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灭亡了宿敌吴国,此后勾践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公元前465年,勾践去世,他死后其子鹿郢即位。鹿郢逝世后,其子不寿即位。不寿继位后的第十年,他的儿子朱勾发动政变弑父篡位。朱勾在位37年,他是越王勾践之后国势最强、武功最为显赫的君王,位期间先后攻灭滕国、郯国,当时的越国与齐、晋、楚并列为天下四大强国,威震天下!

朱勾死后,太子翳即位,史称越王翳。越王翳在位期间,发生了“田氏代齐”这一事件,邻国齐国一下子换了主人。田齐建立后对越国的都城琅琊虎视眈眈,而越国的另一个邻国楚国也日益强盛,迫于齐楚两国强大的军事压力,越国在中原的霸权实际上已经难以支撑,此外当时越国国内的旧吴国贵族也在图谋复仇,在这种内忧外虑之下公元前378年越国被迫迁都于吴。

越王翳的弟弟名为豫,他为了继承王位,连续谋害三个王子。随后,他又挑唆越王翳杀害太子诸咎,但越王翳未听。太子诸咎得知后甚为恐惧,他为求自保决定先先手为强。公元前376年太子诸咎率领军队军发动了宫廷政变,和他的祖父朱勾一样弑父篡位。

不幸的是仅仅三个月后,太子诸咎又被越国人群起而杀之。“诸咎之乱”后,越国贵族之间互相残杀,造成越国国内的政局混乱不堪、经济严重倒退、社会动荡不安、民生逐渐疲敝,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迅速走向了衰落。

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北上伐齐,因为听信田姓说客所言于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楚国早有灭越之心,事先就有充分的军事准备。当时楚国的国君楚威王亲自领军大败越军,杀死了越王无疆。

由于越王无疆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他的长子次子各以正统自居,分别建立东越国和闽越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越国故地成为秦朝的郡县。

到了汉朝汉武帝时,东瓯和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民众迁徙到了江淮一带,自此曾经在春秋时期称霸天下越国势力彻底消亡。


如果您认同丹妹的回答不要忘记点赞并关注哦

最佳贡献者
2

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率大军攻打越国,势如破竹,大获全胜,越王勾践屈辱求和,被吴军俘虏,成为阶下囚,被押往吴国宫廷中服苦役,并被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践在吴国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忍受了三年的屈辱后被吴王释放回国,在贤臣范蠡、文种的辅佐下,勾践为了报仇雪耻,立志图强,睡在柴堆上,坐卧饮食都进出要尝一下苦胆,用艰苦的生活磨砺不屈的意志,随时提醒自己勿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与斗志。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脱胎换骨,化茧为蝶,由弱转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精兵攻打吴国,越军一路所向披靡,终于灭掉了吴国,迫使吴王夫差挥剑自刎,成就了越国的霸业,并使自己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就在中国历史上代代相传,不仅极具传奇,而且脍炙人口,一直延续至今。

越王勾践本是一个外宽内忌、刻薄寡恩之人。夫差与勾践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能力与作为方面,与道德、正义等冠冕堂皇的说辞关系并不大。文献记载,勾践最初对吴王阖庐之战之所以能获胜 ,就是靠阴鸷狠毒、惊悚恐怖的“自杀战术”取得的。战前,勾践招集了一批以巴人为主的亡命之徒加以训练,开战时让这些“敢死队员”排在吴军阵前依次拔剑自杀,吴军将士从未见过如此不要命的怪异打法,个个看的瞠目结舌、魂飞魄散,最后不知所措,溃不成军,勾践乘势挥兵掩杀,大破吴军。

夫差之父阖庐临死前叮嘱他勿忘“越国勾践杀汝父”之仇。夫差牢记父亲的遗嘱,日夜训练军队,终于在公元前494年把倾巢来犯的越军团团包围在会稽。在吴军的凌厉攻击下,大举进犯的勾践麾下只剩5000残兵。

