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统却不易守。

可统。

想当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匈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再也不出来。

因此,一统北方千里草原,在西汉时期就能做到了。

不易守。

相比于现在的人口基数,中国古代可谓是地广人稀。从秦、汉、三国到两晋,全国人口总数一直在1000万上下浮动。特别是三国时期,人口只有6、7百万。在靠天吃饭的年代,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守着水源丰沛的良田就行了,跑到不长庄稼的大草原剪羊毛,他们确实不习惯。到康乾盛世时,中国人口终于突破了一个亿,可惜此时的繁华只是封建王朝的回光返照,自此后,大清朝一路下滑,连年的割地赔款,连祖宗留下的基业都保不住,更不用说其它的了。

最佳贡献者
2

导入语:在中国古代,自从战国末期开始,到了清朝中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几乎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劲敌(元朝除外,因为元朝本身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而且元朝时蒙古高原基本上处于统一状态。)他们时而和中原王朝和好以获取大量的生活资料,时而南下掠夺,给中原王朝带来巨大的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

比如强大的汉朝就同匈奴征战多年,死伤惨重。而统一中原不久的西晋,偏安东南的南宋,则因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崩盘,直至灭亡。

游牧民族入侵

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冲突

历史上,最早的游牧民族大规模侵扰中原的记载,是在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废除太子,太子的外公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灭亡西周,中国从此进入春秋战国五百年的乱世。

秦汉时期,游牧民族匈奴屡屡南下,但是碰到强悍的秦汉帝国,多次血与火的拼杀之后,匈奴帝国土崩瓦解。中原王朝进入强盛时期。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引来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以匈奴、鲜卑、羌等为首的多个民族纷纷进入中原。中国开启了东晋和南北朝的三百年乱世。

强大的隋唐帝国也多次与突厥兵戎相见,最终迫使突厥远走他乡。中华文明进入全盛时期。

唐末,随着契丹的崛起和国家内乱的重燃,北方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重现。先后出现了辽(契丹)、西夏、金、西辽、大蒙古国等政权。最终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强势崛起,先后灭亡各个政权,并且于1279年灭亡南宋。统一中国。

“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的大明王朝,天子守着国门,大部分时间,防的就是游牧民族蒙古。明朝和蒙古死磕两百多年,最终双双覆灭。

可以说,封建时代,中原王朝的敌人不计其数。但是只有一个是永恒的敌人,那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入侵

那么,中原王朝有没有想办法去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呢?有的,并且尝试了各种方法。

中原王朝统一游牧民族的尝试

题主认为,中原王朝不去统一游牧民族。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诗经.小雅》说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中国古代,无论哪一个朝代,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大一统,哪一个君主,都希望普天之下,皆是自己的臣民。

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后汉书》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所以,中原王朝曾用多种办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试图将游牧民族纳入掌控。

一、战争

这是每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首先想到的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办法。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

中原王朝曾多次与游牧民族兵戎相见,并且不乏深入虎穴,直捣黄龙之举。

汉王朝时期,卫青、霍去病、窦宪等人曾经深入漠北,创造“封禅狼居胥,勒石燕然山”的佳绩,直打的漠南无王庭。

唐朝初年,李靖、苏定方等人也曾经追亡逐北,深入大漠,灭亡突厥。

大明王朝的徐达、蓝玉等曾经多次深入漠北。蓝玉还曾经在捕鱼儿海大败北元军队。明成祖朱棣更是曾四次深入漠北,亲征蒙古。

二、和亲

当然,中原王朝也不是一味的跟北方游牧民族死干到底。很多的时候,也会采取一些软实力,以达到影响甚至控制游牧民族的目的。

比如和亲就是汉唐时期皇帝经常运用的对付游牧民族的手段。

汉唐将宗室子女冒充公主,嫁给游牧民族首领。这种政策就叫做和亲。和亲政策起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他一箭双雕:

1、缓和民族矛盾。为汉民族繁荣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条件。

特别是在汉朝的初期。经过大规模的战争,汉朝急于休养生息。和亲政策的推行,虽然不能完全消除匈奴对汉朝的侵扰,但是至少大大减少了。使得汉朝获得有利的发展机遇。

2、宣扬汉民族的文化。

汉族的子女远嫁外族,对这些女子来说是个严重的挑战。但是她们也将汉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了异国他乡。使得少数民族的首领能够了解先进的汉文化,不知不觉的或者有意的接受汉文化的影响。

三、统治

清之前,中原王朝也曾经在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建立统治。比如,东汉政府就曾安置南匈奴在河套地区。设置使匈奴中郎将对南匈奴进行管理和保护。唐王朝也在北方设立安西。北庭,昆宁。蒙池四个都护府,加强对西北和蒙古高原的管理。

虽然,这种统治缺乏根基,比较松散。一般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只是在政治和军事上隶属中央政府就行。

更甚至,一些朝代并没有在游牧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只要游牧民族首领认同中央政府,不要惹事就可以。

而在强大的中原王朝崩溃之前,中原王朝的势力一般早就退出了游牧民族地区。

在清之前,中原王朝一般通过这几种手段,企图逐步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

清之前,中原王朝并没能彻底控制北方游牧民族。

战争、和亲和极为松散的统治,并不能使得中原王朝彻底控制北方游牧民族。一旦中原王朝实力羸弱,或者陷入战乱,游牧民族又成为劲敌。

那么,清之前的中原证券为什么不能彻底控制北方的游牧民族呢?

