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子的事说起来很复杂,豹眼想了解一下,在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人曾经被立为太子?有多少太子被废?有多少被废的太子重新被立?有多少太子是皇帝亲生的?有多少太子能够最终上位?有多少帝位不是传给了太子而是太弟或太孙?

诸如此类,让豹眼懵逼,却找不到确切的数据。与本题无关,也就不必再费那个劲啦。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太子被废,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扶苏(?~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苏,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长子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许多人把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太子,但没有史料佐证。

豹眼查阅《史记·秦始皇本纪》,并没有关于秦始皇立扶苏为太子的记载。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秦始皇东巡,到了平原津时就病了,而且病情越来越重。于是,就用玉玺作诏书给公子扶苏说:“回来办理丧事,在咸阳埋葬我”。

这里明确记载是公子扶苏,而不是太子扶苏。没有记载秦始皇立太子一事,或许因为秦始皇自以为长生不老,就没准备让别人接班。

嫡长子扶苏因为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就被发配北方,协助蒙恬修筑长城。

秦始皇感觉不行啦,就想把扶苏召回,主持丧礼,继承皇位。

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当时,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陪同秦始皇巡游。赵高与李斯串通修改了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之后假诏赐死扶苏,让胡亥继承了皇位。

从《秦始皇本纪》来看,秦始皇本人并没有立太子,胡亥这个太子也是赵高、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而改立的。

有史料可查、皇帝亲立的太子,最早是刘邦所立的太子刘盈。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就以王太子刘盈为皇太子。

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皇帝自己确定的皇太子。

虽然是刘邦自己立的太子,但也不很满意,就想废掉他。

据《史记·吕后本纪》记载: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太子刘盈是刘邦与吕后所生嫡长子,为人仁弱,汉高祖刘邦就以“不类我”为由,常常想废掉他。

这个“不类我”,并非怀疑吕布出轨,不是亲生。而是指性格仁厚、软弱,不像他那么多流氓无赖的样子。

此时,刘邦宠幸戚夫人,认为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很像他。

戚夫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将来继承皇位,日夜啼哭,请求刘邦改立如意为太子。

刘邦经不住戚夫人的眼泪攻击,加上不太喜欢刘盈,就想废掉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因为年老色衰,刘邦外出征讨,就把吕后作为留守,而让戚夫人伴驾。一来二去,吕后说不上话,逐步被疏远。有好几次,如意几乎就取代刘盈为太子。

幸亏大臣们力谏,留侯张良给出了个主意,太子刘盈才保住了其位子。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想废掉太子,群臣纷纷反对,御史大夫周昌最为强烈。

刘邦就问周昌是个啥原因,周昌口吃,且盛怒之下,说话更不利索: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意思就是,你别看我说话不利索,然而我可知道这么做不行。你要想废掉太子,我坚决不答应。

刘邦看到这个情况,也笑了,暂时停止议论这个事,但刘邦并没有彻底放弃废太子的打算。

吕后感觉到了压力,就向张良求计。张良就建议吕后,让刘盈去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

在一次宴会上,刘邦看到太子刘盈身后站着四个老头,询问之后,才得知是自己多次请他们出山而没有前来的商山四皓:

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

刘邦一看,清楚太子刘盈已经羽翼丰满,不可动摇,也就打消了废除太子的打算。

由此看来,皇帝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说啥就是啥。但废立太子一事,事关国家社稷的命运,也绝不是一句话的事。

在历朝历代,也经常发生太子逼迫父皇退位的事,如玄武门之变,就是太宗李世民,把他老子赶下了台。

但总体而言,太子还是斗不过皇帝,多数情况下,皇帝想废掉太子几乎还是一句话的事。

就以武则天执政时期,太子废立一事来说一下,这事太过稀松平常,就不必引经据典,简单说一下吧。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继立,是为章怀太子。

