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这里我必须要为李世民和隋朝二帝“洗白”,从隋文帝杨坚发兵三十万进军高句丽,到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失败,以及李世民和李治也对高句丽的不断征战,并非传闻中这些皇帝是好大喜功,想向世人证明他们都是最伟大的皇帝。

高句丽的由来

高句丽政权是古代中国东北扶余人所建立,在建国的六百年里长期占据东北土地和朝鲜半岛北部,而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则是百济政权,也是扶余人所建立。

古代日本菊花王朝的王室有可能就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扶余人,这些人登录日本后征服了岛上的“绳文人”,所以很可能当时的高句丽、百济、日本这三个政权其实都是扶余人建立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扶余共同体”。

而这个“扶余共同体”在东晋十六国其就开始占据中国辽东两百多年,修筑城池、开枝散叶,发展到隋朝时该国常备军已达到三十多万。当时女真人的祖先靺鞨人都受他们差遣,因此高句丽并非后来李氏朝鲜那样柔弱不堪,他们更像辽国的契丹人、金国的女真、建州部的满清那样强悍。

这个长期占据辽东的国家,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原王朝,所以当隋文帝杨坚终止了中原南北大分裂局面后,他认为一定要清除这个东北国家的潜在威胁,这不是杨坚这样英明帝王的好大喜功,且事实也证明了隋文帝的担忧。

卧榻之畔岂容他人安睡?

公元598年,高句丽率军一万多人进攻隋朝辽西地区,后被隋军击败。隋文帝随即发兵三十万反击,水陆同时进军高句丽,但天不遂人愿,在进军途中突发疫情,通往平壤水路又遇到风暴,这还未开战士兵以损失三分之一,杨坚不得不收兵。

而面对杨坚的震怒和铁血手段,当时高句丽王国吓得面如死灰,他立刻派遣使者向隋朝求和,乞求撤兵。此时的隋朝也在和北方的突厥汗国常年交战,为了避免两边作战,杨坚也就同意了高句丽国王的撤兵乞求。

在隋文帝去世后杨广继位,此时的杨广展现出了一个帝王该有的铁血与野心,他征青海、压西域、平交趾、灭林邑、攻琉球、打契丹,在面对王朝东北方的威胁时他决定完成隋文帝杨坚未完成的意志。

(杨广剧照)

然而,隋朝的灭亡恰恰就是他的“三征高句丽”,与其说他失败在战场上,倒不如说杨广是输在了决策上也虚荣心上,才被高句丽拙劣的诈降计蒙骗,延误了战机。

三十万隋朝精兵仅回来不到三千骑,在遭受如此大损失的情况下,中原各地纷纷找借口起义,导致天下大乱,隋朝灭亡。

李世民与李治的决心

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此战斩杀高句丽士兵4万余人,俘虏10万人,缴获牛羊5万匹,百姓16万人,后因安市城固守难攻,而天气逐渐寒冷,不得已才撤军。回国后的李世民总结亲征经验,以水陆两家频繁骚扰,令高句丽疲于应付,惨不堪言。

唐高宗李治是,又多次发兵,名将程名振、薛仁贵、苏定方等多次大败高句丽,每次斩杀或俘虏几万人,在这样持续作战下高句丽国力衰亡。

终于,公元668年,英国公李绩出征两年,一举横扫高句丽,完成了李世民、隋朝二帝未完成之志。

高句丽灭亡后,改国民一部分融合汉人,一部分合流与靺鞨人。后来新罗国灭亡,三韩人王氏建立了高丽政权,“高丽”二字取自于被唐朝消灭的“高句丽”,他们自称是继承者。以至于现在韩国方面一直在宣称扶余人建立的高句丽政权是他们的先祖,然而历史上真正的中国东北建立的高句丽政权跟他们没有一点关系,我们从图上就能看出。

