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我来答!如果孙可望、李定国和郑成功精诚合作,统一军令,那么,南明军队是一定能够打败清军,恢复汉室江山的!

设想一下:

孙可望坐镇云南、贵州,派大将白文选、冯双礼攻取湖广,而后北上,收复河南、山东;

刘文秀再入四川,联合夔东十三家反清武装,消灭四川清军,继而攻汉中,取西安;

李定国率部入广西,联合郑成功,一个从西往东打,一个从东往西打,合围汉奸尚可喜、耿继茂的两万多清军之后,占领广东、福建,随后进攻江西、安徽,进而攻取整个江南,以江南的财力物力为支撑,与清廷逐鹿中原。

如此一来,天下必定是义师群起,各地响应;民族大义所在,投降清廷的官兵见大势所趋,必然会纷纷反正,阵前倒戈,回过头去,痛击满清八旗兵的。

南明抗清只所以最终失败,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满清八旗兵如何天下无敌,其实南明的兵力始终强于清军;只是因为自南明开始建立,一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足以号召天下反清武装,统一行动,互相配合作战;所以才导致各地的南明势力各自为战,互不相助,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了。

(孙可望剧照)

其实,从孙可望掌控永历朝廷大权、整肃了朝廷内政、统一政令及军令之后,在那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仅仅只是以大西军余部为主的南明军队在1652年发起的大反击,就横扫贵州、四川、湖南、广西,打得清军闻风丧胆,清廷一度有了放弃西南七省的打算。

大西军对清军发动大规模反击以来,清军在各地的兵力严重不足。

在四川,吴三桂、李国翰率清军困守保宁孤城,意欲逃往汉中。只是明军主帅刘文秀一心要全歼四川清军,把保宁围了个水泄不通,使得吴三桂只能作困兽之斗。

在广东,汉奸尚可喜、耿继茂两藩兵力只有两万余人。慑于李定国桂林大捷、逼死汉奸孔有德的兵威,尚可喜把广东各地兵力收缩,全部撤入广州。他们一面拼命向清廷求援,一面惶惶不可终日,唯恐李定国前来攻击广州。

在湖广一带,孙可望、白文选横扫清军各部,逼得清廷派出了守卫北京地区的正牌八旗兵,由努尔哈赤的孙子、敬谨亲王尼堪亲自带队,前往湖南支援。

大家也都知道,这个尼堪在衡阳一役被李定国斩杀在战场上了。

而清廷派去经略江南的大汉奸洪承畴,更是可怜。他手下只有投降清廷的明军改编过来的一万多兵力。要应对江南的抗清武装,那真是捉襟见肘,左支右绌啊。洪承畴只能利用过去在明朝时积累的人脉关系,大肆招降纳叛,勉强押住了阵脚。

在当时的天下大势下,只要南明的领军人物孙可望、李定国、郑成功能够精诚合作,团结一心,协同作战,必能痛击清军,打败满清的。

只要孙可望、李定国、郑成功各自率部进军,猛攻清军,把清军主力吸引过去;那么,张煌言、张名振所部、夔东的大顺军余部,以及全国各地的抗清义师,就能减轻压力,乘势进取,抗清斗争势必成燎原之势,致使清廷应顾不暇。

在此形势之下,那些投降清廷而又心有不甘的文臣武将,思想上必然会再起波澜,一遇机会,势必会乘势反正,加入抗清斗争的。

唉,历史不容假设!