夫差没日没夜的操练士卒,增强武备,终于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灭越复仇良机。

然而夫差却心怀妇人之仁,将这绝无仅有的机会白白丧失了。在你死我活的争霸战中,容不得一丝一毫的人性光芒,勾践深谙此理,夫差却一无所知。

夫差只是将勾践押回吴国软禁起来,对待他如奴隶一般,百般羞辱他,勾践却明白韬光养晦的玄妙,怎么能让夫差解气他就怎样来,完全将帝王的尊贵面子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勾践蓬头垢面,自我作践,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与猪狗无异。然而勾践并未泯灭心志,他自励自省,一切只为复仇雪耻。这一切都与锦衣玉食、刚愎自用的夫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为胜利者,夫差根本没将阶下囚勾践放在眼里,而是显示出一种雄主的雍容大度,完全没有参透中国传统政治中的韬晦玄机,更不知道“小气忌刻”是宽容大度的克星。

3年后,勾践骗取了夫差的信任,被放回了越国。而后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反败吴国,逼死夫差。

在范蠡、文种的策划下,被称为“千古第一美人记”的灭吴计划得以悄然进行。夫差得到了疑似越国“间谍”的绝色美人西施,日夜沉溺在温柔乡里难以自拔,早已经消磨了胸中的万丈霓虹之志。中国的传统政治家最善于利用美人搅局,此法胜过千军万马,屡试不爽。夫差得到了西施,就注定身陷泥淖中,再难脱身。

在此期间,吴国丞相伍子胥识破了越国的阴计,他屡次劝谏吴王夫差,不止一次的劝他不要沉溺于女色中、必须尽快灭掉越国,以免后患,夫差却将伍子胥的忠言当耳旁风。最后恼羞成怒的他在佞臣太宰嚭的谗言撺掇下,居然赐伍子胥自尽。“万众诺诺,不如一士谔谔”,伍子胥正是那铁骨铮铮的谏臣,用这句话形容他再恰当不过了。史载,伍子胥用吴王赐剑自尽前愤愤地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珠挖出,挂在东门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军攻入都城”!就这样,最忠于吴国、对越国威胁最大的非凡人物,被好赖不分的吴王自己剪除了,从此越国再无顾虑了。

越王勾践挥师灭吴,吴国惨败,虽然越王答应将被俘的吴王夫差安置到甬东,留给她100户的食邑,然而造化无力,悔愧交加的吴王感觉没脸苟活于世,还是挥剑自裁了。弭谤阻谏的吴王终于失国身亡了。


越国灭吴后成了春秋最后一个霸主。越国胜利后,功臣范蠡却不告而别、携西施泛游五湖、遁匿于名山大川中,后来在齐国成了富可敌国的“陶朱公”。

范蠡临行前留言对另一位功臣文种说:“越王长颈鸟喙,刻薄寡恩,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现在不走,将来悔之晚矣”。文种贪恋权位,执迷不悟,最终落得个被勾践赐死的可悲下场。

勾践吞吴称霸后,率大军渡过淮河,召集齐、宋、晋、鲁等诸侯在徐州会盟,并迁都琅琊,成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代霸主。

公元前465年,勾践病死 。其子孙继续其霸业,越国强盛一时。直到公元前306年,再度强盛起来的楚国乘越国发生内乱之机,挥师击越,强大的楚军很快就灭掉了越国,改设江东为郡。自西周时首创,已建立了1000多年的越国几起几落,终于在楚国的强大攻势下灰飞烟灭。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3

勾践早年败给了吴王夫差,屈辱求和。后来亲自到吴国侍奉吴王,并卧薪尝胆,励志灭掉吴国,报仇雪耻。后来,勾践在大批谋臣的策划下,通过战争夺取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勾践也因为“卧薪尝胆”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但是,勾践灭掉吴国之后,越国后来怎么样了呢?

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灭掉吴国以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两国诸侯会合,并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的肉给句践,称他为“伯”。越王句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国在长江和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勾践号称霸王。

