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些志愿军战士手里的枪就是50式冲锋枪,它是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研制的“波波沙41”型(PPSh)冲锋枪基础上仿制的。

我军第一代冲锋枪是50式冲锋枪,它们是在苏联的波波莎41(PPSh)基础上仿制而成,这款冲锋枪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考验,性能稳定、火力持续性强、工艺简单,是当时苏联红军的形象代表和基本武器之一,再与德军MP38/40冲锋枪对抗当中屡占上风,从斯大林格勒一直打到了柏林!



建国初期为了解决部队枪械型号繁杂的需要引进了“波波莎41”冲锋枪,从1950年开始起仿制了,在1951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使用,并且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在与美军的“汤姆森冲锋枪”和M3冲锋枪的对抗中,由于使用71发弹鼓供弹火力持续性好的特点,经常将美军冲锋枪手压制,

“50式冲锋枪”使用托卡列夫7.62×25㎜手枪弹在50米内穿透力较强,在与美军侦察分队的遭遇战中多次击穿美军防弹背心…所以,美军惊恐的称:对面的人手里都拿着“小机关枪”! 图片上是美军第一代尼龙防弹背心重3.2公斤,由12层“杜邦尼龙”制成,确实有一定的防弹能力,但在30~50米交战距离内经常被“托卡列夫尖头弹”击穿。

“上甘岭战役”当中志愿军使用71发弹鼓的“50式”冲锋枪。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全军开始统一轻武器制式,根据我国当时的工业制造能力和战争中的使用情况,认为“50式”体积较大、装上71发弹鼓后整枪4.34公斤是很重的!对于我军战士的体能来说太重了并不利于徒步作战,还有就是木质握把是根据苏联人的手掌大小设计的,很厚!不适合我军战士,握住之后一会时间就会感到疲劳。

由于“50式”的这些缺点,我国开始仿制由“波波莎41”简化版的“波波斯43”冲锋枪,1954年仿制成功后定名为54式冲锋枪,54冲锋枪也将木质枪托改成钢丝折叠枪托,将枪托式握把改成了单独的小握把,握持感舒适,将弹鼓71发供弹改为35发弹匣供弹,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枪械加工的工时和枪的总体重量(整枪含实弹匣重3.93公斤)。
图片上的美军不知从哪搞到的PPSh–41,在枪上加装了:广角衍射型光学瞄准镜、皮卡蒂尼导轨、小前握把、激光战术指示灯...这些零碎加起来比枪贵了许多。
PPS–43也被魔改成了这个样子。

50冲锋枪虽然性能卓越,但它毕竟是近战装备,使用7.62×25毫米手枪子弹在150米外威力严重下降!不符合部队枪械要在400米外消灭敌人的要求,即便是改进轻量化的54式冲锋枪也没有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它们在一线野战部队服役的时间都不长,50式冲锋枪生产了3.8万支就停产了。

根据部队作战的需要我军开始引进/仿制56式系列: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和轻机枪,所发射7.62×39毫米中间威力弹不论是射程和威力都大于7.62×25毫米手枪...56式系列也成为我军第一代枪族,而50/54式冲锋枪则退出一线部队,交由公安部队、基干民兵预备役使用。
雷锋同志左边这张照片中的配枪是50式冲锋枪、右边这张是54式。

总得来说,50式冲锋枪(包括54式)是最早装备到我军的冲锋枪,它的仿制成功结束我国“万国牌”轻武器的历史,也开创了我国自行研制枪械的先河,并且为保家卫国作战!虽然它因为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在我军装备的时间很短,但也在我军枪械发展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最佳贡献者
2

50式冲锋枪主要是全盘仿制于苏联的PPSh-41“波波沙”冲锋枪。50式冲锋枪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主要是通过苏援的样枪进行逆向测绘并仿制而来的,一开始并没有苏联方面提供的相关图纸。其实包括我国最早的51式手枪在内,很多都是自行测绘并仿制出来的武器。



在抗美援朝之后,大批苏援武器进入国内。像当时苏联现役的AK突击步枪、SKS半自动卡宾枪等开始被着手仿制并逐步装备人民军队。而像50式冲锋枪或者54式冲锋枪这样的落后武器,自然也就被淘汰给了二线部队或者民兵使用。