原因之一:游牧民族实力强大,民风剽悍。

这个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这些牧民,整天在马背上摸滚打爬,对骑马和射箭那是相当熟悉。他们平常是牧民,一旦发生战争,就是一个优秀的骑兵。这样的民族,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

清之前的中原王朝也就强大的汉唐和明朝敢于追亡逐北,深入漠北,消灭敌人。其他时候很多的时间是被压着打的。

因为在其他时候,中原王朝不是缺乏马匹,就是君主懦弱无能。

原因二、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管理困难

游牧民族大都择水草而居。水草丰美的地方,牛羊成群。人丁兴旺。就是他们的家乡。而一旦水草被牛羊啃光了。就另外选择水草优美的地方居住。因而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不像农耕民族,有固定的住处。在加上蒙古高原广阔,人烟稀少。这样管理起来相当困难。不要说管理,有的时候你要找到他们都是一件难事。

原因三、游牧民族不是中原政权的最为主要的威胁。

自古以来,虽然北方游牧民族是中原王朝的劲敌,但是中原王朝的最主要威胁确是——内乱。

除了宋朝之外。所有的中原王朝都是被内乱灭亡的。或者先有内乱,然后内外交困灭亡的。

强如汉唐明,也无一例外。

所以中原政权的统治者的关注的重点,是如何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并不是如何统一北方的游牧民族。能够使得国家稳定,人民生活富足的皇帝,才是好皇帝的标准。开疆拓土,攻打游牧民族,只是锦上添花而已。更可能被人当成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见证。

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一

之所以说题目的说法片面,另一个原因是北方游牧民族最终是被中原王朝所统一了。时间,就是清朝前期。

那么,清朝使用什么政策,为什么能够彻底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呢?
在清朝,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是蒙古族。清朝政府采用四大政策彻底控制和统一了蒙古。

一、战争

清朝前期,与蒙古多次发生战争。清入关之前,主要与林丹汗的漠南蒙古发生战争。清太宗皇太极就曾经亲征蒙古。大败林丹汗。

康熙帝时期,噶尔丹的漠西蒙古实力强大,且勾结沙俄,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和西北的稳定。康熙皇帝于1690年,1695年,1697年三次亲征噶尔丹。大败噶尔丹。

1720年,清朝还派兵进入西藏,追歼准噶尔残部。

通过清朝初期的多次征讨,蒙古上层的反动势力基本被清除。

二、和亲与联姻

清朝政府对蒙古的策略,不仅仅只有战争。清朝多次与蒙古联姻。巩固对蒙古的统治。早在努尔哈赤起兵初期,科尔沁部在蒙古诸部中率先采取了联合努尔哈赤与其通商、通婚称臣的策略,努尔哈赤与其子侄们也大量迎娶科尔沁部的女子。

在清朝,清王室多次与蒙古联姻。比如康熙的奶奶,著名的孝庄皇太后,就是蒙古人。

三、宗教政策。

清朝初期采取扶持喇叭教——即黄教的政策。鼓励蒙古族人信教。入黄教的不能婚育,但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非常高。由于清朝政府的鼓励,蒙古人很多信奉黄教。蒙古由此人口大减。尚武之风消失殆尽。

四,统治。

清朝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对蒙古的统治。

比如在内地靠近蒙古一线,包括东北地区,布置重兵。还在龙兴之地,设置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等等,负责监控蒙古。在山海关,河北,凉州,西北等地,都布置重兵。形成对蒙古的严密监视网。

在蒙古地区,则是采取册封王公贵族和控制军政大权两手方式对蒙古进行统治。而且清朝政府还逐渐收回蒙古王公贵族的权力。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清朝政府在蒙古内部采取锄强扶弱,互相牵制的政策。不使某一方特别的强大,以此为此清朝政府对蒙古的统治。

1771年,土尔扈特部的东归,标志着清朝完全实现了对蒙古的统治。中原王朝最终控制和统一了北方的游牧民族。

结束语:中原王朝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征战,是兄弟民族之间的征战。历经两千多年,最终在清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得以彻底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中华幸甚,民族幸甚!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3

第一战略优势:北方为游牧文明,盛产马匹,最具代表:汗血宝马!古代战争为冷兵器交锋,马,在战争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也因为其上下几千年为游牧生活,生存环境恶劣,所以对粮食以及南方肥沃土地的渴望极为强烈,举战多以骑兵勇猛获胜;南方为农耕文明,土地多肥沃,粮产较北方丰富,举战多以步兵为主,以数量、地形、战术等手段取胜,在这个层面上北方往往会充当攻势,南方多充当守势!(历史上存在南方主动扩土北方的时期,这里不做叙述)

第二能源劣势:成也游牧,败也游牧!正因为北方多为游牧生活,生存环境较南方中原而言十分恶劣,人畜经常出现饿死冻死的事件,再加上北方多干旱,土地不适宜耕种,能源匮乏,古代自然很少有皇帝看重,换言之,没有进攻的欲望(除了单纯开疆扩土)!当然,也要感谢游牧生活,正是游牧生活成就了北方骑兵的骁勇之名,单论地方作战,南方很少出现以骑兵队阵战胜北方的例子,哪怕出现被连续击溃的现象,只要有一个游牧部落未绝,数年后必会卷土重来,因此上下千年,王朝皇帝虽有扩疆之心,却多是望而无力,加上种种原因,自然不会有一统北方的可能!




