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创】汉武帝晚年因笃信迷信,被身边小人苏文和宠臣江允钻了空子,“蛊惑之祸”案起。“蛊惑之祸”直接导致一代尊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自杀,牵连三万余人死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之一。汉武大帝因此留下人生最大败笔。

作为皇帝,人在病重及危局的时候,都会想到继承人问题,汉武帝也不例外。只是事发突然,火烧眉毛,武汉帝要处理“太子犯乱”一案,救汤缓救火,将继承人问题放下了,只到事态平息,他才憣然醒悟,但太子已死。事隔多年之后,汉武帝立储幼子刘弗陵,不出两年他又病入高肓,临终演绎“托孤”大戏,便薨了。

(汉武帝)

1、“蛊惑之祸”。

汉武帝晚年,被病所困,移居甘泉宫修养,他开始相信迷信。突然有一天,他做了个噩梦。在梦中,他被无数桐人木偶追打。醒来后他命身边黄门苏文差人解梦。苏文有意召汉武帝宠臣江允觐见。江允与太子刘据早有怨隙,而与苏文抱成一团。江允认为机会来了,他对汉武帝说:这是皇帝身边人诅咒皇上。汉武帝龙颜大怒,即命江允彻查此事。江允领旨,带人将皇后卫子夫椒房殿翻个底朝天,然而一无所获,接着转战东宫太子殿。非常奇怪的是,他们在后院地下发现桐人木偶,上面被丝帛包裹,写有汉武帝刘彻的名字,扎了无数的针眼(有史家认为,这是江允或者苏文事先安排内应埋好的)。江允欲上奏皇上。刘据大为恐慌,他采纳少傅石德意见,为了阻止江允诬告,派人杀了江允。接着他一不做二不休,举兵起事。

这场由“蛊惑之祸”引起的内战爆发。很快,刘据兵败自杀。一代尊后卫子夫自刎椒房殿,香消玉殒。此案牵涉三万余人,包括卫子夫家族,刘据及太子妃史良娣、儿子刘进、儿媳王翁须等为之送命。唯一幸存者便是襁褓中的、后来成为汉昭帝刘弗陵之后的汉宣帝刘询。

(汉昭帝刘弗陵)

2、继承人难产。

“蛊惑之祸”之后,有大臣奏议,汉武帝憣然醒悟,追悔莫及。他一气之下,令人烧死了苏文。接着他便着手物色继承人事宜。

偏偏这时候,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燕王刘旦举荐自己要为汉武帝守护,愿当太子。刘旦真是蠢到家了,以为汉武帝除了他之外,再也无法选定合适的继承人。汉武帝大怒,将他遣回藩府,削了他的部分地盘。汉武帝在几个成年子嗣当中选来选去,都不满意。一拖再拖,直至自己病重,才将眼光放在六岁的刘弗陵身上。刘弗陵聪明伶俐,从他身上汉武帝似乎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帝王之才矣。就这样,六岁的刘弗陵正式被册封为太子。

谁知不到两年,汉武帝病情再次加重。弥留之际,他上演“托孤”大戏,任命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位为辅臣。霍光为首辅,正式跃上历史舞台,继而成为一代权臣。而在此之前,汉武帝吸取吕后擅权的教训,竟将刘弗陵生母赵婕妤(史称“钩弋夫人”)赐死,留下其人生又一个残忍而不光彩的败笔。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汉武帝闭上了眼睛。

(权臣霍光)

3、继承人刘弗陵死因之谜。

汉武帝眼光独到,他没有选错接班人,也没有选错辅臣,特别是首辅霍光。刘弗陵在位期间,因权臣霍光辅政有功,内外措施得当,汉武帝后期遗留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百姓充实,四夷宾服”。汉昭帝以及后来的汉宣帝时期,是汉代继“文景之治”后又一个“中兴之治”时期。伟哉!

