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基本是从中原所在的北方开始书写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两个字就可以写完南方——蛮夷。
有意思的是,到后来,谈起经济和社会发展,南方现在的底气比北方硬太多了.
- 从什么之后开始,北方的经济被南方追上并开始反超呐?原因又在哪里?
一: 一提经济重心南移,就是北方经济如何破坏凋敝,南方经济如何强势崛起,此消彼长,南方就超越北方了:“三代以前,江北繁盛,江南旷阔。汉晋以下,江南富实,江北凋敝。盖由三国五胡之乱,兵害战争多在江北。”中心思想是,战乱导致了北方经济的衰落。事实果真如此吗?
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线性。
司马迁生活的西汉时期,北方“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而南方仍然地广人稀,火耕水耨,生产力落后得很,跟北方不在一个层次上。
东晋政权建立和唐代安史之乱,相隔400多年,但都是南北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两个重要节点。
这足以说明,战乱频仍的北方,经济实力并未衰退到完全不堪的境地,相比南方,仍然优势明显。
唐代的全国经济重心在河北一带,属“极富之地”。北宋年间,河北一带经历与契丹的多次战争,经济却未一蹶不振,仍保持领先优势。河北产的绢等纺织品无论质量还是价格,都是全国最高的。
靖康末年,金人向北宋索取绢1000万匹,皆取自内库,其中一些来自两浙地区的绢,遭到了金人赤裸裸的嫌弃。他们嫌浙绢轻疏而退回,所收几乎全是河北精绢。
可见,河北经济发展质量之高,江南地区远不能望其项背,连少数民族政权都很懂。
陕西同样如此,自古就是富庶之地。
二:战争可以一时摧毁一个地区的繁荣,却无法一时消灭这个地区的发达。
从东汉到北宋,北方经常在战乱与和平的循环中守护它的经济优势,而相对安稳的南方则默默扮演了追赶的角色。
打个不算恰当的比方,那时的北方有点像现在的欧洲,经济烂熟,发展缓慢,但瘦死的骆驼总比马大;南方则有点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发展势头迅猛,但毕竟块头还小,想要超英超美还需时日。
北方经济衰落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战争的破坏,而在于环境的破坏。
尽管出现过手工业的精品,但无可否认,农业是北方经济长期碾压南方的杀手锏。
秦汉时期,农业的精耕区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这一带是帝国的粮仓。
就粮食亩产而言,以粟米为例,北方到唐代已臻顶点,此后宋至清均未达到唐代的水平。
原因主要是,北方对农业的过度倚重,导致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植被与环境,最后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随着北人南迁,兴修水利,改良农具,增施肥料,精耕细作,成为南方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在南方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南北方的农业发展道路差异,决定了二者的后劲截然不同。
三: 南方最终依靠商品经济实现了弯道超车。
传统中国,士农工商,阶层井然。这套秩序,北方人贯彻得很到位。
北方人骨子里是重农轻商的,当人口增多,土地减少时,他们会通过走西北、闯关东等开荒种植的方式拓展生存空间,而不会在经济形态的多样性上下功夫。
南方人灵活、务实得多,他们从来没有囿于稼穑一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种植业在南方备受青睐。
南方人不以仁义与否来评判你是君子还是小人,而是以会不会赚钱、能不能赚钱来判断一个人牛不牛逼。工、商两业,尤其是商业利润高,越来越受到南方人的推重。
至迟到唐初,商业在南方已有凌驾于诸业之上的趋势。
宋代的商业繁荣,南方比北方突出。
南方拥有许多北方没有的经济作物,它们的商品率大大高于粮食作物,茶叶是显著的例子。
经济发展的结果,就是士人参与政治话语权的加重。
南方士人在唐宋之际历次改革运动中的作用一次比一次大,反过来印证了经济重心逐步南移的趋势。
南宋定都杭州,南方在历史上首次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体。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自此完成。
以后南北两方虽有明清长达数百年的稳定发展期,但自南宋起900年来,北方经济再也难以超越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