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以前已经回答过,现在简略的说一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秦二世胡亥三年而亡国,时间很短,即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前后不过15年。为什么这么短就把国家折腾完了呢?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话说就是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即:民间相传,是秦始皇造成的罪恶,胡亥把它推到顶点,这话说到理上了。

再说秦始皇的百万雄师哪里去了呢?这是因为秦始皇嬴政雄心博大,好大喜功,他也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实干家,创业者,千古一帝不虚尔,统一天下后在短短的十来年中他干了许多大事,雄霸天下的大事,修长城、建驰道,开骊山、筑宫殿。治国理民以郡县制、度量衡为根本。他的雄师百万其中一部分就去了北方,一来抵御匈奴,二来在北部边境修筑长城。这些军队有大将蒙甜做为将军统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做监军,这支军队有30万人。另一部分去了南越,有屠睢为主将(到了秦二世时任嚣任南海尉,赵佗任南海龙川令)。平定南越,或者叫百越,这支军队随着形势的变化陆续增添,大约有50万人。这样算来秦国的百万雄师其留守在咸阳的军队就没有多少了,以至于到了秦二世执掌朝政的时候,秦国的国祚出现危机的时刻,秦二世无兵可调,勤王不能,他不得不采取少府章邯的建议:骊山徒役很多,请赦免他们,授予他们兵器去迎击起义军。于是章邯为将领着这些骊山徒役奔向中原战场,更进一步说秦国的家底到了秦二世这个最大的败家子三年而亡的时候也确实败的没有多少了,麋鹿游于朝就在眼前!

最佳贡献者
2

秦国统一六国后二世而亡,个人认为有两点原因。

一是强秦灭六国后未修养生息,秦国虽然“奋六世之余力”强势灭了六国,统一天下,但是战后各国遗民并未享受太多和平的日子,各种徭役 赋税加重,阿房宫,长城的修建更是长达多年,这种长期的消耗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为后期秦忘而奠定下了基础。

二是秦是以法治国,郡县制的推行。触动了封建贵族制度的根本。秦强大起于六世积累,商鞅变法,但灭亡也是源于商鞅变法,变法是强军,在六国时期很适用,但统一后,法治的严苛,渐渐疏远了士人集团的思想。士人集团的远离,贵族集团的反抗,都是秦国灭亡的因素。国策以及制度都是好的,但是不试用当时社会形态,跨度过大都是导致秦二世灭亡的原因。

秦虽然二世而亡,但是秦在灭亡的最后时刻,依然没有让驻守边疆的数十万老秦人撤回,让后来人都肃然起敬。“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西抗戎狄是老秦人起初的职责,一直到灭亡也没有忘记,免使华夏落入游牧的戎狄的手中。这就是秦国百万雄师的去处!!!




3

说到秦朝的灭亡,真是有点戏剧性,也可能是天意吧,秦朝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强民富,再加上秦瀛政的雄才大略,还有秦国的百万的虎狼之师,采用远交近攻之策,逐一灭掉了六国,结束了战国七雄的局面,统一了天下,成为了始皇,按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应该有大好的未来。


始皇建国后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也很有大局观,取消了分封制,改成了郡县治,统一了货币与度量衡,这些都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正在始皇推行改革的时候,一股暗流正向她涌来,那就是各国的残余势力,他们想复国之心一直未灭,只是现在秦国强大,不敢动手,但他们一直在虎视眈眈,等待机会,想重拾故国之荣耀。



随着始皇之死,他们的机会来了,但给他们机会的并不是始皇,而是宦官赵高,他篡改了遗诏,立了昏庸的胡亥为帝,把秦国送上了灭亡之路,他们做的最错的一件事,就是毒死了扶苏,并且害死了蒙田,否则秦国也不会亡。但他们也是没有办法,如果不这样做,胡亥也当不了皇帝,那也不会有以后的楚汉之争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即使再多有什么用,没有大将率领也是废柴一堆,蒙恬之死,让秦国失掉了臂膀,面对秦朝的混乱局面,迫切想复国的人终于抓住了机会,纷纷起兵,到了这个关键时候,本该百万大军出场了,但他们中哪里呢?