4

此提问有失水平。古代中原王朝(汉人王朝)己经完成过统一北方游牧民族的壮举。历史就是在改朝换代中演绎过来的,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这个道理。汉代丶唐代、明代难道版图只限于区区的中原地带。过去中央王朝对周边民族地区实行的是羁縻政策,现在称为自治区。目的就是维护并行使国家主权,本质是相同的。说古代中央王朝为何不统一北方游牧民族,纯属无知的表现!

5

是中原农耕王朝做不到啊!中国古代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以长城为分界线,本别在长城南北建立政权。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众多朝代,能够同时在长城南北进行统治的都有哪些?辽、金、元、清,无一例外,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为什么少数民族的政权能够统治长城南北,而中原农耕王朝却无法对长城以北的草原进行统治呢?

要向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得搞明白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二者完全不同的统治逻辑。

“面朝黄土背朝天”和骑马放羊,不同的生产方式是什么决定的?

我们都知道,中原王朝的人基本上都是种地为生,而草原上的人大多数是靠放牧为生。为什么中原人不能放牧,而草原上的人不能耕种呢?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又是什么决定的呢?

试想一下,中原人都放弃种地而选择放牧,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人们先得退耕还草,然后每人要养十几只甚至几十只马、牛、羊等牲畜,因为养少了根本不够吃。养着养着,人们就会发现,草很快就吃没了,牲畜开吃出现饿死的情况。了解些生物常识的朋友应该知道,动物们吃进肚子的食物中,能被身体摄取的能量很少,食物中的卡路里有将近90%会被浪费掉。作为食物,草中的能量又少得可怜,因此,要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食草动物必须每天吃很多的草才能活下来。中原地区人多地少,根本没有那么多草供牲畜们吃。所以,牲畜大量被饿死,大量的人也就饿死了。最后,人口锐减,人、牲畜的数量,与草的产出达到一定的平衡。

我们再试想一下,草原上的牧民选择种地会有什么后果?

先抛出结论,也是大多数人都饿死了。因为受降水量限制,草原上能种出粮食的地实在是少得可怜。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长城南北地区的人们,是种地还是游牧,都是根据所在地区的自然和地理环境进行的最优选择。两个地区最初的人们发现,只有选择那样的生活、生产方式,他们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所以我们才说,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形态。文明的形态往往是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包括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因素。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同的文明、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不同特性。

(图 | 中国降水线分布图)

气象学上有“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就是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中国的北方边境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恰好与长城的位置重合,所以,长城就是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长城以南的地区降水量充足,可以种植谷物;而长城以北的地区因为降水少,就只能生长牧草,这是中原王朝向北扩张的极限。

安土重迁与逐草而居,不同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什么?

在古代中原王朝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农民,农民安土重迁,你让他们离开土地就是要他们的命。因为他们以耕种土地为生,离开了土地没有谋生的手段啊。

而对于草原地区的牧民来说,正好恰恰相反。你把牧民圈在一片土地上就是要他们的命,因为一片土地上的草根本养不活他们那群牲畜,也就养不活他们自己。在草原上,他们必须一年四季不断地迁徙,游牧才能生存。

所以,你看吧,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长城南北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在中原王朝那里,统治者只要控制住土地,也就控制了人。而在草原上,统治者得控制人本身才能完成统治,这样的难度太大了。

自秦汉以来,中原的农耕王朝都施行“编户齐民”的政策,这政策的基础就是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有了“编户齐民”才能推行郡县制,才能通过庞大的官僚体系将中央的权力一竿子插到底,将广大老百姓以“户”为单位进行直接统治。

(图 |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本质上就是郡县制下按照一套严密的法治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这个组织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划分级别,下级要服从上级、上级要服从上上级,这样一层一层地推倒,所有的层级都依据规章制度来运作,就像流水线一样。

农耕王朝在编户齐民、郡县制的制度下,统计人口数量和征税都十分方便,这样的低统治成本可以让统治者管理庞大的人口和土地。

再看长城以北的游牧文明,草原上由于气候原因不适合发展农业。在草原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一个家庭以户为单位是很难完全自食其力的生存的,他们需要多个的家庭通力配合。因此,草原上的牧民是以“部族”为单位活动的。这个部族是由数代的有血缘关系的男性组成,以辈分高的年长男性作为这个大家庭的首领。

在草原部族中,所有家庭将自己牲畜放在一起,有专人进行放牧,所有人齐心协力完成其他事情。就这样,更多的邻近大家庭聚集就构成草原部落,一旦发生战争,草原部落马上可以全民皆兵,切换为了一支小规模的军队。