谋臣范蠡在勾践灭吴称霸以后,于是离开了勾践去了齐国。从齐国给好友文种发去一封信。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长颈鸟嘴,只可以与之共患难,不可以与其共享乐,你为何不离开?”文种看过信后,声称有病不再上朝。有人中伤文种将要作乱,越王勾践就赏赐给种一把剑说:“你教给我攻伐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采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吧!”于是文种自杀身亡,印证了范蠡说过的那句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勾践逝世以后,儿子鹿郢即位,越国全盛时期结束。越王鹿郢逝世,儿子不寿即位。不寿逝世,儿子翁即位。越王翁逝世,儿子翳即位。越王翳逝世,儿子之侯即位,越王之侯逝世,儿子无强即位。越王无强继位后,越国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向西攻打楚国,与中原各国争胜。在楚威王的时候,越国攻打齐国,齐威王派人策反越王,劝说其攻打楚国。越国放弃齐国,转而攻楚,结果被楚国打败。越王无强被杀,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贵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服服贴贴地向楚国朝贡。所以,越国从无强开始,已经灭国。越国最辉煌的时刻也就勾践称霸时期,此后的越国基本淡出了战国历史。

4

越王勾践是春秋末期最后一个称霸的诸侯王。勾践称霸以后,周朝也就在那个时期进入了战国时代。可以说,越国处在一个非常好的节点上。然而,拥有得天独厚条件的越国,为什么最后竟然没有发展成战国时期的强国呢?本来具有很好的竞争条件,越国怎么会落伍呢?

(越王勾践剧照)

一、不重人才。

勾践在文种和范蠡的帮助下,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成功灭掉吴国,取代了吴国的霸主地位。

但是,勾践在报仇雪恨以后,对待文种和范蠡这两位功臣却相当刻薄。文种是勾践赐剑于他自杀的。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后世的一些学者分析说,是因为勾践想北上中原争霸,但是文种却认为应该偏安江南,保持实力。两人因为政见不合,于是勾践便让文种自杀。

如果真是这个原因,那就不对了。文种只是给你勾践提出不同建议,你怎么能把提不同建议的人杀掉呢?杀掉文种,谁还给你提建议?

又有人说,勾践杀文种,是忌惮功臣的表现。如果是这样,也是不对的。毕竟勾践只是打败了一个吴国,并不算功成名就。在这种情况下,就卸磨杀驴,谁还敢来为勾践所用啊。

而范蠡因为预料到勾践会做卸磨杀驴的事,提前跑了。他提前跑不打紧,却因为说了一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给勾践的越国做了极为广泛的反面宣传,让勾践的为人与做法,在那时候及后世都具有极大的传播度,以至于后来韩信在被杀的时候,也把这句话提出来说。

文种被杀,范蠡逃遁,从此再也没有人才敢去越国。事实上,此后的越国,也确实没有任何人才去那里的记录。

(文种剧照)

二、不兴教化。

春秋时期,那些参加过争霸的诸侯国,由于他们先后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国内的文化底蕴比较厚。再加上他们非常重视文教,因此,就算招徕不来外地的人才,国内的人才也会反复不断地涌现。比如齐桓公时期开设的稷下学宫,就是这样的教化机构。由于国内人才得到了大力的培养,因此,国家的底蕴才会变得越来越深厚。

越国原本是偏远的国家,国民普遍处于蒙昧状态。文化底蕴薄弱,拒绝外来人才,又不重视国内人才的培养。这怎么发展得起来呢。

三、策略不当。

勾践争霸时期的越国,虽然处在春秋向战国延续的时期,是一个很好的节点。但是,勾践的策略显然并不恰当。他的思维依然停留在春秋时期,还在做着春秋霸主们所做的那些事情。比如北上和齐、鲁会盟;比如带信给周王室,让周王室提高他的爵位;比如平定卫国、鲁国的内乱;比如干涉邾国的内政等等。

其实,在这么一个节点上,最重要的并不是做争霸的事情,而是应该致力于国内的内政,包括经济和军事。就像当时的一些诸侯国做的那样,锐意改革,在国内确立一个好的发展制度,让自己的国家变得真正强大。

春秋时期那种诸侯争霸的方式,虽然提高了国际影响力,但因为反复兴兵,也极大地消耗了自己的国力。吴国当年就是因为北上争霸,造成国内空虚及经济困顿,所以才给了越国可乘之机。虽然越国北上争霸,并没有引起别的国家偷袭,但是自己的国力已经大减,没有再有发展成战国强国那种条件了。

(范蠡剧照)

四、内乱不断。

《竹书纪年》曾记载,勾践之后,越国此后的三代人,连续发生了弑君现象,也就是“越人三弑其君”。虽然《竹书纪年》的记载比较简略,也分不清楚这些弑君的因果关系。但是很明显,越国发生了极大的内乱现象。

