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迁在给陈平写传的时候,特意记述了一段陈平分肉的事迹。陈平分完之后,大家都称赞陈平分配得好。

为什么分肉分得好都能记入史册?因为分配完了能得到大家都认可太难了!

项羽撇开了楚怀王,以西楚霸王的名义主持分封。项羽分封的是否公正,暂且先不谈。反正是分封完了之后,就有很多人对此结果不满意。

不仅得到实惠分到大块蛋糕的不满意,没有分到蛋糕的更不满意。

没有被分封的田荣非常不满意,臧荼、陈馀等人也不满意。当然刘邦也隐藏在其中。

既然有那么多人认为项羽分封不公,那么项羽的分封基本上也就被认为是无效的。于是大家就又重操旧业,抄起家伙继续干了起来!

又开始了新的一局,谁还顾得上讨论刘邦是否仁义。就连项羽自己都不好意思去质问刘邦。毕竟按照约定刘邦应该是被封为秦王,结果项羽毁约给改成了汉王。

项羽最初把楚怀王尊奉为“义帝”,结果却又把这个“义帝”又给杀了。这下子可被刘邦逮着理了!

刘邦亲自给“义帝”发丧,又是发讨伐项羽的檄文,又是联合其他诸侯共同讨伐项羽,忙得是不亦乐乎!

这一套忙活完了,刘邦就变成了正义之师,大义凛然地去讨伐项羽了!

项羽做梦也没有想到,分割天下这块儿蛋糕,居然不是个什么好差事儿!纯粹就是出力不讨好,就剩里外不是人了!

如果能够重新来一遍的话,不知道项羽是不是还愿意揽这趟差事儿?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 @寄暇学宫

最佳贡献者
2

项羽封了刘邦为汉王刘邦再反项羽算不算不仁不义?

历史上不乏此类事件。刘邦反项羽算不上不仁不义。

一、楚汉之战前后风云。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其中就有项羽叔侄和刘邦集团。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失败,项羽叔侄继续奋战,号召各地楚军一起共商大事,刘邦此时亦归附项梁。后来项梁听取了范增的建议,拥立前楚怀王孙熊心为王。定陶大战中,项梁战死,楚国弃陈留,率军东归。楚怀王封沛公刘邦为武安侯;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

后两人兵分两路,项羽领兵北上救赵;刘邦一路西进伐秦。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经过两路人马的奋力拼杀,刘邦先取咸阳而入关,与当地老百姓约法三章,刘邦此时欲称王关中。后项羽在巨鹿大战中打败秦二世兵力,与刘邦会于鸿门。项羽自恃功高,于是自行分封天下,并拒绝承认先入关的刘邦为关中王,将其改封到汉中(今陕西汉中)为王。项羽此举引起刘邦不满。同时项羽派出秦三降将围堵刘邦。

二、刘邦反项羽。

鸿门宴前后,刘邦跟项羽彻底结下梁子。二人也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拉锯战。

历史从未走远。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公然违背楚怀王的军令,是项羽违约在先,所以说刘邦反项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何况项羽自行分封根本不具有权威性。再者,秦末本来社会动荡不安,各路集团各有心思,虽然都是打着攻秦的旗号,但最终强者为王的思想,一直未曾改变,否则刘邦也不会有反心,所以谁当王,毕竟是一个未知数,也不存在刘邦反项羽不仁不义之说。

三、项羽自身的局限性。

从《鸿门宴》我们不难看出,项羽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他的悲剧性格在这段历史记载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包括后来的乌江自刎,都显示出项羽的眼界局限和悲剧性格,种种迹象都预示着项羽的失败。

反观刘邦,他知人善任、善于谋变,身处各种险境都能化险为夷,不得不说刘邦的眼界和智慧略高项羽一筹。

(欢迎留下您的观点,欢迎关注。)

3

项羽是借威势而分封诸侯的,因此刘邦反对项羽当然不能算是不仁不义了。

秦未天下大乱之际,有兵即是草头王的时候,谁的拳头硬、力量大谁就是君,而那些实力不济者只能做臣子和奴仆。

项羽是楚国名将之后,为人刚愎自用,只恃武力少用智谋。所以在制订战略、战术上多有失误之处。项羽的主要失策之处在于:

