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导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西汉统一以来,中国古代社会又陷入了混乱阶段。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接着是“董卓之乱”、曹操打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盟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后来,蜀汉、东吴、曹魏三大集团于三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纷纷建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代。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司马氏势力的上升。正始十年(249)年,经过司马氏精心的策划,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曹氏的权力转移到司马氏的手中。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不久,司马氏统治集团的内部出现拙劣的领导人,那就是“白痴皇帝”司马衷,加上皇后贾南风的倒行逆施,终于导致了“八王之乱”,此时的全国形势已经一片大乱。304年,成汉和前赵政权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西晋统治的崩溃。317年,西晋皇室成员司马睿建立东晋,意味着中原王朝北方的统治丧失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大批仁人志士要求北伐,恢复失去的山河,但是大多效果一般。这些北伐包括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和刘裕北伐等等。北伐当中,最有成果的当属桓温北伐。

1.桓温简介

桓温,字元子,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桓温的祖上是官宦世家,其父桓彝曾参加镇压“八王之乱”的战争,声名鹊起。桓温是桓彝的次子,深受其父喜爱。桓温曾先后参加平蜀之战、三次北伐等魏晋南北朝的重大历史事件。

2.桓温北伐的背景

桓温北伐以前,已经有了几次北伐,其中包括祖逛北伐(闻鸡起舞的成语来自他)、殷浩北伐等。祖逖的北伐以王敦之乱的爆发而收场,殷浩的北伐被姚襄所打败。永和三年(347),桓温领导的平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多次上书北伐,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3.桓温北伐的过程

桓温北伐总共有三次,对北方政权的打击较大。①永和十年(354),桓温率军开始北伐,兵分三路,进军关中。这次北伐前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后期桓温急于建功立业,而不是攻取长安,被前秦天才的政治家王猛看穿,最后以补给不足而撤兵。

②永和十二年(356),桓温开始第二次北伐,这一次北伐取得关键性的成果是拿下了洛阳。但是,后来不料被前燕抢走了。

③太和四年(369),第三次北伐开始,前期拿下了徐、兖二州,成果丰硕。桓温一路高歌猛进,拿下了黄河中下游以南的所有地区,每一战都能胜利。此时的前燕慕容垂率领五万军队御敌,还得到了前秦的支援。桓温陷入了两难的绝境。同时,桓温又因商量好了的粮草没有送到,在前燕和前秦的夹击之下桓温大败,桓温的北伐以惨重的失败而结束。

4.桓温北伐的影响

桓温的北伐以失败而告终,淮河以北的所有地区又重新沦丧。

综上所述,桓温的北伐是东晋王朝南迁之后掀起的大规模的收复失地的战争。每一次的北伐前期都比较顺利,后期由于各种原因而搁置,让人替桓温感到遗憾!

结语

桓温的北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很有成就的壮举,代表了南迁政权收复失地的雄心。但是,桓温作为有抱负的政治人物,在北伐的过程中时刻想着建功立业的功利心态,影响了北伐的成功。另外,北伐的路程是很遥远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军粮的运输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最后一战中,军粮不济成为了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俗语是非常有道理的。

最佳贡献者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次北伐中,晋末的刘裕北伐成果最大,可以说离完全收复中原仅一步之遥。

在长达三百七十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发生过数次由南方政权发起的北伐行动。比如东晋的祖逖北伐、庾亮北伐、殷浩北伐、桓温北伐、刘裕北伐;宋齐梁陈四朝的元嘉北伐、陈庆之北伐、太建北伐等等。

而在这历次北伐当中,刘裕北伐的成果是最大的,最成功的。

其实,在南方各朝代当中,东晋的北伐行动最为频繁!自晋朝宗亲司马睿衣冠南渡,建立了东晋后,东晋君臣就没停止过北伐中原的军事行动。只可惜,东晋的历次北伐虽然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果,但却始终没能彻底完成对中原的收复。而这其中,离成果最接近的,就当属刘裕北伐了。

