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屐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誓死抗元的民族英雄。

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20岁的文天祥举进士,状元及第。被任宁海军节度使判官。

史载,文天祥骨鲠钢直,不媚流俗,为国事累忤权臣贾似道,被放外任。咸淳九年(1273)为湖南路(今湖南)提刑,次年改任赣州知府。

1259年,蒙古军大举南下,围攻鄂州(今武昌),南宋君臣大为恐慌,大宦官董宋臣劝宋理宗赵昀迁都,以避蒙军锋芒,文天祥是主战派,他上书坚决反对,并提出御敌之策,未被采纳。

德祐元年(1275),蒙军再次南攻,沿途攻城拔寨,势如破竹,临安(今杭州)危急,南宋小朝廷下诏令各地“勤王”,只有知赣州的文天祥组织起了一支勤王“义兵”,准备救援岌岌可危的行在——临安。

彼时,友人劝他不要去救临安,说蒙军兵多将广,剽悍善战,朝廷官军尚不是其对手,你这点人马无异于杯水车薪,去也无益。文天祥却认为,国家有危难,号召天下勤王,众人贪生畏死,竟无一人响应,自己深以为恨。现在不自量力,飞蛾扑火,以身赴险,或许天下忠义之士就能闻风而动,前仆后继,国家还可以保全。话毕,他毅然率部出征。

史载,文天祥平时生活豪奢,喜欢宴乐、狎妓。如今见国家危在旦夕,立刻改掉旧习,从此摈弃一切奢靡,以节俭自奉,并将家资全部捐出,以充军饷。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德祐元年八月,文天祥率赣州勤王义兵抵达临安,被委任为平江(今苏州)知府,十月到任。此刻元军已破常州,文天祥派兵援常,被元军击败,右宰相陈宜中、左相留梦炎命文天祥回守临安。

景炎元年(1276)正月,文出任临安知时,元军已经兵临城下。文力主与元军决一死战,而宰相陈宜中却想与元军议和。议和书被送到元军元帅伯颜的手中时,陈宜中缒城出逃,谢太后遂命文天祥为右宰相兼枢密使,代表朝廷赴元营议和。文天祥一到,立刻被伯颜扣押,并被解送至镇江。 不久,文天祥寻机逃出元营,辗转至真州(今江苏仪征),想与真州守将苗再成商议抵抗元军。在此前,从扬州溃逃出来的兵卒传言,说元军秘密派遣一变节宰相到真州劝降,两淮安抚使兼扬州知府的名将李庭芝认为文天祥就是元军派来劝降的奸细,令苗再成诛杀之。苗不忍下手,便骗天祥出城,并出示李庭芝发来的密信,天祥百口莫辩,只好怏怏离去。苗再成派人尾随观察文,如果真是来说降的,便杀掉他。来人与天祥交谈一番,被其一腔忠义所感动,便留下二十名士兵护送他到扬州。到扬州城下已是四更天,听守城将士议论李庭芝下令严防他入城。无奈之下,只得往东而去,路上碰到一伙溃兵,差点遇害。好不容易抵达高邮,再觅海船于四月来到温州。

文天祥在温州期间,上表劝益王赵罡即位,以号召天下军民同心抗元。五月,他跋涉至福州,被宋端宗赵罡任为右丞相。彼时,曾经擅自逃出临安的陈宜中也在小朝廷为相,两人政见不合,七月,文天祥离开福州,以同都督职衔出江西,率兵攻取汀州(今福建长汀)。十月,这位投笔从戎的“状元宰相” 率军连克宁都、南丰、广昌等州县。

景炎二年(1277)正月,元军猛攻汀州,天祥力战不支,引军退至漳州,不久,其降元旧将吴浚前来招降,被文天祥当场吊死。三月,文军开至梅州,五月翻越南岭,再次进入江西境内。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精血抗元,江西各地纷纷响应,文的妹夫彭震龙在永新召集义兵,一举克复永新县城,另一个妹夫孙栗在吉州(吉安)起兵。文天祥在江西得到了很大支持,很快攻取会昌,并在雩都大败元军,又相继攻克、收复了赣州、和吉州的好几个属县。文天祥坐镇兴国,派兵攻城拔寨,收复了一些县城,很多抗元武装都愿意受其节制,一时间声势大振,颇有复兴气象。不久,元军大举反扑,在赣州击溃了文天祥部。元军转攻兴国,天祥被迫率残部北奔吉州,走到半路,惊闻吉州已被元军攻破。八月,来到庐陵,元军紧追不舍,老将巩信领数十勇士死守方石岭峪口,掩护天祥撤退。元军大举追至,巩信拼死阻击,身中数箭,仍死战不退......次日,元军追上了文部,文天祥的妻子儿女均被俘。部将赵时赏冒称文天祥,旋即被杀,文天祥得以乘乱逃脱。

