往朝廷,但是道艰路险,必招致敌寇的袭扰,眼下百姓穷困,周围邻近的郡县一同反叛,我们阳安郡也面临倾覆,易如反掌。这可是关系一方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啊。况且本郡百姓执守忠节,虽处险境依然不生二心,对微小的善事也一定要有所奖赏,那么心怀忠心的人就会再接再厉,肝脑涂地。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藏富于民安抚于民。我们觉得朝廷应该怜惜抚慰本郡的百姓,将已经收的绵绢全部退还给他们。”

荀彧答说:“我即刻将此事上报曹操,公文下发你郡。将绵绢全数退还百姓。”阳安郡的吏民听到这个消息,上上下下,欢天喜地,人心安定,更是执守忠节。

说明白了吧?荀彧是可以替曹操做主的。地方各级官吏遇到危机都要上报到荀彧,然后听从荀彧的安排或者建议给荀彧;郭嘉虽然也非常聪明睿智,但是他还只是在军事方面的贡献比较突出而已。

对于一国而言,军事战略虽然重要,也仅仅是一个方面。这个国家的正常和非正常期间的运转靠的是荀彧,而不是郭嘉。即使是在军事领域,曹操的军师是荀攸也不是郭嘉。

吏部尚书陈群常非议郭嘉为人不治行检,故曾数次于廷上投诉郭嘉;他怎么不投诉荀彧!首先,荀彧可能没有什么不治行检的行为;其次,就算是有?我确信陈群他也不敢投诉……

8

荀彧出身于颍川大族,但他没有当时贵族子弟普遍的纨绔习气,和寒门出身的戏志才、郭嘉交情莫逆,但他又和颍川大族陈群交好,陈群看不惯郭嘉的不拘小节,放荡形骇,而郭嘉也很是看不惯陈群的古板。后来荀彧把他们都推荐给了曹操。

荀彧帮曹操镇守后方,郭嘉随曹操出征出谋划策。

郭嘉的名声不是很好,一直被人家诟病,但是曹操不拘一格用人才。从这点上来看,他也应该是一个奇才怪才,不是主流社会所认同的那种人才。

荀彧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才能的人。他为曹操推荐了大量的人才,曹操早期的人才几乎都是经过荀彧推荐的。荀彧在治国方面也很有一套,他是一个相才。如果曹操当时可以看做君王的话,荀彧就是他的宰相。

他们虽然都在曹操的身边,但是职位和职称却大不相同,在人们心中可能觉得他们两个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读过正史的人就应该知道,他们的档次根本就不一样!

  曹操一直在夸郭嘉,但是咱们要知道曹操夸起人,那可以说是技术了得。不管是谁,只要是自己能够用上的,那将是非常的会夸。曹操也的确是非常喜欢郭嘉,可是那只是因为只要郭嘉最懂得曹操的心意,他陪伴了曹操十一年的时间。但是虽然是跟了曹操那么久但是曹操却没有给他过什么大的职位。只是曹操身边的军师,这是因为郭嘉的作风很不好,为人也不够正直,因此即使再怎么了解曹操,曹操也没有提拔他。

  可是荀彧就不一样了,一开始是让他当司马,后来还当上了尚书令。后来还要给他更大的官职,可是他不愿意接受,最后曹操就赐给了他两千户封地。而郭嘉最后死了也不过只有一千户食祀,跟荀彧简直是没办法相比的!




9

奉孝是三国第一谋士。

10

我觉得郭嘉比荀彧还差很多,几乎不是一个级别,原因有二:

一、荀彧不仅在军事方面出类拔萃,而且在战略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比如他曾经给曹操提出过迎奉天子,延续汉朝,曹操得益于这个战略,当然了,后来有分歧那是后话。荀彧还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不止一次的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可以说是魏国版的隆中对。郭嘉不可否认是个军事天才,有不少亮点,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也仅是军事方面有建树而已。

二、格局不一样,荀彧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想振兴汉朝,他和曹操更像是合作关系,不同的目的选择了同样的道路。而郭嘉和曹操是主仆关系,一心为曹操卖命。荀彧可以说是政治家和军事家,而郭嘉只是军事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