有三十万被蒙恬带去北击匈奴了,有五十万去攻打南越去了,还有二十万被分到各个重要关隘,还有一部分去修建骊山陵墓,蒙恬已死,他的三十万大军留下十万戍边外,其它二十万由王离率领参加了巨鹿之战,被项羽消灭,而南方的五十万根本不听调令,自立为王了,修骊山的由章邯率领攻打义军,最终也被项羽消灭,自此秦朝的百万雄师基本就没有了。



古语说的好,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打仗主要的还得看将领的素质,赵高为了稳固胡亥的统治,几乎把名将都办了,不败才怪呢?

4

你好!这里是“阳明悟行学宫”,很高兴为你解答:

个人总结的一下几点,希望不喜勿喷。

秦朝军事力量强大但是最后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秦国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后,其本身已经逐步地走向了僵化。第一,史记陈胜世家中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延误了戍期,法令失期当斩,陈胜吴广遂反。但是大雨应该是一个相当有力的免责或减责事由,但是陈胜吴广却并不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我国学者宁汉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于不区分情节,只要发生刑律中所规定的后果,一律论处。
  2,秦国在伐灭六国之后,国家面临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可以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却不能在全国全面开花。可以从陈胜吴广的戍边来看。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疆域小,百姓戍边来回旅途短,戍边时间也不长。但是到了秦朝以后国家太大了,这个制度就会出现问题。到汉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允许百姓以钱代戍(费300文钱请人代为戍边者称为“过更”,自己戍边称为“践更”)
  3,秦朝官吏的执法过于粗暴。秦国是个耕战国家,奖励军功。统一之后原本应该早日结束的军事管制制度被无限期延长了。秦朝的地方官吏多为军人(如灭韩的将领叫内史腾,之后即为秦守韩地),他们缺乏应有的执法素质,手段往往粗暴。比如押送陈胜吴广的那两个尉,“吴广忿圭尉”“尉果笞广”。也因为这样,在陈胜起义之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经表明态度要依从起义转而伐秦(如吴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谅他们。
  4,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后也不过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这样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后,以数百人之众,就能“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见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5,从陈胜吴广以扶苏和项燕为号召来看(而根本不顾后者的国家正是被前者的父亲所伐灭),显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对秦室并无特殊的恶感。
  6,秦朝的徭役过于严重,并伴有族群间的歧视。稍微一观察,我们发现,刘邦、项羽、英布等秦末枭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东人,而且他们几乎都有在关中服徭役的经历。就目前对始皇帝陵边修陵民工瓦当的发掘来看,记载的籍贯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关东地区的郡县。秦朝修筑直道,伐匈奴百越,所需要的粮草大部分来源于关东地区。我记得探索与发现当中有一期说秦朝伐匈奴的粮草来自于齐地的,运粮食的车队要2次翻越太行山,3次度过黄河,每65.5石粮食中只有1石可以到达前线。由此可见对关东经济的掠夺到了什么程度。
  7,秦国的统一进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这使得关东人遭受了极大的苦难。秦国凡攻略一地,必夺其地,迁徙秦民居之。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侯厓复相。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等等等等。这也是上面所说刘邦、项羽、英布等秦末枭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东人,而且他们几乎都有在关中服徭役的经历的原因。而且,秦国关中地区的人只是苦于严厉的法律,而并不是苦于徭役,他们的经济并没有受非常大的损耗。这也是为什么在秦末大起义之后,所有的爆发点都在关东,而关中地区始终没有发出一叮点火花;刘邦进关只是约法三章,就使得民大悦;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占有了关中,粮秣极为充足的原因了。
  8,是秦领导人素质的变化。秦国讲求法治,这种法治是建立在君权基础之上的,皇帝的个人素质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显然在秦始皇死后,即位的二世才能远远不如秦始皇(虽然按史记的记载,二世即位之后的春天就出行郡县,在4个月内东到浙江北达渤海并太行而还,如果这个记载是事实的话,这无疑创造了古代交通条件下的高速度记录。这似乎可以说明秦二世并非无能之君,但是显然的,即便如此,二世个人的阅历和火候显然不足以担当重任)

