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经济特别繁荣,在当时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不过这么富有的国家为什么被称为弱宋呢,那是因为宋朝在与外敌作战中总是失败,甚至最后,半壁江山都被异族所夺。其实这个原因都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造成的。
赵匡胤本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掌握京城里面的禁军,后来他发动陈桥事变 ,建立了大宋朝。这个时候他就想,如果以后其他掌军权的武将和他学,发动军事政变怎么办,然后就设宴,把那些和他打天下的武将找到一起,然后在宴上就说出了他的担心之处,最后赵匡胤许给那些武将很多好处,然后让他们交出了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然后赵匡胤经过一系列改革。加强了文官在朝中的地位,同时削弱了武将的职能,几乎不让武将掌管兵权,都由文官取代。另外,在与敌作战的时候,都用文官统兵,或者文官当监军。文官的职能是参与政事,带兵打仗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强项。在外族的虎狼之师面前,失败也是必然。另外,宋朝的皇帝除了太祖太宗很有魄力,其他的皇帝几乎都很懦弱,根本就不敢与外族打仗。最高的统治者都没有信心打,让下面人的还怎么打。特别到后来,皇帝昏庸,信宠奸佞,贪污腐化。军被松弛。遇到强大的金军,更是不堪一击。所以这就是被称为弱宋的根本原因。
谢友邀
本来懒得回答这种碰瓷性质的问题,只是看到问题下三无网文狂欢,感觉有些不爽……就随机找几位代言人来替我作答
1.宋朝人看宋朝
“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贫”~北宋.张咏
“今生民已困,无可诛求,或连年凶饥,将何以济”~北宋.范仲淹
“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北宋.王安石
“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北宋.欧阳修
“黄州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生便于水盆中浸杀之”~北宋.苏轼
“税赋太重”~南宋.孝宗.赵昚
“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南宋.朱熹
“民穷,兵弱,财匮,士大夫无耻”~南宋.黄震
“盖用民力,已超唐十倍,民安得不困?”~南宋.李心传
2.宋朝人看唐朝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北宋.王安石
“使盗贼化为君子,呻吟转为讴歌,衣食有余,刑措不用”~北宋.司马光
“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才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民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无刑措”~北宋.曾巩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北宋.欧阳修
3.后世人看宋朝
“宋制不足法”~明.洪武.朱元璋
“……是宜国家储积数倍于宋焉……今日之全盛庶富,非宋可比”~明.弘治.丘浚
“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民之生于是时者,不知何以为生也”~清.赵翼
“积贫积弱”~民国.钱穆.吕思勉……
原来,以上这帮宋朝人、明朝人、清朝人、民国人,都不懂得欣赏大宋的繁荣富庶,全是唐粉不说,还都是宋黑。
??????
两宋时期经济繁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实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繁华景象。南宋时,海外贸易繁盛,政府设有专职管理机构——市舶司。
由于北宋开国于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的陈桥兵变,所以自北宋赵匡胤登基至南宋的皇帝都有”重文轻武“的国策,以防大将拥兵自重,兵变夺位。
”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了,两宋军事力量相对较弱。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汴梁(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钦宗及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北宋灭亡。
公元1279年,元朝军队进攻南宋最后的据点,与南宋军队与在广东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南宋军兵败,南宋大臣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