文好不容易躲过追兵,逃到了汀州,沿途收拾残兵败将奔循州(今广东龙川),隐匿于南岭大山中。部属黎贵达信心丧失,密谋降元,被察觉后,天祥立刻将其处决。祥兴元年(1278 )三月,天祥率军走出南岭,进兵至海丰,准备转至潮州。彼时端宗赵罡已经病死,陆秀夫等人立八岁的赵昺为帝,继续打着赵宋的旗号苟延残喘,四处流亡,并号召各地抗元。六月,赵昺小朝廷迁至新会(隶属江门)海中之崖山(古称厓山)。八月,文天祥的老母病死,一个儿子也死了,但他并未退缩,抗元意志也没有衰竭。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1278年12月,忽必烈派大将张弘范、李恒率降附的南宋水军、蒙古骑兵,水陆并进,准备一举歼灭在闽、粤一带坚持抗元的宋军残余势力。十二月,天祥作战失利,退出潮州,转到海丰以北的五岭坡,准备由此退入大山中,据险坚守,不料元军大举追袭而至,部将邹沨自尽殉国,文天祥自杀未遂,被俘。祥兴二年(1279)正月,张弘范指挥元朝水军(大都是南宋降军)大举进攻崖山,宋军在张世杰的率领下拼死抵御。张弘范把文天祥押到船上,逼他写信招降张世杰,天祥严词拒绝,张弘范拔刃相向,天祥口占一绝付之。这就是著名的《过零丁洋诗》。后来,元军一举攻破张世杰船阵,陆秀夫背负幼帝昺蹈海而亡,十余万南宋军民不愿降元,纷纷投入怒海,海上伏尸如麻,南宋小朝廷名实俱亡。赵昺小朝廷灭亡后,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今北京)。

人身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忽必烈敬文天祥是条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多次劝他投降,均被天祥拒绝。

南宋另一宰相(也中过状元)留梦炎归顺了元朝,得做高官,他奉命到狱中劝天祥识时务,归降大元,被天祥以大义痛加责骂,羞赧而去。忽必烈命投降的宋恭帝赵显去狱中劝降,天祥不愿多谈,只是连声说:“圣驾请回”。彼时,文天祥被俘的妻子儿女也在大都,皆被没为官奴,每天干着粗活,苦不堪言。文天祥知道,只要自己一点头,妻女就能脱离苦海,阖家团圆。但他已决心宁死不降,于是在狱中写下了千古名篇《正气歌》,其中有“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样正气凛然的佳句。史载,被俘后,他多次自杀,均被看守发现而劝阻。

文天祥在大都被关押了三年,在断然拒绝了忽必烈最后一次亲自劝降后,于至元十九年(1282)被元廷杀害,遇害时年仅47岁。另有史料记载,文天祥遇害前曾请忽必烈允许他出家为僧,从此不问世事,忽必烈考虑到他巨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惟恐其再竖义旗,起兵反元,遂拒绝了他的请求。

据记载,文妻欧阳氏替他收尸时,见他衣带中写有一行小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欧阳氏声泪俱下说:“我夫不负国,我安能负夫”!将丈夫殓葬后,她在坟前自刭(刎)而死。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最佳贡献者
2

我不知道世界这是怎么了,我觉得有些事情我们作为普通人,虽然做不到,但是能心向往之总是好的。这就是所谓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是如果你非但没有向往,反而表示看不懂,那只能说是教育的一种缺失。

以前流行过这么一句话:“假如你被强暴了,如果不能反抗,那就要学会享受”。当然我们只会当成一句笑话,一笑置之。但是如果真发生了这种事,特别是这个人在屠杀你的同胞,践踏你的家园,不要你可以做到宁死不屈,但是你至少要做到不要曲意逢迎,而且要对那些宁死不屈人怀有敬意,而不是一脸漠然的表示不理解。

