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究起来,汉景帝(刘启)的皇帝生涯,确实乏善可陈。但因他承袭文帝的政策对路,依历史惯性,覆盖了景帝时代的一些不堪。尤其是镇压了七国之乱,此景帝浓抺重彩的一笔。
(图:文景之治之盛世图)
可见,景帝最大的历史功绩之一,就是镇压了七国之乱,但七国之乱又多因景帝而起。
可以确定,景帝是个刻薄寡恩之人。但承父荫,总算有惊无险地把王国过渡给儿子汉武帝。
《史记》也认为:
〝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性〞。
充分肯定了汉文帝的政策对路,景帝受益。
可见,有史学家指出景帝并非好皇帝,并非没有原因的。
一:带头违法,污秽后宫
- 1,砸死吴太子
刘启做太子时,有次吴王刘濞叫儿子吴太子到皇宫,陪堂兄弟刘启玩,联络感情。岂料,两人因下棋起冲突。刘启扛起铜棋盘,生生地把吴太子砸死了。
当时刘启岁数也不小了,应懂得基本分寸。因小事发怒,而且杀死的是自己堂兄弟和一个大诸侯国的接班人,其暴戾己初露峥嵘。
吴王的愤怒和伤心自然可以理解,之后吴王带头发动七国之乱,就与此相关。
(图:汉景帝登基)
但皇太子杀个把人,杀了也就杀了。
吴太子的尸体被送回安葬,仇恨的种子也在刘濞心里种下。其他和刘濞关系亲近的诸侯,也对刘启不满。这是七国之乱的基础。
- 2,报复张释之
小节上,刘启也很莽撞粗鄙。一次,刘启和梁王(刘启同母弟)一起坐车入宫,但没有下车,这在当时会被视为对皇帝不敬,是违法的。主管此事的公车令张释之追上刘启,要求其下车,发生争吵。
张释之以〝不敬〞劾刘启,刘启受到文帝严厉警告,幸薄太后出面才脱罪。从此,刘启对张释之怀恨在心。
张释之以公正严明著称,是文帝极为倚重的官员,升其为九卿,特意挑选留下来辅佐景帝。
但景帝即位后,立即对人望极高的张释之施以报复,把他贬出京城,下放至淮南为相。释之忧惧而死。
- 3,污秽后宫
更荒唐的是,汉景帝在后宫淫乐,竟邀请郎中令周仁在旁观看。大臣能自由出入后宫本就奇葩,皇上亲自向大臣表演〝春宫〞,可谓亘古罕见,乱了纲常。
这样的皇帝,又怎有资格与谨慎有度的文帝并列?
(图:晃错的影视形象)
二:刻薄寡恩,冤杀忠臣
- 1,族诛晃错
晃错是一代大儒,也是汉景帝的老师之一。本是景帝心腹,对景帝忠心耿耿。
为刘家江山计,晃错提出削藩。景帝欣欣然,正合其意。所以,两人不仅是师生关系,政治理念也一致。
然而,吴王造反,打的旗号是〝诛晃错,清君侧〞,为撇清关系,使七国出兵无名,景帝下令把晃错斩首。斩首就斩晃错一个人吧,但景帝却残忍地把晃错〝族诛〞。
杀了老师,并末阻碍吴王出兵。吴王造反的目的,显然不是〝诛晃错〞那样的单纯。无论杀与不杀,吴王和他领导的七国大军,都要直取国都。这与他宿怨有关,他要借机为儿子报仇。
所以,杀了晃错后,景帝遣人要吴王退兵。吴王哈哈大笑。〝我现在是东帝了,还退什么兵,你傻不傻呀。〞军队继续前进。
- 2,折辱周亚夫
周亚夫对汉家江山有再造之恩,正是他平了七国之乱。因治兵严谨,精通兵法,被汉文帝称之为〝真将军〞。本来是汉文帝悉心挑选,留下来辅佐刘启的。
结果硬是被景帝羞辱,并以谋反之罪下狱。周亚夫悲偾难当,绝食而死。
(图:周亚夫的影视形象)
原来,周亚夫平七国之乱时,没有按太后要求先救梁王,致太后和梁王都对其不满。他还反对封皇后之兄为侯,得罪了皇后。
周亚夫这样做,全是为了大汉江山。为何不允许给皇后之兄封侯,周亚夫认为他不姓刘,不能违背〝无功不封侯〞的祖训。
生性耿直、宁折不弯的周亚夫,不久就受到了景帝的羞辱。一次,景帝请大臣吃饭,独不给周亚夫筷子。周亚夫默默而去。
后来,周亚夫儿子为给父亲准备丧事,买了五百甲盾做礼仪,这事周亚夫并不知道。
于是有人告发周亚夫谋反,周亚夫被下狱,景帝又派酷史来审讯他。周亚夫悲愤难当,绝食而死。一代名将功勋彪炳,没死在战场,却死在景帝的大牢。
- 3,逼死亲子
汉景帝的原太子刘荣,在权争中被废,并无大错。后被贬为临江王。景帝对他不放心,担心他对新立的太子构成威胁,想除了他,又怕难堵天下悠悠之口。
终于找了个机会,〝有人〞告发刘荣大逆,侵占宗庙外墙。这个罪可大可小,刘家的后代怎可能刻意侵挠先祖的安宁呢?
