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当乾隆帝看到多尔衮的一句话,总是感动到落泪。这样的人会谋反?谁能相信。

“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异于诸子弟者,盖深信诸子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

多尔衮死后,关于他的资料被删改的也不少,有些是实在删不下去。

多尔衮是在乾隆帝洗白风中得以平反的,这股风吹了很多年,符合乾隆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虽然多尔衮擅作威福确有论罪之处,但是做为满清入关最大功臣,皇族子孙翻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却发现该功臣死都不得安生,实在也说不过去,满清入主中原,多尔衮居功至伟,这一点又无论如何都没法忽略,况且多尔衮被论罪的时候确有遭各派系打击报复之嫌,言过其实之处,前几任拍死一片,我仁以治国,捧起一群,这功绩也是没谁了。

顺治为什么最痛恨多尔衮,我们可不讲什么孝庄秘史,这点忽略掉。从皇权讲起,豪格和福临都有名正言顺的理由做皇帝,就以豪格的基本面来说,表面上具有很大优势,但生生的把自己玩坏了,他想让别人再三推举自己登基,就客气了几句而已,可惜在政治角逐趋于白热化的情况下,谁会跟你客气,一下就落了口实,被多尔衮一举“拿下”,事后才知道找两黄旗开骂,其实两黄旗好不容易被整旗抬上来,如何甘心再降下去,这是他们“死忠”的由来,至于是豪格还是福临登基,对他们来说都一样,反正不直接易旗就行了,这个豪格的头脑,我们就不说了。

而顺治看到的不仅仅是因为多尔衮自己才能上台,还有一点就是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曾经妄图夺取皇位。

无人可用的时候知道把豪格放到四川卖命,基本平定以后不但无功反而有罪,直接圈禁致死。所谓的圈禁其实就是害死,豪格很快就死在了大牢中,这是弑兄之仇。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阿斗的苦楚,顺治同病相怜,自己堂堂一个皇帝,竟然被多尔衮架空这么多年,早些年连玉玺长啥样子都没看清就被多尔衮拿走了,什么事情都是多尔衮擅作主张,自己根本没有实权,说是擅权,仅仅两个字,其实那么多年来顺治所受的委屈可不是这区区两个字就能概括的,其中还包含着无力抗争的屈辱和忿恨,最可气的是由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平白多了个爹。顺治对多尔衮的恨,不下于万历忌恨张居正,清算是必然,缺的就是苏克萨哈这号人的反水。

其实龙袍、圈地驻兵、意图谋反等等这些事,乾隆帝都明白,从政几十年了,还有什么看不透呢,龙袍的问题和多尔衮府邸一样,属于僭越,和造反没关系,入关前多尔衮要皇位很难,但是入关后如果他想要皇位,有大把的机会。

诸多罪状是急于上位的苏克萨哈整理而来,因分赃不均而忌恨多尔衮的一干官员,顺便也落井下石泄愤,破鼓万人捶,有事没事捅两刀,朝堂上的意见早已压制不住了,说是多尔衮任人唯亲,其实就是他任用汉臣,挤掉了很多满贵嫡系的位子,在他们看来职位是满贵的专属资源,分给汉人就是吃里扒外。

乾隆帝大概的意思是,多尔衮忒可怜,子嗣全无,坟冢在东直门外,因为年月已久,长满了杂草,颇令人哀怜,想他当年摄政的时候,确实有擅权的行为,没有很好的恪守臣子本分,身死之后,他原来的属下率先发难,定了大罪诸条。但是念在入主中原的时候,可以说是睿亲王率众入关的,京城的肃清工作,各地的反抗势力,他所作功劳最大,至今余荫尚在。让内务府派人去坟头瞅瞅,种些松树啊楸树啊什么的,亲支王公也都可以去祭拜,不以为罪,借此来表达我乾隆深切缅怀他为大清做出的贡献。

