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论: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其实可以看看隋炀帝的失败原因。

隋炀帝输的原因,追根溯源,在他爹隋文帝身上。

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公元597年,即开皇十七年,政府府库充盈,财政充裕,隋文帝宣布天下免税,这被称为开皇盛世。统一中国才多少年,居然就有了“盛世”。回头看看其他王朝的盛世,汉朝到文帝的盛世,过了四十多年,唐代到开元盛世已过百年(贞观之治只是政治开明,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宋代到仁宗盛世有六十多年,明代到仁宣之治用了五十多年,清代从入关到康熙后期的盛世用了六十年左右。

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规律,一般王朝经济繁荣期,基本要在结束统一战争后五十年左右。而开皇盛世距离统一只有不到十年,这种“盛世”的积累从哪来?而且这种“盛世”只传到第二任皇帝,王朝就分崩离析了,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这是因为,所谓的“开皇盛世”其实是极端畸形的国富民穷。隋朝也算是历二世而亡。老百姓活不下去才造反。这种“盛世”和老百姓没有半毛钱关系。

隋文帝严格土地和人口的统计,由此建立了一套极端高效的抽税系统,民间财富迅速枯竭。而皇帝又掌握了充裕的财政,花钱的欲望腾腾而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冲动像青春期的少年渴望异性一样难以遏制。这是人的本性。你如果突然得到一大笔钱,也会升起这种欲望。

在那个年代,什么是“大事”?当然是基建项目,对外战争了。隋炀帝大兴土木,开凿连通运河,修建宫殿,发动征高句丽和土谷浑的战争。而此时,人民已经非常贫困了。

中国集权时代创立的编户齐民制度,本是为财政建立稳定的税源。然而为了不过度压榨百姓,这种户籍制度又要保持一定的弹性空间,或者说模糊性,这样老百姓能逃避一部分苛捐杂税。因为帝国自上而下的统治秩序,上级对下级的压榨基本没有什么太大风险,官对民的压榨可以说是随性而来,下级官员向百姓增加额外税费,基本没有任何制约。但从中央来看,只要别把百姓逼的活不下去造反就行。三国时期蜀国一些县归附魏国,曹丕发现这些地方的户籍残缺混乱,人口、土地统计高度不准确,于是想严格统计。然而司马懿却看到了这其中的窍门:正是因为蜀汉采用了严密的管理制度,对这些地方压榨太狠,他们才叛变,魏国不应延续蜀汉的错误,应该给这些人留有一定的模糊空间。他劝阻了曹丕。

隋文帝在当北周相国时,就看到了财政的重要性。北周之所以能灭掉北齐,就是北齐人口统计混乱,税收大减——北齐规定光棍纳税减半,很多人结婚就不登记,政府毫无办法,导致政府税收减少60%以上。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对崤山以东的地区,进行严格的人口普查,所有人都要到官府登记,如果发现隐瞒,不仅本人面临严厉处罚,连里正都要发配。由此,隋朝建立了非常准确的人口普查数据,从而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各州各县每年清理一次户籍。这套户籍管理制度使得政府控制了民间各个角落,几乎没有人能逃避税收和徭役了。

而对土地的统计,隋朝政府则是大大浮夸。开皇九年的统计,全国共有十九亿四千万亩耕地。换算成现代亩为二十一亿三千万亩。比现在的耕地还大。可隋朝的版图不如现在大。而汉唐时代,中国的耕地一直在五亿现代亩左右。可见隋朝土地统计浮夸到何种地步。

这种统计“大跃进”给民间造成的灾难不言而喻。政府按照这个土地统计征收了过高的税赋,实际土地产出没那么多,老百姓能不穷吗?

由于政府征税机器过于高效,财富迅速向政府手中聚集,而民间则不断滑向贫困。这就埋下了隋炀帝时期官逼民反的种子。

隋文帝也曾发布过免税、降税,可这都是短期性、临时性的,对于征税系统长期高效的抽取民间财富导致国富民穷的趋势,并无缓解。

隋炀帝即位后,如此丰裕的财政给了他极大的错觉。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全国共八百九十万户,四千六百零二万人,这一年,隋炀帝发动了征伐土谷浑的战争。而唐朝贞观年间,全国总户数才三百多万。到开元年间,户数才与此时差不多。隋炀帝的军队纪律相当不错,他本人也是军事统帅,也发布过减税政策。可这一年的土地统计是多少?五十五亿八千五百万亩。这已经同实际土地亩数相差十倍。这意味着老百姓要交这么多土地的税赋。民间已经不堪忍受了。