初入朝堂

文天祥宝祐四年参加科举,殿试时文天祥洋洋洒洒万言,一挥而就,甚至没有打草稿。被宋理宗钦定为状元。开庆初年,元攻南宋,董宋臣蛊惑皇帝迁都。文天祥上书倾杀董宋臣,以安天下臣民之心。宋理宗没有采纳,文天祥这个时候还年轻气盛,一气之下自请离职。

后来被起复后,还是也是浮浮沉沉,之后因讽刺贾似道装病邀功而被罢官。咸淳十年,文天祥又被任命为赣州知州。此时宋庭已经风雨飘摇,长江告急,朝廷号召天下勤王。文天祥家境殷实,生活富足,文天祥散尽家财充做军资,招兵买马得豪杰之士万人,准备提兵入京勤王。

出师勤王

有朋友劝他到:“现在元军已经攻破京师城郊,你带着这些乌合之众不是驱赶着羊群入虎口吗?”朋友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而文天祥回答的也很直接:“这情况我也知道,但是国家抚育臣民三百年,一朝危在旦夕,号召勤王之师,但是如果没有一人一马入京师,这是令人悲哀的事情啊。所以我才自不量力,以身殉国,如果天下豪杰之士听闻之后,能够受到鼓舞,能够奋起,那么天下就有保障了”。

文天祥的目的很明确:“以死明志”,就是关键时候死给你看,死给天下人看。现在很多人认为“卫道”这个词是贬义词,但它也可以是非常好的褒义词,关键在于你卫的是什么道。一个人务实是好的,但是如果太务实未免显得过于圆滑,让人不放心。

一个民族务实是好的,但是若所有人都务实,那这个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它离崩溃也就不远了。外族入侵,一旦打不过,就投降,然后把枪口对着自己的同胞,国家沦陷哪次不是这种情况下才出现的,否则数以亿计的人口,怎么会被区区百万人,乃至数十万人奴役。

就是因人们太现实,所以现实才成了你以为的现实。每次当我听到有些人倚老卖老的说:“这就是现实”,还带着看幼稚孩童的眼神悲悯的说的时候,我就在想,还不是你这样的人把现实变成了这样子,然后再用现实教育下一代人学会现实。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是文天祥在死前所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就是文天祥的道,他选择卫道,你也可以说他就是卫道士,但就是这些人才是民族的脊梁。一部分人死了,但是还有更多人站起来了,如果一个民族脊梁折了,那永远也站不起来了。文天祥就是用生命告诉你,我们的脊梁没有断。

以死明志

文天祥在和元军谈判的时候被扣押,他辗转逃脱后,到了江西号召抗元。一时间云集响应,吉州八县克复了一半。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纷纷投效。但终究寡不敌众,他们失败了。他不是败在元人手里,而是自己的同胞手里,是那些学会了逢迎的现实人手里。这些追随文天祥的人难道不知道什么是现实?但是他们依然做了,这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果少一些现实的人,多一些这样的卫道士现实可能就是另一番样子。

文天祥被俘时,被押往崖山。元兵希望他能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回道:“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已经是非常大的过错了。反要劝别人不要保卫父母,有这样的道理吗?”文天祥写下了《过零丁洋》的诗篇给他们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后来张弘范感其忠义,把他送到了京师。后来忽必烈亲自招降他,文天祥只是回复:“但求一死”,年仅十岁左右的宋恭帝也被派来劝解,文天祥明白责任不在尚在稚龄的小皇帝,文天祥痛哭流涕长身而跪仅说了一句:“乞驾回还”。小皇帝也讷讷无言。

文天祥得知妻子和女儿都在宫中为奴,他明白这是元庭招降的一种手段。他写给妹妹的信中提到:“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徒叹奈何!!!

3

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都被元军俘虏,送至大都,在宫中为奴婢,这是蒙古汗国以来对待敌人家属的惯例,可能也不乏忽必烈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的打算。

我们先从第二个小问题说起,文天祥被俘后实际上当即设法自杀,后来也曾经多次设法自杀,只是未果,这自然是殉国尽忠的表现,本不必多说,但有一段时间竟有人以文天祥自杀不成说明其未必想死,质疑他的忠义节操。

这就回到第一个问题,有句话叫:『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也作『慷慨捐生易,从容就死难』),说的是因为情绪激昂毫不犹豫地为正义献出生命容易(当然实际也不容易),从容不迫泰然自若地面对死亡而不改志节就比较难一些。