不久,李贤被废,李显被立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临朝听政。

次年,武则天就废唐中宗为庐陵王,改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之后,武则天自己称帝,把唐睿宗又废掉了。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想做太子,武则天也想把皇帝的位子传给老武家。

狄仁杰就对武则天说:

“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

狄仁杰的意思是说,等你驾崩后,如果你侄子登基继位,还没听说有把姑母供奉在太庙里的。只有立儿子继承帝位,才可以配享太庙哦。

狄仁杰更劝说把庐陵王李显召回。

李显回都后,皇嗣李旦主动请求逊位给庐陵王李显,武则天遂立李显为太子。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革命,逼迫武则天禅位,李显再次复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从武则天主政时期,这个几位太子的废立来看,虽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但太子之位就跟玩偶差不多。即便做了皇帝,也是说废就废。

由此看来,太子废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就看谁比谁厉害。

太子党一向是高危职业,一荣俱荣,一败俱败。皇帝与太子的权力争斗一直是宫廷争斗的主旋律,总体而言,太子还是斗不过皇帝。废掉太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事,但绝不是一句话就解决问题的,最终还是取决于势力。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感谢答复邀请!

这个问题也是因人而异的,时代背景不同,废立太子所遇到的阻力也不尽相同。皇帝是否强而有力,太子是有合适,能不能担起未来的责任,自己的势力的大小,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不过,总的来说,废掉一个,再重新确定一个,是很有难度的。

封建王朝的皇帝老子,虽然金口玉言,一言九鼎,掌握生杀欲夺的大权,其实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他们也要跟臣属们商讨,并非绝对的一言堂。

以西汉为例,高祖刘邦后期觉得自己所立的太子,即二儿子刘盈仁弱,不具备英勇无畏的精神,想改立老三刘如意为太子,在与大臣们讨论时,这个提议遭到了普遍的反对。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周昌,因为口吃结巴的原因,发言比较费劲,所以简单而直接地阻止刘邦:“这事就是不行“!

事后,刘盈的老妈以下跪的方式向周昌表示感谢,周昌又直言说:“我这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智者张良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掺乎进来,但背地里指点了一下吕后,吕后采用了张良的主意,使高祖刘邦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最终放弃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汉景帝刘启是刘邦的孙子,他先是立了大儿子刘荣为太子,但这个太子的母亲粟姬不是皇后,只是一名妃子,在刘荣被册立为太子之后,栗姬也没有升级做上皇后,这就注定了刘荣的太子宝座不稳。

果然,在景帝发现小儿子刘彻(当时名字为刘彘)为更优秀的人选后,决定洗牌,他的决策也受到了阻挠。反对意见来自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景帝的叔伯表兄弟大将军窦婴,另一位是丞相周亚夫,但景帝刘启还是顶住了压力,成功地改换了太子。

此事过后,有情绪的窦婴撂了挑子,回家喝闷酒去了;景帝与周亚夫君臣关系日渐冷淡,直至恶化。

不过,历史已然证明,汉景帝更换太子的决定是正确的、有远见的。

一位太子被废,一少部分人会考虑到国家社会稳定的问题。一大部分人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问题,所以必然有相当的阻力!







3

困难是必然的!

首先一个太子他代表的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这群人包括太子的亲戚(主要是舅舅 母亲 同母兄弟 太子老婆的亲戚等 )、太子的属官(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或作洗马)、舍人、詹事、丞,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还有太子宾客门人每个朝代叫法不同)、还有太子的老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太师总称太子三师一般地位都比较高)这些人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利益群体可以说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这些人也是太子成为皇上后的班底、亲信。如果废了太子那么这些人的晋升渠道、发财路子甚至是生存都没有了,所以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反对废除太子甚至于造反。

再一个太子又叫做储君,储君也是君,在古代君君臣臣这一套伦理纲常还是受到许多人的尊崇,毕竟那时候的士人阶层都尊崇儒家学说。儒家学说最重要的一条“天地君亲师”君只排在天地之后呀。所以这些受儒家学说影响的人也会反对废太子。

