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基本是从中原所在的北方开始书写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两个字就可以写完南方——蛮夷。

有意思的是,到后来,谈起经济和社会发展,南方现在的底气比北方硬太多了.

  • 从什么之后开始,北方的经济被南方追上并开始反超呐?原因又在哪里?

一: 一提经济重心南移,就是北方经济如何破坏凋敝,南方经济如何强势崛起,此消彼长,南方就超越北方了:“三代以前,江北繁盛,江南旷阔。汉晋以下,江南富实,江北凋敝。盖由三国五胡之乱,兵害战争多在江北。”中心思想是,战乱导致了北方经济的衰落。事实果真如此吗?

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线性。

司马迁生活的西汉时期,北方“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而南方仍然地广人稀,火耕水耨,生产力落后得很,跟北方不在一个层次上。

东晋政权建立和唐代安史之乱,相隔400多年,但都是南北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两个重要节点。

这足以说明,战乱频仍的北方,经济实力并未衰退到完全不堪的境地,相比南方,仍然优势明显。

唐代的全国经济重心在河北一带,属“极富之地”。北宋年间,河北一带经历与契丹的多次战争,经济却未一蹶不振,仍保持领先优势。河北产的绢等纺织品无论质量还是价格,都是全国最高的。

靖康末年,金人向北宋索取绢1000万匹,皆取自内库,其中一些来自两浙地区的绢,遭到了金人赤裸裸的嫌弃。他们嫌浙绢轻疏而退回,所收几乎全是河北精绢。

可见,河北经济发展质量之高,江南地区远不能望其项背,连少数民族政权都很懂。

陕西同样如此,自古就是富庶之地。

二:战争可以一时摧毁一个地区的繁荣,却无法一时消灭这个地区的发达。

从东汉到北宋,北方经常在战乱与和平的循环中守护它的经济优势,而相对安稳的南方则默默扮演了追赶的角色。

打个不算恰当的比方,那时的北方有点像现在的欧洲,经济烂熟,发展缓慢,但瘦死的骆驼总比马大;南方则有点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发展势头迅猛,但毕竟块头还小,想要超英超美还需时日。

北方经济衰落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战争的破坏,而在于环境的破坏。

尽管出现过手工业的精品,但无可否认,农业是北方经济长期碾压南方的杀手锏。

秦汉时期,农业的精耕区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这一带是帝国的粮仓。

就粮食亩产而言,以粟米为例,北方到唐代已臻顶点,此后宋至清均未达到唐代的水平。

原因主要是,北方对农业的过度倚重,导致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植被与环境,最后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随着北人南迁,兴修水利,改良农具,增施肥料,精耕细作,成为南方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在南方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南北方的农业发展道路差异,决定了二者的后劲截然不同。

三: 南方最终依靠商品经济实现了弯道超车。

传统中国,士农工商,阶层井然。这套秩序,北方人贯彻得很到位。

北方人骨子里是重农轻商的,当人口增多,土地减少时,他们会通过走西北、闯关东等开荒种植的方式拓展生存空间,而不会在经济形态的多样性上下功夫。

南方人灵活、务实得多,他们从来没有囿于稼穑一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种植业在南方备受青睐。

南方人不以仁义与否来评判你是君子还是小人,而是以会不会赚钱、能不能赚钱来判断一个人牛不牛逼。工、商两业,尤其是商业利润高,越来越受到南方人的推重。

至迟到唐初,商业在南方已有凌驾于诸业之上的趋势。

宋代的商业繁荣,南方比北方突出。

南方拥有许多北方没有的经济作物,它们的商品率大大高于粮食作物,茶叶是显著的例子。

经济发展的结果,就是士人参与政治话语权的加重。

南方士人在唐宋之际历次改革运动中的作用一次比一次大,反过来印证了经济重心逐步南移的趋势。

南宋定都杭州,南方在历史上首次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体。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自此完成。

以后南北两方虽有明清长达数百年的稳定发展期,但自南宋起900年来,北方经济再也难以超越南方。

最佳贡献者
2

经济重心南移,既有被迫也有必然。

在我国历史上,王朝中心长期位于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封建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也决定了中原的重要性。在早期,五谷中并没有水稻,是为“麻、黍、稷、麦、菽”。因此中原作为五谷高产区,成为国家中心是一种必然。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胡族为祸中原,以农耕为主业的汉人南渡长江,这成为第一次经济重心转移,但依然未能扭转北强南弱的总体格局,到了隋唐时期,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仍执全国经济之牛耳。

