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为什么现在的香港乐坛难现昔日辉煌?

为什么现在的香港乐坛难现昔日辉煌?

2020-09-05 14:01阅读(93)

为什么现在的香港乐坛难现昔日辉煌?: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香港乐坛难以昔日辉煌,归于以下几个原因!1、【门槛降低】还记得2019年乐坛第一条让人哭

1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香港乐坛难以昔日辉煌,归于以下几个原因!

1、【门槛降低】

还记得2019年乐坛第一条让人哭笑不得的沙雕新闻,来自曾经的“港乐风向标”——“叱咤乐坛流行颁奖典礼”,“最喜爱男歌手奖”竟然由古天乐获得。

不明真相群众还在诧异:古天乐什么时候唱歌了?其实是这样的,他和谢安琪合唱了一首对唱歌,凭半首歌拿了这个奖……

没错,就是那个拍戏的古天乐拿下“最喜爱男歌手奖”,当晚古天乐也尴尬表示:“我都可以拿这个奖,真的没话好说了。”显然这番话就是说给叱咤乐坛颁奖礼听的。

我们分明还记得曾经港乐辉煌时期,劲歌金曲、十大中文、叱咤……如雷贯耳的港乐颁奖礼,聚集了整个华语乐坛的目光。而张学友、谭咏麟、陈慧娴、张国荣、王菲……一个个天王天后皆是其座上宾。

就是这些人!创造了香港乐坛最辉煌的时代!

但现在呢?古天乐凭借半首歌可以获得最喜欢男歌手;常胜将军:容祖儿、陈奕迅、张敬轩等人已经蝉联N届,毫无新意可言。而港乐新势力:王菀之、AGA、周国贤等人,也难以达到全盛时期的乐坛影响力。

从之前的香港唱片行倒闭到如今的港乐颁奖礼式微,粤语歌坛的衰退,比我们想象中要严重得多。

2、【韩流崛起】

\"进入2010年后,港台无论是从剧集、综艺、歌唱乃至电影,都走向了疲软以及真正的衰落,连台湾偶像剧大家都追不下去了,不要说香港电视剧,而华语乐坛除了陈奕迅、周杰伦、蔡依林还能保持唱片发行量,基本其他歌手,都很难被大众熟知。

\"香港歌手吴雨霏说过:现在不唱卡拉OK情歌(口水歌)不行啊,因为只有情歌才有传唱度,想试快歌那些,大众不接受,而且日韩组合对于香港乐坛冲击很大。

\"确实,千里之外的韩国,练习生多如牛毛,训练系统,以人海战术著称,每个组合均有数名成员,且人设各异,总一款啱你心意(适合你的心意)。能唱能跳、能搞笑、身材样貌都堪称一绝……大批年轻粉丝不再在本土地区追星,而是越洋追欧巴、姐姐去了,连港星自己都对韩星迷恋不已。这样的情况下,港乐几乎走向了无可挽回的颓势……

3、【TVB和唱片公司的堕落】

堕落的开始:颁奖礼似“分猪肉”

港乐的衰退是不争的事实,最早的迹象是从颁奖典礼上透露出来的。

香港乐坛有四大颁奖典礼:香港电台的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TVB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商业电台的叱咤乐坛流行奖颁奖典礼,新城电台的新城劲爆音乐颁奖礼。

作为四大奖中最年轻的新城颁奖礼,首当其冲沦为敷衍之举。

当一个颁奖礼可以随便造奖时,它已经在走下坡路。新城颁奖礼成为人尽皆知的“分猪肉”奖,由最初的53个细类奖项演变成曾经一晚颁出143个奖。什么?这个歌手还没有奖?造一个出来就好!“新城劲爆人气奖”“新城劲爆全国歌手奖”“新城劲爆新媒体歌手奖”……不怕你拿不到奖,就怕你想不出奖名!