纵观两宋历史,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居守势、败多胜少。曾多次被迫签订”城下之盟“,以割地、贡岁币和称臣等屈辱方法,求得偏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因为宋代的军事制度,导致军事能力不强。
在古代,因为中国周边尤其是北方存在强大游牧民族,军力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军力虚弱,再好的文明和经济也没有用,会被野蛮打垮。
宋代最大的问题,是军事制度的问题。
唐代的藩镇割据,导致长达百年的战乱和屠杀,国破家亡。
赵匡胤建立大宋以后,吸取经验教训,制定了弱化军人的战略。
在宋代,军队的权力是分散的。
宋军的训练、指挥、调动三大权力是分开的,取消了唐朝藩镇节度使这种同时掌控军政大权的地方实力派。
由此,北宋直到灭亡,国内并没有大规模的军人叛变情况,内部是稳定的。
南宋也是一样,岳飞等实权派因战争原因享受很多实权,但仍然受政府控制。
可惜,这种制度又好却也有坏。
宋军出现了指挥作战的将军,并了解自己的部队。参战作战的部队,并不了解自己的将军。
同时,由于三大权力分开,训练的人不管打仗,不可避免出现了敷衍塞责,导致宋军训练和装备流于形式,战斗力低下。
同时,军事分权导致指挥作战时,相关将领受到很多约束,影响实际指挥。
另外,北宋的禁军制度,也有很大问题。
为了防止地方军头拥兵自重,北宋的作战部队主要是驻扎在中央的禁军。
禁军规模庞大,虽然不是林冲所说的八十万禁军,但四五十万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禁军的素质层次不齐,很多时候沦落为一种社会福利机构。
一旦遭遇荒年、灾难,禁军就收留大量流民从军。
这些流民从军目的是为了吃饭,他们地位低下,薪水微薄,更毫无斗志,不愿意打仗。
所以,作为国家主要力量的禁军,战斗力其实不强,很多还不如地方的厢军。
另外,北宋的战略形式也不好。因为历史原因,北宋的北方河北一带被辽国控制。
而从河北到北宋核心地区河南,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特别适合辽国金国的骑兵发挥威力。相反,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在这里作战很不利。
辽国骑兵从燕云十六州出发,只需要几天就可以杀到开封以北的黄河边。
而河南境内的黄河沿线很长,有的地方水流并不急,难以全面防御,导致首都一线防御困难。
所以,北宋自建国以来,实际上处于一种被动的战略防御态势,这对于国家是非常不利的。
谢邀:宋朝的经济发达、胜过汉唐、但宋朝重文轻武、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最重要原因越是经济发达就越是会产生很多官二代富二代他们无所事事、就算有所事事、也是满脑子的经商头脑、他们远离了战争、远离了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恶劣环境、失去了自我保护能力、也就失去了好斗的心理、在这温室长大的孩子、面对外敌、也就失去了抵抗能力!他(她)们崇尚阴柔、打扮妖艳、男人再不以"健壮阳刚“为美;可怕的是女人远离了战争、也不须要男人的保护、同样也喜欢与自己长得一样美的男子.君不见的宋朝"宋诩、潘安"之貌、看上去比女人还女人、是男人见了就会动心那种美男子…
反观汉朝、特别是汉武大帝、一生都在按边境、打恶仗、硬是把匈奴打到边塞;但也有文人骂汉武帝是个败家子、把文景两帝积下的钱粮耗尽(文景两帝与匈奴和亲保太平).而汉武帝就是不信他祖宗这个邪、就是不搞和亲这一套、那怕把钱粮耗尽也誓不罢休!呵呵、汉武帝做到了、舍得化钱用兵确保了汉朝近四百年的安宁、东汉灭亡后边境也安宁了百余年…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强盛、重文轻武是不可取的、经济虽然重要、但不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准、老夫十分赞同"弱宋"的看法!不过有部分人会喷、那没钱怎么打仗呀!呵呵!那毛主席当时那么穷"红米饭、南瓜汤、小米加步枪"为什么打跑了蒋委员长呀!为什么能抗美援朝与世界霸主老美抗衡呀!一句话"官不爱钱、兵民不怕死"只有这种精神长存、国家再穷、永远不会亡、永远就是强!别扯什么歪道理、老夫不爱听、这就是分析一个国家强与弱的硬道理…
众所周知,北宋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北宋时期,经济、社会、文化高度发达,我们熟悉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等都是在北宋发展起来并被广泛运用的。另外,北宋的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未有的高度。据据统,北宋巅峰时期的GDP占到了当时全世界的60%左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然而,北宋在经济、社会、文化高度发达的同时,也是汉人政权中被北方游牧民族欺负得最惨的一个王朝。历史上,北宋因为其军事上的“弱”,频繁被北方少数民族欺压,先是辽国,后是西夏,最后干脆被金国给灭掉了,以至被后世的历史学家鄙视为“弱宋”。
北宋的“经济强、军事弱”似乎不合逻辑,按照传统观点,冷兵器时代打仗,打的就是钱粮,打的就是后勤。说白了打仗就是烧钱,自古均是如此,北宋经济这么发达,国家这么有钱,为什么军事上却这么“弱”呢?为什么会频繁被少数民族欺负、最后还亡于少数民族呢?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不是吗?
