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谈秦说汉!

  • 前言

秦军进攻韩国上党,韩、赵两国刚刚签署的献地协议放在赵王手里还没捂热,秦囯的军队已经上党就驻扎了。秦军占领上党之后,马上发动"长平之战",赵国惨败,45万赵卒被屠。秦军继而兵围邯郸,赵国差不多快要投降了,幸得信陵君“窃符救赵”与春申君一起出兵攻击秦军,方解邯郸之围。自从,赵国再也不敢觊觎上党之地了。15年后,秦国开始敲打魏国,魏安釐王起用信陵君为将,率六国联军“合纵”攻秦,驱敌于函谷关内,秦国关外之地尽失。诸侯联军取得胜利之后,各自拿回被秦国占领的土地,韩国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上党,自然就归还韩国了。

我们很同情赵国在上党的问题上吃了大亏,但赵国始终要内部自行检讨,没这个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韩国把上党送给赵国,但你消化不了怪不得别人。再者,秦军辛辛苦苦翻山越岭进攻上党,不要天真地认为秦军仅仅只是为了得到上党而己。秦昭襄王真正的军事目标,应该是翻过大行山,打击赵国邯郸拿下燕、赵地。再折回来图谋韩、魏、齐国之土地,是有顺序的。所以,赵国接收韩国的上党,反倒给秦国更有了出兵的借口。

  • 上党之争

公元前262年,白起率军攻克了韩国的野王。把上党与韩国都城新郑的通道切断,同时打通了秦、赵两国之间的通道。上党的西面与秦国隔了一条汾水,东面与赵国的长平接界,属于一个战略高地。秦军居然从道路崎岖的王屋山里出来,而韩国新郑又无法出兵救援,上党就成了一片孤地。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降秦,于是派人联络赵国,愿将上党17个大的城邑送给赵国,以求得到赵国的保护。赵王倒是不太愿意去招惹强大的秦军,于是跟平原君赵胜和平阳君赵豹商量。

平阳君赵豹算是比较务实,认为韩国不把上党献给秦国而献给赵国,就是想嫁祸于赵国,所以不能收,以免带来祸害。虽说这话也不全对,但也不是没有道理。而平原君赵胜则认为派兵征伐,一年也取不了几个城邑,现在韩国一下子送来了17个城邑,不要白不要。赵王也架不住一个“贪”字,犹豫再三,也就同意了。于是派平原君赵胜前往接收上党的土地,同时令大将廉颇陈兵边境,据守长平,以防不测。

  •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军的左庶长王龁对上党发动了正式攻击,很快就打败了上党的守军,上党的军民于是逃往赵国的长平。王龁接着进攻赵国的长平,廉颇出兵几次都抵挡不住秦军甲士攻击,一名副将和四名都尉都阵亡了,于是筑城固守,拒不出战。赵王以为廉颇损兵折将后胆怯,不敢迎战,而这时秦相范睢又施行反间计,散布秦军不惧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的谣言,离间廉颇与赵王的关系。

赵王果然中计,用赵括把廉颇换下。而秦昭襄王听到赵军已将资深老将廉颇换成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也命令经验老道的白起亲自指挥,王龁转为副将。赵括率军来到长平,立即改变了廉颇的军事部署与作战计划,被白起诱而出击,结果陷入秦军的重重包围。粮草断了46天后,赵括战死,赵军全线崩溃,40万赵卒全部投降。白起恐过多降卒日后会生乱,于是将其活埋,只放出240个年岁小的娃娃兵回国,赵国前后被斩杀45万人,天下震惊。这就是历史上的“长平之战”。

  • 邯郸之围

公元前259年,白起把军队兵分三路,王龁继续攻赵国,占领了武安、皮牢;司马梗平定了大原,占领了上党的全部地区;白起想亲率军一鼓作气拿下邯郸。这时,韩国、魏国派外交家苏代携带重金贿赂秦相范睢,而范睢也担心白起军功太高,会被秦昭襄王更加恩宠,而对自己不利。于是力劝秦昭襄王应暂时充许韩国、赵国割地求和,让将士休整一下后,再作图谋。大好的灭赵机会,就在范睢的唇舌之间白白浪费了,白起与范睢也因此而产生了矛盾。

