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与孟获哭了一个昏天黑地,的确令人动容。

丞相远行,别人不好说,刘禅与孟获好好哭一下是合情合理的。

夷陵之战惨败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把年幼的太子刘禅和濒临灭亡的蜀汉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苦心经营五年后,蜀汉总算恢复了元气,得以继续维持下去,诸葛亮可谓居功至伟;南中平叛,无论诸葛亮是几擒几纵孟获,毕竟给孟获留了一条生路,还把他带回了成都,任命为御史中丞,摆脱了饮毛茹血的野蛮环境,过上了体面的文明生活。

因此,刘禅与孟获在诸葛亮去世后,出于感恩之心,大哭一场也在情理之中。

这个没有多少异议,也没啥好多说的,但究竟史实如何呢?豹眼就说一下这事吧。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遵照他的遗嘱,就把他埋在了汉中定军山。

汉中与成都相去甚远,没有史料证明诸葛亮的灵柩是否运回成都。

演义的说法是,杨仪按照诸葛亮遗计斩杀魏延之后,扶着诸葛亮的灵柩回到了成都。刘禅率领文武百官,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然后,后主刘禅亲自扶着灵柩入城,停于丞相府中,让诸葛瞻守孝居丧。

罗先生如此安排,没啥毛病。

但在豹眼看来,这恐怕不符合史实。汉中与成都相距很远,来回折腾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不太可能把诸葛亮的灵柩运回成都,然后再运回汉中安葬。

当时,后主刘禅曾经下诏禁止大臣前往奔丧,但由于谯周行动迅速,得以到达。

豹眼专门查阅了《三国志·蜀书·谯周传》,对于这件事并没有记载。谯周是陈寿的老师,这件事应该是很重要的事,陈寿没有记载,很可能是认为这事并不确定。

但起码说明了一点,就是刘禅下诏禁止大臣前往奔丧。

如果诸葛亮的灵柩被运回了成都,也就不会有刘禅这个诏书。

因此,豹眼断定演义的说法不可信,那是老罗自己虚构的事。

诸葛亮的灵柩没有运回成都,但不影响刘禅与孟获为诸葛亮哭丧。哭得是不是最伤心不好说,哭一下恐怕是很可能的。

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病逝后,刘禅诏策曰:

“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联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联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令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从刘禅这个诏策看出,人家刘禅也说了,诸葛亮病逝,他”肝心若裂“,心情很难受是真的,不会有假。

从这个诏策也看出,当时刘禅命左中郎将杜琼使持节,去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这也说明诸葛亮灵柩没有运回成都,否则也不会专门派遣使者去赠印绶和谥号。

这些都不影响刘禅及大臣们哭得很伤心,比如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因为伤心,直接哭死了。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北伐,命李严督运粮草。由于连降大雨,李严运输供应不上,被诸葛亮上书免去了官职,废为庶人。

李严听说诸葛亮病逝后,激愤而死。李严认为,诸葛亮病逝后,再也不会有人启用他为官了。据此推断,恐怕李严是哭得最伤心的人。

总之,诸葛亮病逝,对于蜀汉是极大的损失,许多人为此哭丧是必然的。

究竟是谁哭得最伤心,这不好说,而且哭得目的也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绝不会像有些电视剧所描述的那样,扶着诸葛亮的灵柩,哭得死去活来的。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

说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和孟获哭得最伤心。

阿呆认为,这是罗贯中让他们哭的,是电视剧导演让他们哭的。如果穿越到三国时期,去看看真实的场面,估计不是这个样子。

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痛哭不止,哀泣:“朕用伤悼,肝心若裂,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这是刘禅的聪明之处,刘禅一直在装。

阿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咱们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关系。

其实吧,刘禅作为蜀国的第二位君主,诸葛亮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相父”,是看着他成长帮助他成长的人。按照常理说。诸葛亮是刘禅的大恩人,刘禅应该十分感激和依赖诸葛亮的。起码罗贯中是这样认为,并在《三国演义》中这样安排的。