对此,一直以来存在一种观点:北宋重文轻武,所以成为“弱宋”。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中,明代也同样也是重文轻武。明代的武将地位极低,职级最高的武将也只能做到总兵官,地位尚在六部尚书之下,是以连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为了保证打仗时能有较好的后勤保障,都不得不和张居正这些文官搞好关系,甚至还不惜贿赂张居正,如戚继光就曾送给张居正两个美丽的“胡姬”。
另外,袁崇焕杀毛文龙,连请示都不用,直接宣布罪状,也没有对案件进行审理,宣布完罪状就立刻把毛文龙杀了,事后崇祯皇帝也没有因为这件事追究袁崇焕的责任,这侧面说明明代的武将地位不高,文官才可以肆意妄为。
然而,明代在对外战争中却硬气的很,期间虽有土木堡之辱,但总体在对抗外族上比北宋要强很多。且不说明朝初期朱元璋、朱棣征讨蒙古时的辉煌,也不说嘉靖时期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的佳绩,即便是到了明代末期,也有让历史学家们颇为得意的万历三大征。要知道万历可是有名的昏君,但人家对外打仗可是一点也不含糊,尤其是在朝鲜把小日本揍的鼻青脸肿。
如此看来,北宋之所以会成为众多历史学家鄙视的“弱宋”,重文轻武应该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回顾那段历史的话,就会知道北宋在建国之初的处境其实非常困难,其困难比之于汉唐建国时期的处境,不知增加多少倍,可谓是先天不足。
以往的汉唐在建国之初,无论是匈奴还是突厥,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长城以北(甚至长城以北都有很多地区被汉唐所控制),都没有突破到长城以南活动。换句话说,汉唐在建国之初,对长城以内的地区是有绝对控制权的,对长城以外也有部分控制权。
然而,北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在北宋建立之前的五代时期,石敬瑭就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等到北宋开国,其东北方向的地区,自山西大同到今天的北京一带,早都已经落入了辽国之手,且人家已在此地经略已久,把这些地方完全消化了。
当时,宋朝在西边尚有雁门关这一条天然的防线可守,然而东北边就几乎无险可守了,从保定到黄河北岸,地势平坦,没有阻塞。太行山以东几乎都是平原,辽国的骑兵从幽云地区南下,三天就可以到黄河边,一渡过黄河,就到了开封城下,因此北宋在建国初几乎是没有国防的。
鉴于此,赵匡胤也曾经考虑过定都洛阳,但他也有他的苦衷,在历经唐末及五代的战乱后,当时的洛阳可谓是一片废墟,长安则更甚之。加上汴渠毁坏,由扬州通过运河向洛阳运送物资,只能把物资运到开封,过了开封就得走陆路,这样会很艰难,浪费人力物力不说,效率也极低,当时国家百废待兴,需要朝廷轻徭薄赋,实在是不能再劳民伤财了。
与此同时,赵匡胤还是有理想的,他很想收回幽云十六州,这样他就必须养兵,要养兵就不能定都洛阳——因为长江流域的物资走水路只能运到开封,定都开封的话,北伐要方便的多。然而,既然定都在开封,受敌人的打击也容易的多。
另外,当时的辽国和西夏都是马和铁的最重要出产区,古代打仗怎么能缺少这两样战略物资呢?但当时这两样战略物资却在敌人之手,北宋根本没有就养马和炼铁的条件。
当时,北宋曾以白银茶叶向西夏换马,但人家西夏也不傻,自然不会给你上等的好马。马换来后,还得分散到农村饲养,一户养一匹或几匹,但由于汉人不善养马,也没有上等的草料,加上换来的马本就不是上等的良马,所以过几年养出的马就羸弱的很,用这样的马组成的骑兵,战斗力又能好到哪里去?又怎么对付辽金的铁骑?