历史上哪一次废太子成功的不是血雨腥风,无数人人头落地。如:汉武帝废太子刘据(卫青卫子夫一族基本死光了)、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侯君集一族基本死光了只留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康熙废太子胤礽(索尼索额图一族遭殃)。所以一般皇帝不敢轻易废太子,因为那太困难了。

历史上还有许多皇帝废太子不成自己反遭杀生之祸。如:刘宋宋文帝刘义隆、楚国楚成王等。

综上所述历史上立太子后再废太子不仅仅是困难,而是太困难了,困难到一不留神皇帝自己都有可能遭致杀身之祸。




4

太子的去留实际上皇帝的意见是最重要的,不过就算皇帝不中意太子,想要废除储君,这也是需要慎重考虑


太子是中国古代最难熬的一个职位了,作为皇帝的儿子,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太子在百姓和官员面前是半个君王的角色,需要威严和权力来承托自己,然而在皇帝面前,太子依然是臣工,得恪守臣道不得结党营私,整天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太子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皇帝对于太子也是又爱又防,封建时代国家不能一日无君王,太子的存在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皇帝不单要立太子,同时还要为太子登基掌管天下积累执政经验,这就是说皇帝必须把手中的权力分出来一点,然而太子权力大了,皇帝又害怕太子夺权,种种猜忌打压就会接踵而至,最后甚至发展到废除太子的地步

太子的废除不是一件小事情,哪怕是皇帝也不能任性胡来

太子是国家的储君,皇帝废除太子首先肯定要找出一大批德不配位的理由,然后在朝堂听译后再祭祖告知祖宗。历史上废太子成功的皇帝不在少数,比如西周幽王废太子宜臼(后来的周平王),而立幼子伯服;晋献公废掉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不过没有废除成功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刘邦想废除刘盈,但大臣反对他也无奈作罢,总之废太子的困难与否在于理由的正当性或者皇帝的意愿是否强烈。就算理由不正当,只要皇帝意愿强烈,太子还是能废掉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5

看到这个问题大家一定会想:皇帝想立谁为太子就立谁为太子,想废掉就废掉有啥好困难的呢?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立太子是为了家庭和睦、国家安定稳固;废太子可能会导致兄弟相残、国家动荡。

废太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古至今除了昏庸无道的皇帝之外,但凡出色的皇帝对于太子的人选都是慎之又慎不会轻易更换。

一,刘邦欲换太子,最终却没有成功。

刘邦的易太子风波牵扯出了一系列的故事。开始时刘邦认为刘盈太过软弱、刘如意比较像自己;再加上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于是将易太子的事提上日程,开会时御史大夫周昌带头坚决反对。

之后吕雉的兄弟绑架张良,逼迫张良献计请出商山四皓。商山四皓出山后跟谁刘盈左右,刘邦看到后认为刘盈的势力已经很强,怕引起国家的动荡果断放弃了易太子的想法。

最后因为易太子不成功,刘邦死前就知道戚夫人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安排周昌辅佐刘如意,只是吕雉又怎么可能放过戚夫人母子呢,最后戚夫人被做成人棍刘如意也被杀死了。

二,更改接班人而引起的悲剧

战国时期外部环境的恶劣,一不小心国土就会被其它诸侯蚕食;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武灵王主动改革――推行胡服骑射。学习北方少数民族的优点,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从此赵国的军事实力仅次于秦国。

辉煌的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却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三心二意最终导致自己在沙丘活活饿死。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给了次子赵何(赵惠文王),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灭中山国后封长子赵章为武安君。

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21年娶韩宣王的女儿立为后,生儿子赵章为大子(继承人);公元前310年娶大夫吴广的女儿娃赢、十分宠爱,立娃赢为后(称惠后)所生赵何被立为大子;赵章被废。