事实上,刘禅对诸葛亮更多的是敬畏和厌恶。

第一,诸葛亮对刘禅的牢牢控制,让作为君王的刘禅不舒服。刘备托孤是两位大臣,诸葛亮却逐渐独揽大权,将军政集于一身。“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让刘禅成了一个傀儡和摆设。并且在宫中府中安排亲信,让刘禅听从他们。刘禅在朝堂大事上全无发言权,甚至连自己后宫都不能做主,这样的境遇

第二,不顾反对,执意北伐,搞得蜀国上下疲惫。诸葛亮为了控制军权,一次次地北伐,劳民伤财。刘禅尽管不愿意,也不得不一次次地支持。即使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并没有报请刘禅裁决,而是自降三级,并不交出兵权。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就果断地停止了北伐。

第三,打压人才,导致蜀国无人可用。托孤大臣李严被一步步贬为庶民,门牙将军、汉中太守魏延被陷害致死,与庞统齐名的军师人才侍中郎廖立被流放。又没有培养新人,导致蜀国人才匮乏,无将可用。

总之,刘禅对于诸葛亮是敬畏加讨厌。以至于诸葛亮死后,迟迟不建祠堂,二十四年后才在定军山下建祠堂。

很多人说,阿呆是胡说,史料中怎么没有记载。

阿呆要说的是,刘禅会让史官记载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吗?

况且,自从刘备去世后,蜀国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国不置史,注记无官”。诸葛亮这样一位博通古今的渊博之士能不明白“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是严重的失误吗?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国不置史是不合礼制和逻辑的。为什么会这样,只能是故意的。也就是说,有很多的言和行,是不想被记录下来,不想被人知道的。

至于孟获为什么哭得伤心,阿呆这里不想去探究,没意思,他爱哭不哭,没多大意义。

3

恐怕并不是,诸葛亮去世后,第一个痛哭并且非常伤心的人,不是刘禅,也不是孟获,而是李严。当然了,诸葛亮去世,也不仅仅只有这几个人痛哭,而是有很多人痛哭。

为什么第一个痛哭的人是李严?李严可是被诸葛亮所废掉的人啊。



这个李严,原来是刘备的托孤重臣之一,诸葛亮的副手,但由于李严性格孤僻,与人极其难相处,与李严共中的诸多同事,都与李严不和,诸葛亮由于为了顾全大局,一直忍让李严,但李严仍不悔改。

李严不仅想让诸葛亮把益州东部的几个郡单独划出来成立一个巴州,自任巴州刺史,可是诸葛亮不同意,这可是赤裸裸的搞分裂,并且李严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搞鬼,故意告诉诸葛亮没有粮草让其退后,又在刘禅而说故意说诸葛亮无故退后,这就触及了诸葛亮的底线,最终被蜀汉群臣联名弹劾,贬为庶人。



李严是被诸葛亮废掉的,当李严听到诸葛亮去世后,大哭一场,并生了病,不久就去世了,李严哭诸葛亮的原因是因为:诸葛亮是唯一可能起用李严的人,诸葛亮一死,整个蜀汉朝廷,包括后主刘禅,不会再有人起用李严,李严感到伤心绝望,于是痛哭而病死,李严直到临死前,还在乎的是功名利禄,他哭诸葛亮并不是因为诸葛亮本人伤心,而是为自已再也没有机会出来做官而伤心。




但是,刘禅、孟获与李严哭的原因显然又不一样。

当刘禅派出的使者李福回到成都,向刘禅告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刘禅闻言大哭:天丧我也”。哭倒在龙床之上,被太监扶入后宫。

刘禅为什么要哭啊?



诸葛亮是谁啊?是刘禅的相父啊,什么叫相父?是指新即位的一国之君对待丞相像对待自已的父亲一般,这可是刘备去世前交待的,前有周武王对待姜子牙为相父,后有刘禅对待诸葛亮为相父,这是一种介于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之中的一种特殊关系。

虽然诸葛亮总揽朝政,可是诸葛亮对待刘禅可是毕恭毕敬,依法行事,哪怕是诸葛亮做错了事,也得受罚,同时诸葛亮也对刘禅严加管教,刘禅自小就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他的身边如果是小人,刘禅就会学坏,他的身边如果是贤臣,刘禅就是一个圣明的君主。



