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180年,独揽大权的吕后去世,汉高祖的庶长孙齐王刘襄起兵,一方面是为配合长安功臣集团荡平诸吕,一方面也是为自己争夺帝位,但是最终刘襄却没能继承皇位,皇冠反而花落相对被动的代王刘恒头上。

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刘襄被委托的代理人坑了一把。

尘埃落定之后,齐王刘襄委派琅琊王刘泽(汉高祖刘邦族弟,一作刘邦远房堂兄弟)前往长安说服众臣立自己为帝,但刘泽到了长安之后,却说出了这么一番话:刘襄的舅舅驷钧不是善类,如果拥立刘襄,吕氏当国之事又将重演。诛灭诸吕的长安功臣集团正中下怀,最终拥立汉高祖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委托的代理人坑了委托人一把,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刘襄在起兵时,曾经设计挟持刘泽,夺取琅琊国的军队(刘襄派使者到齐国之东琅邪国——都城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说吕氏发动变乱,请琅邪王刘泽赴齐都临淄面商大事,刘泽赶往临淄却被齐王软禁),刘泽怀恨在心,所以来了这么一出。后来刘泽因平乱有功,改封燕王,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帝对他的酬劳。

第二,长安功臣集团想扶持一个相对弱势的皇帝。

汉初封王,山东大部分地区封给了齐王刘肥,现在为其子刘襄统辖,势力非常大,另外,刘襄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比较英武,事实上他的举动虽然符合清除诸吕的政治正确,但也表现出很强的政治野心。

反之,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以孝顺、谦恭著称,在长安功臣集团看来,选择刘恒对自己有利。刘泽虽然是出于私心黑刘襄,但是他提出的刘襄母族势力过大对于有着吕后专权前车之鉴的功臣集团来说,也是必须要警惕的。

(汉文帝刘恒剧照)

(母亲生病,汉文帝亲尝汤药)

由于上述两个主要原因,汉高祖的长孙齐王刘襄与皇位失之交臂,后来郁郁而终。

(朱虚侯刘章剧照)

这里还有一个花絮,刘襄的二弟朱虚侯刘章在诛灭诸吕的过场中一马当先亲斩丞相吕产立了大功,后被汉文帝加封采邑二千户,赏黄金千斤。公元前178年,刘章又被论功行赏封为城阳王。这件事和刘襄没当成皇帝也有关系,当初因为刘章在诛灭诸吕功劳甚大,汉文帝一度许诺封刘章为赵王,但后来汉文帝从其他地方得知,刘章当时意在拥立兄长齐王刘襄即帝位,心中比较不爽,所以只封他为城阳王。

文气的代王刘恒当上来了皇帝,但是,后续事态的发展与长安功臣集团原先的设想并不完全一致。

周勃等人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吕氏,是因为他们从吕氏手中骗取了南北军的控制权,如果不掌握长安的军队,此次行动根本不可能成功。

(《周勃夺北军》上海雕刻厂雕刻作品原稿)

汉文帝刘恒对此当然十分清楚,所以进入长安的当天晚上就入驻未央宫,连夜任命心腹代国中尉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代国带来的亲信迅疾直接控制了长安的局势,此时的长安功臣集团对文帝只能俯首听命了。

(太史公评论周勃: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在诛灭诸吕的长安功臣集团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绛(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侯周勃,由于立了头功,文帝任命他为右丞相,居百官之首,并赐金五千斤,邑万户。但不久周勃因为被人提醒富贵尊荣之中藏有祸端,所以主动辞去丞相职务,而文帝亦欣然允许。第二年丞相陈平去世,文帝重新任命周勃为丞相,但不久又免去其职务,让他带头“之国(去封地)”去了。周勃之国后仍战战兢兢,甚至有些心理不正常,史载:

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他如此一惊一乍还严阵以待汉朝官员,导致有人上书“告勃欲反”,使得周勃被廷尉逮捕下狱,几乎丢了性命。周勃后来的这些遭遇表明,文帝对长安功臣侯势力是有所提防,也颇有对付他们的收放自如的手段。

从选择相对弱势的皇帝角度,长安功臣集团也可以算是走了眼,当然,文帝为人总的来说还是宽仁厚道的,如果他们选择了齐王刘襄或者淮南王刘长,后续的走向到底怎样,也实在不好说。

最佳贡献者
2

刘襄是刘肥的长子,刘邦的长孙。而且在吕后去世后,铲除诸吕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劳。按理说,他是最应该被立为皇帝的,为什么大臣们不立他呢?