众所周知,由于孙可望器小易盈,妒忌李定国的功勋,又野心勃勃,私欲膨胀,一心想取代永历帝,自己当皇帝,导致了南明永历朝廷的一场大内讧,严重削弱了大西南的抗清力量。



再加上郑成功只顾着自己郑氏小集团的利益,一度还想着只要清廷同意他的条件,就投降清军。因此,郑成功对李定国邀约他夹击广东清军的请求,一再虚与委蛇,致使李定国兵败新会,痛失了战机。

一句话,因为孙可望、郑成功的私欲,导致了南明抗清斗争的最后失败,使一代英雄李定国含恨而死。

而孙可望、郑成功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

孙可望投降清军,在失去了利用价值以后,在清廷举办的一次狩猎活动中,孙可望被乱箭射死。

郑成功冷眼旁观,看着李定国兵败、永历朝廷覆亡之后,忽然发觉清朝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了自己身上,不觉又惊又气。惊恐加杂着悔恨,郑成功情绪暴燥,引发精神疾病,终于一病不起,最后气死了。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很搞笑,你咋不看看地图,李定国和郑大木根本就不连着,如何能做到题目说的统一军令。更何况这两位宝贝都是为自身利益的军阀,李定国和孙可望一样,都是架空朱由榔的玩法,郑成功更是对朱由榔听宣不听调。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大陆国家,所以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陆战,这就决定了想要打败清军就必须要在陆地上进行。那么陆军实力如何呢?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清军是当时东亚大陆最强的武装。因为清初清军有着远强于对手的火力,以及更为精锐的重步兵和重骑兵。相比之下,郑成功的陆战能力严重缺乏,虽然在海上很强,但是以古典中国的特点,海上再强也无法抵消陆地上的劣势。而对于李定国而言,他只能利用清军的失误才能取得战术胜利,当清军认真对待他时,他同样应付不了清军的攻击。

再者,就当时三方控制的资源来看,清朝也占据了极大的优势。首先是清朝能控制的土地面积就远大于这对宝贝,其次是国家赋税重地江南还在清朝手里。反观这对军阀,郑大木在金夏一隅之地,李定国的基本盘只有云贵两省,以及被他干爹和各路明军祸害惨了的川南,所以这也决定了清朝能动用的资源去对付这两对宝贝。

再者,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站在清朝这边,不管是不是真心,但是在政治站队上已经表现出了对这两位军阀的厌恶。因为清朝入关后完全按照明朝的制度以及儒家的礼法进行了自我调整,并且宣布开科取士;相反的是南明则是军阀的牌坊,朱由榔完全被孙可望和李定国玩成了吉祥物,更何况还有郑大木这个打着南明旗号裂土自立的军事集团,这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知识分子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大量的知识分子选择同完全按照儒家礼法行事的清朝合作。

知识分子的选择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根据清朝的分工,满洲贵族负责帝国的武力,知识分子组成的文官集团负责帝国的文治。所以历史就是满洲贵族在前面打天下,文官集团在后面进行安抚民众,恢复经济生产等工作,配合十分默契。

相比之下,南明则没这么默契,因为南明就是军阀的牌坊,两者之所以合流的主要原因就是相互利用,军阀利用南明来给其独立王国找合法性,而南明则利用军阀苟延残喘。所以,双方有什么默契基可言呢。更何况朱由榔是一坨扶不上墙的烂泥,每次都能被清军吓得跑路,人称走天子。尤其是其跑到缅甸之后,李定国等军阀彻底丧失了合法性,他们要么投降清朝,要么在深山老林里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

至于郑大木,他对清朝的伤害输出并不大,也就是利用清军不习水战的劣势频繁在沿海登陆劫掠粮食和财务,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海盗。这点损失对于清朝来说连伤筋动骨都算不上,而且这种打法对于战争的走向也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因为起决定性作用的永远是正面战场的大兵团作战。

对于清军来说就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清军的战略是集中兵力火力进行快速突击,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并且夺取处于交通节点的城市和关隘。其结果也是很显著的,要么清军怎么最后灭了李定国,并吓得朱由榔跑到了缅甸。

而且清军当中也不乏善于防御的人才,比如高进库、李国英、许尔显等,他们帮着清朝防守城市也打的不错,高进库守住了赣州,为清军平定金声桓叛乱争取了时间;李国英防守川北保宁,多次击退了南明对保宁的围攻,许尔显在肇庆已经人相食的情况下依然守住了肇庆,打的李定国没了脾气,争取到了援军的到来。