开国(入主)之功,多尔衮的功劳最大,因为太过专权所以遭人忌恨,刚刚死掉,苏克萨哈就构陷他借此上位,无非是怕旗主之位另寻他人,邀功上位。

当时的顺治帝,他还只是个孩子,所以初期才没有让他亲政,多尔衮如果有不臣之心,全国兵权在握,吴三桂这类叛臣也只知有多尔衮,别人谁他也不在乎,想弄死谁还不是妥妥的,活着的时候不篡位,死了以后就一件黄龙衮就成了罪证,有这种道理么?他稍欠智商的亲哥阿济格,犯了错,一样被撸到郡王,这么秉公办事,到底有没有反叛之心呢。

乾隆帝评价多尔衮是忠心可鉴,懂君臣大义,说他谋反查无实据,如果后期收集的证据足以证实,且又是圣祖的裁断,我是不敢翻案的。从史料中,乾隆只看到了功绩,没有发现丝毫谋反的证据又涉及满清最大的功臣,怎么能不翻案呢。

多尔衮真的不拿顺治帝当回事么?

多尔衮曾经召集诸王,贝勒,贝子,王公大臣,派人给他们传话:你们这些人,就知道谄媚、巴结我,从未看到你们如此崇敬尊重皇帝!我岂能容你们如此无理!想当初皇太极死掉的时候,我的老哥老弟都请我当皇帝,我对他们说,再这样坚请,我就自己抹脖子,誓死不从!所以小福临才当上了皇帝,继承大统。

在那种情况下,让我当皇帝,我都不当,你们只知道谄媚我,竟然不尊敬皇帝,我怎么能容忍你们这些人,从今以后,为皇帝尽忠的,我珍惜重用他,不忠于皇帝,不敬爱皇帝的,就是再努力讨好巴结我,我也绝不会宽恕。

多尔衮的资料被删除的也非常多,只不过很多功绩都无法抹除才留存至今,比如入主中原最大的功臣就是多尔衮,这点就没法删,非要安别人身上谁有脸接呢,平反风中,多尔衮属于那种稍稍特殊一点的人物,乾隆帝自述是每次看到实录都会落泪,他们这些承平皇帝靠的都是祖先的打拼,多尔衮付出这么多,又根本没有谋逆证据和可能,平反在情理之中。

最佳贡献者
2

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多尔衮的确是被冤枉的。

如果认功劳,从收降蒙古,追灭朝鲜李家王朝,到淞景大战,可以说大清朝能打进关内,统一中国,多尔衮有七成功劳。是他先联合吴三桂,灭了李自成,又灭了南明,一路过关斩将,皇大极死后,如果多尔衮想当皇帝,以他的势力,拈手可得,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顺治。因为还有许多人对皇位虎视眈眈,如果没有多尔衮,孝庄太后再有本事,顺治也没有登基可能。顺治秋后算帐,完全是因多尔衮英年早逝,死后又没有子女,一些权臣又窥视多尔衮的位置,才落井下石,顺治又年幼,才下令对多尔衮清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到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眉来眼去,又受多尔衮生前压制,心里压抑去又沒办法。多尔衮死后,终于可以出一口恶气了。

二、乾隆为了显示自己是个明君,卖个人情。

其实,雍正在位时就曾想为多尔衮平反,种种原因沒来得及办理,亁隆又是个好表现的主,为多尔衮平反一是完成先皇遗愿,尽显孝心。二是向世人显示自己是个仁德之君,便宜都被他占了,又何乐而不为?

3

1650年底,睿亲王多尔衮因坠马伤重去世,次年初被顺治褫夺封号、掘墓毁棺。一百二十七年后,乾隆认为多尔衮“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遂为其平反,恢复封号,补入玉牒。乾隆为何要这么做?