过了几个月,秦昭襄王又派五大夫王陵进攻赵国,武安君白起以患病为由,没有同去,估计是心病。可王陵多次进军均失利,秦国不断增兵也无济于事,还损失了5个校尉。秦昭襄王于是想强行派白起去替代王陵,但白起以长平之战虽然惨胜,但秦军士卒也死伤过半,长途奔袭很难成功为由,仍不愿去。秦昭襄王派范睢去劝,白起坚持不出征,只得派王龁替代王陵。公元前257年,赵国派平原君赵胜往楚国、魏国求救,楚国派春申君与魏国的信陵君一起出兵,打败了秦国的军队,解除了邯郸之围。

  • 六国“合纵”攻秦

公元前247年,秦将蒙骜进攻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魏军无法抵抗,亡国在即。魏安釐王为此心急如焚,想起了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因“窃符救赵”怕魏王治罪,一直住在赵国。信陵君看到魏王派使者送来的信,立即回到了魏国,魏安釐王一看到信陵君,不由得老泪纵横,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拯救魏国就靠这个自家的年轻人了,立即任命信陵君为将军。

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求援,而各诸侯国听到“窃符救赵”、贤能仁义的信陵君魏无忌又成为了魏国的将军,纷纷派大军来援救魏国。信陵君“合纵”六国之联军,在黄河以西打败蒙骜人军队,未尝一败的蒙骜匆匆逃走,信陵君督师追击至函谷关下,将秦军压制于关内不敢出战后才领兵而还。于是,秦军所占领关外各诸侯国的领土,被各诸侯国自取拿回。久违的上党之地,终于回到韩国的怀抱。

  • 尾声

虽说赵国接不接受韩国的上党,也不会阻止秦国进攻赵国,但接受韩国敬献的上党确实也成了秦军攻赵的导火线。赵国以自己弱微之能,贪图上党17个城邑而不能消化,是不是有点无自知之明呢?平原君以彼贤能,居然不能理性分析当时的天下形势,还是劝说赵王接受上党之地,以至国家蒙受大难,也是有损战国四公子之英明了吧。

从上党郡守冯亭献地给赵国,到秦军进攻上党之前,赵国自始至终未认真派军布防上党,以至秦军轻易地占领了上党,并引发了惨绝人寰的“长平之战”,甚至是“邯郸之围”,还险些被灭国的,而上党从未被赵国真正拥有。从秦军占领上党,到信陵君魏无忌“合纵”六国联军,将秦军赶回函谷关之内,上党于秦国的统治已有15年,而韩国派军与信陵君主导的“合纵”六国联军攻秦,于15年后取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上党之地,就再也合理不过了。

2020/7/11

最佳贡献者
2

题主的问题是:

为什么长平之战后赵国没有收复上党,而被韩国收复了?

负责任的一点讲,这个问题存在有一点瑕疵,既在于:

长平之战以后,赵国、韩国均未收复上党——至于韩国收复上党的时间,则已经到了邯郸之战以后。

或许,这个问题本身是在问:

为什么长平-邯郸系列战役以后,赵国没有收复上党,而被韩国收复了?

下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

(注:相关史料采用杨宽《战国史料编年缉证》,除特别标注外均出自该著作,不参考相关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内容。)

·

秦军于长平战后的攻略

据《史记》原文的说法,秦军于当年10月屠杀俘虏过后,共分为三路,呈以下方向行进:

(图自布哈林的战国示意图,侵删)

红箭头为白起所部,该部被召回,主体应为自耕农武装及伤病员;

绿箭头为司马更所部,该部攻取赵国的故地太原地区;

蓝箭头为王龁所部,应为秦军主力,其翻过太行山攻取邯郸西北的武安之后,又折回攻取了上党西部的皮牢。

有关上述内容有2处争议:

第一点在于白起部究竟是什么时候被召回的?有可能是当时就被召回,也有可能是在筹备一段时间以后被召回,由于篇幅因素这里不做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在评论区讨论。