咱们先来看看刘襄在铲除诸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刘襄)

吕后去世前,让吕禄担任上将军,让吕产担任相国,并让他们牢牢掌控住兵权。当时的皇帝是刘盈的儿子后少帝刘弘,朝政大权掌控在诸吕手里。不过,朝中还有陈平、周勃等一帮刘邦的老臣也有权力,而且他们对诸吕非常不满,因此,诸吕就商量着准备造反。所谓造反,也就是要铲除陈平、周勃等人,让诸吕完全掌控朝政,甚至废掉刘弘,自己当皇帝。

这件事商量一阵后,又不敢贸然行动。不过,这件事让吕禄的女儿知道了。吕禄的女儿是刘章的妻子,于是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刘章。

刘章是刘肥的次子,被封为朱虚侯,住在长安。除此外,刘肥还有个第三子东牟侯刘兴居也住在长安。只有齐王刘襄住在他的封地上。于是刘章写信给刘襄说,让他起兵讨伐诸吕,自己和刘兴居作为内应。

刘襄准备讨伐的时候,想去联合琅琊王刘泽。但是刘襄又不是真正想联合刘泽,而是有点想吞并刘泽的味道。他给刘泽写信,让刘泽来商量,并且还说刘泽是老资格,最好让刘泽来当首领。刘泽当然就去了。去了以后,刘襄就把刘泽给控制了起来。

(西汉前期封国)

刘襄为什么想吞并刘泽呢?原来刘泽本来是侯,因为娶了吕后妹妹的女儿(也就是樊哙的女儿)为妻,因此吕后就把刘襄的土地割了一个郡给刘泽,同时封刘泽为王。刘襄土地被割,心里不服气,所以才想控制刘泽。

刘襄控制了刘泽后,把刘泽的军队也一并掌控起来,起兵往长安进发。诸吕派灌婴去迎战刘襄。灌婴走到荥阳,就不走了。本来他就不愿意帮助诸吕打刘氏子孙,所以就屯兵在荥阳,准备和刘襄讲和。

这时候,长安城里陈平、周勃等人已经把诸吕拿下。陈平、周勃不但拿下诸吕,还因为后少帝刘弘是诸吕立的,以他不是刘盈亲儿子为由,把他给废杀了。废杀以后,就需要新立皇帝。

这时候,被控制起来的刘泽就对刘襄说,你的功劳最大,又是高祖的长孙,理应当皇帝。我的资格比较老,朝中大臣还是比较听我的话。干脆你让我到长安去,劝大家立你为帝吧。

(周勃)

刘襄听刘泽这么一说,激动了,不假思索就把刘泽给放了。刘泽到长安后,大臣们正在商量立刘襄为皇帝的事。刘泽不但不帮刘襄,反而劝大臣们说,刘襄的舅舅驷钧现在是齐国的宰相,他又是一个残暴的人。如果立刘襄为皇帝,将来驷钧一定会干政。他一干政,诸吕作乱的悲剧又会重演。于是大臣们便把代王刘恒接到长安当皇帝,他就是汉文帝。

我仔细查了查历史书,历史书上关于驷钧的资料很少。刘泽说他残暴,但是史书上并没有他残暴的任何事例记载。这说明,很可能刘泽是诬告。但问题是,不管是不是诬告,陈平、周勃等人为什么不做一番调查才下结论呢?因此,我认为,陈平、周勃很可能根本不想立刘襄为帝。

为什么不想立刘襄为帝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刘襄作为齐王,势力非常强大,长安城中还有刘章、刘兴居两个侯。要是陈平、周勃立刘襄为帝后,刘襄一定只会用他在齐国的旧臣驷钧、祝午、魏勃等人,绝对不会用陈平、周勃。而代王刘恒没什么实力,同时为人又比较谦虚低调。因此,为自己将来的前途作想,陈平、周勃也就顺水推舟,不再考虑刘襄。

3

没错,刘襄之所以没能被立为皇帝,就是因为他太适合当皇帝了!