消灭任何对领土有威胁的势力,是每个帝王必须做的事情,这不是好大喜功,而是每个统治者的责任。

最佳贡献者
2

一句话,一个强大的高句丽不利于中原王朝的发展。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由扶余王室在东北亚地区建立的政权;一度横跨今天的中国、朝鲜、韩国,《后汉书》上有记载:“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正是由于其人有凶悍的个性,高句丽作为一个国家,从建国开始就表现出极强的挑衅性。

中原是汉朝的时候,高句丽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组织,中原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进一步发展养大,继续开疆拓土;到杨坚结束中原混乱局面,一统天下的时候,高句丽已形成了强大的实力,对中原王朝已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经济发展,军事日益强盛,高句丽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南下扩张成为必然,隋初,高句丽就联合靺鞨武装入侵过辽西军事驻地,致使隋朝边疆多次形成紧张状态,后来一直成为中原的卧榻之侧;此时中原王朝与高句丽政权都心知肚明,如果要自己强大,必须抑制对方的发展。

英明果断的隋文帝杨坚对继承人杨广说了一句话,“勿遗子孙忧”就是不要把高句丽的事留给子孙解决,杨坚是富有远见的一代帝王,他深知一个强大的高句丽的形成将来 是子孙万代的灾难,早点解决这个问题,比晚解决好,他要求自己的儿子攻打高句丽灭了这个政权。

遗憾的是好大喜功的杨广,在遵照父亲遗嘱、攻打高句丽的同时,大兴土木建宫殿,劳民伤财修运河,花费巨大,严重损伤了国力,自己弄了身败名裂。而能征惯战的唐太宗劳师远征高句丽,不仅落得一身病,还于五十出头就死了。

3

高句丽是满洲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从公元前37年建国到公元668年灭亡,持续时间705年,而中原集中一统的封建王朝,一般到200多年就算不错的,可以说高句丽的历史悠久,国基稳固。

从历史上,朝鲜早期是没把渤海国视为其国历史,但高句丽一直是被视为其国历史,并命名为朝鲜的三国时期。中国早期讲世界史,讲朝鲜史时候也会讲这个朝鲜的三国时期。但近代,因为担心韩国对满洲地区提出主权要求,又开始把高句丽说是与朝鲜没有血缘关系,并把高句丽说成是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权。

如果从中原王朝把周围都看做藩属国,那所谓藩属国都可以说是地方政权。但这些地方政权不仅根本不听中原王朝的,而且还经常来骚扰中原王朝。

要问隋唐为什么拼了老命也要打高句丽?而且隋朝就是拼了命地打,结果给自己拼死的。这唐朝还不长记性,为什么还接着要打?

这高句丽,虽主要建国在满洲地区,但跟其他在此起家的北方民族不同,基本没有大举进入中原,最多只是军事骚扰中原王朝的边境。既然说高句丽是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权,怎么还分出边境呢?也许应该是内部边境吗?

通过几次和中原王朝正面冲突,也说明高句丽的军事力量不够强大,还达不到其他北方民族那样强盛。

我们就说一些中原王朝与高句丽交手的几次,先说曹魏的时候。

以前中原王朝在辽东地区也一些据点,而且出现过一段时间公孙氏军阀政权,高句丽协助曹魏把公孙氏政权消灭。其后曹魏忙于与南方交战,无暇管这里。高句丽趁机来侵占了曹魏在辽东土地。等曹魏结束南方战争后,腾出手来,就派大军剿灭高句丽。其中也是有很多苦战,甚至魏国的大将王欣也死于高句丽之手。但高句丽的军事实力还是弱于魏国,最后魏国攻下高句丽都城。但以前我写的文章就分析过,中原王朝不具备长期占领满洲、蒙古的条件,军需根不上,也无法长期驻军及派人员治理,更大原因在清朝人口暴涨之前,也没有中原人愿意移民那里。所以魏国最后撤军。