宋武帝刘裕素有南朝第一帝之称,是南朝的开创者。在废晋立宋之前,他可是东晋王朝最为倚重的名将。公元409年,北方的南燕发兵侵扰淮北,刘裕便以此为由兴师北伐。

刘裕率领晋军一路高歌,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大破北魏,相继收复了淮北、河南、山东以及关中等地,并且成功光复了洛阳、长安两京。因此,刘裕北伐实际上已经无限接近成功,他收复了中原的绝大部分地区。

只可惜,北伐的尾声,刘裕将精力转回到夺权上面。同时,又在任命关中守将上面犯了不必要的错误。刘裕明知麾下的王镇恶和沈田子二人之前有很深的矛盾,却安排两人镇守刚收复的关中要地。而且自己的幼子刘义真掌握全局,而没有留下老成的将领压阵。

最终,晋军因为内部不和,指挥混乱而全军覆灭,不光使关中之地得而复失,而且还损失了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朱龄石、蒯恩等众多有实力、有经验的新锐北府将领。

但抛开刘裕最后的错误安排不说,刘裕北伐还是可以称之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成功的一次北伐行动。正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所称赞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过客

3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从东汉末年的诸侯割据到三国鼎立,再到东西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逐渐失去对北方领土的控制,不得已撤退到南方。历史上被统称为南朝,后来南朝组织过几次北伐,我认为成果最大的还是刘裕进行的北伐。

东晋自从衣冠南渡,在南方重新建立政权后,长期处于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状态。虽然也进行过一些北伐,但是成果都不是很理想。

东晋元兴二年,积蓄力量的刘裕击败篡权称帝的桓玄,拥立晋安帝复位,控制了朝政大权。同时刘裕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牟取更高的权力,开始积极筹划北伐。

此时北方还是几个政权并存的状态,其中南燕因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奸臣当道,社会混乱,刘裕看到这个机会,决定起兵,正式开始北伐的历程。

刘裕经过前后2次北伐、一举灭亡南燕和后秦,大败北魏。收复了河南、山东、关中等地区,一度光复了长安、洛阳两都,取得巨大影响,黄河以南的疆域尽入版图。唐代史学家朱敬则后来称赞此次北伐:

“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也称赞刘裕的北伐: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由此可知,刘裕的北伐取得的成果是非常巨大的,在这之前的北伐都没有取得刘裕北伐的成果。刘裕北伐改变了汉族政权自西晋灭亡以来的孱弱形象,巩固了汉族政权的统治,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取得了很大的历史功绩,是值得后世肯定的。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4

我认为成果最大的应该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的成果最大。

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 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东晋朝政。时南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慕容超信用奸佞,诛戮贤良,赋役苛重,激起民众强烈反抗。为了晋朝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刘裕为抗击南燕,外扬声威,遂欲挂帅北伐。 公元409年二月,南燕军队侵扰淮北,就正好给了刘裕一个机会。他上书皇帝,要求北伐,获得朝廷批准后,他迅速出兵,五月就到了下邳。

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后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但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划入刘宋版图,“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为刘宋永初和元嘉年间,休养生息,出现“余粮息亩,户不夜扃”的局面提供北部疆域的屏障,仍不失为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唐代史学家朱敬则称赞此次北伐:“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称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为了国家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

义熙五年(409),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袭位,纵兵肆虐淮北,掳去晋两郡太守,驱掠百姓千余家。刘裕因此上表北伐。三月,他统领晋军向北挺进。

南燕大将公孙五楼见晋师威猛,向慕容超建议扼据大岘(今山东沂县),坚壁清野,但被拒绝。刘裕看准时机,冒险越过大岘山隘,一举攻克临胊(今山东掖县),夺得大量辎重。接着,晋军将士在刘裕的亲自鼓动下迅速进击,直逼燕都广固(今山东益都)。慕容超遁入城中坚守不出。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晋军一方面高垒重堑,将广固团团围住,以燕人之粮充实军用;一方面招降纳降,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南燕大将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宏相继归附,尤其是尚书郎张纲被俘,对刘裕十分有利,最后正是利用他所设计的攻城器械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刘裕以广固久守不降为由,入城后,尽杀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泄愤。