《史记》说汉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的确,在刘邦与吕雉结婚之前,他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齐王刘肥,刘襄作为刘肥的长子,于公元前189年继承了齐王之位,此时正是吕后掌权的时期。



刘襄与吕后是有仇的——汉惠帝刘盈性格和善,他曾经在宫中举办了一次家宴,让自己的哥哥刘肥坐在了上首的位置,刘肥觉得这既然是家宴,而自己又年长,便坐下了。但是吕后却非常生气,她端给刘肥两杯酒,让他给自己祝寿。孝顺的刘盈见状边端起了敬一杯,要哥俩一起给太后敬酒,吕后随即将两杯酒打翻在地。此时刘肥清楚了——太后这是想要他的命啊!



于是刘肥不得不使用非常屈辱的办法——他给自己的妹妹鲁元公主一个郡作为“汤沐邑”,相当于割让了一大块国土出去。另外,他还尊妹妹为“太后”——相当于把他妹妹当娘来对待!吕后满意了,把刘肥释放回齐国,但刘肥没多久就抑郁身亡了。

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于是刘襄第一个起兵反对吕党,随后周勃、陈平等人才决心拥护刘氏。



诸吕虽然被平定了,但是刘襄却得罪了一个人,一个非常有话语权的人——刘邦的堂弟琅琊王刘泽!刘泽在刘襄欺骗之后最终在胜利之日抵达都城,在选定新帝的问题上他先表态:“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可以说,别的都是借口,最后一句“大臣安”才是重点。如果与自己有过节而且精明干练,深的人心的孙子刘襄当了皇帝,自己有好果子吃吗?



刘泽是这么想的,其他所有的大臣也是这么想的,因为他们都想立一个自己能控制的,不影响自己前途的弱势皇帝。而雄才大略的刘襄,是他们的绊脚石,甚至可能是他们无量前途的终结者!

在这种情况下,“弱势”皇子代王刘恒被选定。而刘恒登基当天,大臣们就发现自己的算盘打错了——代王比齐王更强势!

4

齐王刘襄虽然起兵,却并未参与铲除诸吕的战斗。而刘邦长孙的身份也不是继承大统的必要条件,毕竟他爹刘肥当初位列长子都没戏。此外刘襄自作聪明的举动,以及处于反思外戚干政的风口,都决定了他与皇位无缘。而且他起兵也不全出于公心,除了想上位,很大程度还和吕雉的恩怨有关。

吕雉对诸侯中实力最强的齐国一直忌惮和防范。先是想弄死老齐王刘肥,刘肥以地换命,拿城阳郡给鲁元公主做了汤沐邑才免遭毒手。刘襄继位后吕雉又进一步分割齐国,把济南郡封给了侄子吕台,琅邪郡封给了刘泽。有了这个前提,刘襄出兵便想搂草打兔子,趁机收回故地。他以自己年轻为由,诓骗琅琊王刘泽来齐共商大计,而后将其扣留并收编了他的军队。恍然大悟的刘泽反过来又骗刘襄,说不如放他去长安,好在刘襄称帝的问题上帮忙。刘襄送走刘泽,算是印证了太年轻的话,也为将来的继位阻力埋下伏笔。刘襄大军也并未进关,走到荥阳时与前来狙击的大将军灌婴达成协议,开始静观长安之变。等待的档口,刘襄又拿下了济南郡。

