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12年2月12日,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距离中国传统农历新年只有五天。

不过,对于统治中国已有276年的清王朝来说,已经不会再有近在咫尺的宣统四年了。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爆发,曾是立宪派的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立即通电各省,表达了支持革命的态度,认为新政已是“维新绝望,大陆将沉”。他还与黎元洪一起致电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表达了他们对于革命派的理解,“清廷违拂民意,靳宪不予,人民愤激,不得已起而革命”。

仅仅短短两个月内,就已经有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换句话说,此时此刻的清政府,所能统治的国土已经缩水一半,这出戏已经唱不下去。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至此,所有人都明白的是,该换演员了。

这一天清晨,乾清宫中济济一堂,分别是外务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绍英、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学部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梁士诒、工农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大寿。

其中,外务大臣胡惟德面向宝座,其他人则分列两行。

然而,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上朝,他们今天来,只有一个目的:

等隆裕皇太后和小皇帝溥仪颁布清室逊位诏书。

等了一会儿之后,隆裕和溥仪出来了,按照惯例是等二人升座,众大臣下跪磕头,给皇帝和太后分别请安,然后再平身。

不过,这一次不同于以往,皇权即将轰然倒地,清帝在位时间已经是用分钟来计算。

所以,胡惟德等众大臣只是一起三鞠躬,以示尊敬。

礼毕之后,胡惟德作为代表说道,“因为总理袁世凯身体欠安,未能亲自前来见驾。所以委托我带领各国务大臣来给太后和皇上请安。”

这是客套话,隆裕当然知道,袁世凯再也不会来了。一个月前,袁世凯从紫禁城回家的路上,被革命党刺杀,躲过一劫的袁世凯,此后借口“养伤”,再也不上朝了。

闲话多说无益,今天胡惟德带领大臣们前来的唯一目的:不是请安,而是请清帝逊位。

隆裕当然知道,不过哪怕谢幕,该说的话也还是要说的。

于是,隆裕对胡惟德说:袁世凯身受皇恩,局面能够应付到今天,确实为国家,为皇帝出了很多力气。如今议和能够使南方政府满意,确保皇室得到优待,颇为不易。我和皇上为了老百姓早一天得到安顿,国家早一天恢复和平统一,所以今天按照议和的条件,交出国家大权,由袁世凯来办共和政府。

你回去请袁世凯早点出来,恢复安宁吧。

说完,隆裕站起身,把早已拟好的逊位诏书亲手交给胡惟德,诏书上面写着: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递交完诏书,隆裕又对胡惟德说,你把我说的意思也告诉他吧。

胡惟德连忙走到隆裕太后跟前,鞠躬之后双手接过诏书,说,

“现在大局如此,太后睿明鉴远,顾全皇室,天下苍生,袁世凯和众大臣,百姓哪能不知?绝不会辜负太后慈衷善意。如今优待条件已经确定,今后五族共和,天下太平。敬祈太后保重,太后放心。”

隆裕听完之后,面容惨淡,想到祖宗江山得来不易,如今在自己手中亲手葬送,忍不住悲从中来:

“予三年中深居宫中,不预外事,一般亲贵,无一事不卖,无一缺不卖,卖来卖去,以致卖却祖宗江山。”

说完这句话后,隆裕放声大哭起来,伤心地对大臣们说:“亲贵至今日,不出一谋,事后却说现成话,甚至纷纷躲避。只知性命财产,置我寡妇孤儿于不顾。即朝臣亦纷纷告退。卿等独自在此勉力维持,予甚愧对卿等。”

说完之后,隆裕带着小皇帝退朝了,从此,再也无朝可上。

胡惟德等大臣沉默地看着他们离去,看着一个王朝的背影转身。

随即,胡惟德等人带着诏书直奔石大人胡同外交大楼,借口身体欠安的袁世凯早已在那里等待。

袁世凯双手接过诏书,也一并接过来大清王权,很快,另一出民国的大戏即将上演。

这一天,除了逊位诏书,隆裕太后还颁布了另外两个诏书,一是公布优待条件诏,二是劝谕臣民诏。

前者是将民国优待条件公布于众,防止日后后悔。

后者则是向那些仍然忠于清朝的臣民宣布,大清over了。

其实,在徐世昌、那桐、绍英、荣庆等大臣当天所记的日记中,并没有如何渲染。他们都只是简略地记下了这个事实,平静得出奇,似乎波澜不惊。

倒是在辜鸿铭这样的自命遗老身上,反应出奇地激烈,辜鸿铭当天正在上海沈曾植的家里参加宴会。

辜鸿铭后来回忆道,当从晚间快报上得知退位诏书已经发表的消息后,所有人一起起立,随即向北边跪下,一面哭泣,一面叩头。

深夜,辜鸿铭离开时,对沈曾植说:“灾难临头了,我们怎么办?”