文天祥只要在元廷的监狱中坚拒诱降,始终不屈,就是对各地反元斗争和百姓的人心最大的鼓舞,反而是他本人要承担比独自死亡更大的压力,这也包括看到亲人的困苦和屈辱。

但是,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就酱紫。

4

文天祥战败被俘后,一开始是打算自杀的,自刎而死的是他的副手。当时他服用了脑子(一种毒药),结果没死,后来又是绝食又是撞墙之类的,还是没死,时间长了,求死的心也就渐渐地淡了下来。

而他的妻子欧阳富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元军俘虏后,送到了大都在宫中为奴,这是蒙古人对待敌方家属的一贯做法。

而忽必烈其实并不想杀文天祥,他一直都希望能招降文天祥,所以讲起妻女押到宫中作奴,也是想用亲情来感化文天祥,好让文天祥侍奉自己。

文天祥被俘后,元军统帅张弘范对文天祥非常礼遇,而送到元大都后,忽必烈对文天祥说“做我的丞相吧。”但文天祥并没有答应,而是有礼有节地说“国家忘了,我只能以死报国,如果您能够宽大为怀,我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一名道士。如果日后要我出来做顾问,其实是可以商量的,如果让我做高官,就没有意义了。”其实到这个时候,文天祥其实已经不想死了,但他也不会为元朝效力。

其实从人的心理上来说,求死是一时的,如果过了那个时候,求死的心也就淡了,这也能理解为什么现在保险公司对于自杀险会要求两年后才有效,毕竟过了2年下来,一个人求死的心也就没了。

从价值观上来说,其实我们并不能指责文天祥,为了大宋他已经尽力了,而对于仁人志士,也并非只有死路一条,更何况,文天祥也从来没有屈服过。

文天祥被俘后,蒙古人要他下跪,他坚决不跪。张弘范把他带到崖山,要他写劝降信给张世杰,他写下了《过伶仃洋》,更是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反而鼓舞了张世杰等人的士气。在元大都,丞相博罗等人在枢密院见他,要他下跪,他还是坚决不跪,按在地上也无济于事。

其实元朝并不想杀文天祥,如果要杀早就杀了,张弘范手上有尚方宝剑,其实当场就可以杀了文天祥,也不用等到四年以后了。即便文天祥顶撞了博罗,博罗气的要杀了他,还是被忽必烈阻止了。忽必烈对文天祥抱有敬意,还有一些幻想。

忽必烈也反复劝降文天祥,文天祥就是不肯,忽必烈最后问,你到底要怎样?文天祥说,但求一死。忽必烈挥手让他退下了。

而文天祥最后又为什么死了呢?其实细思极恐。

朝中有位与文天祥一样在南宋做过宰相的留梦炎,他比文天祥做宰相要早,只不过他先投靠了元朝,在南宋还没有灭亡的时候。这个时候文天祥的存在对于他来说就是莫大的讽刺,他容不得文天祥的存在。当朝中宋朝降臣要求忽必烈放文天祥回去做道士的时候,留梦炎坚决反对,他对忽必烈说,你今天放了文天祥,明天他要是造反你怎么办?就这样,文天祥的一线生机破灭了,毁在了投降派的手上。

而南宋这边,也有一个人,天天盼着文天祥去死,他就是王炎午,原本是一名太学生,当时鼎鼎大名的爱国青年,曾经投奔文天祥做过幕僚,后来因为父母病死而离职。文天祥被俘后不久,他就跳出来写了篇《生祭文丞相文》,就是在文天祥活着的时候写他的祭文。

祭文有一千七百多字,他让人传抄了一百多份,沿着文天祥北上大都的必经之路沿路张贴,就像今天的大字报。据他所说,每个字巴掌大小,沿途张贴。不过这个说法是存疑的,一千七百多字,每个字巴掌大小,这文章得写多大面积?而且文天祥是朝廷要犯,一路上自然是戒备森严,还能允许你沿途张贴的这么明显?

王炎午振振有词,他说到,文丞相二十中了状元,四十当了宰相,极尽殊荣,备受皇恩,如今要忠孝两全,也就差一死了。他在文中还提醒文天祥,如果今天不死,到了大都那边就会死的很惨,如果不知道该怎么死,我教你,可以冻死、饿死,也可以淹死、闷死,文丞相,你自己看着办吧。

这是什么狗屁逻辑呢?是变态的逻辑,劝别人去死,但他自己却一直活得好好的。虽然后来王炎午没有效力元朝,但他一直活到老死,其实就是个伪君子!