当战国初期,其他诸侯国都在高歌猛进往前发展的时候,越国一方面好大喜功争霸,一方面不注重国计民生,同时内乱不断。因此,越国的争霸也就只能是昙花一现,最终也没能发展成强盛的国家。

(参考资料:《史记》《竹书纪年》)

5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越王勾践在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击败之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最终在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出兵伐吴,最终在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消灭吴国。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

即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又北上与齐国、晋国等中原强国会盟,最终周元王承认了勾践的霸主地位——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越国成为最后一个称霸的诸侯国。那么在越王勾践去世之后,越国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越国为何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越国的灭亡又是在什么时候?

但是越王勾践去世之后越国的统治者们却一代不如一代,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越国在齐国、楚国的压力下被迫迁都,放弃了争衡中原的目标。越王翳三十六年越国在王位继承人问题上爆发了政变,在之后的十几年内越国始终处于严重的动荡之中。

越王无彊三十七年(前306年),越王无彊决定再次北伐中原,其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齐国,但是此时在位的齐王乃是齐威王,齐国并没有直接与越国对战,而是对越王无彊说:“楚国离你们这么近而且国内空虚,应该打楚国才对啊”。越王无彊觉得齐威王说得有道理,于是率兵伐楚,结果被楚威王大败而回,越王无彊被杀(于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

越王无彊临终并没有指定越国的继承人,于是越国再次陷入内乱之中。《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经过楚国的打击之后,越国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了。越王无彊的子嗣中有两人建立了另外的政权,他们分别是闽越王无诸同越东海王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们二人的王号均被取消,成为秦国的郡长。秦末起义爆发之时,他们又率兵归附了鄱阳县令吴芮(即后来的长沙王)。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重新立无诸为闽越王,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3年)闽君摇重新被册立为东海王,由于其都城在东瓯,所以他也被成为东瓯王。后来的故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汉武帝时期东瓯和闽越彻底归顺汉朝,成为汉朝领土的一部分,其民众也大部分都迁徙到了江淮一带。至此,曾经称霸天下的越国才算是绝嗣了。

6

说起来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春秋的五霸越国,到战国时期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勾践争霸后的越国怎么样了?

战国初期的越国,尚能“四分天下而有之”

我读的书比较少,能背下的长句不多,蒲松龄有 一副勉励自己的对联,是我初中时候最喜欢的,他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读起来朗朗上口,相当霸气,勾践是一个十分有抱负的国王,曾经在吴越战争中击败春秋五霸中的一霸吴王阖闾,当然,在吴越巨大的国力面前,勾践败给了阖闾的儿子夫差,越国差点因此而被灭国,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成为春秋最后一霸。

勾践卧薪尝胆称霸中原后,将国都迁到了距离中原更近的琅琊,使得越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越国 “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然而勾践去世后,越国实力逐渐下滑,使得越国的发展开始呈下降的趋势,成为《墨子》中"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也就是说,尽管越国掌握了绝对的霸权,但是齐楚相继崛起,再加上老牌强国晋国,越国还是能够做到四强之一。

强大的越国一度让尚未完全崛起的齐国忌惮,在越国的攻势下,齐国周边的小国一点点被越国吞并,在三晋伐齐的过程中,越国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综合来说,越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实力下降,依然是强国之一。

越国的这种强国地位,并没有保持多久,到战国中期的时候,就已经沦为二线国家了,这里面可以从赵武灵王继位事件来看。

赵武灵王赵雍继位的时候,秦齐楚魏四大强国决定趁机吞并赵国,这个时候,赵雍决定联合当时的韩、宋、越等国来一同对付四大强国的兼并,越国所要牵制的对象就是楚国,可见,即使在这个时候,越国还是能够和所谓的战国七雄相提并论的。

战国中期的越国,“虽猛虎也,而今已死矣”

勾践之后,越国并没有摆脱政治体制不成熟带来的不利因素,一连三代都发生了弑君事件,对越国的影响很大。

越国能够保持在战国初期的强势地位,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越王朱勾完成了,作为勾践之后越国能力最强的君王,在朱勾在位期间,越国不断对外扩张,吞并了不少的小国。