大业八年九年和十年,隋炀帝发动三次征伐高句丽战争。各地发生灾害,开大运河、军事行动和修建宫殿又要加税加役,终于超过了民众承受的临界点,于是发生了社会大崩溃。各地揭竿而起,官员也纷纷叛变。

隋炀帝从个人私德来说只有小过,并非属于那种非常不堪的。而且他也曾体恤人民,率领军队风餐露宿。可这一切,对于隋朝的统治没有任何用处。

隋炀帝的失败在于:从隋文帝开始,中央集权的强干弱枝传统,走向了极端,使得枝叶迅速枯萎,从而反噬中央这个“干”。编户齐民的残酷压榨效用在虚报浮夸中被大大强化。而财政充裕又向当权者发出了错误信号。大国崛起有所作为的欲望,使国君看不到社会蕴藏的风险,而急于炫耀自己的治理成果,并且好大喜功。社会统治的张力超过临界点,最后只能推倒重来。

欢迎大家来评论留言。

最佳贡献者
2

隋炀帝从他老父亲手里接着来的是一个强盛的帝国。但他很毫不珍惜。他是一个有大头症的皇帝,每天都在想实现他的千秋大业。但是老百姓已经在隋炀帝领导下生存不去了。老百姓不想什么大业,只想安安稳稳过自己小日子。

他连续搞数个大型工程: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役使上百万民工整日辛苦劳作在工地上,很多人活活累死。又三征高丽,很多百姓惨死在异国他乡,尸骨做了他乡的孤魂野鬼。

无休止的工程和征战逼的老百姓没有活路,除了造反推翻这个残暴的王朝。于是在隋末农民起义的烽火中,隋王朝统治结束了!

3

隋炀帝故事可信吗?强盛的隋王朝为何那么快被推翻?

现在我们看杨广所做的都是为国家好,但你想过当时的人们怎么看吗?

公元581年,杨坚篡夺北周帝位成功建立隋朝,在多次征战下统一了全国,此时的隋朝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都是非常强大了,按理说肯定可以延续很长时间,但事实就是隋朝在统一后只坚持了29年就被唐朝取代。

按理说隋朝既然可以统一全国,那么各方面能力必然不错,但是却又为何在短时间内就被唐朝替代呢?因为隋朝的问题都是一环扣一环

建造大运河

站在现在的角度看大运河绝对是创世之举,其意义和作用甚至可以跟长城比肩,但是站在那时候的角度来看,这个工程是非常不好的,大肆使用人力且过度压迫,而这一切都是满足杨广的虚荣心。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隋朝的灭亡是从杨广的好大喜功开始的,因为大运河虽然现在为所有人使用,但在那时候几乎就是专门为了杨广而服务的。

三征高句丽

在建立完大运河之后自然满足了杨广的虚荣心,如果继续在国内建造大型工程就没有那么满足了,于是杨广将眼光放在了国外,就是当时的高句丽,但是杨广三次御驾亲征,隋朝三次大败。

这已经是问题的第二环了,国内因为刚刚建造完大运河所以人力自然跟不上,但是杨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并没有选择发展一段时间而是立刻出兵,而这就是为下个问题奠定的基础。

农民不满

从大运河再到三次远征高句丽,这对于杨广来说可能没什么影响,但是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可以是史无前例的灾难,因为建造大运河肯定是抽取普通百姓,而因为过度徭役导致大量农工死亡,再加上后来的三征高句丽可以说损耗不比建造大运河少。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还要坚持耕种,因为无论是建造大运河还是远征,都是需要大量的粮草支撑,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容易引起百姓的不满,但是杨广对此并未作出什么实际措施,因此就引出了最终的致命问题。

大量农民起义

徭役本就繁重再加上从不休止,这样的后果就是百姓忍无可忍最终选择起义,于是隋朝末期就突然出现了大量了农民起义军,其中瓦岗军和窦建德军为当时最大的势力。

伴随着大量农民起义,隋朝也一点一点被李渊蚕食干净,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结语

可见隋朝的灭亡是紧紧相扣的,从当初杨广选择建立大运河的时候就已经奠定了基础,不可否认的是杨广所作的贡献,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杨广对当时百姓的迫害。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就是您对文青的认可,谢谢。