剿灭诸吕出力最多的是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刘章为人生猛,虽为上将军吕禄的女婿却并不心向吕氏,甚至连吕雉的账都不买,曾以耕田歌讥讽,还当着她的面杀过一个吕氏子弟,在朝中颇有影响。通知刘襄发兵的也是刘章,这一方面是维护刘氏江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想在变革中顺势推哥哥上位。剿灭诸吕的过程有惊无险,诸吕威风仰仗吕雉,吕雉一死也就没了权力保障,刘氏旧臣纷纷倒戈。先是太尉周勃用计拿了吕禄的兵权,之后刘章杀相国吕产打响第一枪,诸吕也随之覆灭。接下来就是讨论皇帝人选问题。

刘襄当时算个大热门,毕竟他是第一个竖起反吕大旗的,虽说没入关,但大兵压境对吕氏构成了威胁,也给长安带来了信心。而齐国立国较早以及嫡长孙的资历和血统优势自然也被摆上台面。然而表决时琅琊王刘泽坚决反对,理由是刘襄的母舅驷钧恶戾,有可能重蹈外戚干政的覆辙。刘泽跟刘邦是一辈人,资格老说话也有分量,又抓住了痛点和热点,令人无法辩驳——淮南王刘长也以同样理由被拒即为佐证。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刘泽有报一箭之仇的意思。最后众人将目标一致锁定仁孝宽厚且娘家靠谱的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5

先说结论刘邦的孙子齐王刘襄之所以不能继承皇位,就是因为他这个人太厉害了,一般皇帝厉害了,大臣们就要受气。所以,手握重权的大臣不想让刘襄当皇帝。这是他不能继承皇位的主要原因。

下面我们说下,刘襄是怎么个厉害法,大臣又是如何惧怕他,以及他是如何和皇帝的继承人擦肩而过的?

在吕后执政的期间,刘邦的子孙被吕后打压的没有一点脾气。刘邦的八个儿子在吕后死之前,更是死了六个,剩下的两个,一个是代王刘恒,另一个是被吕后养大的,刘邦的私生子刘长。

这两个人,在当时都比较老实,对吕后尊敬有加,也绝不干涉朝中的任何事情。这也就是吕后没有动他们两人的原因。同时这也意味着,刘邦儿子这一辈的人,基本上就算完蛋了。

再看刘邦孙子这边,尤其是刘邦的长子刘肥的儿子,刘襄、刘章和刘兴居这三兄弟,他们是比较有种的,继承了刘邦的血性,他们对吕家想霸占他们刘家的江山很是不满。

当时,刘襄在齐地当齐王,他继承了老爹刘肥的王位。刘章被吕后调到宫中去任官职去了,说白了,刘璋的身份和去都城做人质差不多少,不过,刘璋很会办事,甚得吕后的欢心,他也被吕后重用了。

在吕后活着的时候,刘襄,刘璋因为惧怕吕后,他们是不敢乱来的,但是,他们已经商议好了,一旦吕后死了,那他们就会起兵,杀到都城剿灭姓吕的。

这件事他们也很容易办到,毕竟刘璋在都城,可以作为刘襄的内应,一旦都城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都可以很及时的告诉哥哥刘襄。

还有一个就是,刘邦死之前曾经和大臣们有一个白马盟约,非刘氏不能称王,这个是很深的人心的。

这些大臣在当时也是因为惧怕吕后的淫威,所以在吕后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敢反抗他,但是,一旦吕后死掉,就不好说了。

到了吕后真的死了,刘璋火速的把这件事传递给了刘襄,刘襄在齐地拉了一支队伍,以剿灭乱臣贼子为由杀向了都城长安。

吕后临死之前,把自己的侄子吕碌、吕产叫了过来,并且三番五次的叮嘱他们,我死了之后,你们不要来给我吊唁。一定紧紧的抓住手中的军权,一旦你们失去了军权,整个吕家就要被灭族了。

当时,吕产和吕碌掌管着护卫都城安全的南北两军。

齐地的刘襄起兵的消息传到了都城,吕产和吕碌要应对了,因为吕后死前叮嘱过他们不能离开自己的军队,所以,这时候他们找来了开国功臣灌婴带着大军外出去阻击刘襄了。

此刻,另一伙功臣派宰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两人也在一起商议,看看如何剿灭诸吕,还江山于刘氏。