而有诸葛亮在一天,刘禅基本上不用操心任何国家大事,本来刘禅也不是权力欲望重的人,反而乐得清闲,让诸葛亮统管一切,刘禅本人只负责祭祀祖先,这皇帝当的也是优哉游哉,无事一身轻。

现在诸葛亮去世了,虽然立了接班人,但刘禅感觉整个国家的担子一下子就压到自已身上,这就相当于一个人经常依靠的靠山突然间就消失了,巨大的压力一下子全压在身上,刘禅的痛哭是对这种压力无措的反应,和对诸葛亮这么多年来建立的近似于父子之间的感情而痛哭。



两汉以孝治国,刘备建立的“汉”在名义上延续了前汉和后汉,所以刘禅需要表现出足够的孝心,以示天下人,如何表现呢?唯有痛哭伤心,才能表达刘禅的孝心


刘禅哭了,还有刘备的皇后吴太后也哭了,满朝文武百官都哭了,就连整个蜀中的百姓也都哭了,当然还有孟获也哭了。



吴太后哭,是因为蜀汉政权失去了一个顶梁柱。满朝文武哭,是因为诸葛亮名义上是整个益州官员的上司,按照当时的礼法,下属是需要为上司守孝并奔丧的,守孝和奔丧当然要哭了

整个蜀中的百姓哭,是因为诸葛亮以法治蜀,所有人都按照法律来办事,而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是弱者,正是由于诸葛亮的秉公执法,才没有人敢随意欺负蜀中的百姓,保证了百姓的权利不受欺犯,现在诸葛亮去世,百姓心中的保护神去世了,百姓们当然要哭了。



而孟获痛哭伤心的原因显然又不一样了。

孟获是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在刘备去世时,孟获随其他南中地区的汉族豪强一起反叛蜀汉,诸葛亮率军平定了南中的叛乱,对于孟获来说,诸葛亮以攻心为上,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放了孟获,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彻底征服孟获的心。



很显然,诸葛亮做到了。少数民族兄弟一般生活简朴,感情真挚,只要真正收获了他们的心,他们是会以诚相待的,而不像那些汉族政客们尔虞我诈,孟获是被诸葛亮征服的,他一生中只服诸葛亮一个人,孟获把诸葛亮当成自已的好兄弟,现在好兄弟去世了,孟获很伤心,他就是为了诸葛亮这个人而痛哭伤心的,孟获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就是自已的真情流露,为失去一个兄弟而痛哭,仅此而已

4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最为感到痛苦的是后主刘禅,和之前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人的死亡,对另外的人来讲感到十分痛苦和悲伤,那必然是因为那个人对死者的感情非常的真诚与炙热,那么,刘禅和孟获到底为什么会对诸葛亮的感情真诚而炙热?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我们先说刘禅,受当今许多电视连续剧乃至一些游戏作品的影响,很多人都对,刘备的这位儿子阿斗非常的了解——因为阿斗这个人,在这些电视连续剧或游戏作品中,往往都是搞笑担当,或者卖萌担当,归根到底都是因为这位后主刘禅给人们的印象并不是非常的好,因为蜀汉政权就是在后主手上灭亡的——出城投降。

这么一个人,看上去似乎非常的不尊重他的父辈给他打下的这片江山,那他为什么要为诸葛亮的去世而感到分外痛苦呢?他对诸葛亮到底有怎样真诚而挚烈的感情呢?总会有人说,诸葛亮在位的时候,后主大权旁落,那么按照这种说法,后主根本没有可能感到悲伤,后主应该感到十分开心才对。

然而,事实上后主确实感到非常悲伤,也许会有人要说了,那可能是后主在掩饰自己内心的喜悦,但是实际上,后主确实没有掩饰自己的习惯与能力——当年在晋国的时候,直接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这种话。

史书记载,刘禅对诸葛亮那叫一个“事之若父”,毕竟刘备去世时刘禅才16岁,诸葛亮辅佐刘禅了11年。诸葛亮死后,刘禅极为悲伤,自己换上白色丧服、举国哀悼三日、亲写祭文,将诸葛亮曾经做过的丞相一职直接给废弃了——没有人可以与相父相提并论、斩杀言语对死亡的诸葛亮不敬的官员李邈、后来把女儿嫁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开400年大汉先河大汉天子给死去的大汉丞相立庙,一句话——相父知朕,朕知相父。