第二点在于王龁的行军路线为何如此诡异?武安和皮牢究竟是先攻取的哪个,后攻取的哪个?而且无论哪个是先后顺序都显得有点折腾。就这一问题的具体讨论我们也不做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共同探讨。

当然,无论以上2处争议的最终结果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

长平之战以后,秦军的主要活动范围在上党的东、西、北三个方向,基本占领了上党全境,此时上党在秦国手中。

·

邯郸之战期间,魏军在上党的渗透

相信眼尖的朋友在上图中会发现这么一个细节:

在上党中心的红圈位置,有一小块魏国的领土——伊是,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长平之战以后,秦、赵停战。后来因为赵国并未兑现许诺给秦国的割地,于是秦国再度攻赵,包围了邯郸。

这是在邯郸之战期间,魏国突然以秦国盟国的姿态向赵国发起了进攻,攻取了这个位置——即“魏取伊是”,同期齐国也对赵国发动了进攻,不过具体地名的位置已经不可考。

从图中可见,伊是所在的位置正处于秦国河东郡到邯郸前线的连线之间,魏国当时究竟想做什么,具体怎么分析看个人。

·

邯郸之战后的列国混战

邯郸之战的总时长约为16到17个月左右,最终魏将魏无忌、楚将景阳率军救赵,击破了王龁的军队。

图中:

红箭头为魏、楚联军的大致攻秦路线,最终止步于河东治所的安邑一带。

白箭头为之后秦军的一系列反攻:

上白箭头为秦将信梁攻赵,疑似攻击的是太原地区,并于此处斩首赵军90,000万,但被赵将乐乘击败——讲个笑话,长平之战以后赵国没人了;

中白箭头为秦将张唐攻赵的宁新中,此地原为魏邑,之后被魏、楚、赵、韩联军击退;

下白箭头为秦将缭攻韩,斩首40,000。

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一个信息:

邯郸之战以后,赵国、韩国依旧被秦国攻打,其中赵国虽然击败了秦军,但实力只能进一步下滑。

那么,我们大致就能先行得出一个结论:

邯郸之战以后,韩国、赵国两国依靠自身的力量想收复上党并不是特别容易。

确切一点说:

具体能由谁来收复,要看当时战争的最大受益方魏、楚的脸色。

·

邯郸之战以后列强的利益划分

在上述混战之后,秦、魏、楚三国继续发动战争。

红圈所示为秦国的反攻,当时秦军在虞山击败了魏军,大抵收回了河东郡;

白圈所示为魏国对秦陶邑和卫国的攻略,《吕氏春秋》中的“魏举陶削卫,地方六百”,《韩非子》中的“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大抵就是从此时开始;

蓝圈所示为楚国灭鲁。

其后,韩王朝秦,魏国向秦国宣布“委国听令”——此举似乎更像是相互承认了河东和陶邑的既成事实。

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此时我们还在使用当初长平之战后的地图。

为什么非要用这个地图呢?

因为,当时韩国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收复上党,而魏国早早在邯郸之战期间就已经向上党渗透,且当时魏国正处于回光返照式的中兴时期,上党归谁到底取决于魏国的态度。

那么,魏国会把上党交给韩国还是赵国呢?

结局也就显而易见了。

·

魏无忌与上党的归属

邯郸之战以后,魏、楚联军止步于安邑,而后退兵。

当时,魏将魏无忌、楚将景阳均回到了邯郸。

期间,景阳应已经接到了楚廷授予其临武君的通知,并于荀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而魏将魏无忌,则声称得罪了魏王,执意要留在赵国。

注意:

一个权势熏天的重臣非要待在一个只剩半口气的诸侯国,他到底要干什么?