另外就是慕容鲜卑也多次与高句丽交手,也曾攻下高句丽首都。

如果把魏国和慕容鲜卑都算在中原王朝范围,这二次就是隋唐之前就中原打过高句丽,而不仅仅是隋唐才开始打。

魏国和慕容鲜卑以及隋唐这四个政权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统治者都有鲜卑血统。

曹操,经过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课题组破解了曹操家族基因密码,专家推测曹操可能是满族人。具体可以见《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课题组:曹操是满族人 曹雪芹是曹操后裔》,主要内容最早是2013年由中新网报道的。

但曹操的时候,满族没入关,我认为曹操可能是鲜卑人后裔,鲜卑人很大一部分融入满族,故才认为曹操可能是满族人。慕容鲜卑就不用说了,那是百分百如假包换的鲜卑。隋唐两朝皇室的母系是来自鲜卑,是没有争论的。有争论的只是他们父系是否是来自鲜卑,现在研究李世民祖上有鲜卑姓氏大野氏。而且其祖先经历基本是和鲜卑人经历一致的。现在考证文章很多,而且网上很容易找到,所以我就不展开说了。

打过高句丽的四个朝代共性就是皇室的鲜卑血统,所以他们对满洲地区土地有感情,这或许是他们打高句丽一大原因。

而其他原因,基本就是表面的,也可以说双方直接冲突原因,那就是一边高句丽都要想继续扩大领土,经常骚扰中原王朝边疆地区。另一方面,就是这些中原王朝当时是比较稳定时期,有中央财力来支持打。但经过都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付出很大代价,隋朝就是因对高句丽战争,不仅军事上大败,死伤甚众,还闹得国内财力紧张,引起农民起义。李世民对高句丽战争基本也是如此,没得一点便宜,而且死伤很多。根据一些专家研究推测,连李世民都可能受伤,才不得不草草收兵。最后唐朝之所以灭高句丽,完全是因为高句丽的内乱。

4

早在当初杨坚快去世的时候,就称嘱咐过杨广说了一句话,“勿遗子孙忧”。而相比杨广的雄才大略,宽厚仁慈的原太子杨勇未必能完成杨坚的遗愿,这或许正是杨坚废杨勇,软禁三子秦王杨俊,把四子蜀王杨秀贬为庶,为杨广上位铺平一切道路的原因。

那这个“勿遗子孙忧”的遗愿到底是什么,值得杨坚晚年不顾一切扶杨广安全上位?实际上,这个指令正是—打高句丽。

高句丽作为当时在中原王朝东北的政权,早在汉朝便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政权,后来又趁着中原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茁壮成长,四面扩张。到隋朝再次一统天下的时候,此时的高句丽已经成为了一个实力强大,各种文明不弱于中华的农耕社会了。

如果高句丽只是如一个历代朝鲜政权,对中原王朝称小弟的国家那还罢了,问题是高句丽一直以来的野心都是南下。早在隋朝初年,高句丽就联合靺鞨入侵辽西军事驻地,使得两国战争一触即发。换句话说,高句丽从诞生到强大,所伴随的就是扩张,那么他和中原之间的利益,早晚都是矛盾的。

所以杨坚嘱咐杨广尽快灭掉高句丽,不能给子孙后代留稀罕。只是遗憾的是,杨广为了打高句丽,把整个国家都打没了,而唐太宗去打高句丽打的自己一身病,最后终于扛不住死了。

5

说起高句丽,应该算是华夏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了。

隋唐两代曾对高句丽发起了长达70年的战争,从隋文帝杨坚到唐高宗李治,历代帝王,无不除之而后快。

最悲催的隋炀帝杨广,更是因为征讨高句丽战争的失利而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为何他们对高句丽如此拼命?

我觉得可一句话来概括: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高句丽和鲜卑突厥一样,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不除则心有不安!

所以,隋唐两代花大力气攻伐高句丽,并不仅仅只是好大喜功,而是为求国家之安稳!