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高产作物“占城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种植小麦,收成与种子相比是四倍,而占城稻却高达20倍。这种极具优势的投入产出比,令高产水稻种植盛行于长江流域。

好处还不止这一点,小麦种植一季,还要休耕恢复地力。而南方气候温暖潮湿,正是水稻喜欢的环境,且一年能收两到三季,只需补充养料即不需休耕。水稻常年浸泡在数十厘米的水中,还能避免反复灌溉带来的土地盐碱化问题。

南方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使得人口随之增加,重心南移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北宋国都汴梁被金兵攻破,南宋朝廷迁移至临安(杭州),也造成汉人聚居区南移的后果。从此时起,中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正式确立,并延续至今。

3

谢谢邀请,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西部有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使得我国的地势呈现为西高东低,因此我国的河流水系大多“自西向东”流动,比如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河流,在我国的大江大河中,黄河和长江都被誉为我国的“母亲河”。这是因为,一方面长江和黄河流程长、流域范围广,流域内生活的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发达,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不过,从经济重心的角度来看,我国黄河流域先成为我国经济重心,而后才逐步往南部长江流域转移。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大致在唐宋之前,我国的经济重心都是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主要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不是位于现在经济更为发达的长江流域。造成这种现象原因,主要是当时的人口重心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古代时期属于“农业社会”,人口生活环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根据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唐代甚至之前更早的时期,当时我国的黄河流域比现在要温暖湿润的多,那么位于南方地区的长江流域就更加温暖湿润。

春秋战国时期聚落分布图

当时长江流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当地年降水量和雨季降水量比现在更多,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频率和规模,远远大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河网密布,河流径流量大,特别是长江干流成为了一道阻隔南北的天堑,严重影响人们的交通,特别是在造船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再加上,长江流域茂密的植被,更多的原始森林,更为巨大的树木,对于靠刀斧为工具的古代先民,是极大的障碍。

明代部分地区聚落分布图

另一方面,潮湿闷热的南方地区,容易滋生瘴气毒虫,古代先民很难克服,容易引发传染病,不利人们生活。相对比而言,在我国唐宋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河流数量少,可以利用马匹进行陆路交通。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改进,京杭大运河等运河的开挖,船只成为重要交通方式之后,我国的人口和经济中心才逐步往南方长江流域迁移,到了宋代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就基本上位于长江流域了,特别是江浙等地区。

中国东部地区夜间灯光图

4

首先,先理解经济重心的概念是什么?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经济影响力最大,承担了国家的主要赋税。

农耕经济下主要衡量指标有粮食产量和人口、手工业和商业。


接下来就用小编平时备课的课件截图,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范围、过程、表现及影响来看一看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经济持续破坏。(人口、生态、战乱)

(2)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3)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4)南方地区本身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5)统治者的重视(劝课农桑)。

(6)气候变迁

2.明确历史上有哪几次经济重心南移的范围: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



3..明确历史上有哪几次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1)第一次,291-306,两晋之际,八王之乱——最严重皇族内乱-五胡乱华-奠定基础;




2)第二次,755-763,中唐时期,安史之乱——中央与地方矛盾-藩镇割据-开始南移;



3)第三次,1126-27,两宋之际,靖康之乱——民族内战-北宋灭亡-南移完成;



4.明确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1)两宋:农业—天下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2)手工业—多个中心;城市—大量工商业市镇

3)唐后期:赋税主要来源地—“赋之所处,江淮居多”

5.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给南方补充大量劳动力 ,带去先进生产工具、技术。



2)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民族融合。南方逐渐成为后来王朝的赋税主要收入来源。


3)促进文化交流。如程朱理学的产生,以及后来科举取士,南方逐渐多于北方等。

我是“青年读书说”,只回答与教育、读书、生活及历史有关的文章。精彩未完待续,欢迎关注小编......

版权声明:

原创作品,抄袭,洗稿必究。

原创作者:雷电LD

编辑:青年读书说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予以删除,谢谢。

PS:点个关注,下次再来哦,我们会持续更新精彩内容~回答问题我们是认真的!