有两种可能:

其一,确实是魏无忌担心回国后的政治迫害;

其二,魏无忌其实是魏国用来控制赵国朝堂的人选,由此出现了之后对平原君的门客的大肆兼并,以及公元前247年诡异的赵相廉颇“助魏攻燕”。

对此,进行分类讨论: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性的话,魏廷当然不会把上党交给赵国以资助叛臣。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性的话,魏廷当然也会把上党交给韩国以压缩赵国的实力,这样才能有利于控制赵廷。

由此得出结论:

无论任何一种可能性,魏廷都只会把上党交给韩国,而且里面肯定还有不少小动作。


·

上党的最终归属

公元前247年的河外之战,秦将蒙骜从北向南快速占领了上党全境,而后向魏国的河外挺近,在这里被五国联军赶回了函谷关。

当是时,有一支韩国的军队出现在了淇水一带,似乎是想收复北部领土及上党。不过,这支军队最终被魏军断后,被歼灭在了淇水南岸。

同一时期,魏无忌攻取了韩都新郑北部的管城。虽然魏无忌自称此举是为了防止秦军水攻大梁,但从实际举动上谁都知道魏军的真实目的。

“攻韩拔管,胜于淇下”。

大抵在这段时期,楚国向魏国发动了两次或三次进攻,被魏军击退。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中指出可能是因为两国在泗上地区的摩擦,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楚国干涉魏军吞韩。

由于东方列国的火并,上党就这样被秦国牢牢攥在了手里。

同年,秦庄襄王继位,太子政继位,是为始皇帝。

面对列国彼此间的凶残和对秦国的慷慨,秦王政十分感动,他深情地表示:


3

谢谢问答的邀请,我是浮沉的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在长平之战后,秦军大破赵军并相继占领了上党和太原两地,但是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军先是在邯郸城下惨败,接着又在河东被诸侯联军击败,秦军被迫退守黄河以西。

在打败了秦军之后,诸侯联军开始分割战利品:赵国拿回了太原郡,韩国拿回了上党郡,魏国不仅拿回了河东郡还吃下了秦国在东边的飞地。

至于赵国为什么没有拿下上党郡,只要还是因为韩国也参与了诸侯联军,并且上党郡本来就是韩国的,另外之前主动献出上党郡给赵国是为了自保。如果赵国在击败秦军后又把上党郡给拿了,那么与韩国的关系必然恶化,韩赵不合,则秦国必然获利,赵国高层不可能为了一个上党郡而破坏了抗秦大计。

笔者推断,早在邯郸之战时,赵国在组织诸侯联军过程中,应该已经把上党郡许诺给了韩国,以此为条件使韩国也加入诸侯联军,增加诸侯联军的实力。因此韩国拿回上党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毛病。

4

赵国为韩国做了嫁衣!

秦军占领上党之后,马上发动"长平之战",赵国惨败,45万赵卒被屠。秦军继而兵围邯郸,赵国差不多快要投降了,幸得信陵君“窃符救赵”与春申君一起出兵攻击秦军,方解邯郸之围。自从,赵国再也不敢觊觎上党之地了。十五年后,秦国开始敲打魏国,魏安釐王起用信陵君为将,率六国联军“合纵”攻秦,驱敌于函谷关内,秦国关外之地尽失。

打败了秦军之后,诸侯联军开始分割战利品:赵国拿回了太原郡,韩国拿回了上党郡,魏国不仅拿回了河东郡还吃下了秦国在东边的飞地。

至于赵国为什么没有拿下上党郡,只要还是因为韩国也参与了诸侯联军,并且上党郡本来就是韩国的,另外之前主动献出上党郡给赵国是为了自保。

5

主持这个事情的人呢,是信陵君魏无忌!是不是感觉很奇怪,为什么长平之战结束之后的事情和这信陵君有关系?原因呢,就这个问题主可能提问题的时候没怎么提好!个问题存在某种歧义!但这本身也是属于无心的,为什么?这些事情也确实发生在长平之战结束之后,但是时间得得往后拖个几段时间。邯郸之伟已经结束了秦国攻打魏国,此时魏国国君找自己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去求救!当然这里具体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就不多做赘述了,总之,信陵君魏无忌回到了魏国!

在这之后,组织了五国联军攻伐秦国,杏林君带领着五国联军把秦国逼入了函谷关,并且击败了秦国,上将蒙熬!秦国因此关闭了函谷关,丢弃了函谷关外的大片土地,在这其中收复回来的土地里面就包括这个上党!

其实关于这个上党地区大家存在的疑惑就是这个上党地区曾经有一段时间投降赵国,然后估计会分配战利品的时候,赵国会因此提出疑问,说自己为什么没有这个上党地区!

