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战争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到了20世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种新的兵种出现了,它就是空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飞机一开始犹抱琵琶半遮面,仅仅用于战场上空为炮兵射击、侦察和轰炸指引目标。但此后飞机就粉墨登场开始执行射击,轰炸各种战斗任务。
有矛就有盾,不管哪个军队也不会被动挨打,防空炮就应运而生了。
从一战到二战,日本始终是无可争议的亚洲第一军事强国,海陆空三军实力在亚洲是第一名。
可是,跟欧美列强比较起来,日本这个亚洲老大就相形见绌了。
日本的海军自从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日本,就稳坐亚洲第一把交椅。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日军战舰的配置,实在不敢恭维。很多装备性能落后,好看不好用,形同摆设。叫人汗颜,比如日本海军的防空高射炮。
比如日本海军战舰无论是战列舰还是护卫舰,几乎无一例外装备的都是96式三联装的25MM高射炮。但这种高射炮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垃圾。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日本从法国引进了哈奇开斯机关炮,感觉还比较顺手,于是就仗着自己制造业强大,开始了复制。
但师傅毕竟是师傅,徒弟的盗版毕竟没有正版地道,只盗取了皮毛,没有得到精髓,或者说日本给弄走样了。
首先是转动的时候非常笨拙,速度有点慢,升降装置也不那么得心应手,有点迟钝,尽管后来把高射炮装到了电动的三联架上,也没有太大改观。
如果仅仅是这些毛病也就算了,可以说的没有大碍,不影响防空作战。
可是该防空炮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它的稳定性设计才差强人意,发射出炮弹时会产生剧烈的震动。
即便是用固定的弹药架来进行装弹,也不能减小震动的幅度,以至于在打完一发炮弹的时候,必须要停下来装弹,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次设计。
可是如果战斗激烈了,形势危急了,还这么做就有点适应不了,所以滑稽的一幕产生了:
为了快节奏进行防空作战,在打完一发炮弹之后,拔下弹夹再次装填,完成这道工序至少要三个人。
点火的时候,由于是三联炮在一起,有的炮还在发射,震动太大,日本海军的防空兵战士要几个人死死地按着炮身,才能保持稳定,进行点火。
那情形,就像我们农村杀猪时,在猪的屁股后捅了一刀,拼命挣扎,身边的大汉子们拼命摁住它,不让它挣脱一样,汉子们弄的脸红脖子粗、急得满身出汗,窘态百出。
但防空炮不是猪,震动太激烈,几个大汉压不住,所以效果甚微。
理论上这款大炮可以达到每分钟200多发,但实际效率却大打折扣,因为震动厉害,要不停地换弹夹,能达到设计速度的一半就不错了。
所以这款火炮名义上很雷人,是三联的,但实际作战的时候,根本就不能同时作战,只能一门开火,一门等待,另一门赶紧装填,它的实际效率也就只能相当于一门火炮在作战,跟美军单装的25MM的机关炮效率相似,而且还费人费力、占用空间。
而美军装备的博福斯炮的设计就高人一筹,它的填弹是在顶部,用的是填弹钳,这种弹夹供弹设计可以保持不间断射击,因为这时候只要有人在后面连续地把弹夹压进去就OK了。
这样一来,效率提高了许多,能够以恒定的速度保持射击,每分钟可以轻松地达到120发,也根本不用几个大汉像杀猪一样摁着。
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
由于日本海军战舰在二战的时候大多数装备了这种性能低劣的防空火炮,让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吃尽了美军空袭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