而叱咤颁奖礼也紧随其后,商业电台和各大唱片公司暗送秋波已是公开的秘密。看看获奖歌手的唱片公司便知道背后的骚操作是如何。而这次古天乐的得奖……emmmmmm,或许是幕后大佬们分不好梨的缘故吧。

相较以上两个奖项,两个“十大”就稍显专业多了。十大劲歌金曲成兵家必争之地,各个歌手都有凭歌论地位的说法。像四大天王,谭张争霸,梅艳芳和陈慧娴的一姐之争……都是十大劲歌金曲的传奇历史。而十大中文金曲则是四奖中专业含量最高的。通过专业音乐评审团的评选,决出十首年度金曲。

然而两个十大也逃不出衰败的命运。随着TVB的固执,十大劲歌金曲变成自家乐的游戏。十大中文金曲也因水花不够,不得不学着增加奖项个数……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怎么好好的颁奖典礼会变成这般状况?

4、【粤语歌手的流失】

越来越多的粤语歌手转投国语歌阵营了。

当《喜欢你》一战成冠后,邓紫棋火爆国语乐坛。人们开始折服于《泡沫》、《A.I.N.Y.爱你》等国语歌,然而对广东听众来说最熟悉的应该是《Where Did U Go》、《All About U》这些粤语歌。

做粤语歌太艰难了,不论是传唱度还是接受度,都不及一首翻唱的《喜欢你》。所以邓紫棋开始推出全国语专辑,把歌唱版图逐渐抽离出广东地区。

相同的例子还有很多,刚推出国语专辑《答案之书》的容祖儿,《我们在中场相遇》的莫文蔚,《C'mon in~》的陈奕迅。这些曾经的港乐顶梁柱们,陆续北上煲冬瓜,而冷清的港岛却没有能独撑大梁的新接班人出现。

5、【 港乐市场的萎缩】

网络媒介大大挫败了传统唱片市场,现如今的实体唱片更像是锦上添花的收藏品。在大环境之下,国语市场也觉得吃力不堪,更何况是占比小的粤语市场呢?颁奖典礼不过是一条导火线罢了,背后的炸药是这个萎缩的港乐市场。

在一个连20块数字专辑也斤斤计较的时代,我们凭什么会去买实体专辑的单呢?而真正有心于音乐的听众们却是少之又少……2018年的数字专辑统计报告上,算得上“粤语专辑”的就只有陈奕迅的《L.O.V.E.》。尽管是这样,专辑中还是加上了两首国语歌曲照顾国语大市场

6、【幕后制作水平的停滞】

港乐的编曲制作已经进入了模式化的套路中。司空见惯的配乐模式:主歌钢琴,副歌入鼓点。港式芭乐中音树的使用,似乎是约定俗成的思路。当歌颂青葱年少主题时,怎样也得用上吉他配小清新。

但眼光拉远一点,另一边的“发源地”台湾,早已不满足于俗套的配乐编曲。荒井十一与苏运莹的合作,魑魅诡秘让人大呼过瘾。新生代制作人陈星翰凭借蔡依林的《Play我呸》打出名堂,与3unshine的合作《不正确的审美》更是前卫十足。

感谢大家耐心读完!!!如果您赞同,记得点赞奥!!!再次感谢!!!

2

作为一枚广州人,从小听香港粤语歌长大,也感到可惜。香港的粤语歌,歌手陪伴了前半生。

个人认为难重现辉煌,主要是国内乐坛的能见度崛起,是的,是能见度,而不是歌唱实力和歌词流行度等专业方面。

我理解的能见度,是指传播渠道,传媒体系等等,当年tvb的影响力,何尝不是凸显国内传播渠道的缺乏?从湖南台浙江卫视,到快乐大本营,再到腾讯芒果tv,每一次国内传播渠道的变革,都是一次对香港地位的弱化,一增一降,粤语歌,终归只是港娱的一项边际效应而已


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就逐渐没落了,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4

香港流行乐坛有过鼎盛时期,特别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涌现了一大批的歌手,如谭咏麟、林子祥、张国荣、四大天王、梅艳芳、陈慧娴、王菲等等,不计其数。他们奉献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那么后来的香港乐坛,为何衰落了呢?