清顺治七年十二月(1650年),在塞北狩猎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因意外坠马受伤死在了喀喇城(河北滦平),年仅三十九岁。随后,顺治为多尔衮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封其为清成宗,将多尔衮放在了帝王之列。

顺治给了多尔衮无尚的荣耀,将他的地位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并列。另外,顺治还将豫亲王多铎的儿子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为子,解决了其后继无人的问题。多尔衮生前的功勋,配得上顺治给他死后的所有殊荣。

多尔衮的地位在去世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然而盖棺定论一个月后,多尔衮的身后命运急转直下。顺治八年二月(1651年),议政大臣苏克萨哈等人,率先揭发多尔衮生前的诸多罪行,最致命的罪状是意图谋反。

苏克萨哈等人认为,多尔衮“欲以两固山驻永平,谋篡大位”,就是说多尔衮准备在离京城很近的永平府屯驻兵力,此举就是为了谋篡地位而要做的准备。紧接着,原多尔衮的部属见势不妙,纷纷倒戈参与揭发。

多尔衮专权且自称皇父摄政王,害死肃亲王豪格且强娶其妻,追封自己母亲为皇后且将其牌位放入太庙等等不法行为逐个被揭发。最终,多尔衮被定罪十四条,褫夺其所有封号,开除族籍,查抄王府,掘墓毁棺。

仅仅一个月时间,多尔衮从被追封的清成宗,跌落到清皇室十恶不赦的罪人,可谓是一落千丈。多铎之子多尔博也重归豫亲王序列,多尔衮母亲也未能幸免。十三岁的顺治借着清算大潮,将其不满情绪得以释放。

一百二十二年后,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谁也不会想到,乾隆竟然要推翻曾祖父顺治对多尔衮的定罪,决定并为其平反。当然,乾隆既然敢挑战曾祖父对多尔衮的定论,自然是有他的理由的,且是能服众的理由。

乾隆研判了顺治初年的史料后,认为“睿亲王摄政有年,威福自专。第念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劳未可尽泯。”是说多尔衮当年是有些作威作福的行为,但他的功劳也不应被人们遗忘。

五年后(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再次表彰多尔衮的功勋,认为顺治当年“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经诸王定罪除封。”是说顺治当年在追责时,年龄太小且未亲政,多尔衮的罪责都是议政大臣所指,并非顺治所为。

乾隆轻松的将曾祖父顺治剥离出来,为多尔衮平凡扫清了障碍。那么,乾隆为何要处心积虑的为多尔衮平反?在乾隆看来,多尔衮执掌大权长达七年,且手握重兵,如果他想要谋反,没有必要等到八年后再动手。

乾隆曾说:“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表达的就是此意。乾隆对史料中记载的多尔衮的一句话非常认可,即“昔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请予即尊,予曰:若果如此言,予即当自刎。”

这段话讲的是,当初皇太极驾崩时,并未指定继承人,多尔衮的两个跪地请求让他来继位,多尔衮威胁道,如再说此话,他将以死谢罪。乾隆将这个的目的,就是要表明多尔衮没有谋反篡位之意,否则早成矣。

基于以上理由,乾隆就此断定,多尔衮之所以得到凄惨的下场,就是因为当时的朝中形势对他不利,最终才被人落井下石。最终,乾隆下诏恢复多尔衮的爵位,将其牌位重新放进太庙,将多尔博一支划给多尔衮。

其实这也是雍正晚年的一个心愿,他将为多尔衮平反一事交给乾隆去做。乾隆之所以愿意去做这些事情,主要还是乾隆中后期稳定、繁荣的社会局面,这样做能进一步稳定内部宗室,化解历史矛盾,迈向全面盛世。

综上,乾隆并非是为多尔衮洗白,只是普通的平反而已。乾隆能作出这样的判断,足以说明乾隆时期的盛世是全面的。

4

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多尔衮对大清有功,他配得上乾隆替他翻案

多尔衮对清朝有“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之功。要是没有他的统筹调度,清朝入主中原,恐怕没那么顺利。

当然了,清朝入主中原,大家都有出力,功劳也不是多尔衮一个人的。

但是即便不考虑“檄定中原”之功,多尔衮的功劳也是很大的,配得上乾隆为他翻案。

什么功劳呢?就是他拥立顺治帝登基


清朝前期,很多制度没有形成规范,皇储继承制度也一样。通常来说,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由谁来做,就是看谁的拳头硬。谁拳头硬,谁继位。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拳头硬”,所以他继位。