赵武灵王到沙丘度假时带上了两个儿子,想要缓和他们之间矛盾。只是他想的似乎太过简单了,赵章先设计造反、失败后赵何顺势软禁了赵武灵王夺取了最高权力;一代枭雄赵武灵王因为更换接班人最终落得个饿死的下场。

三,慎重选择继承人,选太子难废太子也难。

康熙皇帝是历史上在位世界最长的皇帝,也是同时代最受尊重的皇帝的之一。

康熙第一个皇后是赫舍里氏,她与康熙相守十几年在1674年五月初三为康熙生了一个儿子(同时赫舍里氏难产而死);由于是第一个嫡子,在第二年(胤礽)被封为太子。

康熙对这个皇太子悉心照顾教导,只是由于康熙太长命;所以太子感觉自己继承无望就开始了享受生活。

胤礽醉生梦死,康熙知道后于1708年废了他的太子之位。

胤礽不能让康熙满意,太子之位空缺;其它有希望的皇子们就开始了争夺战,为了尽快结束夺嫡之战,康熙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胤礽太不争气,三年后又被康熙给废了。康熙后期上演了一场九子夺嫡的大戏,最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史称“雍正皇帝”

自古有母凭子贵与子凭母贵两种说法。皇帝因为宠爱某个女人所以将她的儿子立为太子,但是皇帝宠爱的女人是会变的;所以继承者的人选也会变更。

赵武灵王的这种变更继承人做法直接导致了后来自己的悲剧,康熙皇帝王朝的稳固,变更了皇位继承人却也导致了九子夺嫡的悲剧。

这些血淋淋的历史告诉我们“继承人不能随便变更,变更继承人可能导致兄弟相残国家动荡”。所以废掉太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6

太子的废立是非常关乎朝政安定的,历史上康熙帝曾两次废黜太子胤礽。当然太子胤礽的被废与他自身关系很大,也与当时康熙帝过早的立太子也有直接的关系,要说废太子并不难但想稳定朝局找出最适合的接班人并不容易。

出生之后就被立为太子的胤礽沾了母亲的光

胤礽的母亲是索尼的孙女,索尼作为顺治帝留给康熙帝的首辅大臣为康熙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胤礽的母亲也是康熙帝第一个皇后。由于康熙帝婚后与皇后赫舍里氏的关系比较亲密,因此作为皇后长子的胤礽自然受到了康熙帝更多的照顾。

为了生下胤礽赫舍里氏难产而死年仅21岁,对于这个早亡的皇后康熙帝在感情上很难割舍,因此年仅一岁的胤礽就被立为太子。康熙帝对子女的教育尤为重视对胤礽的培养也算是呕心沥血,只可惜胤礽并没有按照康熙帝的意愿发展,最后造成了父子不合。

两立两废康熙帝对胤礽也算是费尽心血

胤礽当了四十多年的太子,要说他一点想法也没有那也不现实,尤其是康熙帝后期出现了严重的结党营私和吏治腐败让康熙帝对太子越发的不满。胤礽在康熙帝晚期没有全心全意的去处理国家的弊病解决国家出现的问题,而是纠结于结党营私和打击异己。

康熙帝子女非常多,胤礽身为太子对其他的弟弟照顾的也非常的不够,尤其是康熙帝的幼子十八阿哥病重最终病死胤礽竟全然没有悲痛之心。连康熙帝都悲痛不已而太子却连劝慰的意思也没有,这更加重了父子的矛盾。

康熙帝对太子虽然寄予厚望,但是太子胤礽对父亲的苦心全然不放在心上。复立太子后他不仅不知收敛还打击非太子党的大臣,对于父亲康熙帝也没有了敬畏之心,最终再次被康熙帝废黜。

总结

废太子不难但是让朝局稳定那不容易,为了稳定朝局康熙帝没有在京师将太子废黜,而是选在了木兰围场。这样的做法是为了稳定大局,因为大局稳定也是对国家有利,太子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他的稳定也是关乎国家稳定的大事。