5

秦始皇雄才大略,扫平六国,归于一统。秦朝的军队及其强大,王贲、蒙恬、王翦、章邯都是历史上的名将,秦国实施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秦兵只要斩获足够敌人军官首级,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爵位,所以秦军的战斗力是十分强悍的,再说文治,丞相李斯是有名的政治家,他提出的“郡县制”在当时是十分超前的,郡县制摆脱了分封制的不利因素,抑制了诸侯国造反的可能,同时极大的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要知道,日本和西方国家在走向资本主义前基本还处于分封制呢。那么这么强大的秦国,为什么传到二世就灭亡了呢?而且还是摧枯拉朽一般的,让我谈谈几点浅见:


项羽和虞姬


  1. 秦法残酷。秦法有名的是连坐制度,五户为一伍,其中一户违法,五户连坐。这种制度在当时积极层面更多一些,连坐制度没什么好黑的。商鞅变法后,秦法虽然严厉,但初衷都是为了将犯罪扼杀在初期,百姓还能忍受,但到了秦国末期,法律变得异常严酷,没有道理可言,更要命的是,法规条文复杂繁多,让人无所适从(连菜刀也要登记),可能一不小心就犯了法,轻则挨鞭子,刺字;重则切鼻子,断手脚,挖膝盖骨;再重点就是斩首,车裂了。百姓到了后期,已经对秦法和苛捐杂税苦不堪言,真是天天累得要死,又要小心翼翼,活得不如狗。比如说,一家进了贼,和他们家是一伍的邻居按规定应伸出援手,那如果邻居不在呢?那不管,你没援助就不行,就犯法了,这是法吗?这是整人啊!再看著名的“大泽乡起义”,秦朝的兵役和徭役及其繁重,而且还特别残暴,陈胜吴广一行人本来是去做徭役干活的,赶上连天大雨路不好走,但秦法规定迟到就杀,不问缘由。这还让人活?所以陈胜吴广心想:我去你的吧,马上掀起第一次农民起义,点燃了星星之火。秦朝的灭亡,自此开始了序章。


秦二世胡亥


  1. 六国贵族后人未处理。秦始皇灭亡六国后,这些国家的贵族并没有被赶尽杀绝,这是养虎遗患啊,这些旧国的贵族“反秦”的思想是天天在脑子里转悠,他们是有声望的,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妄图“复国”,远的不说,就说张良,韩国的贵族,找了个猛男,抡着把大锤,砸了秦始皇的副车。这些人没事干就凑在一起,哀叹国家灭亡之余,肯定在私下没少策划坏事儿。果然,大泽乡起义后,这些贵族振臂一挥,好多人响应,地方政府镇压不住,顿时秦朝立马四分五裂。项羽也是这么造反的,可悲的是,秦朝的最后的王--子婴,就是项羽杀的。


指鹿为马


3. 奸臣当道、二世昏聩。本来秦始皇指定的继承人--扶苏,是个厚道人,他关心百姓疾苦,还曾经为修筑长城苦了百姓而对秦始皇范言直谏。如果扶苏继位,秦朝应该还会继续走下去,奈何赵高这个“死太监”(身体残缺,无法享受人生乐趣,就开始变态了),教唆李斯一同篡改诏书,令扶苏自尽,扶二世上位。李斯也是最后犯蠢,本来嘛,为了自己继续掌权才这么做的,可是李斯掌权是为了有所作为,让国家强大,使自己名留青史,可事后一看赵高,这厮就知道抓权,抓钱,享受,为了私欲,霍乱朝纲,弄得天下怨声载道,而秦二世呢?人家还不如赵高,不抓钱也不抓权,就一个字儿“玩”,啥都不干,啥都不管,有事儿您找我“赵叔”。李大人心想我怎么和这帮无赖混蛋搞一块去了,这哪行?于是李斯开始撺掇事儿,想搞下去赵高,赵高虽然不会治国只会败家,但搞搞阴谋诡计还是没问题的,很快李斯就被赵高诬告,被腰斩弃市,全家都没有保全。然后,搞了一出“指鹿为马”,满朝文武自此都对赵高俯首帖耳。可有用么?全咸阳都听您的,那咸阳外面呢?人家都要打到家门口了。因为战乱期间秦二世和赵高的瞎作为,致使秦朝有识之士不是受罚就是远离,章邯在前线和项羽大战,赵高还在想法搞他,你不死谁死? 一个国家,从上到下都是一帮只会“谄媚”的官员,还总是陷害前线忠良,如何抵挡当时的起义洪流?