5

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所以经济的重心,实际上就是农业的重心。

经济重心的区域分布,自然是随着农业粮食产量的多少来看的。

要说经济重心什么时候开始南移,其年代,一般认为大概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隋炀帝当年修建大运河,就是考虑到南方粮食产量好,于是想通过河运,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来。也就是说,在隋炀帝的时候,南方已经成为农业经济重心了。

那么再往前追溯,一直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实际上整个中国的经济,都还不太好。

江南农业生产技术,原来是比北方落后的。如《史记·货殖列传》所描写,江南地区因为地广人稀,土地垦殖常常采用火耕水耨的办法。这种火耕水耨的办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仍在使用。西晋陆云答车茂安书写道“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庾信《归田诗》有“穿渠移水碓,烧棘起山田”之句,徐陵的诗中也有“烧田云色暗”、“野燎村田黑”。这些文字都表明,直到南朝晚期,火耕肥田的办法还在使用。

南朝晚期,对江河湖水的大范围有效利用,使得南方粮食产量迅速发展,南方逐渐成为产量大户。

自汉末以来,北方农业区迭遭战乱,人口流失,土地荒芜,史称“时大饥荒”。“岁旱,虫蝗,少谷,百姓相食”。

当然,南方粮食产量也不是年年好,但总体来说,要比北方干旱的土地好得多,而且南方水产丰富,极大地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

6

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来。但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超过其它地区,不能仅看其发展速度。现实经验证明,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往往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起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会大大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自据此,我们不能说此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而只能说南方此时正处于经济开发阶段,南方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盛大发展,但唐朝“安史之乱”前,经济重心还是一直在华北平原,北方经济总的来说在整体上仍占一定优势。直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7

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实际上是多方面的。


1、战乱。这个最好理解,关中平原和中原地区属于北方经济中心,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正所谓问鼎中原,要想夺得天下,就得先夺取中原,因此北方发生的战争次数要远超过在南方发生的战争次数,而每次战争爆发之后都会有大量的人外逃。

尽管每次战争结束之后还是有人会回到北方,但也有人会就此留在南方。


2、环境破坏。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农业需要开垦土地,开垦之后的土地种植的作物单一,失去了水土保持能力,每逢降雨,大量肥沃泥土都会被冲入河流当中,长此以往会导致土壤退化土地沙化,严重影响农业种植,黄土高原便是最好的一个例子。

南方水土保持较好,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兴修水利、带来新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使得长江流域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3、南方经济弯道超车。其实就地形地势而言,南方的地形地势要比北方差得许多,就像浙江就被称为“七山二水一分田”,像福建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由于人多地少,加上水网发达又靠着海边,因此南方人走出去做生意的很多。

而且南方丘陵地区不适宜展开很大规模的粮食作物种植,因此经济作物便成为当地重要的补充作物,最著名的就属茶叶,而茶叶当时是中国三大外贸主力产品之一。

另外由于山多地少,为了谋生,因此南方手工业也比北方要发达。

三大因素作用下,使得经济中心不断往南方迁移,尤其是在南宋时期,可以说南方彻底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此后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8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9

农业社会由于水稻的产量更高,重心南移非常合理啊。

10

【观点: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西晋开始,到南宋结束,南方经济优于北方的局面至此形成】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中华文明最早发源于长江、黄河一带,所以北方最早得到开发,经济一直领先于南方。但从西晋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开始南移,南方慢慢从茹毛饮血的蛮荒之地变为鱼米之乡,最终成为我国最为富庶的地区。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经历了三个阶段。

  • 东吴时期开始对南方进行开发

(1)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部分农业、手工业者来到南方从事生产,为南方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唐、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藩镇割据,战乱频仍,北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大量的人口南迁,继续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劳动力,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南宋海运发达,产品远销海外

(3)南宋时期

这一时期,中原的政治中心迁到南方,南方得到充分的开发,当时的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此,经济重心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长年发生战乱,而南方相对较为和平,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 黄道婆为南方带来先进的纺织技术

(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充实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3)西晋以来,北方,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环境逐渐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而南方气候适宜,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

(4)定都于南方的统治者,包括东吴、南朝、南宋都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系列有效措施,使得南方经济蒸蒸日上,逐渐超过北方。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上。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沿海城市为了经济发展,不断兴办漕运,使得南方水上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2)人口规模上。北方经过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在全国的人口占比上不断下降,而南方的人口比例则逐渐上升。

(3)民族关系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后,与南方人民共同建设家乡,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