废立太子并不难但让废立的影响做到最低那就很不容易了,因此难的不是废立而是国家的安定和朝局的稳定。

7

立了太子再废掉很难。

首先,太子看似一个人,其实自从皇帝立太子以来,就形成了以太子为首的一个利益集团,包括外戚、宦官、属官以及亲附的大臣等等。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太子能够顺利登基,这些人就能飞黄腾达,太子如果被废,这群人直接万劫不复,他们与太子紧紧绑在一起。特别是在皇帝立太子时,为了培养太子,为太子选的官员要么位高权重,要么才能突出。所以,在皇帝要废太子的时候,这些人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必定全力反对,甚至铤而走险。像宋文帝刘义隆想要废掉太子刘邵,却走漏风声,被太子反杀。

其次,皇帝废立太子,还要面对群臣的反对。皇位继承是嫡长子制,如果要废太子,就是对嫡长子制度的挑战,就是皇帝对传统统治秩序的挑战。刘邦想要废太子刘盈,立赵王如意时,除了面对吕后一族的反对,几乎满朝文武都反对。迫于压力,刘邦不得不改变主意。

第三,皇帝废立太子,还要过了自己这一关。历史上太多因废立太子导致内乱的,最典型的,三国时期,袁绍、刘表都因为在继承人问题上废长立幼导致败亡。曹操在立世子问题上虽然喜欢曹植,但鉴于刘表、袁绍,最终放弃曹植,立曹丕为太子。唐朝虽然李世民功大,但李渊鉴于隋文帝废太子杨勇,而立杨广,始终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犹豫不决,导致玄武门之变。所以,皇帝在废立太子问题上,也很难过自己一关。

8

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封建王国的储君,所以在古代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一说。立储、易储都涉及到“国本”,所以历史上废黜太子是有一定困难的。

小编觉得,废太子的困难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废太子会遭到以太子为首的身边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扰;第二,废太子后会引发新的储君之争,甚至政局动荡。

为什么要立太子?

前面说过,太子是国之根本。皇帝即位之后不久一般都会考虑立太子的问题,这样做一方面是确立正式的继承人加以重点培养,以保证皇权能够世代延续;另一方面,太子确立之后就可以断了那些其他觊觎皇权的皇子和宗室们的野心。

太子的选择一般都遵从“立嫡立长”的原则,这个原则基本上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遵从,有效地避免了因太子之位引发的宫廷争斗。

既然太子之位如此重要,太子的废立势必会引发相关利益集团的争斗。

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者阻拦

太子之位一旦确立,就会设置一批东宫僚属,以便教育和辅助太子;另外朝中大臣也会纷纷向太子示好,巴结未来的国家主人。这样,太子周围很快就会形成一个利益集团,他们以太子为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一旦废掉太子,这些东宫的既得利益者的损失最大,也会千方百计的保住太子之位,甚至不惜发动政变维护自己的利益。

以唐太宗时期为例,在李世民流露出废掉太子李承乾的心思之后。太子李承乾惶惶不可终日,在无奈之下与侯君集等大臣联合发动政变企图推翻李世民的统治。这样的例子很多,废太子的日子不好过甚至会有生命之忧,而那些曾经依附于他的大臣们也有可能会失去前途,所以他们才会选择孤注一掷。

废太子之后会引发新的储君之争

废掉太子之后,储君之位空缺,这就给其他的皇子带来了希望。皇子们为了太子之位便会展开激烈的争斗,甚至兄弟相残。就像清朝康熙时期,皇子们都清楚胤礽的太子之位朝不保夕,所以才上演了“九子夺嫡”的悲剧。而康熙为了减少诸子之间的争斗,相当长的时间内保留了胤礽的太子之位,直到胤禛能够顺利即位。