但是,汉武帝亲自选定的继承人汉昭帝刘弗陵,最后的死因却留下历史的疑点。史载,刘弗陵暴病而死。疑点就在这里。刘弗陵生于公元前94年,死于公元前74年,也就是说20岁就薨了。刘弗陵生前无病史记录,正值青壮时期却暴病而亡,令人不能不联想到,那时他正转往亲政,而作为首辅的权臣霍光意欲何为?受篇幅影响,这里不便论述。

从汉武帝遴选继承人来看,为保大汉江山延续,他智慧的大脑再次发挥得淋漓尽致。选刘弗陵,委霍光等辅政,不失高招和善举矣!@头条历史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头条读书会

最佳贡献者
2

汉武帝逼死太子刘据,其实就是为了皇位。汉武帝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快要把皇位让给儿子刘剧了,他心里不舍啊,为什么这么说呢?人一旦站在权力的至高点,是不会轻易地走下来。

汉武帝睌年非常信奉迷信,总想找到长生不老药,其目地就是永久地占据皇帝位。他不想退休啊,当皇帝多好啊,要风有风要雨有雨,受万人尊敬,一旦让位了就等于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汉武帝晚年身边养了一些信奉迷信之人。

哪太子刘剧可是积极地拉拢人脉,准备着荣登大宝,好发挥自己的远大报复。这样刘剧和汉武帝的心思就有了分岐,一个不让位,一个积极准备上位。连群臣也就成了两派,以老臣们围绕着武帝,以青壮臣们围绕着刘剧,加上刘剧和武帝很少见面沟通,老臣们不服青壮派,青壮派不服老臣派,就增加了多方面矛盾。当然老臣们攻击青壮派,就得诬蔑青壮派头头刘剧。

后来就有了江充公报私仇,陷害太子刘剧的悲剧,武帝也没想到会闹到这种地步,在当时闹的这么厉害,武帝哪有心思考虑,以后继承人的问题,当时他考虑的是保住皇帝位,打败太子刘剧的“谋反”。

3

当然想过啊,皇帝传位给谁,问题都不大,都是他儿子,能坐稳皇位才最重要。

汉武帝为什么制造“巫蛊之祸”呢?因为太子的势力太大了,威胁皇权了,一个弄不好,太子想提前接班,想安享晚年都困难,想想杨坚、楚成王、李旦、李隆基。

太子的势力有多大呢?太子的军队跟汉武帝的军队在长安大战五天五夜,这架势,汉武帝输了也不是不可能啊。

所以汉武帝逼死太子,没什么问题,武帝自己都随时被杀的。

至于立哪个儿子,他还有四个儿子,昌邑王刘髆,广陵王刘胥、燕王刘旦和刘弗陵,

想想他为什么放着成年的儿子不立,偏偏立未成年的儿子呢?

显然还是因为成年儿子威胁到了他,虽然可能重蹈覆辙。

相比于皇位继承问题,他自己的命更重要吧?

至于八岁的刘弗陵可不可以坐稳皇位,如果权力制约机制有效,八岁皇帝坐稳也没问题,如果制约机制失效,成年皇帝又怎么样呢?照样被杀。

4

尽管汉武帝于公元前122年立了长子刘据为太子,但步入晚年,他又开始重新审视继承人问题。因为此时的汉朝已经现衰退迹象,一方面是对匈奴作战接连失利,另一方面各地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再就是为实现长生梦想的花费过度,而梦想依旧遥遥无期。

在理想与现实的种种打击之下,曾经豪情万丈的汉武帝陷入焦躁不安。但是,此时的汉武帝并没有反省某个施政环节的错误,而是倔犟地将一条道走到黑。而做为旁观者清、及接班人的刘据经常提出一些正确的施政见解,无奈“良药苦口”,但汉武帝并不买账,多以一笑了之。

(汉武帝剧照)

刘据崇儒,汉武帝重法;刘据主张内敛、节俭,汉武帝奉行奢靡、扩张;刘据倡导与民生息,汉武帝穷兵黩武。所以汉武帝认为刘据在思想、作风、性格等诸多方面与自己大相径庭,以至于有意或无意间疏远刘据,父子之间的情感遂日渐疏离。