沈用双手抱住他,流着眼泪,用一种他永远也不会忘怀的声音对他说,“世受国恩,死生一志。”

不过,无论辜鸿铭怎么哭,大清王朝再也不会回来了。

最佳贡献者
2

公元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三日,历史将在这里定格,这一天不仅标志着历时268年清朝统治的结束,也证明了在华夏大地上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正式结束。就此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一天之内武昌易主,满清震动,但满清上下无带兵之将,无可用之兵,国库无可用之银。此时的满清好比百年贾府一样。已经是一片片白茫茫真干净,宣统皇帝不过三岁,其父摄政王也不过28岁,也是少不更事之人,唯一可用之人唯独袁世凯,而此时袁世凯已经被罢免,一介平民。满清任命其为总理大臣负责剿灭乱党。宗室之中也有明白人言讲:袁世凯是那是活曹操,废话,死曹操咋用,是的,他是活曹操,那也得用,革命党既要满清的江山,也要满清贵胄的命,而袁世凯大概不会,但出乎满清贵胄意外的是,袁世凯起复组阁,担任内阁总理大臣的第一件事就是:与革命党谈判。而袁世凯最大的筹码就是满清的皇帝,太后以及那些 八旗贵胄。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也愿意和举行和谈。于是在1909年10月24日,袁世凯全权代表唐绍仪前往南京,与革命党代表黄兴,汪精卫举行谈判,满清已经完全失去主动和谈判资格。袁世凯代表北方,孙中山代表南方。南北和谈就此开始

经过几次谈判,双方达成协议,满清皇室必须退位,建立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党承诺:只要袁世凯能够让满清皇帝退位,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就就由袁世凯担任。也就是说,日后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总统是合理合法的,是双方谈判的结果,不存在袁世凯窃国大盗之说,而袁世凯能够和平解决国家体制问题。没有出现法国的暴力革命,也避免了外国的武力干涉,这是袁世凯最大的功绩,是值得的赞赏的。而袁世凯为了避免外人评论他是活曹操,力争之下给予满清皇室优厚待遇: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可惜后来民国政府没有遵守这个条约。以至于才有了后来的演变。

在1912年2月23日,44岁的隆裕太后最后一次升殿,最后一次召见了她的文武大臣,但可惜的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没有参加,袁世凯自言愧对先帝(光绪)不敢面君。升朝以后,文武大臣第一次以西方礼节也是最后一次觐见太后和皇帝,朝太后皇帝三鞠躬,虽然隆裕太后早就知道,但面对这个礼仪还是难免惆怅。礼毕以后,49岁的外交大臣胡唯德将由状元张謇退位协议呈交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默默无语,此情此景孤儿寡母大有昔日司马昭逼迫曹魏退位,万幸的是,现在国家已经开明,不会有杀前朝皇帝之事,随即隆裕太后用玺盖章。完成一切法律程序。随即在场的徐世昌、那桐、绍英、荣庆再次朝隆裕太后三鞠躬,退出。这正是标志满清的借宿。徐世昌满清副总理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时年57岁。那桐满族镶黄旗人,内阁协理大臣时年56岁。这里要提一句的是,清华大学题名“清华园就是他的手笔,绍英满州镶黄旗人,内务府大臣时年51岁,荣庆蒙古正黄旗人,太子少保,弼德院副院长。时年51岁。

见证满清退位这一历史时刻的就这6个人,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退朝以后”胡唯德把诏书公布于世,当晚袁世凯就剪了辫子,他的秘书颇为难为情,下不去手,言讲我这一剪子下去就是大清江山。但无论如何满清的退位都是国家前进的重要标志,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我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3

在逼迫清帝退位这一场权谋大戏上,袁世凯充分演绎了何为曹操式的乱世奸雄。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纷纷响应,满清将领根本指挥不动由袁世凯带出来的北洋各镇新军,摄政王载沣没有办法,只得接受与袁世凯沆瀣一气的奕劻等人的建议,重新启用袁世凯。

