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好!我是小侠,一个古典文学专业的学生,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读的文言文很多都有注释,如果没了注释,可能会像读英语一样,字(字母)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古人读文言文需要注释吗?
这里我有个疑问。不知题主所指的文言文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所理解的文言文还是从古人角度来说的文言文?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比清代语言文字更古的唐代古文便是清人的“文言文”,而比唐代语言文字更古的先秦古文便是唐代人的“文言文”。
如果是从古人角度来说的文言文,答案是肯定的。古人也需要注释才能读懂。
一、这些书原来都是为前代书籍做的注
先秦有一部重要的典籍:《左传》,这部书记载了春秋时期259年间风起云涌的历史,是了解先秦社会历史状况的必读书目。而它本身就是《春秋》的注释。《春秋》原本十分简短 ,类似于现在的新闻标题。我们如果只读《春秋》,可能完全不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但是《左传》这部注释之书为《春秋》补充了丰富的史料,让我们得以窥见春秋时期波澜壮阔的时代景象和那个时候或睿智、或英勇的杰出人物。
我们常说“四书五经”,“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是从《礼记》中摘录出来的。实际上,《礼记》本身也是一部注释之书(为《仪礼》做注)。《仪礼》记载了先秦时期的礼制规范和典章制度,这些内容生僻艰涩,到汉代时人们就不大能读得懂了。于是,为《仪礼》做注的《礼记》便应运而生。
除此之外,《诗经》《尚书》《史记》《三国志》等经典著作都有非常丰富的注释,这些注释与原书一起,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为什么要为古文做注释?
中国人尚古,对于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格外看重,因此就会想方设法弄懂古籍的意思。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中国的语言和文字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汉字是方块字、单音节字,应用时与实际语言不能完全一致,且最初多记录在竹简、木牍上,为了节省空间,语句非常简约。为了理解简约的文字记录,后人通常需要用当时人们更熟悉的语言作注解。
其次,在古籍大量涌现的先秦时期,同时也是诸侯割据的时期。在那时,诸侯国各自为政,所用的语言文字颇为殊异。哪怕处于同一时代,人们都有可能不理解用另一国文字著述的书籍。
另外,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先秦的著述和学者都受到严重的摧残。到了汉代时期,残存的用篆书所著的书籍人们已经看不懂了,必须让当时有学问的人做注释才能让后学者传承经典,理解典籍的内涵。
因为时代、地域、民族和文字形式等各方面的因素,后人想要理解前代的著述会受到重重阻力。但是,那些古代典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只有以典籍为媒介,才能了解在那逝去的时代中,与我们处于同一片土地上的古人用什么方式生活,又有哪些所思所想、所悲所叹。
因此,大批学者一头扎进学海之中,通过注释为古典文化的解读贡献力量。
三、字音词意、典章制度、史实人物:注释中的内容,比想象中更丰富
在注释之中,不仅包括对字音、字义的解释,还包括大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古代的礼制、官制、地理状况,还包括特定名词和典故的阐释。
有时候,注释中会引用亡轶之书的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透过注释,了解我们无缘得见的书籍的面貌。
可以说,注释是保存古代文史知识的重要方式。
四、注释的多样形式:传、注、笺、疏、故、训、章句、集解
与卷帙浩繁的注释内容相适应的,是类型多样的注释形式。在古代,不同形式的注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也侧重于不同的内容。
传:主要是为经书(《诗》、《书》、《礼》、《易》、《春秋》)补充事实、杂采传说。代表作就是上文提到的“春秋三传”之一《左传》。
注:与“传”侧重于补充事实不同,“注”主要用于解释诗意、文意。例如汉代的毛亨、毛苌为《诗经》作注,写出了《毛诗传》,人们尊称二人为大毛公和小毛公。
笺:主要用于诗文注释,侧重作者创作时的史事背景和心态的挖掘。我很喜欢的一部书《东坡乐府笺》便是龙榆生先生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为其词作做的笺注。
疏、正义:“疏”和“正义”就是注上加注。学者会选取某本书的注作为正论,在做注释时不仅对原书做注,还对原书的注解做注。之所以如此繁复,还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来的注都令人费解了。
故、训:这两种形式的注释主要用于解释古文的字义、字音,让人至少在字面上理解原文的意思。
章句:顾名思义,就是分章、断句,进而对每一段、每一句的大意进行概括。例如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的《孟子章句》。
集解:也叫“汇解”“集注”,是将以前各家的注本结合到一起。如果原来的注释自己不认可,便另外加上自己的解释。代表著作有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
结语:
注释在古人读书时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时代、地域和文字形式的阻隔,人们只有通过注释才能理解古代典籍的内涵。
注释的形式丰富多样,传、注、笺、疏、故、训、章句、集解……各种类型的注释中包含了大量典章制度、名物典故和史实人物等文史知识,它们与原书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为现代人了解古代典籍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门径。
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我是专注于文史领域的小侠,欢迎在我的主页浏览更多文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