看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了。中国古代长城以北的游牧政权,其实都是这样,由一个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族群构成的。这些族群在一年四季中会不断地迁徙、放牧。相比于农耕王朝,草原上要想实现中央集权式的统治,基本是实现不了的,因为统治成本太高了。因为,要维持中央集权式的直接统治,是要靠庞大的官僚体系支撑的。而养官又需要钱,统治者又只能通过收税来筹钱,牧民们生活范围不固定,你没法对他们进行收税。因为牧民到处游牧,收税官得四处寻找他们,收税的成本可能比税本身还高。而且,草原地广人稀,牧民们逃税的成本也很低。

所以,古代的游牧政权只能是间接统治。所谓的单于、可汗,根本无法实现对某一个小的族群的直接统治,他们只能通过控制某个大的王,间接控制其手下小的王,以此类推,把自己的命令一层层传下去,最后抵达一个具体的族群。牧民们名义上认同单于、可汗为自己的最高首领,但他们只听自己族长的命令。

弄清楚长城南北的农耕王朝与草原政权的不同文明形态与统治逻辑,我们再分析古代中原王朝为何不去统一北方游牧民族,这个问题就容易分析了。

古代中原王朝为何不去统一北方游牧民族?

若想统一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原的农耕王朝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打下一块地,就派兵长期驻守,然后一点点地向北方推进。

这样做看起来可行,但真正实施起来就会发现一个大问题:这么多的军队,吃什么呢?

长城以北不适合耕种谷物,军队到了那里靠什么户口?我们能想到的办法有两种:

  • 一、像牧民一样进行游牧,吃牛羊肉。
  • 二、从中原输送粮食。

像游牧民族一样进行游牧生活,喝酒吃肉。这个想法挺好,但是,根本就不能实现。我们说过,一片草场根本就养活不了大量的牲畜,因为一个地方的草吃着吃着,就不够了,为了生存游牧者就必须要不断地迁移。所以,中原王朝的军队要想在草原上建立一个定居点很难。

为了让军队生存下去,就只能让他们学着牧民去游牧了。这样确实可以让他们生存下去,但统治者肯定不会这么干。

你想想,几万人的军队一起游牧也不可能啊,所以只能将其拆散成千人的小规模组织。且先不说遇到敌人袭击如何反抗的问题,让他们分散地形式去游牧,将军一声号令他们能不能回来都是个问题。更别说,皇帝他老人家也不放心啊。你想,一个边境的将军,手里又有一大群厉害的骑兵,大群的牛羊,远离朝廷,吃喝不愁。你能保证他们不会造反吗?

农耕王朝好不容易通过变法,从分封制改革为郡县制,就是避免出现地方势力做大后独立。朝廷将权力一竿子插到底直接管理基层百姓,就是为了避免地方的中间商赚差价,去难截留百姓的赋税。有了这些措施,中央才能保证地方势力不会做大而脱离朝廷的控制。因此,让军队去游牧,成为边境的隐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决不能这么干。

那么,从中原向草原运输粮食来养活军队呢?也实现不了,因为成本太高。在人类还没有发明火车之前,靠牲畜长距离运输粮食实在是太奢侈了。你想想,几百甚至上千公里,不管是人还是牲畜,都得吃饭才行。可能还没到呢,粮食先吃完了。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录,当年汉朝在征南越的时候给西南边境运送粮食,运输成本达到了六十多倍。什么意思?就是你运1吨的粮食,需要付出60吨的损耗。而秦朝时从山东地区运粮到长城以北,运输成本竟然高达一百九十多倍。你想想,你几万人驻扎在长城以北,若要从中原运粮过去,每年得消耗多少的粮食?中原王朝哪耗得起啊?

所以,哪怕中原王朝打下了长城以北的某块地区,也无法在那里实现长期稳定的统治,属于白折腾。残存的游牧民族找一片肥沃的草场休养生息,没几年又能卷土重来。

结语

中原王朝想要彻底的解决游牧民族的威胁,最好的方案莫过于采取制衡的原则。这跟英国玩的大陆平衡政策类似,谁强就打谁,让各国实力保持一个平衡。某个部族强大了,你就扶植另一个草原部落来制衡他们,从而保障长城以南的王朝疆域内的长久和平。你可以一时消灭一个草原游牧部落,但消灭了又能怎么样?匈奴没有了,鲜卑、突厥、蒙古、女真,其他部落照样会崛起。

在统治草原地区的问题上,为何辽、金、元、清等朝代能做得很好?