4. 起义军强大。秦朝好不容易灭掉了陈胜的起义,但后面的刘邦项羽都是当世豪杰,刘邦擅于收买人心,手下的张良、萧何都是大才(韩信是秦朝灭亡后才投靠的刘邦);项羽就更不用多说,“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在战场上可说是当世无敌的。秦朝最后得大将--章邯,在巨鹿惨败给霸王,秦军20万被坑杀。另一边,刘邦带着大军从宛城,步步为营的向咸阳进发。秦朝根本就没有精兵良将再去阻止他们了。


秦将章邯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秦朝只是国家表面上强大,实际上因为它的暴政,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其实当时的老百姓是很好管理的,他们只想安居乐业,稳稳当当的过日子,天下安定后就应该让法律更加宽厚,更加合理,但秦朝的当政者们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只知道惩罚、镇压,最后被爆发的反作用力吞嗤,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

各位朋友有什么意见,欢迎来一起探讨。

6

为什么至二世就灭亡


秦始皇推行的是法家的理念,而先秦儒家和先秦法家是两种极端对立的政治理念和施政方略。这样一来,秦始皇的种种作为,在儒家学者看起来,属于无道的行为。儒家倡导的是礼和仁,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和政治理想。但是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代,儒家思想就不管用,而法家的那套学说却可以立竿见影。但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是一种规律。当秦始皇觉得可以用武力、严刑峻法解决一切问题的时候,局面就会走向反向。


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过去的矛盾还在激化,新的隐藏矛盾又起来。可以说,秦王朝遍地布满了雷区,随时等待爆发。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常年在外进行巡视。我们就在秦始皇巡视途中,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1. 当秦始皇在咸阳城内进行巡视的时候,那是万人仰视,谁都想看看这个统一天下的伟大君主是什么样子。就在万人瞻仰之中,有一个人在人群中发出了一声感叹:”大丈夫当如此也”!发出这种感叹的人正是刘邦。但在当时刘邦还是一个泗水亭的亭长,秦朝最底层的一个基层干部,他到咸阳来,一看到秦始皇在巡游,竟然发出了这种感叹。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好的苗头,一种不安定的因素。
  2. 秦始皇巡游到江南地区会稽,也是万众仰慕。但是在人群之中,有人口出狂言:”彼可取而代之”。发出狂言的人是项羽,是一个楚国贵族。
  3. 秦始皇巡游到现在河南的一个地方叫博浪沙,一路巡视,兴致正高。突然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从天而降,把秦始皇身边的一辆车砸得粉碎。所有人能惊出一身冷汗,一看,原来是一个百余斤重的大铁锥。那么制造这一次暗杀的人是谁呢?他也是一个著名的人物,是原来韩国的一个贵族。他的名字叫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一群雇工在田间劳动,由于报酬特别低,工作特别辛苦,所以大家发牢骚就骂人,从雇主一直往上骂。就在这个时候,有人跟大家约定说:”苟富贵无相忘”。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其中有一个人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相互提携提携。大家都笑他:你是个佣工,有富贵命吗?你哪来的富贵?但是此人长叹一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们这些人没有见识,怎么能够知道鸿鹄飞天是什么志向。这个人就是后来发动起义的陈胜。


还有一个传言也很有意思,说是天上一块陨石掉下来,竟然有人在这块陨石上刻上了一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意思就是秦始皇你赶紧死吧,死了以后,我们六国就可以复国了。这就叫蛊惑人心,妖言惑众。这个谣言传得沸沸扬扬,当时对人心的蛊惑也是非常大的。秦始皇也知道了,就派人去追查,但是不知道是谁干的,就把附近的老百姓全部杀死。