4

隋炀帝杨广,历史上一个褒贬不一的皇帝,抛开个人问题不说,隋文帝杨坚刚刚平复乱世,整个国家处于一种百废待兴的状态,而隋炀帝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江山后,太过于急功急利,急于建功,老百姓以为换了新王朝会有好日子过,谁想到来的反而是沉重的赋税,徭役,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农民起义,再一点,隋朝刚刚建立,脚跟还没有站稳,各各小势力,大势力都虎视眈眈,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趁你病,要你命。





5

我是喜欢历史的前可见古人。

隋炀帝故事的可信?强盛的隋王朝为何那么快被推翻?

关于隋炀帝的历史,基本上都是由唐朝编录的。对于这段历史可信度,作者个人对小部分杨广骄奢淫逸的记录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李唐是抢的隋朝的天下,在历史记录方面,难免会有点言过其实。

强盛的隋朝之所以会那么快被推翻,简单来说,就是隋炀帝太急切了,急切想要把数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不计后果的在最短时间内完。

急切的想要沟通南北

隋炀帝登基时,杨坚时期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大业元年(604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修阳渠故道、汴渠故道为通济渠,同年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大业四年(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疏浚汉代屯氏河、大河故渎与曹操所开白沟为永济渠,大业六年(610年)疏浚春秋吴运河、秦丹徒水道、南朝运河为江南河。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但是,开凿大运河占用了太多的人力物力,严重的减少了民间劳动力,严重的拖累了百姓生活与民间的发展。

急切的想要彰显武力

大业四年(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车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向隋朝请求援军。杨广乘机出兵,于隔年灭吐谷浑,步萨钵可汗逃亡。此战开拓疆域数千里。但是,同一年,吐谷浑返回故地,并进攻隋朝河右,隋朝无力防御。随着这次征伐,隋朝长安诸县及西北诸郡,都要转输塞外,每岁钜亿万计;经途险远并且遭遇寇盗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没有到达的人,郡县都会征破其家。因此百姓失业,隋朝西半部先穷困了。

杨广登基后,三次征讨高句丽,先后动用人力数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大量士兵、民夫死于战场和劳役,由于农村中极度缺乏劳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活下去。

急切的想要得到真正统一天下权利

虽然隋朝时期的门阀士族的正在衰落,但是这些世家大族,还是掌握的不小的权利,朝堂上的文臣武将基本都是在世家的控制下。

杨广修运河,东征西讨,就是想携大功,来压制世家大族。

而且,杨广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

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对朝堂的控制力。

开凿大运河,攻灭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给民间带来了莫大的压力,而杨广又对内穷奢极欲,赋税征敛繁多。有关部门都按照时限胁迫百姓,只求能完成任务,刑法典章都被远远抛弃,贿赂公行,穷困百姓无处申诉,只能聚集成为盗贼。百姓怨恨叹息,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杨广又触犯了世家大族的切实利益,导致了农民起义变成了世家门阀与皇族之间的博弈。其中最有代表性质的就是陇西世家支持的李家了。

最后,失去了民心,失去了世家支持的隋炀帝,在得到世家支持的李家参与造反后,迅速的灭亡了。

(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6

提起隋炀帝杨广,大多数人对其第一印象都是“昏君”一类的词汇,但是随着近年来历史上对杨广的“平反”,其正面功绩也是越来越得到后世的认可,也终于使得杨广可以喘上一口气了。

作为一代君王来说,肯定都是会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的,而杨广也是众人之一,但不同的是杨广除了个人能力外,还有一个不错的事业基础。杨广的父亲杨坚也不是一个泛泛之辈,杨坚当年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建立起大一统的隋朝,而且杨坚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后来留给杨广的也绝不是一个烂摊子。

不同于杨坚从乱世出身,杨广起初的继位也是被人担心过魄力如何的问题。关于杨广在位举措,其实也是有正面和反面两层意义的,其中正面是建立起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并开创了科举考试的选拔制度,这些都是对后续朝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行为。

除了政治和经济外,杨广还是历史上少有的能亲征西部边境的皇帝之一,当时社会条件下,杨广竟然还能带领众将亲登海拔四千多米的祁连山,而杨广不但上去了,而且后面的安排也是十分的有排面,他在这里大摆宴席,宴请群臣以及周边国家的使者。在杨广的支持下,张掖地区商业贸易也得到了高度发展。