(图:汉景帝的影视形象)
但汉景帝并未轻放,而是把刘荣辑至京师下狱,并让酷史郅都审他。
这个郅都,杀人如麻,死于其刑具下的大臣豪族甚多。刘荣十分畏惧,恐慌中自尽。
王世贞曰:
〝景有三冤臣焉:大夫错,丞相亚夫,临江王荣。呜呼,文德远矣。〞
连亲儿子都被〝花样〞逼死,何谈文德?
三:心胸狭隘,专辱儒者
〝儒者〞就是读书人。《史记·儒林传》中说刘启〝不任儒者〞,意思是他不用读书人,言下之意其手下多粗鄙之士。
因为刘启不拘礼法。读书人在身边,会指这指那。尽管有时不说,但会让他很不自在。
- 1,排斥张释之
比喻张释之。张释之是文帝特别留给景帝的能臣,对法律十分熟悉。文帝的想法是,刘启身边〝文有张释之,武有周亚夫,必内外肃然〞。
但刘启对两人都大不耐。
一次,张释之入朝,景帝身边的红人、博士王生,竟当着众人面要张释之为他系鞋带。张释之身居九卿,但想了想,还是忍了,蹲下来给王生系了鞋带。
(图:汉朝后宫)
这是否景帝指使,不得而之。
张释之郁郁而终,他的儿子张挚随后也被刘启免职。
- 2,外放刘奋
汉景帝的老师除了晃错,还有石奋。
石奋是文帝特别挑给刘启的老师,自小就陪伴刘启左右,教他读书识字,熟悉礼法。石奋也是一代大儒,德高望重,以恭谨著称于世。
但汉景帝嫌刘奋〝啰嗦〞,束缚了自己的玩性,找个借口把他贬到诸侯国为相,不复再回京城。
对自己的两个老师尚且如此,况乎别人?
四:好用酷史,虐杀能臣
汉景帝手下的酷史极多,如郅都、宁成、周阳由、赵禹等等,一个个都凶神皂煞,变着花样戏弄和折磨大臣,让人不寒而栗。
不少大臣在审讯前就被吓死了。如前太子刘荣,就是在审讯前畏惧自杀的。
汉初祟尚宽厚。文帝废了不少苛政。文帝上台后,凡〝废律、减刑、尚俭、罪己、纳谏〞等等,史书记载很多。景帝不以为然,一上台就开倒车,颇有酷秦遗风。
(图:汉文帝影视形象)
董份曰:
〝孝文纪备载诏令德泽…景帝不及文帝远甚…〞
《史记·酷史传》里记载的酷史,在景帝手下倍风光。如〝治民如狼牧羊〞的宁成,专灭豪族〝居二千石(官员)中最为暴酷骄恣〞的周阳由等等,一个个草菅人命,天下畏惧。
结语
景帝的一生,极少有宠臣,俱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用完就杀的也不少。终汉一朝,象他这样没有宠臣的皇帝,几乎没有。
试想想,就象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那是什么感觉?
可见,景帝的〝刻薄寡恩〞,是深入到骨头里的。
刘邦打下的江山,经吕后(惠帝)和文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至刘启时,天下己〝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景帝承先人余荫,博得〝文景之治〞美名。
但刘启逼反刘濞、诛杀重臣、纵容酷史,差点使王朝脱序。幸文帝留下的一帮能臣如周亚夫张释之等,使尽最后一丝力气,为之维持。
(图:刘彻)
景帝在位只有16年,他的儿子汉武帝刘彻又活的够长,使汉朝未出大乱。
苏辙曰:
〝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景帝之失道非一也,而犹称贤君,岂非躬行恭俭,罪不及民故耶?〞
意思是刘启在朝廷中做的混蛋事不少,但暂时还未波及到百姓,所以仍有贤君之誉。
其实,是来不及波及百姓罢了。试想想,假如“七国之乱”旷日持久,假如不是周亚夫应对得当,还有百姓活路么?
如此,刘启就成〝八国之乱〞前的晋惠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