皇太极暴毙后,当时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的拳头最硬。他们两个才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至于顺治嘛,小屁孩而已,没人拿他当根葱。

他继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等于零。

然而,正是由于多尔衮和豪格之争,皇位最终幸运的落到了顺治头上。

顺治死后,皇位传给儿子康熙;康熙死后又传给儿子雍正;雍正死后再传给乾隆。

所以,乾隆能当皇帝,他还真得感谢多尔衮对自己太爷爷顺治帝的拥立之功。如不然乾隆估计也就是个享受四品虚衔、食四品俸禄的闲散宗室罢了。


虽然后来多尔衮摄政期间嚣张跋扈,不把顺治帝放在眼里。但功是功,过是过,多尔衮的拥立之功,客观存在,不论顺治如何讨厌他,都是不能抹去的。

所以,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为“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这并不能称之为“洗白”。乾隆只是给多尔衮“正名”了而已。这是多尔衮应得的待遇。

这里注意,乾隆只是推翻了顺治皇帝给多尔衮的“欲加之罪”。多尔衮本身的罪过,比如他打击同僚,害死豪格等劣迹,乾隆并没有给他平反

这一点从乾隆给多尔衮、多铎平反,但却不给阿济格平反就看得出来。

因为在乾隆看来,阿济格尽管也有功,但他在多尔衮死后竟然敢谋划造反,意图继续操控顺治帝,功不抵过,不予平反。(乾隆给阿济格的子孙后代全部恢复宗籍,但阿济格的亲王爵位不予恢复)

功是功,过是过,应该给谁平反,不该给谁平反,乾隆心里面很清楚。

再说第二方面。为什么偏偏是乾隆给多尔衮平反,康熙、雍正不给多尔衮平反呢

其实,这个就是乾隆性格上的问题了。

换句话说,乾隆的性格注定了,他在晚年一定会搞点大动作。比如给“奸臣”平反。

乾隆是一个自视甚高又自信满满的人。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太爷爷做的不对。在一些历史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

用他的话说——“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我要是不给那些人平反,只怕以后的人更不敢平反了)

这就跟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一些好事之徒一样,对什么事情都喜欢插一脚。

顺带一说,乾隆给多尔衮平反后,又给自己的八叔胤禩平反昭雪。理由和平反多尔衮一样。也是乾隆认为雍正整胤禩不对,他要给胤禩“正名”。

当然了,乾隆是政治家。他给胤禩、多尔衮翻案,也吃饱了饭没事干,一样有其政治目的。比如他这么干,可以名留青史,彰显他的能力。(连太爷爷和老爹定的铁案都敢翻,朕牛比否?)

还比如可以收买人心,让后世子孙都歌颂他的英明神武(仿效明宪宗为于谦平反,受到后世好评)。

所以总的来说,乾隆替多尔衮翻案,一方面是多尔衮确实有功,功大于过,他有被平反昭雪的资格;另一方面,乾隆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翻前朝定的铁案,不仅可以在他的文治武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还很贴合乾隆喜欢“搞事情”的性格。

此乃一举多得之事,乾隆给多尔衮平反,也就很好理解了。

5

多尔衮的一生可谓一波三折。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突然病逝,他与大阿哥豪格争夺皇位,最终相互妥协,拥立年仅6岁的福临为帝,多尔衮为摄政王。次年,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山海关,紧接直驱北京,赶走李自成,定鼎中原,他先后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权势煊赫。然而顺治七年冬(1650年12月31日),他突然于狩猎途中逝世,被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死后仅两个月,他竟被顺治帝追夺一切封典并毁墓掘尸。此后朝野上下皆将他定义为篡位逆贼。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为他平反昭雪,修复坟茔,又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纵观多尔衮大起大落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顺治帝福临对多尔衮恨之入骨,而乾隆帝必然也知晓,那他为何要替多尔衮平反呢?