所以说,废太子是有着极大的风险。这个风险不仅仅是对于皇帝本身,更是对于整个皇权乃至国家的稳定。万一处理不好,有时候皇帝身首异处,连国家也要陷入长期的混乱之中。

9

码字不易愿君珍惜

说困难吧,立了被废还真不少,说简单吧,也不是那么简单。那我们就拿康熙那个倒霉的二阿哥说说吧。

首先二阿哥胤礽刚出生不久便被立为太子,虽然刚出生但是全屏康熙一句话便做了储君,但也因为康熙大帝能力太强,里里外外弄得井井有条,让其身怀抱怨,但是没办法,后来被大阿哥利用,康熙称其“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于是就这样被废了。

废了一段时间,太子之争愈演愈烈,康熙为了平衡,一句话就又立了二阿哥为太子,但是过不了多久又是康熙一句话又给废了。所以说立与废全屏康熙的一句话,更为重要的是自己掌握大权。

10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特殊最尴尬的职位就是太子。表面上看太子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事实上太子就是一个靶子。皇帝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御史言官也时刻盯着太子。毕竟太子这个职位太紧要,也太关键致命了。至于皇帝想要废掉太子容易与否,这具体就得看皇帝的手段。强权果决的帝王废掉太子那是分分钟的事,毕竟太子就是皇帝分封的。但如果碰上一个权柄不强的皇帝,他废除太子就十分困难了。很可能会把自己都搭进去。当然了,太子是否会被废除,这也和太子本身息息相关。如果太子没有过错并且能力出众,那么即使皇帝强行废掉太子,皇帝名声也会大损。但如果是一个天怒人怨的太子,那么他被废就是喜闻乐见,并且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比如西汉汉景帝废除太子刘荣立皇帝刘彻为皇帝。刘荣身为汉景帝刘启的长子,在孝景帝四年被封为太子。本身刘荣虽然没有什么过于突出的才能,但也不至于天怒人怨。刘荣后来被废完全是被自己的母亲栗姬给坑了。原来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刘嫖,看到刘荣被立为太子后,刘嫖就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荣,这样一来刘嫖的女儿就可以成为以后的皇后。但栗姬并没有接受刘嫖的好意,并且还狠狠的讽刺了刘嫖一顿。这就使得刘嫖心中暗恨栗姬。之后刘彻的母亲王美人联系上了刘嫖,表示想要自己的儿子刘彻取刘嫖的女儿。刘嫖为了女儿的皇后梦,所以就多次诬陷栗姬。最终导致汉景帝越来越厌恶栗姬,而太子刘荣也被连累被废为临江王。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想要废除太子刘据就比较麻烦了。因为太子刘据性格不像刘彻,并且刘据的休养生息,少制造杀戮的政治主张和汉武帝刘彻也完全不同。所以汉武帝时常有废除刘据的想法。但碍于刘据的舅舅大将军卫青的缘故,汉武帝一直没有废除太子。但后来在卫青死后,太子没有了卫青的保护,终于被诬陷造反,最终失败自尽身亡。

东汉光武帝长子刘强身为皇后郭圣通和光武帝刘秀的长子,自然也就成为了太子。刘强是子凭母贵,母亲郭圣通被封为皇后之后,他才被封为太子。所以在郭圣通被废后,刘强也深感不安。因为光武帝刘秀是一个十分推崇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刘强知道母亲郭圣通被废后,自己已经不算嫡子了,所以刘强为了自保,这位担任十八年太子的皇长子为了自保,主动向光武帝刘秀请辞太子之位。刘秀应允废除了刘强太子之位,改封为东海王。刘强也成为了东汉历史上第一个被废的太子。但刘强的“知进退”让光武帝刘秀和明帝刘庄都十分的欣赏和称赞,所以刘强即使被废后,日子过的也相当不错,荣耀一生。

除此之外,东汉章帝刘炟之子刘庆也是被废的太子之一。汉安帝之子刘保也同样如此。还有三国时期吴国的孙和、西晋司马遹、西晋司马覃、北魏元恂、北齐高百年、隋朝杨勇、唐朝李承乾等人同样都是被废的太子。可见历史上被废的太子还是非常之多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