此时的袁世凯,有徐世昌这位身居内阁协办大臣的心腹之交提供情报,早已将京城的行情摸透,于是他待价而沽,对于清廷的启用再三推辞,一直到被授以内阁总理大臣和统制全部兵权的钦差大臣,军政大权全部到手的时候,他才在彰德遥领圣旨,下令北洋新军向南方的民军发动进攻。

自袁世凯重新出山那一天起,他便有一整套倒清、逼迫清帝退位的奸雄谋略:第一、重兵在握的同时要力避曹操欺人的恶名,因而他一面挟清廷残存的兵势施压南方民军势力,一面又挟南方民军的势力胁迫清廷;第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同时,袁世凯十分注重中外纵横,获得各国列强的支持被他视为问鼎天下的前提;第三、当获得各国列强支持,与南方民军势力达成交易后,对清廷下手,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凯又极力避免咄咄逼人之势,而是一步步废掉清廷残存的力量。

正是在这样的谋略下,当北洋新军攻下汉阳,袁世凯获得各国列强的支持后,他便按兵不动,北返京城,开始步步进逼已是苟延残喘的清廷。

北返京城后,袁世凯做的第一件大事即是把昔日的威胁摄政王载沣挤掉,让这个本就不成熟的慈禧太后指定的接班人,隐退藩邸;紧接着,袁世凯又以接济军用为名哄劝隆裕太后拿出内帑,同时逼迫亲贵大臣输财援军,这一招不仅让爱财如命的亲贵大臣们感到了切肤的痛苦,因为害怕倾家荡产而不敢妄动,更一举让清廷的财力陷入枯竭的绝境;政、兵、财三权全部到手后,袁世凯依旧没有直接逼迫清廷退位,而是授意驻俄公使陆征祥联合各驻外公使致电清廷,要求清廷退位,同时以全体国务员的名义密奏隆裕太后,说明除了实行共和,已别无出路。

将废清、倒清的局面经营到这一步,袁世凯不再犹豫,就在全体国务员联名密奏的这一天,他独自进宫,觐见隆裕太后与末代小皇帝溥仪,上演了一出表面上君臣一同抹泪,实际是最后摊牌的权谋大戏。

这一次觐见,袁世凯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并以法兰西革命史来恐吓隆裕太后,最后以优待条件奉劝隆裕早顺舆情,这三个动作真是将孤儿寡母吃得死死的。

那时的溥仪只是个六岁上下的小毛孩,这是他唯一一次见到袁世凯,虽然并不懂袁世凯此来的“险恶用心”,但袁世凯“虚伪”的表演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一生痛恨这个胖老头。

关于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凯单独觐见孤儿寡母是最重要、威慑力度最大的一环,袁世凯自知这是曹操式的奸雄逼宫,此举一出,他的内心不仅有些惭愧,而且再也无法做出侍清的姿态,所以自此之后他再不进宫。

而在最后一次觐见隆裕太后,袁世凯在东华门遭遇炸弹袭击,又恰好给了袁世凯不再进宫的绝妙借口,冒失的革命党在这个敏感时刻着实帮了袁世凯一个大忙。

按照溥仪的说法,袁世凯的最后摊牌把隆裕太后完全吓昏了,于是连忙召集御前会议,把宗室亲贵们叫来商量对策,拿主意。

这是溥仪正式退位前,满清朝廷最后的挣扎。

一次接一次的御前会议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大骂袁世凯是曹操,庆王奕劻是吃里爬外的败类;第二、以恭王溥伟、肃王善耆、公爵载泽等所谓的顽固派宗亲苍白无力地叫嚣个不停,但一说到实质的谁可领兵力挽狂澜,一个个全都怂得不行;第三、隆裕太后的小算盘打得十分可怜,御前会议越开,她越是害怕失去最后一根救命保命的稻草,也就是袁世凯与南方谈定的优待清室的那些个条款;第四、清廷最后的御前会议完全不敌袁世凯的几句恐吓,而代表袁世凯来恐吓的各种角色也是一个接一个,一会是国务大臣赵秉钧,一会是隆裕太后身边的总管太监小德张。

这样的御前会议开到最后,隆裕太后彻底绝望了,再不想见到这些只能添堵,丝毫不能扛下危难的宗室亲贵们。

就这样,象征满清权势的御前会议终成了鸟兽散。

见时机已经彻底成熟,袁世凯立即授意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将领从前线发来要求清帝退位的联名通电,这是最后的逼宫,段祺瑞三造共和的首功便是拜这次行动所赐。