于是,文天祥在宋朝这边的“爱国青年”和元朝那边的投降派的联合劝死下,最终还是死了。

慷慨就死,这本来是值得尊敬的行为,但是这样的行为应该要出自于一个人的自愿。文天祥对于宋朝已经尽力,是死是活应该是他个人决定。而那些以道德标榜的人,从来都是用最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却用最低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把一套道德标准强加给别人,却从不要求自己,这又是何等的虚伪、变态呢?

5

在以身殉节的古代文人中,文天祥是最为著名的一位。自从被俘的那一刻开始,文天祥便一心求死,在自杀未遂后,他在被押赴北方的途中,又绝食八日,着实令人动容。在绝食求死未果后,文天祥依旧一心求死,最后慷慨就义。

文天祥是南宋名臣,生于1236年,正是南宋风雨飘摇之际。宝佑四年(1256)年时,文天祥中状元,进入仕途。文天祥是个十分刚正的臣子,是坚定的主战派。恭帝元年(1257)年时,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前往临安抵抗南下的元军,于次年升任右丞相。

面对元军的猛烈攻势,南宋尝试与之和谈,于是派文天祥前往。在1276年的和谈中,文天祥一度遭元朝宰相扣押,后侥幸逃脱,继续在南方组织武装与元军对抗。到1278年时,文天祥兵败被俘,成了元军俘虏。

在文天祥被俘后,他当即服毒自杀。可惜,元军却并未让文天祥得逞。在元军袭击文天祥部的这场战斗中,邹洬挥刀自刎,刘子俊、陈龙复、肖明哲、肖资等人尽皆战死,而被俘的杜浒也忧愤而死。可以说,当时南宋残部对元军的抵抗情绪十分高涨,很少有人投降。

文天祥落入敌手后,先被押往潮阳,后又被送往大都。据《宋史》记载,文天祥在前往大都途中,再次寻死未果: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当时,元世祖也算求贤若渴,希望文天祥这样有才气的忠臣能投降,收为己用。然而,令文天祥虽然不再绝食,却始终不愿投降。面对元朝劝降的人员,文天祥坦诚相告: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宋史·文天祥传》

面对如此大义凛然的文天祥,元朝统治者也无计可施,最终只能忍痛下旨将其处死。在文天祥受刑时,他还对刽子手说:“吾事毕矣。”之后,文天祥朝南方跪拜,慷慨赴死。

文天祥虽为一代文臣,但却一身傲骨,着实令人钦佩。据说,在张弘范对其劝降时,文天祥拿出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也令对方颇为敬重,只好不再提投降之事,而是礼遇有加。

如今回顾文天祥的事迹,着实令人动容。文天祥求死,一方面是他自己富有气节,始终秉承着忠臣不事二主的理念;另一方面则是,南宋灭亡时士大夫阶层表现的大多都极具气节,或力战而死,或自尽而亡,很少有投降者。只是,在这批士人中,自然尤以文天祥的事迹最为典型。

6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华夏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是一个建国初期极其残暴的政权。

蒙古入据中原前还是一个奴隶制政权,他们把俘虏的军民大都是卖给蒙古人为奴的。因此说,文天祥妻女被沦落为奴,一点也不奇怪。不过这是元朝统治者的一种政治手腕,是针对包括文天祥在内的抵抗者的一种攻心策略。

文天祥被捕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儿子已经死在元朝侵略者的刀下,妻子和女儿被俘虏。

当时元朝统治者他们把文天祥的妻女掳到宫里当下人,就是让文天祥产生绝望感,继而产生对家人的愧疚感,使文天祥向元朝统治者低头,来换取家人的自由。

事实上,元朝统治者劝降的时候,也曾经对他说,如果文天祥为元朝做事,立马就可以恢复他家人的自由。

但文天祥不为所动,始终坚持的自己的信念,不向元朝统治者妥协。

文天祥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没有妻儿骨肉之情呢?但事已至此……奈何奈何!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

人心都是肉长的,何况文天祥一个重情重义的好男儿呢?

身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见到自己的女儿和妻子因为自己遭难,自己能救,却因为民族大义不能相救,心里的煎熬可以想象。

由于文天祥坚贞不屈,宁死不降,元朝统治者无计可施,不得不下令处死他。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从容就义。

文天祥死后,元世祖假惺惺地说,"好男子,不能为吾所用,杀之诚可惜哉"!

