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自成屡败屡战的根源

李自成屡败屡战的根源是因为大清存在

举几个时间点:

1629-1630年,己巳之变,皇太极入关。各地明军纷纷调入北京,陕西五镇精锐17000全部东调,也就造成陕西空虚,流寇肆虐。甚至流窜到山西。

1632年,随着明军纷纷回撤,陕西流寇被剿灭殆尽,余下逃入山西;但这时候山东孔有德叛乱焦头烂额。

1634年,山东叛乱刚平,皇太极西征林丹汗,又摆了一刀,宣大防御体系迅速瓦解,重兵援救宣大。农民军渡过黄河,在年底进入凤阳。

1636年,明军设置总理、总督分区剿匪,议兵72000,边军劲旅纷纷南下,在卢象升指挥下节节胜利,然后皇太极派阿济格入关。诸将纷纷北调防卫京师。

1638年,在杨嗣昌的四正六隅计划下,议兵12万、饷280万,陕西在洪承畴、孙传庭指挥下作战大胜,在中原也被围困在豫西一带。然后年底阿济格、多尔衮入关,明军有战斗力的部队纷纷北调防卫京师。

(1640年左右的形势,喀尔喀、准噶尔、大清、大明鹿死谁手有未可知;李自成能崛起就得益于大明的内外环境)

总之,明军作战刚有点起色,皇太极给来一下,谁也顶不住哈。你说这怪谁?

要不是皇太极几次入关,李自成能保证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清军真要入主中原就又没机会了。

机会怎么来

那李自成有机会没机会东山再起呢?

(大顺打不过大清,只能等待内亚局势变动)

答案是有的:

第一:俄国哥萨克扩张快点,沿松花江骚扰到开原附近。刚入关的顺治不能不管。

第二: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腾机特等叛奔喀尔喀,反出清廷。提前一年半。

(可惜没等到)

第三:1640年,巴图尔珲台吉在蒙古世界会盟后,帮顾实汗打下青海,然后集结蒙古诸部东征漠南,与清军决战。提前乌兰布统

总之内亚局势变动晚了点,没有机会拯救李自成了。比如腾机思叛乱在1646年,哥萨克引起清朝注意在1653年,顾实汗占了青海、关注的是西藏和西康的白利土司;葛尔丹东征到了1689年。

李自成赶上了第一次内亚格局变动;但没赶上第二次内亚格局变动

三藩都没抓住内亚局势的变动,何况李自成呢?也是天命吧。

最佳贡献者
2

感谢邀请。

崇祯在位十七年,始终不能扑灭李自成,最后反而被其逼杀。然而,仅仅一年之后,李自成就丧命于湖北九宫山。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

小奔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导致了李自成能够反复重启系统:

一、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明朝政权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境地。

明朝有两大敌人,分别是四处流窜,越剿越多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以及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

然而,明朝政府始终没能在攘外和安内之间分清主次关系、先后顺序。因此,只能像救火队员一样,把有限的力量反复调来调去:李自成声势大的时候,去镇压李自成,满清威胁大的时候,又调兵去抵抗满清。

比如1638年,崇祯十一年,孙传庭与洪承畴围剿李自成,打得他几乎全军覆没。最后,李自成仅以18骑兵突围,这是明朝政府最接近彻底打败李自成的一次。

可惜的是,满清扮演了李自成的救星,这一年,多尔衮率领大军突然攻入长城,崇祯被迫调洪承畴与孙传庭回京防御,李自成得以侥幸活命。

事后,孙传庭因为反对调陕西兵北上,被投入大牢,一呆就是三年。一年多以后,洪承畴在松山之战中,13万明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镇压李自成最为厉害的洪承畴被俘后投降,曹变蛟则在松山失陷时被杀。

相比之下,满清入关之后,面对的敌人分别是偏安南京的南明和李自成。南明政权始终沉醉在“联虏平寇”的美梦中,完全没有意识到,满清已经成为了最大的敌人。

结果,当满清放手集中全部力量追着李自成打的时候,南明只是扮演了一个奇怪的旁观者。

二、从统帅身份来看,崇祯是一个不合格的领导。

作为一个领导人,需要的优点是:善于用人,敢于放权。

可惜,这两点,崇祯都做不到,他始终对臣属刻薄,一有错误,或杀或贬,使得很多人以明哲保身为做官原则。他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