不过,汉武帝曾不止一次明确表态在继承人问题上不会动摇,但是他蛛丝马迹的心里变化还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捕捉。而太子刘据凄凉的结局,多就源自于此。

(刘据剧照)

汉武帝的一个举动,促使刘据地位急剧变化

汉武帝晚年痴迷于求仙、问道、巡游。一年巡游到赵国河间地带,随行方士说前方有云气,必有奇女子现身。后来找到当地官员寻问,果然不虚,此地确有一位赵姓女子,从小紧握双拳,没有人能够掰开。汉武帝听罢即刻来了兴致,于是火速到达女子家中。

说来也怪,当姑娘的拳头伸给汉武帝时,武帝轻轻一掰,双拳马上舒展。让汉武帝眼前一亮的是,女孩子手中还有一对精美的玉钩。遇到了真命天子,女孩芳心暗许,汉武帝心领神会,遂将女子带回京城。此事不论中间有多少猫腻,但汉武帝非常宠幸“奇女子”是事实,而且还为其修建钩弋宫,赐封为婕妤。

(钩弋夫人剧照)

后来赵婕妤怀孕,可是直到14个月后才生下儿子刘弗陵。老来得子,汉武帝非常高兴,没过多久,又将钩弋宫改称为尧母门。汉武帝的依据是,“尧”为上古五帝之一,为母亲怀孕14个月所生。然而,不论是汉武帝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但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一种有意传位于幼子的举动。

皇帝身边向来不缺惴度圣意、见风使舵者,于是以黄门苏文为首的几个内侍开始在汉武帝面前毫无顾忌地诋毁刘据。当然也不排除是他人授意,比如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不可能无动于衷。后来,酷吏江充也参与围攻刘据,致使刘据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眼见刘据腹背受敌,汉武帝不仅不施于援手,反而迁到甘泉宫享受清静。刘据携母亲卫子夫多次到甘泉宫问安,均被吃了闭门羹。既然刘据同汉武帝交流的通道已经阻塞,所以那些围攻刘据的奸邪之徒就愈加猖獗,于是最终引发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巫蛊之乱。

巫蛊之祸,刘据在劫难逃

显然,巫蛊之祸的爆发,是因为刘据被一帮小人扣上了“谋反”的帽子,但受蒙蔽的汉武帝信以为真,于是派丞相刘屈氂领兵镇压。在汉武帝看来,儿子造反不仅是大逆不道,而且还是奇耻大辱,再说他向来不容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因此在第一次由公孙贺父子引发的巫蛊之案时,汉武帝就毫不犹豫地处死了自己的两个亲生女儿,而这次他同样不会手软。

刘据兵败后,带者两个儿子一路向东逃往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北)一户靠织草鞋为生的平民之家。与此同时,壶关三老令狐茂则及时向汉武帝上书,陈述太子举兵的缘由,希望武帝立刻撤回追杀刘据的命令。但是汉武帝余怒未消,不为所动。显然,汉武帝是被愤怒冲昏了头。

刘据被逼,危在旦夕,当时汉武帝有没有想过继承人的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汉武帝不止一次想过。因为汉武帝一共六个儿子,除次子刘闳英年早逝外,还有三子刘旦、四子刘胥、五子刘髆及幼子刘弗陵。所以即便失去刘据,汉武帝还有四个儿子可以选择,但选谁,一时还下不了定论。

人通常有一个通病,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时又追悔莫及。当刘据的死迅传到汉武帝的耳朵时,他才真正感觉到了后悔、心痛,不光是与儿子的永别,还有就是此刻他才意识到没有人比刘据更适合做大汉江山的继承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醒悟后的汉武帝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施政的种种弊端,于是他才下《罪己诏》、《轮台诏》,为狂悖的过去做检讨,决心推行“富民”政策。可是改弦更张之时,谁堪大任?四个儿子无一随愿。

一、三子刘旦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交游甚广、好大喜功,同汉武帝性格极为相似。如果刘旦即位,很可能继续走汉武帝的老路,如此结局,现实既不允许,汉武帝也不愿看到。