所以如此对比,南明有什么优势可言。李定国和郑大木即便是合作,至多也不过是延缓一下被清朝消灭的时间而已,根本不会起多大的作用。

全文完

3

不敢说李定国、孙可望和郑成功三人联手就一定能打败清军,但是击败清军确实是大概率事件。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清军入关就会说清军入关时不过只有十几万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入关,完全是因为有吴三桂等明朝降将帮忙。

真是情况果真如此?当然不是。

说句难听话,如果吴三桂在清军入关前真有精兵三十万,是明朝抵御清军的中坚力量,那么崇祯帝死后吴三桂为什么不选择自立,而要向清军投降呢?

实际上,如果今天再回过头去看当年的那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吴三桂并没有历史中记录的那么强悍。在皇太极死前,清军已经成功击败了明军主帅洪承畴、明军名将祖大寿,论能力这两个人都比吴三桂强太多了,他们都成了清军的手下败将,明军想依靠吴三桂翻盘,根本就没有可能。

当然,除了能力外,吴三桂也并没有拥兵30万精兵,从明末诸军的蛛丝马迹来看,吴三桂手中的兵力应该在5万人左右。

那么,为什么在讲李定国、孙可望和郑成功之前,要先说说吴三桂呢?因为在当时吴三桂基本上就代表了明朝大地上的顶尖军事力量,吴三桂在清军手里都过不了几招,我们还能以区区十几万人的人数来看清军的战斗力吗?实际上在战争史上,战斗力的强弱也从来不是以军队人数多寡来决定的。

李定国、孙可望、郑成功在明亡后确实都曾经煊赫一时,然而,他们联手就想轻而易举地就击败清军,恐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只能说,如果三人能够联手,或可暂时保全大明半壁江山,毕竟以多尔衮、豪格等人的政治军事才能来说,清军入关后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扭转。

4

我的观点是,那简直是易如反掌。

李定国独力干掉孔有德之后,建州都准备割让西南7省与南明讲和,若不是洪九爷亲自坐镇湖南,招降了孙可望,那时南明已经可以和建州对峙了。

南明后期反攻的最大问题是李定国和郑成功不能用心配合,李定国是永历系,郑成功是隆武系,最终功败垂成也确实让人扼腕。

如果李定国主攻西南,郑成功海路进攻东南,留云南广西让孙可望种粮,三个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大局为重,那么两三年南明就可以退到黄河一线。

5

如若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精诚合作统一军令是否可打败满清?我的观点是:败满清无可能,但效仿南宋划江而治概率极大!

一、满清名将辈出,又得北方明朝降军,实力不可同日而语!

清初,宗室岳乐、多铎闻名一时,鳌拜孔武有力,更兼得吴三桂、孔有德、洪承畴等降将,军力盛极一时。因此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等人要击败这种状态下的清军基本不可能!

二、清初军力盛极一时,拥有八旗、蒙古、绿营三支劲旅非轻易可败!

清军入关之前已完善了八旗制度,同时随着蒙古末主的投降,清朝又掌控了强大的蒙古骑兵。待到吴三桂放清军入关,以吴三桂为首的投降明军实力亦不弱。因此想要战胜这样一支清军难度极大!

三、清朝入关后的统治者不昏庸!

清军入关时名义上的皇帝是顺治,但实际掌权者却是多尔衮。多尔衮虽然因发布过剃发令而饱受诟病,但其团结汉族上层的能力却是一流的。这一点能够从他迅速击溃大顺军另山东、河北、河南等原投降李自成的故明旧吏迅速倒向满清,其手段可见一斑。因此对付这样的清政府,南明联军,难!

  • 总结分析

综合以上三点,南明联军击败清军恢复明朝江山基本不可能,但做到效仿南宋划江而治还是有很大机会的。李定国本是明末名将,指挥能力不逊于清初任何一名满清将领,同时郑成功的海军力量雄厚,两者若能精诚合作军令统一,将清军驱逐至长江或淮河以北还是极有可能的!至于后续恢复中华,那就要看日后南明能否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了!