这些人,真的不堪一用吗?恐怕不见得,满清入关后,正是依靠大量投降的明朝大臣,如沈惟炳、王鳌永等人,才迅速平定北方。

此外,崇祯盲目指挥也是问题,他在松山之战时,催促洪承畴进军,导致其全军覆没。重新启用孙传庭后,又不顾孙的军队仓促组建,再次逼迫其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最后全军覆没,孙传庭也不幸殒命。

可以说,洪承畴、孙传庭都是不亚于曾国藩、左宗棠的角色,如果崇祯能够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李自成打败。

相比之下,顺治皇帝年幼,久经战阵的多尔衮在军事指挥上,放手让阿济格、多铎进兵围剿李自成,从不越级指挥。

三、明军腐败透顶,不能和巅峰时期的八旗相比。

打仗,靠的是军队。

明朝末年,部队军阀化越发严重。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出工不出力,一有危险,甚至拔腿就跑,完全不顾友军的死活。比如左良玉,坐拥二十万大军,始终把军队当做本钱,对朝廷阳奉阴违。比如贺人龙,临阵脱逃导致总督傅宗龙战死。

相比之下,满清八旗是一支令行禁止,有着高度纪律的军队,打起仗来,勇猛不怕死,军事素质又高,即使是万历时期,明军精锐野战能力就已经不如满清。

李自成能够打败明军,却打不过满清,这又是一大原因。

四、李自成死的莫名其妙,可以说是天意。

俗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李自成在和明军交战过程中,仿佛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几次大败都侥幸活命。

活着,就是他能反复重启的本钱。

不过,他的好运气却在1645年,明朝灭亡仅仅一年之后,就在湖北九宫山,被一群农民打死。

要知道,他当时手头还有二十万大军。假如他没被打死,后来的历史发展成什么样,确实很难说。

但是,因为他的死,大顺军队群龙无首,逐渐分崩离析,直到最后被满清彻底镇压。

因此,小奔认为,正是以上四点理由,决定了李自成打明朝,始终能够不断重启系统,遇到满清,就彻底死机。

3

李自成打明朝,屡败屡起是由于当时的特殊形势所至,明朝未期,由于明神宗万历怠政,明熹宗阉党专权,吏治腐败,整个官僚机构陷于瘫痪,却对农民的剥削和掠过反而加剧,又恰逢全国灾荒不断,人民大量流离失所,迫使农民走向揭竿起义谋反的道路,李自成的”闯王来了不纳粮"得到贫苦百姓的响应,赢得了民心,因而起义队伍不断壮大。尽管朝廷派兵征剿,可由于魏忠贤在全国大建生祠,把朝廷积蓄挥霍殆尽,国库空虚,而明朝廷只剿不抚,老百姓还是没有活路。又赶上明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朝廷平叛,就需要钱。因而税收有增无减,更加深了百姓的负担,一些官吏只顾强制催逼,甚至贪污加派,横征暴敛,更是让百姓走投无路,也是官逼民反,形成恶性循环,因而造成李自成的造反队伍失败多次又重起多次。

李自成的队伍,也是靠打家劫舍杀贪官污吏为民出气,以获得农民的支持。然而李自成被称为“流寇",是指李自成每占领一个区域,先是杀人、抢钱,然后带领全军拔城就走,好不容易得到的城池,随手丢弃,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和管理政府机构。但是起义队伍在的时侯,给穷人出了气,分了粮,有了点救济,却没有解决百姓生活根本问题。再者,你说走就走,走了就没人作主,得罪的权贵就会疯狂报复,老百姓还是没有得到实惠。跟闯王闹革命就不可能死心踏地。

李自成进京逼死皇帝,惨害官吏,又使整个社会的地主阶级和官僚团体对其反目成仇,老百姓对你有顾虑,又没有权贵的维护,清军一到,只管抗拒者被戮,俘虏者为奴,甚至屠城的高压政策,形成人人自危,李自成更是没人去拥护,更何况大敌当前,又有逼反吴三桂的失误,最后只能入地无门,上天无路。

4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是得到了国家某位领导人的垂青,阿成在广大的贫下中农心中是伟大的革命家,反抗封建统治的先驱。

