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寺”,指僧众供佛、居住之所。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摄摩腾、竺法蘭以马白驮经东来,初止於鸿胪寺,遂取寺名,立白马寺于洛阳雍关西。梵语称寺为“僧伽蓝摩”。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以伽篮僧寺名,隋焬帝大业中改称道场,至唐復名寺。

“庙”,也作廟。系旧时供祀祖宗的屋舍。也称供祀神佛的屋舍。史记《封禅书》有:“而雍有日、月、参、辰”、…諸布、诸严、諸述之属,百有余庙。”说。又作帝王庙号的略称,魏书《太宗纪.三》有:“帝(石跋嗣)崩於西宫…上諡曰明元皇帝,葬于云中金陵,庙称太宗。”又如,明帝“世庙”朱厚熜(世宗),因世庙时重玄字;用修不敢不避。

“祠”,祈祷的庙堂也。《万石君传》述:“(慶)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说。“庙堂”,是宗庙的明堂。庄子《秋水》有:“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说。凡古代帝王遇大事,告於宗庙,议于明堂,故也以庙堂指朝廷。

“观”,作闕。原为宫门前的望楼。又指道教的庙宇。唐康骈《剧谈录.下.慈恩寺牡丹》有:“至于佛宇道觀,游览者罕不径历。”述。新唐书《李叔明传》上书:“臣请本道定寺为三等,观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觀道士十四。”记。

“殿”,古代高大的房屋,通呼为殿。后专称帝王所居及朝会之所或供奉神佛之所为殿。明清时的宫殿,前称宫,后称殿。如文华、武英、太和、中和、保和皆曰殿。亁清门内如乾清、坤宁等皆曰宫。《战国策.魏四》有:“仓鹰撃於殿上。”之叙。汉书《霍光传》有:“鸮数鸣殿前树上。”之载。

“庵”,作菴。乃圆型的草屋。也系小庙耳。多指尼姑所居。《红楼梦.九三》描述:“且说水月庵中小尼姑、女道士等,初到庵中,沙弥與道士原係老尼收管,日间教他(她)些经忏。”其实,庵就女僧~比丘尼修佛居宗之地。

最佳贡献者
2

一般都有著名的古迹建筑,以寺庙道观居多。可是,您知道寺、庙、祠、观、殿、庵的区别吗?有人说,不都是差不多吗,有什么区别?其实从历史上来说区别很大,容易混淆,现在常见的寺、庙、祠、观、殿、庵等建筑,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

国人习惯将一般祭祀神灵的场所统称为“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院”;道教的庙宇,统称为”宫观”;比丘们住的地方叫寺、院、庵、堂;比丘尼住的寺院多称作“庵”。道士们住的地方叫“宫、观”。

一、寺

“寺”在古代汉语里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本义:古代官署的名称。秦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如:大理寺。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倍受历代王朝重视,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统治,并且对民众有教化作用,因此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

二、庙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后来庙逐渐成为祭祀中国的一切圣贤、神灵的处所,如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

三、祠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祠堂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汉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家族祠堂,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宗法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基础。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

四、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一般道教宫庙称“观”而不称“寺”或者“庙”。道教从道家“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思维模式出发,认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所以称为”观“,取观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于山顶。

著名道观有: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湖北武汉长春观,江苏苏州玄妙观,浙江金华观,广州五仙观,河南开封延庆观,江西省龙虎山张道陵炼丹处正一观,湖北省襄樊市真武道观,山西长治市武乡会仙观,河南焦作武陟嘉应观等。

五、殿

殿,堂之高大者也——《说文古本考》。指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比如故宫著名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来寺庙就借用殿,把供奉佛像处的宏伟建筑也叫殿,如“三清殿”、“大雄宝殿”、“祈年殿”等。

七、庵

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现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原本通指僧或尼之寺,并不限于比丘尼所住之寺。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比丘尼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比丘尼)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3

——《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泸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字从“示”,从“司”,“示”指“祖先”。“司”本义为“世代从事某专业”,引申义为“专业执掌”、“专职从事”。“示”与“司”联合起来表示“世世代代专门祭祀祖先的庙堂”。本义:家族祭祀祖先的建筑。引申义:名士伟人纪念堂。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


