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底,举孝廉出身的曹操就被任命为济南国相,品秩二千石,相当于副省级地方要员,所辖区域下设十几个县。

那么,曹操的基业是从他在济南任相时奠定的吗?当然不是,比那还要早很多年,早多少年呢?早将近50年!!!

公元135年,也就是孝顺皇帝阳嘉四年的二月十六,汉朝的朝廷首次允许宦官以养子继承爵位。这是因为当初汉顺帝之所以能够恢复帝位,就是靠宦官的力量,因此,宦官得到皇帝的宠信,开始更深入地参与朝廷的政事。

曹操的父亲,曹嵩的干爹曹腾,就是其中一个很有权势的宦官。史书记载,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其实,曹腾岂止是有一定名望,而是非常有名望。有到了什么程度呢?汉顺帝永建三年(138年),宦官张逵诬陷曹腾,但皇上根本不相信,狗急跳墙的张逵就假传圣旨,在宫中逮捕曹腾和孟贲,顺帝闻讯大发雷霆,命宦官李歙急速传命释放曹腾、孟贲。并将张逵等人逮捕下狱。可见曹腾极受皇帝的宠信。

也就是因为有了养子继承宦官爵位的政策基础,曹操的父亲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费亭侯,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到了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年初,李傕(jué)的部下,曾护送汉献帝刘协从长安东归洛阳的杨奉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并承袭他父亲曹嵩的爵位费亭侯。同年7月,献帝临幸曹操军营,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曹操自征讨黄巾军起兵,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一步步迈向自己的目标。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

三国之中,刘备简直就是白手起家的范本。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凭借的是自身的家世,还有祖上延续下来的资本。至于孙权更是完全有资本,有自己的团队。反观刘备则是真的一穷二白,也是在创建政权中最为辛苦的一位。早期与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收获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位大将,武力值得到极高的提升。随后便是主要谋士诸葛亮的加入,经过三顾茅庐之后,获得诸葛亮的加入,早期诸葛亮其实与张飞与关羽相处的并不愉快,不过刘备在其中调和,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整个团队的稳定,迅速走上正规。重用诸葛亮,自己临终前还将大任托付诸葛亮,让诸葛亮自身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同样也促成蜀汉的稳定。

刘备除了知人善任之外,还有一点做的极好的便是收买人心。首先便是张飞失守徐州,甚至丢掉了自己的家人的时候,刘备选择原谅并且说了很经典的一句话,兄弟如手足。让当时打了败仗的张飞感到家一样的温暖。同样也是因为信任,赵云七进七出救出刘禅,但刘备却扔掉了阿斗,明确表示赵云不应该如此,差一点让他丧失了一员大将。以上两件事情,便让刘备的手下,从心理上就十分愿意信任刘备。军队之中统帅与士兵相处融洽,能够发挥军队最大的实力。

根据以上三点,刘备虽然没有曹操的家世,孙权的资本,就靠着自己的能力,硬生生在曹操与孙权的手下,开辟出自己的地盘。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各位历史迷有什么补充?欢迎留言给小编。




最佳贡献者
2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曹操、刘备、孙权作为造就三足鼎立格局的主角,每个人都有着强大的领袖光环,使得各一批人才都聚集在他们的麾下。那么他们的领导力是如何来的呢?他们又是如何聚拢人心,聚集人才呢?告诉大家他们三人各有绝招。

各显神通

??曹操剧照

1、曹操,唯才是举,心胸宽广

一是曹操从最初就始终坚持唯才是举的方针。在当时汉朝选官主要看家世的风气下,曹操宛如一波清流,注重对寒门子弟的提拔。因而被他重用的人都会感念他的提携之恩,用心为他效命。

二是曹操还强化树立自己的求贤形象,对于刘备、关羽这样的人才,没能招揽却也没有迫害,反而荣宠有加,以此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心胸,促使人才归附。同时麾下的人也会为他的气度所折服。试问有谁不喜欢一个有心胸的老板呢?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曹操极具军事才能,他通过军事胜利,一次次地印证自己的正确性,从而不断提升个人威望,从而令属下振奋信服。