光辉伟岸的李自成

后来随着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才发现,阿成并不是那么光辉伟岸的人物形象。起码就阿成的个人生活问题就是一片绿色的大草原。阿成一共娶过三个媳妇,第一个媳妇是一个好几手的破车,而这个媳妇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越是好几手的车,越容易翻车,没错,这个小姐姐给阿成戴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

在国家邮政下岗后的阿成一怒之下杀妻泄愤,然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从这里我们能总结出来一条规律,像林冲那样的汉子想要闹革命得去上道边杀个人,美其名曰:投名状。然后像宋江、阿成这样的农民起义领袖都是先杀自己的老婆开始的。

后来机缘巧合,加上自己有一个在道上混的很开的舅舅,阿成顺利上了道,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扛把子。

没有大嫂的扛把子在各个堂口也是抬不起头的,而且阿成人称“闯王”,好歹也是一个王ba,于是阿成从身边的车下手,找了第二个媳妇。没有任何文献证明阿成的第二个媳妇是二手车,但是,最后还是翻车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翻车不翻车可能不在于车,也在于驾驶员的驾车技术。没错,阿成的第二个媳妇又跟人跑了,而且是跟阿成底下的小混混,而且他们真的是光明正大的跑了,而且那个小混混混到了体制内当了大官。你说阿成伤不伤心。

作为一个被绿了两次的扛把子,在生活上的这些问题,充分说明了,阿成的个人能力是有问题的,你连个媳妇都摆不平,怎么能摆平天下的男人。

在阿成做扛把子的那几年,被官军打的那叫一个惨啊!多少次被抓,然后投降,然后再造反,然后再投降,然后再造反,经常性的被官军撵的往哪跑。在中国的农民起义混到阿成这样的,真是少见,像赤眉、黄巢乃至后来的太平天国,那都是轰轰烈烈的追着官军干,到了阿成这,活脱脱是用生命在革命啊!

那么问题来了,就是这样的阿成,媳妇跟人跑,军队被打倒,最后却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就是不要管自己有多蠢,只要敌人比你更蠢就行了。

遇到像崇祯这样,四个二带俩王的选手,也是阿成革命不幸中的万幸了,这就是为什么崇祯剿匪多年,匪患却越来越大,而清军打击农民军一次,农民军就再也抬不了头的原因。

5

作者:金满楼

说李自成失败一百次、然后又崛起一百次,当然是夸张了,不过也说明了一点:在明军面前,李自成就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当然,这只小强并不等于就是李自成一个人,其实除了李自成之外,还有很多人像他一样的流军,比如张献忠、高迎祥等等。

经过十几年的流军大战后,最后李自成和张献忠两熊并立,一个东取京师,推翻明廷,号大顺,另一个则攻取川西,号大西。

那么有人要问,为什么明军和李自成这种流军打了十几年,每次都剿灭不了他们呢?



问题其实是这样,并不是明军剿灭不了李自成或张献忠,而是流军太多了。

在明末这十几年里,英勇善战的明军剿灭的流军其实很多,被斩杀的有名的流军头目也很多,只不过那些前辈的运气没李自成、张献忠那样好罢了。

最终,李自成、张献忠这两位在那些前辈死光了后,最终笑到了最后,并轻轻一推,就把明廷给干掉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勇善战的明军其实还是比流军要强那么一点点的,毕竟他们也曾杀得流军人头滚滚,但问题是,国家乱了,流军多如牛毛,你杀了张三又有李四,杀不完的!

结果,明军耗不起,明廷也耗不起啊。毕竟他们的成本要高得多!

至于流军这帮家伙,蜂聚如蚁,散去如撒,吃喝靠抢靠杀,没成本的啊。



当然,有一点必须要说明,明军之所以总是干不掉那些流军,很大程度上也是后金的八旗在关外捣乱。

换句话说,明廷当时必须应付两场战争,一场是国内的流军大战,一场是关外的八旗大战。试想,一场战争都应付不了,如何能打两场呢?

最终,为了应付关外的八旗,明军精锐都被调到关外交战,于是乎主力尽丧,精锐全完。试想,这样的明军还有本事去剿灭流军吗?

由此,在李自成这些流军干掉明廷后,八旗入关收拾旧河山也就理所当然了。道理很简单,它是最后的强者,而且一直是最强者。



再点破一句:你以为真是明廷真是李自成流军推翻的吗?错了,那是因为八旗帮他们把明军主力和精锐全消灭了,不然就凭这些流军,凭什么干倒明军、推翻明廷?