二、四子刘胥力能举鼎,空手可与熊、野猪等猛兽搏斗,但终究是一有勇无谋的莽夫。

三、五子刘髆体弱多病,而且还有让汉武帝最忌惮且盘根错节的外戚势力围绕。因此,刘髆早逝,必大权旁落。事实证明,汉武帝判断正确。不久刘髆的舅舅贰师将军李广利就同丞相刘屈氂密谋争夺皇储,而且刘髆也死在了汉武帝的前头。

四、六子刘弗陵年幼,既要考虑外戚专权的风险,还得考虑权臣当道的现实,另外还有“子幼母壮”,秽乱宫帏的尴尬。

总之,汉武帝思前想后,追悔莫及。如果刘据健在,何至于如此劳神费力、黯然神伤。悲切之余,汉武帝在京城修建思子台,于湖县建造思子宫,并频频前往凭吊。然而,斯人已去,苍天茫茫,山高水长,只有依风凌乱的汉武帝,潸然泪下。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5

太子刘据不是汉武帝逼死的,是汉武帝宠臣江充搞出“巫蛊之祸”,再相信刘屈氂诬太子造反,逼得太子不能自明清白,自杀死亡。然而太子刘据死亡的根源仍然与汉武帝脱不了干系。可以说他对太子的不喜,偏爱小儿子刘弗陵,间接造成太子刘据的死亡。
汉武帝逼死太子刘据之时想没想过继承人问题?我认为他想过,他心目中理想继小儿子刘弗陵,加上还有其它儿子,太子刘据生死他是不在乎的。

太子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武帝常嫌他不像自己

(汉武帝剧照)

汉武帝于公元前122年立了卫皇后之子,7岁滴长子刘据为太子。受卫皇后性格影响,太子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武帝常嫌他不像自己。

卫皇后逐渐老去,武帝对卫皇后的宠爱逐渐衰退,因此皇后和太子经常有不安的感觉。

武帝感觉到此事后,便表示太子的地位不会动摇。

太子舅舅卫青去世后,奸邪之臣认为太子失去外家靠山,害怕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开始竞相陷害太子。但汉武帝与太子很少相处,与卫皇后也难得见面,这也是他不喜太子的表现,因此他身边说太子坏话的小人很多。

娶钩弋夫人,偏爱其子刘弗陵

钩弋夫人以“奇女子气”得宠,居住在钩弋宫中。太始三年(前94年),赵婕妤生下刘弗陵,号称“钩弋子,老来得子,汉武帝大悦”。据说刘弗陵和上古的尧帝一样都是怀胎十四月所生,于是称其所生之门为“尧母门”。这些在汉武帝身边的那些别有用心之人看来,就是有意传位于幼子的举动。

谋反之罪,刘据无法自明清白,自杀。

巫蛊之祸爆发后,刘据被江充之辈奸臣扣上“谋反”帽子,但汉武帝却信以为真,派丞相刘屈氂领兵镇压,这又是一个针对太子的奸臣。刘据一家逃出京城,最后无路可跑,自杀身亡。卫皇后在皇宫自杀。卫皇后家族除了刚出生的曾孙刘病已,全部被杀。

汉武帝身边人说太子坏话也不是一次二次了,儿子性格仁厚他也不是不知道,且太子与江充有过节,这大概率可以推断太子被江充冤,这个爹偏要信别人,不信自己亲儿子。那怕他亲自审问一下就能知道实情。可惜他只在乎君王的尊严,不在乎儿子的生死。或者他内心深处希望太子是真有罪,他可借机清除卫皇后家族外戚,让他所钟爱的小儿子刘弗陵继位。

谁是汉武帝心目中的理想继承人?

汉武帝一共六个儿子,次子刘闳英年早逝,其余4个儿子均在世。但是,帝位接班人,早在他心中有定局,是小儿子刘弗陵!为何?因为其余4子资质平平,没一个入得了武帝之眼,因此太子死后,最理想接班人就小儿子刘弗陵,这就是为何太子被逼反出京城时,武帝不想,也不愿去思考以太子仁厚的性格,有否可能造反?有否可能是他身边那些累累进谗言的小人所枉?