晚清确实也到了覆灭的时刻,恰在这时,满清顽固强硬派中仅存的有些能力的良弼又叫革命党给炸死了。

见大势已去,顽固强硬派中主战最力的肃王善耆、恭王溥伟等人首先跑掉了,一个跑到了德国人占领的青岛,一个跑到了日本人占领的旅顺,名义上他们说是要学申包胥哭秦庭,实际上完全就是痴心妄想,无稽之谈,此时的各国列强早已站在袁世凯一边。

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满清朝廷终于覆灭了,隆裕太后颁布了溥仪退位诏书。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时刻,许多人对清帝退位的现场情况很感兴趣,其实这样的现场平淡无奇,毫无看点,如果有看点,有冲突,那只能说明一点,袁世凯玩得不够漂亮。

事实上,随着上述那一套权谋大戏演完,等到隆裕颁布退位诏书时,剩下的仅是一个简单的过场。

首先,有可能闹事的顽固派、主战派全都跑了;其次,贪生怕死、心中有愧的那一批人,例如奕劻,也都跑进东交民巷、天津租界里去了;最后,主谋袁世凯是一定不会出现的。

所以最后出现在现场的只有袁世凯的心腹以及一两个无关紧要的道具摆设罢。

都有谁呢?

外务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绍英、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学部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梁士诒、工农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大寿。

如果非要说溥仪退位的看点,大概有这么几点:第一、以胡惟德为首的众大臣没有向即将退位的满清太后、小皇帝跪拜,他们只象征性地行了三鞠躬,走了一个简单的过场;第二、袁世凯没来,胡惟德说了几句客套话,隆裕也说了几句客套话,但彼此的客套话下却是残酷的现实;第三、隆裕太后的哭声十分凄凉,但凄凉的背后也有一丝时代进步的温存,毕竟没有人头落地。

4

1912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并颁布《清帝退位诏书》,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震动了清王朝,革命之火已从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即位刚两年的小皇帝溥仪惊慌不已,下《罪己诏》,命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队两镇南下镇压,但北洋新军是袁世凯一手办起来的,荫昌名为陆军大臣,实则无法调动新军。在河南项城老家“养病”的袁世凯正在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虽然清廷对袁世凯忌惮很久,但眼下也只有他才能出面收拾局面。



袁世凯被再复起用,以湖广总督之职督师南下,但袁世凯阳奉阴违,以脚疾未好拖延时间,清廷不得已,召回荫昌,以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节制水陆大军,如此,身在彰德的袁世凯“遥领圣旨”,但北洋军攻下汉口后即止步不前。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深知清朝已经难以自保,利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攫取大权正当时候。最终,袁世凯带领新军入京组成责任内阁,宣统皇帝之父恭亲王载沣被迫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至此袁世凯大权独揽,成了可以左右满清政局的一号人物。



在清帝逊位,封建帝制终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袁世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北内战爆发后,南方接受革命思想的省份纷纷独立,清朝统治的省份仅限于北方,京畿周边的几个省,清朝亡国尽显,因此袁世凯作为汉臣,绝不可能死心塌地效忠于早已腐朽不堪,夕阳西下的满清王朝。在革命之火已从南方往北迅速蔓延的情况下,促成清帝逊位,实现政权的和平过度,避免过多的流血成为南方革命党的期望。最后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密约,若能使清帝逊位,即以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共和已不可变,袁世凯一面胁迫,一面劝说溥仪退位,并以优待条件作为诱饵,经南北和谈五次会议,达成了八项足可以保全清室,并使溥仪衣食无忧又能保存尊严的优待条件,如继续沿用皇帝尊号,每年拨款400万两作为皇室日常之用,特别保护皇家私有财产等等。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将草拟好的《清帝逊位诏书》于养心殿呈隆裕太后御览,太后未览终篇已泪如雨下,随后交给列位的军机大臣世续、军谘大臣徐世昌盖用御宝。时反对逊位的保皇党恭亲王傅伟自请求见,隆裕太后表示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拒绝接见所有满清贵族。溥仪在隆裕太后怀中,母子哭声彻殿,袁世凯及各部大臣亦同声一哭。