首先清朝能称霸中原,多尔衮功不可没。这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尽管当年顺治帝极力删除关于多尔衮的功绩,但这一点无论如何也删除不了。《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云:“念我朝定鼎之初,睿亲王实先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劳未可尽泯。”由此可见,乾隆也很清楚多尔衮在清朝初期所起作用。

其次乾隆认为多尔衮虽功高震主、擅权越位,但其并无谋反篡位之意。他曾在为多尔衮翻案时说道:“夫睿王果有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又进一步解释说:“摄政幼年, 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就是说谋反肯定不存在,但专擅不排除。这个理由前半段说得在理,后半段乃刻意为之。

当年多尔衮与豪格夺权,最终双方妥协立福临,多尔衮当摄政王。说是妥协,实则是豪格争权失败。他先是被削爵、幽禁,后又死于狱中。他一败,整个朝堂没有一个人能与多尔衮相抗衡。而且多尔衮手握兵权,若他真想当皇帝没有人能拦住,更没必要等福临长大再密谋。

至于乾隆说顺治帝当年年岁尚小、受大臣摆布,只不过是为顺治帝的报复行为找了个借口。实际上顺治帝与明朝万历帝别无两样,他们皆因幼年不自由而产生报复心理。所以多尔衮与张居正一样,功大于过。对此,不仅玩转权术数十载的乾隆看得明明白白,就连他的父皇雍正也看得透彻。实际上雍正早有替多尔衮翻案的意向,只可惜他在位时长太短,一切皆来不及。

尽管乾隆为多尔衮翻案存在其对多尔衮的认可,但究其根本是因为乾隆统治中后期,政治全面稳定,经济繁荣昌盛,而一心追求“十全盛世”的乾隆力争对所有具有争议的事情进行全面评估,以增强宗室团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乾隆在这一年翻案最多,力度最大且成本极低的主要原因。

6

《鞑靼战纪》中记载说:“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

顺治皇帝竟如此对待死去的多尔衮,由此不难看出他对多尔衮的怨恨不是一般的深。但在百年以后,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在晚年推翻太爷的决策,为多尔衮“洗白”呢?

(顺治帝画像)

1778年乾隆皇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为多尔衮正式平反昭雪,修复坟茔,复其封号,睿亲王多尔衮,追谥曰忠,补入玉牒。(皇家的那个家谱,叫做“玉牒”)如此这个翻来复去的案子,最终盖棺定论。可是乾隆皇帝为何要这样做呢?

(乾隆画像)

《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云:“念我朝定鼎之初,睿亲王实先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劳未可尽泯。”乾隆这段话主要是感念多尔衮功劳之大,举世能和他匹敌的也不多,但其实多尔衮被平反的真正缘由是他符合乾隆对“忠”的定义。乾隆是个最喜欢树立标杆,对意识形态抓得很严的人。乾隆中期,统治到达鼎盛,开始大力提倡忠君亲上和贤能有功之人,尤其是对“忠诚”二字十分重视。于是乾隆皇帝在经过充分调查了解之后,证明多尔衮对大清的创立建立了卓著功勋,所以先后两次下旨为多尔衮平反昭雪。于是关于“忠”的模板被完美塑造。

(多尔衮剧照)

除此以外,清朝立国以来皇室内争不断,以舒尔哈齐、褚英、多儿衮、豪格开始到雍正继位大肆杀戮兄弟,皇室人心动荡,矛盾重重,极大影响了政权稳固。人们对此可是非议满满,觉得那些满洲宗亲并没有什么过错。如今乾隆就要去顺应百姓的想法,为那些满洲宗亲进行平反昭雪,这样既得到了民心,还能给自己树立一个公正公平的形象,岂不妙哉。于是,乾隆继位后,面对几代先祖时期遗留的创伤,他果断为受到迫害的皇叔们平反,缓和皇室矛盾,维持政权稳定,同时为顺治朝的多尔衮平反。

多尔衮身经百战,有入关开国大功,皇室多有不忿,之所以乾隆会打破顺治遗命,为多尔衮平反,是因为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缓和因争夺皇位造成的矛盾,平息皇室人心,从而能够巩固乾隆皇帝的政权。