然而,朱勾的上位方式却并不光彩,他是通过弑父篡位夺取的政权,这一时间对越国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为越国后来不断弑君埋下了伏笔。

朱勾在位三十七年,去世后由太子翳即位,是为越王翳,越王翳在位初期还能够发兵攻打齐国,然而在田氏代齐之后的齐国逐渐强大起来之后,楚国也逐渐强大,在面对外部巨大威胁的同时,吴国人也想要复辟,在这样的情况下,越王翳权衡再三,于越王翳三十三年从琅琊迁都到姑苏。

在越王翳晚年,他的弟弟豫为了继承王位,向越王翳进献谗言,说他的儿子要造反,越王翳深知自己的父亲朱勾是如何上位的,对这种谗言十分敏感,连续杀了三个儿子。

最后他的儿子诸咎为了自保不得不发动政变杀死越王翳。

越王翳一死,越王政治算是乱了套了,不久之后诸咎也被人杀死,后来人们立诸咎的儿子错枝为王,说起来也挺搞笑的,这个错枝并不想当这个王,甚至逃到洞穴中,最后还是被大臣用烟熏出来的,不久之后错枝也被人废除了,越王翳的儿子无余被立为越王。

可以说,自从越王翳迁都之后,短短几年的时间,连续三位越王死于政变,而且还没有终结的趋势。

无余甚至被立为越王不会有好下场,甚至仰天长叹:“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无余在位十余年之后又被人杀了,至此又掀开了新一轮的宫廷政变。

到战国中期的越国,如庄子所说,越国“虽猛虎也,而今已死矣”。

战国后期的越国,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楚灭越之战

越王无疆即位之后,越国总算是减缓了颓势,然而刚过几天好日子,无疆就开始折腾,以图争霸中原。

不能说越王无疆是一个无能的人,只不过无疆没有赶上一个好时候,当时越国想要入主中原所要面对的齐国和楚国,在当时都是超级大国的存在。

越王无疆第一个想要攻打的对象就是齐国,齐、越之间的战争历来很频繁,以齐国为目标对手,是十分惯性的事情。

当时的齐王派遣使者跟无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当时的楚国才是越国的心腹大患,越国放着楚国不去征伐,而是去攻打齐国,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越王无疆一听,齐国使者的话说的很有道理。

相对于齐国来说,楚国当时的势力的确更为强大,当时的楚国经过吴起变法,迅速变强,取得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的成绩。

早在楚国与魏国作战时,越国就帮助了魏国,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楚国在越国的上游,双方早晚会有一战,实际上楚国早就派出间谍去考察越国的情况,随时准备吞并越国。

此时,楚国正忙于北上争霸,国内空虚,越国趁机而攻打楚国,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但是,越国明显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而低估了楚国的实力,越国伐楚之战竟然打 成了楚灭越之战。

楚国 “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蓄,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彻底形成了“越乱而楚治"的情况。

越王无疆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实在是太疼了。

7

公元前496年勾践继位成为越王,前494年越国被吴国击溃被迫求和。之后勾践卧薪尝胆,在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于公元前482年与公元前478年两次击败吴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迫使吴王夫差自尽,此后勾践在徐州会盟诸国,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实现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历史传奇。可就是这个春秋时代笑到最后的霸主在战国时代却显得似乎籍籍无名。

事实上在战国早期越国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毕竟当年的吴国就险些灭掉楚国这样的老牌大国,而勾践灭吴之后坐拥当年吴、越两国的土地人口兵马粮草,实力更胜当年的吴国,完全具有称霸天下的资本。当时越国将首都迁移到了琅琊地区,这一地区在今天山东省境内,已经靠近老牌大国齐国的疆界了。这一举动直接威胁了中原各国:在当时甚至有一些小国投靠了越国,越国甚至堪与晋国、楚国比肩。在战国的初期越国仍是四大强国。墨子认为:楚国、魏国、齐国、越国为四大强国,这时秦国都还排不上号。然而越国的衰败之迅速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到战国中期随着秦、赵等国相继崛起,七雄在选择自己盟友时甚至考虑了中山国和宋国,但都没有考虑越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战国初期的列国地图