6

非常有可能。

7

南明历史上,不乏非常优秀的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其中比较杰出的三个人就有孙可望、李定国和郑成功。

孙可望和李定国原先是张献忠的义子,张献忠被射杀以后,他们带着大西军自取封号,与南明合作,在名义上投靠了南明永历朝廷,并且深耕云贵地区。

郑成功是隆武帝最希望提拔起来的后起之秀,郑芝龙被清军抓获、隆武帝战死长汀后,郑成功立志要匡扶大明,成为了东南沿海最顽强的抗清力量。

很多人希望这三个人能精诚合作,如果他们能合作,那光复大明肯定是有希望的,至少保住半壁江山没问题。可惜他们仨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

孙可望与李定国分道扬镳,实属可惜。

大西军南下云南的时候,是以孙可望马首是瞻的。张献忠有四个义子,分别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以及艾能奇。

其中孙可望年纪最大,又是饱读诗书的人,所以其他三个都愿意听从孙可望的调遣。到了云南以后,孙可望开执行了各种非常出色的民政治理活动,获得了广大云南百姓们的支持。

在云南休养生息的这几年,孙可望积累了大量的兵马辎重,为以后李定国北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二年,李定国败于新会,将由安隆入滇。可望患之,促由榔移贵阳就己。由榔故迟行。定国至,遂奉由榔由安南卫走云南,居可望署中,封定国晋王。可望以妻子在滇,未敢动。明年,由榔送其妻子还黔,遂举兵与定国战于三岔。可望将白文选单骑奔定国军。可望败,挈妻子赴长沙大军前降。---《明史》

可是伴随着孙可望野心的膨胀,他也开始做了不少蠢事儿。首先就是在贵州擅自杀掉了不少明朝大学士,其次公然称秦王,这可是当年张献忠的封号。

这个时候的李定国正在和清军鏖战,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他先在桂林逼死了清军的定南王孔有德,又在衡阳杀掉了清军大将敬谨亲王尼堪。

两蹶名王的事迹让李定国的声威达到了巅峰,一时间整个西南地区,包括湖南部分地区,全都落入了南明之手,恢复半壁江山指日可待。

可就在这个时候孙可望眼红了,他吩咐沿途军队阻挡李定国班师,两军交战之后,活生生把李定国给逼回了云南。而孙可望自己坐镇贵州前线。

此后孙可望需要独自面对清军的压力,结果这家伙就有点不争气了,居然公然投降了清军,还把贵州给出卖了,主要就是因为他和李定国之间不和所导致的。

李定国与郑成功,始终尿不到一个壶里。

李定国是南明永历政权的头号忠实拥护者,而郑成功则是南明隆武政权的头号拥护者。隆武帝虽然已经死了,可是郑成功始终不忘隆武帝的大恩。

鲁王朱以海本打算从浙江南下投靠郑成功,希望在这里自立为帝,结果被郑成功一口拒绝。理由很简单,因为朱以海当年是隆武帝的政敌,所以他不愿支持朱以海背叛隆武帝。

十五年,谋大举深入,与其将甘辉、余新等率水师号十万,陷乐清,遂破温州,张煌言来会。将入江,次羊山,遇飓,舟败,退泊舟山。桂王使进封为王,成功辞,仍称招讨大将军。十六年五月,成功率辉、新等整军复出,次崇明,煌言来会,取瓜洲,攻镇江,使煌言前驱,溯江上。---《清史稿》

同样的道理,永历皇帝朱由榔称帝以后,郑成功表面上宣布支持永历皇帝,可是内心对他还是比较排斥的,从来没有真正去朝拜过这个遥远的皇帝。

其实郑成功心里是有芥蒂的,因为永历皇帝和隆武帝的弟弟绍武帝朱聿鐭之间,曾经爆发过冲突,朱聿鐭是苏观生等人在隆武帝死后,在广东迎立的南明皇帝。后来绍武帝被清军给偷袭杀掉了。为此永历皇帝其实和隆武帝之间,是有一点政治矛盾的。