雷锋同志是汽车兵,所以拿的是54式冲锋枪而不是56-1式冲锋枪


50式冲锋枪在最开始生产的时候,配套的是71发弹鼓。但是在后来,又改为了35发弹匣。这主要是因为,弹鼓的装弹量虽然很大,但是比较沉重,而且单兵不易携行。除此之外,弹鼓的重新装填也非常费劲,远不如弹匣方便。在综合考虑之后,50式冲锋枪也使用了与54式冲锋枪相同的35发弹匣。


著名的波波沙冲锋枪


其实苏联军队在二战时期,也曾经在PPSh-41冲锋枪上使用PPS-43冲锋枪的弹匣。本来嘛,给单兵武器用弹鼓就很不方便,所以换用弹匣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我是战甲装研菌,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胖在俄罗斯的枪店,玩过带着弹鼓的波波沙。

说真的,太重了。

波波沙的空枪是3.63 公斤,这个不算重。

然而,装上71发大弹鼓,整枪5.44公斤。

要知道,比它长很多的我国56式冲锋枪(其实是自动步枪),装满子弹也不过就这个重量。

而同时代的中正式步枪,也不过才4公斤。

1支冲锋枪竟然比步枪还要重得多,太夸张了。

当时的中国人和苏联人不同。

二战期间,苏联的俄罗斯境内的斯拉夫白人,平均身高都有1米7多,身体强壮。

我国士兵平均身高也就1米6多,身材矮小,瘦弱,强壮的人很少。

想要长期举着一支5公斤多的冲锋枪,无依托射击,对于中国人太难了。

大家注意,波波沙是没有握把的,也不能托着枪管射击,只能托着弹鼓。

而弹鼓是非常沉重的,长期射击一定会动作变形。

除了难以使用以外,波波沙的弹鼓可靠性低,经常出现异物进入导致卡壳现象。

所以,朝鲜战争我国一律使用弹匣,而不是用弹鼓。

有意思的是,朝鲜人民军的波波沙却有弹鼓。

志愿军使用弹匣,实战性更强。

一来,弹匣的重量轻的多,还有利于射击的握把。

二来,弹匣的可靠性也好的多,很少有卡壳现象。

况且,当时美军的冲锋枪也是弹匣结构,我国的35发弹匣压制美军冲锋枪,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使用71发大弹鼓。

4

50式的冲锋枪是我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苏联制造的波波沙41的基础上仿造的。

苏联人制造的这款冲锋枪,曾经在苏德战场上大显身手,为苏联卫国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早在20年代,苏联人就开始着手研制一种发射速度更快,杀伤力更大,为步枪换代的武器。但冲锋枪不仅没有应用于战场,人们对它的实用性也缺乏足够认识。所以虽然人们对冲锋枪的研制付出了极大热情,但接连的失败,还是让人们对冲锋枪的可行性产生怀疑。

不过苏联人毫不气馁,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试验。终于在1934年,苏联第一支冲锋枪诞生,但具有很多缺点,没有在战场上批量投入使用。

在二战的时候,升级后的苏联造冲锋枪,也就是波波沙41冲锋枪问世,并大批投入生产。由于它射速快,装弹快,枪托稳定,散热结构合理,枪身皮实耐用而在战场上大显身手。让这款冲锋枪成为苏联战士的定心丸和主心骨,也成了德军谈波波沙色变的战场死神。德军的冲锋枪在和波波沙的交手中几回屡战屡败,让希特勒也头疼不已。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军配备的武器可谓是五花八门。为了提高战斗力,便于维修使用。亟需统一制式。朝鲜战争爆发后,武器供应更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前期,我军开始有计划采购苏制武器。也正是这时候,波波沙冲锋枪开始装备部队。

(使用波波沙的志愿军)

但不久就有人提出要有自己的冲锋枪,因为进口的冲锋枪不但价格昂贵,而且配件更贵。交货也不及时,给后期维修带来不便。

如果有了自己的冲锋枪,不但能降低成本,不再受制于人,而且弹药供应更及时。更为重要一点就是,波波沙虽然各项性能无可挑剔,但为了适应新的战场形势,也需要完善改进,就这样我们自己研制的50式的冲锋枪应运而生了。

大家发现改进后的50型冲锋枪没有了原先的弹鼓设计,而采用了弹匣供弹。

原先的弹鼓的优点是可以多装子弹,装满能达到70多发,这样就能连续杀敌,让敌人没有时间还手。

可人们发现,我军改装后50式的冲锋枪拿掉了原先的弹鼓,改用弹匣。我们自己制造的50冲锋枪是依靠弹匣供应子弹,子弹的容量减小,每次只能装30多颗子弹。连续射击的效率不是提高反而降低了,到底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进呢?