2月13日,44岁的隆裕太后携小皇帝最后一次升殿议事。袁世凯自感有愧于帝后,没有出席逊位仪式。以徐世昌领衔的六大臣向宣统及隆裕太后最后一次行使了人臣之礼,不过这一次使用的是西式的三鞠躬礼。然后,由满面戚容、眼噙泪花眘隆裕太后将三道退位诏书交给外务大臣胡惟德,颁布天下,从而结束了清朝268年的封建统治。

5

导读: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烈火越烧越猛,满清政府已呈摇摇欲坠之势。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举行清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至此,清王朝统治中国268年后,终于宣告结束。同时,这也是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清帝退位前的和谈内容


1909年10月24日,袁世凯全权代表唐绍仪前往南京,与革命党代表黄兴,汪精卫举行谈判,满清已经完全失去主动和谈判资格。袁世凯代表北方,孙中山代表南方,南北和谈就此开始了。

  

经过几次谈判,双方达成协议,满清皇室必需退位,建立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党许诺:只要袁世凯能够让满清皇帝退位,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就就由袁世凯担任。而袁世凯能够和平解决国家体制问题。没有出现法国的暴力革命,也避免了外国的武力干涉,这是袁世凯最大的功绩。


清帝退位细节


1912年2月23日,44岁的隆裕太后最后一次升殿,最后一次召见了文武大臣,但可惜的最重要的一个人没有参与,袁世凯自言愧对先帝(光绪)不敢面君升朝以后,文武大臣第一次以西方礼节也是最后一次觐见太后和皇帝,朝太后皇帝三鞠躬,虽然隆裕太后早就知道,但面对这个礼仪还是难免难过。


礼毕以后,49岁的外交大臣胡唯德将由状元张謇退位协议呈交给隆裕太后,随即隆裕太后用玺盖章。完成一切法律顺序。


随即在场的徐世昌、那桐、绍英、荣庆再次朝隆裕太后三鞠躬,退出。这正是标志满清的借宿。


见证清帝退位一共有六位


徐世昌满清副总理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时年57岁。

那桐满族镶黄旗人,内阁协理大臣时年56岁。

绍英满州镶黄旗人,内务府大臣时年51岁,

荣庆蒙古正黄旗人,太子少保,弼德院副院长。时年51岁。

外交大臣胡唯德, 时年49岁

状元张謇 , 立宪运动的领袖 时年59岁。




满清副总理大臣徐世昌


徐世昌(1855年—1939年6月6日),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直隶(今河北)天津人。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居,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府城曹营街寓所。

徐世昌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互为同道;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徐世昌颇得袁世凯的器重,在袁世凯称帝时以沉默远离之。民国五年(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起用他为国务卿。民国七年(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他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会议。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通电辞职,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而且研习书法,安阳袁林的墓碑“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大字系徐世昌的手笔。工于山水松竹,如《石门山临图帖》等。一生编书、刻书30余种,如《清儒学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5日,徐世昌病故,年85岁,先寄葬于天津桃园村原英国公墓,后同夫人一起归葬于河南省辉县市百泉镇苏门山下。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


叶赫那拉·那桐(1856—1925)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字琴轩,一字凤楼,叶赫那拉氏,满洲内务府镶黄旗人,举人出身,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

在清末光绪、宣统年间先后充任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内阁协理大臣等,并兼任过京师步军统领和管理工巡局事务。

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慈禧西逃,那桐充任留京办事大臣,随奕劻、李鸿章与联军议和。《辛丑条约》后,任专使赴日本道歉。清帝退位后,迁居天津。


满州镶黄旗人绍英


绍英本姓马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始祖马穆敦公曾在一个叫马佳的地方安家,于是以地名为姓,至今已经有500多年了,现在在沈阳还有马佳氏祠堂。始祖生一子黑德莫尔根,为二世祖;二世祖生了19个儿子,第三子奇普图是三世三祖,绍英是三世三祖的第十四代孙。


绍英历任盛京礼部侍郎、盛京将军,成都、绥远城将军,左都御史兼都统,工部尚书等职。父宝,官兵部侍郎、山海关副都统。绍英于宣统间任度支部侍郎,辛亥革命后,为溥仪宫中的内务府大臣。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把绍英称为“恭顺”、“出名的胆小怕事的人”,是伴随清廷走完最后一段路程的“遗老”之一。