其次,这也可能和乾隆皇帝个人的性情有关,在他的认知里,觉得多尔衮是功劳大于过错的。如果多尔衮真的有异心的话,怎么还会去辅佐顺治登上帝位呢?自己直接称帝多好。并且他也没做什么损害顺治利益的事,反而还帮助了顺治,每次还开会教训诸王,要忠诚于皇帝,不能对皇帝起二心。所以说,在乾隆看来,说多尔衮有想要自己称帝的异心,真的是十分冤枉多尔衮了,他还是一个十分忠诚的亲王的啊。

(乾隆晚年的画像)

顺治打败多尔衮是为了巩固政治,雍正打压满洲宗亲也是为了巩固政治,乾隆却为了巩固政治而为满洲宗亲平反。无论是哪种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巩固政权”。

7

其实多尔衮所谓的龙袍、圈地驻兵、谋反,这些事情乾隆皇帝自己心里清楚的很,毕竟彼时的乾隆皇帝已然从政几十年了,这些他看得透也看的明白。其次也算不上是为多尔衮“洗白”,只是把一些不该属于多尔衮的“脏水”抹干净而已


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于喀喇城,灵柩被运回京城,顺治皇帝亲自出城相迎,并在次年一月追封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但没过多久在顺治的授意下众人弹劾已经去世的多尔衮“谋逆”,顺治皇帝便剥夺其称号、爵位、封地、开除宗室、毁其陵墓、戮其尸首。

我们不难看出顺治帝对多尔衮有多么的痛恨,那么作为顺治帝曾孙的乾隆又为何要为多尔衮“洗白”呢?

其实理由很简单,乾隆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一个人,他一生中“洗白”的不仅仅多尔衮一个,对他来说无非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而已!而且“洗白”多尔衮还有一个重大的意义那就是:“巩固大臣们的'忠诚'意识”。


乾隆为多尔衮“洗白”之时,正是其统治的鼎盛之时。统治鼎盛、国泰民安,那么需要抓的就是意识形态或者说就是“忠诚”意识的培育。

多尔衮难道不能做皇帝么?其实他要做皇帝很容易,但他至始而终都没有越过这个坎。这个便是乾隆皇帝需要的“忠”

于是乾隆皇帝,便先后两次下旨为多尔衮昭雪。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再下旨为多尔衮修缮了陵墓。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念我朝定鼎之初,睿亲王实先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劳未可尽泯。”

我们从乾隆的大家看到的应该都是乾隆在感念多尔衮不世功勋,这是他为多尔衮“洗白”的原因,但其实更深层的意义是因为多尔衮符合乾隆对“忠诚”的定义,乾隆要的也是对多尔衮忠诚为模板的塑造。

8

乾隆在四十三年,掀起了一波平反的浪潮。而在这次大平反中,首先便是对于摄政王多尔衮的平反。为多尔衮平反,是一次冒险的尝试,这意味着乾隆直接违反了他的曾祖顺治的意愿,按道理来讲是不孝的行为,那么乾隆又是为什么顶着如此大的压力去为多尔衮平反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多尔衮在乾隆上谕中所塑造的形象。

第一,乾隆肯定了多尔衮为清朝打下江山所做出的贡献。

乾隆对于多尔衮的功绩是十分肯定的,换言之,在清朝定鼎中原的过程中,多尔衮可谓不世之功,实际上这一点也是符合事实的。没有多尔衮这样的英才,清朝是不太可能如此顺利地进关,夺取政权。可以说就打江山这一点,多尔衮是功大于过的。

第二,乾隆认为多尔衮是大清的忠臣。

乾隆在为多尔衮是忠臣进行立论的时候,指出顺治登基之时,年纪尚幼,多尔衮已经重权在握,分分钟便可以取代顺治当上皇帝,可是多尔衮却没有如此做,顺治皇帝之所以能够稳坐江山,实则是多尔衮的忠心。