??刘备剧照

2、刘备,仁者无敌,忠义无双

刘备和曹操不太一样,刘备自身先天不足,长期在外流浪。但是比宦官世家出身的曹操来说,刘备顶着一个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头,打造的是“仁义无双好皇叔”的人设,并且他打造得非常成功。要知道在汉朝,出身也是被人们很看重的事情,如果刘备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而没有皇叔这个加成,恐怕他的魅力就会下降很多。再有,刘备的情商很高,他待人接物总是能让人如沐春风,行事又以忠义为先,这样有着极佳的德行和声望的君主也是很令属下信服的。

??孙权剧照

3、孙权,江东之虎,恩威并施

孙权的情况又有一些不一样。他先是蒙了父亲和长兄的庇荫,平白得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基业。先不论他自己如何,其父兄旧部也会忠心辅佐于他。但是孙权也是一个争气的主。他年少上位便励精图治,知人善任,从善如流。他在江东开设的招贤馆非常有名,为江东招揽了大量的人才。不光如此,他还能识人用人,明察善断,恩威并施,令属下信服。

结语

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能在汉末乱世脱颖而出,本就证明三人的英明不凡。三人能各自闯出偌大的基业,也与他们善于统驭众多能臣豪杰是分不开的。三人在领导力上有相通之处,也有显著的区别,算是各有擅场。大家有何看法呢?

3

  •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治理各自的国家方法都不一样。他们各自的领导力来源也不尽相同。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析一下。
  • 先说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这句话评论曹操是一方奸雄无疑,但也肯定了曹操有治世的能力。曹操雄才大略,杀伐决断,实为一位难得的政治家。曹操从陈留起兵开始,到讨伐董卓,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坚持"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是曹操治理国家的核心举措。曹操自认司空后,便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来抑制豪强,“夫刑,百姓之命也”,同时,曹操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治定礼为首”。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形成自己的绝对领导力来源。所以曹操在治理国家这方面还是很有能力的,而且很像现代的法治社会。在那个时代,曹操所器重的都是宗亲将领,没有森严的法律法规约束,怎能做到“号令通行,违令判刑”的执行力,没有坚决贯彻执行力的团队是注定成不了气候的。所以曹操“以礼法治国”是最正确最高明也是最省事的治国良策,这就是曹操领导力来源的根本。
  • 其次说一下刘备。刘备和曹操则截然不同。刘备虽是正宗的皇亲国戚,但家道中落已久,以织席贩履为生,说白了就是个市井小人物。他和关羽张飞因义气结为兄弟,为后世留下“桃园三结义”的美谈。刘备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所以前期刘备一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而且屡战屡败,都是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管理模式。光靠“仁德义气”来治理团队,所以刘备始终没有大的发展,虽志存高远却四处碰壁,无处躲身,居无定所。当然随着“三顾茅庐”诸葛亮的出山,为刘备彻底改变了这种江湖义气的管理模式,改为“法、礼并用,威、德并行”,强调“训章明法”、“劝善黜恶”的举措,这样蜀汉才慢慢的步入正轨,渐渐发展起来了。所以说刘备的领导力来源主要是靠“忠义仁德”,这显然不太靠谱,更没有曹操的科学和高明。
  • 最后说一下孙权。孙权和以上两位也不一样,他靠的是权谋术“制衡”。孙权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主君,他九岁为使前往刘表处领回父亲孙坚的尸体,十八岁即位东吴之主,统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就连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历史上记载孙权“方颐大口,碧眼紫髯”,乃奇人异相,早期的孙权能纳柬,善用人,制衡之术更是运用高明。大家都知道东吴素来派系林立,都是军阀共存,想坐稳地位,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那就很有学问了。不得不承认孙权在这方面确实是位高手。他没有曹操的“以礼法治国”的举措也没有刘备的“忠义仁德”为政治宣传语。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军阀家族,既不是正统,又不愿当逆臣,治理东吴,就是靠一套权谋和制衡之术。所以,孙权的领导力来源主要靠的是“权谋和制衡之术”,这也是东吴偏安一隅,始终小富即安的真正原因。

4

曹操、刘备与孙权三位领导者的领导力来源各是什么?

曹操、刘备与孙权三位领导者的领导力来源各是什么?

