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推行的是法家的理念,而先秦儒家和先秦法家是两种极端对立的政治理念和施政方略。这样一来,秦始皇的种种作为,在儒家学者看起来,属于无道的行为。儒家倡导的是礼和仁,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和政治理想。但是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代,儒家思想就不管用,而法家的那套学说却可以立竿见影。但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是一种规律。当秦始皇觉得可以用武力、严刑峻法解决一切问题的时候,局面就会走向反向。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一群雇工在田间劳动,由于报酬特别低,工作特别辛苦,所以大家发牢骚就骂人,从雇主一直往上骂。就在这个时候,有人跟大家约定说:”苟富贵无相忘”。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其中有一个人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相互提携提携。大家都笑他:你是个佣工,有富贵命吗?你哪来的富贵?但是此人长叹一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们这些人没有见识,怎么能够知道鸿鹄飞天是什么志向。这个人就是后来发动起义的陈胜。
还有一个传言也很有意思,说是天上一块陨石掉下来,竟然有人在这块陨石上刻上了一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意思就是秦始皇你赶紧死吧,死了以后,我们六国就可以复国了。这就叫蛊惑人心,妖言惑众。这个谣言传得沸沸扬扬,当时对人心的蛊惑也是非常大的。秦始皇也知道了,就派人去追查,但是不知道是谁干的,就把附近的老百姓全部杀死。
大大小小的这些雷区,不安定因素,秦始皇都知道,但是他不在乎。因为那么强大的六国,秦国都可以一个一个歼并,何况现在冒出来一些小小的矛盾,他觉得完全可以把他们掐死。他所要做的只是把这个国家机器继续向前推行,所以秦朝的国家机器仍然在高速的运转。
此时在志得意满的秦始皇心中,还是有一个担心,担心他万一百年之后,他的儿子们,他的孙子们能不能继续把王朝保持下去。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寿命长一些,更希望能长生不老。但是话说回来,健康是可以的,长寿也是可能的,但是要长生不老,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为秦始皇寻药的人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完不成任务,该怎么办呢?于是他们就私底下推卸责任,说我们的要是好的,但是始皇帝的生活习惯不行,荒淫过度什么的一大堆理由。这种传言对秦始皇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秦始皇就要寻找到底这个谣言是谁造的。结果,一批拿着秦始皇的差旅费,拿着求仙问药费统统玩起了失踪,全部不见了。秦始皇还从没有受过这种戏弄,一怒之下命令对这些人进行通缉,同时追捕那些制造流言蜚语者。结果各地官府闻风而动,一共抓了四百六十个人。秦始皇一怒之下,把这四百六十人全部坑杀。其中有一些方士、术士还有一些儒学者,都是因为发表了对秦朝不满的言论而被杀。
这个事情后来变成一个惊天动地的事情,变成后世的读书人、儒学者对秦始皇进行抨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叫做”坑儒”。
与”坑儒”同时被抨击的还有”焚书”。焚书据记载是由李斯提出来的。焚什么书?实际上它的含义还是比较广的。
第一,禁止私人讲学。因为春秋战国以来都是私人讲学,把思想搞乱了,现在要统一起来,不允许私人讲学,只允许官办学堂,而且要求民众"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就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要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
第二,焚烧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的奇书,保留与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有关的书籍,这是统一思想的需要,秦始皇这样干,后来受到了很大的批评。但是平心而论,如果我们站在两千多年以前秦始皇的立场上,一个大统一的国家刚刚建立,各种思想都有,他应该怎么办?
秦始皇死后的一年,天下大乱。
公元前209年七月,有一次,有一支九百人组成的队伍要到渔阳去戍边。由于连日的大雨,不能按时到达,他们被阻在大泽乡。根据秦国的法律,戍边如果延期,没有准时到达,是要被处死的。那么这样一来,摆在九百多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第一条,继续坚定不移的向渔阳前进,结果被判死刑。另外一条路就是四散逃命去,但是如果被秦朝官府缉捕仍然是死。怎么办?这个时候有人出主意了,与其窝窝囊囊的死,不如做一番大事业再去死。于是大家就推选出了两个领导人,就是陈胜和吴广。这些准备去戍边的戍卒杀死了押送他们的秦兵,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共同发出了一个声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朝固然很强大,但是各种矛盾,各种不安定因素极其之多,几乎是遍地是雷区。虽然说,天下苦秦久矣!但是都敢怒而不敢言,敢言而不敢动,敢动也不敢闹大事儿,不敢公开反叛朝廷。所以说,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雷区,就缺一根导火索。而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就恰恰成为这一根导火索,把秦朝天下炸开了锅。
严格的说,大泽乡起义军比起秦朝强大的国家,比起秦朝强大的部队,就像路边的一棵小草,要除掉它,那是极其容易的事情。但问题是,陈胜吴广的星星之火却引燃了全国的雷区。这样一来,和陈胜吴广一样,正在戍边路上的,正在服徭役的,以及六国旧势力的贵族,还有被秦朝的官府欺压的民众,统统都揭竿而起。所以整个秦朝就陷入土崩瓦解之中。
公元前207年和206年之交,有一支义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向这支义军投降。强盛了几百年,而且统一全国十五年之久的秦朝说亡就这样灭亡了。
秦朝百万雄师去哪里了
纵观春秋战国历史,曾经是西方戎狄包围的偏僻小国,被魏楚齐肆意凌辱的西北弱国,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威振四海,先后歼灭山东六国,完成中国统一,建立大秦帝国。秦人之所以摧枯拉朽,一举结束自春秋以来长达五百多年的诸侯割据,平定天下,素有虎狼之师的秦军功不可没。
商鞅变法以来,原本就强悍的秦地勇士,拥有了完善的军事制度,让大秦帝国变成了一个恐怖而精密的战争机器。可叹的是,秦帝国横空出世,却倾刻间又灰飞烟灭。秦国军队在秦始皇时期达到百万之多,而奇怪的是,帝国精锐却没能抵挡住起义军的进攻,眼睁睁看着帝国覆灭,在历史上莫名的消失了。那他们究竟去了哪里?结局如何?