综上,北宋建国初的处境的确是非常困难的。这就好比两个人打架,一个人门户洞开,咽喉还被别人卡住了,武器又在别人手上,怎么能不被动呢?反之,如果宋代在建国初期就能像汉唐一样完全拥有长城以南的土地,甚至拥有部分长城以外的地区,这样就有地方养马,也有地方炼铁,还有长城作为天然的防线,再加上北宋发达的经济,那局面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因此,北宋之所以在军事上成为“弱宋”,根本原因不在于重文轻武,而在先天不足。既然在先天上不足,后天再怎么努力,也就难有作为了。
到底是日本富有强悍,还是俄罗斯繁荣强大呢?可以说宋朝除了对外战争上一直为后世诟病之外,文化、科技、经济等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辉煌巅峰,四大发明中的三个在宋朝广泛应用,唐宋八大家有六个在宋朝,宋朝的平均粮食单产量、城市化率,直到建国之后才重新恢复。
关于北宋到底算不算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一直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因为五代十国时期,被后晋皇帝石敬瑭送给辽的燕云十六州一直没有被宋收复。
宋朝,两次亡于外敌手中,靖康之变,东京汴梁被攻破,赵宋皇族几乎全部被俘虏;蒙古铁骑南下,南宋又再一次被灭,而这一回,是千年历史中汉人王朝第一次被彻底覆灭,连偏安一隅都没能做到。
与之前面对的匈奴、突厥不同的是,两宋面对的辽、金,都是已经形成稳定成熟国家机器的北方政权,他们的目的就是入主中原而不是单纯的抢劫,两宋想北攻,难比上青天。
关于宋的军事实力到底弱不弱,也一直不好说,毕竟看似弱小的南宋,竟然抵御横扫欧亚的蒙古帝国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宋朝虽然一直重文轻武,但其军事实力并非想象中那么孱弱,之所以无法有效抵御外敌,也许正是因为文明的高度发达,朝堂之上明争暗斗的拖累。
不重视军事,军力弱
弱是国防弱,再强的经济实力也架不住战争和冗员的消耗。乱局之中建国的宋朝,四周环敌,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斗争中屡屡失败,尤其是后来的皇帝,更是没有勇气开疆拓土了,多以被动防御为主,军事斗争失败之后都以不公平的条约而结束,丢了土地,没了人口,还得赔给对方钱财,因此许多人称其为“弱宋”。
但是这个“弱宋”,也有辉煌的一面,经济、文化、科技、百姓生活在当时非常的繁荣、富庶、高雅、精致、开明,这让四周的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少数民族是羡慕嫉妒恨。
可以说,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是在宋朝完成或开始应用的。当时是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以及科技发展成为古代最辉煌的时期。 科技进步带来了经济繁荣,也推动了信用体制的建立,在宋朝就出现了纸币,这也算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经济的发达,税收的增加,却没有让大宋朝高速发展,冗官、冗兵和冗费现象一直伴随并困扰着大宋王朝,这也可以说是宋朝积贫积弱、国势不振的主要原因。期间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曾多次采取过多钟措施,以谋求变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导致"积贫积弱"。
应当说,历史上的宋朝虽不是争议性最大的朝代,却是最令我们痛惜感叹的朝代。
一提起宋代,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积贫积弱”、“弱宋”等词语。但其实宋朝的经济和文化都发展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之后所有朝代中的一些政策,都能看到宋的影子。但就是这样一个经济高度繁荣,文化空前丰厚的朝代被冠上了“弱”这个字。确实,纵观宋代历史,一个“弱”字足以概括宋代在对外政策上的表现。为何经济、文化空前发达的宋代在对外交往上始终底气不足,一味妥协退让呢?