我军所以舍弃了弹鼓供弹,主要考虑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在战斗的进行状态都是短兵相接,战斗持续时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弹鼓持续大量供弹不再适应战场新形势需要。

其次,中国体质跟苏联人不同,朝鲜战场的地形也和欧洲战场有所差异,弹鼓和子弹自身的重量不但对战士行军速度有影响,也因为这种构造的枪身重量而影响射击准确性。

还有,50冲锋枪是应用在朝鲜战场的,而近战,遭遇战和夜间作战多也是朝战的特点。没有了弹鼓的冲锋枪,能够在夜战和近战中抢得先机,让我们的战士在短兵相接中处于更主动的地位。

弃用了弹鼓供弹后,更轻便的枪身也让换弹药的速度加快。这样在战斗中冲锋枪连发的效率不仅不下降,反而提高不少。

总之,我们自己改制的50冲锋枪工艺更简单,枪身更结实,结构更合理,重量更轻便。在朝战中跟美制卡宾枪的较量中占了上风,让联合国军吃够了苦头。

5

波波沙41冲锋枪,在斯大林格勒巷战中一战成名,其火力竟然碾压了德国国防军引以为豪的MP-40冲锋枪,原因是波波沙41冲锋枪配有一只71发子弹的弹鼓,容弹量远超MP-40冲锋枪上那只32发直弹匣。

俄国人研发的波波沙41冲锋枪尽管工艺粗糙,远逊于制作精良的德国MP-40冲锋枪,但却皮实耐操,且简单粗暴,射出的火力动物般凶猛,远高于对手的火力。

在巷战中,冲锋枪和手榴弹是两大宝贝,由于将大量的波波沙41冲锋枪投入驻防的官兵,苏军步兵火力不逊于对阵的德军,甚至在德军之上,对赢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最终胜利,波波沙41冲锋枪可谓功不可没。

建国以后,我军曾装备过仿制的波波沙41冲锋枪,志愿军则直接装备了援助的二战时期苏军另外一把非常有名的35发弹匣供弹的波波沙43冲锋枪,在阵地战中,志愿军步兵枪械火力平均不输于依然以8发漏夹供弹的M-1加兰得半自动步枪为主的联合国军。

国内仿制的50式冲锋枪,之所以舍弃容弹量极高的71发弹鼓,而选择35发弹匣,最关键的原因尽管71发弹鼓火力极为凶猛,但弹鼓不仅重量大,而且不易携带,加上弹鼓时,全枪重量过沉,不适合中国人使用,此其一。

其二,弹鼓有71发容弹量,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不会将子弹装满,也就塞进65发左右,满弹鼓状态时容易造成供弹故障,反到影响战时枪械性能的发挥。

其三,35发弹匣供弹,其火力持续性能已经不错了,参战的志愿军对此深有体会,一般冲锋枪供弹具也就30-32发左右,少量仅配20发供弹具,且35发供弹具,重量适中,易于携带,身上4只弹匣,加上枪上的那只弹匣,175发的弹容量,足以保证一场中等烈度规模的冲突战。

6



为何我国仿制的波波莎冲锋枪不采用弹鼓供弹?难道真的像网上流传的“重量过大”的原因?大家好,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了解波波莎冲锋枪以及国产波波莎(即50式冲锋枪)不使用弹鼓供弹的真正原因。50式冲锋枪仿制于苏联PPSH-41,外号"波波沙"。该型冲锋枪为我国第一款列装部队的制式冲锋枪,口径7.62mm;全枪长: 840毫米;全枪重: 3.63千克;有效射程: 250米;供弹模式为弹匣供弹或弹鼓供弹,弹匣容弹35发,弹鼓容弹70发,发射7.62mm卡托列夫手枪弹(国产型称为51式手枪弹),子弹初速500m/s,射速:600发/分钟。50式冲锋枪的成功仿制结束了我国没有制式冲锋枪的历史,对我国军事工业枪械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我军装备的50式冲锋枪数量超过35万支,直到54式冲锋枪,50式冲锋枪才逐渐从部队退役。下图为装备50式冲锋枪的解放军战士。