再说了,郑成功心里清楚,李定国也是一个狠角色。他能够把孙可望逼走,让刘文秀失去兵权,自己独揽南明大权,肯定不简单。

郑成功如果投靠了永历皇帝,那么他和李定国之间,到底谁听谁的呢?从皇帝那儿来说,肯定是听李定国的,毕竟永历帝对李定国十分信任。那郑成功这一派早晚还是要跟李定国火并,与其如此,倒不如大家各干各的,互不干扰。

所以当李定国一再邀请郑成功联合攻打广州的时候,郑成功三番两次爽约。李定国自此也就心灰意冷了,知道跟郑成功联合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三个人如果联合在一起,南明的确还有希望。

李定国手握西南兵权,郑成功掌握东南兵权,孙可望是一个优秀的政治领袖,治国这一块儿是没话说的。

可以说这三个人搭档在一起的话,那是文武兼备,要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只要他们将野心往旁边先放一放,合伙先将南明给扶植起来,那清军一点想法都没有。

十六年,郑成功内犯,陷镇江,入攻江宁。延著佐总督郎廷佐缮守备,安辑危城,闾阎不扰。民间时有羊尾党,事发,株连数百人。延著谓廷佐曰:“寇在门,不可兴大狱、摇人心。”狱乃解。当事急,人多疑贰,民间有宿怨,辄诬以通敌。---《清史稿》

李定国在陆路上对清军的打击,那是相当大的。如果没有孙可望的反水,李定国说不定可以打下整个湖南地区。进而可以朝着南京开进。

而郑成功的水军在当时来说是最强大的,他只需要配合李定国在水上袭击清军,那么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区肯定可以落入他们之手。

孙可望的作用就更大了,前线每打下了一座城池,孙可望都可以去做安抚工作,对这里的百姓施加仁政,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南明大军筹备足够的粮饷。

总结:野心让这三个人不可能聚在一起。

01孙可望是第一个露出野心的人,他希望成为西南地区的老大,完全架空了永历皇帝朱由榔,看着李定国的崛起,他当然是要打压的。

02郑成功是第二个露出野心的人,他不愿和李定国合作,也不愿去觐见永历皇帝,他只想保住郑氏家族的基业,在东南地区称王。

03李定国是第三个露出野心的人,他与孙可望交恶后,夺走了永历皇帝,逼走了孙可望。刘文秀的兵权也被李定国夺走,永历皇帝被他死死地攥在手里。

这三个人都是旷世奇才,可惜不能团结起来,才是南明最大的悲哀。其实任何时候都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没有野心的人才。

如果每个人都要做老大的话,那么谁来做小兵呢?所以说南明灭亡的真正原因,不是清军太强大,而是他们内部的斗争太激烈。任何强大的团体,都是从内部开始垮塌的。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史稿》

《南明史》

8

嗯,我觉得光这三个人联合是不够的,这三个人手里的兵力不多,凭他们的威望也联合不了太多人,所以必须要南明政府以国家的身份来出面

9

中国历史上凡是南北对决,基本上南方全败(蒋介石北伐除外,因为当时北方并没有统一,军阀在混战),最近一次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也是林彪带兵从东北开始,一路南下打到海南岛。

清军攻破山海关进入北京后,基本控制中国北方,积极推进满汉融合,取得了法统地位。

李、孙、郑这种地方小割据实力有限,被消灭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即使联合抵击清军也无济于事,清军只需各个击破即可,如同秦灭六国一般。

10

朱明朝对人民形成了长期的、彻底的损害,人民不会拥护复明,反清也就没有人民去支持。“反清复明”是一个害国害民的口号,李自成、张献忠举“反清复明”后,迅速衰微失败,就是证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