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帝贵为天子吃饭当然得讲究排场,每顿饭几十道菜甚至上百道菜,当然也不都是这样奢侈的,因人而异。但是最肥的差侍还是皇宫里的御善房,这里的学问深多着呢:

先看看明朝万历年间御善房的食料清单。皇上一天要吃的食物:126斤猪肉,5只鹅,33只鸡,60只鹌鹑,10只鸽子,20斤香油,22斤面。另外还有其它的各类食材:糖、醋、油、各种调料等等,但是皇帝不可能一天都吃掉,剩下的都让皇帝身边的太监、宫女、御善房的厨子们吃了。

折算下来,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大约是近20两银子,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几千块钱不超过一万元。钱虽然在皇宫里不算什么,但是落实到猪肉、鸡鸭鹅鱼和各种食材和调料上面,那数目就很多了,最主要的是御善房的采购人员贪污和吃回扣占了很大的部分。

到了清朝的时候,变化也不太大。清朝的宣统皇帝在位的时候,回忆御善房的消费:一年吃掉一万多斤猪肉、鸡鸭鹅将近3000多只。

除了清单里的日常食物外,皇帝吃腻了还会想吃一些特别的食物。皇帝的信口开河,就会给御善房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比如明朝万历皇帝的父亲隆庆皇帝,有爱吃驴板肠的嗜好,虽然皇帝不一定天天点驴板肠,但是御善房还是每天都会宰杀一头驴时刻准备着。如果皇帝异想天开要吃一些实在弄不到的,就得弄一些皇帝不认识的天上飞的、海里游的,来应付一下。

鉴于皇帝的伙食标准不能搞的太低,所以御善房经常采购一些天上的飞禽、海里游的各种海鲜,就是让皇上、皇后换着口味的吃,这样负责采购的太监和御善房的大小主管才能大肆贪污和中饱私囊。

最佳贡献者
2

自古以来,皇帝身为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当然都是处处都要体现出王者的气势来。皇帝穿的是金丝龙袍,住的是金光璀璨的宫殿,坐的是最豪华的辇车,吃的是天下奇珍。那么说到吃,皇帝自然是与别的人家是有差别的,历朝历代的皇帝吃饭的方式都各有不同,不过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吃独食。

早期,帝王吃饭时还会有乐队助兴,后来的皇帝只有在寿诞或庆典活动的餐会上,才会用乐队。但吃饭时摆谱,却一直被发扬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皇帝吃一顿饭要花费上百两银子,足够当时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吃十年的饭了。皇帝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吃的多一点好像也没有什么。皇帝虽然一顿吃多达上百种菜肴,但是一道菜皇帝最多吃三口,吃完之后太监就会撤掉此菜,并且半年以内都不会再上桌。

皇帝不是不能多吃,而是不敢多吃。一旦有人知道皇帝喜爱吃什么,就能掌控皇帝的饮食从而操纵皇帝。第二个是一旦知道了皇帝的喜爱,有人要行刺就会在那道菜里面下毒,大大增加了皇帝被行刺成功的几率。每天只吃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点至八点半进行,晚膳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

两顿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如果皇帝临时想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上。按照清宫规制,宫中的膳食机构内内务府和光禄寺,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内务府下面的御茶膳房负责,各种宴会则由光禄寺的礼部和礼部精膳清吏司和御茶膳房共同承办。御茶膳房包括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其中膳房设总领三人,承应长二人,承应人十五人,庖长三人,庖人二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共有一百二十多人,此外还有太监一百五六十人。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御茶膳房官员开列出膳单,经内务府主管大臣审阅、备案后,才能烹饪制作。

皇帝平时用膳的地点不固定,大多在寝宫的东、西间或办事场所。

清朝皇帝吃饭,那叫做用膳,比如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书中说,自己用膳都是吩咐一声传膳,然后太监就会走出一段距离之后,吩咐“传膳”之后,太监们就会一步步的把这个声音传到御膳房,然后御膳房太监排好队就把膳食送了过来。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巳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