文化跟经济有直接的关系,上世纪香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号称东方明珠,在整个亚洲都有绝对影响力。香港的娱乐文化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随着各地开放的深入,区域间经济差异不再那么明显,香港的地位不再一枝独秀,随着经济一并发展起来的各地文化,也崭露头角,与香港争宠,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开始出现。内地也开始了造星,内地也开始学习西方和香港,在音乐上琢磨一套自己的可行发展方向,有了新时代的一批明星,有了不少惊艳的音乐。

香港早年音乐的发展,不少源于日本,香港音乐人从日本等国,获得部分音乐的曲,再由香港词人谱写粤语词,一经推出,华人范围内就广泛接受并传唱,火的是香港歌手,带动香港乐坛的蓬勃发展。

香港乐坛的衰落,也是粤语地位在减弱的必然结果。香港流行音乐,主流语言为粤语,粤语的使用人群主要在香港、广东广西等部分地区。中国大陆的能用语言是普通话,国语歌曲发展起来后,他们更容易被国人理解、消化、传唱。此消彼长,香港乐坛衰退从这点也不难理解。

最后,香港音乐的受众,主要通过香港的电视台进行宣传。大陆有更庞大的市场,更多的音乐消费人群,大陆的综艺在发展,大陆的电视台学习娱乐化程度极高,导致香港歌手在大陆的传播受相当的影响和冲击。

香港乐坛衰落有其必然性。百花齐放,也是时代健康发展的最好证明。







5

1.张学友的唱法和他的歌

张学友在1984年获得香港十八区业余歌唱大赛冠军,从此正式出道,当时的香港乐坛才刚刚步入巅峰期,百家争鸣。张国荣推出自己的成名曲《Monica》,谭咏麟的《爱的根源》刚刚发行,陈百强风华正茂,许冠杰、罗文、甄妮、郑少秋、徐小凤这些70年代歌手也都占据着香港乐坛的份额。当时的香港乐坛的歌曲主要以武侠、鬼马为主,爱情与抒情类歌曲快速发展。此时粤语歌的作曲、填词、演唱、歌手形象四合一,完美融合,所以整个作品听起来很顺耳,完全没有觉得因为这是粤语歌而感到瘪嘴。此时张学友出现了,他的歌唱水平当然是极高的,但是我认为张学友的特点还是他的唱法,在他的作品中情歌出现的较多,他的唱法就是把每个字都念清楚,在歌的整体表现上也是强化他的嗓音,弱化歌曲的伴奏,这样人们记住的都是张学友的声音和嗓音。因为张学友的成名,他的后辈开始学习张学友这种唱法和这种凸显声音的歌曲表现形式(陈奕迅、张敬轩、杨千嬅等后来大多数香港歌手,男女歌手都包括),有些人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什么张学友的歌明显好于后辈的歌?(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反对,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张学友的音乐制作和作词作曲的人还都是当时业界顶尖的人。

2.林夕的词

我觉得好的粤语歌词是一句歌词可以一口气很顺地唱完,气息不会被打乱或打断,还有就是在发音的时候舌头不会影响气息。我觉得林夕的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年前,第二阶段是1990年后。在1990年前,林夕的词还是符合80年代的风格的,大部分词还是80年代歌曲中用过的,比如张国荣的《侧面》,整体唱下来的气息还是顺的,并没有很绕嘴。

但是到了90年代,林夕为情歌填的词的比例就很大了,再加上林夕对于情歌词的意境要求又很高,对于情感的理解和抒发又很有自己的风格,所有在文字表现上就会出现很多生僻的词,很多描写情歌意境的词,比如杨千嬅的《少女的祷告》中的“为了他不懂祷告都敢祷告,谁愿眷顾这种信徒,用两手遮掩双眼专心倾诉”;杨千嬅《处处吻》中的“似花瓣献技”、“在地球上惠泽遍及世人”等等,林夕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力量,我也很敬佩林夕歌词的惊艳和歌词的意境,这是普通作词人很难达到的高度,正是因为歌词过于惊艳,导致在歌唱的时候就会瘪嘴,再加上第1点说的强调歌声弱化伴奏的现象,导致一首歌听起来并不好听。