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才,这句话完全适用于三国的三位巅峰人物。

三国是历史上很璀璨的一个年代,虽然在当时战火横飞百姓并不安宁,但是在现在看到的只有当时各种武将和谋士层出不穷,而统领这些绝世武将的谋士的主公就显得更加厉害了。

这三位分别是蜀国刘备、东吴孙权、魏国曹操,纵然你有万般神通但最终还是在我手下乖乖做事,其中的典型就是羁傲不逊的马超最终甘愿听刘备差遣,可见主公的威慑力。

于是现在不仅研究历史的朋友喜欢三国,就连喜欢职场文化的朋友也对三国爱不释手,因为其中牵扯的实在是太多,我们完全可以将三国理解为职场,而武将就是员工,可以说在当时是流水的员工,铁打的老板。但是谁生下来都不会是万能的,那么这三位领导人的领导力来源是什么呢?往下看:

曹操——先天优势

虽然后期三位领导人的地位大致相同,但是在前期可以说曹操的身份比他们好上太多,在刘备卖草鞋,孙权还没有出生其父亲还只是一个小县令的时候,曹操就已经当官了,因为什么?因为曹操是宦官之后啊。

在东汉末年是什么人的天下?军阀?这是偏后期了,早期都是宦官控制朝廷,而曹操的祖父还是宦官中头领的存在,所以曹操完全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先不说几岁当官,就是平时耳濡目染就已经学得差不多了。

而曹操倒也争气,虽说是宦官之后但是耻与宦官为伍,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跟宦官作对,于是尽管曹操是宦官之后但是朝廷上下对他的闲言碎语并不多,并且还有愿意跟随自己的人,可见曹操的领导力大部分是来源于小时候的耳濡目染。

刘备——仁义道德

如果没有曹操那样的条件该如何领导他人呢?刘备靠的是仁义道德,刘备深知自己各方面都不行,唯一能拿出手的就只有皇亲国戚这个是八竿子打不着落魄到卖草鞋的称号,既然如此,刘备就大胆承认自己不行。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虎牢关华雄叫阵,当时那么多诸侯都说自己有勇猛的将军可以打败华雄,有一个敢承认自己不如别人的吗?没有,这就衬托出刘备的品德是多么高尚,从而让别人信服。

关于刘备以仁义领导众人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凤雏在发现刘备不行的时候就要离开,这时候张飞的建议是杀了凤雏,这样虽然有损失但是不至于落到别人手中,而刘备是怎么做的呢?

自然是拒绝了这个办法,因为这样有失仁义,跟他的主流思想有所违背,如果真的按照张飞说的,那刘备的下属肯定都会寒心,也正因为如此才让凤雏信服从而愿意付出生命来效忠刘备。

孙权——继承家业

跟前两位比起来,孙权的领导力来得就比较容易了,因为不需要做什么就可以让别人信服。因为早期由孙坚通过县令起家最终成为一方军阀,在遭遇不幸后返回江东孙策继承家业,孙策在凭借自己的努力让孙家在江东占据一席之地,这时候大家都是非常信服的,虽然孙策英年早逝,但是只要孙权不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大家还是愿意以孙家为主。

而孙权也是一个聪明人,在位期间虽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也没闯下什么祸,一些小的问题交给周瑜鲁肃这样的人解决就可以了,所谓的领导力就变成了与生俱来的能力。

结语

这三位的领导力有耳濡目染形成的、后天锻炼学成的还有凭借基业与生俱来的,这其中有机遇有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三人都有不同其他人的特性,这或许也是疆域这么大但最终却只有三国鼎立的原因吧。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感谢阅读,创作不易,关注+点赞就是您对文青最大的支持,谢谢朋友。

5

三足鼎立中的蜀魏吴三国,他们各自的帝王都有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获取支持的来源不同,也导致了三个国家的国家政治环境不同。

我们先说魏国,魏国的缔造者曹操,崛起时依赖于自身的身世以及世族的支持。夏侯家与曹家两大家族的鼎力支持,陈留卫氏的资金扶持,才使得曹操得以一步步成立霸业。曹操不仅仅收纳世家人才,更是网罗天下寒门士子,郭嘉、戏志才等皆是一顶一的谋士。曹操自身的人格魅力也非常强,虽然长相不出众,但是却有着很强的智慧与能力,并且有极强的魄力,这让他得以凝聚臣子的人心。