于是乎,八旗入关后又顺道收拾李自成张献忠这种流军及各种残杂明军,毕竟,流军也好明军也罢,在八旗面前都是渣,被收拾是迟早的事。

拿破仑说:上帝站在强者的一边!这就是天命!

有本事,打赢了再说。

6


李自成为什么打明朝数次失败,又数次重起,而被满清一次就彻底打败了呢?

我们可以拿李自成的这次明末起义,和300年后的另一次同样也是起义的南昌起义,做一个不太恰当的对比,就会明白,李自成的闯军被满清打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毛领导的人民军队打了三年解放战争,越打队伍越大,在解放北平后,临进北平前夜,他告诫全党全军干部:我们进北平,是去赶考!千万不能被敌人的糖衣炮弹俘虏!


同样是起义军起家,同样是攻下了一座都城,还是进同样一座城市——北京。300多年前的李自成带领他强大的、庞大的大顺农民起义军,进北京,却是为了吃喝享受、荣华富贵!

想法不同,经历不同,自然结局也截然不同!

同样是进了北京,同样是一只由小到大的起义军,同样是曾经摧枯拉朽的虎狼之师!进北京后,结局却分外的不同。一个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自信的伟大的新中国!一个却如昙花一现,片刻间,土崩瓦解,做鸟兽散。


同样是,进入北京后,一个要和关外强大无比,凶猛彪悍、令人胆寒的满清十万铁骑,迎面硬碰硬,刀对刀,箭对箭!

同样是,进北平后,另一个也要和武装到牙齿,上有蝗虫般的机群,下有钢铁洪流,还在二战的残酷杀戮里,痛灭穷凶极恶的日寇,砸碎德国法西斯钢牙的——全球第一霸主美帝联合国军,展开一场血肉与血肉,意志与意志的生死对决!

然而,李闯王的百万大顺军,面对满清铁骑,一触击溃,溃之千里。短短几天,百万之众便一夜间灰飞烟灭!


而毛领导下的,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些千千万万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英雄儿女们,却顶酷寒、冒弹雨,硬是拿着比对手低劣不知多少倍的武器装备,不畏牺牲、前仆后继,打得曾经不可一世,狂妄无比的美帝联合国军,灰头土脸,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一场没有取胜的停战协议上签字!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为什么李闯王打不过强大的满清?为什么毛的人民军队却打得全球第一霸美帝国主义找不找北!


原因就是,想法不同,经历不同,结局自然不同!

李闯王的军队,只是一群流寇,一群为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拼搏的人。

而毛的军队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民自己的子弟兵!


李闯王的闯军,进北京,是为了荣华富贵,吃喝享受,当老爷,做皇上!

而毛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却是进北平,去赶考,去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考验!

这才是两支经历大同小异的军队,一个快速灭亡,一个却开创中华民族崭新新篇章的根本原因!

7

李自成的失败是因为他没有政权维持下的根基。本来他就是流寇式运动游击战,走街过府、杀富济贫。虽然获得广大贫民拥护,但地方政权他并没有掌握。严格来讲,并不是正式的割据政权,充其量是些档次高的土匪。所以,一旦明朝认真对付他们,立刻就会土崩瓦解、失败的往往很惨。但已经末路的明朝政权已经无力根本上来消灭他们,致使李自成们虽然失败,却能不断东山再起。但李自成流冠式特点没有改变,特别是后期,他已经成立了大顺政权,而基层政府建设和新旧政权更迭,却并没有做,也可以说不会。仍然是自己率领军队,直指北京城下。好像是他亲自指挥攻灭明朝,其实他也不知道如何坐镇天下、统领四方,仍然是一群流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当他率众攻入北京,事实上已经灭掉明朝政权,他更是不知道如何料理这若大家业,也恰好给了已经虎视关内好久,而且已经早就做好充足准备满清政权最好时机。满清早有吞并中原、全面占领中华野心。而且用汉人降将,为自己制定了一整套征服计划。这样,当李自成攻下北京,也给了满清入关极好借口,特别是李自成昏招迭出,使吴三桂投降清廷、成为带路党,李自成的败局已经决定了。首先,满清入关并不是过去那种两国交战,夺取领土。而是“借兵”讨伐逆贼李自成,领头的又是明朝旧臣吴三桂,大家当然相信。这样,不会有谁拥护支持李,相反,还要对清朝表示些敬意,也使清朝迅速稳定北京一带核心地域政局。接着,清用早已经策划好的方略,四处攻伐占领广袤土地,仍然是消灭逆贼李自成。李自成虽然曾占有过这一带,还是说过的,不会政权建设,真正当家的还是明朝旧人。你都把人家主子消灭了,当然不会听你的、和你好了!敌人的敌人,当然是朋友了,满清队伍在吴三桂们带路党指引下,会很快得到支持。所以这招最低在华北是很管用,很快他们已经占有华夏半壁江山。而李自成也必然走入绝境,灭亡也是必然的。到底是在哪里被灭已经不重要,即使九宫山侥幸逃脱,到了十宫山、十一宫山……也是同样结果。可悲的是,传说中李自成并不是被追杀他的清军或吴三桂军杀掉的,是被当地一支地方武装袭击杀掉。也说明,他的所谓大顺政权是一点儿不顺,处处是坑害他自己的陷丼。可悲的也有明朝子民,明明说好是借兵报仇,结果人家清人不走了,当起主子。后来也只有听话,乖乘地剃半个头、留起大辨子,弄的颜面尽失。此是后话,我们下次分解。

