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死后,后宫佳丽三千结局如何?这让网友操碎了心。不用担心,炒米翻了些史料,给大家作答,以解心结。
炒米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种去处:
首先,在清朝康熙之前,最主流的去处是“殉葬”,是不是很颠覆?
古人事死如生,所以皇帝即位之后,人生中有个重大的事情不可忽略,那就是修陵。往往有的皇帝即位的时候还非常年轻,但是一边炼丹一边修陵,在这种矛盾中度过一生。又希望自己梦得道成仙长生不老,永享富贵;又希望把自己身后事安排得妥妥的,到了地下仍然能过和身前一样的日子。
不要以为这种制度很早就没了,实际一直存在到了清朝。一直到了明朝的时候,那个经历”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才正式下令废除了殉葬制度。但是清朝初期,由于野蛮的渔猎文明的融入,除了沉渣泛起,殉葬制度又开始局部出现。所以一直到康熙年间正式下令废除殉葬制度,殡葬制度才作为一个惨无人道的旧制度而退出历史舞台。
之所以大家感觉不到殉葬制度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很多被殉葬的都不是历史上的名人。最有名的被生殉的可能就是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了吧?君不见,秦始皇帝陵内城西北部,有近一百座妃子墓葬?
即便最为开明的唐朝,武宗也有两后殉葬。到了宋朝就更奇葩了,由于理学的流行,宋朝宫廷以有资格入殉为荣。明朝的时候,更是生殉成风。连朝鲜进贡来的妃子都知道,大都是花钱买来的贾人(商人)之女,目的就是怕自己的女儿被生殉了。
其次,殉葬虽然是主流,但是不是全部。因为有几种不同的”救赎”制度。
第一种就是“母以子贵”。其实在古代,不单单母以子贵。而是生了儿子能保命。
这个非常重要。那就是有子嗣的后妃,因为要”替皇帝”照顾孩子。那么没有子嗣的统统去下面伺候皇帝吧。
明眼人发现在提“殉葬”主流的时候,炒米唯独没有提到汉朝到中唐以前这个历史时期。主要是秦朝爱”陪葬”,汉朝爱”陪陵”。这有区别吗?区别大了,汉朝好男风,陪葬的通常是女人,而陪陵的却是男人。刘备有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所以汉朝从刘邦开始,就喜欢搞功臣“陪陵”。后来发展到唐朝就成了“凌烟阁名臣”了。
但是你以为有了男人“陪陵”,有了女人生孩子作保护,那些女人就可以逃脱殉葬品的命运了吗?所以后宫里女人想方设法的是生儿子,只要有儿子,那就有机会活成窦漪房,活成王政君。当然也有可能活成钩弋夫人,那简直就是个大bug,儿子被立为储君了,自己又年轻漂亮,结果却是这样的结局,钩弋夫人应该是万万没想到的。
第二种,为皇帝守陵。
这个制度其实已经非常开化了。也是从汉代开始的,这个得拜谢霍光啊。汉武帝死后,权臣霍光面对武帝留下的庞大后宫,在没有明确的旨意之下,不知如何处理,全杀了陪葬?得罪人太多,自己没这个魄力。于是发明了让后宫给大行皇帝守陵的办法。结果这个决定虽然救了很多人,但是也给霍光带来很多诟病,你留着皇帝的女人,想干嘛?
第三种,出家为尼。
这其实是为皇帝陵的变种。但是李世民却把它玩出了花样。唐朝在贞观年间开始,有一个巨大的救赎制度,那就是已婚的女人只要出家为尼以后,再还俗就和以前的身份彻底告别了。所以李世民通过这种救赎制度,成功地把嫂子变成了老婆,但是他并不知道他的儿子会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老婆变成他的老婆。重孙会用这种方式把重重孙的老婆变成自己的老婆。
再次,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但是这个在中原王朝还是比较罕见的。
和皇位一样,在把女人当物品的年代,女人只是财物,从匈奴的单于开始,游牧民族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处理家庭财产的,自然包括先单于的女人。所以塞外和亲的女人要经历多大的心里障碍啊。
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按说任务完成,上书朝廷,恳请接她回去。结果朝廷不答应,让她“从胡”,也就是继续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复株累单于。结果共同生活11年,生了两个女儿。你以为故事到这就结束了吗?结果复株累单于又死掉了,王昭君又上书朝廷,朝廷仍然不同意,仍然让她”从胡”,结果这就得嫁孙子辈了,又嫁给了搜谐若鞮单于。这就算在大汉,也有失体统啊。终于,王昭君熬了两年死了,总算解脱了。
最后,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例,那就是自己做了皇帝。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武则天,绝无仅有。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