再来看吴国,吴国的建立者是孙权,缔造者却是孙策。孙策为吴国打下了地基,这取决于孙策的个人魅力,然而孙权并没有孙策这般的能力。于是,孙权统治吴国就向着世家妥协,吴国成为自守之国也与此有关。江东四大豪门把持着吴国朝政,私兵泛滥,吴国说是封建王朝,不如说是一群小势力的集合体。

最后看蜀国,蜀国的缔造者刘备,他的人生可谓是起起落落。刘备仅仅是一位卖草鞋的落魄皇族,机缘巧合之下登上了三国的舞台,打了一生也败了一生,他前期得到的人才都是经历了重重考验的,对刘备忠心耿耿。刘备的人格魅力是非常强的,身为汉室皇叔,励志复兴汉室,取信于民,一路走来积累了大量的民心,这是他得以成功的资本。

综上所述,曹操重用亲族寒门世家,互相制衡;孙权放权于世家,开放私兵;刘备取信于民,身份尊贵。

今天小四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6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三国在现在已是脍炙人口的故事,很多人对三国的研究也是乐此不疲。三国里有三个风云人物,正是这三个人,使得其他英雄成为过客,也正是因为这三个人让东汉末世成为了三国鼎立。这三个人就是曹操,刘备,孙权。那么这三人的领导力从何而来?是什么是他们带领自己的团队成为一国的帝王,我们详细来说说:

一,曹操

曹操的出身并不显赫,祖父是宦官,父亲是夏侯家过继给曹家的。与袁绍相比可谓不值一提,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人脉资源不知道要高曹操多少。那么曹操的领导力来自哪里?其一,曹家和夏侯家的推崇,可以说曹操的最初班底就是这些人组织起来的。其二,独到的眼光,别人都不去迎接汉献帝,偏偏他曹操去,结果他得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政治资源和舆论资源,自此,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谁都是以朝廷的名义,最后成为东汉的实际掌权者。其三,他的礼贤下士,善于用人,他的智囊团比其他两国都要庞大,郭嘉,田丰,荀彧,司马懿,都是有名的谋士,武将又有五子良将,可以说正是他的领导力,为他的儿子建立魏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其实在他生前完全可以取代汉献帝自立,只是他的自信一直没有那么做。

二,刘备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朝的皇族人员,不过四百年后,刘邦的子孙一抓一大把,这个落魄的皇族子弟,最后也沦落到去摆地摊,卖草鞋。那么他是依靠那样的领导力,从一介平民,一跃成为蜀汉的帝王呢?其一,就是刘备重情义,桃园三结义是他起义的起点,他对他手下的人都很仁义,让下属对他心甘情愿为他卖命。这也是他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始终可以笼络人心咸鱼翻身。另外他仁义还表现在对百姓,他被曹操在新野打败,要转移,舍不得百姓,就带着百姓一起转移,由此可见刘备仁义。其二,他的皇室身份,当时很多人还是尊汉朝为正统,很多人看不惯曹操霸道欺主,所以对刘备更多的好感,认为刘备为正义的一方,正因为这个很多人都来帮助他。其三是刘备的个人魅力和用贤。刘备为了求贤,三顾茅庐,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羽翼渐丰,最终成就一方霸业。

三,孙权

孙权是三国里另一位霸主,他与其他两位不一样,他是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再加上地利之便,称为一方诸侯。但是孙仲谋有他自己的能力,小小年纪就聪敏异常,曹操都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那么他的领导力是怎么来的呢?其一,是家族的产业,他是顺利接掌,身份在这,这是最大的优势。其二,恩威并施,让手下的名臣名将为他效力,在他的经营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臣武将,也正是因为这些人倾力辅佐,才让东吴立于不败之地。其三,他的谋略不逊于曹操,刘备,善于用人,看清形势,让东吴不仅没有破灭,反而成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并且取得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胜利,让两国不敢对他轻举妄动。

综上所述,三个人的领导力来源各有各的不同,境遇也不同,正是因为这样,才呈现了精彩纷呈的三国历史。

7

先抛开人才制度的问题,人才的出现和成长与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时代动荡,战争纷乱,所以使得具有天资的人得到了锻炼和快速成长,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才能。就好比李云龙,假如说他是史实人物,如果不是因为战争年代,他就是个编筐的,作为军事将领的他就不会出现。

