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隋朝总共存世39年,其中隋炀帝杨广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最短的朝代之一。

虽然隋炀帝给后世留下了横征暴敛、残酷无道的形象,但是,客观地说,我觉得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有伟大志向的皇帝,他不满足平平淡淡、庸庸碌碌,想要做出点大事情,只不过有些操之过急,欲速而不达而已。

隋炀帝杨广的历史功绩如下:

1.公元589年,20岁的杨广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国家统一。

2.他修建东都,迁都洛阳,使之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3.他征召民工,开凿大运河,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隋朝大运河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分为三大段,南抵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邗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江南岸之京口(今镇江),南通余杭(今浙江杭州)。京杭大运河工程巨大,劳民伤财,虽功在千秋、造福后代,但在隋朝建国不久就实施如此巨大工程,为政权的不稳定埋下了隐患。

4.杨广还废除九品中正制,增设进士科,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从而典定了影响后世的科举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重大。

5.杨广还攻灭吐谷浑,消灭了这个在青海、河西一带的强国;他大败契丹,迫使突厥分裂;征讨流求,使之正常贸易;他还三次大举进攻高句丽,高句丽也因疲于征战而遣使请降,杨广就此撤军。

这些举动,不要说在位仅14年的皇帝,很多王朝100年未必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功业。从中也可以看出隋炀帝杨广是要打造百年基业的,而非短视一族。但是,就因为他在短时期内用工、用兵过多,使得人民痛苦不堪,国家财政也不堪负担沉重,各地人民奋而纷纷揭竿起义,这极大地动摇了隋朝的根基。

公元612年、613年、614年,杨广三次发兵征讨高句丽,均久攻不下。就当双方相持不下之际,时任礼部尚书的杨玄感起兵叛隋,隋炀帝仓皇撤军,围攻并杀掉杨玄感。其时,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各地叛乱纷起。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隋炀帝被叛军缢杀。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如果隋炀帝征服高句丽会怎样?我只能说,那将是中国国土面积在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朝代,当然能不能守住,那是是另外一说了。

最佳贡献者
2

杨广二征高句丽时,如果杨玄感不反。彻底征服高句丽。隋朝的走向亦不会好。

古代一朝皇帝对一个国家国运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像杨广这样性格突出的帝王。杨广在征高句丽时,就曾愚蠢地约束众将,一旦高句丽请降就停止进攻,结果,高句丽一方一旦战事吃紧就请降,隋军就不得不停止进攻,如此往复数次,弄得隋军伤亡惨重却没有任何战果,将士怨懑,士气低落,而他却不知悔改。征高丽在当时的隋朝大政中,并不是急迫的事项,如果只是为了维护天朝的面子和朝贡体系,完全可以派一支部队长期搔扰高句丽边境,使其长期处于战备状态,拖死它。大国打小国,完全可以大国轮战,小国累死的方式进行,说白了,大国可以犯一百次错,小国犯一次就局势恶化。当年邓公对越南人就有此意。而杨广这个在军事上浪漫主义的人,却征发大军,甚至亲率,这就等于将大国国运与小国一起系于一战,军事上一方人数再多,如果不能高效运用,甚至是不利的,己方人数过多,后勤管理士气等各方式管理难度会骤增,对国家财政的压力也极大,所以三次征辽,隋朝就系统崩溃了。

杨广好大喜功的性格,浪漫主义式的治国方式,即使没有杨玄感叛变,国灭身亡也是早晚的事。杨广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造大船,游山玩水,没有消停过。人民在他眼中如蝼蚁,死多少人也及不上他的一点虚荣心。浪漫主义的政治人物可能在某些事情上会突发灵感,但是真正治国安邦,会是灾难性的,治国需要严谨的算计和筹划。

3

杨广打不下高句丽,他的战略思路就注定这结果。李世民打高句丽,亲自领军,兵分两路一路走海,一路走陆地,也仅出动九万五千。就这,依然因为给养和天气,无奈撤军。而到李治灭高句丽时,是几十年不间断的骚扰侵袭削弱国力,再加上其内部动荡时,一举歼灭。杨广好大喜功,打高句丽是为了自己的英明神武,甚至定下了高句丽投降就不能动,要等自己去接受投降。导致前线军队因此多次被高句丽诈降然后反击损失惨重。高句丽那地方,多为山地山城,冬季根本没发打仗,大军后勤困难,给养困难。必须速战,消耗杀伤。杨广第一次出动三十万军队,民夫过百万,也无法稳定后勤。他却宁愿堆积更多兵力,更多民夫,这样只会更加拖延,能把高句丽打下来才见鬼了。

4

谢谢邀请,历史上杨广继杨坚之后是隋朝第二代君主,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应该算的上很有作为的一位帝王。尤其对江南文化的北进,南北文化的融合,大有作为。杨广的雄心很壮大,想四海诚服,把中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大业年间几次攻打高丽。在性格上此人有些激进主义,甚至可以说有些虚荣,比如对待周边的民族问题上。如果历史可以改写,杨广征高丽成功,那么就没用所谓盛唐的事。历史上就应该是大隋盛世。可是毕竟秦隋的短命,换来汉唐的荣盛。

5

首先我们想一想,隋帝杨广真的是完完全全的昏君吗?他可能是暴君,但并不应该是昏君。

杨广干的几件事都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当然这并不是为杨广平反。杨广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想着干好事,结果没有正确看清国内形势,导致国内烽烟四起。杨广为什么要征讨高句丽?很可能是因为他看清了当时国内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尾大不掉,实在是掌控不了了,所以想借着征讨高句丽消耗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力量。但是没有想到,关陇贵族就这么堂而皇之的造反了,也因为其实力强大,最后夺得了天下。

所以说,从杨广开始想动手收拾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开始,隋朝的走向就几乎已经确定了,肯定会陷于内乱。

6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杨坚篡国建立隋,统一全国后,深感世家威胁,于是开创了科举制度,然而,世家眼里只有家没有国,国家大权依然被世家把持,科举来的人才,基本都被排挤出了权利核心,不是被贬,就是死的莫名其妙!

而隋亡到唐统一的过程中,世家粉末登场,将两晋南北朝以来的造反篡国风气发挥的淋漓尽致!

而后武则天对世家动刀,世家的反抗也是非常激烈。

回过头来,再看隋朝,杨广继位后,目光深远,却又任性妄为,三征高句丽后,他已经意识到了世家的强大,和有家无国,他甚至经常对着镜子说,大好头颅,谁来取之!可以说,这是他清醒认识到国家局势后的真实反应,也是他失去精锐府兵后,自知时日无多。

第二次征高句丽的胜败,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主弱臣强的局面,已经在第一次征高句丽失败后,形成了!

世家造反的条件也因此渐渐成熟了,国力透支,民不聊生,皇家势力尽丧,等等,都已经明确了杨广的下场。

就算是第一次征高句丽成功,杨广将不会意识到他的隋不是他的,他会继续狂妄,继续目中无人,继续实现自己的超级抱负,也会继续侵犯世家利益,更是会继续透支国力,其下场已经无法更改了。

哪怕是他没有征高句丽,被世家把持的隋,也会步北周的后路,皇帝轮流做,就看世家们的争斗结果而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