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战结束时

本着决不能使德国东山再起的念想

彻底削弱德军

使其不具有与法军分庭抗礼的能力

强逼德国签订苛刻的凡尔赛和约

德国上下深恶痛绝此和约

它只是在刺刀下无奈的选择

所谓新成立的德国魏玛共和国

大多数民众认定

该共和国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人民

且为达到和约规定应该付给战胜国的各种利益的工具

从骨子里排斥魏玛共和国

签定和约时

法军元帅福煦

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

都曾预言

这个和约

实质上是个临时停战协定

二十年后

世界将再次卷入大战中

屋漏偏逢连夜雨

世界经济大潇条

德国跌入恶性通涨的陷井

大多数百姓一下子

一贫如洗

他们由此认定

皆是凡尔赛和约带来的灾难

希魔适时跳将出来

假借民意兜售其私货

一下子点燃了德国人复仇的怒火

于是魔头登上历史的舞台

世界再一次陷入醒风血雨中

福煦与丘吉尔一语成谶

故,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

留下的毒瘤

寻得时机

爆放了

#凌远长著#

最佳贡献者
2

多谢邀请。 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存在被协约国逼反这一说,对于侵略者来说要想发动战争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对于德国来说,由于一战失败,确实接受了苛刻的条约并承担了巨额赔偿,不过这并不能成为发动战争的理由。

德国从30年代希特勒上台后就开始了扩军备战,一开始还是试探性的夺占了苏台德地区,吞并了捷克,奥地利等等。英法的绥靖政策也更助长了德国的气焰。最终德国挑起了世界大战。

轴心国另一个主要成员日本作为一战战胜国远比德国获得更多利益,然而日本同样1931年9月18日就入侵了我国东北,不存在被逼的理由,是因为骨子里要扩张侵略成性。
所以,德国要发动战争即便没有一战后的割地赔偿同样会找别的原因发动战争。

3

关于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问题,很多国家的历史学家对此给予高度关注。

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对德国政权的接管,以及纳粹上台后推行的激进外交政策,并且违反了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其中也包括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9年8月德国与苏联达成协议划分东欧。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1939年9月3日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

二战德国是被协约国逼反的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逐一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8年的《凡尔赛条约》实际是对魏玛共和国的一种惩罚,为此,引起了德国上下极大的愤慨并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复仇主义浪潮。作为一个术语,所谓复仇主义 (法语:Revanchisme;源于法语名词revanche,意思是“复仇”) 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指普法战争后法国民族主义者企图收回划归德国的阿尔萨斯-洛林 (德语:Elsa?-Lothringen;法语:Alsace-Lorraine)地区。

复仇主义的动力来自于爱国主义和retributive justice(报复式正义),往往受到经济或地缘政治等因素的推动。

德国的愤怒主要集中在莱茵兰(Rhineland)地区的非军事化,阻止将奥地利统一,以及丧失的一些德语地区领土。反而德国失去的海外殖民地问题倒是显得不那么重要。德国人表示,他们诚恳的接受了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的《Fourteen Points》(十四点和平原则),但这些却被其他国家忽视了!

为阻止德国再次成为军事强国,《凡尔赛条约》中的规定相当苛刻,同时加上巨额的赔偿金。德国政治体系的不稳定加剧了德国人民对其他国家的愤怒和仇恨,甚至许多德国激进主义者拒绝承认魏玛共和国的合法性。最极端的就是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以至于希特勒纳粹党上台后实行极权统治,并要求废除《凡尔赛条约》。

纳粹意识形态中野心十足的侵略性外交政策,最终导致纳粹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还有一个原因,英国和法国软弱无能的绥靖政策。其中一个决定性的事件是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利益。使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通过这一事件,使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无视英国和法国。

再者,英法两国在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的外交努力上畏手畏脚。而希特勒却在1939年8月23日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纳粹德国发动二战创造了有力条件。

引发世界广泛争议的畅销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长期以来,人们对二战起因的普遍看法即“纽伦堡论点”是:希特勒想要发动战争,并为战争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他得到了其他纳粹分子的支持,但没有得到德国人民的支持,德国人民是无辜的,是纳粹政权的受害者。

但是,在由20世纪最著名、最具争议的英国历史学家艾伦·约翰·珀西瓦尔·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 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中,泰勒大胆地推翻了世界主流的观点,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非是希特勒的计划。