3.对艺术要求低

现在歌曲对艺术追求低也是导致衰落的一大原因。对于每个演艺公司来说“活下去”是最重要的,所以商业化和娱乐化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在歌曲歌词和歌手的艺术造诣上有高一点的要求,那么能够流传下来的景点的歌曲会更多,2000年之后的歌曲除了陈奕迅的歌(大部分还是华语歌),几乎其他歌手的歌都没有传唱度。还有哪些好听的歌,可能有些歌曲只是昙花一现,况且有很多歌曲还做不到昙花一现。

像 70 80 90年代的粤语乐坛,张国荣的歌曲和和现场表现都是艺术家级别的,还有罗文的嗓音和唱功(听不见换气)也都是殿堂级的,许冠杰的鬼马风格歌曲和描写小市民生活的歌曲都是生活化的艺术。

4.歌手没有特点(个人特点和音乐风格)

我觉得2000年之后的歌手没有特点,陈奕迅和容祖儿分别代表了所有男歌手和女歌手的特点和音乐风格,他们两位包揽了近十年的香港最受欢迎男女歌手奖项,感觉他们两个人就是近十年香港乐坛的蒙羞布。在80年代,每个歌手的风格都不尽相同,谭咏麟的快歌、张国荣华丽的外表加上艺术性高的歌曲(张国荣80年代歌曲的艺术性还不是很强,96年复出之后歌曲的艺术性高了一大截)、罗文端庄的外表加上清澈洪亮并含有粤剧味的嗓音、梅艳芳的“风骚”和风格百变、陈百强的谦谦君子、郑少秋的武侠风、关正杰的稳重、张学友抒情性强的嗓音。

每个歌手从个人形象的包装到作品的筛选包装都千篇一律,造成了听众的审美疲劳,突然想起来张宇在《火星情报局》里对薛之谦说的调侃他的话“你知道你为什么没火吗?因为你没有特点”,每个歌手能够让观众记住就是凭借的自身的特点,杨坤的特点是“踩烟头”和喘不上气、张宇的特点是悲情情歌、刘德华的特点是颤音、周杰伦的特点是中国风和唱不清楚的歌词。每个歌手能够在圈内站住脚就是凭借的自身的特点,有100个歌手都唱的非常好,为什么有的人能出名,有的人是炮灰,特点很重要,定位很重要

6

曾几何时粤语歌坛无比风光,曾几何时粤语歌坛百花齐放,曾几何时粤语歌坛引领潮流........如今回想起这些不禁一声哀叹。黄霑曾说:“粤语流行曲已完全失去从前的优势,未来或许只能像粤曲一样,成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

纵观粤语歌坛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总结出导致粤语歌坛没落的5大原因。这些原因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和叠加,随着时间的积累,最终形成当前这种局面。下面我们看看具体是哪五大原?

原因一:香港唱片公司为了自身利益,杀鸡取卵,最终自食苦果。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背离初衷、偏离原始轨道的风险,而且这种走向是很难把控的。这一点在粤语歌坛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粤语歌曲最为流行的时期,也许很多人不会想到粤语歌曲会衰落得这么快,也许有一部分人早已预料到盛极必衰的结局。但无论是哪种情况,这都不是个人力量可以左右的,而是整个唱片市场长期以来的畸形发展导致的。在利益面前很难保持初衷,香港唱片公司为了赚钱而让歌手摒弃自己的强项,舍弃发扬粤语歌的机会,为了迎合内地歌迷的口味,将市场大范围向内地倾斜,从而导致粤语歌曲产量急剧下滑。与此同时,为了大规模的进军内地市场,降低歌手门槛,导致香港乐坛的新人华而不实,最终落得后继无人。