但是,这时候陈平和周勃根本不知道灌婴是吕氏一派的人,还是刘氏一派的。

反正,灌婴带了人马就出发了,等灌婴到了军事重地荥阳之后,他就不走了,把军队驻扎在了这里,然后,灌婴派人联系齐王刘襄,你赶紧来,我们合军一处,到都城里去把姓吕的给灭了。

刘襄得到灌婴的帮助,甚是高兴真是天助我也,看来这次起义,肯定是可以成功的。于是,他们火速向长安赶来。

虽说刘襄他们的速度比较快,但是,都城里陈平,周勃的速度更快。

陈平想通过郦商的儿子,去劝说吕碌放弃北军的领导权。因为郦商的儿子了吕碌的关系比较好,再加上吕碌这个比较单纯,很相信朋友不会出卖他,在听了朋友的建议之后,吕碌开始摇摆不定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陈平又派了刘璋去干掉吕产。此刻的吕产正带着几十人去挟持小皇帝呢,恰好碰到了刘璋,因为刘璋带的人多,有备而来,就把吕产给杀了。

吕碌考虑来考虑去决定交出军权,最后南北军的调度权跑到了太尉周勃的手中,周勃带着这些人,把姓吕的全部给抓了起来,杀了头。

这时候刘襄和灌婴还在赶往长安的路上,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诸吕已经诛灭了。肯定不能让刘襄来长安了,万一他真的来了,那么这个皇帝的宝座肯定就是他的了。

陈平想了一个办法,阻止刘襄前进的步伐,他让刘璋去告诉大哥刘襄,诸吕已经被灭了,你们就回去吧。

没想到就是这一句话,刘襄竟然真的回去了。

这时候在朝中掌握重权的宰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开始考虑选谁为皇帝了。

按照和刘邦血液关系的远近,以及剿灭诸吕功劳的大小,这个皇帝的接班人,似乎是在刘邦的孙子刘襄以及刘璋等人中选,似乎更加合适。

但是,这兄弟二人,一个比一个猛,若是他们当上了皇帝,遭殃的肯定是大臣,所以,这两个人就被排除了。

刘邦不是还有两个儿子嘛,一个代王刘恒,一个刘长。

刘长肯定是不能选的,因为他是吕后养大的,和吕后多多少少是会有点感情的,而这帮功臣正是杀害吕后的凶手。刘长当皇帝对功臣不利。

退而求其次,代王刘恒这个人看上去比较老实,容易控制,那就选他为皇帝吧,就这样刘恒被选举为了大汉的皇帝,他就是汉文帝刘恒。

6

原本刘襄、刘章、刘兴居的计划是,两个弟弟做内应,大哥杀进长安。

如果一切按计划行事,按国治以序,惠帝诸子被宣布非亲以后,刘肥是老大,刘襄继承刘肥的权利,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按国乱以功,刘襄也是头功。甚至就是论辈分,刘襄都可以把自己过继给惠帝。更重要的是,刘襄率军入京,其他人连说不的资格都没有了。

刘襄刚起兵,吕氏集团派灌婴去镇压,灌婴到了荥阳却和周勃合谋,和刘襄结盟,说:你要讨伐吕氏,我们也要讨伐吕氏。这对刘襄来说好像是好事,但灌婴已经是友军了,他总不能突破灌婴继续进军吧,只能回去打先前齐国割给吕家的济南郡。这样刘襄就不能按原计划率军进京了。

然后就是被刘襄骗取军队劫持的琅琊王刘泽以帮刘襄争位的借口入京公报私仇了:要是灭了吕氏再弄个驷氏出来,那可不就白忙活了?

