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
5晋书,6南史,7北史
8宋书,9齐书,10梁书,11陈书,12北魏书,13北周书,14北齐书。
15隋书,16旧唐书,17新唐书,
18旧五代史,19新五代史,
20宋史,21辽史,22金史,23元史,
24明史。
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
5晋书,6南史,7北史
8宋书,9齐书,10梁书,11陈书,12北魏书,13北周书,14北齐书。
15隋书,16旧唐书,17新唐书,
18旧五代史,19新五代史,
20宋史,21辽史,22金史,23元史,
24明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由不同的历史学家和学者撰写的,又被各朝代列入正史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从第一部《史记》记述的黄帝起,至最后一部《明史》的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前后历时四千多年,总计四千多万字。
“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地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规模巨大、卷帙浩繁。正是有“二十四史”的存在,使得我们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二十四史”指哪二十四部史书呢?具体是如何发展的呢?
三国时期,“三史”就已经出现。当时的三史通指《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和东汉刘珍等编撰的《东观汉记》。后来,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出现,取代《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就有了“前四史”。
到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徵等)和《晋书》(唐·房玄龄等),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就形成了“十三代史”。
到宋代,在“十三代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共十七部,形成了“十七史”。
到明代,又增加四史:《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清张廷玉等),加上先前的“二十一史”,总名为“二十二史”。后来又加了《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成为“二十三史”。而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学者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经乾隆皇帝钦定,也列入正史,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上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从汉武帝时期的《史记》到清乾隆时期的《明史》,注意,《清史》不再二十四史范畴之内。
这个概念是陆续形成的。唐代之前,有所谓“前四史”的说法,也就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涵盖的历史时期从上古到汉武帝)、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汉时期)、南朝刘宋范晔的《后汉书》(东汉时期)、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到了北宋时期,又加入了十三部史书:
《晋书》,唐代房玄龄 等 著;
《宋书》,梁代沈约 著;
《南齐书》,梁代萧子显 著;
《梁书》,唐代姚思廉 著;
《陈书》,唐代姚思廉 著;
《魏书》,北齐魏收 著;
《北齐书》,唐代李百药 著;
《周书》,唐代令狐德棻 等 著;
《隋书》,唐代魏徵 等 著;
《南史》,唐代李延寿 等 著;
《北史》,唐代李延寿 等 著;
《旧唐书》,后晋刘昫 等 著;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 等 著;
它们连同“前四史”,合称“十七史”。明代又加上《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乾隆时再增入《明史》,合称“二十二史”;不久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最后经乾隆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到了近代,赵尔巽主编了《清史稿》,并入“二十四史”,这时合称“二十五史”;后来又加上柯劭忞撰写的《新元史》,最终成为“二十六史”。
经常更新 欢迎关注
二十四史简介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朝代所撰写的史书的总称,通常也被认为是正史。这些正史以《史记》为模板,以纪传体书写。
除了二十四史,还有二十六史的说法。1921年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将《新元史》纳入正史。另外还有说法将《清史稿》视为正史,也就有了二十六史的提法。
一、《史记》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之所以珍贵难得,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司马迁在动笔之间就坚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而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而不受统治者的影响。《史记》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统治期间3000年的历史。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壁”。
二、《汉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为班固。
班固所撰写《汉书》,后世又称之为《前汉书》。
《汉书》记载了西汉建国至灭亡二百多年的历史。因内容仅限于西汉一朝,所以开创了“断代史”的全新体例。
后世正史编撰均以纪传体和断代史作为标准,班固也与司马迁并称为“班、马”,成为史学人物标杆。
三、《后汉书》
该书主要作者为南朝刘宋时期史学家范晔,范晔写了纪和传,另有司马彪添加了八篇志。主要内容为东汉历史。
《后汉书》地位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四、《三国志》
该书作者为晋代陈寿。内容为三国时期魏蜀吴鼎立的历史。
该书内容比较简略,后世人因此为其作注,通常认为,南朝裴松之的注写得最好。
五、《晋书》
《晋书》从三国司马懿开写,一直到东晋灭亡,包括西晋、东晋以及北方十六国的全部历史。
《晋书》为唐太宗组织唐代史学家集体创作。著名的作者有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令狐德棻、李延寿、李淳风等。其中,李淳风还是一位科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位给风进行定级的人。