至于多尔衮被他的手下苏克萨哈指控谋逆,更是不合情理。凭借多尔衮的权势,若有异心,早就谋反了,根本不必等到后来觊觎皇位。而顺治皇帝之所以将其定为谋逆之罪,实则是有人构陷,并非事实。

第三,多尔衮公事公办,毫无偏私。

乾隆列举了多尔衮同母之兄阿济格的例子加以说明,指出当年英亲王阿济格在追捕李自成之时,谎报李自成身死,多尔衮对其加以斥责。而且在此后阿济格出征之时,所办之事违反军令,多尔衮皆秉公办理,将其议罪,降为郡王。从中更可见多尔衮没有异心。

通过以上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在清朝的江山社稷方面,多尔衮可谓鞠躬尽瘁,秉公执守,毫无私心,他的形象是高大的。所以这样的忠臣,是必须给与其平反的。

乾隆四十三年,对于乾隆皇帝自身而言,是对自己过去的一个总结。当时适逢国史馆修史之时,遇到对一些已经获罪的宗室王公如何定位的问题。乾隆皇帝在阅读实录之后,大胆的做出了为多尔衮平反的想法。

而且在平反过程中,他也强调了当时顺治之所以给多尔衮扣上了大逆不道的帽子,实则是为小人所陷害,并非顺治皇帝的本意。如此一来,便可以顺理成章的为多尔衮平反。

历史上的多尔衮是否果真谋反过,尚需进一步辩驳,但至少在乾隆的评价体系中,他的功劳是必须牢记的,这样有助于稳固大清江山社稷,鼓励清朝军民为国献身。当然,为多尔衮平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便是为朝廷树立忠臣的榜样。乾隆借此机会给多尔衮安上一个“忠臣”的形象,有助于鼓励朝中大臣忠心为国,对自己政权的巩固而言是有利无害的。

9

多尔衮去世才两个月,顺治皇帝就给他定了十四大罪状,追夺他的一切封典,把他开除出宗籍,同时还对他残忍地进行掘墓鞭尸。如此一来,多尔衮便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不过,在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乾隆帝发布诏令,为多尔衮翻案。重新修了他的陵寝,恢复他的封号,给他上谥号“忠”,把他重新录入玉牒,恢复他的宗籍。如此一来,可以说彻底给多尔衮翻了案。

(乾隆剧照)

要知道,顺治皇帝是乾隆皇帝的曾祖父。乾隆皇帝给多尔衮翻案,相当于就是否定自己的曾祖父。他为什么要否定自己曾祖父,给一个亲缘关系更远的宗室翻案呢?再说了,当时也并没有人强烈要求乾隆给多尔衮翻案。乾隆就算不给多尔衮翻案,也没有人说乾隆皇帝的不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认为,乾隆皇帝给多尔衮翻案,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乾隆皇帝自身的性格有莫大的关系。

先讲为什么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后金从建国到改名清,建立皇权,再到入关,在中原地区定都,以及后来终于稳定了统治,清朝的政治经历了一个长久的动荡和变迁的过程。

清朝最早的政权相当于一种部落联盟制,各种部落联合起来,努尔哈赤是这些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努尔哈赤为了强化家族势力,把权力从部落联盟手中,转移到自家手中,因此,实行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他规定,国家大事由他的儿子和侄儿们共同商议,这些人包括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九个。同时,他还建立了八旗军事制度,让他的儿子和侄儿们掌控八旗的权力。

(努尔哈赤剧照)

努尔哈赤这样做,有效地把权力从部落联盟首领那里,转移到他的家族那里。不过,这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矛盾,也就是他的子侄们争夺领袖权的矛盾。努尔哈赤去世后,以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排挤多尔衮、多铎及阿济格三兄弟,逼死了三兄弟的母亲阿巴亥。而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又卷土重来,打击皇太极的儿子豪格等人,同时压制作为皇帝的顺治。

总之,由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实施,当时皇室内部便经历了这种反复不断的争夺和斗争。而多尔衮的摄政,则是这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发展的高峰。

不过,从顺治到康熙,则又开始了往新的政治制度过渡。也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向皇权政治制度的过渡。而在这个过渡时期,有过三次非常激烈的震荡。