2009年,国家图书馆出版了《绍英日记》。


太子少保,弼德院副院长荣庆



1879(光绪五年),荣庆中举人,当时仅二十岁。后又考中贡生、进士,入翰林院。并因此充任镶蓝旗管学官,晋升至侍读学士、蒙古学士。一开始荣庆的仕途较艰涩,


1899年任山东学政后才开始出现了转机。山东学政这个职务仅次于巡抚,含有钦差的意味。荣庆因此结识了当时的山东巡抚袁世凯,受到袁世凯的赏识,两人的关系日益密切,荣庆也因此通过袁认识了更多的显贵要人。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荣庆被任命为署理仓场侍郎,在这期间,荣庆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以垂范下属,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革故布新,得到了朝廷认可。不久,荣庆任政务处提调,参与办理《辛丑条约》签订后诸事宜,得到朝廷的表扬。

1902年,荣庆任刑部尚书,次年被任命为管学大臣,与张百熙共同管理京师大学堂的事务。因为热心教育的张百熙和荣庆在教育方面是革新派与守旧派的代表,因此,满心抱负、决心改革教育体制的张百熙处处遭到荣庆的“调济”,连连受挫。而荣庆的守旧和刻意阻挠显然深受清统治者和守旧官僚的欢心,于是几个月以后荣庆便转任礼部尚书,再转户部尚书,兼在“军机处学习”,足见清廷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状元张謇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总结:见证满清退位这一历史时刻的就这6个人,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退朝以后胡唯德把诏书公布于世。清朝末年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进的历史转折时期。

6

逼清帝退位最为主要的人物就是袁世凯,他的目的就是换取革命党人许诺的临时大总统一职。为此,袁通过威逼利诱隆裕太后和皇室族人,策划鼓动北洋军将领段祺瑞等人进行联名要求清帝退位,使出多种手段“逼宫”,最终清帝宣布逊位,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袁世凯选为临时大总统。逊位后的宣统皇帝,则根据相关的“优待条件”,继续住在紫禁城里,直到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的国民军逐出紫禁城。

7

去问袁项城,袁大头,袁世凱,他最清楚,再详细?谁知道?

8

皇帝作为我国古代帝国的核心人物,享有无上的尊荣与地位。但,也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能享受这无上的尊荣。如果生于王朝末期,还是比较悲催的,作为末世之君面对的是祖宗留下开的烂摊子,没能享受过几天,便要陪着自己的王朝一同被消灭。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便是这么一个悲催之人,生于末世,稀里糊涂被推上皇位又稀里糊涂的退位;接着张勋复辟,自己又一次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可没几天又被推下了皇位,还被赶出了紫禁城;辗转多次后成了日本人的傀儡。

溥仪登基之时仅有三岁,在慈禧的指定下成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但,对溥仪和隆裕太后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此时的大清已是大厦将倾,加之慈禧的离世,袁世凯再也无需投鼠忌器,转而利用手中的北洋军在清政府与革命军之间左右摇摆,将二者玩弄于股掌之中。随后又联合段祺瑞、冯国璋联名上书要求溥仪退位,隆裕太后于溥仪除了愤怒别无他法,只能任从袁世凯摆布,可怜溥仪,大清帝国的皇帝,也只能成为袁世凯向革命党获取最高权力的一个筹码

我们细细推敲,袁世凯毫无疑问是推翻清朝第一人,毕竟袁世凯的手中掌握着,当时全国最精锐的北洋军。只要有他的北洋军在,革命军连越过长江都没有希望,更别说推翻清朝的统治。

至于武昌起义之初,革命军能快速占领武汉三镇,其实那是袁世凯授意之下的行为,前去镇压革命军的北洋军故意放水所致。这一点在后面袁世凯复出,北洋军快速发动全面反击并收回其中两镇,革命军节节败退,便可得到证实。

而,袁世凯之所以这么做,第一是为了能复出,其次是向革命军及清政府展示自己实力,让自己拥有左右时局的筹码,并达到自己的目的,即“窃取革命果实”—清朝皇族以退位换来了《清朝皇室优待条件》,革命党以大总统之位换来了皇帝的退位

不过,袁世凯不知是否因为心中有愧还是其它原因,并未出席清政府的退位仪式,而是派遣胡惟德代表自己来接受隆裕太后的《退位诏书》,同行的还有徐世昌,王士珍,赵秉钧,世续,荣庆等人,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袁世凯的得力干将。