严谨而言,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三国的人才,属于历史上最顶尖的那一拨。既没有改变历史进程,也没有对制度或者科技做出足够的进步与改良。通史上除却诸葛亮的道德属性之外,也没有什么值得去额外点名的。哪怕拿一本中学历史书都知道,整个三国时代还没有汉武帝篇幅多。

说到底还是乱世出英雄,如果是和平盛世,多是无趣,恰恰是乱世,曹操刘备等实际用人无论是考虑唯才是举,还是清正之士,或是德才兼备,都是多方考量,如戏志才郭嘉(负俗之讥)这类虽德行操业不如二荀诸葛,但也不算德行亏损,可能是不重礼仪。如刘备用法正(睚眦必报),诸葛用魏延(性矜高)这类皆是一时之选。

三国主要是名气太大,传播范围和受众广,让我们有感觉书里都是人才,但其实各个朝代都不差,只是你没有渠道去了解,显得三国人才特别密集,不过三国的魅力也在于此吧,符合短小精悍。历朝历代包括三国演义对三国的神话太多了,如果你今天细细的研究民国史,你会发现民国比三国还要热闹。

三国人才多是多,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还称不上顶尖。西汉的开国十八候,汉武帝的大汉双璧,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大隋的开国四老,大唐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大明的开国二十五公……和这些大名鼎鼎的开国功臣集团相比,三国的人才,也就算个中游水平。

三国时期生灵涂炭,十不存一,为何会突然冒出那么多顶尖人才?三国由于一部三国演义,给人的印象太深,让人觉得三国时期牛人太多,其实三国这个乱世比较特殊,不像其他改朝换代存在一方碾压的情况,也不像南北朝那样比烂。三方势均力敌谁都吃不掉谁,所以各路英雄各种PK,最后成了传奇。固然三国中牛人真的很牛,强者真的很强,但要说三国的强者水平强于某个时代,我个人是持保守态度的。

民国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小高峰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为什么这并不长的高峰期时间里,往往能够诞生各种大师,圣贤,而在其他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圣贤,大师往往凤毛麟角呢?是因为春秋战国,民国的人才,特别突出,特别厉害么?说到这些,我们可以来谈谈鲁迅。我们都知道鲁迅是民国名人,一生著述颇丰,称之为大师当之无愧。

郭沫若、鲁迅、老舍、林语堂、茅盾、曹禺、梁实秋、谢冰心、田汉、胡风、巴金、夏衍、柳亚子、孙伏园、张恨水、冯友兰、萧军、萧红、曹靖华、梁宗岱、臧克家、艾青、赵丹、项堃、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关山月、李可染、丰子恺、林凤眠、丁聪、贺绿汀、马思聪、熊十力。

民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既不是人才之盛异于他时,也不是人才之杰出冠于古今。清末民初,旧学被打倒,西学引进之后,大家都不知道该到底应该遵循哪种西学,也没有足够杰出如日本伊藤博文般人物一锤定音的给出答案,大家都胡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互相辩难,争论,马列主义,英美自由主义,德日军国主义,实用主义,形而上学等等各种理论都被国人拿进来互相辩难比较。这造成了一副表面上的欣欣向荣的景象,称之为民国文化的小高峰时期。

独木不成林,时势造就这么多大师,这么多大师也互相成就了自己,当时真的是互相惺惺相惜,就算之间有不和那也是学术的,那种潇洒豪爽大气,是当下这个时代所不具备的,我们现在多少人论文作假,是才思枯竭了还是怎么,作为一个学者文人怎么好意思做出那样的事情,真是不可思议

8

曹操前期急公好义,可谓汉臣楷模,又挟天子以令诸侯, 既占大义名分 ,又许以重利,所以曹魏阵营人才最多 而且有较为合理的晋升渠道,没有人才断层的忧虑,但随着后期野心渐渐显露,内部人才也开始动摇,以荀彧之死为代表,表明此时曹魏内部已经清楚知道曹操的不臣之心 ,此时人才归于曹魏,完全是利益使然,少了一开始的大义成分,而既然利益为先,那就十分现实,当司马家给的利益超过曹家时 ,背叛曹家也是理所应当了,以利聚众 利尽则散