杨广的执政期并不算长,只是有短短的十四年而已,但是这十四年中,杨广始终是在忙于扩张领土的事业,比如征突厥、契丹,平定吐谷浑,远征高句丽等等。

虽然前面提到杨坚在位期间提供了不错的基础,但是当时的社会刚刚经历过南北朝混乱且分裂的局面,当时的百姓还应该是以休养生息为重,而频繁的战事对于百姓来说,无异于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特别是在杨广三次征战高句丽的时候,均是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时的高句丽也就是现在的辽东半岛一带,除了隋朝外,还有后来的唐朝也都远征过高句丽。但是因为隋朝的军队大多都是陆军,而在与高句丽的水战中,使得隋朝付出了巨大的伤亡,而因战争损失掉的大量农民和士兵,也等于让隋朝内部失去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荒废的农业也对国家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一征高句丽失败,杨广短暂休整后,再次发起二征高句丽的战争,这次远征虽然获得比较大的成功,但是内部的杨玄感又扣押前线粮草发起叛乱,无奈之下只好撤军平叛。可能是高句丽对杨广的诱惑实在太大,不久后就又发起了第三次战争,这次远征又赶上了国内的农民起义,杨广最后也只能是撤兵。

三次远征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给国内民众造成的巨大伤害,终于使得隋朝内部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瓦岗寨、窦建德等人更是在与隋朝官兵的对抗中频频获胜,而杨广的随帝国也在此期间逐渐的土崩瓦解。

总结来说,杨广绝对不是一个昏君,但是其在位期间急功近利,而且还缺乏有效的规划,终于导致民众不堪重负,也使得杨广从一个本来应该建功立业的一代明君,最后成为了亡国之君。

7

在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就是由世家统制,跟我们现在的大公司集团董事长跟其他董事都差不多。

隋文帝杨坚在世之时,就是对关陇集团的人才实行压制,提拔山东世族的人手,已经使关陇集团不满。

在隋文帝杨坚晚年时期,对关陇世家手下的将领跟大臣们,动不动就抄家灭族。

关陇世家们转而选择支持他的次子隋炀帝杨广,最终导致隋文帝杨坚之死。

另他们没想到的是隋炀帝杨广,比其父亲隋文帝杨坚更狠,为了能够消灭关陇世家门的力量,不但修建了大运河,更是十年时间三征辽东。

(在那个时代,军队分为府兵跟郡兵,世家大族所在地区的郡兵,大部分都是当地世家大族们的族人,也就是相当于世家大族的私人武装。)

至于十二卫府的府兵将领们,上至大将军下至普通的伙长、队长大部分都是关陇世家的嫡糸、旁糸子弟以即家族私兵们担任。

故而隋炀帝杨广,在位时间大仕提拔普通百姓,代表人物麦铁仗,还成立了金吾卫。

由于三佂辽东,导致关陇集团世家们的力量大幅度损失,而因为修建大运河也导致老百姓们的怨声载道,他提拔的麻叔谋等人心狠手辣,为了赶工期害死很多人的百姓。

再加上关陇世家们支持的力量,开始不停的造反,最后才让陇佑李氏的李渊,成功的捡了漏。

由于李唐的江山,是世家们联合起来才建成的,故而李渊跟李世民这两代帝王,也是想了很多的法子,对他们进行打压,效果都不怎么好。

因为他们知道,世家们联合起来,完全可以将皇帝给拉下马来。

另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却是,这么一股强大的力量,被一代女皇武则天,给轻轻松松的瓦解了。

8

卧榻之傍,岂容他人发睡。况且手握重兵,掌控山西的李渊。而且杨,李两家,又是姻亲连襟。由于国家初定,又开发运河,连年征丁,加赋。导制盗贼风起,国家动乱,以至隋朝灭亡!

9

我个人的认识是,秦始皇具有统一全中国的才能,也具有修建万里长城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但是却过度的征集劳力,导致孟姜女哭长城的悲剧发生,致使陈胜、吴广用一枝竹竿就把秦二世推翻了。

无独有偶,隋炀帝扬广也是因为修建大运河,而导致农民起义暴发,推翻了隋朝的统治。所以过度征集劳力是国家的灾难所在。

由此可见,我们搞建设,促发展一定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人民的利益着想,这样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0

一部分可信,是历史,十八反王撼动了隋朝的根基,让李渊捡漏得了一个大便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