但其实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赵国也不会傻愣愣的把这上党地区给他收回去!为什么很简单,原因有三条!

首先第一条,主持这个事情的人呢,就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此人就是一个极其公正,大度之人本身管着手底下3000门客的时候,杏林君就已经体现出了自己的那种大度和气量,因此在分配战利品的时候,尽可能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去。把这个土地给他分配好,毕竟他手底下管的都是多国联军啊!

所以这个上党地区的归属问题,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来,(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当时说是秦国把韩国逼得太急了,韩国被逼无奈,只能购请赵国求救,所以才使出这个手段。上党地区理应归韩国所有!

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个赵国此时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拿上党地区!赵国在这其中经历了两场战争,首先第一个长平之战,赵国的主力军几乎都快死光了,在这之后又是邯郸之围!大家想想,赵国此时还剩下多少军队,他管理自己手底下的那些土地就已经够呛了,还需要提防北方的燕国和东方的齐国!这两个国家天天给赵国施加压力,赵国此时也不愿意四处树敌,拿在上党地区固然是拿下了一片土地,这个情况的比较好,但是大家想想,多了一份负担,需要分配兵力去镇守上党地区,需要直面秦国人的进攻。这对于,赵国来讲,这个时候派出兵力去镇守上党地区,简直就是一个奢望!

第三个原因,赵国在邯郸支委里面接受过魏国和楚国的帮助!如果说这个时候有哪个国家最希望五国联盟一直持续下去,那就是照顾为什么于情于理,赵国就是欠其他国家的!打仗打到这个份上也确实十分窝囊,谁叫他打了个长平之战的,谁叫他信任了那个赵括呢,把40万赵国军队白白拱手相送,这个时候连说话的底气都没了,自然就希望能找棵大树给他报一下。那很显然,五国联盟更加符合这一个大树的设定!

6

大家好,我们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要分析一下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自长平之战之后赵国为什么不占领上党(是占领不是收复,因为上党本身就不是赵国的领土),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是韩国收复了上党?接下来我为大家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没有收复上党

我认为是赵国无力占领上党地区,国力基本上快耗尽。首先在长平之战中,秦国白起坑杀了40万的赵国降卒,对赵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基本上国力退步十年,在战国时期国家发展十分重要的,如果被甩开就很难追上,长平之战以后,赵国虽然领土还在,但是国力已经不允许其占领上党了,在加上秦国进攻邯郸已经消耗太多的兵力,能够守住自己原来的领土已经实属不易了,根本没有勇气吞并上党。同时韩国拿下上党就给赵国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如果秦国攻打上党,赵国可以出兵帮助韩国,共同防御秦国。如果赵国拿下上党,肯定会得罪韩国,等秦军来袭之时,赵国不一定打得过秦军。所以赵国绝对不会占领上党的。

二、韩国为什么会收复上党

六国合纵攻秦,将秦国锁死在关内,关外大片土地都已近被山东六国收复,至于划分当然是诸侯国拿回属于自己的土地,恢复到最初的状态,这样对所有的人都有好处,其实我估计在合纵攻秦之前,那时的战前规矩就是先说战术,在分土地。这个时候每个国家都将自己以前被秦国占领的土地收复回来,这样最合理,其他国家也不会心声不满,如果赵国侵占上党的话韩国也会不愿意,因为自古以来上党就是韩国的,其他的国家也会站在韩国这一边,所以上党必定是要划分给韩国的。韩国拿回上党只是收回自己的土地,谁也不会有意见。

综上我认为赵国不去占领上党,而韩国收复上党有以下几个原因:

1.赵国国力消耗殆尽,无力占领上党。

2.赵国让韩国收复上党可以帮助赵国抵御秦国的攻击。为赵国提供天然屏障。

3.六国合纵攻秦,赵国不能侵占他国土地于理不合。影响团结。

4.上党地区本身就是韩国的,此次韩国是收复失地,六国公认,赵国根本没有理由侵占上党。

所以长平之战后,赵国没有占领上党,而是韩国收复失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