六、《宋书》
这里的送不是赵匡胤的那个宋,而是刘裕的刘宋。
作者为南朝梁的沈约。沈约出身江南大族,在宋齐梁三朝都做过大臣,自称“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
七、《南齐书》
作者为南朝梁萧子显。记录了南齐二十三年的历史,是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萧子显是齐朝的皇族子弟,齐朝灭亡,又做了梁朝的大臣。写史书的时候就有点尴尬。可惜他没有司马迁的魄力,于是写齐朝开国皇帝就往好处写,写末代皇帝就往坏了写。所以,我们现在对齐朝子孙的不好印象,也有萧子显的功劳。
八、《梁书》
该书主要记载了南朝梁的历史。署名作者为姚思廉,实际上这部史书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他父亲姚察的基础上写得。比如,很多文章的结尾都会有“陈吏部尚书姚察曰”的字样。
九、《陈书》
该史书的作者也是姚思廉,也被认为是在其父的基础上写成的。
十、《魏书》
该书为北朝北齐时编写的纪传体史书,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记录少数民族王朝历史的史书。记载的主要是北魏大约一百五十年的历史。
《魏书》的作者叫魏收。魏收对自己的这部史书十分得意,但是讽刺的是,该书却遭到各种官员的批判,甚至被称作“秽史”。
至于原因如何,我们回头再做分解。
十一、《北齐书》
《北齐书》,作者唐朝李百药。李百药经历北齐、北周、隋、唐四朝,历经世事,对于朝代兴亡很有自己的见解。
十二、《周书》
作者为著名历史学家令狐德棻。
该书记载了西魏以及北周的历史,内容上还兼顾了东魏、北齐等朝代的重大事件。
十三、《隋书》
该书是唐朝时编撰的一部记录隋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是唐朝国史馆集体智慧的结果。据说主编是魏征。该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全书贯穿了以史为鉴的思想,这也是收到了唐太宗影响的结果。
除此之外,该书还有个优点就是隐晦较少,重视历史事实。比如,虞世南已经是唐朝重臣,但是在记载中并未有避讳其兄虞世基的恶行。
十四、十五、《南史》《北史》
这两部历史著作属于姐妹篇,通常认为是李大师和儿子李延寿两代人共同努力而完成的。
十六、《旧唐书》
该书是最早的唐史,是五代后晋由国家组织编撰的。
《旧唐书》写完的时候,后晋的宰相正好是刘昫,按照传统,宰相都是国家修史的总编,所以刘昫就成了第一作者了。
十七、《新唐书》
该书是北宋时期编撰的记录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主编为宋祁、欧阳修。主编都是闻名的大文学家,所以,《新唐书》的文笔非常不错。
十八、《旧五代史》
该书也被称为《梁唐晋汉周史》。该书是宋太祖赵匡胤下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担任监修。
十九、《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历史上唯一的私修正史。通常正史都是有政府主导,官修。但《新五代史》是自唐朝之后唯一一部个人写的史书,所以是私修的。作者是欧阳修。为什么私修?据说,是因为欧阳修觉得《旧五代史》写得不好。倒不愧是大文豪,新书问世,大家都觉得比旧版的好看。到了金朝的时候,皇帝下令看五代史就看欧阳修版的。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新五代史》的历史地位。当然,两部历史的优缺点都是很明显的,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十、《宋史》
《宋史》是元朝编写的记录宋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主编是元朝的脱脱。由于资料十分充分,《宋史》是篇幅最庞大的官修史书。该书同《金史》、《辽史》并称为“元朝三史”。
二十一、《辽史》
《辽史》的主编为脱脱。记录了辽国一百多年的历史。
二十二、《金史》
《金史》的主编为脱脱。记录了金国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
二十三、《元史》
该书为明朝时写的史书。主编为宋濂等人。该书为朱元璋下令编写,由于朱元璋文化水平有限,就要求主编在编写历史的时候语言要通俗易懂,老百姓也能看得懂。
二十四、《明史》
《明史》被认为是最为完善的一本史书,篇幅也仅次于《宋史》。该书的署名主编为张廷玉,参与编写的主要还有万斯同、朱彝尊等人。《明史》最主要的问题是掩盖历史真相的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当涉及到清朝统治者利益的时候。
经常更新 欢迎关注
二十四史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王朝所产生的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的统称,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为不同朝代的不同史学家撰写的各封建王朝史书的集合,它的时间跨度是非常大的,从《史记》中记叙的黄帝开始,到《明史》记叙到1644年明亡为止,前后共记叙的历史有4000多年,总字数约有4000多万字。
二十四史广泛采用本纪、列传、志的纪传体编写方式,记载了历代各朝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的事件,内容涵盖非常广泛与丰富。
二十四史的形成过程为:三国之后形成“前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宋代时期形成“十七史”,包括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的十史和“前四史”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明代时期形成“二十一史”,在“十七史”的基础上增宋、辽、金、元史;清朝时期,《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也被定为正史,乾隆批准合称“钦定二十四史”,无皇帝旨意不能修改。
二十四史简要介绍: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共130卷。《史记》是一部通史,主要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汉书》,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共100卷。《汉书》是一部断代史,主要记载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书中的《百官公卿表》被后世推崇。
《后汉书》,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所著,共120卷。《后汉书》是一部断代史,主要记载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共195年的历史。书中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是范晔和李贤注所写,其余为晋朝司马彪《续汉书》中内容。
《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共65卷。《三国志》是一部断代史,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全书有《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被后人推崇备至,可惜内容太少。