至此,存在两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落下帷幕。仅剩溥仪与隆裕太后二人放声大哭。

欢迎关注@像素说 ,了解更多精彩历史内容。

9

1912年2月12日,清逊帝溥仪退位那时当时到场的人里面地位最高的就是袁世凯,除此以外还有就是还有徐世昌等一帮袁世凯的得力干将。

要说王朝更替最屈辱其实就是末代的皇帝了,古往今来一贯如此,生来没享受多久的福分,等到大权落榜的时候徒增无限屈辱。

溥仪就是这样一位末代帝王,3岁时被慈禧制定为大清帝国的皇帝,但是这位子还没做几年,就因为爆发武昌起义,江南各省通电宣布独立,最后在袁世凯的要挟下,达成退位协议。

然而在达成协议之后,还要进行最后一次的人臣之礼,但是袁世凯却没有出席,只有徐世昌,胡惟德等人代为行礼,而且这最后一次行礼讽刺非凡,行李之人没有按照清朝的跪拜之礼,而是选择了西式鞠躬之礼。仪式完成后最后宣布清帝退位。

溥仪作为一个末代皇帝,也确实是比较背运气的,袁世凯给清朝皇室还留了几分面子,而等到袁世凯死了几年以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直接派鹿钟麟将溥仪从皇宫李赶了出来。

而后溥仪就开始浪迹在清朝遗民之中,最后投效了日本人,企图恢复帝制。

10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的名义颁布大清朝最后一道诏书,即《退位诏书》,宣布清帝退位,统治了中国两百六十八年的清朝至此灭亡。

当我们再回过头去看清朝灭亡这件事的时候,不难发现,袁世凯毫无疑问是推翻清朝统治的第一人,毕竟当时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北洋军队掌握在袁世凯手中,有他的北洋军队在,南方革命军是根本打不过长江的,更不用说推翻清朝统治了。

事实上,虽然武昌起义初期,革命军行动迅速,很快占领了武汉三镇,但那是袁世凯暗中受益,前去镇压革命的北洋军出工不出力造成的,而随着袁世凯的复出,北洋军军心大振,他们很快发动全面反击并陆续收回其中两镇,革命军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而在向革命军及清政府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后,袁世凯便有了左右时局的筹码,于是他一边与革命党谈判,一边逼迫清帝退位,最终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虽然清政府和南方革命党都深知袁世凯的野心,但奈何清政府和南方革命党本就水火不容,双方不可能达成共识,加之军权掌握在袁世凯手中,因此他们都只能各自退让,以此在不可挽回的败势之中尽量换取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比如清朝皇族以退位换来了《清朝皇室优待条件》,南方革命党以大总统之位换来了皇帝的退位。

那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隆裕太后决定退位了,2月12日那一天,隆裕太后主持了清朝最后一次朝会,这次朝会,大臣们并没有向太后及年幼的宣统皇帝行跪拜礼,而是行西方的鞠躬礼。

虽然这个举动并不能影响什么,但却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即代表着旧时代的终结,新时代的降临,虽然隆裕太后心有不快,但一想到江山葬送已是不争的事实便也只能释然了。

这次朝会,袁世凯作为第一当事人并没有出席,这一点与很多影视剧里的演绎大不相同,但却是事实,至于袁世凯为何不出席这次朝会,也许他内心有愧,不敢去面对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也许他不想背上乱扯贼子的骂名吧,总而言之,袁世凯决定不参与此次朝会了,而是派出了几位大臣作为自己的代表来接受隆裕太后的《退位诏书》。

当时负责接受诏书的是胡惟德,当胡惟德等大臣进入大殿后,便向太后启奏说,袁世凯因病不能上朝,由他代表袁世凯来向皇帝及太后请安。

而当时出席此次朝会的大臣除了胡惟德之外,还有徐世昌,王士珍,赵秉钧,世续,荣庆等人,他们有的是袁世凯的得力干将,也有的是保持中立,置身事外的非北洋大臣,这些人只想早早结束这一切,安全的回家。至于溥仪的生父,曾经的大清摄政王载沣,当时并不在现场,因为他在袁世凯复出的那一天便已经卸任一切职务,退出朝廷回到醇亲王府邸从此不问世事,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

由此可见,当时除了坐在龙椅上的那对孤儿寡母之外,再没有任何人会为大清朝落下一滴眼泪了,一想到祖宗的江山毁在自己手里,隆裕太后不禁放声大哭,而听到隆裕太后的哭声后,在场的大臣也只能象征性的哭喊几声来附和一下。

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清王朝便在一群滑稽的哭声中落下了帷幕,如此想来,好不唏嘘。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