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来答!如果孙可望、李定国和郑成功精诚合作,统一军令,那么,南明军队是一定能够打败清军,恢复汉室江山的!
设想一下:
孙可望坐镇云南、贵州,派大将白文选、冯双礼攻取湖广,而后北上,收复河南、山东;
刘文秀再入四川,联合夔东十三家反清武装,消灭四川清军,继而攻汉中,取西安;
李定国率部入广西,联合郑成功,一个从西往东打,一个从东往西打,合围汉奸尚可喜、耿继茂的两万多清军之后,占领广东、福建,随后进攻江西、安徽,进而攻取整个江南,以江南的财力物力为支撑,与清廷逐鹿中原。
如此一来,天下必定是义师群起,各地响应;民族大义所在,投降清廷的官兵见大势所趋,必然会纷纷反正,阵前倒戈,回过头去,痛击满清八旗兵的。
南明抗清只所以最终失败,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满清八旗兵如何天下无敌,其实南明的兵力始终强于清军;只是因为自南明开始建立,一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足以号召天下反清武装,统一行动,互相配合作战;所以才导致各地的南明势力各自为战,互不相助,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了。
(孙可望剧照)
其实,从孙可望掌控永历朝廷大权、整肃了朝廷内政、统一政令及军令之后,在那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仅仅只是以大西军余部为主的南明军队在1652年发起的大反击,就横扫贵州、四川、湖南、广西,打得清军闻风丧胆,清廷一度有了放弃西南七省的打算。
大西军对清军发动大规模反击以来,清军在各地的兵力严重不足。
在四川,吴三桂、李国翰率清军困守保宁孤城,意欲逃往汉中。只是明军主帅刘文秀一心要全歼四川清军,把保宁围了个水泄不通,使得吴三桂只能作困兽之斗。
在广东,汉奸尚可喜、耿继茂两藩兵力只有两万余人。慑于李定国桂林大捷、逼死汉奸孔有德的兵威,尚可喜把广东各地兵力收缩,全部撤入广州。他们一面拼命向清廷求援,一面惶惶不可终日,唯恐李定国前来攻击广州。
在湖广一带,孙可望、白文选横扫清军各部,逼得清廷派出了守卫北京地区的正牌八旗兵,由努尔哈赤的孙子、敬谨亲王尼堪亲自带队,前往湖南支援。
大家也都知道,这个尼堪在衡阳一役被李定国斩杀在战场上了。
而清廷派去经略江南的大汉奸洪承畴,更是可怜。他手下只有投降清廷的明军改编过来的一万多兵力。要应对江南的抗清武装,那真是捉襟见肘,左支右绌啊。洪承畴只能利用过去在明朝时积累的人脉关系,大肆招降纳叛,勉强押住了阵脚。
在当时的天下大势下,只要南明的领军人物孙可望、李定国、郑成功能够精诚合作,团结一心,协同作战,必能痛击清军,打败满清的。
只要孙可望、李定国、郑成功各自率部进军,猛攻清军,把清军主力吸引过去;那么,张煌言、张名振所部、夔东的大顺军余部,以及全国各地的抗清义师,就能减轻压力,乘势进取,抗清斗争势必成燎原之势,致使清廷应顾不暇。
在此形势之下,那些投降清廷而又心有不甘的文臣武将,思想上必然会再起波澜,一遇机会,势必会乘势反正,加入抗清斗争的。
唉,历史不容假设!
众所周知,由于孙可望器小易盈,妒忌李定国的功勋,又野心勃勃,私欲膨胀,一心想取代永历帝,自己当皇帝,导致了南明永历朝廷的一场大内讧,严重削弱了大西南的抗清力量。
再加上郑成功只顾着自己郑氏小集团的利益,一度还想着只要清廷同意他的条件,就投降清军。因此,郑成功对李定国邀约他夹击广东清军的请求,一再虚与委蛇,致使李定国兵败新会,痛失了战机。
一句话,因为孙可望、郑成功的私欲,导致了南明抗清斗争的最后失败,使一代英雄李定国含恨而死。
而孙可望、郑成功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
孙可望投降清军,在失去了利用价值以后,在清廷举办的一次狩猎活动中,孙可望被乱箭射死。
郑成功冷眼旁观,看着李定国兵败、永历朝廷覆亡之后,忽然发觉清朝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了自己身上,不觉又惊又气。惊恐加杂着悔恨,郑成功情绪暴燥,引发精神疾病,终于一病不起,最后气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