清朝宫廷一般标准是120个菜,吃饭的时候,皇帝不是一个人,身边是一些宠臣,皇子之类的人物,等着皇帝吃完赏赐,所以皇帝的膳食一般吃过之后,还要赏给下人去吃,而且要站着吃,这都是规矩,曾经一个清室的格格在宫里陪了慈禧两年,这期间她就讲到,慈禧吃饭之后,会把自己吃剩的赏给她们,她们一群人站着吃饭。

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因为是皇帝赏的,即使不饿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极了”,到了咸丰死后,慈安和慈禧以及顾命八大臣联合执政时期,慈安为了节约开支,120道变为了64,后来又变为24,可是慈禧独揽大权之后,立马恢复了这个120道菜的制度,而且要在菜上摆上菜谱,比如掌厨是谁,叫什么菜。

3

皇帝吃饭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吃独食儿”。就是吃饭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吃,从来不会和其他人共同进食,电视剧和小说当中皇帝和大臣、妃子一起吃饭都是杜撰的,现实中不可能发生。

虽然皇帝是一个人独自吃饭,但是旁边还是会有很多人来伺候。有时候身边可能还会有一些宠爱的臣子和大臣。而且皇帝吃饭的时候根本不用自己动手,坐在哪里等着就行,,吃什么太监会送到皇帝的嘴边。

要是皇帝高兴了,就会给身边发人赏赐一些美食,但是皇帝会给他们设置单独的桌子,而且距离还毕竟远,一般这些人吃饭都是站着吃。

皇帝吃的都是凉了的菜。皇帝吃饭的时候菜的数量很多,所有很多皇帝大多数时候根本就没有吃到过热菜。因为每一个菜太监要试毒,而且皇帝为了防止别人下毒,就算是最喜欢的菜也不会多吃,等太监一个一个试下来,饭菜都凉了,皇帝就吃不到热的。

而且皇帝吃饭的时候还会有乐队助兴。皇帝一天到晚都是很忙的,有处理不完的朝廷大事,吃饭是难得的休息时间,所以在这个时候得好好的放松一下,所以都会听听音乐,欣赏欣赏舞蹈。

皇帝吃饭还有一套专业的术语。我们一般人口中的饭在皇帝哪里叫做膳,我们进食叫吃饭,而皇帝进食叫做用膳,太监上菜叫做传膳,我们把做菜的地方叫厨房,而皇帝哪里就成了御膳房。

4

谢邀请,因为没见过,所以我们畅想一下:

①规模大,种类齐全

②吃独食,侍奉人多

③时间严,定时用膳

④浪费严重,随便吃几口

据说吃前,专职太监还得先试吃。呵呵,反正没见过,想想罢了。

5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住、行”。皇帝乃是九五之尊,那么所享受到的待遇自然也更加不同凡响了,吃的是佳肴,穿的是龙袍,住的是宫殿,坐的是龙撵。要说到吃,皇帝跟普通人当然是不一样的,皇帝如何吃饭,其实这里面也是大有讲究的。



  • 吃饭方式

皇帝如何吃饭?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规矩,但基本来说有一个宗旨是不变的,那就是“吃独食”。

皇帝会在一个专门的桌面面前单独进餐,虽然吃的时候就他一个人,但是身后伺候的太监、宫女却是有一大堆。因为菜品太多,桌子上摆放的满满的,皇帝如果够不到一些菜,那么太监就会将远处的菜夹给皇帝。

当皇帝吃饭的时候,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臣妃子皇子,如果是皇帝高兴,他就会将美食赏赐给这些人,而这些人会在另外安排的桌子前,站着吃完,还要表示食物的味道常好。



  • 食材丰富

皇帝每天吃的食物都有记载。

例如《清宫档案》中就写到,皇帝每天的食材是:盘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19斤,萝卜60个,包瓜、冬瓜各1个,葱6斤,酱和清酱各3斤,醋2斤,玉泉酒4两,饽饽8盘,每盘30个,乳牛50头,每头牛日产乳2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叶75包。