泰勒认为,公众都深信所谓的“纽伦堡论点”这个理论实质是过分简单了,因此就一笔掩盖了对其他国家领导人的指责,也让全体德国人民避免了承担任何战争责任。

泰勒的论点是,希特勒不是公众所想象的恶魔般的人物,而是一位在外交事务中表现正常的德国领导人。他引用德国历史家弗里兹?菲舍尔(Fritz Fischer)的观点指出,第三帝国的外交政策实际上与魏玛共和国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外交政策一样。

他指出,希特勒作为一位普通的德国领袖,他和其他西方领导人一样没有什么差别,并不比古斯塔夫·斯特莱斯曼内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更好或更坏。

泰勒的结论是,希特勒希望德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但他无意也没有事先有计划的去发动战争。1939年所爆发的世界大战,实属一场意外和不幸的事故,是每个人的失误造成的,而不是希特勒计划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泰勒将希特勒描绘成一个有把握的机会主义者,除了追求权力和反犹太主义外别无其他信念。泰勒又指出,二战的爆发,应归根于《凡尔赛和约》的失当。《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于苛刻,足以造成德国人产生复仇和怨恨情绪,但不足以彻底消灭德国潜在的军事威胁,也没法阻止德国再次成为世界强国。德国人认为《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国际体系根本就是不公义的。

泰勒认为将反犹太主义都归罪于希特勒是不对的,当时数百万德国人也像希特勒一样怀有强烈的反犹太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中五个主要论点是:

1、首先,外交政策是由国家和对外国威胁作出反应的必要性决定的,而不是由经济等内部政治或意识形态因素驱动的;

2、希特勒有战略目标,但对于如何以及何时实现这些目标并没有一个深思熟虑的宏伟计划;

3、希特勒的目的与古斯塔夫·斯特莱斯曼等其他德国政治家的目的一样;

4、希特勒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利用了法国和英国政府创造的机会,而不是按照时间表行事;

5、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和入侵波兰得到了德国人民的支持。

综合以上所述,对于二战德国是否被协约国逼反这个问题,主流观点肯定是否定的。但是,泰勒的独到见解也不可不让人深思!

4

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的

苛刻的合约:凡尔赛和约经过协约国长时间的争吵后,终于公布了出来。按照合约,德国丧失了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其实如果仔细算起来,在威廉皇帝是德国的领土是70万平方公里,到希特勒上台时只有58万平方公里,损失的领土不止1/8 。更为苛刻的是对德国的军事限制,根据合约规定,德国陆军只能保留7个师,不能超过10万人,坦克,重炮都不能有,也不能有重机枪。德国军队论装备只能叫德国警察。德国海军不能超过1.5万人,潜艇,航母,战列舰都不能有。德国公海舰队船只被拉到英国海军锚地销毁。同时德国还不能有空军飞机也全部被毁。协约国简直是希望德国除了风筝,什么都不能飞。

被分割的国土:一战后的德国从地图上看形状非常奇怪,一个波兰走廊把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隔开。东普鲁士是霍亨索伦王氏发祥地,理应属于德国,但因为波兰复国改变了,波兰是一个内陆国要给他一个出海口,所以就弄个波兰走廊,一下子把德国国土分成了两个不相连的部分。除此之外,德国还丧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在非洲的殖民地被英法和比利时瓜分;太平洋上的马里亚纳群岛,俾斯麦群岛都归日本。

持续的经济打压:协约国先让德国交200亿的金马克,这个相当于200亿马克的黄金。德国人没有交齐战争赔款,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就让德国用生产机器抵。没有了生产生活用具,德国人很多人失业,工厂倒闭,于是德国就直接拒绝支付战争赔款。而由于德国拒绝支付,1923年法国比利时出兵占领了鲁尔,这个地方是德国的核心工业区,直接导致了德国经济崩溃。经济崩溃后,通货膨胀,一个面包1000亿马克,一升牛奶3000亿马克,有钱也没有用,人人是负翁。唯一生活好一点的是善于经营的犹太人,这样导致很多德国人有反犹心理。

德国人心里不服

德国人在心理上对凡尔赛条约难以接受,1918年刚刚跟苏俄签订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条约》,德国占领了苏联大片领土,在西线当时德军还占领着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一部分领土。德军在战场上仍然保持着攻势。德国还占领着别国领土,突然就战败了。百姓看不到德国在战略上的失败,认为是“十一月”党人捅他们一刀,只要加强团结就能卷土重来。