我们中学时,都背过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出师表,情真意切,令人泪下,诸葛亮七出祁山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用自己的生命交出了一个完美的答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话放他身上不是赞扬,是写实。后主对丞相也真的是“事之若父”。这么一个亲爱的为自己遮风挡雨的“父亲”死了,刘禅当然会分外悲伤。

至于孟获,孟获当年造反,诸葛亮清代大军将他七擒七纵,按照演义的说法,自此之后,孟获就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诸葛亮足够了解他们,说实话,像他们这样的人之所以造反,还能是因为什么原因呢?他们只要日子过得下去,怎么可能会起来反抗呢?

孟获作为少数民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受歧视,当时的南蛮部落,往往受到汉人的歧视与欺压,而诸葛亮身为一国之相,不但没有对他们进行种族屠灭政策,反而对他们采取收心为主的进攻方式,孟获是南蛮的头人,在蜀汉的后方,一般的统治者往往会对这个后方的不安定分子采取斩草除根政策。

而诸葛亮讨伐南蛮的目的虽然也是为了稳定蜀汉的后方,但是诸葛亮就没有按照常规方式对后方的这些南蛮部落进行屠杀,因为诸葛亮非常清楚如果杀了孟获,南蛮还可能推举出新的首领,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而且杀了孟获还有可能进一步激化民族矛盾,所以诸葛亮以攻心为主,对于孟获的攻心看上去虚耗国力,实质上却使得蜀汉后方从此稳如磐石。

对于这样的诸葛亮,南蛮首领孟获自然是心怀感激,对于这样的一个明白人的死亡,他自然也感到分外的悲切与痛苦。

5

谢邀。

刘禅哭诸葛亮一是出于孝道,二是真伤心。

为什么说是孝道呢?古语说的好:

“百善孝为先。”

诸葛亮做为刘禅的相父,也就是刘禅的干爸爸,那么干爸爸死了,干儿子不哭的像那么回事也说不下去呀?

诸葛亮在世时,军政大权牢牢的抓在手中,朝中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刘禅这个皇帝就是个傀儡摆设而已,但诸葛亮却突然死了,军国之事就要落在刘禅的肩上,他担的起来吗?而且也太突然了,连个心理准备的时间都没有,更没人扶他上马送一程了,所以刘禅当时是真的伤心而痛哭。

至于孟获,诸葛亮七擒七纵已使他心服口服,诸葛亮去世他自然伤心而痛哭了。

6


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丞相诸葛亮决定开始第五次北伐,他亲率十万大军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

同时,魏军由司马懿统率二十万大军,背水驻营,想与蜀军打消耗战。由于魏军先抢占北原先机,致使蜀军很被动。蜀军和魏军对峙100多天,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方艰守不出,两军僵持在五丈原。


才过半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恶化。诸葛亮对各将领交代后事以后,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他生前设下一计,令司马懿在蜀国退军时不敢进攻,大军得以从容退回蜀国。

当诸葛亮的死讯传入成都,后主刘禅闻言大哭;而吴太后听说后,也放声大哭起来,多位官员哀恸,百姓人人涕泣。


福顿首泣奏丞相已亡;将丞相临终言语,细述一遍。后主闻言大哭曰:“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侍臣扶入后宫。吴太后闻之,亦放声大哭不已。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后主连日伤感,不能设朝。

后主刘禅另择吉日,亲自送诸葛亮的灵柩至定军山安葬。在《三国演义》电视剧里面,当时的镜头下,有两个人哭得尤为伤心,一位是后主刘禅,一位就是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

后主刘禅和孟获为何痛哭诸葛亮?我们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


后主刘禅

想当初,先帝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命自己的三个儿子以父视诸葛亮,不可怠慢。诸葛亮也依誓言,为蜀国肝脑涂地,蜀中一应大小事务,全由诸葛亮管理。

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后主刘禅能稳坐帝位,全靠诸葛亮鞠躬尽瘁,辛苦操持国事。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痛哭的原因如下:


一、刘禅哭国家失栋梁之才。

诸葛亮对于当时的蜀国来说,就是国之巨擎,朝中一应大小事务,全由他掌管。后主刘禅虽为天子,却根本不管事。

现在诸葛亮死了,也就是天塌下来了,刘禅不知道以后怎么应对?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应对的好?蜀国前途未卜。