还有其他零零碎碎的加起来,一天需要花费银子50两,如果赶上逢年过节,还要增加开支,所以皇帝一年吃掉几万两银子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清朝末代皇帝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里也对此有过证实,他写道:

“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自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可见皇帝吃饭是多么隆重的一件事,所谓的“摆谱”是指摆菜谱,清朝的标准是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张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后来的皇帝们觉得太浪费,便将菜谱逐渐减少,在咸丰年间,减为了32道,可到了慈禧当政时,又恢复了每顿饭百道大菜的老规矩,一顿饭少说要花200两银子,其腐败程度可见一斑。



  • 餐具讲究

饭菜讲究,那餐具就更不得不讲究了。

皇帝吃饭的餐具主要以金银器为主,即便是陶瓷器,也是上好质地、造价不菲的方可端上餐桌。

除此之外,皇帝吃饭摆谱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便是要将菜名、大厨的名字在盘子前表明。这样万一饭菜出了问题,追究起来也方便。皇帝每天要吃这么多道菜,安全工作一定要做到位,所以,除了表明菜的出处之外,还要做好防范工作,这就需要对盛放菜品的器具进行严格要求。




  • 注重安全

在清朝的宫廷中,除了一些金器,银器在皇帝的餐具中也是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别人在饭菜中下毒,皇室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一般采用两种办法。

一种是让下人先品尝,这差事一般都是侍膳太监的分内之事,叫做“尝膳”

另一种是用银来验毒。在装有食物的器具外面会挂一个小银牌,当食物端到皇帝面前时太监就会将这个小银牌放进汤菜里面进行试验,如果有毒的话,银牌就会变黑。因为银器验毒很灵验,所以皇室多用银器来盛菜肴,也正是这个道理。


结语:作为一国之君,皇帝的任何举动都必须得妥妥当当。所以每日的三餐也成了头等大事,任何流程都务必规范,不得有任何闪失。普通人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但是皇帝想要吃顿饭,则要复杂上许多了。



谢谢关注!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历史问题~

6

皇帝都是用嘴巴吃饭,中国的皇帝虽然多,但都没有练就用鼻子吃饭的技能。

不过呢,皇帝都比较怕死,一般都会养几个尝毒送死的人;