如答主张生全所说,驷钧是恶人吗?多恶?完全无考啊。

大臣议欲立齐王,皆曰:“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高帝子,于今见在,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于是大臣乃谋迎代王,而遣章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

代王刘恒得立为汉文帝以后,刘襄的亲弟弟刘章被作为使者去叫刘襄罢兵,刘襄已经失去起兵的理由,无话可说,他总不能明说“我不服,我要进京当皇帝”吧。文帝虽然把先前齐国割给吕家的地盘都还给了齐国,但也刻意淡化刘襄兄弟的功劳:

制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模糊地把刘襄兄弟列在了“宗室”里。

前吕产自置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擅遣将军灌婴将兵击齐,欲代刘氏。婴留荥阳,与诸侯合谋以诛吕氏。吕产欲为不善,丞相平与太尉勃等谋夺产等军。朱虚侯章首先捕斩产。太尉勃身率襄平侯通持节承诏入北军。典客揭夺吕禄印。其益封太尉勃邑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平、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朱虚侯章、襄平侯通邑各二千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

刘章的功劳还是要说的,齐王刘襄是谁啊,不认识。

刘兴居也很有意思,明知大哥落空了还自告奋勇去清宫处理后少帝,不知道是不是想拍马屁。结果呢,有你什么事?

文帝还因为刘章、刘兴居支持刘襄而不支持自己,没有按约定封他们为赵王、梁王,而是封城阳王、济北王。刘章、刘兴居要是放着大哥不支持去支持四叔那才叫有问题吧?

没几年刘襄、刘章、刘兴居就都领盒饭了,刘兴居是造反被杀的,至于大哥二哥,史书没说他们是非正常死亡的,也许是郁闷死的吧?

刘襄子刘则死得快,刘襄一脉没有可考的后人了,刘章一脉倒是出了个皇帝刘盆子,然而……

7

这是与汉初政治格局直接相关的。

刘邦在生前致力于打造的汉帝国的统治结构,是以皇帝为核心,以军功列侯集团作为辅翼,统领散居关中和各地的军功授爵旧部,建构汉郡,也就是汉朝直接控制区的统治联盟。

为了平衡军功列侯集团的实际力量,将诸子分封在各诸侯王国,同时镇压各个并不服从秦制的旧六国故地。

而在军功列侯集团内部,又以与刘邦的关系,形成分层、分级。

在刘邦死后,吕后尚在,整个军功列侯集团对“佐高祖定天下”的吕氏非常忌惮,所以,双方基本继承了刘邦时代的政治格局。

然而,双方的蜜月期以“正统”的、“合法”的刘邦继承人——汉惠帝刘盈驾崩为界,宣告结束。

年迈的吕后,对于年幼的少帝的前途非常担忧,所以才有儿子死,“哭声不哀”的情况发生,这个信息,由留侯张良的次子告知了丞相,而留侯张良在汉惠帝继嗣的问题上多次发声,可以视作铁杆的“正统派”。

因此,当时的军功列侯集团出让了兵权,形成了“以吕氏掌禁兵,以军功列侯掌政权”的新政治格局。

吕后之死就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封王的诸吕为了保障自身的权位,一口将政权和兵权全部吞没,直接将军功列侯集团空置。

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齐王刘襄的两个弟弟在长安的活动和他本人的起兵,甚至将宗室长者楚王刘交也拉入了反诸吕集团,此时,齐楚反叛集团是有十足的政治正当性,因为遵照的是刘邦对于藩国扶助汉廷的政治遗嘱。

为了应对齐楚军的军事威胁,诸吕只能重新启用军功列侯集团的大将——灌婴。

结果灌婴到了荥阳前线,却直接与齐楚和解,同时,激励长安的军功列侯集团的阴谋家们发动政变。

事实上,反吕集团的几个代表人物都很有意思,周勃还是丰邑旧人,却很少有和刘邦早年交往的记载,可见个人关系并不亲密,而陈平、灌婴等人则非丰、沛旧人,可以说都是刘邦在征战中发掘出来的,具有极强能力的“新贵”。

从这些人在刘邦的托孤故事中的位置可以看得出来,刘邦非常认可他们的能力,当然,也可能是诛杀诸吕政变之后修改的历史故事。

事实上,诛除诸吕的历史故事里,萧何、张良、曹参等原本的第一梯队列侯,并没有表现,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地位,恰恰相反,曹参之子当时正任御史大夫,也在政变尘埃落定,汉文帝登基后被免职,张良之长子,也在汉文帝初年被夺去留侯爵位。

可见,军功列侯集团的政变本身是其中一部分野心勃勃者和齐楚勾连下的政治冒险,而非全部,尤其是诛除诸吕,就意味着对“正统”、“嫡出”皇帝汉少帝的背叛,所以这事儿绝不简单。

而在政变成功之后,朝议立新皇帝,这是又一次大抉择。

这次抉择的核心问题是,齐王刘襄是否当立?