高句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政权,在王国建国的伊始就对周边的各个民族进行了大规模的兼并。

根据记载,他在初期就吞并过的民族和部族有:沸流族,沃族等十多个民族。他们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拥有三万民户,成为仅次于夫余的东北地区的第二大势力。

高句丽在在长寿王时期发展成为东北亚第一大强国,和别的周边民族国家一样,高句丽也对花团锦簇的中原垂涎三尺,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来问鼎中原。

高句丽第一次想要问鼎中原的尝试,发生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高句丽联合鲜卑侵犯北平,渔阳等地区,辽东太守建议以和亲的手段平息这次危机,最终高句丽被汉朝击败。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又一次陷入了分裂和动乱,可是由于高句丽内部也发生过王位争夺战,高句丽再一次丧失机会。

到了东晋时期,历史终于给了高句丽一次好机会,高句丽趁中原混战的时候,夺取了东方四郡,趁魏帝还没有到达东北的空子,将北燕高云统治下的人民纳入了高句丽国内。

从高句丽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可以看出,高句丽是一个绝不满足于长期生活在东北一隅的国家,他的最终目的是征服中原。

而在隋朝逐渐兴起和强盛的过程中,高句丽也进一步发展,凭借一国之力不断战胜了倭国和突厥,成为当时辽东一带最为强大的势力。

这不由得引起了隋炀帝的关注和忌惮。

同时高句丽看到隋朝对东北统治的加强,也害怕累及到自己,从而万分恐惧。故而“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想要阻止隋朝势力在东北地区的进一步扩张。

所以,隋朝一而再再而三的向高句丽发动征服战争,恐怕不是意气用事,而是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隋炀帝在出兵征讨高句丽之前,明确的提出:高句丽所管辖的三郡是中国固有领土,不允许受中国文化熏染的地方变成了蛮夷地区。

他还认为:高句丽在汉朝,晋朝的时候都是直属中央的郡县,现在却不臣服于我们,我老爹早就想征服这个地方。

还有就是,河北是契丹,靺鞨各民族聚居的地方,这个地方从北齐开始就有极强的分裂倾向,要是经不起高句丽挑唆,反动叛乱怎么办?

再者公元607年隋炀帝巡行突厥启民可汗帐的时候,竟然发现了高句丽的使者,获得了高句丽与突厥秘密往来的证据。隋炀帝由此警告高句丽,不要给我玩阴的,小心我会派遣大军荡平你。

谁知道高句丽竟然不为所动,一如既往的缺乏礼节,隋朝知道高句丽是真的想要和自己平起平坐,由此下定了评定高句丽的决心。

后来唐太宗,唐高宗为了征服高句丽的原因应该和隋炀帝类似。

最后还想讲一点,就是高句丽和历史上那些北方的游牧民族是不同的。这个政权和中原王朝一样,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政权,对于土地有着的很大的依赖性。他们对于中原,想的不是掠夺,而是占领。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在隋唐这种大一统的帝国面前,这种天生的矛盾终于爆发。

高句丽,必须得灭!

于是在经过隋唐两代70余年的攻伐之后,高句丽于公元668年为唐朝名将薛仁贵攻灭。国土归入唐朝版图,唐设安东都护府管辖,

6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割据政权,高句丽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的遭受中原王朝的大规模进攻,历代统治者的目的都是要彻底消灭它。从隋朝隋文帝开始,包括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四位皇帝先后率大军攻伐高句丽,哪怕是像隋炀帝一样搞的倾家荡产,国破身亡也在所不惜,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高句丽是当时东北扶余部落的王子叛乱出逃建立的国家,从建国开始,其野心就不断膨胀。逐渐蚕食了朝鲜半岛汉四郡,而汉四郡从汉朝开始就是汉土,因此作为后继统一王朝的隋唐都没有放弃过收回四郡的打算。高句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对中原扰袭破坏中原统一进程,搞火中取栗。在隋朝统一北方后,高句丽就联合陈朝和北方突厥,攻击大隋,还趁机攻打辽东地区。因此,对于新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后,高句丽是必须要消灭的,否则它时长上蹿下跳,会搞的边疆不稳,国无宁日。