原因二:香港乐坛的中流砥柱过早逝去,未能实现新老歌手平稳过渡。

香港歌坛诞生了许多王牌歌手,比如70年代就走红的许冠杰、罗文、徐小凤,80年代的三王一后: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梅艳芳,90年代的四大天王、Beyond等。让人唏嘘的是,这些中流砥柱型的歌手有很多都是英年早逝,比如黄家驹、陈百强30多岁就离开了,张国荣、梅艳芳40多岁就离开了,罗文走的时候也没有超过60岁。粤语流行歌曲的创作大师黄霑先生的逝去,也对粤语歌坛影响非常大。徐小凤名曲《顺流逆流》的创作者,歌手兼创作人的蔡国权,却因为遇到车祸,导致终身残疾。

原因三:K歌文化限制了粤语歌坛的发展

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因为盗版唱片猖狂,导致唱片公司的收入减少。唱片公司于是与歌厅合作,推出独家试唱歌曲,乐迷可在卡拉OK盒子观看新歌的音乐影带或试唱该歌。唱片公司为迎合一般人的口味,一般会要求音乐人在作曲时采用较简单的音乐和重复易记的歌词,令乐迷较易掌握该歌曲。而大部份歌曲以情歌为主并开始公式化,从而慢慢降低了歌曲的素质和大幅收窄了音乐人的创作空间。结果久而久之,香港乐迷开始对“K歌”生厌,不愿再浪费金钱购买本地唱片,唱片公司却又未有迎合这个市场趋势去提升歌曲质量,结果导致香港乐坛持续低迷,无法走出香港市场万。

原因四:经济的影响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那一年香港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这对香港乐坛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上互联网的冲击,电脑下载歌曲在2000年左右盛行,以及2001-2002年间香港经济再现衰退等,以上种种原因都极大影响了香港唱片市场,相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高峰期大幅下泻,市道疲弱,华星唱片于2001年被传结业,但实际于1996年已经被南华早报集团收购。滚石也没出香港歌星的粤语碟了。

原因五:香港乐坛最大的推手放弃粤语歌曲,转战国语市场了。

香港回归之后,很多人看到了大陆巨大的市场空间,众多歌手为了迎合大陆市场纷纷发展国语歌曲,可以说那个时候谁的国语好,就能先分一杯羹。与此同时,作为香港乐坛最大推手的广州乐坛,大力发展国语流行歌曲,打造了大批国语歌手,却渐渐放弃粤语歌市场。等到国语歌手纷纷解约北上时,广州乐坛悔之已晚希望曾经的辉煌快些来吧……[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7

昔日香港乐坛可以翻唱日本的流行歌,填中文就可以收获万千粉丝。个人认为一是日本歌曲的旋律非常优美,借助安全地带,玉置浩二,中岛美雪等巨星的歌曲,结合本地填词人,如顾嘉辉,黄霑,林夕等填词大师的文字造诣,领导香港流行曲在全球华人圈里快速传播;二是当时香港填词人的歌词都有很强的民族特色,词韵优美,意境深刻,所以为各地华人所津津乐道。

但现在香港乐坛,既缺乏好的曲子,更缺乏好的填词人。更多是因为当代香港人对于中国历史的不认同,词曲均失去了抓住人心的功能。加之快餐文化不断流行,没有当年独当一面的巨星出现,以至香港乐坛现在正处于昔日黄花,青黄不接的境地。

8

无数的巨星陨落,新一代的接班人又靑黃不接。再加上黎小田、顧家煇等音乐大师的退休或离逝,对香港乐坛影响极大!

9

广州部分广州籍家长放弃对小孩子粤语教育,认为粤语无用处。其实广州人为什么要放弃让孩子学粤语?当孩子们长大远走它乡,介绍自己来自广州但却不会说粤语那种身份上的缺失感无法弥补。广州人不说广州话?哪说什么?其他城市的家长都没有放弃让自己孩子学说方言,那凭什么先放弃的是我们!!!

10

以前的香港不管乐坛还是影视都是没的说的,现在我们这边起来了,而香港没什么新人出色,出色的还都是之前那些半工作半休息的老明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