我们先来看看大秦帝国的军团组成,主要有四大军团,分别是长城军团、岭南军团、骊山军团和关中军团。
长城军团,从名字上你就可以看出,这是在北方长城抗击匈奴的铁血精锐。史料记载,长城军团正式编成的时间,大约是秦始皇三十二年。那一年有传言说,亡秦者胡,秦始皇就误以为胡就是胡人匈奴,因此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精锐秦军北伐匈奴。秦始皇三十三年,又在北方边疆设置军事要塞,长期驻守。这就是秦帝国长城军团的由来。要知道匈奴圆月弯刀,剑术无双,纵横草原来去如风,彪悍无比。后世的刘邦在白登之围,差一点全军覆没,不得不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在西汉初期连强大的西汉帝国,都不是匈奴的对手,匈奴实力可见一斑。长城军团在一代名将蒙恬的统帅下,三十万大秦将士凭一己之力,将匈奴死死压制住,并向北驱逐七百余里,可见战斗力非同一般。秦始皇死后,暴虐的胡亥称帝,逼死蒙恬。长城军团迎来了第二任统帅王离,王离是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之孙。秦末,长城军团主力被调回内地平叛,先灭赵国,再破齐赵联军,之后分兵过黄河,败楚军杀项梁。次年,长城军团腹背受敌,且疲惫不堪,被项羽以少胜多击败,在巨鹿全军覆没。主帅王离不知所踪,长城军团就此灭亡。
岭南军团。秦始皇在位时曾派遣五十万大军征服了南方各地,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并留下官员军队镇守。统帅从屠睢到赵佗。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爆发后,岭南军团回归中原的通道已经被阻断。为求自保,赵佗封闭了南海郡的对外关口之后,诛杀了秦朝派来的官员,替换成自己的人。稳定住南海郡之后,他又派兵攻占了桂林、象郡。最后,赵佗建立了南越国,统治着今天的广东、广西以及贵州、越南的部分地区。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后来还自称南越武帝。就这样,岭南军团彻底的在历史上消失了。
骊山军团是在秦末战乱时临时组建的。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短短数月间,起义军就攻入关中腹地,逼近咸阳。秦二世听从建议,临时从七十万骊山刑徒中筛选出二十万人,匆匆忙忙中组建了骊山军团。在秦朝最后一位名将章邯的统帅下,杂牌儿骊山军团竟然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仅一个月内就击破了数十万起义大军,三个月内灭掉了陈胜的张楚政权,又击杀齐王田儋。到公元前207年初,黄河南岸的主要叛军已基本被其歼灭。只是可惜后来由于指挥失误,骊山军团未能顶住项羽的猛攻,导致秦军精锐长城军团被歼灭。因畏惧奸佞赵高的迫害,章邯最终投降,被项羽封为雍王。而骊山军团的二十万将士被俘后,在新安全部被项羽坑杀,骊山军团彻底消失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
帝国最后一支关中军团,是秦帝国最后的屏障,基本上没啥动静就消失了。史书中的记载并不多,大体上我们可以通过零星史料,看出这个军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是皇帝的亲卫军,人数不多,只有几千人。
第二就是卫尉军,也就是皇宫的保卫队,由于要守城门,人数自然比亲卫军多,约一万多人。
第三是中尉军,负责京畿地区的安全,从京师征集,负责野战约五万人。
刘邦抢先攻进关中,实力大不如前的关中军团奉命迎战,被刘邦击败,最终秦王子婴出城请降。之后,关中军团主力基本被刘邦收编,也成为了后来楚汉之争的重要力量。
相当年秦始皇依靠其强大的军队一统天下,却落得二世而亡的结局。这说明治理天下,靠暴政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