刘备汉室宗亲,仁德贤明传于天下 ,世人皆称英雄,一生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终于立下基业 ,刘备的领导力来源就是真正的大义,为了振兴汉室,他以一腔孤勇,吸引了无数跟他一样有着匡扶汉室之心的人,一起对强大的曹魏发起战争,从一开始,直到刘备死后 诸葛亮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北伐中原,其实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也是为什么蜀汉群雄中 ,英雄人物特别多的原因,因为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心中的抱负去战斗

孙权借父兄之名,虽然是江东之主,其实不过是本地世家大族勉强认可的领导者罢了 ,他以父兄留着的人才遏制本地士族的人才,又适当提拔本地人才以分化本地士族,格局最小,气度最差,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想办法压制本地士族,免生叛乱,无暇他顾,而东吴本地士族对外扩张欲望也不强,这也是东吴主动对外发动战争次数极少的原因,若是没有孙坚孙策打下的基础 凭孙权自己,绝不可能有江东基业的,总体来说,孙权不过守成之主而,难以跟曹刘这样自己打天下的比拟 可以说若是曹刘二人晚死几年,东吴可能就被二人灭掉了




9

曹操和刘备的领导力来源于实践,孙权大部分来源于学习。

什么是领导力

领导力就是学习力,感召力、组织力、教导力、决断力和推行力的集合

这样的人才算具有强大的领导力:努力进取,对成功有强烈欲望、不断地努力提高、具有雄心、抱负、精力、毅力、主动性,正直、自信。

而领导力的来源只能是在实践中积累和学习。

首先说曹操

曹操一开始也只是一个小校尉,此时的他已经具备一点领导力,他心中的愿望是兴复汉室,他年轻,有冲劲,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但还缺乏实际的经验。

很快他就迎来了自己的学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当董卓迁都长安的时候,曹操慷慨陈词的表示联军应该追击董卓,没人理他。于是他就自己去了,出去没多远,就被董卓手下徐荣打得丢盔弃甲,要不是曹洪把马给他,曹操就下线了。为什么会战败,就是因为曹操错误的决断,导致差点丧命。而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是最容易的,所以曹操的领导力有了一点进步。

本着继续学习的原则,所以曹操在宛城睡了张绣老婆,又被打了一顿,大儿子和典韦死在了那里,曹操领导力又有了提升,知道了人要正直,不能做这种事。但还不够,所以他又被吕布偷了家,这下又让曹操知道了要谨慎。后来又吃了不少败仗,当然胜仗更多。

到了官渡之战时,曹操已经具备了很强的领导力。他能准确把握部将的能力,特长,能正确听取郭嘉,荀彧等人的计谋,能知人善用,也在长期征战中建立了自信,所以官渡之战他赢了。但他还不够完美,他还是会膨胀,而这也导致了他赤壁之战大败而归。

刘备

刘备的领导力就更是学习的结果了。刘备,开局只有关羽和张飞两个人,但此时的他还是具有很强的野心,也是匡扶汉室。

后来的事情,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刘备是一路挨打,走到哪里就挨打到哪里。从十八路诸侯时受欺负,在公孙瓒那里不受待见,到曹操那里不敢展露才华,之后到徐州和吕布做邻居挨欺负。总之,一路走来,刘备是受尽了欺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但是,这种状况下的刘备,领导力也是暴涨啊,感召力:关张不离不弃,赵云誓死跟随,诸葛亮跟随最弱主公……等等。逃跑时的决断能力:屡战屡败,命却还在,这在乱世也是奇迹了。至于刘备的毅力,抱负,就不用多说了吧,都这样了仍然想着匡扶汉室。

终于,刘备厚积薄发,领导力满值以后,夺得荆州,进军蜀地,三国鼎立。

孙权

他的领导力主要是学习:学习他哥孙策。孙权从小就是神童,孙坚死的早,他一直跟着孙策长大。而孙策本身就具备很好的领导力,这点从东吴的几个主力选手:周瑜,黄盖,祖茂这些人对孙权的忠心耿耿就可以看出来。

而孙权在哥哥熏陶下,本身又是神童,很快就具备了极强的领导力,他的眼光独树一帜:给了周瑜极大的权利,这才有了赤壁之战的大胜。而领导力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做合适的事,孙权深明其理。

10

人品,素质,文化等诸方面的因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