与庙的作用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原指古代宗庙或宫殿门外两侧的高大建筑物,《礼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秦皇、汉武始好神仙,方士祠祀始有观。


殿——《初学记·仓颉篇》:殿,大堂也。《挚虞·决疑要注》:其制有陛,右墄左平。平以文塼相亚次,墄者为阶级也。九锡之礼,纳陛以登,谓受此陛以上殿。颜师古曰:古者屋高严。皆名为殿,不必宫中。《前汉·黄霸传》:令郡国上计吏条对,有举孝子者先上殿。注:殿,丞相所坐屋也。今唯天子宸居称殿,用来专指帝王宸居。

北周庾信《麦积崖佛龛铭》:“雕轮月殿,刻镜花堂。”指祀奉神佛之所。

——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指圆形草屋,小庙。庵本义是不对外开放的房屋,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李时珍曰∶庵,草屋也。闾,里门也。此草乃蒿属,老茎可以盖覆庵闾,故以名之。《贞元广利方》谓之庵蒿云。又史注云∶庵庐,军行宿室也。则闾似当作庐。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

4

"",寺在古汉语里有"持续和相续"的意思,古代被作为一种官署名称。秦和后魏都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光禄寺、宗正寺、太常寺、鸿胪寺等九寺,凡府廷均称寺。

但到了东汉明帝时期,因皇帝邀请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来中国弘法布教。由于最初安排他们住在洛阳的鸿胪寺,又是用白马驮经而来,所以将鸿胪寺改称为白马寺。白马寺从此也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

正是从这以后,""就由本意上的官署变成了僧人居住弘法场所的通称,也代表皇帝亲自管辖与官府的教育机构。

"庙",供奉祭祀先祖神位的场所。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先祖形貌所在。古时室有东西厢叫庙。《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古代对庙的规模、等级都有很严格的限制,一般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才可以建庙,普通百姓家是不可以建庙的。

汉朝后期,庙同原始的神社常常混用,如土地庙、城隍庙等。随着佛教的传入,后来的佛教寺院也称庙。

再到后来,庙又被用作赐封、追谥文人武士的场所,如孔子庙,岳飞、关帝庙等。自此由本意上的祖庙演变为供奉神的庙宇。

"祠",祠是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场所,如武候祠、升庵祠等。我们常说的"祠堂"、"宗祠",是指同一个家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场所。两汉时期,社会为抬高门弟地位,开始广泛流行建祠之风。

祠堂除用以祭祀祖先外,还有多种用途,如用作开办婚、丧、寿、喜事等活动。

祠堂和家庙相比不同之处:家庙是有级别数量限制的,而祠堂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你家族经济条件许可,就能自行建造。

"观",道教宫庙称"观"。道家从"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思想出发,认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是最终追求,所以称为"观",取观星望月之意,道观多建于山顶。

最早传说汉代的道士汪仲都,因治好了汉元帝的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成为第一个进入皇家"观"中的道士。从此以后,道教徒感念皇恩,就把道教建筑场所称为"观"。

因而庙、寺、观从供奉对象区分为:庙供神;寺供佛;观供仙。

"殿",古代常用於身份职别的称呼,如陛下、太子殿下地位区分等。后多指高阔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明清时前称殿,后称宫(寝)。如太和、中和、保和、武英统称殿。乾清门内如乾清、坤宁等都称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登极即位、册立皇后、命将出征行使职权的场所;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会的地方;保和殿每年底,在此宴请文武百官一次,明朝册立大典的皇帝在此更衣,清朝用此场所举行殿试。

"庵",庵指园形的草屋。古时修行人都喜欢住在山里,在山上搭个茅草屋,就叫庵,庵的本意是指不对外开放的房屋,是修行人居住的地方。多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小寺庙。据传说,明清时期,荣成北部有一群山之首,现官名称伟德山,当地人习惯称姑子顶。因群山多出建庵,且以女性尼姑居多,并以散户分布各个山坳,由于庵多,故将最高峰称之为姑子顶。