这里就涉及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吕后—诸吕时代的政治路线的评价问题,如果齐王刘襄得立,其反对诸吕的起兵,就是新皇帝的“拨乱反正”,那么,谁是乱?吕氏是乱,那么,曾经支持吕氏封王的公卿将相们又是什么角色?

更重要的是,在各个诸侯王的宫廷里,同样有一群“军功封爵阶层”,只是他们的地位没有迈入一线的“万户侯”,而是关内侯,乃至于更低的爵位,这样的一群人,与军功列侯集团并非利益一致,而新皇登机,自有的班底,挟拨乱反正的大功,肯定会挤压这部分既得利益阶层的权力和位子。

所以,周勃、陈平等人选择齐王刘襄之外的汉文帝,几乎是必然的。

8

刘襄不能当上皇帝的原因大致有:

一,他的军队被灌婴挡住没有进入长安,无力控制西汉政局,这是根本性原因,导致他在长安只有两个弟弟支持,没有足够的支持力量;

二,在灌婴拖住刘襄军时,周勃骗取了长安南北军而杀吕产吕禄等进而掌握西汉军权,由于周勃大力支持自己的亲家刘恒,意图以亲家身份控制看似文弱的刘恒,从而让刘襄失去继续进兵和的理由和即位机会;

三,刘襄在长安的兄弟刘章和西汉大臣以封王为条件放弃了坚持刘襄即位的条件;

四,刘襄在起兵时,没有联合其他刘姓诸侯王组成联盟,而是自己行动,势力单薄,不足以对西汉大臣构成威胁,更难以抗议西汉大臣的拥立;

五,刘恒看起来文弱而顺服,容易控制,符合西汉大臣保住自己利益和地位的目的。

9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周勃等功臣宿将乃拨乱反正,发动政变,诛灭诸吕,然后决定拥立一个新皇帝上位。此时在皇宫龙椅上坐的那个小儿刘弘,是吕后制造和扶持上去的,大家根本不承认,于是周勃与群臣召开大会,推说刘弘其实不是惠帝的龙种,是假的,真实身份是吕家孽种,等他长大了,必然要祸乱宗室、反攻倒算,所以必须要商量一个皇帝的新人选。

图:周勃

这刘弘当然是惠帝的龙种,只不过非皇后张嫣(吕后女婿张敖之女)所生,故吕后杀了其母,并让其冒充皇后之嫡子罢了。但以功臣集团的利益而言,他们好不容易推翻了吕氏,皇帝却不变,那么他们的拥立之功又从何谈起呢?而且刘弘年纪尚幼,无法亲政,这岂不是又要找个摄政王来才添堵?那还不如换个皇帝来的妥当没后患,而且大家都有拥立之功,岂不皆大欢喜?

有人提议:齐王刘襄是高皇帝的长孙,又有首难吕氏之功,选他最合适。

确实,刘襄实力雄厚,又封在富的流油的齐地,大家拥立他做皇帝,厚封重赏自然少不了。

然而此言一出,却马上有人站出来反对,这个人就是刘氏宗族最年长的元老琅琊王刘泽(刘邦的远房堂兄弟)。刘泽认为:刘襄这人是不错,可惜他的舅舅驷钧为人专横暴戾,简直是个戴帽子的公老虎,跟母老虎吕后有的一拼。如果选刘襄做皇帝,驷钧家族难保不会变成下一个吕氏,而周勃等人也难保不会成为下一个韩信彭越!