8

当“替天行道”变成了“争名逐利”

已经失去了天时、地利,最后连人和也丢的一干二净的李自成,自然是面临毁灭的结局

从屡战屡败却能一直闯下去的闯王,终于变成了仓促登基迅速败亡的皇帝

这一切,可以归结于一句话——气数

也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格局

李自成注定和项羽、陈友谅一样,成为乱世之霸王、诸侯,却不是改朝换代的帝王


屡战屡败的李自成,尽得天时地利

我们都知道,初期的民军战斗力是很堪忧的,毕竟都是世代务农的老百姓,扛着锄头、镰刀就上了战场,还得拖家带口,战斗力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也正是这样的战斗力,成就了关宁系名将曹文诏、土匪代表左良玉,和文官转型的洪承畴。这些当时威震农民军的将领,靠的就是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军事能力卓越的脑瓜

甚至像曹文诏,还有2000+的特种部队(关宁铁骑),一度曾将72家义军打的还剩几家,让农民军闻风丧胆不说,还干掉了李自成的第一个老板(王家胤)

只是这些农民军也有自己的优点——打不过就跑,跑不了就降,降了还可以再反嘛!于是反复无常的民军犹如打不死的小强,持续困扰明朝直至灭亡

李自成却是个异类!

他从不投降,也拒绝朝廷的诏安,无论他是当闯将,还是当闯王的时候,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正是这个特点,导致他就算一败涂地(只剩18个人),依然可以在闯字大旗打出的那一刻,一呼百应

当然了,他之所以生存下来,也有天时和地利的帮助,先是后金一直不消停,导致明朝数次大败李自成准备一窝端的时候,边关告急,不得不撤兵回防,给了李自成喘息的机会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李自成擅长游击战,动不动就往山沟里一钻,搞得明朝军队很痛苦,找又找不到,撤又撤不得。深谙此道的还有张献忠,甚至还写打油诗调侃明朝最后一任名相杨嗣昌——好个杨阁部,离我三里路!

就这样,屡败屡战的李自成,就是没能彻底被击败

拥有最重要的人和,匹配合适的天时、地利,完成小霸

李自成其人,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因为他体恤将士,极具谋略。每当大战之后,他都会亲自巡营,顺手照顾受伤的士卒,并安慰疲惫的将士,待到大家全部休息之后,自己才入睡,正是这样,闯王之名天下皆知,将士也愿意为他卖命