因为他们建立的是二元帝国。何为二元帝国呢?就是在长城以北,用游牧民族那一套进行统治;到了长城以南,则用汉文化、农耕王朝的那一套进行统治。这样的统治策略,有点像今天我们所说的“一国两制”。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制度,它并不是要追求规则的统一性,而是要保证目标的一致性。

6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便长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那么中原王朝为何不在强大之时,彻底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呢?这个问题细说起来其实极为复杂,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原因之一:游牧民族机动能力太强,很难彻底征服

纵观中国历史,能够击败北方游牧民族的朝代或者时期并不在少数,然而想要彻底征服,却极为的困难,原因便在于游牧民族的机动能力太强,而留给他们的活动空间又极大。

我们以汉朝为例,汉武帝时期虽然屡次击败匈奴,但匈奴战败便远遁漠北,汉武帝虽然又派军深入漠北击败匈奴主力,但仍无力彻底对其征服,此后汉匈双方仍是打打停停,一直到东汉初期这才基本解决。又如明朝永乐时期,朱棣先后五次出征,然而在知道了明军的强大之后,鞑靼军队便开始避而不战,导致朱棣徒耗钱粮,却始终难以歼灭敌人主力。

此外,游牧民族不同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发动战争的代价普遍偏小,而农耕文明大军出动却往往需要极为庞大的后勤支持。因此,寻找歼灭游牧民族主力,一直是中原王朝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时间太短难以找到,时间太长国家又负担不起。

无法有效歼灭敌军主力,自然也就难以迫使其臣服,接受己方的统治。而清朝之所以能够对蒙古实行统治,沙俄的东扩其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占领了西伯利亚的沙俄其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彻底堵死了游牧民族的退路

原因之二: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统治成本太大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不仅生活生产方式不同,风俗、文化、信仰等各方面也均不相同,想要完成同化并非易事。

而最为重要的是,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游牧民族的产出其实极为有限,即使是丰年也仅仅是略有盈余,而更多时候甚至无法负担本族的生存,这也是游牧民族经常南下袭边,以及部落之间相互攻击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来可以南下掠夺,二来可以借助战争减少草原人口。

如果将其纳入统治,那么朝廷势必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代价来保证草原百姓生存,否则就可能产生叛乱。可一旦草原百姓获得了充足的补给,人口的膨胀势必无法避免,在草原无法养活大量百姓的情况下,这无疑要进一步增加朝廷的支出负担,这简直就是种恶性循环。

正如狄仁杰给武则天奏疏中所说,“若其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实,以争硗确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赋,获其土不足以耕织”。将草原地区纳入统治,付出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例如明朝对安南的统治,就是由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最终被朝廷所放弃。

原因之三: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天然敌对,多以打击防御为主

由于游牧民族时常侵略边境,这导致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长期处于敌对关系,而这种矛盾由来已久,很难短期内予以化解。因而,历朝历代以来,中原王朝对于游牧民族多以打击和防范为主。

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中原王朝自古以来便实行较为单一的民族政策,始终视北方游牧民族为异族,因此在对待策略上,往往是强盛时期以打击为主,贫弱之时以防御为主,即使为了和平稳定会展开一定层次的交流,但也极为有限。

同时,由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和以农为主的生活方式,中原王朝也很难升起向北扩张的动力和需求,双方有限的交流基本停留在藩属国和宗主国的层面上,而这种关系显然并不牢靠。

纵观中国历史,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总是扩张最快、最大的时期,而汉人政权统治时期即使有所扩张,也极为有限。这便源于双方治国方略和民族政策的不同。

原因之四:草原无法复制中原统治模式,古代实行“一国两制”不现实

由于游牧民族经常迁徙,根本无法设立固定的官府和驻军,因而根本无法复制中原统治模式,而如果仍采用部落式的统治,又无法保证统治的稳定性。

要知道,在古代集权统治之下,想要对游牧民族实行有效统治,只能推行“一国两制”,例如向清朝那样推行盟旗制度,可这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显然不太现实。何况,游牧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其组成军队的代价极小,其一旦产生异心,可以迅速聚集起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而朝廷想要剿灭,可就并非易事了。

这点其实可以参考明朝在奴儿干都司的统治模式,明朝在该地区几乎推行的就是军管制度,即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而且实行的是“以夷制夷”的策略,根本原因就是无法向该地区进行移民。而这则是造成后来明朝经营辽东全面崩盘的一个重要原因,等到后金崛起之时,明朝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力量扑灭叛乱。

对于古代统治者来说,将一块无法实行有统治,且叛乱随时可能爆发叛乱的地区纳入统治,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如上所述,无法彻底征服草原,统治代价太大和无法复制中原统治模式,应该就是中原王朝始终没将草原纳入统治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其他方面诸如天朝上国思想、草原周边民族和环境复杂等因素,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7

古代中国曾经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可以说是有着长久的战争史,无论是先秦时期还是秦汉之后,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曾经与之进行过战斗。

但是,这些朝代无一例外,最终都是以防守为主,依托着长城等国防设施,并没有主动去攻占这里的地盘。

那么,以中原王朝的强盛,为何只想着防守,而不去主动进攻呢?