所以刘禅在送葬时,哭得尤为伤心,既是为国家哭,也是为他个人哭。


二、刘禅哭自己将要担负起国家重担。

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再没设丞相位。

诸葛亮生前给他安排了文臣、武将听他调度,但对比之诸葛亮在世之时,他什么事都不管,诸葛亮死后,刘禅身上的担子重多了。

后主刘禅有一句名言,此地乐,不思蜀。后世人听闻这句话,对他的感官很不好,觉得他就是一位昏君,德不配位。

但历史上的刘禅并不是完全没有才能,诸葛亮死后,蜀国在他的掌控下还维持了接近30年。由此可见,刘禅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还是有一些处理国事的能力。


三、刘禅哭自己再无长者可依。

对于后主刘禅来说,诸葛亮既是丞相,又是相父。自己年幼时,亲生父亲刘备已去世。

他在少年时,诸葛亮亲授他很多学识;他登天子之位后,能力不够,又是诸葛亮给他撑起大局,让他做一个安乐君王。

现在,诸葛亮去世了,他身边已再无男性长者。以后无论国事、家事,都得他自己用肩挑起来。对于此时的刘禅来说,再无人可依托。


孟获

建兴三年,蛮王孟获起兵十万,犯蜀境劫掠,诸葛亮亲自率军征讨,在南方不毛之地,七擒七纵孟获,孟获感念诸葛亮的恩德,说出南人不复反的这句话。

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死后,他为什么哭得尤为悲伤?我觉得是因为诸葛亮对他有不杀之恩,孟获与诸葛亮,不打不相识,诸葛亮待他恩重于山。

虽说七擒七纵的故事在历史上并没有定论,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专门写了这一段,诸葛亮用智力七擒孟获,也让孟获对他大为服气。而且诸葛亮将所夺他的地盘,全都退还给他,这点更让他感恩。

诸葛亮之死,陌生人听到都会流泪,更何况是他曾七次放过的孟获。所以孟获痛哭,完全是真性情所致,心中充满了对诸葛亮深深的哀悼。

从诸葛亮死后,后主放声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至黎民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可见诸葛亮对蜀国,居功甚伟,乃一代人杰也!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7

谢谢邀请!诸葛亮与刘备在一起多年,刘禅是少主人,诸葛亮对他应该是看着长大的,自然对他肯定不错吧。刘备死后,作为托孤的老臣,诸葛亮肯定是要尽力辅佐刘禅的。刘禅作为一个新的帝王,他离不开诸葛亮的帮助,可以说诸葛亮几乎是他的靠山一样。 诸葛亮死后,刘禅应该是哭的最伤心的。而且,诸葛亮临死也给刘禅写了遗书说,家有田十五顷,桑树八百多棵,其他没有了。刘禅派人查验过后,事实属实,更是感动的痛哭流涕。一个丞相如此的廉洁奉公,刘禅只有感叹了。 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最后感动的流泪说,七擒七纵,自古未尝又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耻乎?孟获感谢诸葛亮不杀之恩,而且,诸葛亮也帮助他稳定了部落的稳定,使他继续为王,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南方部落在没有出现过动乱。所以诸葛亮去世,孟获自然也是哭的很伤心。

8

谢谢邀请: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说到刘禅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赵云救阿斗七进七出等历史故事,其实刘禅并不像历史上写的那样昏庸无能,有时候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里替刘禅鸣冤,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而已,在当时那个天下大乱的,时期,能活着,保住命都是很幸福,很难得的事情了。

我们来聊聊乐不思蜀,司马昭有一次宴请刘禅,在宴席上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当时在场的,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伤心悲伤,而这个时候的刘禅却欢乐嬉笑,一点看不出来悲伤,无动于衷。当时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意思是: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了,就算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了,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意思是: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看到刘禅问:“颇思蜀否?”意思是: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乐不思蜀成语的出处,大家想一想,如果刘禅当时在宴席上表现的,特别思念蜀国或者回答司马昭思念蜀地,结果下场是什么,是死,司马昭一定会想办法除掉刘禅,斩草除根,而没有想到,刘禅则表现不悲伤,不思念蜀地,这命就保住了,不是刘禅昏庸无能,而是在当地那个处境,不得不委屈求全,保住命在说,从这可以看出,刘禅不是扶不起,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军事家、外交家、发明家等,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病情日益恶化,不久后,诸葛亮在军营中去世,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安排,秘不发丧,整顿军马撤退。