大大小小的这些雷区,不安定因素,秦始皇都知道,但是他不在乎。因为那么强大的六国,秦国都可以一个一个歼并,何况现在冒出来一些小小的矛盾,他觉得完全可以把他们掐死。他所要做的只是把这个国家机器继续向前推行,所以秦朝的国家机器仍然在高速的运转。


此时在志得意满的秦始皇心中,还是有一个担心,担心他万一百年之后,他的儿子们,他的孙子们能不能继续把王朝保持下去。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寿命长一些,更希望能长生不老。但是话说回来,健康是可以的,长寿也是可能的,但是要长生不老,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为秦始皇寻药的人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完不成任务,该怎么办呢?于是他们就私底下推卸责任,说我们的要是好的,但是始皇帝的生活习惯不行,荒淫过度什么的一大堆理由。这种传言对秦始皇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秦始皇就要寻找到底这个谣言是谁造的。结果,一批拿着秦始皇的差旅费,拿着求仙问药费统统玩起了失踪,全部不见了。秦始皇还从没有受过这种戏弄,一怒之下命令对这些人进行通缉,同时追捕那些制造流言蜚语者。结果各地官府闻风而动,一共抓了四百六十个人。秦始皇一怒之下,把这四百六十人全部坑杀。其中有一些方士、术士还有一些儒学者,都是因为发表了对秦朝不满的言论而被杀。


这个事情后来变成一个惊天动地的事情,变成后世的读书人、儒学者对秦始皇进行抨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叫做”坑儒”。

与”坑儒”同时被抨击的还有”焚书”。焚书据记载是由李斯提出来的。焚什么书?实际上它的含义还是比较广的。


第一,禁止私人讲学。因为春秋战国以来都是私人讲学,把思想搞乱了,现在要统一起来,不允许私人讲学,只允许官办学堂,而且要求民众"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就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要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


第二,焚烧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的奇书,保留与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有关的书籍,这是统一思想的需要,秦始皇这样干,后来受到了很大的批评。但是平心而论,如果我们站在两千多年以前秦始皇的立场上,一个大统一的国家刚刚建立,各种思想都有,他应该怎么办?


秦始皇死后的一年,天下大乱。


公元前209年七月,有一次,有一支九百人组成的队伍要到渔阳去戍边。由于连日的大雨,不能按时到达,他们被阻在大泽乡。根据秦国的法律,戍边如果延期,没有准时到达,是要被处死的。那么这样一来,摆在九百多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第一条,继续坚定不移的向渔阳前进,结果被判死刑。另外一条路就是四散逃命去,但是如果被秦朝官府缉捕仍然是死。怎么办?这个时候有人出主意了,与其窝窝囊囊的死,不如做一番大事业再去死。于是大家就推选出了两个领导人,就是陈胜和吴广。这些准备去戍边的戍卒杀死了押送他们的秦兵,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共同发出了一个声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朝固然很强大,但是各种矛盾,各种不安定因素极其之多,几乎是遍地是雷区。虽然说,天下苦秦久矣!但是都敢怒而不敢言,敢言而不敢动,敢动也不敢闹大事儿,不敢公开反叛朝廷。所以说,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雷区,就缺一根导火索。而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就恰恰成为这一根导火索,把秦朝天下炸开了锅。


严格的说,大泽乡起义军比起秦朝强大的国家,比起秦朝强大的部队,就像路边的一棵小草,要除掉它,那是极其容易的事情。但问题是,陈胜吴广的星星之火却引燃了全国的雷区。这样一来,和陈胜吴广一样,正在戍边路上的,正在服徭役的,以及六国旧势力的贵族,还有被秦朝的官府欺压的民众,统统都揭竿而起。所以整个秦朝就陷入土崩瓦解之中。


公元前207年和206年之交,有一支义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向这支义军投降。强盛了几百年,而且统一全国十五年之久的秦朝说亡就这样灭亡了。



秦朝百万雄师去哪里了


纵观春秋战国历史,曾经是西方戎狄包围的偏僻小国,被魏楚齐肆意凌辱的西北弱国,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威振四海,先后歼灭山东六国,完成中国统一,建立大秦帝国。秦人之所以摧枯拉朽,一举结束自春秋以来长达五百多年的诸侯割据,平定天下,素有虎狼之师的秦军功不可没。


商鞅变法以来,原本就强悍的秦地勇士,拥有了完善的军事制度,让大秦帝国变成了一个恐怖而精密的战争机器。可叹的是,秦帝国横空出世,却倾刻间又灰飞烟灭。秦国军队在秦始皇时期达到百万之多,而奇怪的是,帝国精锐却没能抵挡住起义军的进攻,眼睁睁看着帝国覆灭,在历史上莫名的消失了。那他们究竟去了哪里?结局如何?