甚至在壶关三老令狐茂则及时向汉武帝上书,他也不肯撤回追杀刘据的命令。任由那帮小人把太子家族、卫皇后家族全部杀掉,所以逼死太子刘据的凶手,实际上是他这个无情的爹!

“托孤”造成刘弗陵一生悲剧!

汉武帝把卫太子刘据一门灭了后,发现了一个最大的尴尬。因为刘弗陵才是4岁左右,而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样子活不了几年,等不及刘弗陵成年他就要西去,且钩弋夫人此时亦年轻美貌,如果自己死后,搞不好搞出淫乱后宫的事情。

于是,他左思右想,想出了周公辅成王的办法,让霍光等四位辅臣给刘弗陵辅政。他找了个借口,以堤防”主少母壮,皇权落实”为由,处死钩弋夫人,实则是怕他死后钩弋夫人给他戴绿帽子。不过历史证明汉武帝这是一步臭棋。害得刘弗陵从小缺乏亲情,不能亲政,不能感情自由,不能性生活自由,自小体健的刘弗陵,结婚9年,生不出一个孩子,郁郁而终。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6

汉武帝英明一世,想不到却在晚年干出一系列荒唐的事情,以至于后来差点就没有合适的人选继承皇位,这就十分尴尬了,原本的太子刘琚干得好好的,突然一场横祸从天而降,瞬间就改变了整个局面。

汉武帝一气之下,就把刘琚这个太子给杀了,有人就十分好奇,在汉武帝想要杀掉刘琚的时候,他难道就没有想过继承人问题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一起来仔细分析一下。


刘琚之死

晚年的汉武帝,因为身体有些不好,所以就经常寻求一些偏方,以至于后来开始相信迷信,就连做一个梦,汉武帝也能联想到现实生活。这天,他做了一个梦,梦到几个木偶人在追杀自己,可把汉武帝吓惨了。

第二天早上,汉武帝急忙把苏文叫来,帮自己解梦,这个苏文是汉武帝晚年身边的宠臣之一,苏文也明白汉武帝是有些迷信的,所以就说要找江允过来帮助汉武帝解梦。实际上这个时候,苏文已经开始有了坏心思。

等到苏文去找到江允之后,两人继续一合计,心生妙计,江允前去见汉武帝,并且给汉武帝解梦,说梦中的木偶人追杀汉武帝,就代表现实中有小人想要暗算汉武帝,并且这个小人就在皇宫中,目前正在用巫术谋害汉武帝。

汉武帝一听这样的话,火冒三丈,普天之下,居然还有人敢谋害我,于是下令叫苏文和江允去严查此事,一定要找出使用巫术谋害自己的那个小人。苏文和江允很快就在皇宫中四处搜索有关证据,他们先去搜索了皇后卫子夫的宫殿,发现一无所获,随后又去搜索太子刘琚的宫殿,却在一个角落发现了几个扎着针的木偶,于是两人断定这就是刘琚想要谋害汉武帝的证据。

事实上,这些木偶,就是江允与苏文设计来陷害刘琚的计谋,因为他们和太子刘琚的关系一直不好,如今汉武帝年迈,他们担心汉武帝去世之后,刘琚登基就会收拾两人,所以先下手为强,借助汉武帝这次的梦,把刘琚给除掉。

刘琚自己是清白的,可是苏文与江允坚决认为这就是刘琚所为,刘琚也是一个血性青年,一生气,就直接组织人马,反抗江允和苏文的逮捕,不让他们离开自己宫殿,这件事情被汉武帝知道后,坚决认为是刘琚想要造反,遂命人带领大军去平叛,结果刘琚最后在失败中被杀。

刘琚的母亲卫子夫也自杀以证清白,刘琚一家老小,全部被汉武帝下令杀掉,只有当时尚且处于襁褓之中的婴儿刘病已得以被人保护而幸存,最后活下来,在霍光的支持下,成为大汉历史上年轻有为的皇帝之一。