20年休战

有位作家曾说过一句名言:“纳粹主义的诞生地不是在慕尼黑,而是在凡尔赛”。据说当时协约国总司令,法国陆军元帅福熙,看到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后,仰天长叹说:“这不是停战,而是20年休战”。果不其然,1919年签订和约,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二战爆发。因此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对凡尔赛体系的不满。

战争爆发最终源于善于把控人心的希特勒上台

希特勒等人上台之后就开始不惜余力讨好德国人,他是从底层上来的,所以他最了解老百姓想要什么。纳粹上台后把物价冻结到大萧条时期水平,防止了又一次通货膨胀,同时大规模组建武装,一方面对军队和资本家做出承诺,一方面兴建大型公共项目。说白了就是国家干预,而且效果明显,建立重工业,发展军事工业,兴建公共交通,不光需要人,还需要机械设备,这无疑就促进了经济发展,使大量德国老百姓有了工作。实在没有工作,还可以加入德国国防军。这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

图片源于网络)

总之协约国的对德国逼迫,促使了德国纳粹上台,德国纳粹上台后蛊惑人心发动战争,而对于德国百姓,不管是闪击波兰还是攻打法国(辱法),都是一雪前耻。一战结束后,法国对德国的羞辱,二战时德国也全部如数奉还。

欢迎大家发表意见,共同讨论!


5

可以这么认为,但在这种想法并不怎么对。因为这种“先被打压,忍让后反击”的套路写成小说估计很多人会喜欢看,也就有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这样的爽文,所以用这种小说的套路去看国际社会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这种套路直接从小说套用国家关系的话产生的想法其实并不算对的。

一战之后德国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遭受协议国的打压,特别是经济上德国几近奔溃,德国人的失业率非常高,这时就是小说中主角被打压的过程。而之后希特勒上台之后大力改善民生,恢复德国经济发展就是主角忍让潜行修炼的过程,到后面侵略其他国家就是主角找“反派”报仇的时候。不过国战不是小说,它牵扯的是一个国家和几百万民众的命运。有人曾认为,如果德国在打下法国之后就停战那么希特勒将成为德意志民族的英雄,可惜....

由于国家之间的战争牵扯的是国际利益,友无常友,敌无恒敌,邦国之交,为利是常。所以德国并不是被谢协约国逼反的,而是为了扩大德国的利益而去发动战争的,这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只不过看胃口如何以及自己的拳头硬不硬。国家之间永远没有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

6

二战德国并不是被协约国逼反的。

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德国为了对外扩张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结束后的20年又策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挑二战并不是仅仅有外力的压迫,更多的是自身的原因。

一战中德国战败,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根据此条约德国对协约国割地赔款,但是由于德国当时仍然存在相当强的实力,协约国的军队并没有攻进德国本土,对德国的军国主义者并没有进行彻底的清算,德国本土的工业并没有遭到多少破坏。所以说《凡尔赛条约》只是德国体面的投降,德国这只老虎虽然受到了重大打击,但脊梁未断、虎性尚存,完全有可能东山再起进行复仇战争。《凡尔赛条约》签订后法国福煦元帅说过:“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

德国是一个具有浓厚军国主义的国家,从神圣罗马帝国到普鲁士以及后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都具有强烈对外扩张的倾向,热衷于对外扩张,到了19世纪后期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形成。德国在1930年代经济与工业实力超过了英法成为欧洲强国,德国虽然一战中失败,但是德国欲根据实力重新瓜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殖民地的痴心不改。德国有重建对德国不利国际政治秩序的冲动。

1920年代后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欧美各国,极端法西斯份子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使德国迅速走出了经济危机。希特勒借英法受到经济危机重创的机会重整军备,在希特勒的驱使之下德国走向了对外复仇扩张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再次在德国形成。

7

二战关协约国啥事儿啊?日本和意大利还是协约国呢。

协约国是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概念,所以不应该拿到30年代末的二战中去讲。

这个“协约”是怎么个协法呢?

