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有讨论价值。
赋税方面。明朝人范濂《云间据目钞·记赋役》 中写道:“元入中国,定天下田税......赋虽轻,不足法也。”
明朝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岁入》中也有类似的话:“前元取民最轻,固不可法。”
明朝的史学大家谈迁认为元朝的江南人生活得最快活,因为赋税最轻,而明朝最重。谈迁在《纪文·上大司农陈素庵书》:“自唐以来,江南号为殷富。宋时亩税一斗;【元有天下,令田税无过亩三升,吴民大乐业】,元统、至元之间,吴中富盛闻天下。【自明初没入张氏故臣及土豪田,按其私租籍征之,亩至八斗,而民始困。】……【盖吴中之民,莫乐于元,莫困于明】,非治有升降,田赋轻重使然也。”
法律方面。
《忽必烈汗:他的生活和他的时代》
《剑桥辽西夏金元史》
当然,以上资料无不证明元朝律法宽松,但是这时候肯定有人跳出来拿所谓的“四等人”、“蒙古人打汉人,汉人不能还手”以及“蒙古人扎死汉人赔驴价的谣言说事了”,这里给科普一下。
至于所谓的四等人制,不好意思,元朝没有任何一份官方文件记录了什么人分四等,在《元史》里也没有对战。四等人最早的说法,出自屠寄的《蒙兀儿史记》,“于时大别人为四等,曰蒙兀儿,曰色目,曰汉人,曰南人”。这是四等人最早的说法,根据日本学者船田善之先生考证,四等人这个说法最早应该是出自日本元史学者箭内亘的三等人制,不过这个三等人制说法明朝就有,清朝的魏源还批判过。
而《草木子》一书当中,交代了“元朝自混一以来,大坻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意思就是元朝自一统天下以来,用人中央多用蒙古人,地方多用汉人。然后又提到元朝“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表明老百姓生活并没有因这种用人法受到影响。再者,元朝规定“蒙古人充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色目人充同知,永为定制”,实际操作上,由于人数优势,这三个职位往往被汉人包揽。而朝廷当中蒙古人占多数,实际上是“根脚”的原因。
根脚可以理解成元朝的功勋集团,正所谓“打天下坐天下”,我辛辛苦苦的帮皇帝打的天下,我来享受富贵荣华天经地义,没有理由我辛辛苦苦给皇帝打江山,让你去享受,我去喝西北风。不过,这个根脚不仅包括蒙古、色目贵族,还有大量的汉侯。早期汉侯的权力十分庞大,不仅可以拥有军队,还可以在封地内发行货币、截流赋税。
至于蒙古人打汉人汉人不能还手这一段,可以先看《元典章》。
可以看出,这里的蒙古人仅仅指怯薛,其次,怯薛打了汉人,汉人不是就忍着,而是去官府诉讼。如果了解了怯薛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就可以知道这一条实际上是在保护汉人。
怯薛位高权重,你同怯薛对着干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当然,如果把“怯薛歹”三个字去掉,就是另一个意思了,这也给谣言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至于蒙古人扎死汉人赔驴价,这更是一条谣言。我们可以再看一下《元典章》。
可以看见只有在“斗杀”这一项,蒙古人打死汉人仗57,赔烧埋银;汉人打死蒙古人,案犯处死,没收家产,赔烧埋银。这一条确实是蒙古人和汉人区别对待,而且不好甄别,但是元朝能在斗杀这一项区别对待,也是有原因的。忽必烈说,汉人们往往仗着人多势众殴打蒙古人,你们要严加禁止。由此可见,元朝在斗杀这一项实行区别对待的主要原因还是在汉人身上。
当然,也就是只有斗杀一条蒙古人汉人区别对待,杀人者死仍然是元朝律法的主刑。
其中,烧埋银这一条作为附加刑存在,源自蒙古“赔命价”的习惯法,只不过蒙古进入中原后采用汉法管理汉地,赔命价就演变成烧埋银,并作为附加刑存在。但是,当时白银没有大规模流入,50两白银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经常有人因为没钱赔烧埋银而卖儿卖女,所以往往官府代赔烧埋银。不过,之后的明清两朝,都没有赔烧埋银的说法。另外,元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没有文字狱的王朝。元朝孔齐《至正直记》有一条记载宋遗民梁栋因作诗被仇家诬告,说他“讪谤朝廷,有思宋之心”,最后礼部判决说:“诗人吟咏情性,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
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下青花瓷,先是唐青花
然后是宋青花
接着是元青花我觉得没有再对比的必要了,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文学,方面各朝代有各朝代的特色,就不多说了。元朝有三大雅集中规模最大的《玉山雅集》。引用一下《四库全书总目 玉山名胜集》对《玉山雅集》的评价——“其所居池馆之盛,甲于东南,一时胜流,多从之游宴。......元季知名之士,列其间者十之八九。考宴集唱和之盛,始于金谷、兰亭;园林题咏之多,肇于辋川、云溪;其宾客之佳,文辞之富,则未有过于是集者。虽遭逢衰世有托?,而文采风流映照一世,数百年后,犹想见之,录存其书,亦千载艺林之佳话也。”
至于绘画方面,我觉得没必要多说了,如果不了解,可以自行去脑补“元四家”。明朝唐寅、仇英、文征明等人,都是在学习“元四家”的基础上才成为大家。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