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北宋都城
重文抑武国策的推行
北宋政权是通过陈桥兵变建立起来的,为了防止“陈桥兵变”的剧幕重演,宋初的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君权,削弱将权,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
他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第一步,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朝中大将及各地节度使的兵权;第二步,派文臣到地方任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第三步,派专人任转运使,剥夺节度使的财权。这样就初步解决了自唐后期以来形成的武人专横,藩镇割据的问题,进而对武将实行种种限制。
宋朝武将形象
如最突出的“更戍法”,规定禁军的驻地实行三年一轮换,名义上是“习勤苦,均劳役”,实则要达到“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进而达到防范将帅谋反的目的。结果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后果,这是恐武症的表现和结果。
开国之初,由于功臣宿将的存在,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作用尚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样的政策氛围中,名将难以涌现,即便有一些名将也难以施展才能,郁郁不得志,甚至招致杀身之祸,如北宋杨业、南宋岳飞等,因为他们太容易危及到皇权。可想而知,在这样思想的影响下,北宋在和辽、西夏等少数民族的战争中怎会不屡屡失利。
北宋时期的外部环境
守内虚外的国防政策
宋太宗曾对臣下说过这样的话“国家若无外优,必有内患。外优特边事耳,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所谓的帝王用心,即清除对皇权、帝位有威胁的人。为此,宋太宗一方面用尽心机清除皇族中对其帝位有威胁的人,比如迫使颇受将士拥戴的德昭自杀,清除他的弟弟廷美等。
另一方面,在清除了皇族内部对其皇位的威胁后,宋太宗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辽采取守势,把战线收缩,事实上承认了辽对幽云地区的占领。
宋太宗赵光义
军队的精锐禁军,有一半集中在京城附近驻防,边境上只有少数禁军和地方厢军。这种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防政策使边疆力量过于软弱,无力抵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
享乐思想的灌输
享乐思想在宋初就非常盛行,这与宋太祖有直接关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当时他讲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如白驹过隙,所谓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落,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联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乐乎!”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用荣华富贵、腐化享乐换取了兵权,这实际上是提倡了享乐思想和奢侈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官僚队伍中滋长了贪图荣华、追求富贵、
贪图享乐的腐朽风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封建士大夫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官吏队伍的素质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宋代官吏素质如是,国家能兴旺发达吗?
影视剧中的宋朝官员
因循守旧思想严重
因循守旧的思想,自古有之。但宋代的因循守旧思想特别严重,“祖宗之法不可变”,这成为一道难以逾越鸿沟,在政治上、军事上表现地非常突出。
比如官吏的选拔,宋代除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之外,还有大批的官员是通过“荫功”,即靠父辈或者是祖辈的功劳来直接进人仕途。并且后一种方式存在着日益扩大的趋势。不可否认通过“恩荫”做官的人,也存在富有才干的人,但庸才大大多于人才。
影视剧中的宋朝官员
另外,在官吏的考核上,宋代在多数情况下,实行论资排辈的方式,靠年历、资历,而不是凭才干。这样的人在宋代政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为政治改革的巨大阻力。
所以,要求改革官吏考核标准的寇准,不久便被排挤;庆历新政中的范仲淹,在用人标准上提出了“一家人哭,强于一路人哭”的标准,其结果也遭到了失败。在军事上表现得更加突出。
影视剧中的宋仁宗
自宋太宗对辽战争失败后,宋代的君主们一代不如一代,懦弱无能。宋真宗,听到辽军大举进攻的消息便惊惶失措,战争形势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也唯恐和议不成;继真宗上台的仁宗,也不过是守成之君,修筑边防都谨小慎微,生怕得罪了敌人;南宋的高宗皇帝为了皇位宁可偏安一隅,不要中原,只要和约。
他们根本没有积极进取、开疆拓土的雄才大略。最高统治者如此懦弱,只求苟安,国家岂能强盛,又怎么会有强硬的对外政策呢?总之,宋代在对外交往上一直处于下风而妥协退让,原因很多。但是在诸多原因中,最重要的应是其重文抑武和守内虚外国策。这也是宋代之所以被称为弱宋的原因,无论这个国家多么富裕,文化多么繁荣,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依旧无法走上世界强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