为何汉武帝要杀刘琚

历史上的太子和皇帝之间,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多问题,可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立大于统一,要是太子太弱,皇帝会觉得这个太子成不了大气候,就可能将其废除,比如当初汉高祖刘邦就觉得刘盈太软弱,担心他撑不起大汉江山,想要将其废除;要是太子太强大,皇帝又会担心太子威胁到自己的皇位,比如刘琚就是这样的典型。

刘琚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太子,在当太子期间,自己就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为今后登基做好铺垫,这种原本应该是正常的操作,经过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去找汉武帝告状,性质就逐渐有了一些变化,汉武帝开始担心刘琚会造反,逼宫自己,所以当江允和苏文说是太子采用巫术谋害自己的时候,汉武帝一点没有犹豫,就把太子以及相关人员全部杀了。

这就是汉武帝杀掉太子的最大原因,因为对权力的渴望与担忧,导致汉武帝和刘琚已经从父子关系,变成对立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一旦没有搞好,就可能小命不保,要是汉武帝不怀疑刘琚,断然不可能就不分青红皂白把刘琚给杀了。

等到后来汉武帝平静过来之后,才逐渐开始反思自己,可是在杀刘琚的时候,汉武帝的理智已经完全被权力的欲望所控制,根本就没有心思去思考继承人以及刘琚是不是被冤枉的这些问题,这就是皇权的魔力,也是皇权的可怕之处。


汉武帝是否思考过继承人的问题

当太子刘琚被杀之后,经过一段时间,汉武帝才开始反思,并且十分后悔,在继承人问题上产生不一样的考虑,为了表达自己对刘琚的愧疚,汉武帝彻查巫蛊之祸,最后发现太子果然是被江允和苏文两个小人所陷害,所以汉武帝直接把江允活活烧死了,以表示自己的愧疚。

但是这样依旧无法改变已成的现实,汉武帝已经年迈,必须就继承人问题进行思考安排,当时汉武帝总共有6个儿子,其中3个已经较大,刘琚死亡,有一个早夭,只有刘弗陵年仅6岁,可是经过一番思索以及考验之后,汉武帝发现,年长的3个皇子都不适合继承皇位,最后只剩下刘弗陵一个人选了,并且汉武帝觉得刘弗陵和自己年少的时候很像,将来一定会成为和自己一样拥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当然,因为刘弗陵年幼,汉武帝还给刘弗陵找了以霍光为首的托孤重臣,希望他们能够辅助刘弗陵治理好大汉江山,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外戚专政,汉武帝还把刘弗陵的母亲给赐死了,目的就是防止其效仿吕雉专政,这件事情也成为汉武帝一生的污点之一,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汉武帝确实只能做出这种双保险的决策。

事后证明,霍光这个托孤大臣还是可堪重用的,他一直拥护刘弗陵,为大汉江山保驾护航,就算刘弗陵去世之后,霍光也要找到刘病已这样的贤能之人继续继承大汉江山,完成辉煌大业,他也算对得起汉武帝的托孤了。


结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是皇帝,在年迈之后,也很容易犯糊涂做错一些事情,更何况是寻常百姓,在汉武帝杀掉刘琚的时候,因为权力的蛊惑,汉武帝确实忘记了一切,可是后来平静下来之后,汉武帝还是十分后悔,为了纪念刘琚,汉武帝做了很多事情,只是可惜一切早已来不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7

汉武帝的目的是为了让太子刘据继承江山,前提条件就是废掉其母卫子夫,就是“废母留子”,避免道家后宫架空皇帝,因为汉武帝曾经面对窦太后的“祖母级”道家控权,王太后的“母亲级”道家控权,陈阿娇的“夫人级”未遂道家控权的影响,深知不受道家力量控制的皇权的重要性。