①、抛弃了诸侯公认的天下共主楚怀王,只给其一个“义帝”的空号,而将大权掌握到了自己手里。以后更是派英布扮强盗杀害了义帝,从而给了刘邦反对他的口实。

②、项羽违背“先入咸阳者为王”的约定,不仅没有封刘邦在关中为王,反而把刘邦驱赶到了蜀地,封其为汉王僻居一隅。引起了刘邦对他的怨恨,从而导致刘邦起兵反对他。

③、项羽在分封诸侯时亲疏有别分配不公,从而引起了诸侯的不满及反抗。这才给了刘邦以起兵反对他的机会。

此外,项羽在鸿门宴上行妇人之仁,轻易放过了刘邦。刘邦逃过了此劫之后,更加坚定了打倒项羽这个可怕对手的信念。

于是刘邦无所不用其极:①用离间计分化瓦解项羽阵营,使亚父范增以及其他大将被迫弃项羽而去。②、拉拢各地诸侯共同反楚,从而使项羽被孤立,以至最后形成了诸侯联军击灭项羽于垓下的结果。

综上所述:项羽虽然是主持分封天下之人,但是他却没有称帝。这样就造成了他和其他诸侯王名位相当的尴尬处境——而既然没有天下共主,那么刘邦以汉王的身份去反对西楚霸王项羽,当然也就应该被视为诸侯混战了,所以不存在仁义不仁义的说法。

4

项羽封刘邦,不意味着项羽有功;刘邦反项羽,也不是刘邦的错。恰恰相反,刘邦之举是正义行动,绝对不算不仁不义。 牛哥分四点陈述理由。

一、项羽不仅不履行盟约,分封刘邦为关中王,反倒将其远远地封到巴蜀汉中,是个背信弃义的人。刘邦反对他,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当初,楚怀王熊心与各路抗秦领袖共立盟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意图很明确,为惩罚残暴的秦朝,奖励率先攻破咸阳的英雄,将秦朝故地关中分封给该人。而接受并最终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就是沛公刘邦。刘邦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取道南阳武关,从秦王朝的侧翼发动攻势。一路攻城拔寨,安抚百姓,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赢得了秦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公元前206年,沛公兵临咸阳城下,秦王子婴束白带投降,秦王朝被推翻了。紧接着,刘邦采纳张良萧何等人建议,与秦人约法三章,然后还军霸上,以待楚怀王和各路诸侯的到来。项羽随后也进了咸阳,不过是怒气冲冲的。他把刘邦视为自己称霸天下的最大障碍,想要合围歼灭沛公军,多亏刘邦君臣同心协力,才在鸿门宴上转危为安。其后,项羽不是想迎来楚怀王来主持分赏抗秦英雄,而是要由越俎代庖由自己来分封天下。他将关中一分为三,封给了章邯等人,而这三人正是镇压农民起义、杀害陈胜项梁的刽子手。项羽不顾楚怀王坚持履约的态度,把刘邦分封到远离中原的巴蜀之地做汉王。从这一点上看,后来刘邦讨伐项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行动。

二、项羽分裂山河,倒行逆施。刘邦反抗他,是维护统一、顺应社会发展的正义行动。

秦朝末期,天下百姓起义抗秦,主要是因为秦始皇秦二世的残暴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推翻秦王朝,是人民的心愿、天下的共识。然而,在推翻秦朝后,人们面临着选择:是退回到先秦时期的分封制,还是继续施行秦王朝的天下统一模式?要知道,秦朝推进的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的大一统进程,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符合天下人心愿的,这也是全天下共有的历史遗产。项羽掌握了控制权后,悍然选择了倒退之路,让天下重归诸国并立的碎片化状态。项羽把原秦朝疆域划分为19个王国,自封为楚霸王,分封了其他18路诸侯为王。项羽此举,无非想显示一下自己像齐桓公一样的霸主地位,张扬一下自己对天下事务的裁决权;再者,用其他诸侯牵制汉王,阻止他向中原的发展。项羽为一己之私,开历史倒车,把天下再次引向战国时代的无序状态。不仅无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反而会引发更多的战乱与人祸,把天下人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项羽分封不久,随即发生了多起诸侯间与诸侯内部的严重冲突,很能说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向项羽发起挑战,一举战胜他,恢复了天下的统一,居功至伟。