在三国时期,高句丽的扰袭换来了最后被曹操灭国,毁其都。但随着曹军撤退,高句丽又卷土重来。

到了隋朝从文帝开始,就征伐高句丽,高句丽充分领发挥了你来我就降,你走我就叛的政策,惹的炀帝搞了不灭此国誓不罢休的政策,于是调动了上百万军队去三征高句丽。但因为各种原因遭到了失败,因此唐朝建立后,太宗也把高句丽的威胁和野心当做了国家的首要问题。他对国内强调了“要报汉人子弟之仇”为被屠杀在高句丽的上百万华夏子民报仇,因此,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虽然没有彻底灭亡高句丽,但是,对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终于在高宗时代,大唐彻底铲除高句丽这个割据政权,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高句丽的灭亡,其实就是一个扩张的中国政权面对中央政权的挑衅之后,遭到了中央政府的打击而死的历史,而这段历史还被韩国人大书特书,认了祖宗,也不知道羞不羞?

7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朝代,自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帝王。在这些帝王中,有英明神武的,也有昏庸无道的,不过不管英明还是昏庸,那都是后世基于某个方面来平叛的,历史上的很多皇帝,并不能单一的靠某件事来评价,而是看总体功绩。就拿隋炀帝和唐太宗来说,后世总喜欢说他们喜欢打仗,甚至有时扣上了“穷兵黩武”的帽子,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隋炀帝和后来的唐太宗那么喜欢打仗呢?尤其是特别要拼了老命的打高句丽呢?


其实历史就是本能答疑解惑的书,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想当初秦朝时曾经打败了匈奴,结果当时的秦王一时手软,没有赶尽杀绝,结果怎么样?到了汉代匈奴成了华夏族的头号敌人,大汉断断续续又和匈奴打了上百年。


汉朝的时候呢,周围的羌、乌桓等小民族都曾被强汉打的哭爷爷喊奶奶的,当时的大汉天子也是没有赶尽杀绝,结果怎么样?汉朝在的时候还好说,甚至三国时期也还好说,到了晋朝就完了,五胡乱华。


唐朝的时候呢,周边少数民族也不少,南诏吐蕃等先不说,先来看看契丹。契丹和唐朝交锋了多次,双方互有胜负,唐虽然没有彻底搞定契丹,但也没让他坐大。但唐朝亡了之后呢,契丹就犹如杀神附体一样,差点把我华夏族逼到生死边缘上。

后期的例子多的数不胜数,像金对待初期的蒙古,明对待初期的女真,那都是曾经想过把对方杀到片甲不留的,只是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现。所以,朋友们,知道隋炀帝和唐太宗等皇帝们为什么不遗余力的打高句丽了吧?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8

我们之所以感觉隋唐攻打高句丽,有点大材小用的感觉。那是我们不了解高句丽具体有多大,也许很多人都以为,高句丽就是现在朝鲜半岛。其实不是,高句丽的国土面积相当大,占据了大半个东北。它的国土范围包括,现在朝鲜半岛,再加上辽宁省的全部,和半个吉林省那么大的地方。可见,高句丽实力并不弱,不然,隋炀帝也不会三征高句丽,都不能取胜。



其实说白了,隋唐之所以那么忌惮高句丽,就是应了那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当时,高句丽已经对中原政权,产生了巨大威胁。因此,隋炀帝、唐太宗才要对它穷追猛打。


高句丽这个国家发展很快,在公元5世纪初,就两度击败日本,随即征服了新罗和百济,他在东北亚已经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虽然高句丽坐拥着东北,但他并不像契丹、辽、金,是一个渔猎政权,他却是一个农耕政权。而且高句丽王室,很早就建立了完全的律令制,这类似于后来日本飞鸟时代的律令制。但这一制度的形成,比日本足足早了200年。



在隋朝时期,经过隋文帝的休养生息,人口提高到900万户,大约5000万人。后来经过隋末混战,到了贞观年间,唐朝的人口只有1500万。而高句丽的人口当时已经超过300万,由这个人数,就可以看出,高句丽并不弱。