我们先来看看大秦帝国的军团组成,主要有四大军团,分别是长城军团、岭南军团、骊山军团和关中军团。



长城军团,从名字上你就可以看出,这是在北方长城抗击匈奴的铁血精锐。史料记载,长城军团正式编成的时间,大约是秦始皇三十二年。那一年有传言说,亡秦者胡,秦始皇就误以为胡就是胡人匈奴,因此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精锐秦军北伐匈奴。秦始皇三十三年,又在北方边疆设置军事要塞,长期驻守。这就是秦帝国长城军团的由来。要知道匈奴圆月弯刀,剑术无双,纵横草原来去如风,彪悍无比。后世的刘邦在白登之围,差一点全军覆没,不得不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在西汉初期连强大的西汉帝国,都不是匈奴的对手,匈奴实力可见一斑。长城军团在一代名将蒙恬的统帅下,三十万大秦将士凭一己之力,将匈奴死死压制住,并向北驱逐七百余里,可见战斗力非同一般。秦始皇死后,暴虐的胡亥称帝,逼死蒙恬。长城军团迎来了第二任统帅王离,王离是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之孙。秦末,长城军团主力被调回内地平叛,先灭赵国,再破齐赵联军,之后分兵过黄河,败楚军杀项梁。次年,长城军团腹背受敌,且疲惫不堪,被项羽以少胜多击败,在巨鹿全军覆没。主帅王离不知所踪,长城军团就此灭亡。


岭南军团。秦始皇在位时曾派遣五十万大军征服了南方各地,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并留下官员军队镇守。统帅从屠睢到赵佗。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爆发后,岭南军团回归中原的通道已经被阻断。为求自保,赵佗封闭了南海郡的对外关口之后,诛杀了秦朝派来的官员,替换成自己的人。稳定住南海郡之后,他又派兵攻占了桂林、象郡。最后,赵佗建立了南越国,统治着今天的广东、广西以及贵州、越南的部分地区。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后来还自称南越武帝。就这样,岭南军团彻底的在历史上消失了。


骊山军团是在秦末战乱时临时组建的。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短短数月间,起义军就攻入关中腹地,逼近咸阳。秦二世听从建议,临时从七十万骊山刑徒中筛选出二十万人,匆匆忙忙中组建了骊山军团。在秦朝最后一位名将章邯的统帅下,杂牌儿骊山军团竟然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仅一个月内就击破了数十万起义大军,三个月内灭掉了陈胜的张楚政权,又击杀齐王田儋。到公元前207年初,黄河南岸的主要叛军已基本被其歼灭。只是可惜后来由于指挥失误,骊山军团未能顶住项羽的猛攻,导致秦军精锐长城军团被歼灭。因畏惧奸佞赵高的迫害,章邯最终投降,被项羽封为雍王。而骊山军团的二十万将士被俘后,在新安全部被项羽坑杀,骊山军团彻底消失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



帝国最后一支关中军团,是秦帝国最后的屏障,基本上没啥动静就消失了。史书中的记载并不多,大体上我们可以通过零星史料,看出这个军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是皇帝的亲卫军,人数不多,只有几千人。


第二就是卫尉军,也就是皇宫的保卫队,由于要守城门,人数自然比亲卫军多,约一万多人。


第三是中尉军,负责京畿地区的安全,从京师征集,负责野战约五万人。


刘邦抢先攻进关中,实力大不如前的关中军团奉命迎战,被刘邦击败,最终秦王子婴出城请降。之后,关中军团主力基本被刘邦收编,也成为了后来楚汉之争的重要力量。


相当年秦始皇依靠其强大的军队一统天下,却落得二世而亡的结局。这说明治理天下,靠暴政是远远不够的。

7

秦统一六国后,兵力大致有一百万左右,具体去向是:蒙恬修长城北御匈奴带走三十万军队;陇西边陲留守十万边防军队;咸阳留守十万卫戍军队;还有五十万军队,由任嚣、赵佗领军攻打岭南。