三、项羽打江山的过程中,肆意屠城焚城,坑杀降卒,是个凶狠残暴、违反民心的人。

项羽打着诛除暴秦的旗号,却做着残暴之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两面人,是不可能赢得民心的。项羽毫无仁爱之,烧杀掠抢就是他的本事。攻下襄城时,为发泄报复之欲,他屠城,男女老幼一个不留;为防止秦人的反叛,他居然将20万手无寸铁的降卒活活坑杀;进了咸阳,他杀掉了早已投降的子婴,烧毁了咸阳宫和整座城池;他不仅屠戮秦地的平民,也残害其他地方的百姓,甚至是楚地同胞。相反,沛公所到之处,百姓总是箪食壶浆来欢迎,就是因为他比项羽仁慈,他不会兽性大发,朝无辜的人下手。所以,到了楚汉相争的时候,人民群众都站在了汉王刘邦一面,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倒成了孤家寡人,最后自刎乌江。

四、项羽将义帝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最终弑杀,他作为霸王的合法性彻底丧失。

项羽能有称霸天下的一天,都是因为当年他们叔侄拥立楚怀王熊心,赢得民心。然而,他却违背初心,弑杀熊心,招致天下人的唾弃。项梁叔侄起义时,范增进言,陈胜首义而失败,就是因为不立楚王之后而自立。于是,叔侄从民间招来当年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立他为新的“楚怀王”,果然有效,天下英雄都尊立楚怀王为共主,汇集在他的大旗下,西向伐秦。然而,楚怀王看不上项羽的飞扬跋扈,残忍暴虐,心仪于宋义与刘邦等人。项羽怀恨在心,先是除掉了宋义,架空怀王,独掌军权;后又占领咸阳,撇开楚怀王,排挤刘邦,自己主导瓜分天下,引来诸侯的怨怒。后来,他不得已尊封熊心为义帝,却又将他送至远方,命令英布在途中暗杀义帝,这实在是犯上弑君之罪,十恶不赦,为天下人所不忍。刘邦出关,就是打着为义帝复仇、讨伐项羽的旗号,赢得了天下人的支持和响应。

5

汤武革命,应天顺人。根本不涉及仁义二字。从法统上来説,项羽虽然主持分封,但天下的共主是义帝而非项羽。项羽只是代义帝行事,他的封地虽然大,可是仍然是霸王,和刘邦的汉王平起平坐。一个国家之中,家有百口主事一人,只能容许一人之尊,所以从名分上来说,就不存在反与不反的问题。

刘邦并非是一开始就要与项羽刀兵相见,在攻占咸阳后,刘邦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到了南郑,做起了汉王。是等到项羽暗杀义帝,才发出檄文讨伐项羽。项羽之败从谋杀义帝就已经开始了,义帝虽然孱弱但仍然是主上,项羽虽强依旧是臣子。就仿佛是周天子一般,即使势力弱小,各诸侯国也不敢轻易吞并。所以说,刘邦为义帝发丧,率先号召天下诸侯讨伐项羽,实际上是站在了仁义的制高点上。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当时还是以后,都没有人认为汉王起兵理亏的原因。因为汉王行事每一步都站在了天下大义的制高点上,即使他抛妻弃子,即使他坐看父亲被烹杀而无动于衷。这些都属于家中小事,即使传扬开来也无伤大雅,可是在国家大是大非面前,刘邦却没有失算过。有了仁义之师的基础,汉王才可以一跃而成为诸侯之长共同讨伐项羽。

其次,项羽行事树敌太多,天下早已厌弃。他凭借个人好恶分封,枉顾功劳,就造成了人心不服,三齐,燕赵都出现的叛乱就是项羽胡乱分封的结果。而刘邦一直长袖善舞,结交诸侯。常山王张耳,韩王信等人都是自愿跟从。这就可以看出刘邦的仁义之处,两相比较,项羽自然落于下风,天下人纷纷指责的都是项羽而不是刘邦。

6

刘邦的目标是做秦始皇一样的帝王,他是不甘心做一般的诸侯王,项羽怎样封他,他都要反;他也不能说不义,只怪项羽不听范增之言,妇人之心难成帝业;这就是历史的选择,天命不可违,英雄气短。拙见。

7

刘邦的王需要项羽封吗?