其实它指的是1904年-1907年英国、法国、俄罗斯三国签订的一系列合作互助备忘录。

尤其是1904年的《挚诚协定》和1907年的《三国协约》,以及英俄、英法、俄法、俄英之间的一系列盟约、备忘录、殖民地瓜分协议、势力范围划分。

这种积极的合作态度,让原本互相掐架的三个大国暂时放弃了彼此矛盾,结成了三国合作集团,这便是“协约”的由来。

之所以达成这种互助谅解,纯粹是为了对付快速崛起的德国,以及德国所主导的德国、奥匈、意大利三国同盟组织。

说白了,新兴帝国主义要挑战老牌帝国主义的地位,老牌帝国们便拧成团好与新人掐架,攘外必先安内嘛。

之后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不断吸纳各自的盟友,滚雪球似的越搞越大,双方的矛盾也愈演愈烈,最终这种国家集团间的冲突因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遇刺一事彻底找到了爆发点,演变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这个角度来说,德国不存在什么谁逼不逼迫,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俨然世界小霸王,扮演了很长时间“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之后德皇摈弃了俾斯麦一贯的平衡政策,开始谋求更高的殖民地国家地位,这才引发了他们与老牌殖民国家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说呢,协约国这个话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基本也就差不多了,它只是个暂时性的同盟,还轮不到二战那时候去。

实际上,没等一战打完,协约国和同盟国的阵营就发生了变动,比如同盟国里的意大利,半路做了二五仔,跑到协约国那边去了。

还有俄罗斯国内爆发了十月革命,沙皇全家被杀头,苏联建立了,他们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战争。但英国却派舰队在摩尔曼斯克登陆,带着法、美、意一起打苏联。

协约国俨然将苏联当成了瓜分对象,什么阿猫阿狗都跑了来,甚至连日本、美国都跑去攻占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如果没有列宁的急智,差点就让日本得逞。

一直到一战打完,协约国许多成员的战略重心都放到了苏联身上,他们不断组织各种雇佣军、叛军、匪徒组成“干涉军”对苏联发动进攻,企图扑灭苏维埃政权。早已投降的德国反倒被丢在脑后了。

结果这帮协约国自己内部却渐生不和,再加上苏联的坚挺和干涉军的脓包,到1922年,他们就让红军全扫地出门了。

在这期间,协约国主导了巴黎和会,实行了一次大分赃,而且还出卖了如中国这样的弱小成员,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完成了对德国的压制和对奥匈帝国的肢解,以及“国际联盟”的建立,《凡尔赛和约》的第一部分就是《国际联盟盟约》。

再之后,协约国便开始名存实亡了,随着《三国条约》和那些谅解备忘录的远去,英法等战胜国开始疯狂的回收战争利息,尤其是法国,他们在20年代为赔款问题伙同比利时等国强行进入德国,占领了鲁尔工业区。

法国这一招虽然很是让德国吃了点苦头,却也让自己虚弱的底子暴露无遗,更因为英国在幕后的推波助澜,导致形象尽毁,让出了主导权。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世界局势逐渐开始风起云涌的改变,尤其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的资本主义大萧条,让各国都气喘吁吁。

1933年纳粹元首希特勒上台,他很快用铁腕和高效的政策让德国的国家齿轮重新飞转起来,建立了强大的军队,然后在1934年悍然退出了旨在缓和德、比、法、意、英关系的《莱茵保安公约》。

之后希特勒一路退群,1936年还与日本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拉意大利进群,于是轴心国集团建立,不久后二战爆发,一段属于轴心国和盟军的传奇展开。

8

德国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当它走进资本主义餐厅的时候,座位已经被占光了,因此它咽不下这口气,急于通过一场战争为自己夺下一个座位

9

不是,是德国自作自受,德意志民族太矫情了。

看看协约国到底怎么“逼”德国了。

把阿尔萨斯一洛林归还给法国;

一小块领土归还给比利时;

石勒苏益格邦一小块领土在经过公民投票后归还给丹麦,而这是俾斯麦在上一世纪同丹麦作战胜利后从丹麦那里割取的;

也把德国人在瓜分波兰时夺去的领土归还给波兰,其中一部分还要经过公民投票。这是使德国人最为愤怒的规定,因为给了波兰一条通向海路的走廊使得东普鲁士同祖国隔绝。

使德国人恼怒的是,和约强迫他们接受发动战争的责任,要求他们把德皇威廉二世和800 名左右其他“战争罪犯”交给协约国。

赔款数目规定1919年到1921年之间先要付一笔50亿美元的金马克,如无现款,可以付某些实物——如煤、船只、木材、牛羊等等。

最伤害德国人自尊心的是,凡尔赛和约实际上解除了德国的武装 ,暂时排除了德国在欧洲称霸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凡尔赛和约比起德国强使俄国接受的布列斯特和约,在地理方面和经济方面基本上并没有触动德国,保持了它作为一个大国的政治统一和潜在力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