《晋书》,唐朝政治家房玄龄所著,共130卷。《晋书》是一部断代史,主要记载从司马懿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两晋的历史。全书有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并以“载记”兼述了十六国的兴亡史。此书追求华丽,不求笃实。
《宋书》,南朝梁史学家沈约所著,共100卷。《宋书》是一部断代史,主要记载从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到刘准共六十年的历史。全书有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南齐书》,南朝梁史学家萧子显所著,共59卷。《南齐书》是一部断代史,主要记载南朝萧齐王朝从齐高帝建元元年到齐和帝中兴二年共23年的历史。全书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
《梁书》,唐朝史学家姚思廉所著,共56卷。《梁书》是一部断代史,主要记载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共50多年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
《陈书》,唐朝史学家姚思廉所著,共36卷。《陈书》是一部断代史,主要记载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共33年间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此书不如《梁书》充实。
《魏书》,北齐史学家魏收所著,共124卷。《魏书》是一部断代史,主要记载公元4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篇幅过长被拆分,实有131卷。
《北齐书》,唐朝史家李百药所著,共50卷。《北齐书》是一部断代史,主要记载北魏分裂前十年、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到下迄北齐亡国共50多年历史。全书有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
《周书》,唐朝史学家令狐德棻等所著,共50卷。《周书》是一部断代史,主要记载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共48年的历史。全书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此书资料贫乏,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
《隋书》,唐朝宰相魏征等所著,共85卷。全书有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修完共历时35年,是对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修改。
《南史》,唐朝史学家李延寿所著,共80卷。《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主要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到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共170年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
《北史》,唐朝史学家李延寿所著,共100卷。《北史》主要记载北朝魏、齐、周、隋四朝共233年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
《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所著,《新唐书》为宋代欧阳修、宋祁所著,《旧五代史》为宋代薛居正等所著,《新五代史》为宋代欧阳修所著,《宋史》、《辽史》、《金史》为元朝脱脱等所著,《元史》为明朝宋濂等所著,《明史》为清朝张廷玉等所著。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司马迁的《史记》写法被历朝历代推崇名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为“正史”。
二十四史的形成:首先是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史记》、《汉书》、《后汉书》叫做“前三史”,加上《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后来史学家把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这十个王朝的史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合称“ 十史”,加上上面的“前三史”,统一就叫“十三代史”。
在宋朝在“ 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就有了了“ 十七史”的说法。明朝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 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时编定《明史》,加到前面里边就有所谓“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就成为“二十三史”。最后乾隆皇帝乾坤独断,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他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至此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下止明朝崇祯十七年,合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的“二十四史”成形。
当然后世的政治家为了青史留名,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是多数史学者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进去凑成“二十五史”,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各朝官方认定的24部史书的总称。
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又称“正史”。《四库全书》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二十四史”起于《史记》止于《明史》,沿用《史记》开创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写法,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后来将《新元史》列入为“二十五史”,将《清史稿》列入为“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及作者
1.《史记》西汉·司马迁
2 .《汉书》 东汉·班固
3 .《后汉书》 南朝·范晔