文天祥是个有才华的人,但却是个怀才不遇的人,一开始并没有被南宋皇帝重用。忽必烈带领元军南下的时候,朝中投降派代表、宦官董宋臣建议逃跑迁都,文天祥以进士身份劝告皇帝杀了投降派,跟百姓共存亡。但皇帝对文天祥的建议没有理睬,束之高阁。

后来,文天祥多次进言皇帝都不予采纳,还嫌烦,把他打发出去给了一个闲差,无人理睬,后来文天祥继续仗义执言,统治者忍无可忍,安排他提前退休,当时他才37岁。

公元1274年,因为老宰相江万里的推荐,文天祥才重新出山,担任赣州知州起兵抗元,直到1278年被俘。 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屈,杀身成仁,成为流芳百世的忠臣、

     

历史上,文天祥在狱中想自杀,并非是谁逼的。因为文天祥在被俘后,就没有打算活下来,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当时,南宋谢太后执意投降,大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

元将张弘范在庆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劝降说:"宋朝皇帝都没了,你已经尽忠了。再扛下去没有意义,赶紧迷途知返吧,前程无限啊。"

文天祥是这样回答的;"做臣子的上不能保卫社稷江山,下不能拯救黎民百姓,罪该万死。我要是变节投敌,不是要遗臭万年吗?"

 

在被关押中,文天祥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后,劝降的人接踵而至。

曾经的南宋宰相,元朝的礼部尚书留梦炎来了,元朝的宰相阿合马来了,元丞相孛罗来了,曾经的南宋皇帝、9岁的赵隰来了,元朝的老大忽必烈也带着诚意来了。

但文天祥一条道走到黑,老是那句话:要杀就杀,不必废话。

忽必烈劝降失败,恼羞成怒,命令卫士用金棍击伤他膝骨,但文天祥依旧大义凛然,不屈不挠,慨然道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次日,文天祥便被杀害,时年47岁。

历史上的忠臣,有的是愚忠,有的是大写的为国为民的忠。

愚忠就是只忠于一个人,一个王朝,哪怕无道昏君,暴君,为不值得的人尽忠,这种忠臣是不可取的。

如果一个王朝失去了人心,被时代抛弃,这样的统治者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为其尽忠就失去了意义,是逆时代潮流,是跟人民为敌的。

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弃暗投明,深明大义,向昏君开炮,毕竟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真正的忠臣,效忠的不只是一个王朝,而是黎民百姓,作为“君”的小皇帝已经投降,文天祥仍然不低头。

  

元丞相孛罗劝降的时候,文天祥答:"我尽忠宋朝,才有今天,请你们快快处置罢!"

孛罗又说:"你们废掉君王(赵隰)。另立中央,算什么忠臣?"

文天祥答:"社稷为重,君为轻。"

这句话说出了文天祥的心里话,文天祥的忠,不仅仅是针对南宋,而是忠于天下百姓。

元朝是个残暴的政权,前期对对手实行的是惨无人道的灭绝政策,文天祥对他们没有半点幻想。文天祥只有打着南宋朝廷的旗号才能更有号召力,才能打击侵略者,拯救百姓于水火。

文天祥眼里,元朝统治者就是邪恶政权,自己跟他们势不两立。在被俘后,文天祥没有抱任何幻想,只求一死。所以文天祥的自杀是自愿的,没有人逼他。

7

文天祥是被无耻的宋朝文人逼死的。


文天祥被俘虏之后,南宋的那些无耻文人就开始兴奋,他们就开始不断鼓励文天祥去死,然后成就所谓读书人的气节。

有个叫王炎午的家伙,在文天祥还活着的时候,就写了好多《生祭文丞相文》,大造舆论声势,让大家都认为,要是文天祥不自杀就忽视忠臣,不能体现读书人的气节。


这是非常讨便宜的事,反正死的又不是王炎午自己,趁着逼死文天祥还能获得声望,所以这种慷他人之慨的事,很多人都会抢着干。


后世享受过生祭待遇的还有洪承畴,当时很多明朝的文人在洪承畴还活着的时候,已经帮洪承畴办完了葬礼,就等着洪承畴一死,成全无耻文人所倡导的气节,幸好洪承畴没有上当。

一个人的生命本来该由自己决定,不需要外人用什么大义来压迫逼人死亡。历史上很多无耻文人专门喜欢做这种事,逼别人死然后成就自己。

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一首《过零丁洋》让我们见识来了什么叫视死如归和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那么,文天祥被俘后,到底都经历了什么,还有他的妻子和女儿的结局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文天祥是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青年中举,不畏强权,直言进谏,却被迫“退休”。后来,元军南下,文天祥率军勤王,苦战东南。他义使元营,被元军扣留,他伺机逃出生天。即使在南宋小朝廷投降后,他依然坚持在江西抗元。