在古代,国界线并不特别分明

如今我们看国界线,该是什么的地方就是什么地方,有很明显的标志,其实这种现象还没有几百年的时间。在之前的时期里,别说国界线这一概念,就是连版图的形状其实都很难说得清楚。

在秦朝完成大一统之前,我国主要施行的是分封制。而分封制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开疆拓土。

当时人口少,生产力水平也比较低。不像后来封建王朝中土地经常不够用,在先秦阶段经常会出现人口不足以开发更多的土地这样的问题。

所以看历史记载就知道,当时的很多诸侯国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吸引人口,鼓励生育,这也是为什么儒家等学说能成为显学的一个原因。

人口太少了,土地利用率还很低,这是限制国家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不是一国两国,也不是一朝两朝的问题,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困扰中国的一个状况,尤其是在朝代更迭,人口经历过战火减损比较严重的时代。

所以在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理解为将现有已知的版图分块承包给各国,让他们自己发展,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充分地调动各诸侯国的积极性。

而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地处边陲的国家,比如秦国、晋国、燕国、齐国等等大国,除了要经营好自己的地盘之外,还担负着向外拓展版图的重任。

北方到底有什么?这谁也不清楚,只知道那里有一些民族在生活,但他们到底生活在哪?是什么样子,这些都不清楚,否则汉武帝也不会派张骞去西域探路了。

同样,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于南边的中原诸国了解也不是特别的深,因为他们受地域的限制更多,经常迁徙,和南边的接触也比较少。

就说匈奴吧,这个部族本来是夏朝君主的后裔,夏后氏,姒姓,很有可能是夏朝分封到极北地带的诸侯,后来也和中原诸国分化了,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传统。

类似的还有孤竹国,本来在今天河北唐山一带,但辽西地区也发现了他们的遗迹,很有可能是在周初重新经历了册封,并且受到当时燕国的管制。

再比如朝鲜半岛,周朝将它封给了纣王的贤臣箕子,也是箕子当时偶然到了这个地区,根本还没纳入中国版图之内。

所以说当时的情况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南方中原地区虽然有摩擦,但是谁都没工夫搭理谁,自己的土地还开发不过来,谁想着去北方开荒呢?

后来秦始皇统一之后,对北边完成统一的匈奴进行过一次战争,蒙恬率军北进,将他们赶出了中国当时的边界七百多里,并且筑城朔方,同时修建长城,开始转为防御。

为什么转为防御了?国内大一统之后,土地多人口少,解决掉北方的军事威胁之后,没必要再去拓展了,需要修生养息。

但是楚汉争霸的时候,这些地方又重新回到了匈奴的手中,边界就到了长城一带。但是也没有特别的清楚,很多地带匈奴可以去,汉朝人也可以在,谁都说不清这到底属于哪一边的。

当时的情况就是,别管是谁的领土,反正没人驻守,那就是公共领域,谁都可以去。

至于说为什么不派兵驻守?没那么多人。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有一个场景,是当时周培公给康熙进献了一幅中国的全貌地图,当时康熙非常激动,终于知道自己治下的土地是什么样子了。

其实当时的环境和电视剧里的差不多,没有卫星,不能俯拍,确实不知道全貌,也不知道国界线到底在哪,只能有一个模糊的范围。比如一座城池,但这个城池的辐射范围有多广,这也是没有定值的。

上个世纪初,中国齐鲁大地发生饥荒,很多人开始向关外逃荒,这就是著名的“闯关东”事件。

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乱时代,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国界线的问题还没有最终的敲定,所以很多“闯关东”的人就到了现在的朝鲜,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所以说,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也好,后来的大一统王朝也好,在并不清楚自己的国界线在哪的时候,一直认为那些地方也是自己的治下,只不过是游牧民族在那生活而已。

而游牧民族也确实没有土地边界的概念,逐水草而居,哪里丰美就迁移到哪生活,所以双方也并不冲突。

国界线都不明确,更别说宣示主权了,将自己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远比去北部开荒更好。

北方穷苦,得不偿失

我们经常说在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北方的经济是要远比南方发达的,但这个北方只是中原地区,并不包括长城以外的地方。

当时中国南方虽然穷苦,但也要比更北地区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带富饶得多。

穷人会羡慕富人的财富,哪有富人觊觎穷人的道理?

放在国家之间也是这样,当时的中原王朝不管什么状态,分封制也好,大一统也罢,或者像南北朝这种四分五裂的状态,都看不太上北方的这点土地,实在是太穷了。

生活在北方的这些游牧民族,比如说匈奴、山戎这些,都穷到来南边抢物资了,南方中原地区的国家还要去那开荒吗?

如果真的拿下了这些地盘,那就需要国家的财力、人力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来填这块不见底的深坑,这种拉低生活水平的事情完全就是利人不利己的事。

从生产生活上来说,农耕文明是要远远富庶于游牧文明的,这是文明的进化。

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生活非常安定,正是因为适合农耕文明的发展。而北方草原地区,别说是古代,就是现在也不能将这里的土地改造成适合种植业发展的地区,这里的土质就是比较贫瘠,长草可以,连长大树都不太行,更别说在这里精耕细作发展种植业了。

所以,拿下北方游牧民族的土地,这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再来讲讲军事上的困难。

北方因为是游牧生活,所以在骑射上是非常擅长的,这一点和中原地区正好相反。

中原地区大部分的兵种都是步兵,骑兵的作战能力是不如北方游牧民族的,这是一贯以来的事情。

就是到了明代,很多王牌的骑兵部队,那也多是游牧民族组成的,而几乎所有骑兵部队都是北方的部队,越靠近北方游牧地带,战斗力越强。

中原王朝的步兵、骑兵进去草原去与游牧民族作战,先不说耗费多大的问题,能不能打得过都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情,没有地利优势,机动性对于这样的战役来说就是胜负手的问题。

再有一个,游牧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太长时间,就像中原地区将自己的版图研究得很透彻一样,他们对于北方的这些草原地区也是非常了解的。

即使打不过,跑还跑不掉吗?