事实上越国中衰的迹象在越国灭吴之后的全盛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志得意满的勾践不再锐意进取,并且将数百里的土地主动割让给楚国等诸侯国。特别是淮上之地的赠送,无异于表明越国就安心在吴越之地做一个土霸王。这种不思进取,远离中原先进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制度的心态使得勾践变得日益刚愎自用。在其死后其王室宗族经常发生内乱。尤其是在王朱勾发动政变弑君杀父篡位后,越国连续发生几代内乱弑君篡位的恶行,而这对于越国的国力无疑是巨大的内耗。从“诸咎之乱”后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

伴随着越国王族的内乱,人才的匮乏也日益严重:在越王勾践以后越国再也没有出现什么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那家天下的时代君主的水平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越国连续发生了多次弑君事件,一系列的政治动荡造成了人心浮动。战国时期各国争相笼络人才——例如苏秦、商鞅、孙膑、张仪、公孙衍、乐毅、申不害等大佬。但是由始至终越国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人才。上无贤君下无能臣的国家怎能不衰败?

事实上越国本身的地理位置就算不上好,越国君主的做法更使问题雪上加霜:吴越地区当时还是蛮荒地区。越国完全是依赖范蠡、文种等杰出人才的辅佐,制定了良好的战略规划,加之时运眷顾才成就霸业。越国的粮食产量、武器产量其实样样不及中原各国。时至战国中期秦国吞并了陕北和巴蜀地区,赵国则吞并中山国和草原地区,燕国选择向辽东发展。就连邻居楚国也选择向南方发展,但是越国没有扩张的空间:越国的东边是大海、西边是楚国、北边是齐国,当时越国绝对不会渡海征服日本。齐国和楚国都是强国,越国根本就吃不下这些国家。

战国中期的列国地图

到了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时代想要恢复勾践时代的越国霸业,于是兴师北伐齐国。齐威王田因齐派使者游说越王说:“越国不攻打楚国,从大处说不能称王,从小处说不能称霸。估计越国不攻楚国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韩、魏两国的支持。韩、魏本来就不攻打楚国。韩国如攻打楚国,它的军队就会覆灭,将领就会被杀,那么叶、阳翟(韩国国都,今河南禹州)就危险;魏国如攻打楚国也如此,军队覆灭、将领被杀,陈、上蔡都不安定。所以韩、魏事奉越国,就不至于军队覆灭、将领被杀,汗马之劳也就不会显现,您为什么重视得到韩、魏的支持呢?”

越王说:“我所要求韩、魏的,并非是与楚军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斗,何况攻城围邑呢?我希望魏军聚集在大梁城下,齐军在南阳、莒练兵,聚结在常、郯边界,那么方城以外的楚军不再南下,淮、泗之间的楚军不再向东,商、於、析、郦、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区的楚军不足以防备秦国,江南、泗上的楚军不足以抵御越国了。那么,齐、秦、韩、魏四国就可以在楚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韩、魏无须作战就能扩大疆土,无须耕种就能收获。现在,韩魏不这样做,却在黄河、华山之间互相攻伐,而为齐国和秦国所利用。所期待的韩魏如此失策,怎么能依靠他们称王呢!”

齐国使者说:“越国没有灭亡太侥幸了!我不看重他们使用智谋,因为那智谋就好像眼睛一样,虽然能见到毫毛却见不到自己的睫毛。今天君王知道韩魏失策了,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这就是刚才比方的‘能见到毫毛却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论了。君王所期望于韩魏的,并非是要他们的汗马功劳,也并非是与韩、魏联军联合,而是分散楚军的兵力。现在楚军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于韩魏呢?”越王说:“怎么办?”使者说:“楚国三个大夫已分率所有军队,向北包围了曲沃、於中,直到无假关,战线总长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军队聚结到北部的鲁国、齐国、南阳,兵力还有超过这种分散的吗?况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晋、楚争斗;晋、楚不斗,越国不出兵,这就只知两个五却不知十了。这时不攻打楚国,我因此判断越王从大处说不想称王,从小处说不想称霸。再说,雠、庞、长沙是楚国盛产粮食的地区,竟泽陵是楚国盛产木材的地区。越国出兵打通无假关,这四个地方将不能再向郢都进献粮、材了。我听说过,图谋称王却不能称王,尽管如此,还可以称霸。然而不能称霸的,王道也就彻底丧失了。所以恳望您转而攻打楚国。”