汉族用筷子吃饭,少数民族的皇帝有的直接用手吃。

7

反正皇帝是不会吃手抓饭的。应该是用筷子。

8

历代封建帝王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是国家机密,宫廷之外的人无从了解。清代内务府详尽地记录了皇帝的起居饮食,形成了近两亿字的膳事实录——《御茶膳房》档案,这是研究清代宫廷膳食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而在清代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留下这方面的档案。从《御茶膳房》档案的窗口,或许使今天的人们能够了解真实的清宫膳食制度和膳食演变,了解不同皇帝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皇帝一天两顿正餐那么清廷皇帝一天吃几顿饭,都吃些什么呢?根据清代典制的记载,皇帝每日两餐,分别为“早膳”和“晚膳”,确切地说指的是正餐两顿。在两顿正餐之外还有若干次点心或零食。一天吃两餐是北方民族的饮食习惯,这与北方的气候寒冷、昼短夜长有关,而在南方生活的人大多一日三餐。从白山黑水走出来的满族八旗贵族入主紫禁城后长期实行一日两餐。到清末,宫廷里接通电源有了电灯,才逐渐把两餐制改为三餐制。以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十六的御膳为例:卯初二刻,请驾,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用春寿宝盘金钟盖)。卯正一刻,养心殿东暖阁早膳: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酒炖肉炖豆腐一品(五福珐琅碗)、清蒸鸭子糊一品、猪肉鹿尾攒盘一品、竹节卷(花卷)小馒首一品(黄盘);舒妃、颖妃、愉妃、豫妃进菜四品、随送面一品、老米水膳一品(汤膳碗五谷丰登珐琅碗金钟盖);额食四桌:二号黄碗菜四品、羊肉丝一品(五福碗)、奶子八品共十三品一桌,饽饽十五品一桌,盘肉八品一桌,羊肉二方一桌。未正,黄新庄行宫进晚膳:燕窝鸭子热锅一品、油煸白菜一品、肥鸡豆腐片汤一品(此二品五福珐琅碗)、奶酥油野鸭子一品、水晶丸子一品、攒丝烀猪肘子一品、火熏猪肚一品(此三品二号黄碗);后送小虾米油火渣炒菠菜一品、蒸肥鸡烧狍肉鹿尾攒盘一品、猪肉馅侉(原文如此)包子一品、象眼棋饼小馒首一品、烤祭神糕一品、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珐琅碟小菜四品、随送粳米膳一品(汤膳碗五谷丰登珐琅金碗)。额食七桌:奶子八品、饽饽三品、二号黄碗菜一品共十二品一桌,奶子二品、饽饽十五品(内有攒盘炉食四品)共十七品一桌,内管领炉食十品一桌,盘肉二桌每桌八品,羊肉二方二桌。酉初二刻,万岁爷宫门升座,同王子、大人等看烟火盒子。看烟火毕还行宫,伺候肉丝酸菠菜一品、鲜虾米托一品、醋熘鸭腰一品、锅鸡一品。这一天总计:早点一品,早膳十一品、额食四桌,晚膳十八品、额食七桌,夜宵四品。膳单上经常见的“额食”又是什么餐食呢?有的学者认为“额食”是摆着看的,使御膳桌显得丰盛。从档案记载看,“额食”可以吃,不过把这些膳品放得离皇帝远一些。皇帝就餐时间相对固定但灵活性很大,这往往取决于皇帝本人的需要。一般情况,早上四点起床洗漱后,喝一碗冰糖炖燕窝之类的饮品。早膳在上午七点至九点,晚膳在下午一点至三点,时不时在晚上七点至八点增加一顿晚膳,如果皇帝某一天睡觉比较晚还会吃晚晌(夜宵)。北方的天气寒冷,昼短夜长,晚清之前宫中没有电灯,皇帝应该是早睡早起不贪黑的。从乾隆皇帝这一日的膳食时间表可以看出,皇帝除两顿正餐外,还会有不定时的加餐,要求御膳房随时准备好,皇帝想吃东西马上就能吃到。溥杰夫人爱新觉罗·浩所著的《食在宫廷》中记述,皇帝常常不固定进餐时间和地点,想用餐时御膳房必须马上供应。例如皇帝散步时,点心局要把许多点心和茶放在两个圆笼里,由五六个人担着,跟随在皇帝后面,皇帝只要说需要,马上端上来,这是御膳房挺头疼的事。皇帝每顿正餐的种类相对固定,一般有热菜、锅子、蒸食、熟食、酱菜、主食、汤粥和甜品。在节庆活动和时令季节有一些特殊菜品,如正月十五的元宵、八月十五中秋的月饼、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粽子、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重阳花糕和腊月初八的腊八粥等。再如立春的春饼、谷雨的榆树钱饼、立秋的秋叶面(面片汤)和冬至的馄饨等。还有宫廷特有的膳品,如“吉祥菜”是晚清才有的一种菜品,一般由四品大碗菜组成,每碗菜上用燕窝摆出一个字,呈现“万寿无疆”或“福寿万年”之类博得皇帝高兴的话,类似今天生日蛋糕上用奶油书写生日快乐的祝福。“添安膳”最早见于咸丰时期,盛行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融通满汉御膳,形式更加隆重,标准大为提高。节庆时,皇帝的御膳餐桌相当丰盛,但日常饮食也不是想象的那样奢华。清初的饮食比较简朴,康熙帝“不食兼味”,一餐之内只食一种类型的主要食材,如果这顿饭吃猪肉就只吃猪肉做的菜肴,不再吃禽类鱼类的菜。到了乾隆初期,每餐也只有十八品,包括主食、酱菜和甜品。尽管御膳餐桌上这样多的菜品,皇帝吃久了宫中膳食也有吃腻了的时候。这和宫廷菜古板、遵循传统有关。如菜品不许任意搭配,八宝菜必须用固定的八种原料,不许用其他的。再如主客关系不能颠倒,烹制鸡鸭鹅等不允许加太多的调料,必须保持禽类食材的本味,调料品种相对固定单一等等。清朝历代皇帝始终保持着满族饮食习惯。满族人喜食猪、牛、羊、禽类、兽类及各种江河鱼的肉,尤其嗜好猪肉;喜食猪油烧菜和口味偏咸的腌菜、酱菜;喜食蘑菇、木耳等山珍和时令瓜果;喜食奶制品和甜食;主食以面食为主,喜粘食。烹调方法有烧、烤、炖、煮、炒等。火锅是满族席中的主菜,据说风靡南北方的火锅就是满族等渔猎民族发明的,羊肉、猪肉、山禽肉、野兽肉皆可入锅,配以酸菜、粉条等,热气飘香,味道醇厚。在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畜养与猎捕、种植与采集的收获是宫廷主要食材,基本上延续了满族的饮食习惯。顺治入主北京后的历代皇帝,随着统治地盘的扩大和汉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饮食喜好和口味逐渐丰富起来,尤其是乾隆时期越来越重视膳食的宫廷风味。清宫膳食主要有三种不同风味。一是鲁菜风味。明代迁都北京时的宫廷厨师大部分是山东人,清代入主北京后承袭了明代宫廷喜食鲁菜的饮食习惯。二是满族传统风味。满族饮食源于祖先半畜养种植半渔猎的生活,喜食猪、牛、羊肉和禽类、野兽类的肉,后经过清宫厨师不断改良,从而推出一种种满族特色的宫廷美食。三是苏杭菜风味。皇帝巡视江南时,各地献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食,南方各州府进贡宫廷的果蔬等食材,也使皇帝尤其是乾隆皇帝喜爱苏杭菜。这三种菜系经过继承和改良,构成了清代宫廷膳食体系。