后来刘禅知道这个消息后,没有让任何人前去奔丧,他有自己的考虑和想法,那个时候如果去奔丧,朝纲很有可能会大乱,当时刘禅的举动,还是比较有明智之举的,但是等到诸葛亮的遗体被抬回来的时候,大家都情不自禁、抑制不住内心深处的伤感,大家都哭成了一团,画面真的很感人。

刘禅哭的最伤心,至白帝城托孤后,刘备与东吴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把诸葛亮招到白帝城,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希望他好好辅佐刘禅,确实刘备死后,虽然诸葛亮大权独揽,可他并没有坐上那把龙椅,没有谋反篡位的心,可见诸葛亮是一个特别忠心的一个人,有很好的人品,后来大权交给了刘禅,可是好景不长,诸葛亮死后,刘禅领导的蜀汉,还是灭亡了。

之所以刘禅会大哭,人之常情,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刘禅的前半生,基本上是依靠诸葛亮的,有句话说的好,大树底下好乘凉,诸葛亮对待刘禅也是非常的好,情比父子,那种感情,失去了这么强大的依靠,能不哭吗。

孟获,首先大家想到的是:七擒孟获,孟获是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因起兵反叛蜀汉国,后来被诸葛亮率领的大军,七擒七纵降服,从此不再叛乱,孟获所以会哭,可能因为当时诸葛亮的不杀之恩吧,我个人观点就是这样。

好了就写到这了,原创文章,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要关注我哟,欢迎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相互学习。

9

作为蜀国的顶梁柱,诸葛亮的去世,对于蜀国上下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本来哪怕多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哪怕曹魏、孙吴都对巴蜀肥沃的土地虎视眈眈,但是只要有诸葛亮的存在,哪怕蜀国上至君臣下至黎民百姓,心里都是踏实的。

有诸葛亮在,蜀国的天就不会塌下来,管他魏国、吴国,都没有能力能够肆意侵略蜀国土地,欺凌蜀国的百姓。

所以,无论是对于刘婵,蜀国的国君,还是孟获,降服蜀国的蛮族头领,诸葛亮的去世,对他们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俩的哭都是发自内心的悲伤,只不过两个人在共同悲伤之处还有着些许不一样的情感,这主要是他们俩和诸葛亮的身份关系不一样而导致的不同。


首先,说说刘婵和诸葛亮

这个不用多说,刘婵的老爸,刘备生前就十分信任诸葛亮,自三顾茅庐之后,基本上军国大事都由诸葛亮做主,除了为了给关羽及张飞二位生死兄弟报仇而不顾孙吴联盟执意举兵相向的那次。

所以,刘婵在刘备生前也是耳濡目染,对诸葛亮也是极为钦佩,万分尊敬。再后来,刘备白帝拖孤,让诸葛亮打理一切蜀国事宜,并明示在刘婵作为蜀国君主不称职的时候,诸葛亮可取而代之,足见刘备对这位丞相的信任。

我认为,在刘备去世之后,刘婵和诸葛亮的关系,已经从纯粹的君臣关系,变得类似于似君臣似父子的关系,诸葛亮信任刘婵,刘婵信任诸葛亮。

作为和自己父辈共同起家的老辈元老,刘婵心里对诸葛亮有着对父亲般的尊敬和依赖。所以,当刘婵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仰天长哭,好几次哭晕了过去。这个里面没有一点表演的成分,因为他是权利最高的君主,没必要刻意表现。他哭,是因为他真的伤心,是失去父辈疼爱的那种晚辈的伤心。自己的父亲,刘备已经不在了,现在诸葛亮也去世了,对父辈的那种寄托的情感也就断了,所以刘婵哭的昏天暗地。