于是越王听从了齐国使者的建议,放弃齐国,攻打楚国。而楚威王则集中兵力迎击越军,大败越军,击杀了无疆,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然后在长江边在石头山(今南京清凉山)上建立金陵邑(今江苏南京)。接着,楚威王乘胜指挥大军讨伐齐国,进围徐州,与齐国大将申缚鏖战于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越国经楚国这次打击,分崩离析,各王族子弟们相争权位,但最终都降服于楚。

8

越王勾践,姒姓又名鸠浅,是越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卧薪尝胆”的主角。公元前496年勾践继位为王,前494年越国被吴国击溃被迫求和。之后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多年,越国国力不断强盛起来,公元前482年与公元前478年两次击败吴国。

公元前473年灭吴国,迫使吴王夫差自尽,在徐州会盟诸国,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

越国灭掉吴国以后,国土越过了淮水与中原的鲁国接壤,并且疏通了江淮地区的运河,与齐鲁诸侯会盟,致贡于周,被周天子承认为华夏诸侯的“伯”。

当时的越国,国境越过淮水、北抵胶东半岛,东抵大海,南至宁绍平原,最西到达鄱阳湖流域。越国土地辽阔而肥沃,农业发达,由于天然地理之便,越国水兵横行于江淮之地,成为春秋末年最后一位霸主,国力强大。

然而进入战国时代,越国国力又迅速衰落下去,越王无疆时代,楚威王灭掉越国。

9

那就要从卧薪尝胆说起。

夫差继位后,重用孙武和伍员(伍子胥),后者也不负众望替他开疆辟土,但是在击败楚国和越国后,放纵起来,孙武和伍员的淡出为夫差的失败埋下伏笔。

事实上,除了勾践自身的坚韧与励精图治外,他的策略也使他走向成功,他和齐国、楚国和晋国交好,在暗自发展的同时,还怂恿吴国去北伐,去中原争雄,他得逞了,趁虚而入,进攻吴国。端老巢还差点火候,所以逼迫吴王议和。四年后,越国再次发起攻势,吴国从此一蹶不振。直到灭国。

越国成为新的霸主。

到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时,有非常大的军事动作,"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疆。”伐齐国的时候,对方施加以“嘴遁”,叫越国转而攻楚,这是越国最大的失误,因为他们被楚国击败,原来占有的吴地也被夺去,最最重要的是,越王因此被杀。越国群龙无首,外患转为内忧,诸子争立,相互倾轧,向楚国服软,从此开启了下滑之旅。

到了公元前306年,楚国趁其乱,将其灭之。

後七世,越后人闽君摇,帮助平定了秦国,再次被封为越王。

10

这个问题不错。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确实没多少事。勾践死后就是儿子鼫与、鼫与死后是儿子不寿、不寿死后是儿子翁、翁死后是儿子翳、翳死后是儿子之侯、之侯死后是儿子无彊。越王无彊因为被齐国挑拨进攻楚国,结果被楚国大败反杀。越国灭亡,族长们或称王或称君,但都纷纷臣服楚王。之后秦将王翦灭楚平百越,在越国故地设置会稽郡,正式并入了中国版图。

不过根据古本《竹书纪年》和诸子百家等史料,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内容。越王勾践之后是儿子适郢(鼫与)、适郢之后是不寿、不寿被儿子朱勾(翁)所杀篡位,朱勾在位攻灭了滕国和郯国,并且和楚国多有战争,还联合三晋两次大败齐国。朱勾死后是儿子翳、翳攻灭缯国,但也无法对北方进一步经略,于是从琅琊南迁到姑苏。

之后就和《史记》的世系不太一样了,翳被儿子诸咎所杀,诸咎又被翳余党杀害。之后又有孚错枝即位,然后被大夫寺区废黜,又立无余之为王。无余之又被寺区的弟弟忠杀死,立无颛为王。而无彊就是无颛的弟弟。而无彊被楚国杀死已经是公元前306年,并非是《史记》说的公元前333年。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