赏罚分明、体恤将士、一心为民着想——这就是李自成的人和

而且,每每大战之前,将领议事时,他总是一言不发,待到大家发言完毕,只留下一句“散会”就转身而去,但随后下达的决策却都是近乎完美和正确的

正是这样,李自成才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

他曾被孙传庭打的一败涂地,只剩下十八个人,但是崇祯皇帝错误的决策和朝中重臣的掣肘,让死灰复燃的李自成重新拉起了一支几十万人的部队,并彻底成长为完全体

先是击杀了重新起复却无力回天的孙传庭,而后又突破榆林搞定了早已解甲归田的孙承宗,终于,浩浩荡荡的大顺军开赴北京城下

崇祯的决策失误、主力部队损失殆尽、将领在外不受控制,两线作战疲于奔命、内部大臣腐败无能,这一系列的外部因素,是李自成的天时、地利

他终于不再是那个屡败屡战的人了,他已经完成了灭亡明朝的伟大功绩!但此时的闯王有些骄傲自满,随后农民军暴露出的问题,彻底毁掉了李自成

失去天时、失去地利、还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和

入京后,闯王颇有“明君”之风,先是以帝王之礼下葬崇祯,而后又收纳明朝降臣,一系列的行为真有点改朝换代,完成工作交接的苗头

可是,问题出现了!

骄傲自满的将领们,开始无恶不作,尤其以刘宗敏最具代表性,先是严刑拷打搜刮民脂民膏,不仅让明朝遗臣失望,更是失去了民心

随后他霸占吴三桂心爱女人的事情,更是导致了吴三桂的怒而降清

不得不说,李自成也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只是他由于之前未能将部队进行良好的整顿,大量不受控制、没有法纪的民军根本不能被有效控制

一如刘宗敏所说:“闯王,跟了你这么多年,兄弟们吃苦受罪的,现在还不能放松一下,过点好日子了?”于是奸淫掳掠的现象在李自成的默许下,大肆的进行着。

这一切都像是骆驼身上的稻草,直到最后一根压下来——清朝准备入关了!

吴三桂选择了投降清朝,并与李自成激战中大获全胜,大将刘宗敏受伤、军队溃败。仅剩三万人的李自成仓皇逃回了京城

随后,他气急败坏的杀死吴三桂全家,并仓皇称帝后出逃。此时的李自成主力受损,已经无法完成逐鹿中原,建立政权了。

经历了疑心杀将之后,更是沉重的打击了大顺政权,数次辗转后,李自成于九宫山遇害,自此大顺起义彻底以失败告终

如果李自成能在进京后,严整军纪,秋毫无犯。想必不会在于满清作战中成为人民、士族、知识分子子的对立面,自然也不会面对清军一战即溃

如果李自成能约束手下将领,让上面的情况和陈圆圆事件不发生,那么吴三桂则有可能会选择投奔大顺而非投降满清

只是历史没有如果

以逸待劳的满清,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领着投降的明朝军队和将领,一举击溃了志得意满、失去民心的李自成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9

明朝中后期由于皇族繁衍茂盛,大肆圈夺国家资源,到最后国家的负担不停转向自由民,农民破产走向造反,税收减少,再增加税收,农民破产走向造反。明朝末年已经成了一个死胡同。所以历史杀死李自成,肯定还有王自成、张自成出来。大家只看到清朝入关军事上打败李自成,殊不知其政治非常老到。多尔衮入京之后,发现京城破败、中原疲敝,他做了两个重要的决定,奠定了清朝两百多年的江山。第一就是免除三响;第二就是力排众议将沈阳搬空,所有的钱粮都运进关内用来救济老百姓。这两招彻底消除了李自成死灰复燃的土壤。李自成最后非败于军事,实际是败在多尔衮比他更有战略目光上。不管政治还是军事,当时没有一个人是多尔衮的对手,尤其在政治上,多尔衮可谓天才。

10

这个问题应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说一下:

首先,是内因!李自成的革命目标就是推翻腐朽的明朝统治,当这一过程完成了,革命队伍都开始想着“排排坐、吃果果”了!再也没有斗志了,甚至开始忘乎所以,欺压官员、老百姓,最终由于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宠妾陈圆圆而造成了吴三桂倒戈满清的严重后果!

其次,是外因!满清政府励精图治,特别是八旗制度的创立,有效的调动了当地广大军民的积极性!而且,在李自成在北京欢庆胜利,忘乎所以的时候,满清已经完成了王位的更替,多尔衮为了避免他和豪格争夺王位引起满清动乱,就扶持福临继承王位!正当满清为李自成夺取北京而遗憾时,正在为怎么进攻李自成而苦恼时,吴三桂就来投降了!而满清由于要夺取天下,自然积极进取,李自成被打个措手不及,此后就再也没有心思抵抗!

总之,当只想享受金钱、美女、美食、美酒的李自成遇到励精图治、厉兵秣马的多尔衮等时,必败无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