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营口坠龙事件,还是其他资料记载,目前很多迹象表明龙很可能在历史上存在。至于龙的生活地点,根据现存资料推论,龙可能生活在湖泊之中,生活在深海的概率不大。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至今为止科学家也没找到龙存在的真实证据,所以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龙可能真的是根据鹿或者蛇等现存动物想象出来的。
营口坠龙事件
对于龙的记载,年代较近的应该就是发生于1934年的营口坠龙事件了。
1934年的7月初,人们在营口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当时的龙是活的,但可能是因为干旱原因在芦苇丛中无法动弹。根据村民的说法,这条龙与中国图画上的龙样子一致,长度大概为10米左右,有4个爪子,身上披满了鳞片,嘴上有2个长须。当时人们为了救这条龙用芦苇席给它披上乘凉,还请了和尚给他念经超度,神奇的是,几日后的一场暴雨发生后,龙就不翼而飞了。
1934年7月28日,这条龙再一次坠落到这块地方,当时震惊极大,日本《盛京时报》记者特地赶来进行报道。根据当时的报纸记载:7月28日,一条龙在营口的天空降而升,弄翻了3只小船,当场造成9人死亡。一周后,在距坠龙地点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发现了这条龙的尸体,该龙有2只角且是鹿角那样的杈角,散落的鳞片被村民装了两大筐,目击者称这条龙死亡前嚎叫的声音像家里的牛叫。
下图就是当时报纸上拍摄的画面,这只龙上的2只犄角非常明显。
后来,根据《走近科学》栏目的解释,这只1934年死亡的动物,其实是须鲸。
但该节目一经报道,就遭到了当地80多岁的曾经见过活体的老人的反对,因为老人们对这个动物的犄角印象非常深刻,显然不是须鲸。
史书中对龙的记载
夏朝时期史料记载:帝孔甲于壬寅年即位,专好鬼神之事,不正宫庭,不务德政,天下诸侯多叛。表云片入奏,只当不知。众臣谏之不听。一日,天降二龙,一雌一雄,落在朝门之外。
《后汉书·五行志》记载: 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
《晋书·卷一百九·载记第九》记载: 时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宰。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
《唐年补录》记载: 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 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呈扁平状。它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两丈 ,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
《清史稿》记载:
康熙七年七月,咸宁有龙游于县署前,雨霁,不能升跃,市人系其颈以游于市。
六十年六月,金坛学宫前悬一龙,腥气逆鼻,焚香祷之,腾空而去。
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定海舟山龙起,漂没田庐,淹毙人口;越三日,龙斩三段,尾不见,其鳞巨如葵扇。
咸丰三年十一月,西宁西纳川降龙,臭闻数里。
此外,对龙有明确记载的还有《永平府志》、《江西通志》、《七修类稿》和《唐年补录》等。
总之,古代关于龙的记载数不胜数,如果仅仅是一个虚构出来的神灵或者生物,为什么要反复的捏造龙坠落的现象呢?
其他国家和地区对龙的记载
如果“龙”是中国古代人民抽象出来的某种动物或者神灵,那么,龙的记载应该是中国独有的。但事实上,不止古代的中国有关于龙的记载,世界其他国国家同样有龙的记载以及流传下来的各种各样的雕塑。
下面两张图拍摄于巴厘岛的岛上博物馆,画于16~17世纪,从图中可以看出和中国的龙是非常相似的。
下面这张图拍摄于巴厘岛圣猴庙的某座桥,17世纪搭建,其实这样的桥咱们国家也很常见。
下面两张图拍摄于咱们中国的西藏地区,这里的龙和汉族人民记载的龙形象稍有不同。
此外,德国、希腊和雅典都有关于龙的雕塑存在。
试想一下,如果龙是中国人虚构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世界各地都会有关于龙的雕像呢?难道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龙充满了幻想?即使都有幻想,为什么龙的形象出奇一致呢?
12生肖中唯一虚构的龙
不知道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十二生肖里为什么其他动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唯独龙是虚构的呢?
人们既然选择了其他11个真实的动物,再选择一个虚构动物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从十二生肖来判断,龙也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龙最可能生活在哪里?
根据关于龙出现的资料推论,龙很可能是生活在水里的!
因为根据大部分记载可知,坠龙事件的事发地点大多为人迹罕至的湖边、海边和河边。
而且即使发生在人口聚集的闹区,这些闹区附近往往也都有湖泊或者河流出现,例如桐城县、咸宁县、西纳川、丰城和定海舟山。
这几个县城的地图如下,无不离水很近。
桐城县:
咸宁县:
西纳川:
丰城:
定海舟山:
结论
从目前的记载资料来看、龙是有可能在历史上存在的,而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但是,如果龙真实存在的话,科学家至少能找到一些龙的骨骼化石。不幸的是,除了一些老人的口头描述以及史料中无法考证的零星记载,我们再也没有找到龙确切存在的证据。
所以说,现实角度来讲,龙真的可能是古代人民基于某种形似动物,对神奇事物的美好幻想吧~
这里是科学驿站,一个传播科学、传递价值的小窝,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