汉代后期,官府专门建了一些供比丘尼居住的庵堂,所以"庵"也逐渐成为佛教比丘尼居住修行场所的专门名词了。

再后来,广为被山民和猎户釆用,如每2至3户联手,组建成以姓氏为特色的山野庵户,如徐家庵、姜家庵、邹家庵等。

托土屯山

2020.09.06

5

是这样区别:


寺,本是政府机构专用名称。我国古代三公所居称“府”,九卿所居称“寺”。秦朝,凡任外廷职务的官舍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僧人藏经、讲佛的场所也称为“寺”。隋炀帝大业中曾将其改称道场,到了唐代又复称寺,直至如今,其中名寺有少林寺、寒山寺、普陀寺等。

廟(庙),我国古代将供祭祖先神位的屋舍统称庙,后来,将皇帝的宫殿也称之为“庙堂”或“廊庙”,皇室也拥有“太庙”。先秦以后规定,凡是有功于国于民的,死后可入庙,享受人们的祭祀礼拜,如禹庙、孔庙、关帝庙、岳飞庙等。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渐增多。

观,古代宫阙两旁的望楼称观。由于西汉帝王对道教极为推崇,把道教的庙宇称为“观”,所以,自汉以来,“观”一直是道教士宣道之所,如白云观、大玄观等。

庵,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但“庵”的汉语本义就是“草屋”,故不必纠结于到底属于道教或佛教专称。

综上所述,寺、庙、观、庵有着不同的区别寺、庵是佛教的宣讲所供奉的是佛菩萨

主持管理事务的是比丘(男僧)或比丘尼(女僧)。有时“庵”也用于道教场所。

庙是炎黄子孙为纪念那些圣人先贤而所建,庙里管理香火事务的叫庙祝,

佛教和一些道教的道场也会称作庙。观则是属于道教专用,供奉的是神仙,主持道观事务的叫道士(乾道与坤道)。

6

寺,可以是独立的一个建筑,不一定是完整的院子!

庙,一个整体建筑群,像一个院子!

祠,不一定只是为了佛家的庙,也可能供奉仙或道或俗!

观,道家的寺!

殿,独立的一个建筑,如金銮殿,天王殿等。

庵,女和尚的庙或寺。

7

寺供佛,庙供人,祠供祖,观供神,殿供王,庵为小寺也。

8

寺、庙是和尚修行处,一般是寺庙连用。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我国也称寺。祠是家族给祖先立牌位的地方。观是指道士修行处。庵是尼姑修行处。殿是寺庙庵观供奉神灵的房屋,皇帝招见大臣和读书休息的屋子房子也称殿。

9

寺庵是佛教称谓,庙观是道教称谓。祖宗供奉地称祠。殿指进寺或庙里的重重院子。

10

寺,本是政府机构专用名称。我国古代三公所居称“府”,九卿所居称“寺”。秦朝,凡任外廷职务的官舍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僧人藏经、讲佛的场所也称为“寺”。隋炀帝大业中曾将其改称道场,到了唐代又复称寺,直至如今,其中名寺有少林寺、寒山寺、普陀寺等。

(庙),我国古代将供祭祖先神位的屋舍统称庙,后来,将皇帝的宫殿也称之为“庙堂”或“廊庙”,皇室也拥有“太庙”。先秦以后规定,凡是有功于国于民的,死后可入庙,享受人们的祭祀礼拜,如禹庙、孔庙、关帝庙、岳飞庙等。

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渐增多。

古代宫阙两旁的望楼称观。由于西汉帝王对道教极为推崇,把道教的庙宇称为“观”,所以,自汉以来,“观”一直是道教士宣道之所,如白云观、大玄观等。

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但“庵”的汉语本义就是“草屋”,故不必纠结于到底属于道教或佛教专称。

“综上所述,寺、庙、观、庵有着不同的区别

寺、庵是佛教的宣讲所

供奉的是佛菩萨

主持管理事务的是比丘(男僧)

或比丘尼(女僧)。

有时“庵”也用于道教场所。

庙是炎黄子孙为纪念那些圣人先贤而所建,

庙里管理香火事务的叫庙祝,

佛教和一些道教的道场也会称作庙。

观则是属于道教专用,

供奉的是神仙,

主持道观事务的叫道士(乾道与坤道)。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