我们逐一分析秦末乱世时的这四支军队。

蒙恬带走的三十万军队虽然很强,但是秦二世和赵高是不敢用的,因为有顾虑,他们的主帅和公子扶苏就是这二位给害死的,所以这支军队一直没动。

陇西边陲的十万军队,赵高一直采取压制的手段,所以急用时根本调不过来。

任嚣和赵佗率领的五十万军队,在打下岭南后,就一直驻扎在南海、象郡等地,士兵也与当地人通婚,基本都定居在那了,并没有驰援咸阳。也有说,因为任嚣和赵佗出发前,秦始皇交待二人,打下岭南后就地驻扎,没事不准回咸阳。

所以,秦二世和赵高真正掌握的军队只有十万。

另外,秦灭六国后,俘虏了大批六国士兵,但考虑到六国人心还不稳定,所以俘虏并没有正式收入秦军队,而是转做工程建设兵了。秦将章邯曾临时拼凑了四十万人(有说七十万人)左右的囚徒军队,虽然前期作战勇猛,干掉了周文、陈胜、项梁等人,但是在巨鹿之战时,被背水一战的项羽一举歼灭,坑二十万、降二十万,俘虏了秦将王离,此战后,秦国将领和军队几乎殆尽,秦国也随之灭亡。

8

是啊,是非常奇怪,短短十几年时间,横扫六合的大秦军队怎么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呢?

首先,当时天下一统,无仗可打,秦兵变得没有动力了。

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前,采用的是军功爵位制。这种制度就是鼓励平民参军用的,你只要肯打、能立功,那国家就会给你好处,有爵位、以及爵位对应的待遇。

这种激励制度,把人性中逐利、竞争的因素都调动了起来,因此六国的军队不是对手。史书记载秦军个个如狼似虎,胳膊下夹着人头追逐六国士兵。

但是,当天下一统之后,这种局面就改了:没有仗可打了,军人也就没法立功受赏了。这种情况就混日子呗。时间短了还好,这一下就荒废十几年啊!再牛的军队也被消磨的没有斗志和锐气了。

实际中很可能不但没有激励,反而可能还要去干杂活,这更让人气馁。


其次,秦始皇的各种浩大工程,扰动天下,丢了民心,导致直接丢了军心。

毛泽东指出了战争胜负与人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几点:

  1. 人是战争力量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也是战争力量的主宰者;
  2. 除了强大的物质力量之外,要想实现胜利还必须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从战略方面看,战争指导者的主观努力是获得胜利的关键。从战术方面看,战场指挥员运用物质力量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决定战争的成败;
  3. 战争不只是军力的比赛,更是人心的较量;
  4. 对待战争的态度和战斗精神,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

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要使军队有战斗力,那么人的因素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 人心要齐。大家齐心合力,必须一致行动,令行禁止;
  • 人的战斗意志要强。有必胜的信心、坚强的战斗意志;
  • 人要有不怕死的精神,勇敢战斗才能取胜。

冷兵器时代,人的因素尤其重要。有了这些指导思想,我们再来分析秦军的问题。

秦始皇修骊山陵墓、修咸阳宫、迁天下12万人到咸阳、修直道、修长城,这些工程即使放在今天也算是浩大的。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这么多工程陆续展开,有的是同时进行的,其耗费的人力可想而知,几乎全天下的百姓都被扰动了。

而组成秦军的士兵,一定是来自于社会。士兵个人、其家庭、亲朋等的遭遇,决定了这位士兵在战场上是不是愿意为王朝卖命。

假如某位士兵的家庭在忙于服徭役,在工程里免费干活,还要自负饮食,还要被监工恶劣地对待,那么这位士兵的心情不会好。因为工程浩大、时间长,如果其家人被累的病倒甚至死去,那么,怎么能指望这位士兵为秦王朝卖命呢?