蒙恬北伐的时候,将匈奴主力都歼灭了,但也没说真得能将它完全打得没有还手之力。秦朝存在时间极短,再加上楚汉争霸的四年,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它就成长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压着汉朝七十年喘不过气气来,这就是地利的优势。

这些地区的游牧民族就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随时都能卷土重来。与其在他们的地盘里被拖进泥潭一样地作战,倒不如依托着长城这样的军事设施进行防守。

所以,为什么中原王朝几乎都不想去反攻北方游牧民族的土地?

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一个没精力,再一个不屑于。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8

不是不想统一,而是无法做到


第一方面,这个世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民族,一种是驾驭牛的农耕民族,像古埃及、中国都是典型的农耕民族。

一种是驾驭马的草原民族,中国的北方匈奴、蒙古等都是典型的游牧民族

一种是驾驭船的海上民族,欧洲环地中海旁边的国家都是典型的驾船民族。所以为什么是西方欧洲国家发现了美洲,一个是地理近因素,还有一个是他们是航海国家

呈现三种不同民族,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因为你不适应这种地理环境你就无法生存。所以中国典型农耕民族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是谁也征服不了谁的,因为地理环境已经决定了。


第二方面,秦始皇为什么不把长城修到更北边,也把北方版图纳入进来,现在科学发现中国400毫米等降水线和整个长城是吻合的,一边是半湿润,一边是半干燥,一边可以种植农作物,一边就无法种植,这样长城内的人食物链是可以直接植物,长城外人的食物链只能是动物,食物链可以是植物就可以养活更多人,导致长城内人口密集,长城外人烟稀少,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这条线划分了长城内是农耕民族,而长城外为游牧民族。这样就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金戈铁马,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


第三方面,回顾中国历史长河中,有农耕民族想征服游牧民族,比较典型的汉人建立的唐朝,李世民同时做了农耕民族的皇帝,又做了游牧民族的“天可汗”,游牧民族也想征服农耕民族,比较典型的蒙古建立的元朝,忽必烈是中原的皇帝,也是四大汗国的共主。其实草原民族的祖先是夏朝的遗民,所以长城内外的民族本是一家,只是因为这条降雨线划分的地理环境不一样,为了生存下去,才有不同生活方式。我们一直说只要外族入侵,不管如何,我们都可以同化他们,最典型如西晋灭亡,五胡乱华,唐朝灭亡的五代十国。而人们往往忽略了,如果中原王朝去入侵他们,其时他们也是可以同化我们汉族人,比如唐朝就是游牧和农耕互相融合,到了后期安禄山叛变,就是我们去征服他们带来的后果,因为你征服他们,军队就驻扎在哪个地方,你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选择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所以唐朝在草原的军队慢慢被胡化了,导致后来的安之之乱。


总结:在历史长河中两个民族真正能够征服对方大一统都是比较短暂时间,唐朝到安史之乱后,才120年,元朝真正统一不到100年,清朝除外,所以各自征服对方时间对比都差不多,而长期不是和平相处,就是互相的征伐,辽和宋的澶渊之盟,汉朝和匈奴和亲和征战,基本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很难统一起来。游牧征服农耕,游牧人少入侵只能融入,而农耕征服游牧,无法完全征服,他们居无定所,即使一时间消灭,立马新的势力又崛起,灭了匈奴,起来鲜卑,鲜卑被同化,出现突厥,突厥被征服,又出现蒙古,蒙古持续至今。不管怎么样,清朝统治最后解决了游牧和农耕的长期无法一统,到了近代才知道,现在的威胁来自海上,驾驭船民族的船坚利炮打开了国门,逼着我们丧权辱国,为了生存下去,我们也必须学习如何驾驭船,结果没有学到根子上,甲午海战,一败涂地,最后觉醒了,站立起来。现在的时代就是海上的时代,美国能够征服世界,就是他征服了大海,能够征服大海,他本来就是三大民族中驾驭船只的民族。现在我们也开始迈进了驾驭大海的时代了,希望我们能够成功驾驭!

9

首先,不能用近现代的领土观,去看历史,因为近现代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开发能力强,土地和国土的实际意义更大,但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国土的意义还是以对政权及民族本身的收益与价值作为前提的。

俄罗斯曾经最早法理上拥有阿拉斯加,但远离俄国中心的同时,更有白令海峡相隔,几乎属于倒贴钱在控制,如果美国想买,同样会考虑卖给美国的。同理,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在近代之前,依然认为蒙古高原甚至东北地区是不毛之地,苦寒之地,没有任何出产,用兵蒙古高原核心是为了解决侵扰中原这一问题,是无奈的。蒙古地区当时不出产粮食物资,征讨蒙古需要动员极大的中原人力物力,并且蒙古地区地少人稀,各部落逃入大漠,犹如鸟进山林,难觅踪迹,需要动员很大的力量搜寻,并且供给线需要内地供给,容易被人切断后路,并且大炮打苍蝇,得不偿失。从汉族农耕角度,马匹有限,供给依靠内地的情况下,很难彻底解决蒙古问题,最后都会导向具有成本性的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半控制手段。