结果权力的放弃是十分困难的,卫子夫为了对抗,选择了叛乱,虽然在汉武帝的功势下,卫子夫选择了自杀,但却给刘据以错误的信号,也选择了自杀,这就彻底打乱了汉武帝的继承事业。

汉武帝其后就修正“废母留子”为直接的“杀母留子”,首当其冲的就是钩弋夫人,这也是为了防备不利幼子的行为发生。

8

汉武帝经过卫太子巫蛊案件、刘屈氂巫蛊案件看清朝野局势后,可选择的皇子也就只剩下燕王刘旦、赵钩弋夫人之子刘弗陵,刘旦早已成年,且好游侠,做事鲁莽,汉武帝很不喜欢,那么继承人只有刘弗陵可供选择了。皇位争来争去,到最后落到了一个四五岁小孩子的头上,有学者就认为是赵钩弋夫人这一派全程幕后策划了巫蛊之祸,以此来树立刘弗陵为新君。从历史进程看,这种推测有道理,赵钩弋夫人为首的势力从中肯定少不了到处运作,但从政治事态发展来看,确立刘弗陵为新的继承人应该是汉武帝综合考量的结果,比如说,他在消灭刘屈氂为首的李氏势力之后不到一年,就公开声称刘弗陵与自己气质颇为相符(“类己”)。

历史学者的本职是以怒目金刚的专业态度处理问题和史料,用理性思维引导出的结论,尽量不夹杂私人情感和感性判断。然而历史中存在着大量的偶然、非理性,这就要求历史学者从最基本的人性伦理、生命体验出发,理解人物、事件背后的人伦感情。汉武“三寤”发生于巫蛊之祸三个不同阶段中:壶关三老上书“感寤”,是在太子逃亡后,汉武帝对父子刀光相见的困惑、太子归来后如何处置、这场未料的行动价值如何的疑虑,当太子自杀造成汉武帝道义上的弑子后,武帝也采取了封赏功臣的对立做法,可见,此时武帝“感寤”还只是对太子起兵的震惊,基本不涉及对自我的反思,也没有彻底意识到自己晚年宠信佞臣、偏听谗言致祸的过失;待到处理完丞相刘屈氂集团,武帝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晚年过失导致储君之争,田千秋认准时机为卫太子申冤,得到了武帝的肯定,发出了“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的感慨,意味着汉武帝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晚年过失酿成大祸,但碍于皇威与政治形势,也只是与田千秋在私下里发发感叹,他自己并没有公开承认错误,也没有为卫太子彻底平反;垂死之时彻查“长安狱中天子气”时“亦寤”,则是对自己死亡的无力、无奈,曾经的政治强人再也无暇顾忌死后的世界、权利与秩序,甚至只能听人摆布。

最后把皇位传给一个几岁的孩子,说明至少在杀太子刘据的时候,是没有想过身后事的!

9

汉武帝在逼死太子刘据时,没有想过继承人问题。或者说他当时不认为继承人问题是个问题。原因何在?

首先,当时的他年老多疑,老担心有人要害他。所以想把害他的人杀之而后快。这也是巫蛊之祸的来源。否则江充韩说之流是不可能得逞的。换句话说,此时汉武帝最关注的是他自己的生死,至于继承人问题,他没想过。当时太子刘据事件的发生也是由于江充之流陷害发生,也可能当时武帝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次,汉武帝有很多儿子,也不是说除了刘据就断了香火。因此当刘据事件爆发时,武帝盛怒之下,派兵围剿太子,并逼死太子。可是等气稍微消了之后,继承人问题显露出来了,这下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他很多儿子都不堪大用,刘据确实是最合适的。

最后,武帝临死前,只能传位给8岁的幼子刘弗陵。是为汉昭帝。只是皇帝年幼,只能让霍光等三人辅政!

汉武帝易怒,当此之时,是不会考虑其他后果的。

10

他还有儿子啊。后来幼子刘弗陵继位,干的还挺好。汉武帝要弄刘据纯粹是他以为太子想提前要他的位子。

这种事电视剧里面实在太多了,这个位子是你的,但你不能抢,这句话电视剧里也常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