9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时间——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按:由于溥仪住在养心殿,无人管束,故可任意而为。在溥仪以前,宫中传膳的时间,我在前面已经谈过;宫中规矩甚严,不容随便破坏。溥仪的情形是特例,非常规。)——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按:乾清门内,东西各一门,东曰“日精”,西曰“月华”。月华门内,北起漱芳斋,经过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养心殿之东而达内右门,名为“西一长街”。溥仪所说的“西长街”即指此。一进内右门,西首即是御膳房,位置与养心殿遥遥相对。御膳房南面墙外,便是军机处。)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运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盒具是绘着龙纹和写着“万寿无疆”字样的明黄色瓷器;冬天则是银器,下托以盛有热水的瓷罐。

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并且为了同样的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过,叫做“尝膳”。在这些东西摆好之后,我入座之前,一个小太监叫了一声“打碗盖”,其余四五个小太监便动手把每个菜上的银盖取下,放到一个大盒子里拿去。于是我就开始“用膳”了。

所谓“食前方丈”,所谓“玉食万方”,在一般人想象中,天厨珍供,纵非民间传说的龙肝凤髓,亦必是在材料上水陆杂陈,无所不有;在烹调上,煎炒烹煮,花式繁多。事实上大谬不然。

先说材料,平淡无奇,以猪肉、羊肉、鸡、鸭为主,海味极少,鲜鱼罕用;素菜配料,亦不过口蘑、白菜、菠菜、山药、茨菰、萝卜、豆腐、豆芽之类。不但比不上河工、盐商的饮食,就一般富家,亦比上方玉食来得讲究。