1278年,文天祥被叛徒出卖,战败被元军俘虏。而后,元军一直劝降文天祥,更是押着文天祥去崖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元人多次向文天祥索要书信,于是,他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他们。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以此诗来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和舍生取义的想法,断绝元人招降的妄想。

后来,在崖山战败后,元军将文天祥押送到了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多次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都被文天祥给回绝了。即使如此,忽必烈还是很敬佩文天祥的忠义精神,甚至爱其才能,有意将其释放回老家,但是有人却向忽必烈进言,说文天祥在南方的影响力太大,一旦释放,就是放虎归山。忽必烈担心文天祥在江南继续起兵抗元,就一直没有释放文天祥。

文天祥被俘后,在北京关押了3年。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他的妻子和女儿也被元军俘虏,并且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元人企图以此要挟文天祥,但文天祥不为所动,忍痛回信,在信中写道:“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1282年,南方发生叛乱,并扬言要救回丞相,元人怀疑他们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于是,元人决定处死文天祥,以绝后患。不久之后,文天祥被押往菜市口行刑,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终年四十七岁。在他死后,他的妻子发现他的衣服中有赞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铮铮铁骨,乃大英雄也!

9

后者应该是前者的原因

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出色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文天祥出生于1236年,这是南宋最后的岁月。德祐元年(1275)正月,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安排义军,开赴临安。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当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克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献身甚众,天祥只身逃脱。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对于文天祥,当时的元朝皇帝忽必烈还是十分有耐心的,毕竟英雄都值得敬重。

忽必烈也是个能人,实际上蒙哥死后,这大汗的位子轮不到他做,但忽必烈凭借着自己手中掌握的兵马和漠南土地居然能和其他汗国分庭抗礼,最终建立大元朝,这与他识英雄重英雄性格是分不开的。

文天祥被俘后,忽必烈对于这位将军宰相十分优待,不但命人将其送往大都,而且还多次派重臣对其许以高官厚禄,希望他能够为大元新朝效力,然文天祥恪守宋朝的君臣之道,不愿意投降异族。忽必烈无法,只得将其斩首,以全名节。文天祥既然死了,他的家眷无人庇佑,自然下场凄凉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10

大宋可以亡国,文天祥必须死。这在当时是天下所有人共同的呼唤:

据说文天祥被俘以后,和忽必烈之间还讨论过在大元朝治下的生活问题。大概就是文天祥坚决不做官,但是可以在忽必烈治下当一个道士(不晓得是不是全真教的)。

但是,要知道在当时,文天祥可是大家心目中的偶像,如果偶像投降了,那多不好?

于是文天祥有一个老部下叫王炎午,写了一篇《生祭文丞相》的文章,里面是这么说的:

呜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邹鲁,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丧父受公卿,祖奠之荣;奉母极东西,迎养之乐,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业,可死。仗义勤王,使用权命,不辱不负所学,可死。华元踉蹡,子胥脱走,可死。

大概的意思就是,大丈夫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理想去死。但死的最好只是你文天祥,毕竟文天祥死后,他还活了41年。

再比如有个叫汪元亮的,专门跑去探望了文天祥,和文天祥留书:“必以忠孝白天下,予将归死江南。”

可以说,文天祥其实是不想死的。但从他被俘到最终被杀期间的接近4年的时间里,文天祥是打算和解的啊!文丞相真的不希望死啊!但是,比如这个叫王炎午的,就做到了写了一篇名垂千古的”生祭文“,然后自己抄了几百份,到处都贴着。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文人,自己开开心心的给忽必烈当官,但是内心深处 还期待着有一个英雄,骑着马龙马以身殉道,替每个人赎罪。

你看,差点就把文天祥说成耶稣了。可惜人家耶稣是主动死的;文天祥是被所有江南文人逼死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