4 .《三国志 》西晋·陈寿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6 .《宋书 》梁·沈约
7 .《南齐书 》梁·萧子显
8 .《梁书 》唐·姚思廉
9 .《陈书 》唐·姚思廉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 .《隋书 》唐·魏徵等
14 .《南史》 唐·李延寿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 .《宋史 》元·脱脱等
21 .《辽史 》元·脱脱等
22 .《金史 》元·脱脱等
23 .《元史 》明·宋濂、王袆等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史记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
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史记》经过司马迁外孙杨恽的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三国志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宋书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
南齐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梁书
《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陈书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魏书
《魏书》是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北齐魏收。该书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1卷。
北齐书
唐朝史家李百药撰,属纪传体断代史,共50卷,纪8卷,列传42卷,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馀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
周书
《周书》,中国历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
隋书
隋书作者是魏征。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此书。
南史
《南史》为唐朝李延寿撰,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北史
《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旧唐书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它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新五代史》撰写内容更加翔实,但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辽史
《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1124—1218年)。
金史
《金史》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本词条对金史的历次编撰过程进行了介绍,并列出了《金史》的详细目录,最后,词条对各学者对《金史》的评价做了总结和归纳。
元史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明史
大明朝从令往后,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其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记事久远,前后相接,自成体系,跨度长达四千多年。这套史书的整个修纂过程从《史记》写成的汉武帝时代,到《明史》编定的清乾隆之初,用时长达1800多年。因此,其名称也是与时俱移、由少到多、逐渐形成的。
二十四史分别是:
1.《史记》(汉·司马迁)
2.《汉书》(汉·班固)
3.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4. 《三国志》(晋·陈寿)
5.《晋书》(唐·房玄龄等)
6.《宋书》(南朝梁·沉约)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8. 《梁书》(唐·姚思廉)
9.《陈书》(唐·姚思廉)
10.《魏书》(北齐·魏收)
11.《北齐书》(唐·李百药)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唐·魏征等)
14.《南史》(唐·李延寿)
15.《北史》(唐·李延寿)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20.《宋史》(元·脱脱等)
21.《辽史》(元·脱脱等)
22.《金史》(元·脱脱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张廷玉等)
中国有着深厚的史学传统,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不但有官修史书,还有很多野史笔记,官修史书,最有名的就是二十四史,这二十四部史书,都是纪传体史书,何谓纪传体?就是以写人物为主来写断代史,皇帝的叫做本纪,其他人的叫做列传,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创立的,当时还有世家这一体例,主要叙述诸侯事迹,后来就很少见了,主要是纪传体。
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书大部分都是编年体通史不同,中国古代历史上通史不多,比较有名的是《春秋》及左传,最为有名的是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记述了从三家分晋到五代结束1300多年的历史。需要说明的是,《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这二十四史,毫无疑问,也不是一下形成的,历史上曾经有十七史、二十二史等多种说法。二十四史,应该说到了清代才有这一说法,实际上,到了民国,一帮大清的遗老遗少还编写了《清史稿》,所以加上这一部,也有二十五史的说法,不过因为这一书稿尚未最后成书,所以这一说法并不流行。
这二十四部官修史书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四部书又被称为前四史,属于经典之中的经典。
接下来是:《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因为南北朝各有一个齐国,所以用南齐书北齐书区别之。
接下来《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之所以唐书和五代史都有新旧两部,是因为北宋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欧阳修对两部旧史不甚满意,于是自己操刀还写而成,其文学价值的确高于旧史,但是由于删减较多,从史料价值上,旧史也不可抛弃。
接下来是《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需要注意是,没有西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