齐境克服,刘裕本想停镇下邳,荡凊河洛,但孙恩妹夫卢循复集孙恩残部,败晋军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刘裕不得不班师回朝。回京后,先后督师镇压卢循、剿灭割据长江中上游的刘毅、谯纵势力,逼走司马休之,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一统局面。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一月,后秦主姚兴死,姚泓继位,内部叛乱迭起,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时刘裕图以晋室名声安抚北方人民,故想奉司马德文之名北伐,司马德文因而上书出兵,以修谒晋室山陵,最终刘裕就与司马德文一同率兵出发。八月,刘裕以刘穆之任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自己率大军分四路北伐。九月,刘裕扺达彭城。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兵由淮、淝转向许、洛,后秦诸屯守皆望风降附,晋军进展神速。十月,王镇恶军占领洛阳。

次年正月,刘裕留其子刘义隆镇守彭城,自率大军北上。此时北魏派十万重兵驻守河北,并以游骑骚扰晋军。刘裕在行军中,虽常设奇阵或用大弩强槊击败魏军,但进军速度缓慢。王镇恶军由洛阳进抵潼关后,为秦主力守险以阻,檀道济军的粮道也为秦将姚绍截断。晋军一时处于危境。王、檀向刘裕求援,而刘裕却为北魏军牵制,自顾不暇。幸得当地百姓的帮助,潼关晋军才转危为安。三月初八,刘裕以左将军向弥率部分兵力屯于黄河重要渡口碻璈(今山东东阿西北),自率大军进入黄河;魏军为防止晋军于黄河北岸上陆向魏进击,也以数千骑兵沿黄河北岸跟随刘裕军西行,凡漂流至北岸的晋军人员,均被魏 军擒杀。刘裕数次派兵上岸攻击魏,刚一登岸, 魏军便逃离岸边。为击败魏军的袭扰,刘裕命数千勇士,车百乘,由丁旿和宁朔将军朱超石率领,携带强弓利箭,登上黄河北岸,列阵而进。魏军立即前来进攻,魏将长孙嵩率骑兵3万四面围攻晋军。晋军拼力死战,魏军被利箭射杀者甚众,死尸堆积遍地,魏将阿薄干被斩,魏兵败退走。朱超石率宁朔将军胡藩、宁远将军刘荣祖追杀,又斩俘1000多人。四月中旬,刘裕进至洛阳,为防止魏军的袭击,在洛阳停军两个月,部署后方的防卫。七月,刘裕全面击退魏军,十万魏军几乎全军覆没,河南全境被收复,刘裕随后进至陕城;前锋沈田子攻入武关,进屯青泥(今陕西蓝田)。八月,刘裕至潼关,与诸部会合。

秦主姚泓为缓解两面受敌的危局,谋划先消灭沈田子军,再抵御刘裕,于是率步骑数万急趋青泥。沈田子军本为疑军,不过千余人,但各自为战,骁勇异常,数次出击竟使姚泓败还长安。此时,王镇恶突破潼关防线,率师直进,一举攻陷长安城,姚泓率群臣投降。

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后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但黄河以南尽入南朝版图,“七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为刘宋永初和元嘉年间,休养生息,出现“余粮息亩,户不夜扃”的局面,提供北部疆域的屏障,仍不失为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唐代史学家朱敬则称赞此次北伐:“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

5

谢谢邀请!魏晋南北朝结束了两汉几百年的大一统局面,从大治到大乱,进入到一个多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动荡局面。由于中原大乱,琅琊王司马睿于公元3O7年带动北方及中原官民向南方迁移,在建康落脚定居。公元318年三月,晋愍帝遇害后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晋元帝。北伐之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其中,尤与祖逖的北伐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果最大。

祖逖(公元266年一公元321年),范阳郡遒县人,现今的河北涞水县,字士稚,东晋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

在整个东晋时期,南迁的仕族集团和普通民众都有强烈的北伐复国呼声,祖逖在南迁过程中也团结各方武装力量,笼络民心,树立个人威望。为北伐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公元317年,祖逖率领一些原意跟随自已的北方流民渡江北上,并在江面上慷慨激昂地敲击船桨立誓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由此而诞生典故“中流击楫"。进入豫州后,祖逖先与当地的流民武装发生武装冲突,先后收服、剿灭张平和樊雅等地方军阀。后又与自封陈留太守的陈川反目,,陈川无力对抗祖逖,率领部下向石勒投降,祖逖北伐由此正式进入了与外族作战的阶段。