还有,蒙古高原地区地域广大,历史上有很多民族先后登场,匈奴,鲜卑,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等,有很多是前者的退出从更远内亚地区迁来的后者填充,从长城外的漠南蒙古,到蒙古高原,再到西伯利亚,这样无尽广袤的土地即在当时的经济科技能力下,是不毛之地,又难以有效控制,汉族农耕政权自然只能采取打击为辅,分化为主的防御性政策,而从未想过成为汉地一样的州县了。





10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便长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那么中原王朝为何不在强大之时,彻底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呢?这个问题细说起来其实极为复杂,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原因之一:游牧民族机动能力太强,很难彻底征服 纵观中国历史,能够击败北方游牧民族的朝代或者时期并不在少数,然而想要彻底征服,却极为的困难,原因便在于游牧民族的机动能力太强,而留给他们的活动空间又极大。 我们以汉朝为例,汉武帝时期虽然屡次击败匈奴,但匈奴战败便远遁漠北,汉武帝虽然又派军深入漠北击败匈奴主力,但仍无力彻底对其征服,此后汉匈双方仍是打打停停,一直到东汉初期这才基本解决。又如明朝永乐时期,朱棣先后五次出征,然而在知道了明军的强大之后,鞑靼军队便开始避而不战,导致朱棣徒耗钱粮,却始终难以歼灭敌人主力。 此外,游牧民族不同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发动战争的代价普遍偏小,而农耕文明大军出动却往往需要极为庞大的后勤支持。

因此,寻找歼灭游牧民族主力,一直是中原王朝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时间太短难以找到,时间太长国家又负担不起。 无法有效歼灭敌军主力,自然也就难以迫使其臣服,接受己方的统治。而清朝之所以能够对蒙古实行统治,沙俄的东扩其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占领了西伯利亚的沙俄其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彻底堵死了游牧民族的退路。


原因之二: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统治成本太大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不仅生活生产方式不同,风俗、文化、信仰等各方面也均不相同,想要完成同化并非易事。 而最为重要的是,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游牧民族的产出其实极为有限,即使是丰年也仅仅是略有盈余,而更多时候甚至无法负担本族的生存,这也是游牧民族经常南下袭边,以及部落之间相互攻击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来可以南下掠夺,二来可以借助战争减少草原人口。 如果将其纳入统治,那么朝廷势必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代价来保证草原百姓生存,否则就可能产生叛乱。

可一旦草原百姓获得了充足的补给,人口的膨胀势必无法避免,在草原无法养活大量百姓的情况下,这无疑要进一步增加朝廷的支出负担,这简直就是种恶性循环。 正如狄仁杰给武则天奏疏中所说,“若其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实,以争硗确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赋,获其土不足以耕织”。将草原地区纳入统治,付出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例如明朝对安南的统治,就是由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最终被朝廷所放弃。

原因之三: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天然敌对,多以打击防御为主 由于游牧民族时常侵略边境,这导致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长期处于敌对关系,而这种矛盾由来已久,很难短期内予以化解。因而,历朝历代以来,中原王朝对于游牧民族多以打击和防范为主。 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中原王朝自古以来便实行较为单一的民族政策,始终视北方游牧民族为异族,因此在对待策略上,往往是强盛时期以打击为主,贫弱之时以防御为主,即使为了和平稳定会展开一定层次的交流,但也极为有限。 同时,由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和以农为主的生活方式,中原王朝也很难升起向北扩张的动力和需求,双方有限的交流基本停留在藩属国和宗主国的层面上,而这种关系显然并不牢靠。 纵观中国历史,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总是扩张最快、最大的时期,而汉人政权统治时期即使有所扩张,也极为有限。这便源于双方治国方略和民族政策的不同。

原因之四:草原无法复制中原统治模式,古代实行“一国两制”不现实 由于游牧民族经常迁徙,根本无法设立固定的官府和驻军,因而根本无法复制中原统治模式,而如果仍采用部落式的统治,又无法保证统治的稳定性。 要知道,在古代集权统治之下,想要对游牧民族实行有效统治,只能推行“一国两制”,例如向清朝那样推行盟旗制度,可这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显然不太现实。何况,游牧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其组成军队的代价极小,其一旦产生异心,可以迅速聚集起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而朝廷想要剿灭,可就并非易事了。

这点其实可以参考明朝在奴儿干都司的统治模式,明朝在该地区几乎推行的就是军管制度,即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而且实行的是“以夷制夷”的策略,根本原因就是无法向该地区进行移民。而这则是造成后来明朝经营辽东全面崩盘的一个重要原因,等到后金崛起之时,明朝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力量扑灭叛乱。 对于古代统治者来说,将一块无法实行有统治,且叛乱随时可能爆发叛乱的地区纳入统治,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如上所述,无法彻底征服草原,统治代价太大和无法复制中原统治模式,应该就是中原王朝始终没将草原纳入统治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其他方面诸如天朝上国思想、草原周边民族和环境复杂等因素,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