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4月,名将韩先楚能够以较小代价迅速解放海南岛,与岛上“琼崖纵队”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四野部队和琼纵形成的“里应外合”之势,遂使薛岳的所谓立体防御很快土崩瓦解。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琼崖纵队差点离开五指山根据地和海南岛,果真如此,那么四年以后的解放海南之役,必将变得困难重重。
(冯司令员剧照)
1950年1月16日,正在莫斯科访问的主席曾经专电四野和十五兵团,指出了海南之战的两大有利因素:“一是有冯白驹的配合,二是敌军战斗力较差”,而第一条的冯白驹,指的就是当时琼崖纵队的司令员。而若非蒋军方面弄巧成拙的“神操作”,这个重大的有利条件本来1946年以后将不复存在。
按照当时重庆谈判的《双十协定》纪要,抗战时期活跃在南方的我军游击武装必须北移,比如著名的“两广纵队”就是根据这一原则,从珠江流域跨海到达华东解放区的。同样,坚持在五指山区的琼崖纵队也在准备北撤之列。1946年2月,冯白驹已经接到延安指示,琼纵的1900多名指战员将乘船撤往山东烟台,那里正是我胶东解放区所在。
(琼纵女战士)
然而此时蒋军正部署以武力围剿琼纵和五指山根据地,冯白驹等领导同志认为,“北撤”未必安全且极有可能遭到敌人袭击,因此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做好北撤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坚决自卫还击。而蒋军方面认为用大批正规军围剿五指山那是十拿九稳的事情,因此突然单方面宣布,拒绝承认琼崖纵队和海南地方组织的合法身份和政治地位,来了一波自鸣得意的“神操作”。
拒绝承认地位的背后,就是蒋军决心以武力消灭琼纵,那么和平“北撤”的方案自然不可能实施,于是敌第46军(军长韩练成)等精锐部队开始围攻五指山。结果是桂军并不太卖力气,在琼崖纵队的奋力抗击下进展迟缓,及至被调离海南也无甚战果,琼崖纵队就这样在海南岛坚持了下来,粤军后来也多次组织围剿,均是无功而返,战斗力确实差极。
(我军渡海)
但是琼纵毕竟孤悬南方敌后,得不到我军任何实质性的援助,因此琼崖特委的上级“广东区委”较为悲观,认为广东将“黑暗十年”,遂先后于1946年8月和10月,两次指示琼纵和海南岛上的地方干部,渡海撤往越北以保存实力,这就是琼崖第二次接到的“南撤”命令。冯白驹等同志接到指示后,也进行了反复研究,最终分别向广东区委和延安方面提出了琼纵的意见。
琼崖特委认为,敌人正疯狂进攻五指山根据地,成建制转移目标太大,同时敌人也严密地控制着沿海港口和船只,不仅组织船只的数量很难保证,而且即便能够出海,后面也将遭到敌人海空军的拦截和攻击,失去山地依托的琼纵恐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因此决心不撤而就地坚持斗争 ,琼纵自己的这番“操作”最终得到了延安的肯定和支持。
(韩先楚剧照)
琼崖纵队如此从1946年初到1950年春,整整坚持了四年多的武装斗争,不仅没有被敌人消灭,部队还发展壮大到8000余人。及至四野大军横扫中南,第15兵团部和40军、43军进至雷州半岛后,又以加强营、加强团的规模三次实施偷渡,这些部队与琼纵汇合后,使海南岛上的内应力量达到了一个主力师的规模,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韩先楚率大军登陆之前,薛岳就不得不分出部队去围困和“进剿”琼崖纵队,已被牵制了相当力量;而在40军和43军主力登岛时,薛岳派出的反登陆机动部队,其背后又遭到琼纵的攻击,两下挤压的结果,是蒋军的防御体系被迅速瓦解。在大举解放海南岛两周的作战中,面对11万守敌,最终我军仅牺牲1300余人、负伤3300余人,便全面击溃敌军解放全岛,毙伤俘其33000余,堪称大胜!
(灰军装是琼纵的代表)
第15兵团副司令员、开国上将洪学智在总结海南岛战役取得胜利的四大因素中,特别将“有效运用琼崖纵队这支有力的接应力量,正确制定了积极偷渡、分批小渡和大规模强渡相结合的战役指导方针”列为第一条,而亲历此次战役的四野将士,对琼崖纵队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都使用了“无以复加”的形容词,赞誉程度可见一斑。
琼崖纵队能够在海南岛战役中有如此出色的表现,除去自身坚持23年红旗不倒的艰苦卓绝之外,蒋军在1946年搬起石头砸自己脚面的愚蠢操作也成为加分项:如果当时琼纵跟广纵一样也北撤到华东根据地,虽然我军会在北方多了一支劲旅,但同时在天涯海角将失去一支强悍的内应力量,解放海南之役就不可能如此顺利,这倒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呐。
(四野和琼纵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