我国对波波莎冲锋枪的仿制始于解放前

1948年,我党设在大连的小型兵工厂大连新建公司首先尝试仿制波波莎冲锋枪,但是由于材料和技术限制,仅生产了数百支,而且质量不过关,可靠性非常低,随即停产。同年,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在原国民党90兵工厂(沈阳兵工厂)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东北兵工厂,并开始仿制波波莎冲锋枪,东北兵工厂遇到了大连新建公司同样的问题,即无图纸、无材料、无技术,好在东北兵工厂是专业的兵器生产厂家,我军军工人员在不断摸索中凭样枪(苏联原装波波莎)照葫芦画瓢,居然成功仿制并开始大规模生产。由于没有图纸和合格的制造材料,东北版的波波莎射击精度差,枪管寿命低,射击故障非常率高,性能极不可靠。下图为苏军装备的波波莎-41冲锋枪。



波波莎冲锋枪的正式仿制

直到49年解放以后苏联开始全面援华,向我国无偿援助了许多领域的技术,我国这才得到波波莎冲锋枪的设计和制造图纸,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于1950年开始正式仿制波波莎冲锋枪的工作。由于国内刚刚经历战争洗礼,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我们甚至连枪用无缝钢管都不能自行生产,唯一能自给自足的零部件只有枪托和弹匣用钢,就连制造7.62mm卡托列夫手枪弹所需的发射药都是在一年以后才实现国产的。因此仿制第一批波波莎冲锋枪所需的各种机械设备、材料全部从苏联进口(无偿援助)。直到我国完成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军事工业用材才具备最基本的自给自足能力。下图为美国仿制的波波莎-41冲锋枪,其精湛的工艺超过了原版枪,枪身上的SMG铭文是Sub machine gun的缩写,意思就是冲锋枪。



不使用弹鼓供弹的原因

波波莎冲锋枪(50式)之所以不使用弹鼓供弹并不是网络上那些自媒体人臆想出来的乱七八糟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归根结底仍然是材料问题。先从材料说起,50式冲锋枪在仿制之处也考虑过采用苏联原版枪那样的弹鼓供弹方式,但是国产化的弹鼓供弹可靠性表现得非常糟糕,70发的装弹打到一半以后开始出现供弹不到位的现象,原因是弹簧制造工艺不佳、材料质量不过关造成弹力不足。另外,由于国产钢材性能差,所生产的弹匣和弹鼓在多次使用过后均出现接口裂纹、卡笋不牢固和磨损快等问题(弹鼓表现最突出)。如果坚持使用弹鼓供弹,那么就连制造弹鼓的材料也要进口了,再加上朝鲜战场迫切的装备需求,已无暇重新研发新钢材,因此50 式冲锋枪摈弃了原版波波莎-41那种弹鼓供弹方式。下图为波波莎-41冲锋枪使用的弹鼓,就是这个弹鼓里小小的弹簧片硬是难住了建国初期我国军工人员。



50式冲锋枪从诞生到退役见证了我国建国初期国家发展经历的所有艰难困苦。我国在建国初期实在是太落后了,就连一颗合格的制式子弹都造不好(当然现在也没好到哪里去),如果没有当年苏联和苏联专家的大力扶持打下的坚实基础,今天的我们可能还处于印度那种连子弹都依赖进口的水平,因此无论今后我们国家强大到什么程度,武器装备先进到什么水平,都不能忘记老大哥当年的无私帮助。

7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军的装备简直是五花八门,除了缴获的大量国军美械外,有的部队仍然使用着日式装备,枪械种类之多,使用的弹药口径都不一样,这给后勤人员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在这种背景下,我军急需研制出自己的武器,建国初期我国与苏联关系密切,我国大部分枪械都是仿制苏械,其中50式冲锋枪便是那时候的杰作,它的原型枪是波波沙41冲锋枪,而在人们印象中,此枪是采用弹鼓供弹,为何我国仿造后却是弹匣供弹呢?