第一次是顺治给康熙安排辅政大臣。这四个辅政大臣都不是皇室成员,这也是顺治削夺宗室权力,加强皇权的表示。

第二次是康熙扳倒鳌拜,这是权力从辅政大臣手里回到皇帝手里的表现,也是对皇权的进一步加强。

第三次是康熙儿子们的“九子夺嫡”,这是康熙彻底抛弃满清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转向汉人的“立太子”制的一次过渡,同时也是削弱储君权力威胁皇帝权力的一种表现。

(九子夺嫡剧照)

此后,再经过雍正到乾隆,不仅已经没有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不仅已经完全是皇权制度,而且由于“秘密建储制度”的实施,连储君也无法对皇权构成威胁了,皇权便成了绝对唯一的权力。

也就是说,当乾隆上台,并且在经历了四十多年的统治后,清朝前期的那些矛盾,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无论是大臣还是宗室,都对皇帝不再构成威胁。因此,也就到了他进行特赦的,宽恕一切的时候了。

所以说,这其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乾隆不仅特赦了多尔衮,还特赦了曾参与夺嫡的胤禩等所有宗室成员。包括鳌拜这样的大臣。

除此外,这还与乾隆皇帝自身性格不无关系。

乾隆皇帝晚年的时候,自称自己是“十全老人”,是清朝自开国以来,乃至中国历史以来,“最完美”的皇帝。因此,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站出来,纠正祖先的错误。所以,也就做出了给多尔衮平反,给胤禩平反等等一系列特赦事情。

(参考资料:《清史稿》)

10

算不上洗白,不过是把被顺治泼给多尔衮的脏水给洗干净了而已。

可以这么说,多尔衮这辈子,帮着皇太极制衡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实力派,又和亲嫂子孝端文皇后合谋把侄子顺治扶上了皇位,之后又是辅佐顺治,替顺治把脏活都给干了,可以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那么顺治为何会在多尔衮身后严厉清算多尔衮?这主要是清初两代领导人观念上的差异导致的。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其实能看的很明显,因为多尔衮还是按照皇太极的套路来的,就是军事贵族共议国政的思路;而顺治受儒家思想影响,走的是君主专制的路线,所以自然不能接受维持满洲贵族共和传统的多尔衮。所以,表面上看顺治是以把持朝政染指皇权为借口清算多尔衮,但实际上顺治是在向满洲贵族示威,让他们不要想着还能像以前一样以满洲传统来同皇权抗争。

其实多尔衮并非反王,他对顺治也是忠诚的。否则以多尔衮的权势和地位早就可以取而代之了,根本没必要陪顺治玩。因为顺治当皇帝是毫无悬念的,因为顺治是科尔沁的女人生的儿子,而清初科尔沁同清朝是同盟关系,所以科尔沁的外甥当皇帝是体现清朝同科尔沁联盟关系,因为清初通过科尔沁对蒙古施加影响力。而且,顺治前后两个皇后都来自科尔沁,所以顺治当皇帝是顺理成章的。

而且,多尔衮也非常疼爱这个侄子,一心要把顺治教成满洲勇士,让顺治当一个满洲大汗而非汉人皇帝。而这是不可能的,清朝入关就必须要走君主专制的道,因此满洲贵族就成了君主专制的绊脚石。而多尔衮就是满洲贵族的代表,所以,顺治清算多尔衮也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说白了就是杀鸡骇猴,做给满洲贵族看的。

实际上,康熙朝的鳌拜也是因为没看清自己的位置走了多尔衮的老路,只不过康熙没有严厉清算鳌拜罢了。而且,鳌拜的后人还为清朝禁了忠,雍正朝战死与和通泊。

到了乾隆朝,清朝达到了全盛,所以前朝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也被翻了出来,也就是乾隆要给多尔衮拨乱反正了。而乾隆也有目的,就是给汉化过头的满洲人踩踩刹车,强调一下过去的苦难辉煌,让满洲人不忘初心,别忘了过去打天下多么不易。

全文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