所以周勃等人连连点头,深以为然。他们已经吃够了外戚的苦头,怎么可能再遭二茬罪呢?光这一条,刘襄就不能选了。

但功臣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是:刘襄势力强大(已借反吕之名杀掉齐相获得了齐国的大军),他的两个弟弟刘章和刘兴居也都英武非凡、并在诛吕斗争中立下大功,若让这一家子掌握了政权,那么功臣集团必将受到打压,那可就真是搬起石头砸的自己脚了。

结果最后,周勃等人拥立了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刘恒是高祖在世的最年长的一个儿子,而且为人宽厚仁孝、谦恭谨慎,当年吕后想提升他为赵王他都不要,可见其低调安分,这样的皇帝周勃陈平他们最喜欢、

刘恒,也就是著名的汉文帝了。

汉文帝即位不久,也就是当年(公元前180年)十二月,率先反对齐王刘襄为帝的琅琊王刘泽,被立为地位更高的燕王,以酬报其功劳。而刘襄的两个弟弟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则因讨伐吕氏有功而被分别晋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但这两块地方原本就是齐国的地盘,所以刘襄的势力反而因此被削弱了(事实上,刘章和刘兴居在与众大臣合谋诛吕时,大臣们曾许诺封他们为赵王和梁王,后被刘恒否决)。此后不到两年,刘襄、刘章便郁郁而终、英年早逝了,济北王刘兴居不愿郁郁,竟而造反,当然很快遭到了叔叔刘恒的镇压而失败,刘兴居自杀身亡(想当年,便是刘兴居向刘恒自告奋勇去请汉少帝刘弘出宫的,可见脏活不能随便干)。后来,刘恒干脆把齐国分为七份,让刘襄的其他弟弟们将它分了,以进一步削弱其势力。

10

齐王刘襄是刘邦的庶长子刘肥的大儿子,而汉文帝刘恒则是刘邦的第四子,当时刘襄在孙辈为长,刘恒则在子辈仅存中为长,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方法两人都有继位的理由,看话要怎么说了,刘邦嫡系是惠帝刘盈一脉,吕后死后,老臣与诸王合谋诛诸吕,赶跑少帝说他不是惠帝亲生儿子,而商议该拥立谁当皇帝。


诸吕的覆败,老臣以周勃陈平功劳为首,宗室则以刘襄刘章刘兴居三兄弟为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前180年吕后死后,在长安的刘章刘兴居便修书给兄长齐王刘襄,让他赶快起兵到长安夺权,刘襄便以舅父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出动国中兵力犹嫌不足,便派祝午往齐国东边的琅琊国拜见王爷刘邦的堂弟刘泽,假称要奉他为主讨伐吕氏,请他前去见面,刘泽信以为真,便带兵到临淄见刘襄,被刘襄夺了军队,人被囚禁,然后兵发长安。


吕产吕禄听得齐王举兵,命灌婴率军平叛,灌婴与老臣商议后,兵到荥阳便止步不前,并劝阻刘襄停下,长安大事在刘襄二位弟弟与诸位老臣的努力下,将诸吕一网打尽,赶走惠帝儿子少帝。拨乱反正到一段落,大家聚一起商议让谁继位,就出现了立刘邦儿子或者孙子的争议。这时刘泽被人放了出来,也在与会者之列,气得半死的老头子,说了直戳众人心窝的一席话,他说刘襄的母舅驷钧为人强横霸道,一家在齐地胡作非为,立刘襄恐怕会再出吕氏之事。不如立代王刘恒,本人好像没啥能力,娘家人也讲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众大臣听了心里直打鼓,如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又来个后宫乱政,那时真没力气再折腾了,再说,齐王刘襄居富裕的齐地,手握重兵,为人勇武果决,这次说起兵就起兵,从中可见一斑,不说其他,如此强势的人,一登帝位哪有老臣的好果子吃?何况还有两位弟弟在旁协助,他可以不必依赖众老臣。反观代王刘恒,天天在代地被匈奴抢掠,全无脾气,母亲薄氏原不受刘邦宠爱,正是母子二代弱势,这样的人,拥立他之后,面对意外之喜一定感激老臣们,那样才有好日子过。计议妥当,众人决定迎立代王刘恒入京,刘襄就这样被刷了下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