众所周知,冲锋枪配备弹鼓是为了增强其火力的持续性,波波沙使用弹鼓能供弹71发,而使用弹匣只能供弹35发,在上个世纪的战场,显然巨大弹容量的弹鼓更具有优势。不过弹鼓供弹也是利弊共存,50式冲锋枪的重量本来就不轻,加上装满子弹的弹鼓士兵的负重就更大了,根本不利于士兵长途奔袭作战。朝鲜战争中,我军大量装备了50式冲锋枪,除了少数苏联援助的冲锋枪是弹鼓供弹外,其他的都是用弹匣供弹的。

除此之外,弹鼓供弹的可靠性也并不是很好,如果将弹鼓全部装满子弹,很容易出现供弹故障,所以一般也就塞60多发。再加上弹鼓的制作工艺有些复杂,以新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大量生产弹鼓比较困难,也没必要,士兵在作战时多配两个弹匣就好了。

其实在二战过后,各国普遍发现冲锋枪配备弹鼓根本就没多大的用处,手持弹鼓射击时反而影响射击精准度。二战时苏联大多数士兵没有经过什么完整的训练就匆匆上了战场,为了提高士兵作战能力,只能提高枪械供弹量,而事实上,很多苏联士兵还没将一个弹鼓的子弹打完就牺牲了。

8

弹鼓供弹

火力充足,满装71发,实际因为间隙太小有卡顿,往往少装几发,

在前苏联时期,苏联人人高马大,体格力气都能适应,后勤一次装满广袤战场冲锋冲杀,弹鼓可以满足,并有一定的防弹护甲作用,弹鼓是块横向圆钢板,起到机枪挡板的防护作用,火力强大,

但是中国士兵身高体型小,弹鼓太沉,战场也密集,后勤换弹勤,更重要的是,中国工业基础薄,子弹产量低,一人三十多发,弹夹可以互相支援。七十发,都装一个弹鼓,只能一支枪使用,

71发大弹鼓不如35发弹夹易于搬运运输携带,总之综合折中,选择了35发长弹夹。

太沉扛不动,战场上是务实的。






9

因为弹匣完全够用,已经没必要去搞华而不实的弹鼓了。

波波沙41冲锋枪最初使用的就是弹鼓,虽然有71发的弹容量,但是为了提高供弹可靠性,一般不会装满,而采用少装几发的做法。后来苏联推出了简化版的波波斯43型冲锋枪,该枪采用的是35发弹匣,便于生产而且轻便易用,采用的折叠式枪托也便于携带,同样开始投入大量生产。

我国仿制波波沙41冲锋枪而来的50式冲锋枪出现时,有弹鼓、弹匣这两个选择,弹鼓虽然弹容量大,但是体积重量也过大,而且生产上自然要比简单的弹匣费时费工,携带时也比较麻烦,弹匣可以直接放入轻薄的弹匣袋,可弹鼓就得放到较大的包具中。所以最终我国选择了35发弹匣作为50式冲锋枪的标配供弹具。

而在后来,我国也仿制了波波斯43式冲锋枪,称为54式冲锋枪,著名的雷锋像中雷锋使用的就是54式冲锋枪。毕竟波波斯43式冲锋枪采用的全金属结构,生产成本更低更加快捷,更适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10

国产仿造苏联波波沙50式冲锋枪取消了鼓式弹夹弹容量35发。鼓式弹夹71发近距离和巷战火力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比较笨重。在71发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卡壳。一般都是65发左右。苏联军人体格比较高大国人比较单薄拿着非常耗体力。

尤其是多达70多颗子弹的波波沙冲锋枪,它的弹鼓更是一个沉重的配件。苏联之所以忍重使用弹鼓,是因为战场上根本没有时间回去补充弹药。


弹鼓虽然装弹量大,但是不如弹匣携带方便,而且更换起来麻烦还容易卡壳。所以在正面作战中,弹匣比弹鼓更使实用!


但是中国的50式冲锋枪是在二战结束之后仿制的。那时突击步枪已经逐渐取代冲锋枪,开始受到各国的重视。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弹鼓的必要性并不是很强。


生产弹匣比弹鼓简单,弹鼓不容易携带,磕碰后容易出现供弹故障,国产之后就没有再用鼓式弹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