秦始皇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可能目的是好的,但做法就极差,搞得民怨沸腾。秦二世上台之后,又不能进行缓和性的调整,那情况就让百姓绝望了。军人们当然对这些感同身受。

因此,秦王朝丢了民心,也就等于丢了军心,军心涣散的队伍,肯定算不上雄师。


结束语

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军队长期没有激励体制;同时,各种浩大工程使天下疲敝,导致失去了军心。因此,没有战斗意志、军心涣散的军队,已经不是当年横扫六国的大秦雄师了。

大秦雄师就是被秦王朝自己一手瓦解的。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9

皇帝统一天下,六国的兵是不能用了,于是将六国的兵器收缴上来,在咸阳城铸了十二个金人,政府的正规军全部为秦人,平时驻扎在关中,同时修筑向东和向南的驰道,即高速公路,天下有事,军队可快速抵达镇压。因此,秦朝初期的兵制是仅面向秦人的有限的征兵制。

但是,天下统一,国家疆域之大,已不是过去的诸侯国可比,于是始皇帝三十三年,又下诏征发流民、赘婿和商人为卒。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征战,良民已经厌战,不愿当兵,而秦朝征发流民无赖等当兵,使当兵的荣誉感逐渐丧失,而沦为一种低贱的事业。后代兵匪不分、军民互相仇视,便是从秦代开始滥觞。

始皇帝统一六国,列国的兵要么阵亡,要么被秦军坑杀,只有楚国保存了一定的力量,所以当时有谶言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刘邦、项羽皆为楚人。随着章邯的二十万秦军被项羽坑杀,当时中国最后一支有组织、有训练的正规职业军队从此消亡,而秦朝遂亡!

10

秦朝为什么在建立后短短几年就灭亡了?秦始皇的百万雄狮去哪了?

说起秦朝我们都知道从秦始皇建立到灭亡前没几年时间,可以说灭亡的非常快。所有的人都郁闷,秦始皇当年统一六国的大军去哪了,这百万军队在秦朝灭亡的时候为什么不救驾?秦国这百万军队到底干嘛去了。

当时秦国的军队主要是分成三个部分。长城军团的30万军队,主要是用来修筑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南越军团50万军队。这50万主要是镇守刚刚占领的南越,还有就是用来开发当时南越的。当时南越并不稳定。最后就是章邯率领的20万军队。这20万可以说秦国所有的军队了,是可以说随时调动的。

秦朝出现农民起义后,刚开始大家并不以为意,以为这些都是小事,成不了气候的。不过最后闹大了,发现不行了只能用正规军来镇压了。最后把章邯的20万军队调往前线。这支军队打的确实厉害,没多久就消灭了大量的起义军。最后章邯发现这样打也不是办法,擒贼先擒王,于是就就和项羽对抗,当时项羽是起义军的主力,只要消灭项羽,其他起义军根本不用愁了。不过章邯和项羽对抗时并不顺利,没占到什么便宜。最后还是被秦二世斥责了,章邯就想派人去和秦二世说一下实际的情况。结果派的使者到了咸阳,丞相赵高不愿意见,使者正准备回去,结果赵高还派人把使者给杀了。这下章邯的手下就和章邯说现在赵高掌权,我们不管输赢都是死,结果章邯一想也对,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就投降。没想到项羽直接把这20万大军给杀了。秦国当时就没有什么可用的军队了,之后就被灭了。那么当时其他两支军队在干嘛?

我们先看一下长城军团。长城军团本来老大是蒙恬,结果蒙恬被毒死之后,就变成王离了。关于这支军队有两种说法,第一就是和章邯指挥的军队合并在一起了。第二就是在调回内地之后战斗力并不高,被起义军给消灭了。不管哪一种,结局就是都没了。

再看一下南越军团。这支军队可是有50万人,是其他两支军队的总和,而且战斗力也非常强大。这支军队在秦末起义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赵佗。赵佗在秦末的时候就控制着这支军队,而且还控制了整个南越地区。于是做了一件事就是开始独立了,不和你们中原纷争了。自称南越越王。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赵佗建立的国家才被汉朝灭亡。

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想要传千代万代的秦朝传到第二世就灭亡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