谈到烹调方法,更是简陋粗糙,大部分都是预先炖好,盛于黄砂碗中,移置铁板之上,下燃炽炭,碗上再盖铁板,复燃炽炭,因此黄砂碗中始终保持沸滚的状态。一声“传膳”,膳夫们迅速移去铁板,将黄砂碗中的菜,倾覆于御用瓷器中,扣上银盖,即可进奉。

这种菜好吃吗?当然不好吃;究其实际,根本不吃。那么吃什么呢?溥仪说:

我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美味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自康熙时代开始,便盛行小厨房制度,至慈禧听政以后,变本加厉,御膳房已如赘疣,但从无人敢言废除。内务府相传的心法是:无例不可兴,有例不可灭。何况御膳房是应有的制度,更何况御膳房是内务府一大利薮。

10

皇帝都是怎么吃饭呢?

古以来,皇帝身为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当然都是处处都要体现出王者的气势来。皇帝穿的是金丝龙袍,住的是金光璀璨的宫殿,坐的是最豪华的辇车,吃的是天下奇珍。那么说到吃,皇帝自然是与别的人家是有差别的,历朝历代的皇帝吃饭的方式都各有不同,不过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吃独食。

早期,帝王吃饭时还会有乐队助兴,后来的皇帝只有在寿诞或庆典活动的餐会上,才会用乐队。但吃饭时摆谱,却一直被发扬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皇帝吃一顿饭要花费上百两银子,足够当时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吃十年的饭了。皇帝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吃的多一点好像也没有什么。皇帝虽然一顿吃多达上百种菜肴,但是一道菜皇帝最多吃三口,吃完之后太监就会撤掉此菜,并且半年以内都不会再上桌。

皇帝不是不能多吃,而是不敢多吃。一旦有人知道皇帝喜爱吃什么,就能掌控皇帝的饮食从而操纵皇帝。第二个是一旦知道了皇帝的喜爱,有人要行刺就会在那道菜里面下毒,大大增加了皇帝被行刺成功的几率。每天只吃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点至八点半进行,晚膳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

两顿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如果皇帝临时想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上。按照清宫规制,宫中的膳食机构内内务府和光禄寺,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内务府下面的御茶膳房负责,各种宴会则由光禄寺的礼部和礼部精膳清吏司和御茶膳房共同承办。御茶膳房包括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其中膳房设总领三人,承应长二人,承应人十五人,庖长三人,庖人二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共有一百二十多人,此外还有太监一百五六十人。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御茶膳房官员开列出膳单,经内务府主管大臣审阅、备案后,才能烹饪制作。

皇帝平时用膳的地点不固定,大多在寝宫的东、西间或办事场所。清朝皇帝吃饭,那叫做用膳,比如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书中说,自己用膳都是吩咐一声传膳,然后太监就会走出一段距离之后,吩咐“传膳”之后,太监们就会一步步的把这个声音传到御膳房,然后御膳房太监排好队就把膳食送了过来。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巳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

清朝宫廷一般标准是120个菜,吃饭的时候,皇帝不是一个人,身边是一些宠臣,皇子之类的人物,等着皇帝吃完赏赐,所以皇帝的膳食一般吃过之后,还要赏给下人去吃,而且要站着吃,这都是规矩,曾经一个清室的格格在宫里陪了慈禧两年,这期间她就讲到,慈禧吃饭之后,会把自己吃剩的赏给她们,她们一群人站着吃饭。

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因为是皇帝赏的,即使不饿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极了”,到了咸丰死后,慈安和慈禧以及顾命八大臣联合执政时期,慈安为了节约开支,120道变为了64,后来又变为24,可是慈禧独揽大权之后,立马恢复了这个120道菜的制度,而且要在菜上摆上菜谱,比如掌厨是谁,叫什么菜。

以上就是皇帝的吃饭方式,跟普通人差别还是很大的,欢迎下方评论,谢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