高句丽身为东北亚的霸主,他有着较为先进的制度,以及众多的人口,他还拥有先进的军事手段,最要紧的是他还在边境修长城。高句丽的生产模式,宗教习俗,甚至都和隋唐差不了多少。因此,隋唐要想解决高句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隋炀帝之所以着了魔似的,一而再、再而三,要强攻高句丽。原因无他,就是高句丽不把隋炀帝放在眼里。



隋炀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喜欢追求完美。他也乐于把自己比作上古先贤,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各国朝贡的景象,他很享受那种众星拱月般的荣耀。但高句丽不但不承认隋炀帝的霸主地位,屡屡向他发起挑战。高句丽甚至还怂恿周边国家,不向高隋炀帝朝贡,这无疑就是在狠狠的打隋炀帝的脸。


一方面是为了挽回这个面子,另一方面也是高句丽反展太快,对隋朝有所威胁。所以,隋炀帝一心要打败高句丽,而且他还要亲手打败高句丽,以挽回自己的尊严。



也正是隋炀帝要面子,在即将把高句丽打的近乎亡国之时,高句丽使了一个非常拙劣的诈降计,就使的隋炀帝瞬间大败。


随后,隋炀帝又接二连三讨伐高句丽。但国内已经不堪忍受,隋炀帝这种穷兵黩武的行为。为了征伐高句丽,隋炀帝不惜狂征暴敛,这才引起天下大乱,才有后面李唐的崛起。



李世民坐拥天下之后,连续击败周边国家,成为真正的东亚霸主。但李世民心中也有一颗刺,就是东北方向的高句丽。他认为,这个三次击败隋炀帝的国家,应该可以成为他的对手。于是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所帅兵马不过10万,却连连取胜。后来由于天气变得严寒,不利于行军,这才暂且回朝。


后来,唐朝多次出兵东征,屡屡获得胜利。最后在668年,由开国老将李绩挂帅,历时两年,将高沟里犁庭扫穴,这才完成了李世民,乃至隋炀帝、隋文帝的未竟之志。

9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民族,其源出可能出自西汉末朝时的濊貊和扶余人,在南北朝末期和隋朝初年,发展壮大起来,成立了强大的奴隶制高句丽王国。其管辖范围大致在辽宁、内蒙东和吉林省,疆域最大时包括了北朝鲜,因此韩国人不停地跟中国争历史。其实后来的高丽国与高句丽没有继承关系!

隋炀帝杨广在位时,高句丽已经座大建国了。杨广为了解决后顾之忧,毅然率领百万大军征东。军队长途远征,粮草给养都是大问题,加之当时天寒地冻几次都被高句丽击败,杨广大兴土木,修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种种原因叠加导致了国内纷争,人民纷纷起义反抗,最终断送了隋朝的江山。


隋灭唐立,高句丽一直威胁着唐朝的江山。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经过唐初的修养生息和“贞观之治",国家实力得到大大的提升。唐太宗亲自征东,几番争战,虽没有灭掉高句丽,但有效地遏止了高句丽的扩张和对边界的骚扰。大大地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导致高句丽国内大乱,几个贵族势力互相争权,民不聊生。

到了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时,高句丽已构不成对唐朝的威胁,但唐朝对其的征伐在继续,终于在高宗时期灭掉了高句丽。迁其王族和贵族诸部到华夏大地,灭绝了其死灰复燃的机会。


经过千百年的融合,其已完全融入汉民族之中。 隋炀帝杨广在第三次亲征高句丽,已经快要灭掉高句丽。但此时国内吃紧,人民纷纷抗争起义。杨广轻信了高句丽国王的谎话,班师回朝后,高句丽死灰复燃,把隋军赶出了国境。这就是唐军为什么痛打落水狗,灭掉高句丽的真正原因。

10

高句丽不但侵吞中国领土,抓我边民,最主要是高句丽是农耕王朝,与中原朝廷政治文化军事政策几乎是一样的,这样对我朝威胁太大了,所以隋唐两朝统一后国力恢复,军事也比较强盛,两朝皇帝都有收复被占领土的决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