后赵皇帝派大将石虎阻挡祖逖的进军步伐,可是石虎虽为一员猛将,但智谋不足。在缺少粮草的情况下又被祖逖派人设伏劫获了石勒运送的补给石虎军心大乱,被迫后撤。北伐大军推进到雍丘(今河南杞县),与石勒对峙。



祖逖在与后赵的战争中俘获很多本地流民,如果换成别人,要么收编,要么屠杀掉以绝后患。而祖逖却将他们款待后释放回家,这些人回去后,感念祖逖的恩德,陆续率乡里和亲族投奔北伐军,并向祖逖传送后赵军的情报。石勒在此民心皆失,屡次败北,无力进攻北伐军,于是后撤。祖逖与雍丘为根据地,逐渐向北推进,没过多久,黄河以南的土地尽为东晋政权所有。

当时黄河北岸有很多流民聚集的堡垒,他们受制于后赵政权的压迫,不得不屈从,但是他们打心眼里是倾向于汉人的北伐军的,私下里对北伐军无论是人力还是钱粮,都给予大力支持。使祖逖逖很快收复了河南。在河南站稳脚跟后,祖逖立志将河南做为根据地和桥头堡,他为政俭朴、廉洁自律,恢复农业生产,并开通南北商业渠道,使民富而政府强,有充盈的物质基础做后盾,北伐军更加强盛。于是,晋元帝司马睿升祖逖为镇西将军。

面对声望和军队都日渐状大的祖逖,晋元帝开始惴惴不安,猜忌心起。公元321年,司马睿派戴渊为征西将军,督统六州军事,成为祖逖的上司,实际上架空了祖逖的军权。祖逖忧虑过度而病重,不久在雍丘去世,时年五十六岁。东晋政权由祖逖开创的北伐大好局面由此戛然而止。

6

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为了国家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

义熙五年(409),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袭位,纵兵肆虐淮北,掳去晋两郡太守,驱掠百姓千余家。刘裕因此上表北伐。三月,他统领晋军向北挺进。

东晋

南燕大将公孙五楼见晋师威猛,向慕容超建议扼据大岘(山名,在今山东临朐县),坚壁清野,但被拒绝。刘裕看准时机,冒险越过大岘山隘,一举攻克临胊(今山东临朐县),夺得大量辎重。接着,晋军将士在刘裕的亲自鼓动下迅速进击,直逼燕都广固(今山东青州市)。慕容超遁入城中坚守不出。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晋军一方面高垒重堑,将广固团团围住,以燕人之粮充实军用;一方面招降纳降,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南燕大将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宏相继归附,尤其是尚书郎张纲被俘,对刘裕十分有利,最后正是利用他所设计的攻城器械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刘裕以广固久守不降为由,入城后,尽杀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泄愤。

齐境克服,刘裕本想停镇下邳,荡凊河洛,但孙恩妹夫卢循复集孙恩残部,败晋军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刘裕不得不班师回朝。回京后,先后督师镇压卢循、剿灭割据长江中上游的刘毅、谯纵势力,逼走司马休之,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一统局面。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一月,后秦主姚兴死,姚泓继位,内部叛乱迭起,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时刘裕图以晋室名声安抚北方人民,故想奉司马德文之名北伐,司马德文因而上书出兵,以修谒晋室山陵,最终刘裕就与司马德文一同率兵出发。八月,刘裕以刘穆之任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自己率大军分四路北伐。九月,刘裕扺达彭城。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兵由淮、淝转向许、洛,后秦诸屯守皆望风降附,晋军进展神速。十月,王镇恶军占领洛阳。

次年正月,刘裕留其子刘义隆镇守彭城,自率大军北上。此时北魏派十万重兵驻守河北,并以游骑骚扰晋军。刘裕在行军中,虽常设奇阵或用大弩强槊击败魏军,但进军速度缓慢。王镇恶军由洛阳进抵潼关后,为秦主力守险以阻,檀道济军的粮道也为秦将姚绍截断。