刘邦本身就是一方诸侯,有军队,有地盘,项羽分不分封,他都是诸侯王,

何况,当初楚怀王约定,“先入关中者王”,刘邦先入关的,理应刘邦为王,其他人都是僭越,项羽哪来资格分封?

但是呢,刘邦先入关,是因为项羽跟诸侯们在巨鹿博弈在,商量以后的天下格局,导致拖延了六个月,

这样的情况下,就是刘邦为王,其他人封不了王,其他人跟着项羽一起的,自然势力比刘邦大了,刘邦想单独封王肯定不可能。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鸿门宴,鸿门宴的目的就是让刘邦放弃权力,由项羽分封天下,这样大家就都是王爵了,平起平坐了。

最后刘邦妥协,由项羽分封,大家一起封王。

你说刘邦是不义?

8

大争之世,挣与实力,乱世打天下,谈不上仁义不仁义,成者王侯败者寇。

刘邦手底下有一帮能臣武将,刘邦本人也是个痞气出身的混混,骤然有了四川那么个地盘,经过多年的积蓄发展,兵精粮足,当然会不甘于局限于偏僻的西南之地。

其二 当年两路大军同进关中之时,楚怀王有约定,先进咸阳者封王,结果刘邦因为势力小,实力弱,被项羽压的抬不起头,而且鸿门宴之上,还差点被杀,同时义军,这种窝囊气是个人都会耿耿于怀。所以反叛也就不足为奇了。


9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严格意义上讲,刘邦这个汉王并不能算是由项羽分封的。虽然名义上是项羽掌握主动权给天下军阀们划分势力地盘。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他们那些军阀在推翻了秦朝之后的一次分赃大会罢了。虽然项羽当时的实力冠绝天下远胜于其他军阀势力。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主从上下级关系。秦末军阀们名义上的领袖是楚怀王熊心。这也就是说明虽然项羽实力比刘邦强。但刘邦获得的王位和地盘是应得的。刘邦并不需要感激项羽。他也并不是项羽的属下。既然大家都是平等的也就自然不涉及什么不仁不义的说法了。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秦末军阀们个个都是野心勃勃之辈。他们之所以能联合起来就是因为有秦朝这个共同敌人的存在。秦朝灭亡之后,他们互相之间早就把对方视为敌手。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比如说项羽。项羽的野心更大,他想要推翻秦朝后取而代之。但一方面因为有熊心掣肘,另一方面当时的项羽实力虽然强劲。但好虎架不住群狼。除项羽之外其他军阀势力也不可小觑。所以项羽只能压制住自己那颗野心勃勃的雄心,和其他军阀一起平分天下。

从项羽的分封也可以看出项羽的野心。最有潜力也是最能对他构成威胁的刘邦被分封到了川蜀之地。而在刘邦的门口有安插了原秦朝三将为王。也就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三人来遏制刘邦的发展。巴蜀之地乃是秦朝流放罪犯之所在。项羽又以秦朝三降将遏制刘邦。可见项羽有多么霸道。项羽如此做法其他军阀自然看在眼里。而且项羽一方面尊楚怀王熊心为义帝。另一方面又刺杀了熊心。这就使得项羽在天下人眼中更加的失分。这也是为什么之后项羽会成为天下共敌。

而刘邦这个人起于微末之间,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坚韧之辈。刘邦很清楚成王败寇的道理。再加上项羽刺杀义帝和分封的不公都引起了众怒。所以刘邦起兵对抗项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史记》虽然把项羽列为了记录帝王事迹的本纪之中。但并不代表项羽就是真正的皇帝。从秦朝末年动乱,再到汉朝的建立中间的那段时间里。诸侯军阀互相之地地位均等,并没有谁造谁的反这种说法。顶多是为了权利互相攻伐混战罢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10

错。是楚怀王封刘邦为汉王。当初约定:先入关中王之。是项氏反悔,以实力封分天下。首先背信弃义的是项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