其次,说说孟获和诸葛亮

蜀国在巴蜀站稳脚跟后,除了曹魏和孙吴政权的正面威胁外,巴蜀之地各种蛮族部落成为了蜀国的心头之患。而这其中,尤属孟获这一支作为突出,是那种类似领头羊的。所以诸葛亮为了保护住蜀国的后方,对孟获部落发起了进攻。

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著名的“七擒孟获”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两位主角诸葛亮和孟获也是不打不相识,七擒七纵,他们俩也是由敌人慢慢的互相欣赏了起来。孟获本来是少数民族,豪爽,对于多次抓住自己但却不杀反而放虎归山的诸葛亮,他是一点都恨不起来。所以,在他被诸葛亮收服后,他的内心就真正归属了蜀国,准确的说,是归属了诸葛亮,这个浑身散发人格魅力的男人。

孟获对诸葛亮的情感,是那种知己般的,老友般的,是真挚的。人生一辈子是很难遇到让自己真正佩服的人,诸葛亮在孟获心中就是一个高大的老朋友。但是因为孟获被收服后,仍然替蜀国守卫着少数民族聚居区,所以,他和诸葛亮见面的次数也不是很多。

有好友般的感情,又好久不见,所以一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孟获那哭的也是没谁了,撕心裂肺般的,源自内心的悲怆。


总结:

一个是如父般的疼爱呵护,一个是如老友般的相知相携,刘婵和孟获,在诸葛亮死后哭的那么伤心,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10

在老版的三国演义之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当时的后主刘禅和孟获都十分的伤心,孟获哭得伤心还是可以理解一下的,因为诸葛亮对他是真的有恩情在的,但照理说,刘禅一直被诸葛亮压制,又怎么会对诸葛亮的去世那么的难受呢,而且和孟获一样,哭的都很伤心,比旁人伤心的多,这其中又有些什么因素在呢?

说到孟获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七擒孟获这个典故真的是很有名气了,这个典故是否是真实发生过的的其实还存疑,但是诸葛亮确实是以自己的的德行感动了他,诸葛亮抓住了他之后明明可以直接杀了他,这样南方其实也就是蜀国的天下了,但是诸葛亮却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是赦免了带领叛乱的孟获,之后诸葛亮还带着孟获回到了蜀国让他担任了官职,虽然可以说这是为了换取夷人的民心,但是明明可以暴力镇压直接杀了孟获,却而是选择给他一条生路,甚至还给了官职,这对于孟获来说就是再造之恩了。

诸葛亮对于刘禅的恩情那则就是更大了,可以这么说,如果说没有诸葛亮的话,蜀国也不一定能够挺到刘备去世刘禅继位的时候,而且刘备就已经说出了如果说刘禅不中用,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话,虽然在很多的演义话本之上,刘禅是一个很昏庸无能的形象,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之中,刘禅其实一点也不傻,虽然他远远不及自己的父辈那样精明,但是却也是个从小在权谋里面长大的孩子,不可能什么都不懂,他清楚的知道如果不是因为诸葛亮自己的忠君思想太过于浓重的话,就凭借着诸葛亮当时的声望和能力,分分钟都可以坐上他的位置,但是诸葛亮没有,就从这一点,刘禅就必须要感念诸葛亮的恩情。

而且诸葛亮承恩其实承的是刘备的恩情,完全没有必要把时间花在刘禅的身上,而且一花就是整整十二年,诸葛亮本身就是病故的,并且他的病并不是一般的病,而是属于过劳死的范畴,如果说他不是因为对这个后主太过于尽心尽力,他可能也不会这么早就去世,这一点就算是刘禅是真的蠢也是能够意识得到的,更别说他其实并不蠢了,就从刘禅后来还扶持着诸葛瞻就能够看得出来,他其实还是念着诸葛亮的恩情的。

就算是他真的不念诸葛亮辅佐自己的恩情,但是在那么一个场合之下,刘禅也必须要哭,而且要哭的足够的惨,要表现出他对这个先帝遗臣和辅佐了自己多年的忠臣的不舍,这样才能够留住手下大臣的心,不过话说回来,毕竟是教育陪伴辅佐自己多年的长辈,就算是平时觉得被限制的太狠了,在他去世的时候也会真情实感的感觉到悲痛,因为刘禅毕竟是人,那么多年的相处,他必然还是对诸葛亮有着感情在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