晋军一时处于危境。王、檀向刘裕求援,而刘裕却为北魏军牵制,自顾不暇。幸得当地百姓的帮助,潼关晋军才转危为安。三月初八,刘裕以左将军向弥率部分兵力屯于黄河重要渡口碻璈(今山东东阿西北),自率大军进入黄河;魏军为防止晋军于黄河北岸上陆向魏进击,也以数千骑兵沿黄河北岸跟随刘裕军西行,凡漂流至北岸的晋军人员,均被魏 军擒杀。刘裕数次派兵上岸攻击魏,刚一登岸, 魏军便逃离岸边。为击败魏军的袭扰,刘裕命数千勇士,车百乘,由丁旿和宁朔将军朱超石率领,携带强弓利箭,登上黄河北岸,列阵而进。魏军立即前来进攻,魏将长孙嵩率骑兵3万四面围攻晋军。晋军拼力死战,魏军被利箭射杀者甚众,死尸堆积遍地,魏将阿薄干被斩,魏兵败退走。朱超石率宁朔将军胡藩、宁远将军刘荣祖追杀,又斩俘1000多人。四月中旬,刘裕进至洛阳,为防止魏军的袭击,在洛阳停军两个月,部署后方的防卫。七月,刘裕全面击退魏军,十万魏军几乎全军覆没,河南全境被收复,刘裕随后进至陕城;前锋沈田子攻入武关,进屯青泥(今陕西蓝田)。八月,刘裕至潼关,与诸部会合。

秦主姚泓为缓解两面受敌的危局,谋划先消灭沈田子军,再抵御刘裕,于是率步骑数万急趋青泥。沈田子军本为疑军,不过千余人,但各自为战,骁勇异常,数次出击竟使姚泓败还长安。此时,王镇恶突破潼关防线,率师直进,一举攻陷长安城,姚泓率群臣投降。

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后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但黄河以南尽入南朝版图,“七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为刘宋永初和元嘉年间,休养生息,出现“余粮息亩,户不夜扃”的局面,提供北部疆域的屏障,仍不失为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唐代史学家朱敬则称赞此次北伐:“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称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7

自西晋灭亡,南北并立,东晋及其后面的王朝一直希望收复故土。比较知名的有祖逖北伐(320年),褚裒北伐(349年),殷浩北伐(353年),桓温北伐(354年、356年及369年),谢安北伐(384年),刘裕北伐(409年至410年、416年至417年),王玄谟北伐(450年),南梁北伐(505年),太建北伐(573年)。

其中最有成果的是刘裕的两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灭亡南燕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二月,南燕慕容超遣兵攻晋宿豫(今江苏宿迁),掳掠晋男女二千五百人,补充为乐工。三月刘裕上表请伐南燕,四月刘裕率舟师溯淮水入泗水。 五月,进抵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留船舰、辎重,改由陆路进至琅邪(今山东临沂北)。刘裕料到南燕贪婪轻敌,必不能守险清野,率军越过大岘山(今山东沂山)。刘裕举手指天说:“虏已入吾掌中矣。”六月,袭陷临朐城(今山东临朐),南燕退守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刘裕挥师进围之。燕兵惊恐,慕容超派张纲向后秦求救。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二月,贺赖卢、公孙五楼率军挖地道出击晋军,被击败,退回内城。刘裕乘机四面攻城,南燕尚书悦寿打开城门迎降,晋军攻入广固内城,自此南燕灭亡,一共经历了两代君王,十二年。

第二次北伐灭亡后秦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二月,后秦皇帝姚兴逝世,姚泓继位,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八月,刘裕率大军分四路北伐。九月,扺达彭城。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兵由淮、淝转向许、洛,后秦诸屯守皆望风降附,晋军进展神速。十月,王镇恶军占领洛阳。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八月,刘裕击败北魏的阻挠到达潼关,与诸部会合。 王镇恶请求率领水军从黄河入渭水,逼向长安。刘裕同意了他的建议。王镇恶突破潼关防线,率师直进,一举攻陷长安,姚泓率群臣投降,后秦灭亡,共三主,立国三十四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